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带来的两个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余沆[1](2021)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HY房地产企业R项目并购风险评价》文中认为
赵悦汐[2](2021)在《X集团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评估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特有产物,为地方政府筹集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历两次爆发式扩张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庞大的存量债务规模,导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逐渐暴露,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由支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扩张转为收紧,对地方政府举债的行为由鼓励转为控制,同时不断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监管政策,将工作重点转向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本文在构建X集团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评估体系时,考虑到平台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平台现有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在现有研究和平台现有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地方经济环境风险、宏观政策环境风险、平台内部环境风险和持续发展环境风险4个一级风险指标和17个二级风险指标组成的有针对性的流动性风险评估体系。鉴于平台的持续发展能力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彻底完成市场化转型、将地方政府从平台运营中剥离出来的关键,本文创新性的引入政府特许经营业务占比和市场化业务占比两个二级风险指标,用来衡量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结合的方式,并采用距离函数来合理分配主观和客观权重系数来确定各个风险指标的综合权重。基于本文构建的流动性风险评估体系得到的评估结果,分别从政府层面和平台层面针对X集团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提出建议。X集团投融资平台应在明确平台定位的前提下,关注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政策变化、规范平台与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关联制度;在坚持多元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进的同时,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治理体系,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平台逐步脱离地方政府的支撑与控制,彻底完成市场化转型,成为独立的市场化经营主体。
胡晓[3](2021)在《YX钢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18年的中美贸易争端到2020年COVID-19的爆发,不稳定也不确定的宏观局势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在这种背景下,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COSO-ERM的八个要素为理论指导,对初创钢贸企业YX公司在筹资、投资以及运营活动中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解决方案展开研究,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提出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赋能助力。首先,对YX公司目前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简述了YX公司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然后,运用风险清单的管理方法通过公司内部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研究,将YX公司在筹资、投资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30项财务风险识别出来并进行了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直观地呈现在了风险矩阵图中。最后,根据评估结果,针对YX公司影响现金流量和获利水平的财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分别从改善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设置符合公司发展的控制目标、关注重大风险的应对与控制、保证信息高效沟通以及加强监督等六个方面给出了风险管理策略和实施计划。本文以一个财务经理的视角,对所在公司运营、投资和筹资即财务活动中存在的影响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的财务风险采用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一一识别,进而按照风险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评估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按照风险管理框架理论提出六点管理策略。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解决YX钢贸公司当前生存发展所需,也希望对同行的工作有所借鉴。
张振玺[4](2021)在《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银行内外部监管环境逐步趋严,各类型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风险管理水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科技赋能、数字银行等概念的冲击,股份制银行正向着智慧银行、交易银行、轻型银行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与转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构建交易型银行,满足企业全方位金融需求的重要举措,可把对单个企业的金融支持转变为对供应链所有企业整体的金融服务嵌套。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对银企间的深度合作意义重大,核心企业可以更好的发挥其在银行端与产业链条中优势,稳固其行业地位;而商业银行则可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对全链条进行科学严谨的管理,银企共赢的同时,形成一条风险可控、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链。AB银行兰州分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时间尚短,人员配备及相关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本文将以该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在促进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并对其风险有效管理,对相关制度、管理手段、保障措施等多方面逐步完善展开研究。本文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AB银行兰州分行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介绍。其次,对该银行开展的各类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运用问卷调查法将所涉及的风险进行识别、归类。再次,使用层次分析法对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出现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量化评价,判断出各类风险的重要程度,为后续风险控制策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设计出AB银行兰州分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策略,拟通过流程优化、规范管理、健全制度、丰富风险管理手段等方式切实有效控制该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并保障策略实施。本文对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提出控制策略,这不仅可帮助AB银行兰州分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合规稳健发展,顺利实施后还将进一步提高该银行的整体信贷资产质量与资产收益率。同时对其他金融同业形成良好借鉴,有效促进各金融机构规范展业,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供应链金融企业身上,共同支持实体经济蓬勃发展。
