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条件对棉籽后代植物同工酶影响的初步报告

空间条件对棉籽后代植物同工酶影响的初步报告

一、空间条件对棉花种子后代植株同工酶影响的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王斯妤[1](2018)在《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猕猴桃(Actinidia spp.)是原产于我国特有的多年生落叶藤本果树,果实富含多种有机物以及人体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具多种医疗保健功效。猕猴桃属雌雄异株果树,为使猕猴桃达到优质高产,在生产中筛选优良雄株及合理配置授粉树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对猕猴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雌株方面,而与其适配的优良雄株研究甚少。本试验通过对猕猴桃雄株种质评价鉴定、花粉性状及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以期为提升猕猴桃果实品质及产量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70份不同来源的猕猴桃核心雄性种质最少可通过5对多态性SSR引物(UDK96-035、UDK96-053、UDK96-040、UDK96-019、A055)进行完全区分,且基于SSR分子标记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的70份材料依据其隶属种得到区分。说明猕猴桃雄性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雄性种质均具备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美味猕猴桃略高于中华猕猴桃,但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2.猕猴桃属植物花粉量及花粉生活力因品种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经统计分析和分级比较,发现中华猕猴桃花粉活力及花粉量散布于I、II、III级;美味猕猴桃花粉活力及花粉量集中在II级,偶有分布于I级;毛花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集中于II级,花粉量集中于III级;第Ⅱ及Ⅲ级的猕猴桃雄株具有较多的花粉量及较高的花粉萌发率,可以满足生产上猕猴桃授粉的要求。3.基于前期分析结果,筛选出适宜且综合表现优良的雄株对目前主栽雌性品种(‘红阳’、‘金果’、‘金魁’、‘金艳’)进行了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猕猴桃在坐果率、单果重、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种子千粒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中华猕猴桃雄株‘a35’和‘a39’可作为‘红阳’的适配雄株;中华猕猴桃雄株‘a27’和‘a47’可作为‘金果’的适配雄株;中华猕猴桃雄株‘a50’和‘a52’可作为‘金艳’的适配雄株;美味猕猴桃雄株‘n3’可作为‘金魁’的适配雄株。

李胄[2](2017)在《中国棉花育种研究60年的进展及展望》文中认为综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60余年棉花育种研究的进展历程,包括育种方法、人工变异技术、远缘杂交技术、抗枯黄萎病及抗棉铃虫技术、杂交制种技术以及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棉花植株性状等研究,认为常规育种,尤其是系统育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育种技术,其中田间"选择变异"的功夫,是植物育种的灵魂,是育种工作者看似简单但却最难掌握的核心技术!育种就是克服千难,历尽万辛,打破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等性状之间的负相关,实现在田间选择出集各有利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的小概率事件!

