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敏和他的银幕人物

孙敏和他的银幕人物

一、孙敏和他的银屏角色(论文文献综述)

李启军[1](2005)在《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文中提出这是一个符号统治的时代,其中也包括影视明星偶像符号的统治。在符号社会里,影视明星是符号化的影视明星。一个个影视明星偶像在不同的影视观众那里就是一个个意义充实的符号。 明星符号构成了当代人日常生活、思想沉思、艺术想象、社会批判的文化语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我们的学者在言谈、写作中要特别表示出对明星们的不屑一顾时,恰恰表征了明星现象、明星文化打破了我们可敬学者心中的那份宁静。既然明星现象、明星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与其不闻不问或者情绪化地批判,还不如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思考和追问。 “追星”是当前社会的一大时尚。媒体在追星,制片商、导演在追星,影视迷们在追星。从报纸、杂志到电视、网络,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开辟专门的版面、栏目、节目、窗口给各路明星,这是媒体的“追星”;影视片惯常打出明星牌、排出明星阵营,这是制片商、导演的“追星”;有自己的偶像出演的影视片就满怀热情去看,否则就没兴趣去看,这是影视迷的“追星”。媒体及制片商、导演追星,看重的是明星们的符号价值——体现为收视率、票房收入;影迷们追星,看重的是明星们的符号意义——在他们身上获得某种人生感悟和启迪,想象地满足某种愿望。所以,看影视明星、聊影视明星、读影视明星、写影视明星、追影视明星,也包括骂影视明星,成了当代大众日常生活必需的调味品。如果没有了影视明星可看、可聊、可读、可写、可追、可骂,对不少fans来说,恐怕不仅仅是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而且会感觉生活没有了意义。 虽然不能说没有明星制就没有明星,但是商业化的明星确实是作为商业手段的明星制的产物,而明星制是与影视的商业化发展互为表里的。中国影视业要走商业化道路,就不能拒绝明星制,就需要拥有自己的明星队伍。要培植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就不能伤害影视迷尤其是青少年影视迷对影视明星的那份

盛荣[2](1990)在《孙敏和他的银屏角色》文中认为 作为一个专业的电影演员,孙敏这个名字对大多数电影观众来说显得有些陌生,即便他获得了为电影圈人士所瞩目的“第九届电影金鸡奖”,获得了“第二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然而撇开孙敏这个姓名符号,仅谈几部影片中的角色,许多观众也许就忘不了电影《原野》里白傻子的傻相,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雨》中那个可怜的年青泥瓦匠,电影,《京都球侠》里那个又是瘸子又有点脚上功夫的足球手瘸子飞,电影《晚钟》里的那个日本兵……一位电影刊物的年青编辑在观看了《晚钟》以后说,影片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日本兵。演员把人在特殊情形下的复杂心态,绝望中的那种种神情,饰演得维妙维肖。当我告诉说这日本兵是由孙敏饰演,

胡亚男[3](2020)在《戏曲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及审美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戏曲与短视频的联姻,为短视频注入了戏曲艺术的内涵,为戏曲找到了适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产生了新的艺术形态——戏曲短视频。戏曲短视频起初以转播电视节目为主,结构单一;而后手机短视频应用陆续上线,戏曲短视频数量增多、类型丰富;现今形态灵活、持续深化。共经历了萌芽期(2005-2011年)→成长期(2012-2017年)→繁荣期(2018-2020年)三个阶段,在2018年集中爆发。本文在遵循内容分析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当前生产戏曲短视频数量最多的两个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进行戏曲短视频的样本采集,共采集500个样本,对戏曲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进行分析和归类。本文以主题内容、表演形式、创作目的为依据,将其分为戏曲综艺类、戏曲教学类和戏曲表演类三大类型,再根据其中戏曲元素的具体特征细分为若干小类,以图表形式进行分析,归纳出当前戏曲短视频所具有的浅层叙事、剧目重复、地域性突出、戏曲元素碎片化、裂变式传播等内容生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具体案例剖析戏曲短视频的内外部构成元素。本文第三章主要使用影视美学相关理论对戏曲短视频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戏曲短视频具有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与运动性等影视审美一般性;具有叙事结构片段化、叙事视角平民化、叙事主体多元化、虚实相生的内容、凝练表达的形式等审美独特性。最后,通过对戏曲短视频内容生产和审美特性的总结和观察,从分析其内部矛盾的角度,得出戏曲与短视频的融合尚存在融合深度不足、创新力不够、创作自由度过高、艺术与娱乐审美无法同步等问题。从创作实践层面,提出应鼓励戏曲短视频系列片的创作、引导受众深度参与、促进线上线下联动、严审戏曲教学类短视频内容、开展边缘剧种的抢救与扶持、邀请明星参与体验、结合时代精神、明确定位、促进多元化创作等建议,以推动戏曲短视频的持续健康发展。

朱婉莹[4](2020)在《传播学视域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研究 ——以“我家那”系列节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多样,数量繁多,在电视荧幕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随着大众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逐渐增大,主打游戏对抗的快综艺越来越被受众所抛弃,而画风清新、舒缓宁静的慢综艺也面临着同质化现象严重、受众审美疲劳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异军突起,被受众所广泛关注。作为慢综艺的延伸和发展,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更加注重展现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将一系列社会压力、热点话题展现在镜头前,再通过节目中第二现场嘉宾的分析讨论,形成议题,引发热议。自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诞生以来,口碑收视双丰收,为其他垂直类情感综艺节目提供制作范本。