刘蓓蓓[5](2020)在《潍坊市保障性住房PPP模式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近年来住房消费市场的逐步增长态势下,商品房价格不断提升,住房消费与居民实际收入严重失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但现阶段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多年来其发展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庞大的资本需求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资金的缺口成为制约保障性住房建设最大的障碍。政府主导的一揽子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积极将公私部门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引入保障性住房领域,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以填补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空缺。然而PPP模式所涉及的参与方数量多、协调难度大,其中潜藏了一系列风险因素,因此对PPP融资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是该模式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成功的关键前提。本文首先介绍了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及分类,阐述了保障性住房的基础理论。针对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提出了 PPP模式、REITs等融资模式,并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及适用性,构建了相应的融资模式运作机制。此外,针对保障性住房PPP融资模式中的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分类,采用风险检查表法和RBS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因子进行定量化分析,针对不同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并对风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后,本文以潍坊市保障性住房PPP项目为案例,针对该案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分担、应对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科学结论。本文对保障性住房PPP项目参与方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参考,对保障性住房PPP项目融资模式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吕墨[6](2020)在《L公司铝合金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程雪军[7](2020)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科技突破、经济深化、社会发展以及法律支持而获得创新发展,但是这种小额、分散、无抵押的互联网信用贷款,主要面对中低净值的“长尾”用户,类似于中国版“次贷”,倘若缺乏有效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制与风险防范,则有可能诱发中国版“次贷风险”。目前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问题,引发了学术界以及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但是由于该问题横跨法律、金融与互联网三大学科,所以众学科讨论者甚多,但是深入研究者甚少。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其逻辑起点在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法律结构。通过对“消费金融”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有效明晰消费金融的概念与主要模式。然后通过对消费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分析,厘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并进一步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网络借贷进行比较研究,明确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边界。对比传统金融理论,作为新型金融科技业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虽起源于域外但却在中国迅猛发展,这有其发展的应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本文采用Citespace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并结合1000余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风险调研问卷(2019)》,基于传统金融基础理论框架,本文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理论支柱主要包括发展动因、发展模式、风险规制以及法律规制等,并具有逻辑推进关系。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与模式,参照互联网技术成熟度曲线,可以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演进分为萌芽发展、新兴成长、快速成长以及主流市场阶段。并基于数据分析测算出我国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为23062.10亿元左右。此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特征,以及法律、经济、社会、科技视角下的发展动因。而在这些快速发展背后,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相较于域外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发展模式,形成一种两分法发展模式:消费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互联网机构的消费金融化,然后对其进行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分析。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也存在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的问题与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以及司法裁判现状,分别选择“两分法”发展模式下消费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案)与互联网机构的消费金融化(分期乐公司案、腾讯公司案)三起典型案件,对其进行案例剖析与法律问题探究。并基于这些微观法律现象问题,将其上升到宏观法律风险层面。然而,传统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非法学分类方法,更多的是构建于行业内部特点之上,而非基于法学视野。通过借鉴“主客体关系”分析方法,本文将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解构为主体风险(经营者主体风险与消费者主体风险)以及行为风险(经营者行为风险与消费者行为风险)。从法学视野对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重构之后,本文进一步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风险与域外经验考察。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经营者适格性风险与消费者适格性风险比较研究,深度剖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体风险;在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为风险方面,本文对综合利率上限、经营者不正当竞争、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的违约信用以及消费者权益侵害风险方面比较研究,并且充分借鉴域外风险规制经验。通过对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模式以及风险研究,构建与完善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则具有重要意义。其一,需要明晰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制的逻辑以及目标,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行业稳健发展、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以及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其二,通过分析我国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体系,构建一种“多位一体”的法律规制体系。