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保护局部水土保持监管的新形势

河道保护局部水土保持监管的新形势

一、河保偏水保监督工作初创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王贵平[1](2020)在《山西省水土保持历史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点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的水土保持发展历程。根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展望了水土保持的未来前景,提出了搞好顶层设计,加大投资强度,强化预防保护,加强重点项目精细管理、生产建设项目监管、水土保持科研和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

刘洋[2](2019)在《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气资源开发过程扰动资源开采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文情况,因占压土地、落地原油、注水采油、水力压裂等导致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成为影响油气产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与水土生态环境利益之间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中国现有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为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论文运用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估算油气开采期间补偿标准,围绕制度构成要素,提出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家制定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首先明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等概念。从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等角度阐释相关理论,总结主要基本理论在油气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次,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进一步探寻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系机理,以上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探寻制度建立的阻碍和发展缺失。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德国等国在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方面上都具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明确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优化路径。第四,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阐述油气资源开发作用生态因子的影响,对比研究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两个阶段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说明两阶段应予以区别补偿。第五,综合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区域内典型油气田所在省域单位土地面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此为基础数据,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并考虑落地原油污染问题折损测算油气资源开采期单位产量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68~10.88元/t/a之间,平均2.08/t/a,为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第六,基于补偿制度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的框架体系。在现有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基础上,仅仅围绕制度构成要素进行优化,具体包括:(1)明确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补偿主体包括补偿给付主体、补偿接受主体和补偿实施主体。(2)确认补偿客体。补偿客体即为水土环境生态利益,此部分生态利益可用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衡量。(3)确定补偿标准。现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中油气项目建设期间依据油田征占用土地面积一次计征是比较合理的。开采期间则应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折损计算,用单位产能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衡量更加科学。(4)拓宽补偿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具有油气行业特点的生态补偿基金,鼓励油气企业进行自助补偿等拓宽补偿途径。(5)增加补偿方式。在政府纵向补偿基础上提出运用横向市场补偿,依照市场化规则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进行惩戒,对环境保护者进行奖励和补偿等。同时,以《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为核心进行完善修订,在其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中体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关具体规定,增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等,重构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最后,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监督能力等,跟进制度保障。