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成功与国家的政策规约、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用户对情感共鸣的审美旨趣等变化密不可分。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坚持“观察生活”的理念,围绕着“沟通情感”的母题展开叙述,以双重视角让叙事结构更丰满,多种解码让对话更开放,在制造悬念中纪实让共感更多元,完成了节目的文本建构。在节目特色的研究上,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湖南卫视“我家那”系列节目,从经典案例出发,对该类型节目进行分析。首先,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多元视角下分别以被观察嘉宾的“自叙体”、观察者的“多叙体”、节目制作方的“叙述者”为传播主体;其次,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传播内容上坚持现实性与多样化并存,主要表现在选择折射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传递由通过“观察”而产生的行为解读,受众话语由私密领域转向公共领域,以及在双重视角和多种解码之下的结构内容;接着,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建立多元化传播渠道,台网互动,实现线上线下整合传播,同时格外注重节目在社交平台上的宣传,保持话题热度;再者,情感的交流,人情化的表达符合受众审美要求,悬念式的纪实强化受众多元共感,另外参与和对话的受众姿态也重构了传受权力。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是近两年综艺市场爆款,但同时也存在发展瓶颈。在内容上同质化与深度化如何取舍、在制作上如何把握节目创新性与延续性、在受众上如何统筹个性化和整体性、在叙事上如何权衡逻辑性与真实性,都值得思考。因此,观察类综艺节目要用差异化定位开拓观察新领域,整合营销塑造本土化品牌,运用大数据手段深挖受众需求,创建多维视角创新剪辑手法。

苏超[5](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陈新阳[6](2018)在《“光复五年”间的上海影刊研究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文中研究说明上海作为民国时期远东第一大城市,以其文化上独一无二的包容性吸纳了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文化与新事物。其中电影通过独特的声光效果和丰富的剧情变化征服了观众,成为上海市民阶层文化消费的新宠。电影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上海电影期刊的发展。与其他消费媒介相比较而言,电影期刊购买便利,印刷精美,外观上极具吸引力,封面大多采用套色印刷搭配影星照片或彩绘,内容轻松活泼,多有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明星轶事或隐私,同时又不乏电影知识的普及与一定思想深度的电影理论文章,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忠实读者,与上海电影一道成为民国时期上海摩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早期上海电影期刊的内容组成主要有四部分:影片信息、影人信息、电影评论及广告。而具体到某一本电影期刊,不同的办刊宗旨使其内容构成比例会发生相应变化。学界对于早期中国电影期刊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左翼电影时期”与“孤岛时期”,以其思想主张较为明显之故。而对于抗战结束后至上海解放即所谓“光复”期间电影期刊的研究则基本未见,有的也只是零散的孤立的个案研究。因此,1945年5月-1949年8月这一特殊短时段的上海电影期刊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通过“光复”期间上海影刊对影片的相关报道不仅可以看到此时期上海国产电影市场的发展,也可窥见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对于市场的争夺;通过对影人的报道进行总结,不仅可见当时的明星文化,捕捉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形态,也能透视上海的大众消费文化;通过对影评的分析,基本可见电影界的思想动态、影片的评价标准与社会的审美标准;通过其期刊定价、广告等现象的总结,能够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经济生活。因此,对“光复”期间上海电影期刊的考察与研究,不仅能尽可能地还原当时上海的电影市场,让我们能“重返历史”,也为我们研究分析抗战结束后上海的社会形态特别是上海市民阶层的文化形态与生活形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武晓红[7](2016)在《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唐五代诗词名物为研究对象,以唐五代诗词文本为文献依托。在充分挖掘原典的基础上,将出土文献、域外文献与传世图谱、考古实物相结合,对唐五代诗词名物进行了专题考证。尝试突破传统训诂研究和单纯文学解读的观察模式,进行对还原唐五代诗词原生文学环境,揭示特定文学现象有益,且能纠正唐宋而下注本讹误的研究。在总体关照与专题拓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综合与个案两条线索编排篇章结构,以深入探讨唐五代诗词文学和名物的具体关联问题。本文共计六章内容。主要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的探讨:第一,唐五代诗词名物理论研究。本论文第一章,主要对诗词名物研究和传统名物研究的分野进行了理论架构和阐释。二者的研究范围、深度和研究方法都不同。诗词名物的研究,要格外注重占有一切有价值的材料,为解析文本而服务,以突出文学本位。同时,这一章对诗词名物和诗词意象作出概念上的界定和划分。对于二者相对区分又有所勾连的关系予以分析。阐明研究诗词名物,不能离开对于名物原生态特点的考证求索。第二,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研究。金银饰品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原始财富积累意义,又衬托出唐代积极向上、充沛自信的人文与社会姿态。金银饰品是唐五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在诗词之中有充分的表现。本论文第二章分类对唐五代诗词中出现的金银饰品作出考证,主要分为冠饰、发饰、耳饰、项饰、手饰、腰饰、衣饰几部分。又着重对金银饰品在诗词中于声色表现、意象传递、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艺术特征作出释读。第三,乐器名物与唐五代诗词研究。唐五代诗词中保存了大量的乐器诗,披露了唐五代乐器的形制、演变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特质。