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引导下PVP携带化疗药物治疗脊柱转移瘤(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1](2022)在《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临床指南》文中认为脊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近年来, 微波消融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 包括适应证的选择、消融的功率、消融时间以及温度的控制等。为规范治疗、提高疗效、降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骨与软组织肿瘤及介入领域的方法学专家制订本临床治疗指南。本指南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方法和卫生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 RIGHT)遴选出我国骨科、肿瘤科和介入科医生最为关注的15个临床问题, 最终形成15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 旨在提高微波消融在脊柱转移瘤治疗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林文俐[2](2020)在《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安全性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安全性及疗效分析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势在必行。热消融可以有效的缓解疼痛,甚至可以作为骨转移瘤放射治疗和吗啡治疗的替代疗法。射频消融是一种正弦电流,电流流经的区域受到离子搅动,通过离子之间的摩擦引起组织加热,从而使肿瘤细胞达到坏死。微波消融是热消融的另一种方式,其通过引起水分子的高频率振动而产热。射频加热易受组织内自由离子浓度和周围组织电导率的影响,其凝固范围的扩大主要靠传导散热。微波能量是使组织中偶极子在微波场中旋转并不断加速碰撞产生热能,在组织中有一定的穿透力,穿透范围内组织的偶极子均为发热源,受组织内自由离子浓度和周围组织电导率的影响较小,升温快、热场均匀、消融范围大、受热沉降效应影响小等,所以理论上微波消融在骨肿瘤中的凝固范围大于射频消融,并且所需消融时间短,患者耐受度强。据我们调研,国内外尚没有大规模的研究关注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背景转移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骨转移是继肺和肝脏之后第三常见的转移部位,大约20%肿瘤患者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就诊。恶性肿瘤一旦扩散到骨骼发生骨转移,即为晚期无法治愈,且会带来一系列相关临床症状如难治性疼痛、骨折、运动能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转移疼痛不仅发生率高,而且疼痛性质严重,剧烈疼痛的发生率为50%~90%。所以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总体治疗策略是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姑息治疗。近年来的综合治疗方式,如抗肿瘤化疗、止痛、双磷酸盐、外科手术及放疗等的综合利用,已经在缓解患者疼痛,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如放疗(外照射),是治疗骨转移局部疼痛的标准治疗方式,疼痛缓解率可达40~80%,数据显示放疗1月内超过40%的患者疼痛程度减轻一半,约30%患者疼痛完全缓解,但是57%的患者在放疗后4月内出现疼痛反复。对于椎体转移瘤而言,放疗对维持椎体的稳定性效果差。外科手术可以解决脊柱不稳定的问题,可以选择性用于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的患者,也用于预防治疗某些病理性骨折危险的骨转移病人。但手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可达24%,仅适用于部分一般状况良好,可耐受麻醉及手术的患者。双膦酸盐治疗是肿瘤骨转移的基础用药,可以减缓和延迟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缺陷是长期使用需要补充钙及维生素D,且有下颌骨坏死和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并且双膦酸盐治疗不能取代现有的止痛治疗、放射治疗和其他治疗手段。微创技术的发展为骨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多种治疗手段。经皮椎体/骨水泥成形术是在X线或CT引导下将骨水泥注入到病变骨骼。骨水泥在注入骨骼后大约8~10分钟后硬化,在此过程中同时放热,达到止痛、稳定椎体的作用。然而经皮椎体/骨水泥成形术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骨转移瘤瘤体内压力高,需要高压注入骨水泥,这样不仅容易导致水泥渗漏,还有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血行转移,增加了癌细胞扩散的可能。所以为更好缓解骨转移瘤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目的本研究对27例溶骨性骨转移瘤患者进行了 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治疗,观察疼痛缓解、体力状况改善、并发症情况;对椎体转移瘤患者还进行脊柱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及脊柱损伤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欧洲五维度健康指数量表(Euro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指数(采用日本时间权衡法Time Trade-off,TTO获得EQ-5D指数得分)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活质量骨转移量表(Europe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Bone Metastases 22,EORTC QLQ-BM22,简称QLQ-BM22)综合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EQ-5D指数和QLQ-BM22评分分别计算出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进行生存分析,以探讨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方法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接受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的27例溶骨性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有有明确的肿瘤病史,病理学诊断,合并疼痛症状;CT或MR显示溶骨性骨转移瘤并且骨转移瘤影像学定位与压痛、叩击痛等疼痛部位一致;其他远处转移如肝、肺转移灶病情稳定,临床无阳性症状;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均无穿刺禁忌。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操作全程在CT引导下进行,治疗前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治疗的目的、预期疗效、主要风险、可能并发症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替代疗法、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4小时禁饮食、饮水。麻醉采用局部麻醉加止痛方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微波消融功率30~50W,消融时间1.5~15min。消融过程中根据CT结果调整消融针的位置、角度及深度,目的是消融区域覆盖肿块;同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疼痛等情况,根据术中患者耐受程度随时调整消融功率及时间。消融结束,拔出消融针,调制骨水泥,待水泥处于拉丝期时将骨水泥缓慢低压灌注入骨转移瘤消融后部位,骨水泥的用量1.5~9ml。术后即刻CT扫描,观察治疗后骨水泥的位置,评估术中并发症。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天、3天、1周、1月、3月、6月疼痛分值变化;采用卡氏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s Performance Status,KPS)量表、QLQ-BM22 量表、TTO评分、腰痛 Oswestry 功能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神经学检查(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各分值的变化。观察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采用EQ-5D指数(即TTO数值)和QLQ-BM22评分作为生存质量得分,乘以各自维持的时间跨度得到QALYs,用以生存分析。