起重机在长江中下游越冬

起重机在长江中下游越冬

一、在长江中下游越冬的鹤类(论文文献综述)

焦盛武[1](2015)在《白头鹤在中国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选择和觅食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栖息地选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鸟类的繁殖成功率、存活率、地理分布以及种群密度。因而,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是物种灭绝非常重要的两个影响因子。保护物种及其多样性的关键在于保护其栖息生境的完整性。候鸟在越冬时期的适合度决定了它们的存活状况、迁徙的时间以及下一年的繁殖成功率。觅食行为与食物质量的研究是验证觅食理论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球15种鹤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自然栖息地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鹤类已经开始适应农田觅食,减少在自然草原和湿地生境觅食。白头鹤(Grus monacha)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VU)。据全球水鸟种群估计,全球白头鹤的种群大约有11,600只,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繁殖,少部分在我国的小兴安岭地区繁殖,我国的松嫩平原是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其越冬地包括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和沿海地区。为了解我国白头鹤在不同生活时期的栖息地状况,并为白头鹤的保护提供可靠的信息,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白头鹤在我国小兴安岭地区对筑巢地的选择机制以及巢址的选择制约因素2)白头鹤在我国迁徙停歇和越冬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以及面临的威胁3)我国白头鹤在不同越冬地的觅食生境利用和采取的觅食策略为此,本研究在2009年至2014年期间开展了对繁殖、迁徙停歇和越冬三个时期所需栖息地的调查和采样,通过寻找白头鹤巢址和调查巢址选择的环境参数,野外搜集白头鹤在我国的迁徙停歇和越冬分布点,调查白头鹤的越冬觅食生境、行为节律和食物资源,采用TreeNet、Maxent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1)我国繁殖白头鹤巢址生境主要是在小兴安岭地区具有一定水域、水深和稀疏灌木的森林湿地中我国繁殖的白头鹤集中在黑龙江省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新青白头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起,共有26个巢址在这个地区被发现。白头鹤筑巢在一定水域面积的塔头之上,周围生境伴生有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毛赤杨(Alnus sibirica)等乔木,柳叶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等灌木和修氏苔草(Carex schmidtii)、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等草本植物。而影响白头鹤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的参数范围是水域面积大于23m2、水深大于6 cm和灌木盖度小于0.24。水域可以为白头鹤提供东北林蛙(Rana chensinensis)、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等食物,还可以防止狍(Capreolus pygargus)、野猪(Sus scrofa)等动物的干扰;稀疏的灌木盖度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也不影响白头鹤逃避危险。2)我国白头鹤适宜的迁徙停歇地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和渤海湾沿岸的湿地,而适宜的越冬栖息地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沿江湿地根据白头鹤分布点和环境变量的模型模拟,白头鹤适宜的迁徙停歇地取决于海拔(38.35%)、季节性温度(15.64%)、最湿月的降水量(9.58%)和土地覆盖类型(9.49%)等环境变量。白头鹤适宜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渤海湾、辽东湾和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白头鹤重要的停歇地。但是受制于气候变化和人为修筑堤坝、湿地围垦,这两个区域的湿地面积在显着缩小;而白头鹤在渤海湾和辽东湾的停歇地(沿海滩涂)已经被开垦用作港口和城市发展。最干季度降水量(61.40%)是影响白头鹤在我国越冬分布主要的环境变量。白头鹤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江西鄱阳湖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沿江湿地。这些大面积的浅水型湖泊是白头鹤潜在的适宜栖息地。而三峡大坝和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持续和潜在影响都是白头鹤在越冬地的主要威胁。3)我国越冬白头鹤会优先选择在食物能量高的农田生境觅食,自然生境是其次要觅食地以及休息场所,人为干扰是影响白头鹤觅食策略的主要因子可取食的食物决定了越冬白头鹤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觅食生境和策略。在人为活动少的清晨和傍晚,白头鹤会选择在人工生境取食稻谷和蚕豆;它们也会取食自然生境中的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limprichtii J.Krause)和蓼子草(Polygonumcriopolitanum Hance)的根。白头鹤在人工生境的行为主要为觅食,其行为时间比例显着高于自然生境的觅食行为的时间比例(p<0.01,p<0.05);在警戒行为的时间上,自然生境要显着高于人工生境(p<0.01);但在人工生境里的警戒频度显着高于自然生境(Z=-4.772,p<0.01)。相对于自然生境的食物,人工生境的稻谷和蚕豆能提供更高的能量,而且容易获取。虽然受到人为干扰的限制,但是我国越冬白头鹤觅食策略原则上是符合最优觅食理论的。综上所述,食物和安全是影响白头鹤在我国小兴安岭地区巢址选择的主要限制因子,松嫩平原和渤海湾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田和湿地是我国白头鹤适宜的潜在迁徙停歇和越冬栖息地,即使面临人为干扰,能提供高能量的农田生境依然是白头鹤首选觅食场所。本文首次对白头鹤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越冬地之间的觅食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研究在候鸟迁徙路线的尺度上,首次将白头鹤在我国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分析了栖息地选择以及适宜性评价,这为我国白头鹤栖息地保护提供了系统信息,也为其它候鸟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加强白头鹤迁徙路线上不同栖息地之间的联系是保护这个物种的关键。本文对白头鹤在我国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由于时间限制,部分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及许多研究空白需要填空,比如白头鹤在我国东北甚至西伯利亚地区的繁殖地适宜性评价。关于我国越冬种群的迁徙了解较少,所以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和同位素研究我国越冬白头鹤的迁徙路线和停歇觅食地也急需开展。而针对三峡大坝等水利枢纽对湖泊的长期影响,考虑未来可能情境变化下白头鹤分布和觅食地的变化模拟。结合这些研究,白头鹤在我国的栖息情况将得到更加全面的了解,对这个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延,靖磊,贾亦飞,雷刚,姚毅,吕偲,陈安平,雷光春[2](2019)在《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文中研究表明东洞庭湖是4种濒危鹤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白枕鹤(G. vipio)、白鹤(G. leucogeranus)和灰鹤(G. grus)的越冬地,但尚无东洞庭湖越冬鹤类种群动态及栖息地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调查收集了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鹤类的种群状况,并选取相应越冬季的东洞庭湖卫星图片,提取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数据,分析鹤类种群动态与湿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种群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4种鹤类集中分布于采桑湖、丁字堤一带,灰鹤种群数量尚维持有二百余只,而白头鹤、白枕鹤和白鹤仅有不足10只的零星分布.1999—2000年后东洞庭湖水域及泥滩面积迅速下降并快速破碎化是导致鹤类种群下降的重要原因.未来应从保护及恢复东洞庭湖鹤类栖息地入手,加大鹤类保护,逐渐恢复东洞庭湖鹤类种群.