论文第三章按照吹乐、弹拨乐、打击乐三大类对乐器进行考证。其中,对诗词中"笛"的概念进行梳理,并对吹乐在文学作品中的趋同表现进行归纳。又在考证中提出一些具体观点,如"檀槽"不是架弦琴格;"金屑"不是指金属装饰;"促柱"不是急弦行为;《乐书》中记载的"大箜篌"和"小箜篌"是竖箜篌等。最后详细剖析了乐器名物在诗词中的拟声效果,情感呈现以及意境塑造途径。第四,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诗词研究。论文的第四章以《全唐诗》及《花间集》为底本,重点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几种闺闺阁物:屏风、枕头,窗、帘幕,灯、烛,香炉进行考证。尤其对闺中名物在唐五代诗词中的特殊表现,如"枕腻"、"背灯"等现象,以及闺中物事在文学表达中的情感特质作出深入解析。在文学的语境中,还原出真实的唐五代闺阁图景。第五,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篇中的名物研究。不同的诗人选择名物各有特点,运用名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选取了三部唐五代时经典作品:温庭筠的《菩萨蛮》,白居易《长恨歌》和杜甫的《丽人行》,从名物角度对作品进行考与论的整体关照。论文在具体论证中有所突破,如对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小山"作出全新角度的考辨;详细解析"花钿"在不同文学语境下指代不同名物的现象;纠正古往今来对于杜甫诗中"珠压腰极"的注释讹误。第六,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物词考证诠释。论文的第六章遵循个案研究的思路,选取了唐五代诗词中具有丰富内涵的三个名物词:钗头凤、簪珥、蹙金,对其进行了名物实意上的考证,又对其体现的文学意义和演变,以及突出的文化内涵作出诠释。具体名物反映了时代环境的细节,由物性到理性,再到文学情性的渗透,是一种隐性的文学生产模式,本章即对此过程予以特别关注。

洪潇楠[8](2014)在《华语恐怖电影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需要一种心理的释放、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震撼。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恐怖文化蔚然成风。恐怖电影作为恐怖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全球拥有大量的主流观众,恐怖电影的商业价值也就愈加体现。在此影响下,华语恐怖电影的发展进入快速期。小成本高回报的恐怖电影市场让众多电影人都看好了这个市场。但与票房火热相对的,却是观众对影片质量的诟病。影片口碑与票房的倒挂暴露了华语恐怖电影的尴尬处境。高票房意味着恐怖电影在市场上的强大号召力,而持续的低口碑只会让华语恐怖电影最终走向末路。当前华语恐怖电影在表面繁荣的景象下,潜伏着许多不定因素和危机。因此,对华语恐怖电影进行梳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华语恐怖电影研究,对推动其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学界对恐怖电影反应冷淡,认为其研究价值不高,因此针此类型电影的研究成果不多。2000年以后,随着恐怖电影的商业价值凸显,国内学术界对恐怖电影的研究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以整个华语地区的恐怖电影为内容,进行系统分析论述的成果仍然很少。纠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三地恐怖电影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内地恐怖电影起步晚,另受国情政策等限制,与其他恐怖电影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影片总体数量不多,发展不充分,类型概念较为模糊。但近些年,由于三地电影产业的融合,两岸三地在电影上的合作也越加频繁,而这俨然已经成为两岸三地电影产业发展的趋势。且两岸三地同祖同宗,血脉相连,拥有相同的文化传统。电影表现内容上具有相似性,观众审美经验与审美接受也有着广泛的一致性。虽然内地恐怖电影较港台地区滞后,但其本质上仍有许多共通之处。因此,将香港、台湾和内地作为研究整体对象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选取大陆、香港、台湾整个华语地区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其发展脉络、亚类型以及美学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和概括华语恐怖电影在创作上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华语恐怖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华语恐怖电影中的文化与民族焦虑进一步解读,以研析华语恐怖电影的文化价值,以期为今后华语恐怖电影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黄薇[9](2020)在《“临川四梦”文本之砌末研究》文中认为砌末作为我国传统戏曲剧本创作和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元杂剧中常常出现,在明传奇中更是被广泛使用。“临川四梦”作为明传奇中极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它的成功亦离不开汤显祖对砌末的巧妙设计。结构的整合、重要情节的推动与鲜活人物的呈现都与砌末的运用有着极大关联。本文即是对“临川四梦”文本中的砌末使用展开的研究。论文运用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砌末种类及文本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达到对砌末使用的整体认知。本文的主体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缘由,介绍研究对象名称的选定原因及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最后综述了关于砌末的前人研究。第一章的内容是介绍砌末的定义与词语来源,并对汤显祖戏剧作品中涉及的砌末进行分类归纳。因剧作多由唐代传奇小说或明代话本小说敷衍而成,通过对重要砌末的比较分析,探究汤显祖在砌末设计上的创造性运用。第二章的内容是对砌末在“临川四梦”剧作中承担的艺术功能的研究。主要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象征意蕴及民俗文化体现四个方面对砌末的文本意义进行细致分析。第三章的内容是进一步探讨“临川四梦”文本中砌末运用的时代意义。明传奇中砌末的使用已具有模式化特征,而汤显祖创作的“临川四梦”却并未落入窠臼。以“女性画像”这一重要砌末为中心进行深层挖掘,探讨汤显祖关于砌末的创造性使用对《画中人》《梦花酣》等戏剧作品的影响。最后总结本文主要观点及存在不足,并将文中涉及砌末分类以表格形式附于文后。

