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突破:振兴吉林的最佳战略选择

县域突破:振兴吉林的最佳战略选择

一、县域突破:振兴吉林的最佳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平[1](2020)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态文明的稳步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有效突破生态环境的约束,破解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难题,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占吉林省国土面积的86.43%,是吉林省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急需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允许下的绿色内生发展模式,进而实现限制开发区在保护中有序开发的目标。而绿色发展效率则是在绿色发展及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考虑资源能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后的经济发展效率。基于此,本研究以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绿色发展效率的测算及分析,探寻绿色发展效率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而通过选择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县作为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在理论上丰富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推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转型,科学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科学提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涵,综合归纳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厘清绿色发展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以及主体功能区划理论的关系。(2)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条件、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做以详细分析。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以劳动、资本、技术作为投入要素,经济指标作为期望产出,环境污染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测算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呈现V型演变趋势,区域内部绿色发展效率差异逐步增大。(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从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外动力入手,从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经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政府政策调控等方面探讨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因素、科技创新水平、环境规制等因素关系的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不同因素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部分成立,经济发展水平是绿色发展效率的核心驱动因素。(4)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临江市(森林生态功能区)、梨树县(农产品主产区)、通榆县(草原生态功能区)三个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深入探讨,进而提出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式。(5)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完善政策支持、加快产业升级、强化要素集聚以及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四大方面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进而增强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内生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张梦骁[2](2019)在《阳信县肉牛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集群以地理上的聚集、分工上的协作、产品上的互促、资源上的共享,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形成了区域一体化的竞争优势,并往往催生了集群品牌。从国际发展经验看,伴随着欧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产业集群理论应运而生,并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走向系统化,孕育壮大了德国传统工业区、法国葡萄酒产业、荷兰花卉等产业集群。从国内改革开放后来看,经济特区、江浙沪地区、传统产业悠久地区都实践了集群式发展的路径,形成了特色经济。从山东省内看,如寿光、烟台等地形成了享誉全国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伴随我国经济转型和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国家战略铺开,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同质化竞争已与时代潮流相悖,以技术革新、生产力变革和人才创新为重点链接产业的上中下游,实现产业集群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薄弱后发地区实现跨越的破题点。我国肉牛产业历史久,但长期以来也面临小规模自繁自育、重资产长周期、产业链条复杂、融资难等问题。我国肉牛市场缺口很大,市场对中高端肉制品认可度较高,壮大肉牛产业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为了克服发展瓶颈,走好集群发展是最佳出路,而对县域规模肉牛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具体指导作用,更是落后地区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发展赶超的关键。本文针对阳信县肉牛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着重从如何规划落实好集群式发展和发展中的具体着力点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首先介绍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和有关要点,分析产业集群类型、发展周期和主要优势,并探讨了集群发展中的几个共性问题。其次论述阳信县肉牛产业根基,并对五大功能区组成的集群组织结构作逐一剖析,从粮改饲、标准化养殖、冷链物流、品牌建设、副产品加工、资源化利用分析架构与布局,也从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出发,揭示了经济滞后地区做好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论述了集群发展在集聚规模、行业竞争、人才科研、品牌效应、环保压力等方面问题。以PEST模型、产业环境分析对全县肉牛集群发展情况作分析,以SWOT模型对龙头企业作分析,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并借鉴国内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经验,从产业转型、龙头企业、科技支撑、政府引领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董博[3](2019)在《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人才问题历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重大问题。选择研究“人才发展治理”问题,主要基于以下时代背景:一是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全球人才竞争变革。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已经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由于人才资源的稀缺性,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薪酬、待遇、平台的比拼,而日益成为全方面、系统性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二是治理理论的出现引发对人才发展路径的反思。治理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被应用于各类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与此同时,人才发展格局正在改变,政府不再是推动人才发展的唯一责任主体,市场经常性在人才配置中出现失灵,社会组织蓬勃兴起开始参与人才发展事务,人才也以独立的姿态成为推动人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促使我们必须用治理理念去重新审视人才发展问题。人才发展已经踏入治理时代。三是破解人才发展实践难题需要构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我国人才发展面临着国际人才竞争力不足、区域人才发展不平衡、面向未来的高端人才开发体系不成熟三大挑战,需要用开放包容的制度、运行高效的模式、科学规范的机制解决,这些都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四是党管人才体制加速人才发展治理进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讲话、批示和指示,体现出丰富的治理思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创新驱动要求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推动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成为当前我国人才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特别是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做出“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部署,为人才发展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人才发展治理开始在更广范围内受到关注。