申建军[3](2017)在《顶板水害威胁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与应用》文中提出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作为煤炭消费大国,我国也是世界上生产原煤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煤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多种多样,矿床充水条件极为复杂,水害在煤矿重特大事故中所占比例高,已成为仅次于瓦斯事故的第二大杀手。据统计,全国矿井水排放量达71.7亿m3。由于矿井排水量大,昂贵的排水费用使得煤矿企业负担过重。另外,矿区的大量排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煤矿区及周围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紧张;如果直接排放矿井水,则造成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污染;矿井大量疏排水易导致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而且分布不均一,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我国煤矿集中分布在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其中70%的矿区缺水,40%的矿区严重缺水。因此,我国大部分煤矿受到顶板水害的威胁,而且在煤矿区也存在排水、供水、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顶板水害威胁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与应用”针对安全采煤、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问题,以兴源矿和锦界矿为工程背景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探讨了影响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地质因素、采动因素及时间因素,以采厚、覆岩岩性为主控因素,利用32个综放开采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数据样本,基于RBF神经网络建立了综放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模型,采用7个样本数据测试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7个测试样本预测值与真实值非常接近,基于RBF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综放工作面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2)提出了“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的概念与内涵,进而提出了“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的主要技术与方法。(1)“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概念:在确保矿井生产安全、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施的有效的开采技术与方法,以达到水害防控、水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结合系统整体最优的目的。(2)“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内涵:在煤炭资源开采工程中,将地下水视作资源,通过合理的开采技术方法,不仅消除其“灾害属性”的负效应,通过将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挖掘其“资源属性”的正效应,同时尽量避免破坏扰动与煤系同沉积的含水层结构,达到煤炭和水的“双资源”共同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目的,最终实现煤矿区水害防控、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的多赢目标。(3)提出了根据矿井主采煤层的具体充水水文地质条件优化开采方法和参数工艺、多位一体优化结合、井下洁污水分流分排、人工干预水文地质条件、充填开采等“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的主要技术与方法。(3)高效率的长壁大采高采煤法忽视了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企业成本是不完全成本,企业利益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基于完全成本理论,长壁大采高采煤法是高效率但是低效益,短壁机械化采煤法、限高开采或分层间歇开采是高效益低效率,企业最终追求目标是可持续的高效益。矿业工程是一项协调安全、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综合性工作,采煤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厚煤层长壁一次采全高或综放采煤法追求的是高产量、高效率、高采出率,但并不考虑采后的环境负效应。基于系统论观点,煤炭企业最终追求的应是整个矿业工程系统总体效益最优最大化,而不是系统中某个子系统效益最优。当长壁大采高采煤法无法保障控水采煤时,将其优化为高效益短壁机械化采煤法(如短壁、条带、房式/房柱式等采煤法)或限高开采或分层间歇开采,在某些地质条件下又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4)“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在“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概念与内涵的指导下,对采煤方法和防治水技术、措施进行的优化组合,旨在建立解决采煤保水、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方法集,使得矿井开采目的由之前的采煤和安全两元性向保障井下安全、合理地配置水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尽可能进行矿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多元性发展。(5)开采模式包含防治水工程措施和开采技术两部分,前者是采用防、堵、疏、排、截的手段对水体进行隔离、控制、疏干、改造,后者包括长壁综采/综放开采、限高开采/分层间歇开采、短壁机械化开采和充填开采。论文基于含水层性质构建了8种顶板水害威胁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即:“留设安全煤岩柱+长壁综采/综放开采”模式、“留设安全煤岩柱+限高开采/分层间歇开采”模式、“边采边疏+井下洁污水分流分排+矿井水分级分质利用+长壁综采/综放开采”模式、“超前疏干+井下洁污水分流分排+多位一体优化结合+长壁综采/综放开采”模式、“人工干预水文地质条件+长壁综采/综放开采”模式、“人工干预水文地质条件+超前疏干+井下洁污水分流分排+多位一体优化结合+长壁综采/综放开采”模式、“天然水文地质条件+短壁机械化开采”模式、“天然水文地质条件+充填开采”模式。(6)论文以兴源矿四采区薄基岩区为工程背景,研究了薄基岩区新生界松散层底部含水层沉积与水文地质特征,基于Surfer软件重新绘制了薄基岩区基岩厚度等值线,提出了薄基岩区“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的不同模式,并对房式短壁机械化开采条件下采留宽和覆岩运动规律进行了基础理论研究。(1)基于含水层厚度、粘土层占底部含水层比例、钻孔单位涌水量及渗透系数建立了松散含水层富水性分类等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基于可拓物元模型和Arcgis软件对薄基岩区松散层底部含水层富水性进行了等级评定与分区。根据等级评价结果可知,该区域整体富水性为中等强,在薄基岩区的西南部及东部富水性极强。(2)煤柱单侧屈服区宽度为2.22.6m,若煤柱宽度小于等于双侧屈服区宽度,则待下一个煤房开采后,煤柱整体处于塑性状态,煤柱呈“拱形”应力状态。(3)论文提出了极窄条带煤柱稳定性评价体系,包括:煤柱屈服区宽度和煤柱宽度要匹配,避免临界煤柱的出现;覆岩中存在主关键层,覆岩在变形过程中能够产生离层,进而形成稳定压力拱,压力拱支撑拱上方的覆岩重量;屈服煤柱具有足够的强度支撑扩大压力拱下方的覆岩重量。(4)若采用“人工干预水文地质条件+超前疏干+井下洁污水分流分排+多位一体优化结合+长壁综采/综放开采”模式,则需在井田西北边界实施帷幕注浆,预先截取地下水的补给;若采用“天然水文地质条件+短壁机械化开采”模式,则采5留4、采5留5、采6留5等方案具有可靠的安全系数。(7)煤层埋藏浅、基岩薄、顶板上覆有富水性较强的松散孔隙水、风化基岩裂隙水或烧变岩强富水区,是陕北侏罗纪煤田易发生顶板溃水溃砂事故的主要条件。论文以锦界矿为工程背景,建立了溃水危险区和溃水溃砂危险区煤层——隔水层——含水层空间赋存关系,探讨了“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的可行性,基于FLAC3D软件研究了不同采煤方法的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规律。(1)在新近系保德组与第四系离石组隔水层缺失的薄基岩区,煤层与含水层之间的岩(土)层的隔水性受采动影响后的控水控砂能力均减弱甚至消失。(2)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建立了研究区域导水裂隙带高度与条带开采采宽之间关系,即Hli=0.01995x2-1.08809x+24.36,其中,Hli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m;x为条带开采采宽(25≤x≤70),m。当采用窄条带(10<x<25)开采时,导水裂隙带为7.1m,即只有直接顶垮落带。当采用极窄条带(5≤x≤10)开采时,顶板形成类似“梁”的结构,直接顶可以暂时稳定几天,之后同窄条带类似形成垮落带。(3)当充填体弹性模量0.05GPa、0.1GPa、0.2GPa、0.4GPa时,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最大值分别为34.4m、16.2m、9.6m、7.1m。随充填体弹性模量增大,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逐渐趋于稳定,两者关系为:Hli=Ef-0.5025(Hli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m;Ef为充填体弹性模量,GPa)。当弹性模量较小时,充填开采煤层覆岩中存在两种类型的裂隙,即上行裂隙和下行裂隙,且均是因为覆岩下沉过程中拉应力超过岩层最大抗拉强度产生的。

