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推动农业综合开发的金融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绪全,唐际明,刘建军,李侠,林劼[1](2021)在《广西财政支农政策研究——“十三五”综述与“十四五”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是治国之要。"十三五"时期,我国聚焦解决好十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消除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等"三农"领域的重大历史性课题,持续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章全面综述"十三五"时期广西财政支农的政策实践与取得的成效,总结了行之有效的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模式;同时,结合"十四五"时期的特征,提出健全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将更多资金、资源投向农业和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助力广西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
湖北省人民政府[2](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鄂政发[2021]1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30日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目录序言第一章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第二节"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第三节"十四五"总体要求
韩美琳[3](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冯娇娇[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代昆豪[5](2021)在《自贸港视阈下海南热带农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
李东[6](2021)在《吉林省农村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姚佳露[7](2021)在《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吴圣[8](2021)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创新。2001年,为了追赶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由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六部门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以来,就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先后9次对园区工作做出部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也存在着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水平不高、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构建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各类型园区研究中,现有文献对政府协作问题缺乏关注,虽然众多学者已经肯定了政府在园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对政府部门的内部机理研究存在不足。一方面,大多数学者都将政府视作为一个主体或基本单元,抽象掉了政府内部的互动关系,没有关注到政府内部协作关系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协作研究很少涉及园区领域,理论界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内部运行缺乏关注,对存在的协作问题也未能给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需要,论文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部门运行的内在机理,以更好地发挥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论文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组织结构,将政府协作组织系统分为宏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为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微观层面为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其次,论文分别从两个层面分析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重点包括协作动因、协作机制,以及协作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验,提出政府协作优化提升的路径及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第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在宏观层面,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在微观层面,地方政府普遍构建了县市协作机制和跨部门协作机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形成了一个协作组织系统,这个协作体系的运行情况,决定了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从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效果。第二,政府协作对促进园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中央、省级和地方存在协作制度不完善、协作能力缺乏、协作行动不足,使得园区建设缺乏配套的政策体系,未能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其次,县市协作过多依赖于双方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积极性,如果双方缺乏共识,县市协作将受到阻碍;再次,地方跨部门协作存在议事协调机构虚设、地方官员协调和支持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协作资源匮乏等问题。第三,激励失灵是地方政府园区建设行动不足的重要原因,而激励缺失的根源来自于多个方面。由于园区经济效益较低、城乡发展和工农收益差距较大,加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激励和监管不足,园区建设未能对地方政府形成了足够的激励。地方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动力不足,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较少,不利于县市协作和跨部门协作推动园区建设。第四,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存在权威依赖,地方党政领导在地方跨部门部协作中起关键作用。根据地方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强治理模式和弱治理模式。根据县市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在县市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块块带着条条做、县级带着市局做、市级推着县级做、条条求着块块做四种模式。第五,政府协作不足会影响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从而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园区的自身特征、政府职能分散化的体制设置、园区所处的特殊环境,园区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协作不足是政府效率不高和职能作用不明显的一种表现,影响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发挥,从而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得出以下启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内部的相互协作决定了园区建设中政府整体作用的发挥。园区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予以推动,为园区提供配套的、完整的、系统的政策支持。针对当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园区宏观管理创新,对地方政府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构建“央省地”协调互补的政策体系;明晰县市在园区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地方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协同推动园区建设的良好局面。