这些重大变革趋势,凸显了人才发展治理的重要性,为人才发展治理创造了条件。本研究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在理论上,用治理理论思考人才发展问题,梳理人才发展治理形成脉络、概括人才发展治理特征、提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应然框架,丰富和拓展了治理理论的研究范畴。二是在实践上,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出发,系统分析我国人才发展治理案例,概括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尝试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构建路径,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参考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一是通过查阅文献,对人才发展治理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研究,确定研究重点,梳理理论基础。二是对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发展基础的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进行梳理和对比,从中寻找人才发展治理基本规律。三是深入3个省的15个县市的农村、园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座谈等,选择重点人才发展案例进行“解剖麻雀”式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构建路径。本文除去绪论和结论共分四章:第一章“人才发展治理概念阐释和理想愿景”。基于对有关概念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的梳理阐述,对本研究涉及的人才、人才发展和人才发展治理三个核心概念进行深入阐释和界定,对人才发展治理的整体特征进行初步描述,提出了多中心布局、多层次结构、多关系网络的人才发展治的理想愿景,使研究问题范畴更加精准。第二章“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借鉴”。一是依次剖析对人才发展治理研究有支撑作用的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理论和治理理论,探讨阐述这些理论对于丰富人才发展治理理论和指导人才发展治理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二是梳理、回顾、对比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历程,挖掘国外人才发展过程中的治理思想。三是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等四个维度,归纳国外人才发展治理基本要素特征。最后,对世界主要国家人才发展治理共性经验进行概括,从中寻求对人才发展治理的规律性认识。第三章“人才发展治理的中国探索和理论反思”。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才发展治理孕育发展历程进行概括,对4个人才发展典型案例和东北J省人才发展治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遇到的治理目标不明确、治理体制不顺、治理环境不优等实践困境,以及我国人才发展治理面临的适应人才自由全面发展需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适应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需要等4方面趋势要求。第四章“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建构路径”。在前面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应然构架,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建设目标、机制构成进行概括。并进一步阐述了构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路径,从夯实运行基础、强化能力建设、完善方式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从人才自身、人才资本和人才事业三者共同发展的视角提出“人才发展”的概念。学者们对“人才”概念研究论述得较多,但对于“人才发展”少有探讨。研究中在对人才发展概念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历史上与“人才发展”内涵相似、使用语境相近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基础上,跳出基于“人才发展”语义层面的理解,提出人才发展是“包括人才自身发展、人才资本增值、人才事业进步在内的诸多公共事务的总和”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助于准确确定“人才发展治理”的研究范畴。二是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能力和治理结构等4方面概括了世界主要国家人才发展治理的特征。通过将人才发展置于治理视角下进行探讨,从人才竞争战略、人才培养开发、人才引进、人才法律法规等4方面,对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概括出治理主体多元与协同、治理方式法制与规范、治理能力现代与科学、治理结构立体与高效等人才发展治理规律性特点。并从操作层面对政府主导的宏观决策机制、畅通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人才资金投入多元化机制、市场化运作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全链条人才开发体系等5方面经验做法进行阐述。此前没有学者对人才发展治理的特点和经验进行概括。三是用治理理论对中国人才发展实践进行剖析,对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孕育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并通过案例分析概括了当前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主要理念和方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产生发展过程概括为“基础积累期”“雏形出现期”“格局加快构建期”和“体系形成期”4个阶段。并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人才争夺战降温”“区域间人才平衡发展”“推动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等4个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单位层面人才发展治理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概括出政府间合作、推动政府角色重塑、公共服务市场化、多中心治理等治理理念和治理方法,从而对我国人才发展实践困境和趋势要求进行了科学判断,对于科学客观判断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状况具有一定意义。四是提出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构建路径。基于对国际和国内人才发展治理实践的分析,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是什么”“怎么办”问题进行阐释,将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概括为以“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为目标,由“党委统筹的领导机制”“政策引导的运行机制”“市场配置的动力机制”“依法治国的保障机制”构成的网络化治理,并对建设目标和机制构成进行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生态、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加强监测评估等策略加快构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王悦[4](2019)在《济南建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增长放缓的新常态,经济增长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产业结构调整,加之世界经济体制迅速变动,金融市场格局和客户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也为银行带来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同质化现象严重,随着外资银行占据中国市场份额,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同时以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想要在金融市场中保持稳健发展,我国银行业急需结合自身资源与能力重新选择与制定制定适合发展目标的战略。本文以济南建行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相关银行业发展战略管理文献的基础上,对济南建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与保障进行了研究分析与探讨。首先,运用了PEST分析法、行业分析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详细阐述。结合济南建行自身的企业文化、发展历程、经营状况、企业相关能力等方面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和QSPM矩阵分析对建行济南分行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得出济南建行取得长足发展面临着国际经济形势动荡、济南地区金融市场容量既定、竞争者增多竞争压力增大的威胁和自身系统庞大结构不灵活、各分支发展不平衡、基础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员工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的劣势。同时,济南建行拥有组织结构优势、经营能力优势、资源优势的优势和政策、经济环境良好、国家重点项目落地济南、“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机会的利用主要依赖内部优势发挥作用,确定济南建行应实施ST战略-多元化战略,依靠内部优势规避外部威胁。确定济南建行应选择多元化战略,着眼于相关行业多元化,从个人金融业务、公司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战略业务四大板块着手进行战略实施。为了保障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从组织结构变革、员工人才培养和思想建设方面制定了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济南建行存在的问题和威胁以及采取的发展战略在同业银行中具有普适性,为我国银行业以及金融市场内其他各家银行分支机构的竞争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案例及解决方案。