何洁[3](2017)在《穿心莲化学诱变过程生理学响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穿心莲 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 为爵床科(Acanthaceae)穿心莲属(Andrographis)—年生的草本植物,以地上部分入药,是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品种。其性寒、味苦;具有抗肿瘤、清热解毒、消炎抗菌、利胆保肝、消肿止痛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疟疾、蛇虫咬伤、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主要化学成分为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素有“天然抗生素”之称。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广东、广西进行引种栽培,目前在我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传统医学系统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目的:由于受到产地环境、种植质量、栽培条件及采收加工等因素影响,造成了不同产地的穿心莲主要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各地的种植栽培量逐年下降,各地穿心莲供不应求,并且由于穿心莲闭花受精的生物学特性阻碍了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发生,因此也对穿心莲的良种选育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化学诱变育种培育在生产上的推广和应用,已获得了显着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以开展药用植物相关的育种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并且为选育优良耐贮的新品种,增加穿心莲产量奠定理论基础为目的进行生理响应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3种化学诱变剂(氨磺乐灵、甲基磺酸乙酯(EMS)、秋水仙素)诱导的穿心莲种子为材料,在建立相关诱导条件的基础上,应用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实验研究。1.以穿心莲种子为材料,通过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化学诱变剂诱导,比较诱导对穿心莲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它们对于穿心莲种子的出根和萌芽的差别,以及根长、苗高的影响变化。2.跟踪诱导后穿心莲的生长情况,研究穿心莲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物候时间、形态特征的变化,以及四倍体和二倍体植株性状特征的对比情况分析。3.采用相关的化学研究方法,分别研究化学诱变后生长过程中穿心莲植株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丙二醛等代谢物质的含量变化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4.采用酶联免疫法,研究不同生长时期中穿心莲植株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包括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变化。5.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化学诱变对穿心莲植株不同组织器官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酯酶等同工酶酶谱的变化。6.采用高效液相法,研究化学诱变对穿心莲植株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的影响。7.基于分子技术,研究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导后的穿心莲植株关键酶ApC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主要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化学诱变剂诱导后的3组穿心莲种子出根和萌芽时间延长,种子受到抑制,且出根率和萌芽率也相应降低,根长和苗高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秋水仙素组的出根率最低只有62.92%,而萌芽率最低的氨磺乐灵组只有0.50%。且氨磺乐灵组的根长和苗高数值最低,受到的抑制影响最大。综合可知,经化学诱变剂诱导后的种子生长情况如下:对照组≈EMS组>秋水仙素组>氨磺乐灵组。2.研究发现穿心莲在诱变后从生长时间上来看,氨磺乐灵组生长最缓慢。并且在生长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变异株,其中氨磺乐灵组共观察到307株变异株,突变总频率75.25%,变异特点表现为叶变黄,叶色变深,顶叶退化,叶异型,以及叶异型且深的变异株;EMS组共观察到97株变异株,突变频率为43.32%。共包括叶变色,叶白斑,叶卷曲、叶异型的突变形态;秋水仙素组共观察到168株变异株,突变频率只有25.26%。共包括叶花斑,叶变色,真叶异型、真叶心形、子叶退化、子叶卷曲、叶长形、1顶叶退化、2顶叶退化、三真叶、叶缘锯齿等突变形态。且其中经鉴定,氨磺乐灵诱变的四倍体概率为12.32%,秋水仙素诱变的四倍体概率为4.31%。同时对氨磺乐灵、秋水仙素诱导的四倍体植株与对照组植株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四倍体植株株型更矮、茎直径更粗,叶片表面质感明显增厚,叶色更为浓绿,花枝总长更短,花蕾数更多,果实更大。3.研究发现经化学诱变剂诱导后,在7月至10月期间,穿心莲的可溶性糖的含量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氨磺乐灵组和秋水仙素组,其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的两组。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状态,并且氨磺乐灵组与秋水仙素组的含量都高于EMS组与对照组。在叶绿素的含量测定中发现EMS组的叶绿素含量最低,而氨磺乐灵组和秋水仙素组的含量高,可能与诱导过程中化学诱变剂造成叶片颜色差异有关。对于丙二醛的含量测定,EMS组和对照组的丙二醛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氨磺乐灵组与秋水仙素组却是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POD活性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其中氨磺乐灵组和秋水仙素组的植株POD活性一直高一些。CAT活性中氨磺乐灵组的最高,而EMS组和对照组相差不大,且活性最低。4.研究发现经化学诱变剂诱导后,在7月至10月期间,穿心莲植株的ZR含量变化以EMS组与秋水仙素组的变化趋势比对照组的差别明显。对于ABA含量,诱导后3组整体的ABA含量都低于对照组,但3者的差异不大。IAA含量的变化特点是EMS组和秋水仙素组IAA含量明显低,只是氨磺乐灵组在8月份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含量高峰。而3个诱导组穿心莲植株GA3含量的变化影响差异都不大,仅在个别月份呈现明显变化。5.研究发现经化学诱变剂诱导后,穿心莲植株不同组织器官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酯酶这三种酶的酶带也有差别,以秋水仙素四倍体组的酶带数最多为21条,EMS组酶带数最少,只有17条,而氨磺乐灵四倍体组和对照组酶带数都为20条。同时,根据相对迁移率的大小,共得到17条不同迁移率酶带带位,其中氨磺乐灵四倍体组有14条谱带,EMS组有12条谱带,秋水仙素四倍体组有15条谱带,对照组也有15条谱带;但在位置、条数或活性大小上均差异显着,以四倍体的植株活性更大。6.研究发现经化学诱变剂诱导后,穿心莲植株的不同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变化如下:秋水仙素四倍体组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分别为4.16%和0.16%,氨磺乐灵四倍体组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分别为4.44%和0.10%,明显高于EMS组的2.69%、0.02%和对照组中的2.12%、0.09%。即对于秋水仙素四倍体组和氨磺乐灵四倍体组来说,其总内酯量4.32%、4.54%,达到对照组2.21%含量的1.95~2.05倍。7.研究发现经化学诱变剂诱导后,穿心莲的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有差别,其中以对照的相对表达量为1,其秋水仙素四倍体组与氨磺乐灵四倍体组的穿心莲植株ApC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2.135819、2.747887,高于对照组穿心莲相对表达量的2倍左右。结论:1.经化学诱变剂诱导后,穿心莲种子的生根、萌发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经氨磺乐灵诱导后,萌发受到明显抑制,并且诱导后,穿心莲植株生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变异群体,并且对其中诱导出的四倍体穿心莲形态指标进行测定,发现氨磺乐灵的四倍体诱变率更高,达到12.32%,并且各项指标显示四倍体的植株相对于对照植株株型更矮、茎直径更粗,叶片表面质感明显增厚,叶色更为浓绿,花枝总长更短,花蕾数更多,果实更大。2.在化学诱变剂诱变过程中,穿心莲植株的生理代谢指标、内源激素以及同工酶谱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作为其生理响应机制研究的相关参考依据。3.经化学诱变剂诱导后,穿心莲植株的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与关键酶ApCPS基因相对表达量之间成正比关系变化,并且发现四倍体的穿心莲植株含量和表达量都比对照植株增加了 2倍左右,为穿心莲倍性育种提供了参考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导穿心莲种子,观察诱变过程中穿心莲植株的变化,发现诱导后的植株从形态上、生理生化指标上、同工酶活性和两种主要的内酯类成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上,以及关键酶ApC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三个方面揭示了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的生理学响应机制的影响。

甘仪梅,张树珍,武媛丽,杨本鹏[4](2015)在《作物航天诱变育种变异特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作物航天诱变变异的主要遗传特征及遗传性状将有效指导作物航天诱变育种实践。概述了作物经航天搭载后发生变异的各种特征,包括细胞结构、染色体的遗传特征,DNA和基因组水平上的遗传特征,同工酶等生理生化特征,主要遗传性状变异特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作物航天诱变育种需要加强和完善的问题。