王治良[3](2006)在《中国鹤类地理分布与就地保护》文中认为根据我国鹤类研究的文献资料、地方动物志和有鹤分布记录的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研究我国鹤类的地理分布、迁徙路线及就地保护现状。并应用Arcview软件绘制出鹤类自然保护区分布图,通过图层叠加分析出我国鹤类分布的集中地区。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我国鹤类重点自然保护区评价标准,提出我国现阶段应重点投资建设的39个鹤类自然保护区,并对鹤类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 (1)我国有9种鹤,是世界上拥有鹤种最多的国家。其中赤颈鹤在我国已基本绝迹,沙丘鹤为偶然见到的迷鸟,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黑颈鹤、灰鹤与蓑羽鹤6种鹤均在我国有繁殖记录,白鹤仅在内蒙古的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发现有夏季种群,是否在我国繁殖还需进一步证实。 (2)从我国鹤类的分布来看: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蓑羽鹤主要分布在我国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秦岭—淮河以北;黑颈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灰鹤在我国境内分布最广,除了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海南没有分布外,其他各省份都有分布记录。其中鹤类集中分布区有①东北湿地区:包括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大小兴凯湖地区、嫩江—乌裕尔河流域;吉林省洮尔河流域、霍林河流域;内蒙古的辉河流域和达里诺尔地区;②滨海湿地区:包括环渤海湿地区(辽宁省的辽东湾;河北省的北戴河地区、滦河河口沼泽区、南大港湿地;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江苏沿海湿地;③黄河中下游湿地区:包括陕西省三河湿地、山西省的运城湿地、河南省的黄河故道和三门峡黄河滩地;④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包括湖南省的洞庭湖,江西省的鄱阳湖;安徽省沿江湖泊湿地等。另外,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黑颈鹤、蓑羽鹤、灰鹤三种鹤分布,但较分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有:新疆自治区的巴音布鲁克湖区;青海省的青海湖区、三江源地区;四川省的若尔盖湿地;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拉萨河地区;云南省的西北部、东北部及贵州草海。 (3)通过制定的鹤类重点自然保护区评估标准,从上述鹤类集中分布的地区和单种鹤个体数量集中分布地区,得出我国应加强投资、重点保护的自然保护区39个(见附录1)。为了保护我国鹤类资源,建议①在各鹤类重点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建立我国鹤类网络监测系统;②逐步完善重点鹤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并积极参与鹤类保护和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政策研究;③通过开展鹤类人工繁育个体重归自然的研究和试验,引导并疏散鹤类集中种群;④积极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研究,吸引更多的鹤类自然保护区参加鹤类保护网络。

王昱熙[4](2021)在《长江中下游湿地10种水鸟种群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展鸟类种群数量和成幼比的长期监测,可以掌握种群大小与趋势,了解繁殖率、死亡率和平均寿命等重要的种群参数,为进一步研究环境变化对种群动态影响的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水鸟重要越冬地,为了解长江中下游湿地大型水鸟种群动态的变化机制,本研究基于越冬水鸟长期调查结果,结合文献调研,获得了 10种大型水鸟越冬种群的数据和趋势;同时通过调查,获得长江中下游湿地10种水鸟成幼比数据,为种群变化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然后结合成幼比数据,计算了种群的年均死亡率和平均寿命。最后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湿地大型水鸟成幼比系统监测方案,以确保开展长期的监测工作。其主要结果如下:本文基于2003/04-2019/20年1-2月期间6次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的结果,估算了 3种鹤科水鸟(灰鹤、白头鹤和白枕鹤)的种群值,结合本课题组发表的7种大型水鸟(白鹤、鸿雁、小白额雁、白额雁、灰雁、豆雁和小天鹅)的种群估计值和每年越冬数量,获得了 10种大型水鸟长江越冬种群趋势。结果表明,7种大型水鸟(白鹤、白头鹤、白枕鹤、鸿雁、小白额雁、白额雁和小天鹅)呈现下降趋势,其余3种(灰鹤、灰雁和豆雁)呈上升趋势。为解释长江越冬水鸟种群趋势的形成机制。本课题组在2016-2019年各年的11-12月,对该区域的这10种水鸟开展了成幼比的调查工作,其中10种大型水鸟(灰鹤 Grus grus、白鹤 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白头鹤 Grus 白枕鹤Antigone vipio、鸿雁Anser cygnoide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灰鹤AnserAnser、豆雁 Anser fabali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的幼鸟在秋季到达长江时,仍易于被远距离辨识,因此常被用来进行种群生态学研究。通过成鸟和幼鸟的辨识获得每个物种幼鸟占群体总数的比例。结果表明,4年中这10种水鸟成幼比变化趋势一致,均为“V”字形,即2017年调查结果是所有水鸟成幼比4年中数据的最小值,最可能的原因是2017年繁殖期这10种水鸟在俄罗斯(白鹤、白头鹤、小白额雁、白额雁、豆雁和小天鹅)和蒙古(白枕鹤、灰鹤、鸿雁和灰雁)的繁殖成功率较低。其中种群趋势下降的7种水鸟(白鹤、白头鹤、白枕鹤、鸿雁、小白额雁、白额雁和小天鹅)成幼比的平均值是0.168,种群趋势上升的3种水鸟(灰鹤、灰雁和豆雁)成幼比的平均值是0.173。T检验的结果表明成幼比没有差异(P=0.6013),这说明繁殖成功率不是影响种群趋势下降的主导因素。基于各物种每年的越冬数量与平均成幼比,计算10种水鸟平均死亡率。结果表明,种群趋势下降物种(7种水鸟)的年均死亡率为0.245,种群趋势上升物种(3种水鸟)的年均死亡率为0.125。T检验的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显着差异(P=0.006208)。因此,高死亡率是长江越冬种群数量下降的主导因素。同时,平均寿命的研究结果表明,种群下降物种的平均寿命是14岁,种群上升物种的平均寿命是13岁,尽管T检验结果表明两者间没有显着差异(P=0.2822),但下降种群显示出平均寿命略高于上升种群,与之相对应的,其成幼比略低于上升种群,这种现象表明,呈现下降趋势的种群可能通过深化“K对策”来调节种群稳态,即采用延长成鸟寿命,并降低繁殖成功率。综上,长江中下游湿地10种水鸟中7种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的主导因素是高死亡率而非低繁殖成功率。上述结果表明,开展长期鸟类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但在长江湿地这一面积巨大的区域,开展野外监测是繁重的。为在有限时间内,更加高效地监测水鸟在长江中下游湿地的成幼比,基于2016-2019年的数据,引入2个重要监测指标(“关键湖泊”和“关键调查位点”)。基于年度间比较结果,我们的研究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湿地10种水鸟成幼比系统监测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卫星追踪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发现这10种鸟类中的75%的个体在11月到达长江越冬地。因此,将调查时期由原来的30天(11-12月期间)缩短为15天(12月1-15日)。在12月中上旬,幼鸟与成鸟仍可区分。2.由于鸟类分布变化,4年中调查湖泊的总数量为17个,平均每年调查12个湖泊。总位点数量为501个,平均每年调查125个位点。为缩短调查时间,本文提出了“关键湖泊”的筛选方法:1.保留鸟类物种和数量多的湖泊,并增加调查位点;2.删去鸟类物种和数量少的湖泊。保留“关键湖泊”(即某1年或以上鸟类总数量达到了该物种当年调查总数5%的湖泊)。满足该条件的湖泊有6个(鄱阳湖、东洞庭湖、升金湖、龙感湖、菜子湖和沉湖)。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关键调查位点的筛选方法”:1.仅保留鸟类数量大于迁徙路线1%种群量级的调查位点。这些湖泊“关键调查位点”4年总和为258个;进一步删除和优化“调查视野重叠位点”,并在前期调查未覆盖区域增加新的位点,最终设置了 155个“关键调查位点”,作为长期调查的固定位点。基于“成幼比在不同监测时期、湖泊和位点的差异性分析”,本文推荐的监测方案所获得的结果和每年调查结果的差异在5%以内。同时,完全独立性假设检验的分析还表明,拥有幼鸟家庭的6种鸭科水鸟比4种鹤科水鸟,更喜欢聚集在一起,而不是随机分布。基于这一重要发现,进一步计算了每个物种需要统计的最低总数,10个物种的总数分别如下:灰鹤(1,511)、白鹤(1,129)、白头鹤(1,744)、白枕鹤(1,588)、鸿雁(2,761)、小白额雁(826)、白额雁(6,364)、灰雁(1,312)、豆雁(8,955)和小天鹅(5,844)。基于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指明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在开展长江越冬水鸟种群系统监测的同时,进一步调查不同种群个体的死亡地点、时间和原因,再阐明种群下降机制的同时,为下降种群的精准保护提供依据。