李翔[10](2014)在《国产英模银幕形象的表演创作研究》文中认为以德耀中华的当代民族楷模为真实题材而创作的国产英模电影是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在弘扬民族正气,振奋人的意志,净化人的心灵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作为英模电影的核心元素,英模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尤其是演员的二度创作直接影响着英模形象塑造的成败。而由于人物原型的存在以及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英模银幕形象的表演创作在特定限制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此同时,随着对电影表演的认识、观念的深化,以及时代语境的转变,英模形象的表演创作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前进,努力追求着真实性与理想化的完美统一,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有机结合。本文在绪论中完成相关表演理论的建构,并试图以此来观照英模银幕形象,探讨其表演创作。首先,对英模形象的表演历程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演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创作倾向。其次,结合以往经典的英模银幕形象,从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理想化两个角度出发,总结演员在追求人物的外部形似、内在神似、理想主义的升华三个方面所形成的鲜明特点。再次,本文以三位电影演员为例,通过将他们在英模电影和相关电影中的表演进行比较,分别从表演层次、表演风格以及情感控制的角度,深层分析了英模形象的创作过程,从而总结出英模形象的成功塑造理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本文展望了英模形象的表演创作,并分析了在大众文化盛行与电影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英模形象的表演创作在深入强化纪实性、风格多样化方面所做出的尝试与努力,以期创作者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后塑造出更多真实、典型的英模形象,以便更好地实现其有意义主题的传播。

二、孙敏和他的银屏角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孙敏和他的银屏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开创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
    第一节 影视明星:被学术研究遗忘的角落
        一、一个明星符号统治的时代
        二、风光与寂寞:明星在大众传媒与学术研究中迥然不同的命运
        三、本研究的具体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影视明星研究现状描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 对明星社会地位的研究
        (二) 对明星文化意义的研究
        (三) 对明星身体及其表演的研究
        (四) 对明星符号意义的研究
        (五) 对明星职业工作及与其关联的明星制度的研究
        (六) 对影迷及影迷文化的研究
        (七) 符号学方法的运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一个构想: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
        一、研究对象:中国影视明星
        二、研究方法:符号学
        三、理论架构
第二章 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界定
    第一节 几个相关的概念
        一、影视明星与表演艺术家
        二、影视明星与影视演员
        三、影视明星与影视名人
    第二节 作为象征性偶像符号的影视明星
        一、从商业界定走向符号学界定
        二、影视明星是特殊的象征符号
        (一) 作为符号的象征
        (二) 象征符号是一种内涵符号
        (三) 影视明星是象征符号
        二、影视明星是象征性的偶像符号
        (一) 抽象符号与形象符号
        (二) 影视明星作为偶像符号的特殊性
    第三节 影视明星的符号结构与价值结构
        一、索绪尔二元结构说与皮尔斯三元结构说
        二、影视明星与一般演员的符号结构
        三、影视明星与一般演员的价值结构
第三章 影视明星认定与生产的符号学工程
    第一节 名导名片机制
    第二节 出镜率机制
    第三节 曝光率机制
    第四节 人气指数机制
    第五节 片酬与出场费机制
    第六节 票房号召力机制
    第七节 奖牌榜机制
    小结
第四章 1920-40年代:反叛时代
    第一节 好莱坞影响下早期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运作
        一、好莱坞类型片哺育了早期中国电影类型片
        (一) 国产滑稽喜剧片与好莱坞滑稽喜剧片
        (二) 国产侦探片与好莱坞侦探片
        (三) 通俗社会片与好莱坞情节剧
        (四) 国产爱情片与好莱坞爱情片
        (五) 响应好莱坞等外国历史片的国产古装片
        (六) 受好莱坞西部片、侠盗片启发的中国武侠片
        (七) 与好莱坞歌舞片竞争的中国歌唱片
        二、好莱坞明星制哺育了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制
        (一) 好莱坞电影明星制
        (二) 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制
        (三) 明星制与类型片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早期中国电影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192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坏蛋符号
        (二) 侠义英雄符号
        (三) 俊男帅哥符号
        (四) 高超演技符号
        (五) 悲剧人生符号
        (六) 可爱童真符号
        二、193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美女靓妹符号
        (二) 俊男帅哥符号
        (三) 硬汉符号