张辉[5](2011)在《甜菜航天诱变SP3代育种材料几种同工酶及SRAP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该试验以搭载我国第一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的HT1-408、HT2-425、HT3-441、HT4-202、HT5-207、HT6-212、HT7-46、HT8-86的SP3代衍生材料及对照为试验材料,对叶丛快速增长期的一年生SP3育种材料、盛花期和抽薹期的二年生SP3育种材料的SOD、CAT、POD酶活性及POD、SOD和EST同工酶谱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部分航天诱变SP3代材料进行了经济产量比较,且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33份二年生航天诱变SP3衍生材料及对照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一年生航天诱变SP3代各倍性材料在叶丛快速增长期较对照SOD、CAT酶活性均呈升高趋势,且大部分达到了显着水平,而POD活性比较分析中,HT6-212-3较对照POD活性升高0.93倍,HT1-408较对照POD活性降低了0.08倍,说明经航天诱变后,试验材料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异,这同诱变的随机性是一致的;二年生航天诱变SP3代材料盛花期SOD活性比较分析中,四倍体材料呈下降趋势,而二倍体材料、单粒种材料大部分呈升高趋势,表明不同倍性材料受航天诱变产生的效应有所不同。盛花期、抽薹期不同倍性材料的酶活性比较,表明经航天诱变后各品系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性。2.(1)甜菜航天诱变SP3代二年生材料在盛花期、抽薹期的EST、POD同工酶谱分析中,各品系材料较对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航天诱变材料较对照条带数明显增多。SOD同工酶谱分析中航天诱变材料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但在酶活性方面有所差异。(2)盛花期、抽薹期两个时期的同工酶谱图相比较分析表明,EST、POD同工酶谱在这两个时期总条带数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SOD同工酶谱却表现出较大差异性,抽薹期较盛花期缺失了A区的条带。(3)甜菜航天诱变SP3代一年生材料叶丛快速增长期EST、POD同工酶谱较对照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SOD同工酶谱较对照无明显变化。(4)航天诱变后不同倍性材料之间,二倍体材料变异率明显高于四倍体材料、单粒种材料。3.经航天诱变后不同SP3材料的经济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部分材料根产量增加,但含糖率的降低,导致最终仅HT5-207、HT4-202-1、HT5-207-01较对照材料产糖量较高,寻求根产量与含糖率的平衡点仍是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任务。利用筛选出的42对SRAP引物对33份甜菜材料进行扩增,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321条扩增带,42对引物组合共产生715条扩增带,其中有320条呈多态性,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7.0条扩增带和7.6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平均为44.7%。33份材料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942,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748。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显示,四倍体材料、二倍体材料、单粒种三种不同倍性材料各自呈聚类趋势。其中四倍体材料编号31、27、10、26聚类为一个亚群,二倍体材料编号28、30、29、9、13、23、32、16、20聚类为一个亚群,而编号18、8、11、15聚类为一个亚群,编号12、7、17聚类为一个亚群。单粒种材料编号19、33、21、22聚类为一个亚群。在各个品系材料的SRAP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中,二倍体材料中HT5-207品系的HT5-207-1-1较对照遗传距离最小(0.2756),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7591),即变异程度最小。单粒种材料HT8-86品系中的HT8-86-1较对照遗传距离最大(0.4646),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6284),即该材料变异程度最大。

马学敏[6](2011)在《空间诱变对紫花苜蓿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将经过水分处理,含水量分别为9%(自然含水量)、11%、13%、15%和17%的“中苜一号”紫花苜蓿种子,通过返回式育种卫星“实践8号”进行搭载处理,相同水分含量未搭载种子为对照。以地面生长的第三年植株为材料,通过在不同生育期对叶绿素、可溶性糖、蛋白质、保护酶活性及相关物质测定分析。探讨空间诱变对紫花苜蓿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根据其变化为选育新的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卫星搭载水分含量不同的紫花苜蓿种子,其生长植株的叶片叶绿素的含量不相同,在不同的生育期,其含量的变化也不一致。水分含量不同的种子在空间诱变的处理下发生的变异方向和变异幅度都不同,综合看来,在含水量13%—17%时为正诱变,含水量13%叶绿素a的含量在分枝期比对照增加了37.08%,叶绿素b含量在分枝期比对照增加了20.95%,叶绿素的含量在分枝期比对照增加32.53%,可以看出空间诱变对叶绿素a的影响较大,且在分枝期时表达效果明显。2、在各个生育期含水量不同的种子卫星搭载后植株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于对照相比未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3、种子含水量不同的植株叶片保护酶的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地面对照组各水分含量间保护酶活性有所变化,不同保护酶间变异幅度不相同,其中CAT和SOD的变异幅度较大,而POD的变异幅度较小,而且高水分含量降低了酶的活性。卫星搭载组各水分含量问的保护酶活性随水分含量的增加呈现上升的变化,其中含水量13%和15%的搭载组的酶活性相对于地面对照组显着的升高,含水量15%在分枝期其CAT、SOD和POD的活性分别比对照增高了264.45%、735.49%和54.85%。卫星搭载组,各水分含量间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不显着。这可能是空间环境引起基因表达方面的改变,激活了保护酶系统,高的保护酶活性有利于诱变损伤的修复,维持细胞膜内自由基代谢平衡。可以得出,空间诱变的复杂及不稳定性,想要探明其产生变异的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获得品质优良及稳定的品种。

邵雪莲[7](2011)在《烤烟空间诱变后代的农艺性状变异与基因组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太空环境在烤烟诱变当代(SP1)和诱变第二代(SP2)农艺性状和基因组多态性的诱变效应,本研究以烤烟纯系96126和4397为材料,搭载“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进行空间诱变处理,经地面种植后,取得如下结果:空间诱变对2个烤烟纯系SP1植株的农艺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诱变效应,产生了丰富的变异类型,其中太空环境对烤烟株高、茎节距、叶重和腰叶长宽变异的效应较大,不同基因型烤烟的生育进程受影响的方向有差异。2个烤烟纯系SP2的种子生活力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SP2的农艺性状发生了正向和负向变异,2个基因型烤烟在同一性状上发生变异的程度和主要方向存在较大差异;SP2的总叶片数、株高和茎节距等性状的极值都大于对照,4397纯系的SP2总叶片数极值与对照相差较小,SP2其它农艺性状的极差都是对照的1.5-2倍左右;SP2腰叶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小于对照,SP2其它农艺性状变异系数都大于对照。采用168对SSR引物分析了空间诱变SP2与对照的基因组多态性,其中有135对引物能获得稳定、有效扩增,占总引物的88.1%。119对引物在所有变异单株与对照间扩增出的带型一致,29对引物在对照与SP2烟草间扩增的带型表现出多态性,引物多态性百分率为19.6%。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有5种变化类型,即扩增片段长度大于对照、扩增片段长度小于对照、扩增片段的数量减少、扩增片段的数量增加和条带缺失。扩增片段长度大于对照的变异类型居多,其次是扩增片段长度小于对照的变异类型。在田间选择的78个在表型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的单株中,检测出了53个单株的基因组间存在多态性。综上所述,空间诱变使烤烟的SP1和SP2农艺性状产生变异,不同基因型对太空条件的敏感程度有差异,在SPl发生变异的农艺性状大部分在SP2中恢复;空间诱变使烤烟的SP2少部分植株的基因组发生了改变。

