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吸附法在中药注射液制备中的应用

聚酰胺吸附法在中药注射液制备中的应用

一、聚酰胺吸附法在制备中草药注射剂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跃[1](2014)在《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文中研究表明脑中风学名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在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葛根为治疗脑中风的常用中药。目前,其主要成份葛根素已有4种相关静脉注射制剂上市,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确切。葛根素作用机制与扩张脑血管、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有关。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除葛根素外,葛根总黄酮中其余成分同样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明显缩小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降低脑水肿程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水平,目前已有葛酮通络胶囊及愈风宁心系列口服制剂上市。然而,上述制剂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葛根素注射剂自1993年上市以来,临床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而口服制剂存在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并且对于中风病人而言,吞服困难,给药顺应性较差。这些问题均限制了上述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均证明鼻腔给药是治疗脑病的有效途径。因此,本课题基于“鼻通脑络”中医理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鼻腔作为给药途径,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对葛根素及自制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差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葛根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以葛根素和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最优工艺为12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所得工艺便捷可行,目标成分提取率达到90%以上。对葛根水提液进行了醇沉处理,最佳醇沉工艺为提取液浓缩至0.5g药材/ml,加95%乙醇,调节醇浓度为60%,醇沉24h,进一步提高了浸膏中目标成分的纯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因素考察法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树脂为HPD200A,上样液浓度为0.25g药材/ml,大孔树脂柱径高比为1:5,上样量为0.5g药材/ml树脂,上样流速为1ml/min,水洗2BV,水洗流速为0.5ml/min,30%乙醇洗脱4BV,醇洗流速为0.5ml/min。最终产物的出膏率约为10%,葛根素的纯度在30%以上,总黄酮的纯度在70%以上。对葛根总黄酮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放大实验研究,所得提取物纯度基本稳定,工艺可行。对提取物中各成分进行质谱分析,初步推断其中5种主要成分分别为: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以Bcl-2 mRNA为指标对葛根素及提取物的抗凋亡作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提取物组效果更好,提示提取物中有成份能够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mRNA的高表达,更有助于抑制细胞在缺氧环境下的凋亡。2葛根素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的建立体外透析实验及反渗透实验显示,葛根素的探针传递率及回收率分别为:63.37%和71.52%,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浓度药液对探针回收率(或传递率)并无影响,通过探针清除率实验,证实了葛根素与探针膜材料之间不存在吸附;同时研究表明,药物回收率、传递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值会随着探针外药液搅拌速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灌流液中添加适当的添加剂能够有效的提高回收率,降低传递率,同时亦使两者之间的差异增大;随着探针膜长的增加,药物的传递率及回收率均有显着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差值亦随之而增大。上述结果提示,如果需要求得体内的真实药物浓度,以探针的在体传递率替代在体回收率是不可行的,故采用零净通量法对探针的在体回收率进行了计算。脑探针的定位按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结合脑组织切片,确定嗅球的位置为以前囟为基点,AP:+8mm,ML:±1mm处定位,血液探针沿向心室方向植入颈静脉,以生理盐水为灌流液,采用零净通量法测定探针在血液及嗅球部位的在体回收率,分别为:17.52%,29.13%。建立了透析液中葛根素及内标柚皮苷的HPLC-MS/MS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 column(3.5μm,4.6 × 1Omm,USA));HPLC条件:甲醇-水,0-8min,24:76,8-15min,60:40;MS/MS条件: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监测离子:415/295(葛根素),579/271(柚皮苷)。葛根素在0.002-0.111 μg/mL和0.111-8.9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y=0.23816x-0.0001(r=0.998)和y=0.25562x-0.01582(r=0.999)。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定量限以标准曲线最低点计。3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将血液探针埋植于颈静脉,脑探针埋植于嗅球部位,葛根素按照7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推注、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20min收集样品一次,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0.89±10.69μg/ml(i.v.)、9.31±3.99μg/ml(i.v.gtt)、3.82±1.03 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524.63±584.05μg/ml.min(i.v.)、1037.18±501.70 μg/ml·min(i.v.gtt)、623.12±170.86 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00min(i.v.gtt)、68±10.95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44.20±8.97min(i.v.)、87.24±7.84min(i.v.gtt)、140.27±7.86min(i.n.)。与静脉给药相比,鼻腔给药组各参数均有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分别为0.29±0.07μg/ml(i.v.)、0.0523μg/ml(i.v.gtt)、0.50±0.16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 AUC0-5h 分别为 28.44 ±6.89μg/ml·min(i.v.)