陈锦云[5](2011)在《安徽沿江湖泊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徽省安庆沿江浅水型通江湖泊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水鸟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地。近年来,高强度的渔业养殖使湿地严重退化,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产生影响,对越冬水鸟构成威胁。本研究通过越冬水鸟群落组成的季节动态、生境调查,研究越冬水鸟群落集团结构和资源利用特征,以期为湖泊水鸟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整个调查期间,共统计到越冬水鸟56种155560只,水鸟群落中的优势种为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nser fabali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在每年越冬期12月底和1月上旬,湖泊内越冬水鸟种类和数量达到最大值,不同类型越冬群最大数量出现的时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渔业区水鸟组成的聚类分析,可将水鸟栖息地分为三组,自然捕捞区、多年鱼类养殖区和鱼蟹混养区。对三种不同的渔业方式湖区中重要水鸟类群密度的进行ANOVA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渔业方式湖区对鹤类和雁鸭类密度的分布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3种不同渔业方式的湖区水鸟密度进行多重比较显示,在刚开发自然捕捞区和多年养蟹区及鱼类养殖区和鱼蟹混养区鹤类和雁鸭类密度相比,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其它种类在各区密度分布差异不显着(P>0.05)。因此,水鸟群落空间结构与渔业方式有关。两个养殖型湖泊中局部湖区的养殖活动,已对越冬水鸟群落中的鹤类、雁鸭类,产生了显着影响。2、通过扫描取样法采集安徽省长江沿江升金湖、菜子湖和武昌湖3个浅水湖泊30种越冬水鸟的取食行为百分比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越冬水鸟进行集团划分,并采用无倾向对应法(DCA)分析越冬水鸟的取食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沿江湖泊越冬水鸟群落可分为4个集团,即G1深水取食集团、G2挖掘和啄取集团、G3浅水取食集团和G4泥滩拾取集团。G2集团的鸟种最多,主要有鸿雁、豆雁等;G3集团次之,主要有小天鹅、白琵鹭等,G4集团主要有黑腹滨鹬、鹤鹬和红脚鹬等,这些水鸟的觅食生境主要在湖泊滩涂和浅水区域,其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和觅食对策共同决定群落组成结构。DCA分析表明,水鸟采取的取食方式和采取何种运动方式共同组成的对策决定了越冬水鸟集团食物资源分割,这是取食集团进行资源分割的基础:由于所在的空间内的取食基质不同,各空间分布的食物资源存在差异,各集团分别占据了湖泊中的不同取食空间和各类型的食物资源,如在深水区可能为取食鱼类的集团所占据,浅水区和滩涂上的滤取和啄取集团所占据,草滩则挖掘集团所占据;然后,各集团成员内部在相同的空间内,采取不同的食物发现机制,使得集团内部能对在其空间内所占有的有限食物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泥滩上觅食集团采取啄取和挖掘的方式,进一步细分泥滩表层和底层的食物资源,而在深水区取食水鸟则主要采用飞捕和潜水取食方式,使得集团内部生态位重叠减小。故维持湖泊丰富的食物资源对于保护湖泊水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3、对沿江湖泊内三种不同类型的湿地生境的水鸟调查结果显示,分布于围湖养殖塘、自然滩涂和湖边稻田生境中的越冬水鸟种类和数量分别为31种、27种和16种,数量分别占调查总数51.35%、28.85%和19.80%,表明不同类群越冬水鸟对湿地生境存在选择偏好。雁鸭类在三种生境中数量都在40%以上,养殖塘生境中雁鸭类数量占80%以上;鹤鹬类主要分布在自然滩涂和养殖塘生境中,稻田中较少出现;鹤类主要出现在滩涂和稻田生境中,鹳类则在三种生境中都有发分布。采用DCA方法,将生境因子在水鸟群落种类和数量上排序发现:水域面积的比例、植被高度、泥滩的宽度对水鸟的数量和种类的起正作用;而人为干扰和泥滩面积比例则在水鸟种类和数量起负方向;平均水位深更接近种类参数,表明其对种类影响较大,而总植被覆盖率和沉水植被覆盖率则更接近数量参数,表明这两个因子对水鸟群落数量影响更大。在越冬后期随着降水增多和长江水位的上升,湖泊水位升高,湖区周边的养殖塘和水淹稻田成为候鸟的主要越冬生境。