其三,从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风险与行为风险两方面加强法律规制,前者包括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经营者与消费者适格性规制;后者包括积极推进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引入“监管沙盒”以加强对金融创新与风险的动态平衡,加快信用体系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规制以构建公平化、法治化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以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丁新[8](2020)在《A小学校园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事业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重要之路,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来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青岛市教育局等七部门也于2018年联合下发《青岛市普通中小学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因此,近年来中小学校园建设项目数量急剧增多,但是目前我国在项目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还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小体量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研究还相对欠缺。同时由于校园建设项目最终的服务对象多为未成年中小学生,使用人群较为特殊,因此项目在建设质量、建设标准等方面相比一般工程项目而言标准更高、要求更严、风险承受度更低,因此中小学校园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A小学校园建设项目为具体实例,对项目施工阶段存在的风险及其管理进行研究,以保障该项目顺利完成既定的建设目标。在查阅国内外关于项目风险管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A小学校园建设项目中,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初步识别A小学校园建设风险点,然后通过专家讨论对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形成最终项目风险识别清单,该项目风险点共包含四大类、14小类,其中四大类风险点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进度风险、质量风险、成本风险、安全风险。在风险点识别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估模型,计算项目整体风险等级与各风险点的影响权重。再结合项目实际,提出风险应对措施:针对进度风险中的工程量变更,在建立完善施工组织方案、提高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风险管控;针对质量风险中的技术实施不到位,在建立三级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质量检查等方面进行风险管控;针对成本风险中的材料及人力成本上涨,在认真研判施工组织方案、提出项目物料及人力使用计划、提前与供应商签订合同等方面进行风险管控;针对安全风险中的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在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积极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安全生产检查等方面进行风险管控。
马磊[9](2020)在《PPP模式下社会资本方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一项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全新管理方式,近年来PPP模式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PPP模式发展道路,PPP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大批PPP项目落地,在大力发展“新基建”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利用PPP模式,吸引高水平的社会资本,提高了项目整体建设运营效率,打造许多优质项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目前“一带一路”、城镇化、京津冀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正在大力推进,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及对外投资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青睐于PPP模式的运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缓解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难题,且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水平和效率,同时兼顾各方收益,从而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双赢的局面。社会资本方是PPP项目的重要参与者,社会资本方风险管理能力影响项目的进展。但是,我们必须的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PPP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在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对PPP模式的风险意识不足,风险管理措施不当,尤其是社会资本方对风险管理不足,社会资本方的风险管理的水平亟待提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资本方在PPP模式的风险管理水平,有必要对PPP模式的社会资本方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研究社会资本方的在PPP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本方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PPP项目的进展,有利于提高项目社会资本方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构建风险管理框架。本文分析了 PPP模式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 PPP模式及风险管理理论相关内容,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对社会资本方的风险进行了两次识别,并建立PPP模式社会资本方项目风险结构(RBS),对社会资本方26个风险因素的具体含义及范围进行解释。本文在风险识别研究基础上对社会资本方风险进行评价分析,介绍了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结合风险管理对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阐述,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风险进行评价,制定了风险应对策略和具体的应对措施,形成了适合PPP项目社会资本方的风险管理对策。本文以北京大兴机场北线高速公路L市段为案例,通过对社会资本方风险的识别、评价,提出社会资本方在该项目中的风险管理措施。本文社会资本方的视角出发,选题角度较为新颖。补充和丰富了不同参与者PPP模式的分析和研究理论。通过丰富社会资本方的风险管理理论,为社会资本方在PPP项目管理中合理决策提供依据。
杨光[10](2020)在《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碳排放水平在不断攀升,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所引致的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2019年全球碳排放水平达到了历史的新的高点,碳减排已经成为了当今的必然选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了由碳排放而引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严重性,在国际层面进行了碳减排应对措施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控制全球气温继续攀升所要求的碳减排量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碳减排活动呢?据统计,导致碳排放水平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高碳化,过去那种粗放式、高耗能的线性发展模式已给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问题。因此,要控制碳排放水平,就要从过程减排与低碳消费入手,研究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问题,考虑集约化、低碳化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提升全产业链理念的实践力度,以最大化绿色供应链在运营中所带来的绿色效应。尤其是全产业链视角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优化,以期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研究一整套可行的碳减排策略,这将有助于全球碳减排活动的有效开展。本文聚焦于绿色供应链,研究其在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碳减排契约优化与协调问题。重点探究如何在绿色供应链中制定相应的碳减排策略,如何设计碳减排协调机制,如何快速降低绿色供应链各结点企业的碳排放水平等,绿色供应链运行的关键问题,以期极大缓解全球环境恶化问题。