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来顺[1](2021)在《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文中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具有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的特征。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由于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仍然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遵循早期、有效和维持原则,即尽早治疗、单药治疗、原药治疗及个体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随着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种类越来越多,科学合理是当前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原则、不同时期和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选择进行综述,并着重阐述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以阴性症状为主患者及伴抑郁存在自杀和自伤倾向患者的药物治疗,以期为该病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徐铃[2](2021)在《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方法 7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比组,每组36例。参比组患者单独使用氯氮平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22%高于参比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低于参比组的2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分别为(7.21±1.01)、(9.21±1.23)、(11.21±3.11)分,均低于参比组的(13.56±2.32)、(17.35±3.44)、(24.15±4.2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注意、言语、视觉广度、即刻记忆、延迟记忆评分均高于参比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健康变化评分均高于参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时,采用利培酮合并氯氮平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患者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
崔雨静[3](2019)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是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精神病,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疾病,其中有20%~30%患者属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其治疗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从疾病诊断、药物治疗和药物抵抗等方面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经验。利用中国知网、PubMed和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以"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和"药物治疗"为关键词,检索2019-02-28前发表的关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独立筛选和评估文献。纳入标准:(1)经临床精神科医生诊断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2)文献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相关;(3)文献中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显着疗效。剔除标准:(1)综述类文献;(2)研究资料缺失或质量较差。最终40篇文献纳入分析。随着精神科学的发展,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方式越来越多,可以选择不同治疗方式如更换药物、联合用药、加用辅助药、合并ECT立体定向手术、合并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非药物治疗,并且需要患者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加强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
肖健[4](2019)在《MECT联合第二代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复发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MECT联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为临床对于复发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临床试验研究的方法,将45例被试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3组,分别为奥氮平与利培酮联合MECT组(对照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奥氮平处理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利培酮处理组),三组分别接受相应治疗。治疗前予以PANSS评分和Mo Ca量表评分,在治疗过程中的第2、4、8周末时分别进行PANSS评分、Mo Ca评分和TES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组间的差异。每周一、周三、周五做MECT治疗,共做6次治疗。结果1三组治疗第8周后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对照组痊愈2例,显着10例,总有效率为80.0%,奥氮平处理组痊愈1例,显着9例,总有效率为66.6%,利培酮处理组痊愈2例,显着9例,总有效率为73.3%,方差分析发现三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 PANSS评分发现,三组患者治疗后PANSS量表治疗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在治疗第2周末和第4周末对照组被试PANSS阳性症状量表评分低于两个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第8周末,三组治疗方法在控制阳性症状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阴性症状的控制方面,三组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且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周末三组评分有区别(P<0.05),第4周末和第8周末三组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显示的评分统计上看,通过两两比较,对照组比其余两组的评分降低更明显,且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从PANSS量表与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的总体评分上来看,在第2周末三组总评分差异显着(P<0.01),第4周末三组总评分有所差别,但是到了第8周末三组评分减分数并没有显着差别,结果显示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治疗认知功能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恢复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认知评分,尤其是奥氮平处理组在认知功能改善方面更为明显(P<0.01),8在第2周末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皆有所降低,但是在第4周末和第8周末,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认知功能恢复情况高于治疗前水平。从认知功能总评分上来说,奥氮平处理组改善认知功能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在各项评分中,三组患者在执行功能、注意、记忆、计算、定向力、语言方面均有差异,其余各方面改善并没有显着差异,其中,患者在执行功能、记忆、计算、定向功能恢复上应用奥氮平联合MECT效果较好,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意、语言方面恢复应用选用利培酮联合MECT的治疗方式较好,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副反应调查结果显示,第2、4、8周末,三组在治疗的TESS总分组内和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组间比较,在第8周末的TES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三组均出现了嗜睡、便秘、体重增加、口干和近事记忆障碍的不良反应,其中,利培酮处理组相比其他两组出现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几率更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相比其他两组在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头痛、便秘的副作用上出现几率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不良反应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结论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的治疗方法仅在控制一般精神病理量表中的症状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明显增多。从临床角度分析,不推荐这两种药物共同联合MECT的治疗方式。奥氮平或利培酮分别联合MECT的治疗方式对复发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且处于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各有优势,临床在选药方面应加以区别对待。图1幅;表12个;参165篇。