翁升州[5](2019)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的空间、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特定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地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占据半数比重,发挥重大作用。从地理空间来看,县域经济囊括行政版图内的农村经济,县域经济由县城、乡镇、村落三级中心点、沿着交通干线的工业区和成片的农作物种植区组成,呈现点线面三者结合的态势分布,经济分布具有离散性的特征。同时县域经济具备宏观经济末端的一些特点,县域基层政府无权出台财政税收的法律法规,不能印制钞、发行债券和从事产权交易,连监管市场运行的关键职能都被垂直上收到省,只能把主要资源直接放在争取资金、项目、技术、市场等经济活动上。本文以吉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基尼系数分析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2004年至2016年期间的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吉林省县域经济中的高层次发展县(市)多位于中部板块,中层次发展县(市)多位于西部板块,低层次发展县(市)多位于东部板块;从活跃度差异来看,西部板块最为活跃,中部板块次之,东部板块末之;从产业差异来看,整体上各县市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出现总的基尼系数下降的趋势,在第一产业方面保持上升的趋势,在第二产业方面保持下降的趋势,在第三产业方面保持波动平衡的趋势。

姚舜[6](2018)在《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研究》文中指出保税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为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度、提高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提供重要支撑力量。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区域性与层次性的特征,深刻分析其演化机理,研究其在多因素影响下的演化运行机制,对促进中国保税物流体系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保税物流体系的演化,受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作用,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很难通过传统经济学定量方法解释其机理及运行机制,在对现有保税物流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中,也发现定性的、对实践进行经验性分析的研究较多,而定量的、对经济一般性规律的研究极为缺少。因此,本文尝试引入自组织理论,以演化视角研究中国保税物流体系的发展问题,运用协同学理论建立了解释保税物流体系演化机理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序参量,得出支配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对保税物流体系演化机理的一般规律性进行研究探讨。进而从多因素影响的基本理念出发,运用交叉学科理论,突破以往定性研究、经验分析的惯性思维,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动力系统模型,解释了在多因素影响下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运行机制。最后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发展实际进行仿真研究,验证理论发现,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全文分为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为绪论。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分析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对区域物流、保税物流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梳理综述,理清研究思路和切入点,交代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概括了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为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基础理论。首先对保税物流以及保税物流体系的概念内涵以及特征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对象。接着阐述了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自组织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理论。其中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包括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主要是保税物流体系演化中的核心架构——海关特殊监管区选择与设立的理论依据,而引入交叉学科的自组织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理论则应用于分析解释保税物流体系的演化机理与动力运行机制。第3章为保税物流体系演化进程及内在机理分析。本章首先对国内外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历史进程进行脉络梳理,从实践中分析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尝试总结其演化中的一般规律,采用交叉研究视角引入自组织理论,运用协同学理论建立了保税物流体系演化机理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识别其协同演化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为深入研究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系统动力机制提供基本理论支撑。第4章为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动力及运行机制分析。由于动力因素体系的复杂性和非线性,使得应用传统经济学方法很难进行量化研究,本章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尝试构建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多因素影响系统模型。首先讨论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于问题研究的适用性;继而以保税物流体系承载节点——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地域界限为系统边界,从外部、内部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动力因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因果关系反馈回路,绘制了系统流图并定义了系统中各变量的数学方程表达式,建立了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外部—内部系统动力模型,揭示了在外部、内部多因素共同影响下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动力运行机制。第5章为长吉图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动力模型仿真分析。本章选择长吉图区域的保税物流体系演化作为案例研究,运用长吉图区域的实际经济发展数据对上文构建的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外部—内部系统动力模型进行了仿真,通过历史数值检验了模型的适用性。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明确了各动力因素在长吉图区域保税物流体系演化中的影响作用,并进行了政策模拟分析。结合定性讨论分析了长吉图区域保税物流体系的演化轨迹,阐述了其演化的动力特征,并分析了未来的演化发展方向。第6章为促进长吉图区域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结合文中第5章的分析,以长吉图区域保税物流体系的演化方向为依据,从完善保税物流体系主体架构、提升保税物流需求、创新海关监管体制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长吉图区域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第7章为主要结论与展望。概括总结了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展望。

詹晖[7](2017)在《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8月2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吉林省要抓住这一机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彻底改变经济落后局面,科技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然而,吉林省科技人才外流严重,教育大省无法成为科技大省与人才大省。因此,对吉林省科技人才的流动做深入的研究,探寻其流动的内在规律,挖掘影响其流动的深层次因素及作用机制,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对加强吉林省科技强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的现状出发,对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宏观与微观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总结出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对策建议。论文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为论文的理论基础。论文在分析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界定了科技人才、人才流动的概念,阐述了国内外人才流动的相关理论与决策模型,并回顾了科技人才流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成果,为后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为论文的现实基础。