邱文武[9](2021)在《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了被广泛关注的问题。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国家及中央领导人也多次通过文件和讲话的形式强调了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目前,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行动战略,如何通过建设完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是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云南省石屏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在获取所需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式深入研究分析该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和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通过借鉴国内先进经验,围绕培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保住人才、发展人才四个环节,探索出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和引进机制、完善人才服务和激励机制、建立人才流失风险防范机制和构建人才政策支持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对石屏县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阐述乡村振兴中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概念和理论视角;第二部分描述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需求与现状;第三部分分析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借鉴国内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启示;第五部分重点提出破解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
刘瑾[10](2021)在《农业政策性银行拓展农地信贷业务研究 ——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YN省分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稀缺资源,是农业生产的要素,但我国农地业务在资金需求和信贷供给之间难以找寻平衡点,呈现供需失衡的状态。市场弱式有效情况下,迫切需要政策性金融出谋划策、破解困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充分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职能作用。1以农地为依托,围绕土地做文章,全面激活农地资源要素活力。此外,由于当前宏观环境、监管环境、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发行传统信贷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农地信贷业务中央有部署、资金有需求、项目有收益,拓展农地信贷业务,以土生金闯新路,也是当前农发行加快转型发展的形势所需、现实所要。为研究农发行YN分行如何更好地拓展农地信贷业务,本文从农地、农地信贷、农业政策新银行等概念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入手,借助STP理论、PEST分析、信息不对称理论,结合国外农地信贷业务实践的分析,总结了国外农地信贷在政府扶持政策好、法律制度保障全、资金来源渠道广、国家重视程度高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农地信贷业务和农发行系统内农地业务,发现了国内农地信贷存在法律制度保障不够、相关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同时,从农发行系统内农地信贷案例中得到了启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农发行YN分行农地信贷为研究重点,系统阐述了农发行YN分行发展历程、经营情况、业务范围、农地信贷业务历史沿革和业务支持情况。通过PEST分析法,分析了农发行YN分行开办农地信贷业务面临的法律依据不充分、风险分摊难度大、矛盾问题突出等问题。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YN分行办理农地信贷业务中存在的获取关键指标上的信息不对称、指标交易情况上的信息不对称、信贷资金使用上的信息不对称、土地价值评估上的信息不对称、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和研究,是反思、是提示、是预警,有利于农发行YN分行在拓展农地业务时提前介入,制定合理策略;有利于其加强对外沟通,争取优惠政策;有利于其完善规章制度,降低风险成本;有利于其强化机制建设,提高发展能力。分析了存在问题后,本文又利用STP理论对农发行YN分行拓展支持农地信贷业务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拓展农地信贷业务是其发挥职能作用、实现业务发展的需要,总结了其拓展农地业务的政策优势、职能优势、省情优势、机构优势、声誉优势。同时,为解决农发行YN分行农地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国家政策支持角度,提出了国家应在拓宽农发行的融资渠道、调整业务职能、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方面给予农发行政策支持,在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机制、高标准高要求做好乡村规划编制、激活农村集体土地交易市场方面进一步作为,为农发行发挥职能作用、拓展农地信贷业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提出农发行YN分行应结合实际,强化产品创新,新增耕地保护提升、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等贷款品种;强化业务跟进,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聚焦土地复垦项目,进一步加大农地信贷支持力度;强化制度建设,推动成立专项发展基金、优化营销宣传制度、建立“五个关口”制度;强化科技支撑,建立远程监管系统、与省级公司建立监管平台;强化管理技能,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专业营销团队、增加客户黏性、加强贷后管理,从而夯实其拓展农地信贷业务基础的意见建议。本文研究过程紧扣农发行YN分行拓展农地信贷业务的职责所在和现实所需,结合国内外农地信贷业务经验做法,围绕农发行YN分行在农地信贷业务现状、存在问题、主要优势等方面具体内容,提出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因为农地信贷业务尚未成熟,目前还处于摸索研究阶段。本文形成的结论,可以对农发行YN分行拓展支持农地业务提供很好的参考借鉴,对于其他有意向开展农地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推动农业综合开发的金融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推动农业综合开发的金融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财政支农政策研究——“十三五”综述与“十四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十三五”时期广西财政支农基本情况 |
(一)聚焦“三农”短板,着力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
1.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保障力度 |
2.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
3.促使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三农”领域 |
(二)坚持精准扶贫,支持全面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
1.建立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
2.提高涉农资金整体效益 |
3.完善扶贫资金监管体系 |
4.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扶持成效显着 |
(三)瞄准“五位一体”,以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
1.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揽,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2.以“三园三区”建设为先导,做大做强现代农业 |
3.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抓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
(四)夯实农业供给侧基础,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
1.保障粮食安全,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
2.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3.打造创新平台,建设田园综合体等创新示范项目 |
4.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的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
(五)把握水利“命脉”,加快补齐水利行业短板 |
1.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 |
2.支持重大水利项目建设 |
3.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
4.加大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 |
5.防灾减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
(六)深耕“甜蜜事业”,实现糖业高质量发展 |
1.支持糖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糖业降本增效 |