、8.30±4.85μg/ml·min(i.v.gtt)、86.84±23.50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32±36min(i.v.gtt)、212±30.33 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81.76±11.46min(i.v.)、162.63±19.00min(i.v.gtt)、186.43±6.25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分别为1.87%、0.80%、13.94%。鼻腔给药虽然血药浓度较低,但嗅球部位药物浓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脑靶向性显着提高。4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为了进一步模拟葛根素的临床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对病理状态下,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3.84±2.45μg/ml(i.v.gtt)、4.36±1.06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分别为 1416.68±249.74μg/ml·min(i.v.gtt)、533.48±136.75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100 min(i.v.gtt)、80±3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88.85±6.34 min(i.v.gtt)、115.61±13.82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7.66%,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时MCAO模型大鼠具有较高的血药AUC,鼻腔给药时MCAO模型大鼠血药AUC与正常大鼠组无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19±0.12μg/ml(i.v.gtt)、1.54±0.43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的 AUC0-5h 分别为 24.50±16.74μg/ml·min(i.v.gtt)、255.96±87.74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38 min(i.v.gtt)、92±1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41.72±12.68 min(i.v.gtt)、136.57±17.12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为1.73%和47.98%。鼻腔给药组的Cmax、AUC均显着高于静脉滴注组,脑靶向系数更是高达静脉滴注组的27倍,充分体现了鼻腔给药的优越性。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和鼻腔给药时,MCAO大鼠嗅球部位药物峰浓度和AUC显着增加,并且曲线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或脑缺血对嗅黏膜和嗅神经的影响所导致的。5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MCAO模型大鼠,自制葛根提取物按照20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4.96±3.97μg/ml(i.v.gtt)、0.75±0.30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707.02±457.88μg/ml·min(i.v.gtt)、134.72±37.61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9 min(i.v.gtt)、68±18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90.28±15.18 min(i.v.gtt)、139.41±12.11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89%,但药物在血浆中的MRT显着长于静脉滴注组。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两者血药AUC并无显着差异,提示在该药物浓度下提取物中其余黄酮类成分并未对葛根素的代谢产生影响;但鼻腔给药时提取物组的血药AUC显着降低,仅为葛根素组的25%,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提取物中多种成分在透过鼻黏膜时发生竞争所致。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060±0.03μg/ml(i.v.gtt)、0.37±0.11μg/ml(i.n.),嗅球部位的 AUC0-5h分别为 7.38±4.65μg/ml-min(i.v.gtt)、58.60±14.48μg/ml·min(i.n.),鼻腔给药组嗅球部位药物浓度持续升高,并且下降趋势不明显,各组的DTI分别为:0.43%和43.50%。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提取物组嗅球部位AUC仅为葛根素组的30%,这可能是由于透过血脑屏障时黄酮类成分发生竞争所致,鼻腔给药也发生相似的现象。尽管葛根素组和提取物组鼻腔给药后血液和嗅球部位AUC存在显着差异,但二者的DTI分别为47.98%和43.50%,较为接近,进一步证明了黄酮类成分在经鼻转运入脑过程中存在竞争。

祝倩倩[2](2013)在《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注射用芪红脉通为冻干粉针剂,由黄芪、红花两位药材提取精制所得,临床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目前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该品种临床前注册制备工艺相对成熟,但其制剂安全性方面指标检测结果存在不稳定问题(被动过敏试验偶尔呈弱阳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新药临床前申报制备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制剂成型工艺,通过建立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优化配液的预处理工艺,并重点对膜分离技术(超滤技术)在本制剂中的适用性进行系统研究,进而提高该品种的安全性和质量,同时为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注射剂中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一、膜分离工艺评价方法的建立为确保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的稳定性及成品质量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其评价体系:(1)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建立羟基红花黄色素A、黄芪甲苷两个指标成分以及黄芪总皂苷的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建立方法准确度高,稳定可行;(2)蛋白质含量测定:在中药注射剂中有关物质定性检查的基础上,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对蛋白质进行定量测定。方法学考察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干扰较小。该方法的建立为后期配液工艺的预处理和超滤工艺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保证;(3)指纹图谱检测:建立注射用芪红脉通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用于评价超滤前后药液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及成品质量的稳定性。以上检测方法的建立为后期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制剂质量和安全性的提高提供有力依据。二、注射用芪红脉通配液预处理工艺研究黄芪和红花中间体溶解条件优化:对黄芪中间体和红花中间体的加热溶解条件进行单因素考察,确定中间体最佳溶解时间为5min,加热温度为80℃。实验结果表明,高温(≧80℃)或长时间加热对指标成分影响较为明显。