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玻璃钢在机车制造中的应用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Hans-peter Cabos[1](1981)在《塑料在机车车辆制造中的应用——塑料在西德联邦铁路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文中指出如同在其他铁路外的车辆制造中一样,在机车车辆制造中塑料对于获得一种最佳的机车车辆结构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叙述目前塑料应用范围以及明显的趋势,同时考虑在铁路这种特殊的应用条件下所存在的问题。
韩文杰[2](2020)在《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车体钢结构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当前阶段我国铁路运能紧张状况基本得到缓解,制约我国铁路行业发展的瓶颈基本得到消除,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但目前我国高度铁路仍存在一些不足,其中的突出问题就是路网网络布局尚不完善,区域布局不均衡,局部地区电气化线路匮乏。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设计更加符合现阶段民众出行的需求。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采用3000k W功率D180-16V高速柴油机、主辅一体化交流传动系统、微机控制制动系统等关键技术,最高运营速度160km/h,较好地解决中国铁路干线及支线客运流量紧张的问题,提高铁路客运效率,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由于机车车体结构是机车的承载部分,机车车体钢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是机车运行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机车设计中,研究机车车体钢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对机车运行过程中造成的影响是设计中一个主要考虑问题。本论文的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1)根据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的总体的设备布局和相关设备安装定位需求,对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的钢结构进行了初步设计,利用ANSYS软件建立车体钢结构的有限元结构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对车体钢结构进行4项典型工况进行初步计算分析。根据初步计算结构对原有结构设计中不合理之处进行有效的优化改进,使结构设计更加完善。按照BS EN 12663-1:2010和TJ/JW 102-2017相关标准的要求,对最终改进后结构进行23个静强度计算工况应力分析。完成了整备车体的一阶模态振动分析,以验证整备状态下的设计车体是否与其他主要振源产生共振。(2)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采用整体吊挂燃油箱,燃油箱没有参加整车承载。但燃油箱作为机车运行过程中的重要部件,为避免运用过程中出现强度问题,需要对自身进行有限元分析校核。经过有限元计算分析,该燃油箱结构最大应力均小于许用应力,表明静强度满足BS EN 12663-1:2010标准的相关要求。油箱疲劳强度考核采用Goodman-Smith疲劳极限图。通过对燃油箱进行疲劳分析,该钢结构的焊缝处应力最大、最小值均在Goodman曲线确定的许用应力强度范围内,说明该燃油箱焊缝的疲劳强度能够满足机车运行的强度要求。(3)本文最后对经过结构改进后的车体结构进行了静强度试验,以确保车体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其结构强度及刚度的合理性,使得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车体强度和刚度有了很好的改善。目前该型机车已经完成了整车的制造和静强度实验,准备进行运用考核。
杨珍菊[3](2016)在《国外复合材料行业进展与应用(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进展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表明:安全、节能、环保型的汽车己成为21世纪汽车发展的主流,而汽车轻量化则是最佳的途径。由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与钢材和铝材相比,成型更方便、设计自由度更大、综合经济效益更明显等突出优点,正日益成为汽车轻量化的首选材料而受到
骆振华[4](1982)在《胶粘剂和胶接技术应用的前景》文中研究指明 一、胶粘剂及胶接技术概述胶粘剂是一种能将各种不同的材料胶接和粘合的物质。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遇到材料的胶接和粘合的问题,胶接技术就是用胶粘剂来连接的新型工艺,它不同于铆接、螺栓连接和焊接等常规工艺。胶接工艺的优点有下述几方面:1、整个胶接面都能承受载荷,因此机械强度比较高,以抗剪强度为例,胶接与铆
高国强,昝海漪[5](2010)在《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用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国内该领域未来的市场需求情况,并提出了几种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类型。