段明君[5](2019)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网络的重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有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维度精神异常且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目前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大脑失连接所致。随着脑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脑网络理论的引入,精神分裂症大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特异性变化受到了当前研究的广泛关注,认为脑结构和功能网络可能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之一。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最有效的手段,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而多巴胺受体主要分布在基底节。因此本研究以神经影像技术为手段,结合临床治疗数据,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和全脑网络的特征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对这些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工作如下:1.在局部结构层次上,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结构改变情况。本研究通过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基底节的磁共振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部分区域和丘脑存在水分子弥散参数异常,其中有8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FA值降低,并且FA值与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阳性症状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除左侧苍白球外,其他7个ROI脑区MD值增加。进一步比较两组间的ROI体积可见,患者组双侧壳核ROI体积增加,另外6个ROI体积降低。这一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脑区内部是异质性的,各亚区有其特异性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与临床症状相关,可能作为我们进行干预的靶点区域。2.在局部功能网络层次,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功能网络改变情况。本研究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基底节脑网络比较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尾状核间功能连接增强,双侧尾状核与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双侧尾状核与小脑皮质的功能连接减弱,右尾状核与辅助运动区和中扣带回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者组病程与右侧尾状核和额上回功能连接改变呈线性正相关,提示精神分裂症脑网络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考虑到尾状核在人脑输入信息过滤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的异常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的妄想有关。3.在全脑网络层次,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网络改变情况。本研究利用全脑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方法,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脑磁共振影像数据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区域脑网络异常,首先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初级皮层DC值降低,高级皮层DC值增高。进一步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与患者右侧枕中回的DC值线性负相关,异常脑区DC值与患者PANSS评分呈线性相关。其中与PANSS阳性症状分量表评分相关的脑区为左侧舌回,与PANSS阴性症状分量表评分相关的脑区包括枕下回,双侧背外侧前额叶,额上回,中央后回,楔叶。这些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C值异常是广泛的,但不同脑区的异常可能与不同的临床症状相关,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其特征性的脑功能网络基础,可以针对性进行研究和干预。4.探讨了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神经节局部功能网络的影响。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CA)和功能网络连通性分析方法,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神经节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6个月前后的脑影像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双侧尾状核与双侧额中回、左侧尾状核及左侧壳核功能连接降低,双侧丘脑与左侧尾状核和小脑功能连接降低,左侧丘脑与右侧尾状核功能连接也降低,并且发现治疗后左侧额顶网络和右侧额顶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而听觉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降低。鉴于前面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其双侧尾状核间功能连接增强,结合这里发现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其连接降低,可能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网络连接发挥治疗作用。5.探讨了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网络的影响。采用DC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model,SVR)预测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利培酮治疗组、氯氮平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三者间的脑影像数据,结合临床症状评估分析发现,三组间的DC值均存在差异,其中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组间的主要差异在颞中回。进一步基于SVR标识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起效的重点脑区为丘脑、脑岛及初级感知运动区域,且这些脑区的功能连接特征能很好地预测氯氮平组对阴性症状的疗效。综上,本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及其相关网络和全脑网络均存在特异性的改变,其中部分改变与病程或临床症状相关。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部分异常脑连接,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目的。但这些异常脑网络可能是个体化的,需要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刘龙平,潘荣新,胡艳萍,胡鑫鑫,张小红[6](2019)在《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电休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结果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5、9周的PANSS评分均显着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5、9周的PA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的WCST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9周的总测验次数、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均显着低于入院时,完成分类数显着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9周的总测验次数、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完成分类数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与利培酮相似,安全性均良好,但在改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方面的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荐。