张文娟[8](2010)在《4个紫花苜蓿品种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地空间环境具有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弱地球磁场等特点。这些特殊的条件对进入其中的生物材料具有特殊的复合诱变作用。本研究以适合天水地区种植的4个高产紫花苜蓿品种优质种子为对象,通过返回式育种卫星“神舟3号”搭载,返地后对其田间农艺性状、叶片显微结构、低温胁迫下低温适应性、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差异性等进行测定分析。探讨空间搭载对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诱变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空间搭载影响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田间性状:4个品种单株高度、单株分枝数均受到抑制,各品种均小于其对照。空间搭载后,4个品种中均有植株死亡,4个品种的死亡率不同,其中阿尔冈金的死亡率最高。2.空间诱变影响4个紫花苜蓿品种叶片显微结构:4个品种叶片厚度均显着大于对照,叶脉突起度均显着小于对照;栅栏组织厚度显着大于对照;阿尔冈金的海绵组织厚度显着小于对照,其它品种均显着大于对照;与对照相比,德福的细胞结构紧密度、细胞结构疏松度与对照差异均不显着,阿尔冈金的细胞结构疏松度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其他品种细胞结构紧密度、疏松度与对照均有显着差异。3.空间诱变影响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低温适应性:对4个紫花苜蓿不同品种搭载组和对照组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空间搭载对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质膜过氧化及细胞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有影响。与对照相比,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品种细胞膜相对透性及质膜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呈上升趋势,相对电导率增大和丙二醛含量增加的发生温度范围不一致,丙二醛的积累先于膜透性的增加,只有丙二醛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使膜氧化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引起透性增大。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其对照相比,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发生变化,但不同品种变化程度不同。4.空间诱变影响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这些单株及其对照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德福和德宝、阿尔冈金和三得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存在显着差异,可以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分析来鉴定4个品种。与对照相比,空间搭载后4个品种所选单株除少数单株外,其余单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与其对照相比具有显着差异,都有新增带或缺失带。德福、德宝酶谱带数一般为4-9条不等,在Rf为11.31%处,各单株都有谱带出现,这是德福和德宝的共有过氧化物酶带。阿尔冈金和三得利的酶谱带数一般为5-7条不等,在Rf为17.93%处,所选单株都有谱带出现,此带阿尔冈金和三得利的公共带。

乔晓[9](2010)在《玉米自交系航天诱变效应及诱变系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航天诱变技术为种质资源创新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对生产上常用的3个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航天搭载处理,观察其后代株系主要性状的变异规律,探讨空间条件对它们的诱变效应,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其SP3株系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合形态和分子水平鉴定,从中筛选出遗传差异大的优良诱变系,并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不同性状的配合力效应,为诱变系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航天搭载处理后,3个玉米自交系SP1植株性状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大于相应的对照,说明航天诱变扩大了变异谱,增加了选择范围。总体表现生育期延长,株高和穗位高降低,雄穗性状减小,穗粗增大,行粒数增多,而出苗率和成株率、叶面积以及穗长等性状则表现双向变化。在供试的3个玉米自交系中,K305对航天诱变的敏感性最强,但是其出苗率和成株率太低,严重降低了育种效率;K169和698-3敏感性较弱。2.航天诱变后代SP3株系的多数性状均产生明显变异,为选择不同类型的种质材料提供了基础。其中,3个自交系的SP3株系株型性状均表现出双向变异,但变异偏植株变矮,叶面积变小,利于选择出矮杆叶疏的变异材料;果穗性状变异较小,其选择意义不大;而生育期和雄穗性状的变异差异较大,K305较利于选出生育期延长、雄穗变长和雄穗分枝数增多的变异材料,K169利于选择晚熟、雄穗变短而雄穗分枝数增多的变异材料;698-3则利于选择早熟、雄穗分枝数增多的变异材料。由于航天搭载处理对不同材料不同性状的诱变效果差异较大,所以对诱变材料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利用SSR标记对3个玉米自交系SP3株系的遗传变异分析也揭示了航天搭载能创造丰富的遗传变异,有利于帮助我们准确选择出与对照存在真实差异的变异材料。3.对K305的7个诱变系和698-3的8个诱变系配合力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其多数性状的GCA效应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在考察性状的GCA效应中,K305的7个诱变系中有4个株高、4个穗行、3个穗位高、3个行粒数、2个穗长、1个穗粗和1个单株产量与对照差异显着或极显着,其中株高表现为双向效应,穗位高全部表现为降低穗位高的负向效应,穗粗和穗行数表现为正向效应,穗长、行粒数和单株产量均表现不利的负向效应;而698-3的8个诱变系中6个百粒重、6个穗粗、4个秃尖长、4个单株产量、3个株高、3个行粒数、2个穗位高和1个穗行数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或极显着,其中单株产量表现有利的正向效应,穗行表现不利的负向效应,其余性状均表现双向效应,但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多偏有利的正向效应,秃尖长多偏不利的正向效应。说明不同材料同一性状的GCA效应其方向性和大小差异很大。另外,不同诱变系杂交组合在不同性状上的SCA效应与对照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部分诱变系组配的组合均优于原对照组配的组合,说明诱变系有可能组配出更加优良的组合。4.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K305诱变系1203穗粗和穗行数的GCA具有极显着正效应,单株产量GCA效应也较大,是一个理想的高产育种用亲本,但要选择矮杆的亲本与其组配,消除其株高GCA的极显着正效应;而诱变系1205和1217均为矮杆材料,其株高和穗位高GCA为显着或极显着负效应,可作为良好的矮杆育种用亲本,但是其穗长和穗行数等经济性状的GCA表现显着负效应,应用时应注意选择经济性状好的亲本;698-3诱变系1237单株产量、穗粗和百粒重的GCA均表现显着或极显着正效应,是一个理想的高产育种用亲本,但其株高和穗位高的GCA为极显着正效应,因此应注意选择矮杆的亲本与其组配;诱变系1227自身表现矮小,不但易于组配出矮杆组合,而且其单株产量、穗粗和百粒重的GCA均表现显着正效应,具有组配高产组合的潜力;诱变系1235单株产量、穗粗和行粒数GCA均表现显着正效应,可以利用其增加杂一代的产量;其余诱变系各具利用的性状,在实践中应结合育种目标而有针对性地利用。