        (四) 高超演技符号
        (五) 蛇蝎美女符号
        (六) 坏蛋符号
        (七) 开心符号
        (八) 能歌善舞符号
        (九) 才女符号
        (十) 苦难童年或快乐童年符号
        三、194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高超演技符号
        (二) 俊男帅哥符号
        (三) 善良朴实劳动者符号
        (四) 坏蛋符号
        (五) 清纯少女符号等
    第三节 早期中国影星符号意义分析
        一、整体符号意义:反叛先锋
        (一) 192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二) 193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三) 194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一) 中国苦难美女符号——阮玲玉
        (二) “中国电影皇后”符号——胡蝶
第五章 1950-70时代:神圣英雄时代
    第一节 大陆电影生产体制及其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大陆电影生产体制
        (一) 管理机制
        (二) 电影观念
        二、“22大”明星及明星符号类型
        (一) 神圣英雄符号
        (二) 坏蛋符号
    第二节 港台电影生产体制及其明星符号类型
        一、港台商业电影生产体制
        (一) 台湾电影生产
        (二) 香港电影生产
        二、港台电影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侠义英雄符号
        (二) 硬汉符号
        (三) “白马王子”符号
        (四) 青春玉女符号
        (五) 开心符号
        (六) 高超演技符号
        (七) 贫穷善良老人符号
    第三节 1950-7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符号意义分析
        一、整体符号意义:神圣英雄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一) 标准军人的符号——王心刚
        (二) 中国功夫的符号——李小龙
第六章 1980年代以来:从平民英雄到平民时代
    第一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业发展概观
        一、1980年代以来大陆影视商业化进程
        (一) 电影业的重新商业化之路
        (二) 电视剧生产的商业化历程
        二、平民化时代影视英雄叙事的嬗变
        (一) 死了神圣化的英雄,诞生了平民化的英雄
        (二) 影视中的平民英雄叙事
        三、两岸三地影视发展趋向一体化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明星符号类型
        一、政治风云人物符号
        二、帝王符号
        三、侠义英雄符号
        四、男子汉/硬汉符号
        五、女强人符号
        六、俊男帅哥符号
        七、美女靓妹符号
        八、小人物符号
    第三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明星符号意义分析
        一、整体符号意义:大众世俗理想与愿望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一) 英雄气平民符号——周星驰
        (二) 普通平民符号——葛优
结语 一个新概念:明星符号学
    一、解神话:鲍德里亚消费符号学批判
    二、“明星符号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渊源
        (一)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
        (二) 卡西尔的文化人类学符号学
        (三) 罗兰·巴尔特的神话符号学
        (四) 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学
    三、影视明星的多重符号意味
        (一) 影视明星是影视商业化生产体制的符号
        (二) 影视明星是大众文化心理的表征
        (三) 影视明星在影视生产系统中的符号力量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3)戏曲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及审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目的、目标
        (二)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二)戏曲短视频研究时间分布
        (三)戏曲短视频研究机构分布
        (四)戏曲短视频研究热点分析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一)短视频
        (二)微电影
        (三)戏曲短视频
第一章 戏曲短视频的流变及特征
    第一节 戏曲与短视频的融合轨迹
        一、初步融合:戏曲微电影
        二、深度融合:戏曲短视频
    第二节 戏曲短视频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2005-2011年):网页内嵌、官方创作、转播为主
        二、成长期(2012-2017年):平台参与、市场拓宽、逐渐丰富
        三、繁荣期(2018-2020年):类型丰富、形态灵活、推陈出新
第二章 戏曲短视频的内容生产
    第一节 戏曲短视频的内容生产环境
        一、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技术环境
    第二节 戏曲短视频的内容分类
        一、样本的来源
        二、样本的主题呈现与分类
    第三节 戏曲短视频的内容生产特点
        一、戏曲综艺类短视频特点
        二、戏曲教学类短视频特点
        三、戏曲表演类短视频特点
        四、戏曲短视频的共性
    第四节 戏曲短视频的构成元素分析
        一、内部构成元素
        二、外部构成元素
第三章 戏曲短视频的审美观照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戏曲短视频的影响
    第二节 戏曲短视频的审美一般性
        一、综合性与技术性
        二、逼真性与假定性
        三、造型性与运动性
    第三节 戏曲短视频的审美独特性
        一、微叙事之美
        二、内容及形式之美
    第四节 戏曲审美的继承与新变