采用冷藏、离心与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药液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考察,对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冷藏24h,离心时间15min、转速10000r/min,活性炭用量0.3%、温度40℃、吸附时间30min、原药液pH值。该工艺过程操作简单,指标成分损失较小,可不同程度去除中药制剂中的固体杂质、蛋白质以及树脂。三、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中的适用性研究1不同材质中空纤维超滤膜的适用性研究选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砜、聚醚砜、聚丙烯、混纺复合4种不同材质的中空纤维超滤膜进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超滤膜对同一药液体系的适用性存在差异。聚砜与混纺复合超滤膜的指标成分透过率较低,有效成分损失较大,其中聚砜材质超滤过程中的膜通量较小,超滤时间长,其膜纯水通量恢复率较差,易导致膜污染。因此,聚砜与混纺复合膜材质对本药液体系的适用性较差。聚丙烯与聚醚砜材质的平均膜通量、膜纯水通量恢复率及指标成分透过率均较高,但聚醚砜材质对固含物、蛋白质及细菌内毒素的去除率较聚丙烯材质低。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的膜纯水通量恢复率为97.8%,指标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黄芪总皂苷、黄芪甲苷的透过率分别为91.47%、91.44%、99.29%,细菌内毒素去除率可达100%。因此,综合考虑,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本品种的适用性较好。2超滤膜孔径与膜组件的适用性研究对不同膜孔径和型式的超滤膜组件进行考察:选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与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进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孔径和型式的超滤膜的分离效果存在显着差异:(1)相同孔径的中空纤维超滤膜与极式超滤膜的分离效果进行比较,中空纤维超滤膜的指标成分透过率较板式膜高,但固含物与蛋白质的去除率较板式膜低。(2)就单一膜的分离效果进行比较,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3种指标成透过率均较低(≦70%),不适用于本药液体系的纯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指标成分的透过率较高(>80%),固含物与蛋白质的去除效果差距不大,且均能有效去除热原,但关物质检查结果表明,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树脂的去除效果较差,树脂检查为不合格,而板式膜可有效去除树脂,树脂检查合格。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指标成分透过率分别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85.72%、黄芪总皂苷、81.52%、黄芪甲苷82.33%,固含物去除率为17.99%、蛋白质去除率为21.22%,树脂检查与热原检查均符合中药注射液的检查指标要求。因此,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指标成分的透过率较高,且能有效去除固体杂质、树脂和热原,适用于本药液体系的纯化工艺。3二级超滤工艺适用性研究选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中空纤维超滤膜与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板式超滤膜进行二级超滤工艺的适用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一级50000超滤工艺对比,2种膜组件经二级超滤后,固含物与蛋白质的去除率均高于一级超滤,但指标成分透过率偏低,指标成分损失严重。因此,二级超滤工艺不适用于本药液体系的纯化工艺。四、注射用芪红脉通膜分离工艺优化结合超滤膜适用性的研究结果,对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操作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对超滤药液温度和操作压力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药液温度为30℃,操作压力0.1Mpa。结果显示,该操作条件下的指标成分损失小,超滤效率较高。五、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及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1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对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超滤)工艺成品进行安全性检查,结果表明,溶血试验、肌肉和血管刺激性试验、主动过敏试验均为阴性。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显示,原制备工艺成品的被动过敏检查呈弱阳性,优化工艺成品的被动过敏为阴性。因此,应用超滤技术可有效消除制剂被动过敏反应,提高注射用芪红脉通的安全性。2注射用芪红脉通主要药效学研究将原工艺制备成品与优化工艺成品进行主要药效学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优化(超滤)工艺成品具有明显改善大鼠心肌缺血的功效,且药效与原工艺相同。

高丹[3](2007)在《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指出白花蛇舌草始载于《广西中药志》,为茜草科(Rubiaceae)一年生草本植物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的全草,主要含三十一烷、豆甾醇、β-谷甾醇及其D-葡萄糖苷、齐墩果酸、熊果酸、阿魏酸、多糖、无机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功效。经现代药理学研究,白花蛇舌草除具有上述作用外,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由于注射剂具有药效快,血药浓度高,有效原形吸收完全(绝对利用)疗效高等特点,因此注射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注射剂在治疗过程中能否发挥良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现有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质量标准,本人进行了白花蛇舌草注射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使其在抗肿瘤领域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本课题旨在研究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本文从白花蛇舌草中提取分离了车叶草苷;采用正交设计、大孔树脂分离技术等对白花蛇舌草注射剂原料药中车叶草苷成分进行了提取纯化,在此基础上对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进行研究;首次建立用HPLC法对白花蛇舌草注射剂中车叶草苷进行含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白花蛇舌草注射剂制备工艺合理,质量稳定,安全有效,对中药制剂现代化起到促进作用。

苏酩[4](2012)在《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引起穿山龙注射液刺激性问题的原因,对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剂工艺进行优化,降低其刺激性,提高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并建立穿山龙药材及制剂的指纹图谱,对制剂进行质量控制。方法:采用肌肉刺激性试验为指标,考察引起穿山龙注射液刺激性的原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出穿山龙的水提取工艺;采用大孔树脂精制穿山龙的水溶性皂苷成分,确定工艺参数,测定了精制物中部分水溶性皂苷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穿山龙水溶性皂苷含量测定方法、药材及制剂的指纹图谱。结果:穿山龙注射液中的鞣质、有效成分本身及PH对刺激性均有影响;优化了制剂工艺,确定了提取及精制工艺参数;制定了穿山龙水溶性皂苷中原薯蓣皂苷和甲基原薯蓣皂苷的含量测定标准;建立了穿山龙药材及其制剂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论:经制剂工艺进行改进后得到的穿山龙水溶皂苷中原薯蓣皂苷和甲基原薯蓣皂苷的总含量达到60%以上;建立的水溶性皂苷的含量测定标准和药材及制剂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方法重现性、精密度、稳定性均良好,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改进了穿山龙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