由于供应链上不同碳排放主体的利益存在冲突,为了提高绿色供应链整体碳减排水平,需要将各分散碳排放主体有机组织起来,从全产业链的视角来应对碳减排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不同的业务情境设计合理的碳减排契约,探究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优化协调机制,以提升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效果。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产业链视角下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机制设计全产业链视角下绿色供应链内部各环节企业的碳减排机制的确定对于提高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全产业链视角,探讨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机制,使得各结点企业以共同目标进行碳减排行动。设计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机制,首先需要确定碳减排决策的主导者,以及碳减排任务分担的基本原则;然后应明确碳减排所引致的供应链收益增加部分的分配问题,以最大限度调动各环节企业的碳减排动力;最后提出实施“政府+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全产业链背景下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活动的开展,并最大化碳减排效果。(2)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减排努力决策优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趋向购买低碳产品。与此同时,政府对企业的碳强度规制日趋完善。因此,在此基础上,探讨碳减排契约协调优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本文基于单一供应商和单一制造商的绿色供应链结构,探究制造商执行碳减排努力决策问题。针对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下,研究制造商减排努力决策,包括主导供应商和跟随制造商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同时分析了批发价契约、成本分担契约以及合作契约等三种不同契约的减排模型。分析研究指出,在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时,过于严格的政府碳监管并不利于社会福利的提升,碳规制政策力度应适度可行。当碳监管过强时,制造商会权衡减排成本,选择购买更多的碳排放权,而非是投资碳减排领域。随着政府碳监管的持续强劲,供应商的市场销量和利润都会呈下降趋势。(3)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竞争与零售商合作减排绿色供应链中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价值追求,不仅在于其使用价值,还在于其绿色度效用方面。本部分针对两个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的绿色供应链结构,基于消费者追求产品绿色度效用的现实情境,研究绿色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碳减排决策问题。重点研究基于消费者的低碳偏好下双寡头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程度对碳减排决策选择的影响。探讨制造商之间竞争以及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减排的决策优化问题。将讨论双方进行充分及不充分竞争情况,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在不充分竞争情境中,考虑两个制造商都和零售商进行合作以及其中一个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的情形进行分析,并建模求解了均衡解和均衡利润水平。(4)绿色供应链信息不对称下的制造商结盟减排该部分考虑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由两个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所组成的两级绿色供应链,研究两家制造商非对称信息的结盟减排决策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制造商及平台型零售商所组成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协调问题,根据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种情形,探讨这种绿色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运营决策问题;然后进一步剖析了在贸易摩擦背景下,制造商间通过结盟的方式来应对的供应链碳减排契约协调优化问题。从集中式与分散式两个层面,探讨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选择以及减排效果的比较问题。由于存在贸易摩擦,使得分散式碳减排决策成为了更多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无奈之举,文章选择批发价契约和成本分担契约为减排的主要契约模式进行分析。在有贸易摩擦现实情境下,研究成果有助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碳减排决策,以体现供应链成员企业主动承担碳减排义务的社会责任担当。(5)资金约束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减排决策优化为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碳减排力度,企业所得税相关法律法规已明确规定,企业借贷的碳减排投入可按比例在税前进行抵扣。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低碳产品偏好越来越大,碳减排行为将进一步提振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然而,随着企业碳减排力度的加大,由减排投入增加所导致的融资约束问题将逐步显现。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借助贸易信用以及资产证券化组合融资方式,有效解决自身的融资约束问题。本部分以低碳产品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绿色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考虑零售商和制造商存在资金不足情形,以企业期末现金余额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在贸易信用与资产证券化组合融资方式下,基于单期和多期情境,分析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融资优化策略,探讨供应链金融组合的协同减排问题。研究发现,贸易信用及资产证券化的不同融资组合,对有税负的融资企业的最优运营策略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情境下,供应链成员企业存在最优的产品定价以及碳减排努力决策,以实现自身的期末现金余额最大化的现实目标。(6)全产业链视角下碳交易机制设计决策全产业链视角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优化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对于国家制定有关的碳交易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碳交易机制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该部分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个人等五个层面来分析碳交易机制设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机制设计对策。在设计与完善碳交易机制过程中,要充分参考借鉴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优化的相关研究结果,以发挥更大的减排效果。并以文化创意以及农业全产业链的低碳化升级为例,进行了政策情境模拟。将研究成果运用在具体的行业中,以促进各个产业以及相关领域的碳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针对全产业链视角下的碳交易机制以及绿色供应链内部的碳减排机制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对于全产业链视角下绿色供应链内部的碳减排机制,相较于企业单独碳减排,供应链整体碳减排尤为重要。本文贡献的具体创新点归纳如下:第一,基于全产业链的视角,探讨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协调优化问题。对于供应链纵向合作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契约激励提高产品销售数量或利润方面。然而,很少有文章将碳减排策略和政府碳强度监管同时考虑进来,对于供应链合作和碳减排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亟待进一步探讨。为了弥补前人的研究不足,本文基于全产业链的视角,探讨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协调优化问题,考虑了消费者的低碳偏好以及政府的碳强度规制,探讨其对绿色供应链最优的减排效果以及利润的影响。在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下,构建了供应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分析了批发价契约、成本分担契约以及合作契约等三种不同契约的减排模型,得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重要结论。