研究结果1、截至末次随访,随访时间1~20月,27例溶骨性骨转移瘤患者均按规范性操作,结合患者骨转移瘤的数量及症状决定患者的术部位,其中10例患者同时行2处转移瘤的治疗,17例患者行1处转移瘤的治疗,共计37个手术部位。技术成功率100%。2、27例患者中男19例,女8例;年龄37~80岁,年龄均值65.7±11岁;原发病最多的是肺癌,病理类型最多的是腺癌;肿瘤直径大小(cm)与消融功率及骨水泥用量相关,与消融时间不相关;转移瘤体积(cm3)与消融功率、时间及骨水泥用量均相关;术前疼痛持续时间与消融时间及骨水泥用量的关系,与消融功率无关。3、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至少1次行强化CT检查,均未见治疗后局部肿瘤复发。无感染发热、再骨折、肺栓塞及截瘫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事件及消融后综合征发生。4例发生周围组织渗漏、2例渗入转移瘤周围血管、1例渗入椎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8.9%,均为轻微并发症,无主要并发症发生。4、疼痛情况:术前NRS评分3~9分,中位评分为6.52,术后1天NRS中位评分为3.44,NRS中位评分持续下降,术后6月为1.92,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RS性别、年龄、骨转移瘤的数量、转移瘤的最大直径、转移瘤的体积及术前疼痛持续时间对疼痛均无显着影响(P>0.05)。5、生活质量:KPS中位评分由术前的61.11,术后1周63.70,术后1月64.61,术后3月54.2,再到术后6月的46.67,P>0.05,统计学没有意义。EQ-5D的评估是采用TTO积分换算得出。TTO中位评分术前0.41,术后1周0.58,术后1月0.55,术后3月0.52,术后6月0.45,总体有好转趋势,首先改善的是疼痛不适及焦虑抑郁两项,其次是行动能力,最后是自我照顾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但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QLQ-BM22中位评分术前的51.81,术后1周40.8,术后1月41.80,术后3月38.29,术后6月38.00,P=0.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骨转移瘤的数量、转移瘤的最大直径、转移瘤的体积及术前疼痛持续时间等与QLQ-BM22不相关(P>0.05)。27例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治疗的患者中共20例脊柱转移患者,其中有17例胸腰椎转移。对17例胸腰椎转移患者进行ODI评分;对20例脊柱转移患者进行ASIA评分。ODI中位评分术前60.40%,术后1周47.00%,术后1月48.18%,术后3月37.78%,术后6月39.16%,由重度功能障碍,变为中度功能障碍,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除死亡患者外,余患者ASIA评分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均无变化。6、生存分析:随访时间为1~20月,7例患者6月内死亡,死于原发疾病进展,2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死亡患者存活时间为0.25~9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4 ± 3.24月。采用EQ-5D指数和QLQ-BM22评分分别作为生存质量得分。采用EQ-5D指数(即TTO数值)作为生存质量得分时,中位QALYs分值术前0.039,术后1月0.488,术后3月0.0902,术后6月0.142,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QLQ-BM22评分作为生存质量得分时,中位QALYs分值术前0.061,术后1月0.032,术后3月0.0653,术后6月0.108,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CT引导下行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技术成功率高,手术可操作性强。2、骨转移瘤的最大直径、体积及术前疼痛持续时间是微波消融的功率及时间的影响因素,也是骨水泥用量的影响因素。3、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并发症少,安全可靠。4、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可以快速、有效、持久缓解溶骨性骨转移瘤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高质量的生存时间。5、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治疗骨转移瘤,两个治疗方式联合可以相互补充单个治疗方式的缺陷。微波消融术可以减少骨水泥治疗的渗漏并发症,减少骨水泥所致转移瘤细胞沿引流静脉扩散的风险;骨水泥成形术可以减少消融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第二部分: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不完全射频消融导致结肠癌细胞相关休眠基因的激活研究背景休眠作为一种自然界生物对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普遍存在于细菌、酵母、昆虫和哺乳动物中。肿瘤为满足自身需求,适应不同的微环境也会存在休眠状态。肿瘤休眠可发生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如①远处转移: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到转移部位,大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眠;②术后复发或转移前潜伏期:20%-45%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术后数年或数十年再复发;③治疗后无症状带瘤生存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期等。肿瘤休眠的特点是癌细胞进入生长停滞状态,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低表达Ki-6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新陈代谢低,具有活跃的耐药机制等。肿瘤休眠可分为肿瘤块休眠和肿瘤细胞休眠或细胞休眠。肿瘤休眠细胞相对于亲代细胞有不同的表达谱。肿瘤休眠时AKT被抑制,可以激活阻止细胞周期的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1和p27,从而抑制细胞生长。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在TKI治疗后,可以诱导肺癌细胞休眠,并且这些休眠的细胞具有耐药性。缺氧也可以诱导休眠。所以,肿瘤休眠可能是肿瘤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状态。休眠的肿瘤细胞可以发展出非特异性的抵抗细胞死亡机制,如下调JAK/STAT通路,上调GAS6、BMP4/7及TGF β2的表达等。休眠肿瘤细胞的存在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原因之一。所以,对肿瘤休眠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疾病未来进展信息;可以作为药物治疗后肿瘤细胞逃避凋亡并存活的机制。肿瘤热消融是指利用热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直接导致靶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的原位灭活技术。目前临床常用的热消融主要是射频消融(RFA)及微波消融(MWA)。热消融不仅可以减轻肿瘤负荷、缓解肿瘤引起的症状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尽管热消融在肿瘤治疗中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某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仍具挑战性。包括实现大于3cm肿瘤的完全消融;热消融可能与更高的肿瘤复发率有关,部分原因是难以实现大于5mm的消融周缘等。研究发现不全射频消融(iRFA)可以促进肿瘤生长。可能的促癌机制有:①iRFA后的正常肝组织可以增加促癌因子IL-6,HGF,c-Met及VEGF等的生成,从而发挥促肿瘤生长的作用;②体外实验发现,大鼠乳腺癌细胞、人乳腺癌、结肠癌等细胞受中度高温后,IL-6、TNFα、STAT3和HGF等因子表达升高,细胞增殖加快,以此推测热消融过程中,遇到中等温度的消融周边区域肿瘤细胞可能是被诱导激活;③iRFA促进间质中VEGF的升高,导致微血管生成;还可以通过活化VEGF上游驱动因子,如IL-6、HGF和c-Met,间接导致以VEGF驱动的微血管生长增殖。④iRFA诱导的自噬有促癌作用。总之多项研究表明iRFA可以促进残余肿瘤细胞的生长,那么iRFA是否可以导致肿瘤休眠细胞的激活,目前尚无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从GEO上下载GSE138224数据集进行分析,识别差异基因,将差异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功能分析、功能聚类,以探讨不全射频消融对结肠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及高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有利于明确热消融后肿瘤复发的原因、丰富肿瘤耐药机制、寻找新的抗肿瘤治疗靶点。