徐芳,谭榀新,贺兰,毛宇,贺建华[5](2013)在《复方黄连注射剂脱色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确定制备复方黄连注射剂的最佳脱色工艺方法和条件。方法以复方黄连注射剂未脱色药液为原料,以脱色率、工艺成本、脱色后药液的气味变化及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等为评价指标,对活性炭吸附法、铅盐沉法、氧化铝吸附法、石灰乳沉淀法、硅胶吸附法5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经过综合分析,确定最佳脱色方法为硅胶吸附法。通过正交试验,确立硅胶吸附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硅胶用量35%,温度40℃,时间30 min,在该条件下脱色率为35.98%,复方黄连注射剂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7.8 mg/mL。结论用正交设计确定的硅胶吸附法最适脱色条件可实现复方黄连注射剂的有效脱色。

王健,徐自升,毛宏亮[6](2001)在《中药注射液中鞣质去除方法的探讨》文中指出

郭亚菲[7](2020)在《黄芪膜分离部位的免疫作用机理与药效物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山西道地药材黄芪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膜分离技术得到的小分子有效成分部位(M4,以皂苷类、黄酮类成分为主)的调节免疫作用机制,以期为黄芪药材膜分离技术应用于小分子部位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聚醚砜膜(10 kDa)分离纯化黄芪小分子部位,以黄芪总皂苷透过率为评价指标,对药液温度、料液比、pH值、操作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黄芪多级膜分离工艺优化获得以黄芪皂苷类、黄酮类成分为主的M4部位。采用药理学方法,利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HC)制备免疫抑制大鼠模型,评价M4部位免疫调节活性。通过液质联用(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UPLC-MS)技术对M4部位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合网络药理学相关方法通过TCMSP、PubChem、SWISS等公共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和疾病靶点,构建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的PPI网络,进行KEGG富集分析信号通路,研究M4部位免疫调节的信号通路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血清代谢组学的方法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分析血清代谢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单变量统计分析(Un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UV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对化合物进行筛选,探讨其免疫调节的代谢通路,阐明M4部位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结果黄芪膜分离的最佳分离工艺与步骤为:每步骤上样量均为2 L,(1)使用聚醚砜膜(30 kDa)对黄芪药液进行预处理;(2)使用聚醚砜膜(10 kDa)在料液比为1:25,药液pH值为4.85,操作时间为9 min,操作压力为8.5 MPa条件下进行分离;(3)聚酰胺膜(2.5 kDa)在操作压力8.5 MPa,操作时间为8 min条件下继续进行分离;(4)使用聚酰胺膜(600 Da)进行浓缩处理。在最优条件下得到的M4部位冻干粉总皂苷纯度可达206.76 mg/g,比黄芪药液冻干粉提高2.67倍。实验药理学表明,在CTX模型中,M4部位可极显着提高大鼠脾脏指数(P<0.01),显着提高大鼠血清中IL-2、IFN-γ、TNF-α水平(P<0.05),显着提高脾淋巴细胞中活化CD4+/CD8+的比值(P<0.05);在HC模型中,M4部位可显着提高大鼠血清中IL-2、IFN-γ水平(P<0.05),极显着提高脾淋巴细胞中活化CD4+/CD8+的比值(P<0.01)。M4部位对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通过调节血清中IL-2、IFN-γ、TNF-α水平,调节两种模型大鼠的免疫能力。液质分析表明,M4部位共检测到24种成分,主要有14种黄酮类化合物(芦丁、毛蕊异黄酮苷、华良姜素等)、8种皂苷类成分(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乙酰黄芪皂苷Ⅰ等)。24种成分(47个一级靶点)与37个免疫相关一级靶点映射,共得到核心靶点73个。经过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16条可信度极高(P-Value<0.01)的信号通路。M4部位可能是通过PI3K-AKT、NF-κB、Jak-STAT等信号通路与Fc epsilon RI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共同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力。经过OPLS-DA分析,采用VIP>1及P<0.01筛选差异代谢物。M4是通过调节乳酸、肌酸、甘油、赖氨酸、甘氨酸、葡萄糖、酮异己酸等物质的水平产生的免疫活性,主要干预机体氨基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和能量代谢(甘油脂代谢,乙醛酸及二羧酸代谢,丙酮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在CTX模型上以氨基酸代谢为主,在HC模型上以能量代谢为主。结论利用优选出的黄芪膜分离工艺分离纯化得到的M4部位对CTX、HC两种药物造成的免疫抑制模型均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UPLC-MS技术分析得到的M4部位化学成分用于网络药理学的分析,使得网络药理学结果可信度更高。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得到的代谢通路,更完善地阐释了M4部位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从药理学、网络药理学、血清代谢组学多角度,以CTX、HC两种模型,对黄芪药材膜分离得到的小分子部位(M4部位)的免疫调节作用与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黄芪中以皂苷类、黄酮类成分为主的小分子部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为膜分离技术应用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王翠媛[8](2015)在《一种传统复方中药冻干粉的研制》文中提出为了将一种传统复方中药制备成冻干粉粉针剂,并对其进行质量研究及稳定性考察。本试验首先采用水醇法对中药提取液进行除杂;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药液中主要成分(绿原酸、表告依春及苦参碱)的转移率及鞣质的去除情况为指标,对明胶法除鞣质中的药液浓缩比例、pH值和反应温度三个因素进行考察;采用单因素试验,对保护剂的种类和用量,药品冻干浓度、药液的pH值进行筛选,确定冻干配方;通过冻干机测定隔板温度和样品温度,绘制降温曲线确定样品的共熔点;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冻干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冻干工艺参数;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冻干粉中绿原酸、表告依春及苦参碱的含量来考察冻干粉的质量;通过溶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刺激性试验考察冻干粉的安全性;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对冻干粉的稳定性进行考察。试验结果:水醇法不能将药液中的鞣质完全去除,在药液浓缩比例为1:3、药液pH值为7、反应温度为80℃时,药液中有效物质的转移率较高,明胶法去除鞣质效果良好;冻干配方为:冻干药液浓度20%,最佳保护剂为10%甘露醇,最佳pH值为6~7;样品的最低共熔点为:-3℃~-8℃;最佳冻干工艺为:-50℃预冻5h、-20℃低温升华干燥14h,30℃解析干燥10h;在此工艺条件下获得的冻干粉成型性、外观、复水性均良好,主成分含量均一稳定,无溶血、过敏及刺激性反应;该冻干粉在高温试验、光照试验、加速试验以及长期试验中稳定性均良好。综上所述,该冻干粉配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安全可控,稳定性良好。