第二,考虑不同竞争情况下,分析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减排问题。现存的研究大多仅关注单个企业的减排行为,对存在竞争情况的减排行为研究较少,且鲜有文献将双寡头企业间的竞争行为进行分类。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消费者的低碳偏好以及双寡头制造商的竞争程度,研究二对一型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碳减排决策问题。在不充分竞争时,考虑两个制造商均与零售商进行合作,以及仅单个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的情形,并得出了模型的均衡解和均衡利润水平。第三,探究信息不对称下,绿色供应链制造商结盟减排问题。现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双寡头垄断、单方面成员主导或一对多供应链架构下的减排博弈。然而,关于二对一型且平台型零售商的供应链,供应链成员的减排研究仍较少。此外,对于贸易摩擦背景下二制造商之间进行结盟的减排决策,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二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所组成的两级绿色供应链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种情形,讨论了制造商面对平台型零售商绿色供应链,分析其碳减排契约协调问题;然后分析探讨了在贸易摩擦背景下,制造商间通过结盟来应对碳减排契约协调优化问题。第四,探究资金约束条件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减排决策优化问题。关于资金约束下的绿色供应链减排,已有研究均没有涉及到使用贸易信用与资产证券化组合融资方式。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构建一对一型绿色供应链,以企业期末现金余额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分别研究在单期和多期情境下,借助贸易信用与资产证券化组合融资方式,分析供应链结点企业的融资优化问题。研究结论表明,贸易信用及资产证券化的不同组合模式,将对融资企业的最优运营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带来的两个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带来的两个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2)X集团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评估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概念界定 |
1.1.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评估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 |
1.2.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评估 |
1.2.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转型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财政分权理论 |
2.2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3 委托代理理论 |
2.4 流动性管理理论 |
3 案例正文 |
3.1 X集团投融资平台背景介绍 |
3.1.1 X集团成立背景 |
3.1.2 X集团投融资平台背景 |
3.2 X集团投融资平台概况 |
3.2.1 X集团投融资平台融资模式 |
3.2.2 X集团投融资平台投资项目 |
3.3 X集团投融资平台现有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 |
3.3.1 现有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 |
3.3.2 现有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面临的挑战 |
3.4 X集团投融资平台现有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
3.4.1 地方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
3.4.2 宏观政策环境变化的影响 |
3.4.3 平台内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
4 案例分析与X集团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评估体系 |
4.1 X集团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评估思路 |
4.1.1 X集团投融资平台的特点 |
4.1.2 流动性风险评估体系改进思路 |
4.2 X集团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
4.2.1 X集团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评估指标选择 |
4.2.2 基于层次分析与因子分析的综合流动性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
4.2.3 流动性风险评估体系的评估结果分析 |
5 基于评估结果的X集团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
5.1 政府层面管理措施 |
5.1.1 关注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政策变化 |
5.1.2 规范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关联制度 |
5.1.3 明确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定位 |
5.2 平台层面管理措施 |
5.2.1 坚持多元化发展以拓展发展空间 |
5.2.2 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增强发展能力 |
5.2.3 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治理体系 |
6 结论 |
6.1 结论与启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指标权重打分表 |
致谢 |
(3)YX钢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4 理论基础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YX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
2.1 YX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2.1.1 YX公司组织概况 |
2.1.2 YX公司成立以来的经营情况 |
2.2 YX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
2.2.1 YX公司的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估现状 |
2.2.2 YX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现状 |
2.3 YX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
2.3.1 财务风险识别的范围不全 |
2.3.2 财务风险评估方法有待改善 |
2.3.3 缺乏对财务风险的全局控制 |
第3章 YX公司财务风险识别与成因分析 |
3.1 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财务风险初步识别 |
3.1.1 筹资风险识别 |
3.1.2 投资风险识别 |
3.1.3 运营风险识别 |
3.2 基于访谈法的财务风险识别 |
3.2.1 建立财务风险分类框架 |
3.2.2 通过访谈形成财务风险清单数据库 |
3.3 YX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
3.3.1 宏观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
3.3.2 行业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
3.3.3 内部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
第4章 YX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
4.1 设计财务风险评价标准 |
4.1.1 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标准 |
4.1.2 财务风险后果严重性评价标准 |
4.2 YX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实施 |
4.2.1 财务风险问卷调查评价流程设计 |
4.2.2 财务风险评价流程的执行 |
4.3 确定YX公司财务风险等级 |
4.3.1 YX公司财务风险等级划分 |
4.3.2 YX公司财务风险矩阵图 |
第5章 YX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方案 |
5.1 财务风险控制目标设定 |
5.1.1 筹资风险控制目标 |
5.1.2 投资风险控制目标 |
5.1.3 运营风险控制目标 |
5.2 内部环境的优化 |
5.2.1 树立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
5.2.2 优化财务管理流程与组织结构 |
5.2.3 提升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