研究方法1、本研究从GEO上下载GSE138224数据集,利用NetwrokAnalyst网站,通过EdgeR方式,设为logFC(fold change)>l,adj.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得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2、将DEGs进行KEGG分析和GO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3、利用STRINNG数据库分析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PPI)及确定核心基因。置信度分值设为900以上为有统计学意义,关键PPI网络选择标准为节点>3,贡献度≥10。研究结果1、将6个样本中的高通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得到16161个基因,从其中得到656个DEGs,其中637个下调基因,19个上调基因。热消融的目的是将肿瘤细胞杀灭,引起肿瘤细胞的凝固性坏死,所以大部分基因的表达下调为治疗后正常现象,相反出现了上调基因,说明可能存在复发因素,因此研究iRFA后上调基因的表达更具有临床意义。2、从上调基因的KEGG分析可以看出差异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有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上调基因GO分析结果中G0:BP聚集在免疫效应过程,JAK-STAT通路级联反应、STAT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过程,STAT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调控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Cc15基因参与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上调的差异基因GO:MF分析基因主要富集在酶激活物活化、趋化因子活化及激酶激活物活性等。DEGs中的上调基因在GO:CC分析时没有取得有统计意义的结果。3、得出3个关键PPI网络,休眠相关基因Bmp4和Ccl5作为核心基因分别位于关键PPI网络中;且Bmp4是下调基因,Cc15是上调基因。研究结论1、与未经处理的结肠癌细胞相比,iRFA后肿瘤细胞存在高表达基因,这些高表达基因可能是iRFA术后肿瘤复发的原因。2、iRFA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高表达肿瘤休眠相关基因Cc15及低表达休眠抑制基因BMP4。3、iRFA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高表达肿瘤休眠相关相关JAK/STAT信号通路。4、iRFA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高表达Cc15可能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休眠肿瘤细胞。
白振华[3](2020)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经皮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局部高温杀死肿瘤细胞、缓解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为目的的一种微创外科技术[1],现在已经成熟运用在脊柱压缩性骨折、椎体溶骨性破坏等疾病治疗中。骨水泥主要成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最早使用可追溯到1979年Charnley将骨水泥运用到固定矫形移植中,之后的发展逐渐成熟,成功运用到关节置换、骨缺损、骨折粘合固定治疗方面[2]。由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在由黏合剂逐渐固体化的过程中可以局部释放出高温,产生局部杀伤作用,此作用正是我们将其运用到成骨性椎体中的理论基础。脊柱转移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肿瘤类型,脊柱为癌细胞常见的转移部位,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肺癌、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及甲状腺癌[3]。因为原发肿瘤性质的不同,转移至脊柱椎体后可以形成不同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成骨性转移(1.6%)、溶骨性转移(78.3%)和混合骨转移(20.1%)[4]。针对脊柱转移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化疗以及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治疗[5]。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理念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发生了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首先,对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以通过定向系统精准打击肿瘤细胞,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可以免受射线的杀害,并且研究证明,局部瘤体经过放射治疗后可以得到持久的控制;其次,普遍认为手术仍然具有明显的疗效,但是不同于之前的一点是,手术方式、适应症变得保守了很多,传统开放性手术逐渐走向微创治疗;第三点,靶向药物的运用给患者带来了胜利的曙光,几个疗程过后,瘤体变小了、症状减轻了,甚至可以作为术前准备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目前,临床中经常遇到成骨性脊柱转移的患者,大多数的脊柱成骨性病变来源于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患者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肺癌[7]。对于成骨性转移病变,运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入到病椎腔内的方法无疑是一次治疗史中的进步,目前已经有少部分临床研究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8],但是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后引起椎体腔内压力增高所带来的术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仍然为众多临床一线工作者面前的拦路虎,甚至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手术方式不安全[9]。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骨水泥注入成骨性病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现实需要和理论意义。目的:骨水泥治疗椎体成骨性转移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针对这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科室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的患者,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实骨水泥注入成骨性病椎中的治疗方式可以作为一种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9年5月本科室收纳的36名前列腺癌脊柱转移患者,8名仅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28名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年龄在65—84岁,平均年龄(72.5±4.7)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3个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卡氏评分(KPS)、功能障碍评分(ODI)的变化情况,癌症三阶梯止痛药用量,卧床时间,有效率/无效率,以及骨水泥注入量及分布情况来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22.0计算,数值采用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术前术后相关数值变化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疼痛VAS、KPS、ODI基线评分和每次随访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止痛药用量平均(189.53±74.62)mg/d,卧床时间平均(12.96±0.85)d;实验组:骨水泥用量1.5-4ml,平均(2.31±0.73)ml,骨水泥填充情况良好,均无渗漏,VAS评分由术前至术后1天、1个月、3个月,由(8.62±0.53)分别明显降至(3.52±1.31)分、(2.52±0.91)分、(2.14±0.63)分,(P<0.05),术后ODI和KPS基线评分和每次随访的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止痛药用量由术前平均(186.74±54.30)mg/d 明显降至术后平均(61.72±31.54)mg/d,术后卧床时间平均(2.61±0.53)d,实验组术后止痛药用量及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率远大于无效率。结论:对于脊柱成骨性转移瘤的患者,骨水泥填充可以快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缩短卧床时间,可作为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术式。