李媛媛,张云淑,王健,栗克清,王红英[7](2016)在《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优化治疗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氯氮平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关于氯氮平合并其他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半随机及临床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协作网Rev Man 5.3版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研究质量和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47个研究进入Meta分析,分别是与利培酮、阿立哌唑、舒必利、齐拉西酮、无抽搐电休克、丙戊酸盐、碳酸锂合用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氯氮平联合其他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大多优于单用氯氮平组(P均<0.05),仅与碳酸锂合用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RR=1.27,95%CI=0.821.97,P=0.28;12周:RR=1.53,95%CI=0.455.13,P=0.49)。结论氯氮平联合其他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并不是简单的作用相加,合用可能使神经受体功能甚至生化方面发生有益于健康的生物学变化,从而使精神功能恢复正常,病情得以控制。故针对具体患者对所用的药物做合理配伍,有可能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可作为难治性分裂症治疗的策略之一。
杨辰[8](2016)在《利培酮合并喹硫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利培酮合并喹硫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共35例,所选患者均符合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总共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由专业精神科医生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患者病情改善程度;应用药物副作用量表(TESS)评定患者在12周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近似F检验:Welch法。各组间均数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法。结果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BPRS总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减低,缺乏活力因子、思维障碍因子、激活性因子、敌对猜疑因子的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焦虑忧郁因子评分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根据减分率[1][2]评价临床疗效,显着有效率8%,临床有效率57%,无效率34%,总有效率65%。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的TESS总分无显着差异。结论参与本研究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应用利培酮和喹硫平联合治疗后,精神病性症状基本得到控制,病情得到缓解。但在焦虑抑郁方面未见明显改善,建议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能够耐受治疗。
谢玲银,张智勇[9](2015)在《利培酮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使用利培酮联合氯氮平两种药物来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利培酮联合氯氮平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则只服用氯氮平进行治疗,观察12周,分别于入组前、治疗6周末、12周末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治疗效果,同时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治疗6周末及12周末的BPRS评定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的治疗可采用利培酮联合氯氮平两种药物进行尝试,其临床效果显着,且安全性有较大程度的保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丽霞,田常青[10](2010)在《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入组60例符合Kane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定义的患者,随机服用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两组各30例,观察1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末、2周末、4周末、8周末、12周末、治疗16周末评定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副反应量表(TESS)、功能总体评定量表(GAF)各一次。治疗前后还需评定韦氏记忆量表(MQ)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各一次并测量体重。结果无论是服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还是服用利培酮治疗的患者,基线时各项指标没有差异,治疗第4周末GAF量表得分明显增加,治疗第8周末PANSS总分、阴性症状因子分明显降低,治疗第12周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着性。治疗第16周末,利培酮组TESS量表得分明显低于氯氮平组,而GAF量表得分明显高于氯氮平组,差异均有非常显着性。结论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相当,且利培酮的副反应更轻,更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
二、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分裂症治疗目标 |
2 精神分裂症治疗原则 |
3 急性期治疗 |
3.1 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 |
3.3 伴抑郁存在自杀和自伤倾向患者治疗 |
4 维持期治疗 |
5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 |
6 总结 |
(2)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对比 |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RBANS评分对比 |
3 讨论 |
(3)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难治性精神病治疗策略 |
2 TRS药物治疗进展 |
2.1 单一用药 |
2.1.1 氯氮平 |
2.1.2利培酮 |
2.1.3 喹硫平 |
2.1.4 奥氮平 |
2.1.5 齐拉西酮 |
2.1.6 阿立哌唑 |
2.1.7 帕利哌酮 |
2.1.8 布南色林 |
2.1.9 鲁拉西酮 |
2.1.1 0 依匹哌唑 |
2.2 联合用药 |
2.2.1 氯氮平合并利培酮 |
2.2.2 齐拉西酮联合小剂量氯氮平 |
2.2.3氨磺必利联合氯氮平 |
2.3 辅助用药 |
2.3.1 抗精神病药合并心境稳定剂 |
2.3.2 抗精神病药联合用抗抑郁药 |
2.4 抗精神病药合并其他治疗 |
2.4.1 抗精神病药合并电休克治疗 |
2.4.2 重复经颅磁刺激 |
2.4.3 综合心理社会干预 |
结语与展望 |
(4)MECT联合第二代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设计 |