彭振[10](2009)在《棉花航天诱变材料的敏感性鉴定及多态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10份不同棉花品种(系)的航天诱变敏感性及敏感材料的稳定性,10份材料,包括5份春棉(含2份海岛棉),5份短季棉,通过“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调查各航天诱变材料及其地面对照的株高、果枝数、铃数、成铃数、突变率等性状,统计各航天诱变材料籽棉、皮棉产量、单铃重、衣分,并检测各航天诱变材料的纤维品质,综合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的棉花材料对航天诱变的敏感性,初步探讨棉花航天诱变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的筛选。对航天搭载的棉花10个品种(系)SP1代、SP2代及SP3代进行了突变体的筛选。筛选结果:1)不遗传变异苗期性状变异表现多样性。如:单子叶、三子叶、一个叶柄两片真叶、子叶酒杯状突变株等。2)可遗传变异中502181子叶叶片心部有黄斑,并在后代遗传稳定。从中50191中筛选到生育期缩短并矮化的单株。(2)不同棉花品种航天诱变敏感性不同,海岛棉中A3025、中A3023在形态性状和产量性状变化明显。陆地棉中502181、中04002在形态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变异大。而材料中30041经航天诱变后,纤维品质变化显着。对陆地棉衣分和其它数量性状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上半部平均长度、伸长率、断裂比强度与衣分的相关关系比较稳定,主要有以下4种现象:1)相关关系极显着且各代间稳定表现,有上半部平均长度等。2)CK表现极显着,航天诱变后代消失,如整齐度指数。3)CK无显着关系,且在SP1代也不表现,但在SP2、SP3代有稳定表现,如籽棉等。4)CK无显着关系。在SP1、SP2代表现极显着关系,但在SP3代极显着关系消失,如株高等。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这3个性状组的典型相关关系经航天诱变发生了变化。对海岛棉衣分与其它数量性状的简单相关和通径系数分析表明,皮棉、伸长率与衣分的相关关系一般呈极显着相关;籽棉、皮棉与衣分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典型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形态性状与产量性状经航天诱变后典型相关关系不稳定;形态性状与品质性状经航天诱变典型相关关系也不稳定,与CK相比,SP1代、SP2代形态性状中都以株高的权重较大,与CK表现一致,品质性状中的权重与CK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化;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典型相关关系比较复杂,CK和每个诱变后代都不一样,各个航天诱变后代之间也不一样。(3)对航天诱变材料进行SSR及EST-SSR分子标记检测,基因位点变异变现为,扩增的片段数增多、减少和长度变化,并得到三种现象:1)多态性高且表现稳定。2)SP1代多态性高,SP2代消失。3)SP1代多态性不明显,后代表现多态性。(4)性状变异与SSR位点变异的关联。数据分析与标记分析结合,初步得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1)农艺性状的变化指导标记分析。对田间性状较对照变异明显的材料针对性的进行标记分析,得到对应的多态性;2)多态性结果指导筛选农艺性状变化的材料。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对多态性高的材料进行性状数据分析,找出关联的变异性状。

二、空间条件对棉花种子后代植株同工酶影响的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间条件对棉花种子后代植株同工酶影响的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雌雄异株果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银杏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2 杨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3 番木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4 香榧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5 阿月浑子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 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 猕猴桃属雄性种质利用价值
        1.2.2 猕猴桃属优良雄性种质选育进展
        ‘磨山4号’
        ‘桂海4号’适配雄株‘M3’
        ‘通山5号’适配雄株‘91-1’
        ‘金魁’适配雄株的筛选
        ‘雄结1号’
        ‘红阳’适配雄株‘M8’
    1.3 SSR分子标记技术及聚类分析研究进展及应用
        1.3.1 SSR分子标记及聚类分析的研究意义
        1.3.2 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1.3.3 种质资源鉴定
        1.3.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4 猕猴桃属花粉性状研究进展
        1.4.1 猕猴桃属花粉形态研究现状
        1.4.2 猕猴桃属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研究现状及应用
        1.4.3 环境条件对猕猴桃属植物花粉活力的影响
    1.5 猕猴桃属花粉直感效应研究进展
        1.5.1 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意义
        1.5.2 花粉直感对果实的影响
        1.5.2.1 花粉直感对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
        1.5.2.2 花粉直感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1.5.2.3 花粉直感对果实其他性状的影响
        1.5.3 花粉直感效应的机理
        1.5.4 花粉直感效应利用途径及其研究发展方向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基于SSR技术猕猴桃属核心雄性种质的聚类分析
    2.1 材料
        2.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2 试剂与仪器
    2.2 方法
        2.2.1 DNA提取及其纯度检测
        2.2.2 SSR引物筛选
        2.2.3 SSR-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2.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SR多态性分析
        2.3.2 基于SSR结果的聚类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猕猴桃属核心雄性种质花粉活力及花粉量的测定与分析
    3.1 材料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2 试剂与仪器
    3.2 方法
        3.2.1 花粉活力的测定
        3.2.2 花粉量的测定
        3.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统计分析
        3.3.2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量统计分析
        3.3.3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及花粉量的比较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猕猴桃种类雄株的花粉直感效应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2 试剂与仪器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授粉组合坐果率与自然授粉坐果率比较
        4.3.2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外观性状影响调查
        4.3.3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调查
        4.3.4 对各品种数量性状正向影响较大的花粉情况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中国棉花育种研究60年的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产生变异方法
    1.1 自然变异
        1.1.1 天然杂交
        1.1.2 虫媒杂交
        1.1.3 继续分离与重组
        1.1.4 由上述三点以外所致的杂交
    1.2 人为变异
        1.2.1 有性杂交 (不含杂交制种和种间杂交)
        1.2.2 诱变 (辐射和航天)
        1.2.3 基因工程变异
        1.2.4 远缘杂交
2 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及相关研究
    2.1 早熟性
    2.2 抗枯黄萎病性
    2.3 纤维品质
    2.4 丰产性
3 育种方法
    3.1 常规育种 (系谱选育)
        3.1.1 系谱育种法
        3.1.2 品种间杂交育种 (单交、复式杂交、多父本杂交、回交)
    3.2 现代高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3.2.1 生化辅助育种
        3.2.2 生化遗传辅助育种
        3.2.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4 杂交优势利用
    4.1 杂交优势、遗传力、配合力
    4.2 雄性不育三系
    4.3 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4.3.1 指示性状
        4.3.2 杂交制种技术
5 其他与棉花生产有关的育种研究
    5.1 抗倒伏性
    5.2 机采棉育种以及相关研究
6 棉花育种研究主要成就, 经验与不足
7 展望与讨论