秦绪江[9](2014)在《碟脉酮颗粒的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证实,抱茎苦荬菜提取物可以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显着。本品应用抱茎苦荬菜的地上部分,设计提取纯化工艺,并采用有效部位入药,以苦荬菜总黄酮为主要有效成分,制成颗粒剂,即保证疗效,又便于携带,服用方便。试验及文献资料显示抱茎苦荬菜主要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因此本品根据黄酮的主要性质,设计碟脉酮颗粒的提取与纯化工艺路线。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研究总黄酮浸出量为主要指标,主要考察了提取溶媒、提取时间、加溶媒量、提取次数等对黄酮提取有影响的因素。在纯化总黄酮的各种方法中,树脂吸附法最适合工业化生产,而且树脂可以重复利用,生产成本低。因此纯化工艺路线的设计,以总黄酮浸出量、总黄酮相对含量为考查指标,主要考察不同种类树脂对苦荬菜总黄酮的富集程度,确定优化树脂各种纯化的参数。为了严格控制成品质量,保证临床医学,安全有效,进行了成品的质量标准研究。研究并建立了可用于成品质量监控的一般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及质控指标;采用薄层色谱法建立了专属性较强、分离度较好的黄酮苷元木犀草素定性鉴别方法;利用黄酮可与铝盐形成络合物而获得稳定的特征吸收峰的特性,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了苦荬菜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确定了测定波长、测定时间及操作方法,方法学研究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较好,符合含量分析测试要求;采用HPLC法建立了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经方法学研究证实,该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结果可靠,可用于本品中黄酮苷元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实现对碟脉酮颗粒的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的根环节的控制,进一步保证药品的质量的稳定性和临床使用的有效性。通过对制剂稳定性的考察表明,碟脉酮颗粒在加速条件下放置6个月、在长期稳定性考察条件.下。碟脉酮颗粒所测各项指标都在质量标准草案所规定的范围内,并无明显变化,表明制剂稳定性较好。

徐思宁[10](2020)在《膜分离技术替代中药醇沉工艺适宜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膜分离技术对中药进行分离纯化,以传统醇沉工艺作对照,从理化性质、有效成分、生物活性等方面综合评价膜分离技术对中药分离纯化的效果,以评估膜分离技术替代中药醇沉工艺的适宜性。方法:以丹红注射液、康妇炎胶囊、益宫颗粒、抗感口服液、芪药消渴胶囊等5种中药复方制剂为研究对象,按照各中药复方制剂处方,制备其中药水提液。分别采用膜微滤(MF)、超滤(UF)技术及醇沉法对中药水液进行纯化处理,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以醇沉法为对照,研究膜分离技术对中药复方制剂水提液固含量、高分子杂质、有效成分、溶液理化性质(浊度、黏度、pH、电导率等)、特征图谱等的影响。2.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各纯化液进行喷雾干燥制备成干膏粉,检测各干膏粉的水分活度、引湿性等理化性质。3.以丹红注射液复方制剂水提液为例,以膜通量、膜污染、高分子与总固含去除率等为指标,研究膜分离操作工艺参数对中药复方制剂水提液膜过程的影响。4.以丹红注射液复方制剂水提液为例,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研究膜分离技术对丹红水提液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5.以丹红注射液制剂水提液为例,建立高浓度葡萄糖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皮功能障碍模型和脂多糖(LPS)诱导的细胞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考察膜分离技术对丹红水提液对内皮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1.中药水提液经醇沉法、膜分离技术纯化后,其溶液固含量、高分子杂质含量、浊度、黏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达到了精制纯化目的;但有效成分亦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在杂质去除方面,醇沉法要优于膜分离技术;而在有效成分保留方面,膜分离技术要优于醇沉法。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膜分离技术所得纯化液与原液的相似度都大于90%,表明膜分离技术能较好地保留中药水提液的整体化学成分。2.膜分离技术能够降低中药干膏粉的水分活度,改善其吸湿性,提高了中药干膏粉的稳定性;而经醇沉纯化后,中药干膏粉的水分活度增大、吸湿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药干膏粉的稳定性。3.对于膜过程操作参数,增大膜压力可增大膜通量、提高杂质去除率,但亦同时增大了系统的膜污染;增大料液流速可增大膜通量、提高杂质去除率,同时亦降低了系统膜污染。在实际膜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物料性质、设备性能等选择适宜的膜操作参数。在确保膜通量满足要求的同时,将系统膜污染与能耗控制在可承受的程度,从而使膜系统达到高效运行状态。4.丹红提取物经醇沉法纯化后,其促血管新生作用降低;而经膜分离技术纯化后其促血管新生作用增强。5.经醇沉法、膜分离技术纯化处理后,丹红提取物对保护内皮细胞功能、降低细胞炎症反应与氧化损伤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膜分离技术纯化效果整体上要优于醇沉法。同时结果也表明,丹红提取物经纯化处理之后,由于杂质含量的降低而使其药效作用增强,说明了其分离纯化处理的必要性。结论: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得知,在中药提取物杂质去除方面,膜分离技术的纯化效果要弱于传统醇沉法;而在对中药提取物有效成分与生物活性的影响方面,相比于醇沉法,膜分离技术更能有效保留中药提取物的有效成分,提高其生物活性。同时又因膜分离技术的绿色、节能、环保、高效等的特点,将膜分离技术替代醇沉工艺应用于中药的分离纯化具有一定的实际适宜性。

二、聚酰胺吸附法在制备中草药注射剂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酰胺吸附法在制备中草药注射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葛根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及其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第一节 葛根提取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葛根纯化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葛根纯化放大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葛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葛根素及葛根提取物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建立