从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的历史演变进程着手,分析了科技人才的队伍素质与创新产出现状,又分别从科技人才在各执行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以及各产业的分布变化情况分析了科技人才流动的现状,从数据分析中总结出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的特征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第四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本章主要对影响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的宏观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对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软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动、地区政策以及文化环境逐一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从中挖掘出每一因素中影响力比较靠前的子因素,为灰度模型中比较数列子因素指标的选取提供了依据;其次加入了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硬环境因素即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生活设施水平和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经济、政策、文化以及社会四大软、硬环境因素进行了灰度分析,得出灰色关联系数与关联度,通过关联度测度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间即吉林省的科技人才流动率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紧密程度;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第五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本章主要对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的微观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影响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的微观因素进行了假设,依此构建模型;其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回收以及对问卷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并进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等研究设计;最后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分析,个人特征对变量影响的方差分析,再进行回归分析,明确个人特征因素、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对流动意向的因果关系及深层次作用机制,从而得出科技人才流动的微观影响因素。第六、七章为论文的总结部分。第六章对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我国的人才聚集地区吸引科技人才策略的特点进行整理和归类,分别从政府、企业和学校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得到了一些启示,为后文提出对策建议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第七章对全文做出总结,得出主要结论。一是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科技人才存量;二是产业结构变动及产业集聚水平正向影响科技人才流动;三是对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影响最大的宏观因素是人才市场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投入水平;四是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宏观上最终是由经济、政策、文化与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五是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的直接原因是企业管理水平与科技人才之间的匹配程度;六是吉林省吸引科技人才的关键在于创建满意的企业环境;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再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分别从经济、政策、文化、社会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和优化策略,以促进吉林省科技人才合理流动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任萃颖[8](2016)在《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转型主要包含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两个方面,转型的方向是要实现一个优于当前经济发展形态的新的经济运行形态,而具体到县(市)层面,县域经济转型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摆脱传统的发展形态,建立一个符合在新常态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目前,吉林省县域经济已经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正在成为吉林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全面振兴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吉林省县域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资源依赖性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的等问题,需要通过转型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本篇论文以县域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经济、经济转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研究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问题。通过使用指标权重线性加总的方法确定权重并利用和借鉴国家统计局关于《反映经济转型升级综合统计制度》当中的指标体系,从需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要素结构转型等三个方面构建县域经济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转型综合能力指数,以吉林省经济转型能力和长春、吉林等九个地区经济转型能力为参照系,对吉林省40个县(市)转型升级能力进行排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即:需求结构转型困难。县域农民长期内收入增长面临结构性调整的瓶颈制约、县级政府动员财政资源能力弱、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导致县域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协调,难以对经济增长实现有效拉动;产业结构转型困难。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缓慢,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不足,对其他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要素结构转型困难。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弱,资本要素产出效率低、资源要素利用水平低等问题,使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弱化。另一方面,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能力存在区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延吉市、敦化市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转型升级能力;以公主岭市、通化县等为代表的中东部地区县域经济依托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具备了一定的转型升级能力;以镇赉县、长岭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和以靖宇县为代表的资源枯竭性地区,由于受到生态转型和资源产业转型的压力,经济转型能力较弱。本文认为,要推动吉林省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一方面,从整体上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向依靠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强化收入分配;由主要依靠工业化向依靠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转变,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强化要素支撑,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转型,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强化分类指导,将吉林省县域经济划分为率先转型区、利用东部地区纳入“一带一路”的区位和政策优势,率先实现县域经济转型,进而引领全省县域经济实现转型发展;转型跟进区,利用吉林省中部转型核心区有利条件,强化产业和要素支撑,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转型培育区,利用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后发优势和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政策优势,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和接续产业发展培育县域经济转型的能力。本篇论文将经济转型的宏观研究体系,即:需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要素结构转型纳入到县域经济研究当中来,系统全面分析县域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和解决途径,更能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客观看待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分析和利用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趋势性变化,从而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转型发展。本文的主要结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同样需要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还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支持政策、产业优势实施分类推进。在本篇论文分析的基础上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比如县域投资结构调整、投向有效性分析,投资产出效率提升的途径研究,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与规模之间的关系,县域经济体制转型的形式、成效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为了使本论文研究焦点更为集中,这些问题没有进行专项细化研究分析。