5.3 财务风险应对与控制 |
5.3.1 筹资风险的控制 |
5.3.2 投资风险的控制 |
5.3.3 运营风险的控制 |
5.4 信息与沟通 |
5.4.1 信息获取 |
5.4.2 信息审核 |
5.4.3 信息共享 |
5.4.4 信息沟通 |
5.5 监督 |
5.5.1 持续监督 |
5.5.2 个别监督 |
5.5.3 第三方全面监督 |
5.6 财务风险控制方案的实施 |
5.6.1 实施计划 |
5.6.2 实施重难点及处理方式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YX公司2018-2020年9月30 日资产负债表 |
附录2 YX公司2018-2020年9月30 日利润表 |
附录3 YX公司2018-2020年9月30 日现金流量表 |
附录4 关于财务风险的访谈问题清单 |
附表5 风险评估调查表 |
附录6 风险发生可能性打分结果 |
附录7 风险后果严重性打分结果 |
(4)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与理论的研究综述 |
2.1.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3 贸易融资自偿性理论 |
2.2 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与控制的研究综述 |
2.2.1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与成因 |
2.2.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价与控制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 |
3.1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
3.1.1 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沿革 |
3.1.2 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部门岗位人员情况 |
3.2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与制度规范 |
3.2.1 应收类业务及流程 |
3.2.2 付款类业务及流程 |
3.2.3 存货类业务及流程 |
3.2.4 票证结算业务及流程 |
3.2.5 AB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现行管理办法与制度 |
3.3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 |
3.3.1 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2 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风险表现 |
3.3.3 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类别归纳 |
第四章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
4.1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4.1.1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依据 |
4.1.2 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与运用 |
4.1.3 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
4.2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2.1 层次结构模型与风险指标的确定 |
4.2.2 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2.3 各指标层次排序并一致性检验 |
4.2.4 各风险指标权重评价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策略设计 |
5.1 严格授信审批控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
5.1.1 实施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白名单制度 |
5.1.2 严把供应链金融上下游企业准入门槛 |
5.1.3 加强上下游企业间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 |
5.1.4 深入调查融资企业经营历史 |
5.1.5 充分分析供应链金融整体盈利性 |
5.2 加强供应链金融法律风险管理与业务合规管理 |
5.2.1 强化各类权证真实性与合法性管理 |
5.2.2 增强贸易及相关合同合法性管理 |
5.2.3 合规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应收账款 |
5.3 丰富管理措施应对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
5.3.1 防范有价证券净值波动带来的风险 |
5.3.2 充实汇率风险管理手段 |
5.3.3 重视利率风险控制 |
5.4 运用科技手段管理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 |
5.4.1 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关联 |
5.4.2 运用区块链控制银行及仓储方的操作风险 |
第六章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组织结构优化确保风控策略顺利实施 |
6.2 推行人才战略作为策略实施的根本保障 |
6.3 构建合规致胜的风险文化为风控策略保驾护航 |
6.4 将考核评价机制作为策略落实的有力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小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潍坊市保障性住房PPP模式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理论基础及融资多元化概述 |
2.1 保障性住房定义及分类 |
2.2 保障性住房理论基础 |
2.3 保障性住房PPP模式的适用性研究分析 |
2.4 保障性住房REITs模式适用性研究分析 |
2.5 针对保障性住房融资的其他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3 保障性住房PPP项目融资风险管理 |
3.1 保障性住房PPP项目风险识别 |
3.2 保障性住房PPP项目风险评估 |
3.3 模糊综合评估法的原理与步骤 |
3.4 因子分析法相关性分析的原理与步骤 |
3.5 保障性住房PPP项目风险分配的原则和过程 |
3.6 基于马科维茨模型的保障性住房PPP项目融资风险分配的研究 |
3.7 基于模糊灰色综合评价的保障性住房PPP项目风险应对考评 |
3.8 本章小结 |
4 潍坊市保障性住房PPP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 |
4.1 潍坊市保障性住房项目概况 |
4.2 模糊综合评估法在潍坊市保障性住房PPP项目融资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4.3 基于潍坊市保障性住房PPP项目风险因素的因子分析 |
4.4 潍坊市保障性住房PPP项目风险分配 |
4.5 潍坊市保障性住房PPP项目风险应对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边界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理论分析 |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与模式 |
四、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风险与规制逻辑 |
五、域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与法律规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存在不足 |
第一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法律结构 |
第一节 消费金融概述 |
一、消费金融的界定 |
二、消费金融的主要模式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厘定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边界 |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结构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基本业务模式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结构 |
第二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理论建构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基础理论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理论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理论 |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规制理论 |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理论 |
第三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与模式 |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演进与动因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演进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特征 |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具体发展动因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概述 |