        一、戏曲审美的继承性
        二、戏曲短视频的时代性
第四章 戏曲短视频的创新价值
    第一节 戏曲短视频的艺术价值
        一、扩展了以戏曲为内容的影视类别
        二、丰富了新媒体平台中影视作品的艺术内涵
    第二节 戏曲短视频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的传播
    第三节 戏曲短视频的娱乐价值
        一、视听娱乐的满足感
        二、互动仪式的体验感
第五章 戏曲短视频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戏曲短视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从内容生产看戏曲短视频的问题
        二、从审美特性看戏曲短视频的问题
    第二节 戏曲短视频的发展策略
        一、从内容生产看戏曲短视频的发展策略
        二、从审美特性看戏曲短视频的发展策略
    第三节 推动戏曲短视频持续健康发展的其他建议
        一、鼓励线上与线下的联动
        二、教学类戏曲短视频的制作与审核
        三、开展边缘剧种的营救
        四、积极邀请明星参与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传播学视域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研究 ——以“我家那”系列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综述
        0.2.1 关于综艺节目模式的研究
        0.2.2 关于慢综艺节目的研究
        0.2.3 关于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研究
    0.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之处
第1章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兴起的内在机理
    1.1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兴起与发展
        1.1.1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蔚然兴起
        1.1.2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1.2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兴起的原因
        1.2.1 政治因素:多措并举的政策规约
        1.2.2 市场因素:产业整合下的综艺趋势
        1.2.3 心理因素:娱乐狂欢的猎奇心理
        1.2.4 文化因素:情感共鸣的审美旨趣
第2章 传播学视域下情感观察类真人秀“我家那”系列节目特色
    2.1 多重视角下传播主体的多样表现
        2.1.1 记录视角下映射都市青年群像的“自叙体”
        2.1.2 交叉视角下聚焦代际情感冲突的“多叙体”
        2.1.3 全知视角下串联节目情感线索的“叙述者”
    2.2 热点话题下传播内容的真实呈现
        2.2.1 折射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选择,聚焦热点议题引发共鸣
        2.2.2 用“观察”解读社会行为,私人话语转向公共领域
        2.2.3 双重叙事建构复合结构,多种解码让对话更开放
    2.3 多方联动下传播方式的整合互动
        2.3.1 电视平台培养惯性收视,视频网站实现二次传播
        2.3.2 多渠道复合推广,社交平台保持话题热度
    2.4 情感需求下传播对象的满足体验
        2.4.1 情感唤起:亲密感和社交感的搭建
        2.4.2 权力重构:参与和对话的受众姿态
        2.4.3 多元共感:悬念中的纪实呈现
    2.5 观察评论下传播效果的持续影响
        2.5.1 认知层面上,促进信息积累
        2.5.2 情感层面上,满足身份认同和价值建构
        2.5.3 行为层面上,提供社交契机
第3章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困境与发展前景
    3.1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审视与反思
        3.1.1 节目内容:同质化与深度性的取舍
        3.1.2 节目制作:创新性与延续性的把握
        3.1.3 节目受众:个性化与整体性的统筹
        3.1.4 叙事策略:逻辑性与真实性的权衡
    3.2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优化与发展
        3.2.1 节目内容:差异化定位开拓观察新领域
        3.2.2 节目制作:整合营销塑造本土化品牌
        3.2.3 节目受众:大数据手段深挖受众需求
        3.2.4 叙事策略:创建多维视角创新剪辑手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光复五年”间的上海影刊研究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缘由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资料汇编类研究成果
        2、电影杂志的个案研究
        3、电影杂志与电影史书写
        4、电影杂志的形态特征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摩登上海:早期中国电影中心及其电影发展概况
    一、封建社会中的另类——上海最初的发展
    二、海纳百川:同乡会馆与同业会馆的发展
    三、封闭中的窗口——开埠对上海的影响
    四、“上海摩登”的建构力量之一——上海电影的开端及其发展
    附:《青青电影》1949 年 1 月第一期刊载《全沪影院》
第二章 早期上海电影期刊的历史沿革及“光复的 5 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发展
    一、早期上海电影期刊的诞生及其沿革
    二、“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恢复与繁荣
    三、“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主要类型
    四、“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与上海市民的娱乐生活
第三章 国产VS海外:“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中的影片报道
    一、电影期刊的立身之本——影片报道及其数量变化
    二、精彩在剧外——“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对《国魂》与《假凤虚凰》的报道.