王天珏[9](2016)在《公主岭市扩权强县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原有的行政体制已经不适应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浙江省在数十年前先后四次进行强县扩权改革,并取得了显着成功。随后,扩权强县改革在全国推广开来,湖南、四川、江苏、吉林等地纷纷实施,2013年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将公主岭市与梅河口市定为吉林省首批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县,享受地级市待遇。本文探讨的是公主岭市扩权强县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对公主岭市扩权强县改革加以调查分析,通过真实数据和实例来研究省管县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市管县向省管县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广泛搜集我国省管县发展状况的材料以及对公主岭市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系统研究,找到公主岭市扩权强县改革的发展状况、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全文在结构中主要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公主岭市概况和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成效。主要包括:公主岭市概况;从党政、层级政府两个方面论述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主要成效。第三章是公主岭市扩权强县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包括:放权政策落实不够彻底、政府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垂直部门定位模糊等问题;第四章是强化扩权强县促进县域发展的对策。最后部分为总结。

本刊编辑部[10](2016)在《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文中认为"十二五"以来,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在我省落地生根、达产达效,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中挺起吉林振兴发展的脊梁。2011年至2015年,我省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2015年,我省重点投资的7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就达到2288亿元;截至去年10月底,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达到1991个,有力推

二、县域突破:振兴吉林的最佳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域突破:振兴吉林的最佳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1.2.2 限制开发区域研究进展
        1.2.3 绿色发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限制开发区
        2.1.2 绿色发展
        2.1.3 绿色发展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5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
    3.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与条件
        3.1.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类型和范围
        3.1.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
        3.1.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演变与现状分析
        3.1.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环境发展态势分析
    3.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测算方法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3.2.3 绿色发展效率测算
    3.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特征
        3.3.1 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现V型演变趋势
        3.3.2 不同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演变趋势不同
        3.3.3 绿色发展效率时间变化差异特征
    3.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演变特征
        3.4.1 绿色发展效率整体相对较好,但内部呈两极分化态势
        3.4.2 绿色发展效率相对低值区以资源型城市为主
        3.4.3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
        3.4.4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1.1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4.1.2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外生动力
    4.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2.1 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效率存在非线性关系
        4.2.2 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3 科技创新水平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4 城镇化水平提升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5 环境规制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1 Tobit模型
        4.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4.3.3 数据来源
        4.3.4 测算结果
    4.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4.4.1 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2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3 科技创新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4 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5 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
    5.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5.1.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目标
        5.1.2 模式选择的原则
        5.1.3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
    5.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2.1 典型案例(临江市)
        5.2.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3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3.1 典型案例(梨树县)
        5.3.2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4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4.1 典型案例(通榆县)
        5.4.2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体制机制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1.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6.1.2 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6.1.3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机制
    6.2 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2.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6.2.2 优化产业配置,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
    6.3 强化要素集聚保障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3.1 加强科技支撑,推进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6.3.2 加大绿色投入,加强金融资金支持力度