    第一节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微透析探针在体回收率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HPLC-MS/MS方法学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葛根总黄酮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葛根素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葛根素鼻腔给药入脑机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三、膜分离技术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第二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备工艺研究思路
    第一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处方介绍
    第二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优化
        一、注射用芪红脉通原制备工艺
        二、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工艺设计
第三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的建立
        一、仪器和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蛋白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一、仪器与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指纹图谱的建立
        一、仪器与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配液工艺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中间体溶解条件优化
    三、冷藏工艺优化
    四、离心工艺优化
    五、活性炭吸附工艺优化
    六、预处理工艺过程中有关物质检查
    七、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中的适用性研究
    第一节 不同材质中空纤维超滤膜的适用性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中空纤维超滤膜材质的筛选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超滤膜孔径与膜组件的适用性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超滤膜孔径与膜组件的筛选
        三、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二级超滤工艺的适用性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二级超滤工艺的适用性研究
        三、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膜分离工艺优化
    一、仪器与材料
    二、超滤药液温度考察
    三、操作压力考察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及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
    第一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
        一、仪器与材料
        二、溶血试验
        三、肌肉刺激性试验
        四、血管刺激性试验
        五、全身过敏试验
        六、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七、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的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工艺成品对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三、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工艺成品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SOD、MDA、GSH值的影响
        四、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引言
    1 抗肿瘤药的研究现状
    2 中药注射剂的现状
    3 指纹图谱的应用
    4 白花蛇舌草的研究概况
    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车叶草苷的制备及结构确定
    1 车叶草苷的提取制备
    2 车叶草苷的结构确定
    3 结论
第三章 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原料药的工艺研究
        一 原料药的提取工艺
        二 纯化工艺的研究
        三 原料药精制工艺条件的优选
        四 工艺流程的确定
        五 结论
    第二节 制剂工艺的初步研究
        一 原料药除鞣质工艺的研究
        二 饱和点确定
        三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及工艺流程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质量标准研究
    一 原料药的质量标准
        1 薄层鉴别
        2 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二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质量标准
        1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薄层鉴别
        2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含量测定
        3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检查
        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4)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穿山龙注射液刺激性的初步研究
    1. 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备
        1.1 仪器与材料
        1.2 制备
    2. 药液 PH 对刺激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及分析
    3. 鞣质对刺激性的影响
        3.1 仪器与材料
        3.2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3 比较四种除鞣质工艺
        3.4 除鞣质效果的考察
        3.5 除鞣质前后刺激性的比较
    4. 水溶性皂苷对刺激性的影响
        4.1 仪器与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及分析
    5. 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剂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2.5 样品测定
    3. 穿山龙注射液的提取工艺研究
        3.1 正交试验设计
        3.2 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3.3 验证试验
    4. 水溶性皂苷的大孔树脂精制工艺研究
        4.1 树脂上样液的处理
        4.2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4.3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4.4 最佳上样浓度考察
        4.5 吸附流速的考察
        4.6 洗脱流速的考察
        4.7 最佳上样量考察(泄漏曲线)
        4.8 洗脱溶剂的考察
        4.9 洗脱溶剂用量考察
        4.10 D101 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的验证试验