王岐山,杨兆芬[6](1995)在《东方白鹤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论述了当今国内外对东方白鹳研究的最新成果,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已被公认为独立的物种,目前已知野生种群总数约为2000-2500只,主要在黑龙江流域繁殖,在长江中下游越冬,其食物以鱼类为主,但亦可取食少量植物;中国首先笼养繁殖成功,现已进入人工育雏与放归自然阶段,在俄罗斯和中国的繁殖地,人工建巢招引也已取得成果,1985,1987和1992年的3次国际会议,对中国东方白鹳的研究起了促进作用,但东方白鹳仍受到人的干扰和猎杀等严重威胁,应采取对策,加强保护。

侯谨谨[7](2019)在《鄱阳湖4种越冬鹤类的食性分化》文中指出鹤类隶属于鹤形目鹤科,是鸟类中濒危程度最高的类群之一。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鹤类极为重要的越冬地,全球98%的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极危),全国绝大多数白枕鹤(Grus vipio;易危)、1/3的白头鹤(G.monacha;易危)及1/2的灰鹤(G.grus;无危)在此越冬。近年来,受鄱阳湖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鹤类的觅食地和食性正在发生变化,农业用地已成为鹤类重要觅食地。了解鹤类的新型食谱,是有效地保护鹤类的基础,也是了解鹤类间共存机制的前提。因此,本研究以鄱阳湖越冬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2018和2018/2019越冬季采集的129份粪便样品,采用宏条形码和粪便显微镜检法,研究:1)鄱阳湖4种越冬鹤类的食物组成及年际变化;2)鹤类食性生态位分化程度;3)宏条形码的优缺点及其在鸟类食性研究中的应用潜力;4)农业用地在鹤类保护中的作用。本研究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2017/2018越冬季4种越冬鹤类主要在农业用地觅食。白鹤主要取食10科18种植物,其中水稻(Oryza sativa;占食物总量的21.61%)和莲藕(Nelumbo nucifera;54.84%)为主要食物。白枕鹤取食8科17种植物,其中老鸦瓣(Tulipa edulis;26.70%)、下江委陵菜(Potentilla limprichtii;20.76%)、苔草属(Carex;15.16%)、水稻(11.58%)和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11.74%)为主要食物。白头鹤主要取食11科19种植物,其中下江委陵菜(54.01%)和苔草属(23.82%)为其主要食物,水稻(5.75%)也占有一定比例。灰鹤主要取食11科21种植物,其中水稻(58.68%)和下江委陵菜(12.03%)为最主要食物。2018/2019越冬季鹤类大都返回湖泊生境觅食,仅部分灰鹤和白头鹤在农业用地觅食。白鹤主要取食11科17种植物,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p.;63.21%)冬芽和蓼子草(20.44%)为主要食物;白枕鹤取食12科18种植物,蓼子草(42.79%)、下江委陵菜(12.43%)和禾本科植物(10.43%)为主要食物;白头鹤取食9科12种植物,其中蓼子草(49.14%)、苦草(16.21%)和老鸦瓣(13.18%)为主要食物;灰鹤主要取食10科16种植物,其中蓼子草(41.88%)和水稻(33.73%)为主要食物。2.2017/2018与2018/2019两越冬季相比,白鹤食性差异较大,2017/2018越冬季白鹤主要以农业用地中的水稻和莲藕为食,2018/2019越冬季主要以沉水植物苦草冬芽为食。白枕鹤和白头鹤均以洲滩植物为主要食物,食物组成的年间变化较大。2017/2018越冬季水稻在白枕鹤和白头鹤食物中占有一定比例,2018/2019越冬季所占比例均降为0。灰鹤食物组成变化较小,两越冬季均主要以水稻和蓼属植物为食。农业用地在鹤类的保护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对于白鹤而言,农业用地是食物短缺时的避难所;对于白枕鹤和白头鹤而言,农业用地是其食物补充地;对于灰鹤而言,农业用地是其重要觅食地。3.香浓多样性指数及生态位重叠度结果表明白鹤和白头鹤生态位宽度较窄,对食物的选择性较强;白枕鹤和灰鹤生态位宽度较宽,能利用多种食物资源。4种鹤类的食性重叠度在0.290.52之间,重叠度最高的是白枕鹤与白头鹤(0.52),重叠度最低的是白鹤与白头鹤(0.29)。较低的食性重叠度表明4种鹤类在食性生态位上产生了较好的分化。4.与粪便显微镜检法相比,宏条形码方法能鉴定出更多的食物种类,是较为准确、高效的食性分析方法,在鸟类食性研究中具有较大潜力。然而,相比粪便显微镜检法,宏条形码鉴定出的大宗食物类别更少,各类食物所占比例更高,在定量食物占比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对此,建议整合多种食性分析方法,更全面准确地反映鸟类的食性。