王越[4](2006)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对国内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进行全面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的组成、特征、功能和运行规律,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是一个由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思想,并研究得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三个组成系统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者之间高度关联性,和各自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功能和运行规律。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遵循这一复合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目前在我国水土保持行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是以实际的工程措施来进行评价的。本文在全面分析研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复合系统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换个视角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出一个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和该地区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分工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涉及的几个重要经济利益关系,提出了要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处理好区域间的利益关系,代际公平利益关系和公平受益问题。 贫困和利益相关影响问题是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社会问题的重点。水土流失是造成区域农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态环境退化和贫困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恶性循环现象。能否正确认识和分析判定每个利益相关主体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不仅可以缓解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让农民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社会效果,乃至综合效益问题。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建立利益协调和利益补偿机制和政策措施的实施,扩大积极影响,同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使水土流失地区的农民群众生活能够得到改善的同时,水土资源得到保护,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打破水土流失地区贫困环境的怪圈。在水土流失地区,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带给人们和谐社会美好的新生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水土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性”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本文在研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基础上,借

赵利[5](2005)在《山西水资源水权转换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 山西水资源十分贫乏,在全国排列倒数第二位。而且山西是我国煤炭主要产地,水资源紧缺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成为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 1949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从山西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水资源日益紧缺的现实,给予高度重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评价,提出了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综合对策,取得了成效。但就山西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对本省水资源特点认识不深;对水资源日趋紧缺和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严峻形式估计不足等。因此,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的阐述,分析出山西水资源的特点为:水资源总量少;水资源丰枯悬殊、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大;岩溶大泉是山西宝贵的水资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等特点。因此水资源的利用要想更加合理就要实施水权转让,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山西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山西的水权制度,明晰水权,规范与水有关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和符合市场规则的水权流转机制,是实现山西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进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缓解乃至解决供需矛盾;有利于增加水利投入,推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山西摆脱十年九旱,成为山清水秀,经济发达之地。

鄂竟平[6](2004)在《总结经验 科学治理 促进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雷[7](2002)在《提高认识 明确思路 推动山西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文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 ,山西省的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大搞水土保持 ,走出了一条符合本省实际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路 ,取得了显着成效。进入新世纪 ,要抓住生态建设的良好机遇 ,进一步明确思路 ,转变作风 ,强化管理 ,创新机制 ,推动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陈雷[8](2002)在《真抓实干 奋力进取 促进山西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文中研究指明

李英明[9](2002)在《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努力实现2002年水利工作新突破》文中研究说明

李志坚[10](2001)在《努力开创山西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工作新局面》文中认为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形势大好,主要表现在各级领导重视、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群众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高涨等方面。“九五”期间水土保持监督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配套法规日益完善,监督体系基本健全,法制宣传不断深入,规范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保方案审批制度、现场监督检查制度和“两费”征收制度全面得到落实。“十五”水保监督监测工作的重点是:加强预防保护,突出行业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实施规范化建设,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为开创新世纪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新局面,2001要努力做好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扎实推进水保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继续抓好以开发建设项目为重点的水保监督管理、城市水土保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保监督监测队伍建设等项工作。