邵缠婵[4](2020)在《PVP联合RFA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与单纯PVP治疗作对比,寻求临床治疗椎体转移瘤最佳方法,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参考。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行PVP联合RFA或单纯PVP治疗的椎体转移瘤患者115例。共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病例60例,总计85节椎体为此次探究目标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成两组,PVP联合RFA30例为A组,50节椎体,单纯PVP30例为B组,35节椎体。将A组、B组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内(术前、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9月)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选择KPS、VAS、WHO疼痛缓解标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评定,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结果(1)PVP联合RFA(A组)术前VAS评分为7.70±0.95,术后1天为4.03±0.69,术后1周、1月、3月、6月、9月VAS评分分别为2.31±0.56,2.42±0.27,2.52±0.36,2.56±0.37,2.69±0.57;单纯PVP(B组)术前、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9月VAS评分分别为7.60±0.97,4.34±0.53,2.61±0.48,2.62±0.56,2.64±0.43,2.71±0.53,2.74±0.66。A、B两组手术前后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术前和术后疼痛显着缓解;两组术后9个月内使用方差分析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即术后9个月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达稳定。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依据WHO疼痛缓解标准所示,PVP联合RFA(A组)有效率分别为:术后1天80.0%(24/30),术后1周90.0%(27/30),术后1月、3月、6月、9月分别为86.7%(26/30),83.3%(25/30),80.0%(24/30),78.6%(22/28);单纯PVP(B组)有效率:术后1天76.7%(23/30),术后1周83.3%(25/30),术后1月、3月、6月、9月分别为80.0%(24/30),76.7%(23/30),73.3%(22/30),73.1%(19/26)。A、B两组在术后1天,疼痛均获得改善且效果显着(P<0.05),之后1周疗效加固,后9个月疗效基本趋于稳定。(3)PVP联合RFA(A组)术前KPS评分为50.00±9.10,术后1天为58.67±8.60,术后1周、1月、3月、6月、9月KPS评分分别为68.33±8.34,79.00±8.45,78.00±8.47,71.33±8.19,69.29±8.58;单纯PVP(B组)术前KPS评分为50.33±9.28,术后1天为59.00±8.85,术后1周、1月、3月、6月、9月KPS评分分别为66.67±10.61,70.00±9.83,63.33±7.58,55.33±8.60,52.31±8.63;两组内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KPS评分于术后1周内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后1月、3月、6月、9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如骨水泥外漏,PVP联合RFA(A组)骨水泥外漏发生1例,外渗率3.3%,单纯PVP(B组)骨水泥外漏发生8例,外渗率26.7%。经分析,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体转移瘤治疗上二者均可以缓解疼痛,临床疗效确切。PVP联合RFA止痛效果更迅速,有效控制局部椎体转移肿瘤的进展,巩固椎体强度,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提高作用。同时二者联合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李炜[5](2020)在《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逐渐被用于转移性骨肿瘤治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是PVP术中最常用的填充材料,其注入椎体后不但可起到可加固病椎缓解疼痛的作用,还可通过聚合时高热以及MMA单体的毒性杀伤肿瘤,但单纯PMMA骨水泥的抗肿瘤作用弱,疗效不持久。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证实通过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地清除机体内残留或转移的肿瘤细胞。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与呈递肿瘤抗原是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环节。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Imiquimod)又称R837,是常见的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7,TLR-7)激动剂,可以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但单纯应用R837并不能引起强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抗体(anti-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 antibody,aCTLA4ab)是一种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细胞杀伤作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并已在临床应用。因此,我们设想将R837负载于PMMA骨水泥上构建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骨水泥,同时联合ICI增强新型骨水泥产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课题通过多个肿瘤模型对新型骨水泥联合ICI的治疗肿瘤的疗效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探索了联合治疗的机理,期望研究结果为骨转移肿瘤治疗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第一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表征及性能的实验研究目的:构建负载R837的PMMA骨水泥(R837-PMMA),研究其表征特性及体内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通过超声波助溶将R837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A)混合成为R837-MMA,将PMMA粉末与MMA按质量体积比3:2的比例混合并充分搅拌制成R837-PMMA。应用红外热成像仪分别测定PMMA与R837-PMMA聚合时温度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R837-PMMA在缓冲液溶液中R837的释放情况,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R837-PMMA微观结构。用MMT法检测R837-PMMA骨水泥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小鼠CT26皮下肿瘤模型研究R837-PMMA在体内对DCs成熟的影响。结果:在R837-PMMA扫描电镜图像中可见小分子R837附着于其表面。PMMA与R837-PMMA聚合过程均能释放大量热量,达到较高温度并持续较长时间,负载R837会降低骨水泥聚合时的最高温度(t=11.352,p<0.001)。R837可从PMMA中缓慢释放,3小时释放约15.24%。两种骨水泥均能抑制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增殖,负载R837后骨水泥细胞毒性无明显增强。体内实验表明R837-PMMA瘤内注射后,引流淋巴结中成熟DCs 比例平均达41.63%,优于单纯PMMA骨水泥(p=0.015)。