贾亦飞[8](2013)在《水位波动对鄱阳湖越冬白鹤及其他水鸟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文过程及其对湿地功能影响的研究一直是湿地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理解湿地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组分和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鄱阳湖是我国最重要的迁徙水鸟越冬地,至少有14种濒危越冬水鸟在此越冬,并有27种以上的越冬水鸟超过其全球种群的1%,其中极危物种白鹤在此越冬的数量达到其全球种群数量的98%以上。三峡大坝的运行对下游河道及通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重视。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水位变化对候鸟栖息地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水位变化对湿地及越冬候鸟的影响,以及越冬候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鄱阳湖湿地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1998-2013年鄱阳湖环湖鸟类调查数据,选择鄱阳湖栖息地、植被和水鸟特征等参数,建立了鄱阳湖水位-栖息地-越冬水鸟关系的耦合模型;并通过2010-2013年间对越冬候鸟的野外观察、对其食物资源的样方调查与样品分析、运用模型模拟分析等手段,揭示白鹤及其他越冬水鸟对鄱阳湖水位波动的响应,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的水位波动范围,对不同的越冬水鸟栖息地及其食物资源有不同的影响。维持鄱阳湖水鸟栖息地的冬季水位下限为8.2-8.8m(吴淞高程,下同),夏季的最高水位不能高于17.4m。鄱阳湖越冬水鸟五个不同取食集团(取食茎块组、取食草组、取食种子组、取食无脊椎动物组和取食鱼类组)的最优冬季水位下限分别为:>8.5m;>8.3m;7.2-8.4m;<8.8m;<8.4m,夏季最高水位分别为:-;-;<17.6m;<17.4m;<17.4m,其中最高水位对第一和第二集团没有影响。鄱阳湖的旗舰物种白鹤的最优水位在冬季为8.7-10.2m之间,夏季水位不能高于19.5m。影响五个取食集团水位的不同的原因并不一致。(2)以1983-2012年鄱阳湖国家级保护区白鹤越冬种群数据以及相对应的环境数据,建立了鄱阳湖白鹤的空间状态(SSM)模型,得出了全球白鹤东部种群近30年的种群增长率为4.08%,从1983-1984越冬季的840只到2011-2012年越冬季4315只,平均为2134±827(平均值±标准差)只。(3)不利的水位会显着降低白鹤食物资源苦草茎块密度。2011年1月调查到蚌湖和大湖池苦草冬芽密度分别为1.24个/m2和0.17个/m2。2011年5月和2012年5月调查苦草幼苗和芽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8.2±13.6个和38.6±38.8个,两年密度显着不同(p<0.001)(4)本文首次报道了2010-2011年越冬季白鹤大规模上草洲觅食的现象。白鹤在鄱阳湖通常在浅水湖泊和泥滩中以苦草冬芽为主要食物。2010年冬,苦草冬芽资源短缺,白鹤从浅水湖泊和泥滩地转移至浅水湖泊间的苔草草洲取食下江委陵菜的直根,白鹤越冬行为与其在浅水湖泊中呈差异显着(p=0.008),其中觅食时间较在浅水湖泊里显着缩短(p<0.001),但是警戒行为显着增加(p<0.001)。而水位正常的2011年,并且没有大规模上草洲觅食的现象。白鹤主要食物苦草冬芽、老鸦瓣和下江委陵菜。对这三种食物资源各种营养成分分析表明,三者营养成分差异显着(p<0.001),但是营养物质的多少并不是白鹤取食的首要原因。白鹤在正常年份会选择最优栖息地栖息并取食苦草茎块,仅仅在苦草资源短缺情况下,才会改变其栖息地和食性来度过难关。本研究建议的高水位时期和低水位时期的最优水位是对白鹤及鄱阳湖水鸟群落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广义加性模型的结果显示无论是低水位时期还是高水位时期,高的水位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消极影响。长江水位和鄱阳湖支流水位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影响鄱阳湖水位波动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在三峡大坝运行后江湖关系的变化,会对鄱阳湖越冬水鸟生存产生潜在的威胁。本研究的发现对拟修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以及整个流域尺度上的大坝水位调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还揭示了白鹤在不利环境下具有主动适应的能力,但是适应新的栖息地对于白鹤并非最佳选择,一旦条件改善白鹤会选择其最优栖息地进行觅食。本文的创新点为首次应用定量化数据来分析鄱阳湖水鸟与水位波动的关系,并且分别得出鄱阳湖不同取食集团和旗舰物种白鹤在夏季和冬季的水位需求,同时验证得到白鹤栖息地选择是符合最优觅食理论的。

钱法文[9](2005)在《中国鹤类保护现状调查》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鹤类最多的国家,目前全世界生存的15种鹤中,我国记录有9种,其中6种(灰鹤,黑颈鹤,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与蓑羽鹤)有繁殖记录。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鹤类资源的保护,2000年至2002年,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委托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开展了在全国范围内的野生鹤类资源调查活动。以下是鸟类环志中心的工作者通过历时3年的广泛调查,了解到的我国鹤类的分布和资源情况。

嘎日迪[10](2021)在《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及渤海湾群体栖息地选择研究》文中指出东方白鹳是世界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文结合卫星追踪、越冬调查与文献数据,针对国际鸟盟(Birdlife)提供的分布图,更新了东方白鹳繁殖地和越冬地的分布范围,计算了2020年的种群数量和趋势;同时针对短距离迁徙的渤海湾越冬群体,阐明了其栖息地选择、活动家域范围和保护现状。其主要结果如下:(1)东方白鹳分为野生种群和人工繁殖种群。人工繁殖的不迁徙种群在日本分布,本文在日本保留了国际鸟盟(Birdlife)建议的越冬范围。野生种群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繁殖,主要在中国越冬,少数在韩国越冬。本研究在原有繁殖区(俄罗斯远东、中国东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基础上,扩大了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中国东北松嫩平原东部和三江平原西部湿地;新增了河北省(唐山丰南区)、天津市(静海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江苏省(高邮市和大丰麋鹿保护区)等沿海区域;新增了长江流域的江西省(鄱阳县、余干县、进贤县)和安徽省(望江县)等内陆区域。把原有越冬区(中国东南部、台湾、韩国)中的中国内陆分布范围缩小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沿海越冬区新增了辽河口区域和辽东半岛南部区域,其它沿海区域越冬区缩小到江苏省盐城市、上海崇明东滩和南汇东滩、香港米铺保护区。韩国新增了东北角的沿海区域。(2)基于2018-2021年野外调查数据,获得东方白鹳野生种群最新数量估计值,约为6300只。与2012年的种群数量估计值3000只相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中国(6000只)和韩国(300只)的数量都上升。日本人工繁殖种群的数量为100只,与2012年的5只相比也呈上升趋势。(3)中国东方白鹳越冬群体有两条迁徙通道,长距离迁徙群体在长江越冬,其越冬数量约为5700只;短距离迁徙群体在渤海湾及其周边区域越冬,其越冬数量约为300只。两个群体可共用繁殖地,有些个体在不同年度可利用不同越冬区。(4)长江中下游越冬的东方白鹳长距离迁徙群体在越冬期的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江西鄱阳湖和安徽湖群;2017/2018-2019/2020年和2003/2004-2004/2005年两个时间段关键位点(1%=60只)的比较发现,该物种的越冬区集中分布于鄱阳湖、升金湖、菜子湖、武昌湖和陈瑶湖,同时这些地区的数量也在增加,但黄大湖的栖息地丧失了;东方白鹳最重要越冬地鄱阳湖的分布变化结果为分布越来越扩散,数量越来越多,主要集中于鄱阳湖西岸和西南岸。上述结果表明,东方白鹳在长江湿地的越冬面积没有显着增加,但关键位点内的分布密度显着升高。在韩国越冬的东方白鹳群体,越冬于仁川广域市、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和全罗南道。基于2020/21年越冬调查,韩国有13个关键越冬位点(1%=3),主要分布于西部沿海区域。(5)东方白鹳短距离迁徙群体在渤海湾越冬,从11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个体越冬期146±32(平均值±标准差)天。越冬期(N=14)日间觅食位点数据和2020年的Google地球影像图叠加发现,越冬期的非结冰期,该物种主要利用围垦区和自然淡水湿地,而结冰期主要利用鱼塘、虾池和盐田等围垦区;东方白鹳虽然在渤海湾越冬,但觅食并不利用沿海滩涂,而利用内陆淡水湿地,说明该物种是典型的淡水物种。(6)渤海湾区域越冬的东方白鹳短距离迁徙群体,越冬于辽宁辽河口、辽东半岛南部、河北唐山曹妃甸区和山东黄河三角洲;越冬关键位位点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区和山东黄河三角洲;采用核密度法分析越冬地核心分布区域结果为,50%的核心家域范围为2008.4 km2,90%的家域范围为16171.9 km2。上述四个越冬区域对应的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唐山曹妃甸区没有国家级保护区)境内东方白鹳的受保护比例分别为:辽宁辽河口和辽东半岛为10.7%、山东黄河三角洲为2.5%、因河北唐山曹妃甸区没有国家级保护区而河北唐山曹妃甸区为0%。说明短距离迁徙群体在越冬地的保护比例较低。综上,本研究首次更新了东方白鹳的分布范围,阐明了该物种的种群数量趋势,分析了渤海湾越冬种群的越冬期栖息地选择行为模式和家域,同时还探讨了该物种种群数量上升的因素,这些研究结果能够为东方白鹳在繁殖地与越冬地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在长江中下游越冬的鹤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长江中下游越冬的鹤类(论文提纲范文)