蒋典兵[6](2017)在《高速列车座椅的设计与随机振动疲劳分析》文中提出高速化客运列车已是当今铁路业发展的主趋势,随着中国高速铁路机车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任何产品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使用、运输和贮存,因此都逃脱不了这些环境的影响,特别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的产品更是如此。其中振动是评价机械系统、土木建筑、航天航空设备、船舶、车辆等安全性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振动会导致装备及其内部结构的动态位移,这些动态位移和相应的速度、加速度可能引起或加剧结构疲劳,结构、组件和零件的机械磨损。为获得与进一步研究机车各种实际结构振动特性及情况,一般必须进行振动试验,并且能够以此为依据计算结构或系统在外部或内部各种激励下实际结构振动响应。本论文分析了座椅在机车运行过程中整体及各部件所受到的外界激振力的情况,首先分析了车体服役环境,包括牵引力、阻力、振动和冲击等,参考法国阿尔斯通座椅和日本新干线座椅设计理念,根据中国成人人体尺寸,对座椅进行三维模型设计,针对现代出行方式和生活习惯,结合人机工程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优化座椅配套设备(靠背、头枕等)结构以及乘客使用功能,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对于座椅结构,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谐响应分析等,然后参照国际上通行的IEC61373-1999标准(铁路应用-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中PSD频谱试验参数,使用仿真软件对其进行随机振动疲劳分析,在保证静力学分析结果符合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保持座椅座面宽度、座深、座高等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对座椅的厚度尺寸分别进行仿真计算,找出合理的设计尺寸,然后对其设计的样品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上进行横向、纵向和垂向的模拟长寿命试验和功能性试验,对仿真计算的疲劳寿命进行分析验证。通过试验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使用人为施加高应力的方法,来使得产品潜在的设计以及加工制造所造成的缺陷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然后通过对这种加速作用表现出来的失效机理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设计或制造缺陷,对其进行结构的改进,从而提高座椅的环境可靠性,减少座椅的设计加工的周期,降低成本。
HeinzIWAINSKY,张彦儒[7](2003)在《机车车辆制造中的粘结技术》文中指出粘结技术大约有 40 0 0 a的历史。早在公元前 2 0 0 0年埃及就已经制造出了植物性的和动物性的粘结剂[1] 。由于焊接技术的广泛采用 ,使得工业粘结技术的作用明显地减退 ,而只是在最近几十年它才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在机车车辆制造中 ,聚氨酯化学的进步与发展对此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江敬铫[8](1967)在《玻璃钢在机车制造中的应用经验》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TЗП10Л客运内燃机车上所采用之玻璃钢司机室的制造工艺。鲁干斯克机车厂在ТЗП10Л客运内燃机车上采用了一种以聚脂树脂ПН一1(CTУ-30-14086-63)为主的玻璃钢司机室。
金希红[9](2006)在《轻型材料在电力机车车体开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轻型材料的主要特点及其在车体轻量化设计中的作用,着重论述轻型材料在电力机车车体开发中的应用。
王明猛[10](2012)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速列车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500km/h高速试验列车碳纤维复合材料车头罩进行了设计、分析和探讨。在借鉴国内外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和强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真空导入成型工艺特点以及现有车头罩的性能,充分发挥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的特性,设计了高速列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头罩。根据IEC61373-1999《铁道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标准》和GB/T3317-2006《电力机车通用技术条件》的相关规定,对车头罩进行冲击工况、气动静载荷工况以及端部排障压缩工况下的强度、变形仿真计算分析。以仿真计算结果为依据,采用真空导入工艺方法,试制了CFRP车头罩样件,并对其进行137kN端部排障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结构的力学性能符合要求。