(3)穿心莲化学诱变过程生理学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部分
    第一节 穿心莲的概况
        1.1 穿心莲本草考证及产地考证
        1.1.1 穿心莲本草考证
        1.1.2 穿心莲资源分布概况
        1.2 穿心莲的作用
        1.2.1 穿心莲的功效
        1.2.2 穿心莲的化学成分
        1.2.3 穿心莲的药理作用
        1.3 穿心莲的栽培现状与市场需求情况
        1.4 穿心莲的生长习性及生物学特性
        1.5 穿心莲的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5.1 穿心莲形态解剖学的研究
        1.5.2 穿心莲种质质量的研究
        1.5.3 穿心莲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第二节 药用植物化学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2.1 药用植物化学诱变育种的意义
        2.2 化学诱变剂的类型、特点及其诱变机理
        2.2.1 生物碱类—秋水仙素的特点及诱变机理
        2.2.2 烷化剂—甲基磺酸乙酯的特点及诱变机理
        2.2.3 其他诱变剂—氨磺乐灵的特点及诱变机理
        2.3 化学诱变剂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处理与筛选方法
        2.3.1 化学诱变剂的诱变处理技术
        2.3.2 化学诱变剂的筛选、鉴定方法
        2.4 化学诱变剂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2.4.1 化学诱变剂的抗逆、抗病变研究
        2.4.2 突变库的构建研究
        2.4.3 多倍体的突变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3.1 文献研究小结
        3.2 研究的立题依据
        3.3 研究的目的、意义
        3.3.1 开展穿心莲化学诱变生理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3.2 本研究的意义
        3.4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部分
    第一章 化学诱变剂诱导对穿心莲种子萌发的影响
        1.1 材料与试剂
        1.1.1 实验材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种子预处理
        1.2.2 实验操作
        1.2.3 发芽指标测定
        1.2.4 数据处理
        1.3 结果与分析
        1.3.1 穿心莲植物种子发育过程中形态动态变化
        1.3.2 化学诱变剂对穿心莲种子出根过程的影响
        1.3.3 化学诱变剂对穿心莲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的影响
        1.3.4 化学诱变剂对穿心莲种子平均出根时间的影响
        1.3.5 化学诱变剂对穿心莲种子平均萌芽时间的影响
        1.3.6 化学诱变剂对穿心莲根长的影响
        1.3.7 化学诱变剂对穿心莲苗高的影响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化学诱变剂对穿心莲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穿心莲突变植株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2.2.2 穿心莲突变植株的生长形态变异的分析
        2.2.3 穿心莲四倍体与二倍体的诱变概率分析
        2.2.4 穿心莲四倍体与二倍体的性状差异性对比情况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生理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可溶性糖的含量测定
        3.2.2 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测定
        3.2.3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
        3.2.4 丙二醛的含量测定
        3.2.5 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测定
        3.2.6 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测定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可溶性糖的含量的影响
        3.3.2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影响
        3.3.3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叶绿素的含量影响
        3.3.4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丙二醛的含量影响
        3.3.5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
        3.3.6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内源激素的影响
        4.1 材料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方法
        4.2.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ZR含量的影响
        4.3.2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ABA含量的影响
        4.3.3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IAA含量的影响
        4.3.4 化学诱变过程对穿心莲GA3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化学诱变剂对穿心莲体内同工酶差异的影响
        5.1 材料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1.4 实验常用溶液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凝胶的制备
        5.2.3 加样和电泳
        5.2.4 染色
        5.2.5 酶谱的记录及数据的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过氧化物酶酶谱分析
        5.3.2 多酚氧化酶酶酶谱分析
        5.3.3 酯酶酶谱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化学诱变剂对穿心莲体内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
        6.1 材料与试剂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6.2.2 实验条件考察
        6.2.3 样品的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色谱条件及实验条件考察分析
        6.3.2 不同诱导条件下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比较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化学诱变剂对穿心莲体内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7.1 材料与试剂
        7.1.1 实验材料
        7.1.2 主要试剂
        7.1.3 实验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RNA的提取与检测
        7.2.2 反转录过程
        7.2.3 穿心莲关键酶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RNA的提取的纯度检测
        7.3.2 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导穿心莲的关键酶ApCP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结果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创新点及展望
        8.1 本研究的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附件

(4)作物航天诱变育种变异特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航天诱变植物的遗传变异特征
    1.1 航天诱变植物的细胞学变异
    1.2 航天诱变植物的 DNA 变异
    1.3 航天诱变植物的基因组变异
2 航天诱变植物 的植株生理生化变异特征
3 航天诱变植物 的主要遗传性状变异
    3.1 株高变异
    3.2 叶片变异
    3.3 产量变异
    3.4 品质变异
    3.5 抗性变异
4 展望