(1)白头鹤在中国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选择和觅食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鸟类栖息地研究进展
        1.1.1.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的生态效应
        1.1.2. 栖息地研究尺度
        1.1.3. 栖息地质量
        1.1.4. 动物觅食策略的研究进展
    1.2. 鹤类研究进展
        1.2.1. 鹤类现状
        1.2.2. 鹤类种群变化与面临的威胁
        1.2.3. 鹤类保护行动
    1.3. 研究物种-白头鹤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科学问题及目的和意义
        1.4.1. 立题依据
        1.4.2. 科学问题
        1.4.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
    2.1. 白头鹤巢址选择的研究地
        2.1.1. 黑龙江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2. 黑龙江新青白头鹤自然保护区
    2.2. 白头鹤迁徙停歇地栖息地评价的研究地
        2.2.1. 松嫩平原
        2.2.2. 三江平原
    2.3. 白头鹤越冬栖息地评价和觅食生境和策略的研究地
        2.3.1. 升金湖
        2.3.2. 鄱阳湖
        2.3.3.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白头鹤巢址选择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白头鹤巢址的寻找
        3.2.2. 白头鹤巢址参数调查
        3.2.3.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白头鹤巢数量
        3.3.2. 巢址栖息地特征
        3.3.3. 巢址选择参数
    3.4. 讨论
        3.4.1. 我国白头鹤与同域分布鹤类巢址特征差异
        3.4.2. 影响我国白头鹤巢址选择的因素
        3.4.3. 巢址忠诚度
        3.4.4. 白头鹤的保护和研究空白
4. 白头鹤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潜在栖息地的预测与评价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物种出现点数据
        4.2.2. 环境数据
        4.2.3. 物种分布模型
    4.3. 结果
        4.3.1. 白头鹤潜在的地理分布
        4.3.2. 评价模型和环境变量
        4.3.3. 环境变量筛选结果以及对MaxEnt模型预测的影响
        4.3.4. 各环境变量对Maxent模型的响应
    4.4. 讨论
        4.4.1. 白头鹤迁徙停歇地的适宜性评价
        4.4.2. 白头鹤越冬适宜栖息地评价
        4.4.3. 白头鹤栖息地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5. 越冬白头鹤觅食栖息地利用和策略研究
    5.1. 前言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研究地
        5.2.2 白头鹤在研究区域的越冬种群数量
    5.3 研究方法
        5.3.1 行为观察
        5.3.2 食物资源调查
        5.3.3. 营养测试方法
    5.4 结果
        5.4.1 白头鹤觅食生境利用
        5.4.2 行为时间分配
        5.4.3 食物能量结果
    5.5 讨论
        5.5.1. 越冬白头鹤觅食生境利用和觅食策略
        5.5.2. 越冬白头鹤食物的能量以及可获得性
        5.5.3. 白头鹤的觅食理论与最优觅食理论
6. 结论、保护建议和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保护策略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鹤类数据收集及处理
    1.3 湿地景观格局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洞庭湖鹤类种群动态
    2.2 东洞庭湖鹤类分布
    2.3 湿地景观格局
3 讨论
    3.1 东洞庭湖鹤类种群及分布
    3.2 东洞庭湖鹤类栖息地