结论:本实验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R837-PMMA骨水泥,且升温效果满意,附着在骨水泥上的R837可在该体系内缓慢释放,促进DCs成熟迁移。第二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抑制远处肿瘤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治疗原发肿瘤后对远处肿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R837-PMMA治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通过VX2瘤块接种建立兔椎旁原发肿瘤以及远处皮下肿瘤模型,随机分为未治疗对照组、PMMA组和R837-PMMA组,每组6只。针对椎旁原发肿瘤给与PMMA与R837-PMMA组于CT引导下瘤内注射骨水泥。观察远处肿瘤大小变化,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实验动物生存期等指标,评价R837-PMMA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生长。随后,以上述方法再次建立一批椎旁肿瘤模型,每组3只,观察未治疗对照组与PMMA组、R837-PMMA组治疗后兔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R837-PMMA组兔VX2椎旁原发肿瘤治疗后,远处皮下肿瘤的生长也受到抑制,该组兔生存时间较对照组与PMMA组延长。ELISA检测显示R837-PMMA治疗后兔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流式细胞检测表明R837-PMMA治疗后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含量升高最明显,其中CD8+T细胞含量为10.91±1.92%,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2)与 PMMA 治疗组(p=0.012)。结论:本研究证实新型R837-PMMA骨水泥肿瘤内注射可抑制远处肿瘤生长,并引起外周血CD4+T细胞与CD8+T细胞增加。第三部分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抑制远处肿瘤与转移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对远处肿瘤及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CT26双边肿瘤和Luc-4T1乳腺原位肿瘤等2个小鼠模型,各组小鼠治疗后通过测量CT26远处肿瘤大小,及小动物活体成像监测乳腺癌转移,ELISA法检测各组TNF-α、IFN-γ、IL-6、IL12p70等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观察生存期等方法评价R837-PMMA骨水泥联合aCTLA4ab治疗抑制远处肿瘤及转移的疗效。结果:在小鼠CT26双边肿瘤模型中,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生长显着受抑制,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其余4组(p<0.001)。在小鼠Luc-4T1乳腺癌原位模型中,小动物活体成像提示联合治疗显着抑制并延缓转移的发生。R837-PMMA联合aCTLA4ab在小鼠CT26双边肿瘤和Luc-4T1乳腺癌原位肿瘤模型中均能显着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并显着升高血清中TNF-α、IFN-γ、IL-6、IL12p70等细胞因子水平。结论:本研究证实R837-PMMA肿瘤内注射可引起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远处肿瘤,联合aCTLA4ab可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够进一步抑制远处肿瘤生长与转移发生。第四部分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联合aCTLA4ab能否产生免疫记忆效应抑制肿瘤,并探讨联合治疗抑制远处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机理。方法:建立小鼠CT26双边肿瘤模型,随机分为手术、PMMA、R837-PMMA、PMMA+aCTLA4ab和R837-PMMA+aCTLA4ab等5组,每组3只。各组原发肿瘤治疗后第7天收集远处肿瘤,流式细胞检测观察远处肿瘤内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CD4+效应T细胞(Teff)、调节性T细胞(Treg)的含量。建立小鼠CT26单侧肿瘤模型随机分组同前,每组9只,肿瘤治疗后第40天,每组处死3只小鼠并通过流式细胞检测观察脾脏中中枢记忆T细胞(TCM)与效应记忆T细胞(TEM)含量。剩余每组6只小鼠再次接种CT26肿瘤细胞,观察肿瘤大小、生存期、治疗后第6日血清TNF-α、IFN-γ水平等指标,评价各组治疗后是否产生免疫记忆效应。结果: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内CD3+T细胞比例最高,其中该组CD8+CTL含量平均为13.31%,伴有CTL/Treg比值与Teff/Treg比值显着升高。此外,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组小鼠再次接种肿瘤前TEM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组,再次接种肿瘤后第6天血清TNF-α、IFN-γ水平显着升高,且肿瘤生长较其余4组明显抑制,生存期显着延长。结论: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可通过促进T细胞特别是CD8+CTL浸润至远处肿瘤内,并通过aCTLA4ab阻断Treg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还可通过产生强力的免疫记忆效应清除再次接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复发的作用。
刘国庆[6](2020)在《脊柱转移瘤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恶性实体肿瘤临床治疗手段不断更新,治疗水平不断提升,部分肿瘤病人生存时间显着延长,脊柱转移瘤(spinal metastatic)的发生(发现)率也随之增加,脊柱是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的部位,约有30%—70%的肿瘤病人可发现脊柱转移灶。随着脊柱转移癌患者数量的增加,对其治疗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与改进。初始认为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加局部放疗是可行的办法,后来的研究认为只行放疗可能更为有效。椎管内的压迫一般因转移的肿瘤破坏脊柱骨质,引起骨质及周围软组织压迫脊髓,同时还可能存在脊柱力学的不稳定,只进行椎板减压无法触及到脊柱转移瘤的主要病变所在。还有研究报道,椎板切除和局部放射治疗的效果是相同的。有一些学者建议局部放疗失败后不应再使用外科技术继续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外科手段的不断更新,现今脊柱转移瘤病人诊疗方案的选择更青睐外科手术,而现在不断更新和进步的外科技术与辅助器械,更容易达到彻底的椎管减压和稳定的脊柱固定。脊柱转移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会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并可能增加生活成本,文章报道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39%。因此,了解哪些围手术期变量能预测术后30天的并发症将有助于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指导治疗决策和完善术前知情同意,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后续制定新的脊柱转移瘤预后评价系统提供临床数据支持。越来越多的脊柱转移癌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而有关其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的国内外研究仍少之又少,本研究旨在对脊柱转移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策略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对2016年7月—2019年7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二病区接受手术治疗的10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所有入选者均是经术前病理穿刺检查和(或)术后病理送检确证的实体恶性肿瘤脊柱转移患者。所有病例的手术方案均是综合患者原发肿瘤情况、身体状况、脊柱转移情况及患者经济条件后个体化制定的,总的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手术。统计一般人口特征、身体状况、血液学检查结果、原发肿瘤及椎体转移情况、术中危险因素、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及相应的临床处理,将卡氏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根据相应标准进行分层统计,计算总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各个并发症的发生率。