(5)甜菜航天诱变SP3代育种材料几种同工酶及SRAP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航天诱变中可能引发植物变异的影响因素
        1.1.1 辐射条件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1.1.2 失重条件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1.1.3 转座子理论
        1.1.4 其他因素的综合效应
    1.2 国外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
    1.3 国内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
        1.3.1 航天诱变育种在大田作物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1.3.2 航天诱变育种在其他植物取得的成就
        1.3.3 同工酶谱及分子标记多态性的技术原理和特点
    1.4 分子标记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1.4.1 利用分子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及 QTL 定位
        1.4.2 利用分子标记判断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
    1.5 航天诱变育种在甜菜育种工作中的研究情况及展望
        1.5.1 航天诱变育种在甜菜诱变育种上的应用
        1.5.2 航天诱变育种展望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甜菜航天诱变 SP3 代育种材料酶活性差异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酶的提取
        2.2.2 酶活性的测定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甜菜航天诱变SP3 代一年生材料SOD 活性的比较
        2.3.2 甜菜航天诱变SP3 代一年生材料CAT 活性的比较
        2.3.3 甜菜航天诱变SP3 代一年生材料POD 活性的比较
        2.3.4 甜菜航天诱变SP3 二年生材料盛花期SOD 活性的比较
        2.3.5 甜菜航天诱变SP3 二年生材料盛花期CAT 活性的比较
        2.3.6 甜菜航天诱变SP3 二年生材料盛花期POD 活性的比较
        2.3.7 甜菜航天诱变SP3 二年生材料抽薹期SOD 活性的比较
        2.3.8 甜菜航天诱变SP3 二年生材料抽薹期CAT 活性的比较
        2.3.9 甜菜航天诱变SP3 二年生材料抽薹期POD 活性的比较
第三章 甜菜航天诱变 SP3 代育种材料不同时期同工酶谱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酶液提取
        3.2.2 电泳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3 染色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二年生材料盛花期POD 同工酶谱分析
        3.3.2 二年生材料盛花期 EST 同工酶谱分析
        3.3.3 二年生材料盛花期 SOD 同工酶谱分析
        3.3.4 二年生材料抽薹期 POD 同工酶谱分析
        3.3.5 二年生材料抽薹期 SOD 同工酶谱分析
        3.3.6 二年生材料抽薹期EST 同工酶谱分析
        3.3.7 一年生材料叶丛快速增长期POD 同工酶谱分析
        3.3.8 一年生材料叶丛快速增长期SOD 同工酶谱分析
        3.3.9 一年生材料叶丛快速增长期EST 同工酶谱分析
第四章 甜菜航天诱变 SP3 代育种材料 SRAP 多态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4.2.2 DNA 检测方法
        4.2.3 SRAP-PCR 体系
        4.2.4 电泳分析检测
        4.2.5 染色
        4.2.6 引物筛选
        4.2.7 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SP3 代材料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比较
        4.3.2 SRAP 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4.3.3 遗传距离与遗传相似性分析
        4.3.4 聚类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航天诱变SP3 代育种材料不同生育期酶活分析
    5.2 航天诱变SP3 代育种材料不同生育期同工酶谱分析
    5.3 航天诱变SP3 代育种材料SRAP 多态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6)空间诱变对紫花苜蓿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定义及特点
    1.2 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研究状况
    1.3 空间环境特点及诱变机理
    1.4 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处理方法
    2.3 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含水量紫花苜蓿种子卫星搭载后植株叶片内叶绿素的变化
    3.2 不同含水量紫花苜蓿种子卫星搭载后植株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3 不同含水量紫花苜蓿种子卫星搭载后植株叶片蛋白质的变化
    3.4 不同含水量紫花苜蓿种子卫星搭载后植株叶片CAT活性的变化
    3.5 不同含水量紫花苜蓿种子卫星搭载后植株叶片SOD活性的变化
    3.6 不同含水量紫花苜蓿种子卫星搭载后植株叶片POD活性的变化
    3.7 不同含水量紫花苜蓿种子卫星搭载后植株叶片MDA含量的变化
    3.8 种子含水量不同的卫星搭载组及地面对照组植株MDA含量与三种保护酶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烤烟空间诱变后代的农艺性状变异与基因组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航天育种的机理
        1.1 航天育种的概念
        1.2 航天育种的原理
        1.3 航天育种的方式
        1.4 航天育种特点
        1.4.1 变异的幅度大、频率高、类型丰富
        1.4.2 生理损伤轻,伤害性变异少,诱变效率高
        1.4.3 变异性状稳定较快,可缩短育种周期
        1.4.4 生物安全性高
    2 航天育种研究概况
        2.1 国内航天育种研究历程
        2.1.1 "863计划"航天领域项目
        2.1.2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
        2.2 航天诱变技术在生物品种改良方面取得的成绩
        2.3 航天诱变技术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的成绩
    3 分子标记在航天育种上的应用
        3.1 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
        3.2 SSR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
        3.3 空间诱变在植物基因组上产生的诱变效应
    4 烟草航天育种研究的概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空间诱变对烤烟SP1农艺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烤烟纯系SP1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谱
        2.1.1 单株总叶片数
        2.1.2 株高
        2.1.3 植株茎围
        2.1.4 植株茎节距
        2.1.5 腰叶长宽比
        2.2 烤烟纯系SP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显着性测验
        2.2.1 烤烟纯系96126 SP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显着性测验
        2.2.2 烤烟纯系4397 SP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显着性测验
        2.3 生育期性状调查
        2.4 烟草叶片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空间诱变对烤烟SP2农艺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烤烟纯系SP2群体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测定
        1.3.2 烤烟纯系SP2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调查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烤烟纯系SP2群体的种子活力
        2.2 烤烟纯系SP2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谱
        2.2.1 单株总叶片数
        2.2.2 株高
        2.2.3 植株茎节距
        2.2.4 植株茎围
        2.2.5 腰叶长
        2.2.6 腰叶宽
        2.2.7 腰叶长宽比
        2.3 烤烟纯系SP2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显着性测验
        2.3.1 烤烟纯系96126 SP2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显着性测验
        2.3.2 烤烟纯系4397 SP2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显着性测验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SSR分析空间诱变后代的基因组多态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烟草总DNA的提取
        1.2.1.1 取样
        1.2.1.2 试剂和仪器
        1.2.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1.2.1.4 DNA含量与纯度检测
        1.2.2 SSR引物的筛选及反应体系的建立
        1.2.2.1 SSR引物的筛选
        1.2.2.2 PCR反应体系优化试验设计
        1.2.2.3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2.1.1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纯度