(3)中国鹤类地理分布与就地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鹤类研究及保护
        1.1.1 国际鹤类研究及保护概况
        1.1.2 国内鹤类研究及保护概况
    1.2 研究主要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中国鹤类地理分布与就地保护状况
    2.1 丹顶鹤地理分布与就地保护
        2.1.1 生物学特性
        2.1.2 地理分布
        2.1.3 迁徙规律及路线
        2.1.4 就地保护状况
    2.2 白鹤地理分布与就地保护
        2.2.1 生物学特性
        2.2.2 地理分布
        2.2.3 迁徙规律及路线
        2.2.4 就地保护状况
    2.3 白头鹤地理分布与就地保护
        2.3.1 生物学特性
        2.3.2 地理分布
        2.3.3 迁徙规律及路线
        2.3.4 就地保护状况
    2.4 白枕鹤地理分布与就地保护
        2.4.1 生物学特性
        2.4.2 地理分布
        2.4.3 迁徙规律及路线
        2.4.4 就地保护状况
    2.5 黑颈鹤地理分布与就地保护
        2.5.1 生物学特性
        2.5.2 地理分布
        2.5.3 迁徙规律及路线
        2.5.4 就地保护状况
    2.6 蓑羽鹤地理分布与就地保护
        2.6.1 生物学特性
        2.6.2 地理分布与迁徙路线
        2.6.3 就地保护状况
    2.7 灰鹤地理分布与就地保护
        2.7.1 生物学特性
        2.7.2 地理分布与迁徙路线
        2.7.3 就地保护状况
    2.8 赤颈鹤地理分布
        2.8.1 生物学特性
        2.8.2 地理分布
    2.9 沙丘鹤地理分布
        2.9.1 生物学特性
        2.9.2 地理分布
3 中国鹤类优先保护区域的划定
    3.1 中国鹤类的主要分布区
    3.2 鹤类分布区生境特点及受胁状况
        3.2.1 各鹤类分布区生境特点
        3.2.2 受胁状况分析
    3.3 中国鹤类重点自然保护区
        3.3.1 我国鹤类重点自然保护区评估标准
        3.3.2 案例研究
        3.3.3 中国鹤类重点自然保护区名录
4 中国鹤类就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鹤类就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4.1.1 对鹤类野外种群动态变化不了解,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监测网络
        4.1.2 缺乏有效的保护体系和健全的管理机构
        4.1.3 有些地区鹤类分布过于集中,流行疫病等威胁着鹤类的生存安全
        4.1.4 人工繁殖鹤类种群数量少,缺少大规模的鹤类种源繁育基地
    4.2 鹤类就地保护对策
        4.2.1 建立中国鹤类保护监测网络,定期开展鹤类资源专项调查
        4.2.2 加强各鹤类保护区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与周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2.3 开展鹤类人工繁育、种群自然扩散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4.2.4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实施鹤类国际共同保护行动
5 主要结果与讨论
    5.1 主要结果
    5.2 讨论
附录1:中国鹤类分布的自然保护区一览表
附录2:中国鹤类重点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参考文献
致谢

(4)长江中下游湿地10种水鸟种群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鸟类种群生态学
        1.1.1 鸟类种群动态
        1.1.2 繁殖成功率
        1.1.3 死亡率
        1.1.4 第一次繁殖时期
        1.1.5 平均寿命
        1.1.6 鸟类种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区域综述
        1.2.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1.2.2 研究区域气象特征
        1.2.3 研究区域水文特征
        1.2.4 研究区域水鸟情况
        1.2.5 研究区域植被情况
    1.3 研究物种综述
        1.3.1 形态学特征
        1.3.2 物种分布和数量
        1.3.3 习性
        1.3.4 食性
        1.3.5 栖息地
        1.3.6 保护与威胁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长江中下游湿地10种水鸟种群大小与趋势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长江中下游湿地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数据
        2.2.2 文献数据检索
        2.2.3 越冬水鸟种群大小和趋势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长江中下游湿地大型水鸟越冬种群大小与趋势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长江中下游湿地10种水鸟种群动态内部影响机制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方法
        3.2.1 长江中下游湿地成幼比调查
        3.2.2 水鸟统计与成幼识别
        3.2.3 水鸟成幼比统计分析
        3.2.4 平均死亡率估算模型
        3.2.5 平均寿命估算模型
    3.3 研究结果
        3.3.1 长江中下游湿地水鸟数量、分布及成幼比
        3.3.2 长江中下游湿地水鸟的平均死亡率
        3.3.3 长江中下游湿地水鸟的平均寿命
        3.3.4 繁殖地与物种分类差异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3.3.5 全球受胁的5种水鸟种群动态状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长江中下游湿地10种水鸟成幼比系统监测方案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迁徙策略文献检索
        4.2.2 监测指标
        4.2.3 监测时期、湖泊和位点鸟类成幼比差异性分析
        4.2.4 完全独立性假设检验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系统监测方案-调查湖泊的规划依据
        4.3.2 系统监测方案-调查位点的规划依据
        4.3.3 系统监测方案-调查时期的规划依据
        4.3.4 系统监测方案-调查数量的规划依据
        4.3.5 长江中下游湿地水鸟成幼比监测方案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长江中下游湿地成幼比监测数据表(2016-2019)
附录B 长江中下游湿地成幼比系统监测方案调查位点图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安徽沿江湖泊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水鸟群落越冬生态研究进展
    1 水鸟群落及其组成
    2 水鸟数量动态
    3 水鸟集团结构
    4 水鸟的迁徙与越冬地
    5 环境变化对水鸟的生态影响
    6 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研究概况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安徽沿江两个浅水型通江湖泊越冬水鸟的季节动态
    1 引言
    2 研究区域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采集
        3.2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越冬水鸟种类和数量
        4.2 越冬水鸟的空间分布
    5 讨论
        5.1 越冬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动态
        5.2 湖泊利用方式对越冬水鸟的影响
第三章 湖泊生境变化对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的影响
    1 引言
    2 研究区域
    3 研究方法
        3.1 鸟类调查
        3.2 生境因子调查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不同类型湿地中越冬水鸟的群落结构
        4.2 越冬水鸟的生境因子选择
    5 讨论
        5.1 越冬水鸟对不同湿地生境的偏好
        5.2 越冬水鸟空间分布与生境因子的关系
        5.3 鸟类资源保护与湖泊管理
第四章 湖泊越冬水鸟的集团结构
    1 引言
    2. 研究区域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采集
        3.2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越冬水鸟群落取食集团种类构成
        4.2 觅食对策与取食空间利用
    5 讨论
        5.1 越冬水鸟集团的结构
        5.2 越冬水鸟觅食对策与取食空间的关系
        5.3 越冬水鸟取食行为与食物种类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1 主要结论
    2 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2007.9-2011.12)发表论文目录