        6.3.3 集聚优秀人才,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6.4 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4.1 加强生态建设与修复,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6.4.2 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权责明确的环境污染治理制度
        6.4.3 强化节能降耗,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阳信县肉牛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情况
        1.4.2 国内研究情况
        1.4.3 研究情况评析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个案研究法
        1.6.3 总结归纳法
    1.7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
        2.1.1 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
        2.1.2 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
        2.1.3 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2.1.4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2.2 PEST分析模型
    2.3 波特五力模型
    2.4 SWOT分析模型
第3章 阳信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阳信县肉牛产业发展概况
        3.1.1 阳信县肉牛产业基础
        3.1.2 阳信县肉牛产业集群组织结构
        3.1.3 阳信县肉牛产业集群价值版块分析
        3.1.4 阳信县肉牛产业集群三产融合发展情况
    3.2 阳信县肉牛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集群集聚规模偏小
        3.2.2 同业竞争较激烈
        3.2.3 科技含量较低与人才紧缺
        3.2.4 政府作用被动
        3.2.5 集群品牌效应半径短
        3.2.6 环保压力加大
第4章 阳信县肉牛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分析
    4.1 肉牛产业集群发展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肉牛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环境分析
    4.3 全链条式龙头企业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遇分析
        4.3.4 威胁分析
第5章 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的葡萄酒产业集群
    5.2 广东省东莞市横沥模具专业镇
    5.3 内蒙古的牛羊肉产业集群
    5.4 宁夏吴忠清真牛羊肉产业集群
    5.5 经验启示
第6章 阳信县肉牛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建议
    6.1 创新模式健全产业链
    6.2 培育龙头企业
    6.3 搭建智能平台与招才引智
    6.4 增强地方政府引领性
    6.5 直销模式与冷链物流助力品牌建设
    6.6 引导微小经营主体融入集群
    6.7 粪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7章 结语
    7.1 分析总结
    7.2 问题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概念阐释和理想愿景
    一、人才发展治理核心概念阐释
        (一)人才
        (二)人才发展
        (三)人才发展治理
    二、人才发展治理的理想愿景
        (一)多中心布局
        (二)多层次结构
        (三)多关系网络
第二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借鉴
    一、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创新理论
        (三)治理理论
    二、国外人才发展实践历程
        (一)北美及大洋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二)欧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三)亚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四)金砖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三、国外人才发展的治理要素特征
        (一)治理主体:多元与协同
        (二)治理方式:法治与规范
        (三)治理能力:现代与科学
        (四)治理结构:立体与高效
    四、国外人才发展的治理经验
        (一)政府主导的宏观决策机制
        (二)畅通的跨部门合作机制
        (三)人才资金投入多元化机制
        (四)市场化运作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
        (五)全链条人才开发体系
第三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中国探索与理论反思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孕育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年):基础积累期
        (二)改革开放后(1978—2000 年):雏形出现期
        (三)进入21 世纪后(2000—2012 年):格局加快构建期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现在):体系形成期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人才争夺战降温案例:政府间合作
        (二)区域人才平衡发展案例:政府角色重塑
        (三)推动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公共服务市场化
        (四)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案例:多中心治理
    三、人才发展治理的地方实践:以中国东北J省为例
        (一)J省人才发展治理背景及基础
        (二)J省人才发展治理实践历程
        (三)J省人才发展治理成效
        (四)J省人才发展治理遇到的挑战
        (五)J省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思考
    四、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与趋势要求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趋势要求
第四章 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建构路径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设目标
        (一)科学规范
        (二)开放包容
        (三)运行高效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机制构成
        (一)党委统筹的领导机制
        (二)政策引导的运行机制
        (三)市场配置的动力机制
        (四)依法治国的保障机制
    三、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构路径
        (一)夯实中国人才发展治理运行基础
        (二)强化中国人才发展治理能力建设
        (三)完善中国人才发展治理方式手段
结论
    一、主要观点
    二、主要创新
    三、未尽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致谢

(4)济南建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2.4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依据、分析工具与相关研究进展
    2.1 战略管理理论依据
        2.1.1 战略理论的产生
        2.1.2 核心能力理论
        2.1.3 动态竞争能力理论
        2.1.4 战略管理过程
    2.2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行业环境分析
        2.2.3 SWOT分析法
    2.3 相关研究进展
        2.3.1 管理理论研究进展
        2.3.2 银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进展
    本章小结
第3章 济南建行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因素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3.2.2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3.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本章小结
第4章 济南建行内部环境分析
    4.1 济南建行发展历程
    4.2 济南建行资源分析
        4.2.1 组织结构分析
        4.2.2 人力资源分析
        4.2.3 渠道资源分析
    4.3 济南建行能力分析
        4.3.1 经营能力分析
        4.3.2 风险管理能力分析
    4.4 济南建行SWOT分析
        4.4.1 优势
        4.4.2 劣势
        4.4.3 机会
        4.4.4 威胁
    本章小结
第5章 济南建行发展战略选择
    5.1 济南建行战略目标
    5.2 济南建行战略分析
    5.3 济南建行发展战略评估与选择
    本章小结
第6章 济南建行多元化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济南建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6.1.1 个人金融多元化稳步发展
        6.1.2 加快公司业务多元化转型
        6.1.3 借力互联网科技实现渠道多元化
        6.1.4 坚持战略业务推进业务多元化
    6.2 济南建行多元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6.2.1 组织结构变革
        6.2.2 筑牢合规思想建设
        6.2.3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县域经济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的研究