2.“双高”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
3.加快糖企技术改造升级,力促糖业可持续发展 |
4.加强糖业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防范糖业市场风险 |
(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提质增效 |
1.大力推进各地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
2.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 |
三、“十三五”时期广西市县财政支农的典型经验 |
(一)柳州市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
(二)北海市抓住核心优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 |
1.改进海洋捕捞渔船装备并提高其技术水平 |
2.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
3.完善现代化渔港基础设施 |
4.重振北海南珠品牌产业 |
(三)桂林市灌阳县财政抓住关键环节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2.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
四、“十四五”时期广西财政支农的机遇与挑战 |
(一)机遇 |
1.良好的国内环境提供了新的经济动力 |
2.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3.相关政策的倾斜增强了“三农”领域的信心 |
(二)主要挑战 |
1.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 |
2.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任务仍然艰巨 |
3.财政撬动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能力尚显不足 |
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容松懈 |
五、“十四五”时期广西财政支农发展的建议 |
(一)坚持“三个理念”,财政支农政策需更加积极有为 |
1.坚持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理念 |
2.坚持贯彻现代财政制度理念 |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
(二)坚持“三个投入”,着力拓宽财政投入“三农”渠道 |
1.着力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规模 |
2.着力保障财政支农投入 |
3.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
(三)坚持“三个导向”,持续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
1.以结果为导向,提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 |
2.以绩效为导向,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 |
3.以问题为导向,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
(四)坚持“三个务必”,切实巩固消除绝对贫困的辉煌成果 |
1.务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
2.务必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
3.务必持续深化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
(五)坚持“三个恒心”,有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
1.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守恒心 |
2.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守恒心 |
3.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上守恒心 |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
2.1.1 高质量发展 |
2.1.2 产业结构调整 |
2.1.3 产业结构转型 |
2.1.4 产业结构升级 |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
2.2.1 方向动力 |
2.2.2 政策导向 |
2.2.3 模式选择 |
2.2.4 可行路径 |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
2.3.3 产业竞争原理 |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
3.1.1 产业部门分布 |
3.1.2 主导产业选择 |
3.1.3 规模水平测度 |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问题表现 |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
4.2 症因探析 |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
1.3.2 政府协作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目标、思路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数据来源 |
1.8 创新点 |
1.9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
2.1.1 政府协作相关概念 |
2.1.2 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概念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行为理论 |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3 协作公共管理理论 |
2.2.4 创新系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情况 |
3.1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 |
3.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
3.2.1 地方自主探索阶段(80 年代末—2000年) |
3.2.2 中央引导下的规范建设阶段(2001—2009年) |
3.2.3 全面创新探索阶段(2010—2016年) |
3.2.4 提质升级发展阶段(2017 年—至今) |
3.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现状 |
3.3.1 园区数量和空间分布 |
3.3.2 园区的产业分布情况 |
3.4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功能及管理制度 |
3.4.1 园区的建设目标和主要功能 |
3.4.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制度 |
3.5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部门 |
3.5.1 园区建设的政府组织架构 |
3.5.2 宏微观视角下的园区建设政府协作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 |
4.1 央省地协作动因和责任分工 |
4.1.1 央省地协作的动力机制 |
4.1.2 政府纵向协作的责任分工 |
4.2 协作治理框架下园区建设央省地协作机制 |
4.2.1 理论与方法 |
4.2.2 央省地协作分析 |
4.2.3 协作存在的问题 |
4.3 地方政府的协作行为分析 |
4.3.1 园区建设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4.3.2 地方政府协作行动不足的原因分析 |
4.3.3 实证案例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 |
5.1 园区建设的县市政府协作 |
5.1.1 县市协作及其动因 |
5.1.2 县市协作机制及协作结果 |
5.1.3 县市协作问题及其产生机理 |
5.1.4 案例分析 |
5.2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
5.2.1 跨部门协作及其动因 |
5.2.2 跨部门协作的协调组织 |
5.2.3 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
5.2.4 县市政府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
5.3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
5.3.1 研究方法 |
5.3.2 地方政府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
5.3.3 讨论:地方领导和协作规则对跨部门协作的作用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政府协作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机理 |
6.1 政府协作与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 |
6.1.1 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
6.1.2 政府协作与政府职能作用 |
6.2 政府协作在园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6.2.1 集聚和整合政府资源促园区发展 |
6.2.2 提高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效率 |
6.2.3 促进园区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
6.3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 |