说明该结构整体设计的合理性;数值仿真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证明了数值仿真计算可以为复合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有意义的指导依据。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复合材料的理论分析以及工程应用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方向,并针对复合材料在高速列车上的主承力件以及非主承力件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阐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到500km/h高速试验列车车头罩上的重大意义及可行性。(2)简述了复合材料力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各向异性弹性力学基础,单层板的弹性特性,层合板的弹性特性等。复合材料与各向同性材料不同,其弹性特性比较复杂。准确的掌握单层板以及层合板的弹性特性,将为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十分重要的理论及技术支持。(3)简单介绍复合材料在ANSYS中的分析方法和流程。根据典型层合板的弹性特性,针对一简单对称层合板受x、y方向拉力问题的算例,分别通过解析法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法仿真计算,对比两种方法得到的各层正轴应力和偏轴应力,相对误差均在0.63%以内。因此,可以证明有限元法的仿真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可以用ANSYS分析软件对高速列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头罩进行有限元分析。(4)为了追求更高的列车速度,保持整体的流线型,将现有的可开合的两瓣型车头罩设计成上下分离的车头罩,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下罩体与车体的联接强度,而且能更好地实现排障功能,同时拆卸方便,较之前直接报废的整体车头罩更加节约能源,减少浪费。根据高速列车车头罩的外部形状、内部连接要求和受载条件,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车头罩的结构进行设计,并且根据IEC61373-1999《铁道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标准》和GB/T3317-2006《电力机车通用技术条件》的相关规定,确定了5个冲击工况,1个气动静载荷工况以及1个端部排障压缩工况,进行静力学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速列车碳纤维复合材料车头罩满足以上两个标准的振动冲击强度要求、气动静强度要求以及对排障的要求。以仿真计算结果为依据,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采用真空导入工艺试制车头罩样件,并对其进行137kN端部排障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结构的力学性能符合要求。
二、玻璃钢在机车制造中的应用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钢在机车制造中的应用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2)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车体钢结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内燃机车研究现状 |
1.2.2 有限元法在机车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
1.3 本文内容 |
第二章 机车总体及车体钢结构设计 |
2.1 机车总体布局 |
2.1.1 机车主要技术参数 |
2.1.2 机车总体布置 |
2.2 车体钢结构整体设计 |
2.2.1 底架设计 |
2.2.2 司机室设计 |
2.2.3 机械间设计 |
2.2.4 燃油箱设计 |
2.2.5 排障器设计 |
2.2.6 车钩缓冲装置选型 |
2.2.7 前端开闭机构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体静强度计算和分析 |
3.1 计算模型建立 |
3.1.1 车体钢结构模型 |
3.1.2 工况与边界条件 |
3.1.3 材料的机械特性 |
3.1.4 校核评定标准 |
3.2 车体静强度的初步计算及优化 |
3.2.1 垂直静载工况 |
3.2.2 垂直动载工况 |
3.2.3 纵向拉伸工况 |
3.2.4 纵向压缩工况 |
3.3 静强度的校核计算 |
3.3.1 垂直静载工况和垂直动载工况 |
3.3.2 纵向拉伸工况和纵向压缩工况 |
3.3.3 机车起吊及架车工况 |
3.3.4 牵引座冲击载荷工况 |
3.3.5 排障器中部压缩工况 |
3.3.6 司机室安全压力工况 |
3.3.7 端墙压缩工况 |
3.4 模态分析 |
3.4.1 模态工况 |
3.4.2 车体钢结构模态分析结果 |
3.4.3 车体整备模态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油箱强度计算分析 |
4.1 模型建立 |
4.1.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4.1.2 边界条件 |
4.2 静强度计算 |
4.2.1 载荷工况 |
4.2.2 静强度评定依据 |
4.2.3 静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
4.3 疲劳强度计算 |
4.3.1 疲劳分析理论概述 |
4.3.2 载荷工况 |