        1、命途多舛——《国魂》
        2、娱乐精神的良好体现——《假凤虚凰》
    附:“光复的 5 年”间上海电影期刊国产电影报道情况一览表
第四章 偶像与消费:“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明星形象呈现
    一、明星报道:社会重压下的窥私心理与刻板印象
        1、明星私生活的呈现:作为“消费偶像”的明星
        2、大众的明星消费及其窥私欲的满足
        3、形象营造:明星报道与明星刻板印象的形成
    二、白光与黄宗英——明星报道的形象定位功能
        1、“坏女人”白光
        2、“甜姐儿”黄宗英
    三、“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明星报道的特点
第五章 态度与立场:“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中的影评
    一、抗战结束前后的 1945 与空白的 1946
    二、空白过后的 1947
    三、逐渐成熟的 1948
    四、天亮前的 1949
第六章 发行与广告:“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市场运作
    一、发行与广告:“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运营的基本要素
    二、“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的发行价格变化
    三、“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的广告刊例价格及广告内容的变化
        1、“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广告刊例价格的变化
        2、“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广告内容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吉林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自我评价表
在学期间完成的与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含获奖、专利)

(7)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诗词名物研究与传统名物研究的分野
    第二节 诗词"名物"界定及与"意象"之辨
    第三节 "名物"研究综述及相关材料
    第四节 论文的总体目标与方法
第二章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唐五代诗词金银饰品的类别划分
        一 冠饰
        二 发饰
        三 耳饰
        四 项饰
        五 手饰
        六 腰饰
        七 衣饰
    第二节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艺术表现
        一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声色表现
        二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意象组合与传递
        三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情感寄托
第三章 乐器名物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吹乐
        一 吹乐分类考证
        二 吹乐在唐五代诗词中的趋同表现
    第二节 弹拨乐
        一 琵琶考证(阮咸、曲项、五弦、胡琴)
        二 筝考证
        三 箜篌考证
    第三节 打击乐
        一 编钟、编磬
        二 方响
        三 鼓
    第四节 乐器在唐五代诗词中的声情艺术特点
        一 乐器拟声效果
        二 乐器的情感表现
        三 乐器传音与诗词意境的融合
第四章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屏、枕
        一 屏风
        二 颇黎枕
        三 山枕
    第二节 窗、帘
        一 纱窗、绿窗
        二 青琐
        三 绣帘
        四 珠帘
    第三节 灯、烛
        一 灯、烛概述
        二 背灯、背烛
    第四节 香
        一 麝香
        二 金鸭炉
        三 博山炉
    第五节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词的情感特质
        一 "屏深"与"枕腻"
        二 "凭窗"与"卷帘"
        三 "背灯"与"香消"
第五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篇名物词探论
    第一节 温庭筠《菩萨蛮》名物意象探论
        一 《菩萨蛮》"小山"的再考辨
        二 名物视角下的温词创作特点:以《菩萨蛮》为例
        三 《菩萨蛮》词牌与名物关系
    第二节 白居易《长恨歌》名物举证释读
        一 《长恨歌》名物举例考证
        二 《长恨歌》名物运用技巧
        三 《长恨歌》名物的叙事性特征
    第三节 杜甫《丽人行》名物考释图证
        一 服饰之属:绣罗、蹙金、(?)叶、腰极
        二 宴饮之属:犀箸、翠釜、水精盘、鸾刀、八珍
        三 装饰之属:云幕、锦茵
第六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物词考证诠释
    第一节 "钗头凤"考:一个词调的形成、分合和演变考察
        一 从妇女首饰到词中意象
        二 从"撷芳词"到"钗头凤"
        三 "折红英"、"玉珑璁"与"惜分钗":词调异名的演化途径
    第二节 "簪珥"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学代言
        一 "遗簪堕珥"的文献释义
        一 "簪珥"的名物实意
        三 "遗簪堕珥"的文学代言
    第三节 "蹙金"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化解读
        一 唐代诗词中的"蹙金"
        一 "蹙金"的文献梳理
        三 "蹙金"实物及其宗教意涵
        四 "蹙金"与"盘金"、"缕金"、"贴金"
图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华语恐怖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华语恐怖电影的研究价值
    二、 华语恐怖电影的研究现状
    三、 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华语恐怖电影概述
    一、 华语恐怖电影概念界定
    二、 恐怖电影的发展轨迹
        (一) 世界恐怖电影发展轨迹
        (二) 华语恐怖电影发展历程
    三、 恐怖电影的受众分析
        (一) 恐怖电影的受众群体特征