6.3.1 园区建设政府协作问题的一般性 |
6.3.2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的提升与优化 |
7.1 园区建设的宏观管理模式创新 |
7.1.1 其他类型园区的建设经验 |
7.1.2 园区建设宏观监管与激励 |
7.2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协作 |
7.2.1 国家高新区政策协作经验 |
7.2.2 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启示 |
7.3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宏观引导 |
7.3.1 政府协作引导的政策工具 |
7.3.2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引导策略 |
7.4 地方层面的园区管理体制建设 |
7.4.1 构建以执行为导向的协调机构 |
7.4.2 明确县市之间的责任关系 |
7.4.3 完善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
7.5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论、启示和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讨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访谈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概念和理论视角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
三、人力资源开发 |
四、保障机制 |
第二节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理论视角 |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章 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需求与现状 |
第一节 石屏县社会经济概况 |
一、石屏县基本概况 |
二、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经济基础概况 |
第二节 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需求分析 |
一、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类别需求 |
二、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数量需求 |
三、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结构需求 |
四、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保障需求 |
第三节 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
一、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
二、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现状调查 |
三、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调查分析 |
第三章 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人才总量不足 |
二、结构不合理 |
三、人才素质偏低 |
四、人才流失严重 |
五、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内部原因 |
二、外部原因 |
第四章 国内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国内典型实践与经验 |
一、江西构建不拘一格“育”人才模式 |
二、山东德州多层次人才体系的构筑 |
三、内蒙古呼和浩特集聚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
四、安徽阜南县综合施策留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 |
五、甘肃金塔县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助力乡村振兴 |
第二节 国内典型经验的启示 |
第五章 破解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和引进机制 |
一、强化教育保障 |
二、丰富培训形式 |
三、拓宽引才渠道 |
第二节 完善人才服务和激励机制 |
一、筑牢设施保障 |
二、建立交流机制 |
三、完善长效激励 |
第三节 建立人才流失风险防范机制 |
一、完善后勤保障 |
二、强化日常监管 |
三、畅通流动渠道 |
第四节 构建人才政策支持机制 |
一、政府财政倾斜 |
二、金融贷款支持 |
三、衔接脱贫攻坚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访谈提纲 |
致谢 |
(10)农业政策性银行拓展农地信贷业务研究 ——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YN省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对农地信贷的认识 |
二、农地银行与农地信贷业务 |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地信贷业务定位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调查研究法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农地类信贷业务概述 |
一、农地的概念 |
二、农地信贷概述 |
三、农发行农地信贷概述 |
第二节 政策性金融概念和理论 |
一、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概念 |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STP理论 |
二、PEST理论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农地信贷业务实践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农地信贷实践及启示 |
一、德国 |
二、美国 |
三、日本 |
四、泰国 |
五、启示 |
第二节 国内农地信贷实践及启示 |
一、贵州“湄潭实验” |
二、宁夏“平罗模式” |
三、宁夏“同心模式” |
四、辽宁“法库模式” |
五、启示 |
第三节 农发行农地信贷实践及启示 |
一、HN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二、HB矿废弃地复垦项目 |
三、JS中期流动资金支持高效农业项目 |
四、启示 |
第四章 农发行YN分行支持农地信贷业务概况 |
第一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YN分行概况 |
一、农发行YN分行发展历程 |
二、农发行YN分行经营情况 |
三、农发行YN分行业务范围 |
第二节 农发行YN分行支持农地信贷业务情况 |
一、农发行土地类信贷业务历史沿革 |
二、农发行YN分行农地信贷业务情况 |
第五章 农发行YN分行支持农地信贷业务面临瓶颈和拓展必然 |
第一节 农发行YN分行支持农地信贷业务存在问题 |
一、以PEST分析法分析 |
二、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 |
第二节 农发行YN分行拓展支持农地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
一、以STP理论分析 |
二、以实际需要分析 |
第三节 农发行YN分行拓展支持农地信贷业务的可行性 |
一、政策优势 |
二、职能优势 |
三、省情优势 |
四、机构优势 |
五、声誉优势 |
第六章 农发行YN分行拓展农地信贷业务的建议和措施 |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建议和措施 |
一、加大对农发行的政策支持 |
二、加大对农地业务的政策支持 |
第二节 农发行YN分行层面的建议和措施 |
一、强化产品创新 |
二、强化业务跟进 |
三、强化制度建设 |
四、强化科技支撑 |
五、强化管理技能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关于推动农业综合开发的金融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财政支农政策研究——“十三五”综述与“十四五”展望[J]. 黄绪全,唐际明,刘建军,李侠,林劼. 改革与战略, 2021(12)
- [2]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3)
-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 冯娇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自贸港视阈下海南热带农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D]. 代昆豪. 海南大学, 2021
- [6]吉林省农村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研究[D]. 李东.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7]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姚佳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8]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D]. 吴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9]石屏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邱文武.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10]农业政策性银行拓展农地信贷业务研究 ——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YN省分行为例[D]. 刘瑾.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