        1.2.3 关于吉林省县域经济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2.1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历程
        2.1.1 吉林省县域GDP及其三次产业状况
        2.1.2 吉林省县域公共财政与固定投资状况
    2.2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第三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3.1 吉林省县域经济时空差异分析
        3.1.1 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3.1.2 县域经济活跃度差异分析
    3.2 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差异分析
        3.2.1 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化
        3.2.2 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基尼系数分解
第四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分析
    4.1 地形地势因素
        4.1.1 吉林省地形地势状况
        4.1.2 地形地势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4.2 人口因素
        4.2.1 县域人口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4.2.2 人口变动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4.3 政策因素
    4.4 矿产资源因素
    4.5 其他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区域物流相关研究综述
        1.2.2 保税物流相关研究综述
        1.2.3 评论及启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基础理论
    2.1 保税物流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保税物流
        2.1.2 保税物流体系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2.2.1.1 区位理论
        2.2.1.2 增长极理论
        2.2.1.3 点轴开发理论
        2.2.2 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理论依据
        2.2.2.1 自组织理论
        2.2.2.2 协同学理论
        2.2.2.3 系统动力学
第3章 保税物流体系演化进程及内在机理
    3.1 保税物流体系的演化历程
        3.1.1 境外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历史实践
        3.1.2 国内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历史实践
        3.1.3 国内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特征
        3.1.4 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条件
        3.1.4.1 区位条件
        3.1.4.2 市场条件
        3.1.4.3 政策条件
    3.2 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自组织过程
        3.2.1 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自组织特征
        3.2.2 保税物流体系的协同演化
    3.3 保税物流体系演化机理分析
        3.3.1 演化机理模型的建立
        3.3.2 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3.3.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3.2.2 序参量的确定
        3.3.2.3 势函数求解
        3.3.3 实证结果分析
第4章 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动力及运行机制
    4.1 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4.1.1 系统动力学基本思想
        4.1.2 适用性分析
    4.2 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动力因子
        4.2.1 外部动力因子
        4.2.1.1 政府政策作用力
        4.2.1.2 区域经济增长拉动力
        4.2.1.3 对外贸易影响力
        4.2.1.4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影响力
        4.2.1.5 经济风险因素影响
        4.2.2 内部动力因子
        4.2.2.1 企业作用力
        4.2.2.2 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力
        4.2.2.3 市场作用力
    4.3 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动力系统构建
        4.3.1 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动力的因果关系分析
        4.3.1.1 外部动力子系统
        4.3.1.2 内部动力子系统
        4.3.2 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的系统动力模型
第5章 长吉图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动力模型仿真分析
    5.1 长吉图保税物流体系发展现状
        5.1.1 长吉图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发展历程
        5.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发展动力系统模型仿真模拟
        5.2.1 模型检验
        5.2.2 仿真结果分析
        5.2.3 政策模拟分析
    5.3 长吉图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发展动力因素分析
        5.3.1 长吉图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发展轨迹
        5.3.2 长吉图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发展动力特征
        5.3.3 长吉图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发展方向
第6章 促进长吉图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保税物流体系主体架构
        6.1.1 腹地核心保税物流节点的建设
        6.1.2 沿边区域保税物流节点建设
        6.1.3 推动保税物流节点转型升级
        6.1.4 形成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倒逼机制
    6.2 提升保税物流需求
        6.2.1 建设产业集群发展体系
        6.2.2 建立物流与其它产业联动机制
        6.2.3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6.2.4 提升保税物流服务水平
    6.3 创新海关监管体制
        6.3.1 海关监管方式的创新途径
        6.3.2 提升通关效率的创新举措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1.1 保税物流体系形成与发展具有显着的政策性特征
        7.1.2 保税物流体系具有协同演化机理
        7.1.3 保税物流体系演化存在着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动力学机制
    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科技人才
        二、人才流动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个体层面人才流动的理论基础
        二、组织层面人才流动的理论基础
        三、社会层面人才流动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章 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现状与特征分析
    第一节 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历史演变
        一、科技人才存量及变化趋势
        二、科技人才流动历史演变
    第二节 科技人才现状分析
        一、吉林省科技人才队伍素质状况
        二、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及产出情况
    第三节 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现状分析
        一、科技人才在各执行部门的分布及变化
        二、科技人才在各地市的分布及变化
        三、科技人才在各行业的分布及变化
        四、科技人才在各产业的分布及变化
        五、科技人才在研究与开发机构中的流动情况
    第四节 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的特征
        一、流向部门的单一性
        二、流向产业的集聚性
        三、流向地域的集中性
        四、流向行业的失衡性
    第五节 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存在的问题
        一、外流倾向明显,形成教育外溢现象
        二、高层次人才流入较少,制约科技创新发展
        三、内部流向不合理,影响经济平衡发展
        四、产出效率低下,造成人才溢流现象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第一节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人才流动
        一、数据的说明与收集
        二、数据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四、模型设定与参数估计
        五、模型解释与分析