二、域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 |
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具体发展模式 |
第三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
一、电子商务平台类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
二、分期购物平台类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
三、网络借贷平台类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
第四章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与风险重构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现状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依据与规制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司法层面的规制现状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案例与问题剖析 |
一、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与陈建民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 |
二、崔华与分期乐网络科技公司等培训借款合同纠纷案 |
三、腾讯公司与力天无限网络技术公司等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
第三节 法学视野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重构 |
一、传统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划分与反思 |
二、法学视野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划分 |
第五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风险与域外考察 |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体风险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经营者适格性风险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消费者适格性风险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行为风险 |
一、综合利率上限风险 |
二、经营者不正当竞争风险 |
三、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
四、消费者的违约信用风险 |
五、消费者权益侵害风险 |
第六章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逻辑及路径建构 |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逻辑与目标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逻辑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目标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体系重构 |
一、当前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体系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多位一体”的法律规制体系重构 |
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路径建构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风险的法律规制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为风险的法律规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中图示清单 |
附录二 文中表格清单 |
附录三 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制的立法情况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A小学校园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项目风险概念及类别 |
2.1.1 项目风险概念 |
2.1.2 项目风险类别 |
2.2 施工阶段风险特征和分类 |
2.2.1 施工阶段风险特征 |
2.2.2 施工阶段风险分类 |
2.3 施工阶段风险管理 |
2.3.1 施工阶段风险识别 |
2.3.2 施工阶段风险评价 |
2.3.3 施工阶段风险应对 |
第3章 A小学校园建设项目风险识别 |
3.1 A小学校园建设项目概况 |
3.1.1 工程基本概况 |
3.1.2 工程建设方案 |
3.2 项目风险识别 |
3.2.1 风险识别原则 |
3.2.2 风险识别过程 |
3.3 项目风险描述 |
3.3.1 进度风险描述 |
3.3.2 质量风险描述 |
3.3.3 安全风险描述 |
3.3.4 成本风险描述 |
第4章 A小学校园建设项目风险评价 |
4.1 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对比矩阵的构建 |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4 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 |
4.4.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4.2 模糊矩阵的计算 |
第5章 A小学校园建设项目风险应对 |
5.1 项目风险应对方法 |
5.2 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5.2.1 进度风险应对措施 |
5.2.2 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
5.2.3 成本风险应对措施 |
5.2.4 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PPP模式下社会资本方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PPP模式下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基本理论 |
2.1.1 PPP模式的定义 |
2.1.2 PPP模式的特点 |
2.1.3 PPP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
2.1.4 PPP模式分类 |
2.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
2.2.2 风险管理的定义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PPP模式下社会资本方风险识别 |
3.1 风险识别概念与方法 |
3.1.1 风险识别的概念 |
3.1.2 风险识别方法 |
3.2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的风险识别 |
3.2.1 社会资本方风险识别路线图 |
3.2.2 社会资本方风险因素初次识别 |
3.2.3 运用德尔菲法对社会方风险进行二次识别 |
3.2.4 PPP模式社会资本方风险分解结构(RBS) |
3.3 社会资本方风险指标 |
3.3.1 政治风险 |
3.3.2 法律与合同风险 |
3.3.3 金融风险 |
3.3.4 建设风险 |
3.3.5 市场与运营风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PP模式下社会资本方风险评价 |
4.1 PPP模式风险评价方法 |
4.1.1 风险评价的概念 |
4.1.2 风险评价的方法比较 |
4.2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的风险评价过程 |
4.2.1 所用评价方法的概述 |
4.2.2 所用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
4.2.3 建立层级结构 |
4.2.4 各层级的风险要素权重计算 |
4.2.5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4.2.6 因素评价尺度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PPP模式下社会资本方风险应对 |
5.1 风险应对 |
5.2 社会资本方的风险应对 |
5.2.1 建立健全风险应对机制 |
5.2.2 社会资本方风险应对的重点及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例分析 |
6.1 项目概况 |
6.1.1 项目基本情况 |
6.1.2 项目PPP运作方式 |
6.2 本项目社会资本方的风险管理 |
6.2.1 该项目风险特征分析 |
6.2.2 风险识别 |
6.2.3 风险评价 |
6.2.4 研究结果评价分析 |
6.2.5 较大风险指标的应对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全球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走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之路 |
二、全产业链合作减排机制成为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 |
三、全产业链减排需要尝试供应链金融化解资金约束 |