统计学方法:统计数据分析是使用计算机软件SPSS(25.0中文版,IBM公司,阿蒙,纽约)进行的,因统计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不齐,所以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H(K)检验,p的结果<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BMI、低蛋白、d-手术时间、d-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是影响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而性别、原发肿瘤类型、脊柱转移部位、脊柱转移数、术前贫血、d-卡氏评分在本研究中不是影响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2年龄、BMI、术前低蛋白、d-手术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3术前低蛋白、d-手术时间、d-术中出血及手术切口长度是影响脑脊液漏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4 d-手术时间是影响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31);5年龄是影响术后谵妄的相关因素(p=0.017);6术前低蛋白、d-手术时间、d-手术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是影响术后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总发病率为39.6%,年龄、BMI、低蛋白、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临床医生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能给患者的治疗带去的影响,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7](2019)在《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及临床资料的收集,探讨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安全性、有效性、生存质量以及预后因素。方法:体外高级别肉瘤模拟体内实体瘤,采用微波消融设备(频率2450MHz),将功率分别设置40、60、80、100W,每个功率分别消融5个实体瘤标本10min,记录肿瘤组织消融区域凝固坏死的形态、病灶大小和温度热场分布情况,并通过组织病理学评估消融后组织细胞病理学变化。通过这一体外实验,得到微波消融体内用于脊柱转移瘤较为安全的微波消融功率及作用时间,并将这数值应用于脊柱转移瘤微波消融的临床应用中。通过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行微波消融联合脊髓减压内固定术患者及单纯脊髓减压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预后因素。并通过汉化的SOSG-QO脊柱转移瘤生存质量调查问卷,评估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估手术的疗效。结果:在体外高级别实体瘤微波消融实验,在四种功率设置(40、60、80和100 W,持续10分钟)下,微波消融区域的形状均为椭球体,短轴/长轴比值范围为0.800.88。在40、60、80、100 W组短轴直径分别为28.2±1.1mm、35.6±1.3 mm、40.6±1.6 mm、46.4±1.7 mm;长轴分别为33.4±1.5 mm、41.4±1.7 mm、47.6±1.8 mm和54.2±2.1 mm。总的来说,距离天线10、20和30毫米的3个点的温度随着烧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常规组织学分析显示消融区内组织固定。在10mm、20mm位置上,更高的微波消融功率倾向于产生更高的温度,甚至超过60℃。对于30mm位置(除了100W),在消融结束时,不同的消融功率最终产生的温度类似(约47℃);在100W的输出功率下,t3位置的温度最终可达到60℃。通过HE染色观察消融区域肿瘤细胞的形态变化。微波消融前的肿瘤细胞(图4A),细胞质显示清晰,且呈弥散分布或呈巢状分布。微波消融后的肿瘤细胞(图4B),肿瘤细胞的轮廓模糊,细胞质红染,细胞核溶解、固缩。在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中,共纳入患者61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0例;其中37例进行脊髓减压内固定手术,24例进行微波消融联合脊髓减压内固定手术。术前共有34例(约占55.7%)患者因发现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出现症状,来我科就诊,术前未进行化疗,术后经病理学证实来源于非小细胞肺癌。出现脊髓压迫最常见部位位于胸椎,约占72.1%。微波消融组与对照组两组间除了术前的ASIA分级及手术分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随访时间15.8(0.1-62)月内,微波消融组与对照组的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7%与51.4%、33.3%与24.3%、8.3%与13.5%,所有患者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7.3%、27,9%、11.5%,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月。通过单因素log-rank检验比较发现术前对化疗的反应、术前行走障碍分级、术后是否化疗、术后是否使用靶向药物与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将这4项指标采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术前对化疗的反应术后是否放疗,术后是否口服靶向药及术前行走障碍评级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以PD组作为基准组,SD组,PR组及未化疗组的死亡风险均低于基准组PD组,PD组的生存预后较差;术后进行化疗及术后口服靶向药是生存预后的保护因素,行走障碍评级为不可行走的患者为生存预后较差。在术后观察的时间段,微波消融组共有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包括肺炎3例,肺炎合并胸腔积液1例,神经损伤2例(其中1例较术前进展);对照组共有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3%,其中包括肺炎8例(其中1例重症肺炎导致肺栓塞死亡,其中4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术后出现肺栓塞死亡;但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中使用微波消融由于额外的微波消融的时间,导致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微波消融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好转出院时间更短。在疼痛评分上可见,无论微波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在术后的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微波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疼痛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着。在生存质量的分析研究中,通过自行汉化的SOSG-QO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并评估调查问卷的覆盖度、精确度、信度、效度,发现汉化的调查问卷可以较好地评估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估微波消融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发现积极的外科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联合微波消融比单纯脊髓减压内固定手术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在安全有效的保护手段下,微波消融联合脊髓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患者的疗效确切,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付敏,钟琼,陈新荣,杨俊,魏俊[8](2018)在《CT引导多靶点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疼痛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T引导多靶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椎体转移肿瘤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应用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132例共160个椎体。在CT引导下经皮多靶点穿刺至椎体肿瘤病灶后分次、多点注入适量骨水泥,观察术前与术后1周、1月、3月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镇痛药使用评分(analgesic use scores, AUS),病人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ale, QLS),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颈、胸、腰、骶椎骨水泥平均注射量分别是0.8±0.1 ml、2.2±1.4 ml、3.4±1.3 ml、4.2±1.7 ml。术后VAS评分、AUS评分、QL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 <0.01)。术中出现17例(10.6%)骨水泥渗漏,其中椎管内渗漏4例、椎间盘内渗漏7例、椎旁渗漏6例,所有渗漏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结论:CT引导下多靶点PVP可明显缓解椎体转移瘤病人的疼痛症状,显着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