    5. 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剂工艺
        5.1 最佳工艺参数
        5.2 最佳制剂浓度的考察
    6. 小结与讨论
第四部分 穿山龙注射液的质量再评价
    1. 安全性
        1.1 溶血性实验
        1.2 刺激性实验
    2. 主要药效学试验
        2.1 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2.2 对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3. 穿山龙药材及制剂的指纹图谱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2 穿山龙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
        3.3 穿山龙注射液的指纹图谱研究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部分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研究
    1 中药穿山龙的基础研究
        1.1 穿龙薯蓣的基源
        1.2 穿龙薯蓣本草考证
    2 穿山龙的主要成分
    3 药理作用
        3.1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3.2 抗炎镇痛作用
        3.3 改善心血管功能作用
        3.4 抗肿瘤作用
        3.5 祛痰镇咳平喘作用
        3.6 抗变态反应
    4 临床应用
        4.1 治疗关节炎
        4.2 治疗心血管疾病
    5 穿山龙注射液及现行质量标准
        5.1 穿山龙注射的化学组成及其功用
        5.2 现行的穿山龙注射液质量标准
    6 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问题
        6.1 澄明度不合格
        6.2 刺激性问题
        6.3 疗效问题
        6.4 溶血
        6.5 过敏
        6.6 辅料存在的问题
    7 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控制问题
        7.1 含量测定方法与标准
        7.2 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礼物
详细摘要

(5)复方黄连注射剂脱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不同脱色方法脱色效果比较
        2.1.1 活性炭吸附法[4]
        2.1.2 铅盐沉淀法[5]
        2.1.3氧化铝吸附法[6]
        2.1.4 石灰乳沉淀法[7]
        2.1.5 硅胶吸附法[7]
        2.1.6 不同脱色方法效果比较
    2.2 硅胶脱色工艺研究
        2.2.1 脱色率测定方法
        2.2.2 MIC的测定
        2.2.3 硅胶脱色工艺单因素考察
        (1)硅胶用量对MIC值及脱色率的影响
        (2)脱色温度对MIC值及脱色率的影响
        (3)脱色时间对MIC值及脱色率的影响
    2.3 硅胶脱色工艺优化
    2.4 最佳脱色工艺验证试验
3 讨论
    3.1 植物色素及对中药注射剂生产的影响
    3.2 脱色工艺探讨

(7)黄芪膜分离部位的免疫作用机理与药效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语
前言
第一章 黄芪膜分离工艺条件的研究
    1.1 材料
    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膜分离部位对免疫抑制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膜分离部位的成分分析与免疫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1 材料
    3.2 试验内容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膜分离部位免疫调节机制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4.1 材料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一种传统复方中药冻干粉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兽药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1.1.1 中兽药的特点
        1.1.2 中兽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1.2 冷冻干燥技术及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1.2.1 冷冻干燥技术
        1.2.2 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1.3 中药冻干粉的研究概述及临床应用进展
        1.3.1 中药冻干配方及工艺的研究概述
        1.3.2 中药冻干工艺研究概述
        1.3.3 中药冻干粉的临床应用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一种传统复方中药冻干粉的制备
    2.1 试验材料
        2.1.1 试剂与药品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水醇法精制药液
        2.2.2 明胶除鞣质条件选择
        2.2.3 冻干浓度筛选
        2.2.4 冻干配方筛选
        2.2.5 pH 值的筛选
        2.2.6 样品共熔点的测定
        2.2.7 冻干工艺确定
    2.3 试验结果
        2.3.1 水醇法精制药液结果
        2.3.2 明胶除鞣质条件筛选结果
        2.3.3 冻干浓度的筛选结果
        2.3.4 保护剂种类的筛选结果
        2.3.5 冻干保护剂的用量筛选
        2.3.6 药液 pH 的选择结果
        2.3.7 共熔点的测定结果
        2.3.8 冻干工艺确定
    2.4 讨论
        2.4.1 药液精制方法讨论
        2.4.2 冻干配方筛选讨论
        2.4.3 冻干工艺参数确定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中药冻干粉的质量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剂及药品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动物
    3.2 试验方法
        3.2.1 冻干样品含量测定
        3.2.2 其他项目检查
        3.2.3 安全性试验
    3.3 试验结果
        3.3.1 冻干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3.3.2 其他项目检查结果
        3.3.3 安全性试验结果
    3.4 讨论
        3.4.1 主要成分含量测定分析讨论
        3.4.2 安全性试验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中药冻干粉的稳定性考察
    4.1 试验材料
        4.1.1 试剂与药品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影响因素考察
        4.2.2 加速试验
        4.2.3 长期试验
    4.3 试验结果
        4.3.1 影响因素考察结果
        4.3.2 加速试验结果
        4.3.3 长期试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碟脉酮颗粒的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抱茎苦荬菜研究进展
        1.2.1 抱茎苦荬菜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2 抱茎苦荬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3 抱茎苦荬菜临床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及目的
    1.4 研究内容