四、绿色供应链契约协调减排机制的应用前景广阔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绿色全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碳排放契约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考虑期权合同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四、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五、供应链契约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六、研究现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内容框架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全产业链下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机制设计 |
第一节 全产业链下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问题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任务分配主导者 |
一、碳减排任务分配主导者 |
二、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实施流程 |
第三节 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任务分配原则 |
一、平均分配碳减排任务原则 |
二、根据营业额来进行碳减排任务的分配 |
三、按照碳减排能力来进行碳减排任务分配 |
第四节 碳减排引致的利益增量的合理分配 |
一、分配原则 |
二、分配方式 |
第五节 试点政府参与的绿色供应链碳减排模式 |
一、“政府+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 |
二、“政府+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内涵特征 |
三、“政府+供应链”引致的虚拟供应链实体化 |
四、“政府+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碳减排决策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减排努力决策优化 |
第一节 减排努力决策优化问题描述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模型说明与参数描述 |
一、模型构建 |
二、基本假设 |
三、参数描述 |
第三节 契约决策过程 |
一、批发价契约模型 |
二、成本分担契约模型 |
三、合作契约模型 |
第四节 契约模式比较 |
一、变量及利润比较 |
二、不同契约模式比较结论 |
第五节 数值算例分析 |
一、低碳偏好的影响 |
二、政府碳排放监管的影响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供应链上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减排契约优化 |
第一节 绿色供应链上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减排问题描述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模型与参数 |
一、研究问题描述 |
二、参数设置 |
三、基本模型 |
第三节 模型的分析 |
一、竞争博弈下的价格与碳减排量决策 |
二、合作博弈下制造商与零售商的碳减排决策 |
第四节 数值算例分析 |
一、碳排放量与碳价的关系 |
二、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敏感系数的关系 |
三、制造商价格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 |
四、制造商利润与碳价的关系 |
五、零售商利润与碳价的关系 |
六、制造商利润与竞争强度的关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不对称下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结盟减排优化 |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下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结盟问题描述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两制造商面对平台零售商型绿色供应链契约协调 |
一、问题描述 |
二、模型构建 |
三、完全信息下的绿色供应链契约协调问题 |
四、不完全信息下的绿色供应链契约协调问题 |
第三节 两制造商间结盟情境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协调问题 |
一、制造商间结盟情境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协调问题描述 |
二、制造商间结盟情境下集中式供应链碳减排决策 |
三、制造商间结盟情境下分散式供应链碳减排决策 |
四、模型对比 |
五、性质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资金约束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减排决策优化 |
第一节 资金约束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减排决策优化问题描述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模型及参数 |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
二、计息方式与税盾效应 |
第三节 单期碳减排的供应链金融优化 |
一、零售商银行信用的碳减排优化模型 |
二、贸易信用与银行信用组合的碳减排双信用优化模型 |
三、资产证券化与双信用组合的碳减排优化模型 |
第四节 多期随机性的碳减排供应链金融优化 |
一、多期随机性的碳减排供应链金融问题描述 |
二、多期随机性的碳减排供应链金融优化模型 |
第五节 数值算例分析 |
一、批发价和渠道减排努力对制造商现金流的影响 |
二、碳偏好系数和碳减排成本抵税比例对零售商现金流的影响 |
三、需求价格敏感度对批发价的影响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碳交易机制设计研究 |
第一节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碳交易机制设计问题描述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碳交易机制设计的层次 |
一、中央政府层面的碳交易机制设计 |
二、地方政府层面的碳交易机制设计 |
三、行业协会层面的碳交易机制设计 |
四、企业层面的碳交易机制设计 |
五、个人层面的碳交易机制设计 |
第三节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碳交易机制设计对策 |
一、全产业链中成立企业联盟促进碳交易机制设计 |
二、认定企业碳排放水平以促进碳交易机制的设计 |
三、体现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的差异以促进碳交易机制的设计 |
第四节 政策情境模拟-以文化创意及农业全产业链低碳化为例 |
一、文化创意产业链低碳化升级对策分析 |
二、农业全产业链低碳化升级对策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绿色供应链碳减排以及碳交易机制设计研究相关结论 |
二、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优化协调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绿色供应链多周期碳减排契约协调研究 |
二、不完全信息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博弈研究 |
三、多对多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带来的两个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HY房地产企业R项目并购风险评价[D]. 余沆. 西南大学, 2021
- [2]X集团投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评估案例研究[D]. 赵悦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YX钢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胡晓.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D]. 张振玺. 兰州大学, 2021(12)
- [5]潍坊市保障性住房PPP模式风险管理研究[D]. 刘蓓蓓.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6]L公司铝合金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吕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
- [7]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D]. 程雪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A小学校园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风险管理研究[D]. 丁新. 青岛大学, 2020(01)
- [9]PPP模式下社会资本方的风险管理研究[D]. 马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10]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优化研究[D]. 杨光.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