二、河保偏水保监督工作初创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保偏水保监督工作初创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水土保持历史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1949年以前,蒙昧初开
2 20世纪50-70年代,方兴未艾
3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夕,跨越发展
    3.1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3.2 机构不断完善,队伍持续壮大
        3.2.1 领导机构不断完善
        3.2.2 管理机构逐步加强
        3.2.3 执法队伍从无到有
        3.2.4 科研队伍持续壮大
    3.3 重点治理,持续发力
    3.4 好政策打开新局面
    3.5 国际交流,硕果累累
4 十八大以来,关键转变
    4.1 加大治理力度,补工程短板
    4.2 发动群众,加强治理成果管护
    4.3 以规划为引领,强化预防保护
    4.4 严格考核,层层夯实责任
    4.5 强化监管手段,遏制边建设边破坏
    4.6 利用现代技术,加强动态监测
5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2)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油气资源开发
        2.1.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2.1.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2.1.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2.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公共产品理论
        2.3.3 稀缺性理论
        2.3.4 生态价值理论
        2.3.5 生态伦理理论
    2.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机理
        2.4.1 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的分析
        2.4.2 基于补偿主体行为选择视角的博弈分析
        2.4.3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及实践分析
    3.1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分析
        3.1.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沿革
        3.1.2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
        3.1.3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特点
        3.1.4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3.2 中国油气企业水土流失防治实践分析
        3.2.1 防治措施
        3.2.2 防治效果
    3.3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分析
        3.3.1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
        3.3.2 对我国的启示
    3.4 小结
第4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及影响表现
    4.1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
        4.1.1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
        4.1.2 东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3 中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4 西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5 西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2 油气资源开发作用于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
    4.3 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分析
        4.3.1 两阶段的工作内容
        4.3.2 两阶段的影响表现
        4.3.3 两阶段的影响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
    5.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依据
    5.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2.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5.2.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5.2.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5.2.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
    5.3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3.1 参数的确定
        5.3.2 估算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及保障
    6.1 优化的基本原则
    6.2 优化的目标
    6.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
        6.3.1 明确补偿主体
        6.3.2 确认补偿客体
        6.3.3 确定补偿标准
        6.3.4 拓宽补偿途径
        6.3.5 增加补偿方式
        6.3.6 重构法律制度体系
    6.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6.4.1 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
        6.4.2 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6.4.3 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6.4.4 增设地方油气环保专门监督机构
        6.4.5 搜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相关信息
        6.4.6 监督水土保持相关费用使用效果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顶板水害威胁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煤-水资源分布特征与矿区排-供-生态环保矛盾
    2.1 我国煤-水资源分布特征
        2.1.1 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性特征
        2.1.2 煤炭资源成煤-聚煤特征
        2.1.3 煤-水资源逆向分布特征
        2.1.4 煤-水共生共存特征
    2.2 我国煤矿区排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矛盾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层覆岩采动破坏特征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
    3.1 煤层覆岩采动破坏特征
        3.1.1 煤层覆岩采动破坏的分带特征
        3.1.2 煤层覆岩采动破坏的空间形态
    3.2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主控影响因素
    3.3 长壁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方法
        3.3.1 综采长壁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的经验公式
        3.3.2 综放长壁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的RBF神经网络模型
    3.4 顶板水体采动等级及允许采动程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顶板水害威胁下 “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
    4.1 “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概念与内涵
    4.2 “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主要技术与方法
        4.2.1 优化开采方法与参数工艺
        4.2.2 多位一体优化结合
        4.2.3 井下洁污水分流分排技术
        4.2.4 人工干预水文地质条件
        4.2.5 充填开采
    4.3 顶板水害威胁下 “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松散孔隙含水层下开采模式工程应用—以兴源矿为例
    5.1 矿井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5.1.1 自然地理概况
        5.1.2 矿井地质
        5.1.3 矿井水文地质
    5.2 薄基岩区第四系松散层底部含水层沉积与水文地质特征
        5.2.1 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分布特征
        5.2.2 第四系松散层垂直分带特征
        5.2.3 第四系底部含水层沉积物组成
        5.2.4 第四系底部含水层厚度分布特征
        5.2.5 第四系底部含水层垂直结构特征
        5.2.6 第四系底部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5.3 基于可拓物元理论的含水层富水性等级划分与分区
        5.3.1 物元分析法基本原理
        5.3.2 评价指标与权值确定
        5.3.3 评价结果
    5.4 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与水体允许采动破坏程度
        5.4.1 基岩厚度变化规律
        5.4.2 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
        5.4.3 水体允许采动破坏程度
    5.5 松散孔隙含水层下 “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分析
    5.6 “天然水文地质条件+短壁机械化开采”模式基础理论研究
        5.6.1 煤房的合理安全跨度
        5.6.2 屈服煤柱与压力拱理论
        5.6.3 短壁机械化开采覆岩运动规律
        5.6.4 屈服煤柱稳定性评价体系
        5.6.5 煤房之间屈服煤柱宽度理论计算
        5.6.6 区段之间刚性煤柱宽度理论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岩裂隙+松散孔隙含水层下开采模式工程应用—以锦界矿为例
    6.1 矿井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6.1.1 自然地理概况
        6.1.2 矿井地质
        6.1.3 矿井水文地质
    6.2 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及水体允许采动破坏程度
    6.3 煤层与含水层赋存关系及隔水层控水控砂能力
    6.4 基岩裂隙+松散孔隙含水层下 “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分析
    6.5 基于FLAC3D的不同采煤方法煤层覆岩破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6.5.1 工程地质概念模型
        6.5.2 边界条件与初始参数
        6.5.3 数值计算模型
        6.5.4 模拟方案设计
        6.5.5 模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背景
        1.1.2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展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