4.3.3 疲劳强度评定依据 |
4.3.4 疲劳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体静强度试验 |
5.1 试验工况及试验载荷 |
5.1.1 试验工况 |
5.1.2 测点布置 |
5.1.3 垂向载荷的分布位置 |
5.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5.3 数据处理与验收标准 |
5.3.1 试验数据 |
5.3.2 数据处理方法 |
5.3.3 验收标准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静强度工况说明 |
附录 B 应力测点检测结果 |
致谢 |
(3)国外复合材料行业进展与应用(上)(论文提纲范文)
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进展 |
1.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特点及其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优势 |
1.1.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性能特点 |
1.1.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特点 |
1.1.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优势 |
(1) 减轻汽车质量, 提高燃油经济性 |
(2) 可设计性强 |
(3) 零部件一体化, 缩短开发周期 |
(4) 耐冲击, 适应汽车工业提高安全性的要求 |
(5) 优良的耐腐蚀性和耐化学药品性, 满足汽车工业全天候的需求 |
(6) 投资小, 更新快, 维护成本低 |
1.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上的使用现状 |
1.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概况 |
1.2.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美国汽车工业应用现状 |
1.2.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欧洲汽车工业应用现状 |
1.2.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亚洲汽车工业应用现状 |
1.2.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中国汽车工业应用现状 |
1.3 热固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最新进展 |
(1) 免喷涂SMC |
(2) 低密度SMC |
(3) 环境友好SMC |
1.4 热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 |
1.4.1 LFT成为研发热点 |
(1) 基体树脂范围扩大 |
(2) 含成套添加剂的LFT出现 |
1.4.2 其它新型增强热塑性塑料得到创新性应用与发展 |
1.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艺技术最新进展 |
1.5.1 SMC件A级表面技术取得进展 |
1.5.2 汽车零部件模块化技术取得突破型发展 |
1.6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原辅材料、设备的研发进展 |
1.6.1 采用增韧型UP, 制备增韧型SMC来克服漆泡缺陷 |
1.6.2 采用光固化粉末涂料替代溶剂型的热固化底漆 |
1.6.3 研发替代PVAC的新颖改性树脂作低轮廓添加剂 |
1.6.4 改善SMC成型品质的监控仪器 |
1.6.5 闭环控制、高速稳定运行的新型SMC生产线 |
1.7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展望 |
2复合材料在铁路方面的应用 |
2.1 各国掀起新一轮高速列车建设高潮 |
2.2 高速列车用复合材料的应用 |
2.2.1 车厢内饰件 |
2.2.2 车头前端部 |
2.2.3 车体结构 |
2.2.4 转向架 |
2.2.5 复合材料车轴、车轮 |
2.2.6 复合材料轨枕 |
(1) 木枕、钢枕、混凝土和FRP枕的对比 |
(2) 日本积水公司 (SEKISUI) FFU轨枕 |
(1) FFU材料介绍 |
(2) FFU轨枕的性能 |
(3) FFU轨枕的应用 |
(3) 轨枕设计要求 |
(4) 复合材料轨枕结构和材料 |
(1) 复合材料轨枕结构 |
(2) 复合材料轨枕材料 |
(5) 复合材料轨枕的生产工艺 |
2.2.7 SMC复合材料信号箱盒 |
2.2.8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车厢下水箱 |
2.2.9 复合材料铁路排污槽 |
2.2.1 0 第三轨护罩 |
2.3 材料和工艺 |
2.3.1 SMC和BMC |
2.3.2 酚醛预浸料 |
2.3.3 连续原丝毡和RTM成型 |
2.3.4 芯材 |
(6)高速列车座椅的设计与随机振动疲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机车发展简介 |
1.2 机车座椅 |
1.2.1 机车座椅发展现状 |
1.2.2 机车座椅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的内容 |
2 机车座椅的设计与建模 |
2.1 引言 |
2.2 机车运动分析 |
2.2.1 机车车辆介绍 |
2.2.2 服役环境分析 |
2.3 基于Pro/E的三维建模 |
2.3.1 三维软件Pro/E概述 |
2.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2.3.3 三维模型的建立 |
2.4 座椅舒适性设计 |