1.1.3 治疗方法 |
1.1.4 量表的评估 |
1.1.5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2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1.2.3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 PANSS总分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比较 |
1.2.4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认知功能比较 |
1.2.5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副反应情况比较 |
1.3 讨论 |
1.3.1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1.3.2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 PANSS总分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比较. |
1.3.3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认知功能比较 |
1.3.4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副反应情况比较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进展 |
2.1.1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
2.1.2 MECT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 |
2.2 第二代精神病药物联合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
2.2.1 第二代精神病药物联合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症状的进展情况. |
2.2.2 第二代精神病药物联合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研究进展 |
2.2.3 第二代精神病药物联合MECT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 |
2.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
附录B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网络的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变迁 |
1.3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递质紊乱 |
1.4 大脑与复杂网络 |
1.5 精神分裂症脑影像研究 |
1.5.1 精神分裂症大脑体积变化 |
1.5.2 精神分裂症脑结构网络变化 |
1.5.3 精神分裂症大脑功能网络变化 |
1.6 抗精神病药物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网络 |
1.7 本研究的组成 |
1.8 本研究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基底节结构特征研究 |
2.1 引言 |
2.2 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影像数据采集 |
2.2.3 数据预处理 |
2.2.4 基底节及丘脑区域的提取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FA值和MD值差异 |
2.3.2 体积差异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基底节功能网络特征研究 |
3.1 引言 |
3.2 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影像数据采集 |
3.2.3 数据预处理 |
3.2.4 独立成分分析和确定成分 |
3.2.5 基底节网络组间统计分析 |
3.2.6 功能连接分析 |
3.2.7 功能特性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 |
3.3 结果 |
3.3.1 基底节网络的空间分布 |
3.3.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异常网络 |
3.3.3 精神分裂症患者尾状核功能连接差异 |
3.3.4 功能连接特性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全脑网络度中心度特征研究 |
4.1 引言 |
4.2 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影像数据采集 |
4.2.3 数据预处理 |
4.2.4 加权度中心度计算 |
4.2.5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精神分裂症患者DC值异常脑区 |
4.3.2 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DC值与临床症状评分相关性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精神病药物影响精神分裂症基底节网络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影像数据采集 |
5.2.3 数据预处理 |
5.2.4 基底节网络功能连接计算 |
5.2.5 空间独立成分分析 |
5.2.6 功能网络连接分析 |
5.3 结果 |
5.3.1 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差异 |
5.3.2 独立成分选取 |
5.3.3 功能网络间连接分析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抗精神病药物影响精神分裂症全脑网络度中心度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影像数据采集 |
6.2.3 数据预处理 |
6.2.4 度中心度的计算 |
6.2.5 统计分析 |
6.2.6 多变量支持向量回归预测分析 |
6.3 结果 |
6.3.1 临床资料 |
6.3.2 主要差异脑区 |
6.3.3 药物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DC值的改变 |
6.3.4 药物预测评估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5、9周PANSS评分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9周WCST变化情况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
3 讨论 |
(7)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优化治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纳入、排除标准 |
文献检索 |
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 |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文献检索结果 |
纳入研究特征 |
质量评价 |
氯氮平合并其他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
讨论 |
(8)利培酮合并喹硫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利培酮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标准[8]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J]. 孙来顺. 医学信息, 2021(21)
- [2]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J]. 徐铃.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06)
- [3]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现状[J]. 崔雨静. 社区医学杂志, 2019(15)
- [4]MECT联合第二代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分析[D]. 肖健.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网络的重塑研究[D]. 段明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J]. 刘龙平,潘荣新,胡艳萍,胡鑫鑫,张小红. 中国当代医药, 2019(07)
- [7]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优化治疗方案[J]. 李媛媛,张云淑,王健,栗克清,王红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6(06)
- [8]利培酮合并喹硫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辰.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9]利培酮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J]. 谢玲银,张智勇. 中国医药科学, 2015(15)
- [10]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随机对照研究[J]. 陈丽霞,田常青.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