(7)鄱阳湖4种越冬鹤类的食性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动物食性研究
        1.1.1 食性研究的重要性
        1.1.2 食性研究的方法
    1.2 研究物种
        1.2.1 白鹤
        1.2.2 白枕鹤
        1.2.3 白头鹤
        1.2.4 灰鹤
    1.3 研究区域
    1.4 鹤类食性研究进展
    1.5 农业用地在鸟类保护中的作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鄱阳湖4种越冬鹤类的食性分化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粪便样品来源鉴定
        2.2.3 粪便显微镜检
        2.2.4 宏条形码方法
        2.2.5 食性分化分析
    2.3 结果
        2.3.1 白鹤的食物组成
        2.3.2 白枕鹤的食物组成
        2.3.3 白头鹤的食物组成
        2.3.4 灰鹤的食物组成
        2.3.5 4种鹤类的食性分化
        2.3.6 4种鹤类越冬季间食性的差异
    2.4 讨论
        2.4.1 鹤类的食性生态位宽度及分化
        2.4.2 鹤类食性的年际差异
        2.4.3 农业用地在鹤类保护中的作用
        2.4.4 宏条形码在鸟类食性研究中的有效性
    2.5 小结
第3章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8)水位波动对鄱阳湖越冬白鹤及其他水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湿地生态系统与湿地生物多样性
        1.1.1 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关键驱动因子
        1.1.2 湿地生物多样性
        1.1.3 水文节律与水鸟的关系
        1.1.4 水文管理
    1.2 白鹤研究进展
        1.2.1 白鹤生物学特征
        1.2.2 白鹤生态学特征
    1.3 长江中游湿地的历史变迁与江湖关系变化
        1.3.1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的特点与江湖关系
        1.3.2 三峡大坝运行与江湖关系变化
        1.3.3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简介及其争议焦点
    1.4 关键科学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1.4.1 科学问题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
    2.1 前言
        2.1.1 鄱阳湖简介
        2.1.2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2.2 鄱阳湖水位波动和三峡大坝对其的影响
        2.2.1 鄱阳湖水位波动
        2.2.2 江湖关系改变后鄱阳湖水位波动变化
第三章 鄱阳湖植被特征及水位变化对白鹤食物的影响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白鹤食源植物调查方法
        3.2.2 食物营养成分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白鹤食源植物种群密度
        3.3.2 白鹤食源植物营养成份
第四章 水位变化对鄱阳湖越冬水鸟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水鸟调查方法
        4.2.2 鹤类的种群数量的调查
        4.2.3 取食集团分类
    4.3 结果
        4.3.1 鄱阳湖越冬水鸟及其物种多样性
        4.3.2 鹤类种群分布
        4.3.3 越冬水鸟分布与湿地类型的空间耦合关系
第五章 水位变化对鄱阳湖不同取食集团水鸟的影响
    5.1 前言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地概况
        5.2.2 越冬水鸟数量统计
        5.2.3 越冬水鸟取食集团分组
        5.2.4 环境数据收集和准备
        5.2.5 模型拟合和选择
    5.3 结果
        5.3.1 水鸟总体水平模型
        5.3.2 取食集团水平模型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鄱阳湖水位变化对于白鹤栖息地选择的影响
    6.1 前言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地概况
        6.2.2 白鹤不同栖息地种群数量
        6.2.3 白鹤食物资源调查
        6.2.4 白鹤行为观察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白鹤种群数量及其分布
        6.3.2 白鹤不同食源植物种群密度
        6.3.3 不同栖息地白鹤行为
    6.4 讨论
        6.4.1 白鹤选择草洲的原因
        6.4.2 草洲与浅水湖泊栖息地白鹤行为比较
        6.4.3 草洲对于白鹤生存的重要性
        6.4.4 鄱阳湖对白鹤及其他鹤类的重要性
    6.5 小结
第七章 鄱阳湖水位变化对白鹤种群的影响
    7.1 前言
    7.2 研究方法
        7.2.1 越冬白鹤种群数据
        7.2.2 环境变量
        7.2.3 统计建模
        7.2.4 模型选择和假设检验
        7.2.5 建模后分析
    7.3 结果和讨论
        7.3.1 白鹤在鄱阳湖保护区的种群动态
        7.3.2 长期种群动态变化处理及观测误差
        7.3.3 环境变量对于种群增长率的影响
        7.3.4 鄱阳湖白鹤水位需求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水位管理建议
    8.1 结论
    8.2 水位管理建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一 PLNNR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数量及取食集团分类
附录二 应用GAM模型拟合得到的各组取食集团水鸟的结果
附录三 应用冬季各组水鸟的最佳模型对该组水鸟拟合后的种群估计

(10)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及渤海湾群体栖息地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候鸟迁徙生态学
        1.1.1 迁徙距离与影响因素
        1.1.2 天气对翱翔-滑翔飞行的影响
        1.1.3 鸟类迁徙行为的变化
        1.1.4 全球气候变化对鸟类的影响
    1.2 东方白鹳物种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东方白鹳分布范围和越冬种群数量
    2.1 引言
    2.2 方法
        2.2.1 分布范围
        2.2.2 迁徙数据
        2.2.3 种群数量和趋势
        2.2.4 中国和韩国关键越冬位点
    2.3 研究结果
        2.3.1 繁殖和越冬范围
        2.3.2 迁徙路线结构
        2.3.3 越冬种群数量大小和变化趋势
        2.3.4 中国和韩国关键越冬位点
    2.4 讨论
        2.4.1 分布范围
        2.4.2 东方白鹳的迁徙路线
        2.4.3 越冬种群的种群数量及趋势
        2.4.4 关键越冬位点的变化
        2.4.5 保护管理建议
第3章 渤海湾越冬群体栖息地选择与结冰的互作模式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位点密度分析
        3.2.2 渤海湾冰情数据
    3.3 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渤海湾越冬东方白鹳家域及保护分析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家域分析
        4.2.2 保护区叠加分析
    4.3 结果
        4.3.1 东方白鹳在渤海湾越冬地的家域
        4.3.2 渤海湾保护区对东方白鹳越冬地的保护现状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附件

四、在长江中下游越冬的鹤类(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头鹤在中国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选择和觅食策略研究[D]. 焦盛武.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2]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J]. 周延,靖磊,贾亦飞,雷刚,姚毅,吕偲,陈安平,雷光春. 湖泊科学, 2019(05)
  • [3]中国鹤类地理分布与就地保护[D]. 王治良.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4]长江中下游湿地10种水鸟种群动态研究[D]. 王昱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5]安徽沿江湖泊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研究[D]. 陈锦云. 安徽大学, 2011(06)
  • [6]东方白鹤研究现状[J]. 王岐山,杨兆芬.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1)
  • [7]鄱阳湖4种越冬鹤类的食性分化[D]. 侯谨谨. 南昌大学, 2019(02)
  • [8]水位波动对鄱阳湖越冬白鹤及其他水鸟的影响研究[D]. 贾亦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9]中国鹤类保护现状调查[J]. 钱法文. 森林与人类, 2005(05)
  • [10]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及渤海湾群体栖息地选择研究[D]. 嘎日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起重机在长江中下游越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