曹叙勇[9](2018)在《椎体成形术联合术后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比较及生存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脊柱是恶性肿瘤最易转移的部位之一,仅次于肝脏和肺。脊柱转移瘤目前不可治愈,发病率高,可以导致一系列的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SREs),显着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对于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治疗选择有多种方式:放疗、化疗、药物治疗、脊柱开放性减压内固定术、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经皮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等。目的探讨PVP联合术后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比较及观察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307医院医院骨科和放疗科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选择,将行PVP联合术后放疗的患者纳为A组(共60例),将行单纯放疗的患者纳为B组(共5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体能状况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脊柱稳定改善程度和体能状况进行评价;使用Kaplan-Meier法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原发肿瘤类型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生存期与内脏转移、系统内科治疗、病变椎体数目和治疗前体能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KP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A组患者的VAS评分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SINS评分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SINS评分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A组患者6个月、1年和3年的生存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原发肿瘤对患者的生存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内脏转移、系统内科治疗、病变椎体数目和治疗前体能状况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预后因素。结论PVP联合术后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比单纯放疗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维持椎体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组患者生存预后相近。原发肿瘤类型、内脏转移、系统内科治疗、病变椎体数目和治疗前体能状况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预后因素。
陈水木[10](2018)在《射频消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治疗效果的稳定性以及生存情况相关问题,为脊柱转移瘤的相关治疗提供潜在的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多中心收治的55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治疗及后续的随访情况,在55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中,有28例患者实施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另外,行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则有27例(PVP+RFA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女性患者9例,男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47.04±8.53岁;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女性患者7例,男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49.04 ±7.57岁,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与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两组患者的脊柱转移瘤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累及骶椎、腰椎、胸椎及颈椎。对上述两组患者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评价患者相关功能状态,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同时,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与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及骨水泥外渗情况,并予Kaplan-meier对全部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差异。结果:随访18个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两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从术前的7.86±0.85(PVP组)、7.67土0.96(PVP+RFA组)降为术后1月的3.93±0.98、3.96±0.98,以及术后6月的3.07±0.90和2.96±0.94,疼痛明显缓解,但对于术后1月和术后6月,VAS评分两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术后 1 月:t=0.130,P=0.897;术后 6 月:t=0.437,P=0.664)。对于KPS 评分,术后两组均有所提高,然而,不管是术后1月,还是术后6月,两组之间KPS评分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χ2=0.0457,P=0.831;术后6月:χ2=0.022,P=0.883)。对于两组患者注射后的骨水泥情况,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外渗,其中,PVP组骨水泥外渗百分率为42.86%,而PVP+RFA组则仅仅为11.1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PVP组和PVP+RFA组分别为32.14%、7.41%,在骨水泥外渗百分率及术后肿瘤复发率的比较上,经射频消融后的PVP+RFA组均较PVP组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水泥外渗百分率,χ2=6.984,P=0.008;肿瘤复发率,χ2=5.256,P=0.022)。术后,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表现基本一致,其中位生存时间,PVP组:12个月,而PVP+RFA组:13个月,对两者术后生存率进行分析,发现并无显着差异(χ2=0.087,P=0.768,Log-rank 检验)。结论: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性肿瘤上,不但能够取得与单纯地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相似的临床效果,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骨水泥外渗以及在术后早期控制肿瘤的进展。