2 碟脉酮颗粒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试药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1 提取溶媒的选择
        2.3.2 提取次数考察
        2.3.3 水煎煮条件的考察
        2.3.4 提取液的浓缩
    2.4 本章小结
3 碟脉酮颗粒的纯化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试药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3.1 提取物的初步纯化研究
        3.3.2 抱茎苦荬菜提取物的树脂纯化工艺学研究
        3.3.3 干燥工艺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碟脉酮颗粒的成型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试药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与结果
        4.3.1 制粒方法的选择
        4.3.2 辅料的选择及其用量的确定
        4.3.3 规格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蝶脉酮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试药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及结果
        5.3.1 性状及检查项研究
        5.3.2 碟脉酮颗粒鉴别研究
        5.3.3 碟脉酮颗粒总黄酮含量测定研究
        5.3.4 碟脉酮颗粒木犀草素含量测定试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碟脉酮颗粒成品稳定性考察
    6.1 引言
    6.2 实验仪器与材料
        6.2.1 实验仪器
        6.2.2 试药与试剂
    6.3 实验方法与结果
        6.3.1 一般项检查
        6.3.2 加速稳定性试验
        6.3.3 长期稳定性试验
    6.4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膜分离技术替代中药醇沉工艺适宜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沉降法
    2 离心法
    3 醇沉法
    4 盐析法
    5 酸碱法
    6 絮凝沉淀法
    7 大孔树脂吸附法
    8 膜分离技术
第二章 膜分离技术对中药制剂理化性质影响的综合评价研究
    第一节 膜分离技术对中药制剂水提液理化性质的影响
        1 材料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中药水提液的制备
        2.2 中药水提液的纯化
        2.3 溶液理化性质检测
        2.4 特征图谱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高分子及固含量
        3.2 有效成分及理化性质
        3.3 液相图谱
        4 实验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膜分离技术对中药制剂干膏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中药制剂水提液干膏粉的制备
        2.2 干膏粉理化性质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水分活度
        3.2 引湿性
        4 实验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膜分离技术操作工艺对丹红提取物膜过程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药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丹红水提液的制备
        2.2 膜操作过程
        2.3 膜通量及膜污染阻力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操作条件对膜通量的影响
        3.2 不同操作条件对膜污染的影响
        3.3 不同操作条件对高分子与总固含去除率的影响
    4 实验小节与讨论
第四章 膜分离技术对丹红提取物药效学的影响
    第一节 膜分离技术对丹红提取物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药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溶液制备
        2.2 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建立及药物分组
        2.3 观察检测指标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血管形态学
        3.2 血管数目及面积
        4 实验小节与讨论
    第二节 膜分离技术对丹红提取物保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作用的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
        1.2 试药与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制备
        2.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培养
        2.2 药物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2.3 药物对高糖诱导HUVEC黏附损伤的影响
        2.4 药物对LPS诱导HUVEC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的影响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药物细胞毒性
        3.2 药物对HUVEC黏附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药物对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3.4 药物对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4 实验小节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聚酰胺吸附法在制备中草药注射剂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D]. 李鹏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2]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中的研究与应用[D]. 祝倩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3]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D]. 高丹. 吉林大学, 2007(03)
  • [4]穿山龙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D]. 苏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复方黄连注射剂脱色工艺研究[J]. 徐芳,谭榀新,贺兰,毛宇,贺建华. 中草药, 2013(17)
  • [6]中药注射液中鞣质去除方法的探讨[J]. 王健,徐自升,毛宏亮. 基层中药杂志, 2001(05)
  • [7]黄芪膜分离部位的免疫作用机理与药效物质研究[D]. 郭亚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一种传统复方中药冻干粉的研制[D]. 王翠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08)
  • [9]碟脉酮颗粒的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秦绪江.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10]膜分离技术替代中药醇沉工艺适宜性的初步研究[D]. 徐思宁.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聚酰胺吸附法在中药注射液制备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