        六、结论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变动与科技人才流动
        一、吉林省产业结构及分产业就业结构现状
        二、产业结构变动对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分析
        三、产业结构优化对科技人才需求变化分析
        四、吉林省产业集聚对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分析
    第三节 地区政策与科技人才流动
        一、区域政策、产业政策与科技人才流动
        二、科技政策与科技人才流动
    第四节 地区文化环境与科技人才流动
        一、地区文化环境与科技人才
        二、地区文化环境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路径分析
        三、吉林省文化环境的现状与特征
        四、吉林省文化环境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
    第五节 宏观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机制
        一、建立分析指标体系
        二、灰色关联分析过程
        三、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与讨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的微观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构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编制及量表来源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三、量表信度效度检验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相关分析
        三、个人特征对变量的影响分析
        四、回归分析
        五、研究假设的检验
    第四节 结论与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吸引科技人才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吸引科技人才的策略分析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吸引科技人才的策略分析
    第三节 我国发达地区吸引科技人才的策略分析
    第四节 启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价值
    四、论文的总体思路
        (一) 研究原则、对象与目标
        (二) 主要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内涵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属性
        二、县域经济转型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区域经济理论
        二、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理论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
    第三节 国内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一、国内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
        二、国内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现状
第二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第一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演进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阶段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特点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制约
        二、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制约
        三、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能力低
        四、面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挑战
        五、经济发展资源依赖性强
        六、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第三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实证研究
    第一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评价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分析
    第二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需求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
        三、要素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形成机制
    第一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吉林省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现状
    第二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的推动机制
        一、新型工业化的驱动机制
        二、新型城镇化整合机制
        三、农业现代化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模式的客观基础
        一、县域经济转型模式选择的主导要素
        二、县域经济转型模式选择的基础条件
        三、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模式选择的路径依赖
        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主要模式
        一、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转型模式
        二、块状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转型模式
        三、沿边地区开放性转型模式
        四、资源枯竭性地区产业转型模式
        五、产业生态化转型模式
第六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吉林省县域转型发展的总体策略
        一、吉林省县域转型发展的思路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政策创新
    第二节 统筹推进不同区域经济转型进程
        一、推进县域经济率先转型区建设
        二、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跟进区发展
        三、规划建设县域经济转型培育区
    第三节 促进吉林省县域经济结构转型
        一、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需求结构转型
        二、突出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三、优化投入结构,实现要素结构转型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1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的指标体系(2014年)
附表1-2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的指标体系(2014年)
附表1-3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的指标体系(2014年)

(9)公主岭市扩权强县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公主岭市扩权强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成效
    2.1 公主岭市概况
    2.2 公主岭市扩权强县改革主要内容
    2.3 公主岭市扩权强县改革主要成效
第3章 公主岭市扩权强县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改革存在的问题
    3.2 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4章 强化扩权强县促进县域发展的对策
    4.1 强化扩权强县改革需要坚持的原则
    4.2 深化扩权强县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县域突破:振兴吉林的最佳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D]. 李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2]阳信县肉牛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D]. 张梦骁.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D]. 董博. 吉林大学, 2019(10)
  • [4]济南建行发展战略研究[D]. 王悦. 山东大学, 2019(09)
  • [5]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D]. 翁升州.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中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研究[D]. 姚舜. 吉林大学, 2018(12)
  • [7]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 詹晖.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8]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 任萃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9]公主岭市扩权强县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D]. 王天珏. 吉林大学, 2016(09)
  • [10]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J]. 本刊编辑部. 新长征, 2016(03)

标签:;  ;  ;  ;  ;  

县域突破:振兴吉林的最佳战略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