二、CT引导下PVP携带化疗药物治疗脊柱转移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引导下PVP携带化疗药物治疗脊柱转移瘤(论文提纲范文)
(2)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安全性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1 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量表 |
附录2 卡氏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s Performance Status,KPS)量表 |
附录3 欧洲五维度健康指数(Euro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量表 |
附录4 日本的时间权衡法(Time Trade-off,TTO)积分换算表 |
附录5 欧洲癌症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
附录6 Oswestry功能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 |
附录7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神经学检查评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不完全射频消融导致结肠癌细胞相关休眠基因的激活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柱转移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PVP联合RFA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手术材料与设备 |
1.2.2 手术过程 |
1.3 随访观察及评定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第2章 结果 |
2.1 患者及手术资料比较 |
2.2 主要观察评定 |
2.2.1 术前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
2.2.2 临床疗效评定 |
2.2.3 不良反应情况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发展历程 |
2.射频消融的发展历程 |
3.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的研究进展 |
4.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表征及性能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抑制远处肿瘤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抑制远处肿瘤与转移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综述 转移性骨肿瘤的诊疗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6)脊柱转移瘤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柱转移瘤诊疗技术的发展与未来前景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7)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微波消融体外灭活实体瘤消融范围及热场分布的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设备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病理学分析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微波消融所致的凝固性坏死区域的形状及大小 |
2.2 微波消融区域的热场分布 |
2.3 病理学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效果评定及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影响患者预后因素的相关因素分析 |
2.3 临床疗效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OSG-QO问卷的汉化及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SOSG-QO调查问卷的汉化 |
1.2 临床资料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SOSG-QO调查问卷的评估 |
2.2 生存质量评价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综述 ~(125)I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研究进展 |
1.~(125)I粒子的物理特性及作用机制 |
2.~(125)I粒子植入后对人体及脊柱转移瘤周围组织的影响 |
3.~(125)I粒子植入的原则 |
4.~(125)I粒子的临床应用 |
5.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CT引导多靶点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疼痛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手术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9)椎体成形术联合术后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比较及生存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对象与治疗方法 |
2.1 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3 评估方法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治疗情况及并发症 |
3.2 典型病例 |
3.3 疼痛和体能状况评分 |
3.4 脊柱稳定性 |
3.5 生存及预后分析 |
3.6 评估Tokuhashi修订评分的有效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椎体成形术联合其他方式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射频消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脊柱转移瘤患者近期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结论 |
1.5 讨论 |
第二章 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效果的稳定性以及远期疗效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结论 |
2.5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四、CT引导下PVP携带化疗药物治疗脊柱转移瘤(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临床指南[J].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 中华骨科杂志, 2022(02)
- [2]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安全性及疗效分析[D]. 林文俐. 山东大学, 2020(04)
- [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的临床研究[D]. 白振华. 郑州大学, 2020(02)
- [4]PVP联合RFA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 邵缠婵.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5]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D]. 李炜. 苏州大学, 2020(06)
- [6]脊柱转移瘤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D]. 刘国庆. 郑州大学, 2020(02)
- [7]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关键.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8]CT引导多靶点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疼痛探讨[J]. 付敏,钟琼,陈新荣,杨俊,魏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8(11)
- [9]椎体成形术联合术后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比较及生存预后分析[D]. 曹叙勇.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10]射频消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观察[D]. 陈水木.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