    2.1 系统理论概述
        2.1.1 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2.1.2 系统分析
    2.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特征
        2.2.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系统
        2.2.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系统
        2.2.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社会系统
        2.2.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的特征
    2.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分析
        2.3.1 系统的结构分析
        2.3.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与经济系统
        2.3.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与社会系统
        2.3.4 三个子系统间关系
    2.4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综合分析
    2.5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的效益评价
        2.5.1 评价的基本思路
        2.5.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分析
        2.5.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产出分析
    小结
第三章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经济交互分析
    3.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3.1.1 水土流失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影响
        3.1.2 水土流失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3.1.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增长
    3.2 区域经济因素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2.1 区域产业结构与水土流失
        3.2.2 农业产业结构与水土流失
        3.2.3 区域经济分工与水土流失
        3.2.4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土流失
    3.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直接经济效益
        3.3.1 五十年来投资概况
        3.3.2 经济效益评价
        3.3.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3.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防洪减灾
        3.4.1 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
        3.4.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防洪减灾
        3.4.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防洪减灾投资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社会要素分析
    4.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利益相关分析
        4.1.1 利益相关者识别
        4.1.2 利益相关分析
        4.1.3 利益相关影响
    4.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社会性别
        4.2.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社会性别的现状
        4.2.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社会性别的影响
    4.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
        4.3.1 水土流失地区少数民族生存状况
        4.3.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4.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反贫困
        4.4.1 水土流失与贫困的相关性分析
        4.4.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反贫困战略
    小结
第五章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5.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5.1.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5.1.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5.2 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
        5.2.1 我国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承载力的内涵与特点
        5.2.2 提高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承载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5.3 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约束力
        5.3.1 人口增长而劳动力素质低的约束
        5.3.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制约
    5.4 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4.1 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及管理对策
        5.4.2 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补偿机制
    5.5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利益关系协调
        5.5.1 区域间的利益关系
        3.4.2 代际公平利益关系
        5.5.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公平受益问题
        5.5.4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
    小结
第六章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风险评估
    6.1 风险概述
    6.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风险评估
        6.2.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风险识别
        6.2.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风险分类
        6.2.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风险分析
    6.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风险规避
        6.3.1 风险可接受程度
        6.3.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风险规避的具体措施
    小结
第七章 实例一“世行贷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分析
    7.1 项目概述
        7.1.1 项目区自然状况
        7.1.2 项目实施前的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7.2 项目实施成效的经济社会分析
        7.2.1 项目产生的直接效益
        7.2.2 项目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7.2.3 项目对区域社会发展的作用
        7.2.4 可持续发展评价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结论
    8.2 论文创造性成果
    8.3 今后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着和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5)山西水资源水权转换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山西省自然概况及水资源概况与特点
    2.1 山西省自然概况
    2.2 水资源概况
    2.3 水资源特点
第三章 水资源利用现状评价与分析
    3.1 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评价
    3.2 水资源利用特点分析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4 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水权转换是解决山西水资源问题的必然选择
    4.1 水权转换的现实需求
    4.2 水权的政策背景
    4.3 水权转换的基本思路和意义
    4.4 水权转换是必然选择
第五章 山西水资源利用的合理优化配置
    5.1 水权转让的基本概念
    5.2 水权转让的实施方案
    5.3 水权转让的市场配置机制
    5.4 水权流转机制
    5.5 水权转换,加快建设“节水山西”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河保偏水保监督工作初创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水土保持历史回顾与展望[J]. 王贵平.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0(04)
  • [2]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刘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3]顶板水害威胁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与应用[D]. 申建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分析[D]. 王越. 河海大学, 2006(03)
  • [5]山西水资源水权转换机制的研究[D]. 赵利.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6]总结经验 科学治理 促进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发展[J]. 鄂竟平. 山西水利, 2004(05)
  • [7]提高认识 明确思路 推动山西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J]. 陈雷.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2(04)
  • [8]真抓实干 奋力进取 促进山西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J]. 陈雷. 山西水利, 2002(05)
  • [9]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努力实现2002年水利工作新突破[J]. 李英明. 山西水利, 2002(02)
  • [10]努力开创山西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工作新局面[J]. 李志坚.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1(02)

标签:;  ;  ;  ;  ;  

河道保护局部水土保持监管的新形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