        2.1.2 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
        2.1.3 PCR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2.2 SSR分析
        2.2.1 引物退火温度的确定
        2.2.2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2.2.3 变异单株的筛选结果
        2.2.4 典型单株的SSR多态性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4个紫花苜蓿品种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空间诱变育种的优势
    1.2 空间环境特点
        1.2.1 微重力及生物向重性
        1.2.2 空间强辐射、弱磁场的影响
        1.2.3 空间飞行各种因素的复合作用
    1.3 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1.3.1 空间环境对细胞结构的影响
        1.3.2 低温胁迫对细胞结构的影响
        1.3.3 植物生理特性的研究
    1.4 对同功酶影响的研究
        1.4.1 空间环境对同功酶影响的研究
        1.4.2 低温胁迫对同功酶影响的研究
第二章 空间诱变对田间性状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空间搭载对苜蓿株高和分枝数的影响
        2.3.2 空间搭载对苜蓿死亡率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空间诱变对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叶片和叶脉突起度
        3.3.2 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3.3.3 细胞结构紧密度(CTR)和细胞结构疏松度(SR)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空间诱变对低温适应性影响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4.3.2 MDA 含量的测定
        4.3.3 4 个紫花苜蓿品种质膜过氧化程度的综合比较分析
        4.3.4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空间诱变对过氧化物同功酶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德福、德宝过氧化物酶同功酶酶谱特征
        5.3.2 阿尔冈金、三得利过氧化物酶(POD)同功酶酶谱特征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玉米自交系航天诱变效应及诱变系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及发展
        1.1.1 航天诱变育种的原理及特点
        1.1.2 航天诱变育种的发展
    1.2 植物航天诱变效应研究
        1.2.1 对植物形态学的诱变效应
        1.2.2 对植物细胞学的诱变效应
        1.2.3 对植物分子水平的诱变效应
    1.3 航天诱变系的育种应用价值研究
        1.3.1 玉米
        1.3.2 水稻
        1.3.3 小麦
        1.3.4 其他作物
2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2.1 玉米航天诱变后代的选育
        3.2.2 诱变后代SP_3株系的SSR分析
        3.2.3 双列杂交试验
    3.3 性状考察
    3.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4.1 田间试验数据分析
        3.4.2 SSR统计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SP_1代主要性状的诱变效应
        4.1.1 成苗率、成株率及畸变率
        4.1.2 生育期
        4.1.3 主要株型性状
        4.1.4 主要雄穗性状
        4.1.5 主要果穗性状
    4.2 SP_3株系主要性状的变异
        4.2.1 生育期
        4.2.2 主要株型性状
        4.2.3 主要雄穗性状
        4.2.4 主要果穗性状
    4.3 SP_3株系遗传差异的SSR分析
        4.3.1 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4.3.2 SSR标记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4.3.3 SSR标记聚类分析
    4.4 诱变系的配合力分析
        4.4.1 K305诱变系
        4.4.2 698-3诱变系
5 结论与讨论
    5.1 航天搭载对玉米自交系不同性状的诱变效应
    5.2 航天诱变后代的性状变异与选择
    5.3 玉米航天诱变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表现
    5.4 玉米航天诱变系应用潜力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10)棉花航天诱变材料的敏感性鉴定及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1 航天诱变育种的机理
        1.1.1 空间辐射假说
        1.1.2 微重力假说
        1.1.3 转座子假说
        1.2 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
        1.3 航天诱变育种所取得的成就
        1.3.1 国外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
        1.3.2 我国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
        1.4 航天诱变育种的主要研究方法
        1.4.1 形态学鉴定
        1.4.2 细胞学观察
        1.4.3 品质分析
        1.4.4 生理生化
        1.4.5 分子标记分析
        1.4.6 突变材料的保存
        1.5 分子标记在航天中的应用
        1.5.1 常用分子标记的原理及优缺点
        1.5.2 分子标记在植物航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1.6 航天育种技术不存在环境和安全性问题
        1.7 航天育种未来展望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航天诱变材料突变体的筛选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航天诱变处理
        1.2.2 田间性状观察
        1.2.3 统计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田间变异类型
        2.1.1 不遗传变异类型及变异率
        2.1.2 遗传的变异类型
第三章 航天诱变材料农艺性状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航天诱变后代变异显着性差异
        1.2.2 各农艺性状与衣分的相关性分析
        1.2.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航天诱变对棉株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2.2 农艺性状与衣分的相关性分析
        2.2.1 8个陆地棉10个性状与衣分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2.2.2 陆地棉形态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2.2.3 海岛棉10个性状与衣分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2.2.4 海岛棉形态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第四章 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及多态性与农艺性状关联
    1 试验材料
    2 试验用试剂与仪器设备
        2.1 实验用引物
        2.2 实验用试剂
        2.3 实验仪器设备
    3 试验方法
        3.1 DNA的提取
        3.2 10ul PCR扩增反应体系
        3.3 反应程序
        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5 凝胶银染
    4 结果与分析
        4.1 多态性分析结果
        4.2 性状变异与多态性的关系
        4.3 小结
    5 结论
        5.1 突变体的筛选
        5.2 航天诱变后不同棉花品种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5.3 DNA分子标记检测
        5.4 性状变异与 SSR位点变异的关联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空间条件对棉花种子后代植株同工酶影响的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D]. 王斯妤.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1)
  • [2]中国棉花育种研究60年的进展及展望[J]. 李胄. 西北农业学报, 2017(12)
  • [3]穿心莲化学诱变过程生理学响应机制研究[D]. 何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4]作物航天诱变育种变异特征研究进展[J]. 甘仪梅,张树珍,武媛丽,杨本鹏. 广东农业科学, 2015(01)
  • [5]甜菜航天诱变SP3代育种材料几种同工酶及SRAP多态性分析[D]. 张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6]空间诱变对紫花苜蓿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D]. 马学敏.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0)
  • [7]烤烟空间诱变后代的农艺性状变异与基因组多态性分析[D]. 邵雪莲. 江西农业大学, 2011(12)
  • [8]4个紫花苜蓿品种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D]. 张文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
  • [9]玉米自交系航天诱变效应及诱变系的评价[D]. 乔晓.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10]棉花航天诱变材料的敏感性鉴定及多态性分析[D]. 彭振.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空间条件对棉籽后代植物同工酶影响的初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