2.4.1 靠枕和头枕的设计 |
2.4.2 功能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机车座椅动态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ANSYS WORKBENCH概述 |
3.3 座椅材料选择 |
3.4 座椅静力学分析 |
3.5 模态分析 |
3.5.1 模态分析概述 |
3.5.2 模态分析结果 |
3.6 谐响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机车座椅随机振动疲劳分析 |
4.1 引言 |
4.2 随机振动分析 |
4.2.1 随机过程基础理论 |
4.2.2 前处理 |
4.2.3 结果分析 |
4.3 疲劳寿命分析 |
4.3.1 分析方法 |
4.3.2 随机振动疲劳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随机振动试验 |
5.1 引言 |
5.2 振动试验台介绍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试验过程 |
5.3.2 模拟长寿命试验结果分析 |
5.3.3 功能性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轻型材料在电力机车车体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轻型材料的种类及特点 |
2 轻型材料与钢材的连接 |
3 轻型材料在电力机车车体开发中的应用 |
3.1 机车车体顶盖采用铝合金 |
3.2 机车门采用铝合金 |
3.3 机车走廊地板采用铝板或铝蜂窝板 |
3.4 司机室及车头盖采用复合材料 |
3.5 车体附属件采用复合材料 |
4 总结 |
(10)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速列车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复合材料研究概述 |
1.1.1 复合材料的分类 |
1.1.2 复合材料的优点 |
1.1.3 复合材料的应用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复合材料力学基础理论 |
2.1 各向异性弹性力学基础 |
2.1.1 各向异性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
2.1.2 各向异性弹性体的本构关系 |
2.2 单层板的弹性特性 |
2.2.1 单层板的正轴刚度 |
2.2.2 不同直角坐标系下的应力转换和应变转换 |
2.2.3 单层板的偏轴刚度 |
2.3 层合板的弹性特征 |
2.3.1 一般层合板的弹性特性 |
2.3.2 几种典型层合板的弹性特性 |
第3章 ANSYS中的复合材料分析方法 |
3.1 有限元基本方法 |
3.2 ANSYS的通用分析过程 |
3.3 复合材料在ANSYS中的分析方法 |
3.4 算例分析 |
3.4.1 问题描述 |
3.4.2 解析法计算 |
3.4.3 使用ANSYS计算 |
3.4.4 小结 |
第4章 高速列车碳纤维复合材料车头罩力学分析 |
4.1 高速列车碳纤维复合材料车头罩概述 |
4.1.1 车头罩结构设计 |
4.1.2 车头罩制作工艺流程设计 |
4.2 车头罩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处理 |
4.2.1 网格划分原则 |
4.2.2 单元的选择 |
4.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基于三维模型车头罩结构强度分析 |
4.3.1 工况的确定 |
4.3.2 评估标准 |
4.3.3 各工况计算结果 |
4.4 车头罩排障器压缩试验分析 |
4.4.1 试验过程 |
4.4.2 试验结果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玻璃钢在机车制造中的应用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塑料在机车车辆制造中的应用——塑料在西德联邦铁路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J]. Hans-peter Cabos. 国外机车车辆工艺, 1981(02)
- [2]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车体钢结构有限元分析[D]. 韩文杰.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3]国外复合材料行业进展与应用(上)[J]. 杨珍菊. 纤维复合材料, 2016(04)
- [4]胶粘剂和胶接技术应用的前景[J]. 骆振华. 电力机车技术, 1982(02)
- [5]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上的应用[A]. 高国强,昝海漪. 第十八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6]高速列车座椅的设计与随机振动疲劳分析[D]. 蒋典兵.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7]机车车辆制造中的粘结技术[J]. HeinzIWAINSKY,张彦儒. 国外机车车辆工艺, 2003(04)
- [8]玻璃钢在机车制造中的应用经验[J]. 江敬铫. 热力机车译丛, 1967(03)
- [9]轻型材料在电力机车车体开发中的应用[J]. 金希红.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06(05)
- [10]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速列车上的应用研究[D]. 王明猛.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