        (二) 恐怖电影接受的心理分析
第二章 华语恐怖电影亚类型研究
    一、 人类社会对“他者”的恐惧——“怪物”类
        (一) 华语恐怖片的第一主题鬼片
        (二) 秩序与理性的破坏者“僵尸片”
        (三) 存在于民间话语体系中的巫术
        (四) 追随世界潮流的变异猛兽怪物
    二、 移情与认同作用下的“他人”恐惧——连环杀手类
        (一) 对现实恐惧的狂欢化——“奇案”类影片
        (二) 对现实恐惧的娱乐化——砍杀类(slasher film)及其他
    三、 恐惧的深层体验——心理恐怖类
        (一) 精神问题下的疑神疑鬼
        (二) 怀有目的的装神弄鬼
第三章 华语恐怖电影的美学特质
    一、 华语恐怖电影的意境审美
        (一) “虚”和“实”的辩证关系
        (二) 暴力场景诗意化
    二、 华语恐怖电影中的意象
        (一) 华语恐怖电影中的恐怖意象
        (二) 华语恐怖电影中的空间意象
    三、 华语恐怖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美学转向
        (一) 二元对立系统的瓦解
        (二) 拼贴与“恐怖娱乐化”
        (三) 文化的多元化
        (四) 开放式结尾
        (五) 复制与“恐怖麦当劳化”
第四章 华语恐怖电影的传统观与现世感
    一、 华语恐怖电影的传统观
        (一) 历史、文化与传统
        (二) 儒家文化传统对华语恐怖电影的影响
        (三) 中国宗教文化对华语恐怖电影的影响
    二、 华语恐怖电影的现世感
        (一) 华语恐怖电影中的政治意识
        (二) 八、九十年代香港九七症候下的身份认同的追寻
        (三) 华语恐怖电影中的现代焦虑与欲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明细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临川四梦”文本之砌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临川四梦”文本中砌末使用概述
    第一节 关于“砌末”
    第二节 砌末的分类统计
    第三节 “临川四梦”砌末的使用
第二章 “临川四梦”文本中砌末的艺术功能
    第一节 砌末的叙事结构功能
    第二节 砌末的人物塑造功能
    第三节 砌末的象征性意蕴
    第四节 砌末背后的民俗文化体现
第三章 “临川四梦”文本中砌末运用的时代意义
    第一节 明传奇中砌末运用的模式化
    第二节 “临川四梦”砌末运用与同时期剧作家创作的比较——以梅鼎祚为例
    第三节 “临川四梦”砌末运用对其后剧作家创作的影响——以“画像”“梅”“柳”为例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国产英模银幕形象的表演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理论的建构
        1.4.1 电影表演概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
        1.4.2 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
        1.4.3 英模电影类型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
第2章 英模形象的表演历程
    2.1 突显工农兵气质的五十至七十年代
        2.1.1 生活体验中调节自身气质
        2.1.2 特写中烘托形象的高大全
    2.2 内心化表演的八九十年代
        2.2.1 注重剧作与导演作用的发挥
        2.2.2 把握人物内心的变化
    2.3 追求人物个性展示的新世纪
        2.3.1 寻求人物的性格基调
        2.3.2 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表达
第3章 英模形象的表演特点
    3.1 外部形象的摹拟
        3.1.1 忠于原型的外貌气质
        3.1.2 捕捉外部的行为特征
    3.2 角色内心的体验与表现
        3.2.1 军警英模坚守正义的内外诠释
        3.2.2 领导干部英模执政为民的心态描摹
        3.2.3 科学家英模自强不息的魅力呈现
        3.2.4 平民英模任劳任怨的心理外化
    3.3 在显隐相宜中升华人物形象
        3.3.1 在创造激情中突出显性表演
        3.3.2 在雕琢细节中进行隐性表演
第4章 同一演员在英模电影和相关电影中的表演比较
    4.1 高明对书记形象的表演创作
        4.1.1 规定情境中融入本色魅力
        4.1.2 生命体验中达到无我之境
    4.2 张瑜对公安局长形象的表演创作
        4.2.1 性格化表演中演绎虚构人物
        4.2.2 情感化表演中还原真实形象
    4.3 剧雪对教师形象的表演创作
        4.3.1 含蓄内敛的内心表达
        4.3.2 奔放直接的情感释放
第5章 英模形象的表演展望
    5.1 深入强化纪实特性
        5.1.1 “简单的复杂”表演倾向
        5.1.2 启用非职业演员增强真实感
    5.2 探索多样表演风格
        5.2.1 在诗意表演中抒发情怀
        5.2.2 在喜剧表演中增添个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新中国英模人物传记片创作年表(1949-2013)
致谢

四、孙敏和他的银屏角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D]. 李启军. 四川大学, 2005(02)
  • [2]孙敏和他的银屏角色[J]. 盛荣. 电影评介, 1990(01)
  • [3]戏曲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及审美特性研究[D]. 胡亚男.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4]传播学视域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研究 ——以“我家那”系列节目为例[D]. 朱婉莹. 湘潭大学, 2020(02)
  • [5]“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6]“光复五年”间的上海影刊研究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D]. 陈新阳. 吉林大学, 2018(12)
  • [7]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D]. 武晓红. 浙江大学, 2016(07)
  • [8]华语恐怖电影研究[D]. 洪潇楠. 吉林大学, 2014(09)
  • [9]“临川四梦”文本之砌末研究[D]. 黄薇.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国产英模银幕形象的表演创作研究[D]. 李翔. 湖南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孙敏和他的银幕人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