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反腐倡廉若干关系

正确处理反腐倡廉若干关系

一、正确处理反腐倡廉中的几个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宋莉[1](2015)在《山西省反腐倡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后,我们党把反腐倡廉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过去两年,中央秉承“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原则,坚定信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力落实两个主体责任,以高压态势惩治腐败,成绩显着,极大地提振了民众的信心。以十八大为契机的反腐倡廉工作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腐败的重视,特别是针对发生在山西省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党中央进行了严肃查处,涉案干部级别高、数量多、领域广,令人震惊。充分暴露出山西省反腐倡廉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当前,山西省改革发展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关头,连续出现的严重腐败问题,给党的形象,给山西的荣誉带来严重影响,这是山西人民、也是全国人民不愿看到的。充分认清山西省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尖锐性和特殊性,认真吸取教训,正视问题并深入思考山西省反腐倡廉的新方向,对于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只有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才能相得益彰。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反腐倡廉领域的诸多成绩,皆是在党中央以高压态势惩治腐败的情形下取得的,依旧停留在“不敢”上,“不能”的体制机制尚在建设中、“不想”的自觉远未形成,一些老问题尚未解决,一些新问题又不断涌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解决当下的反腐倡廉问题,无论是出于硬性的制度要求,还是基于软性的精神诉求,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反腐倡廉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进反腐败斗争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对于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系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立足于反腐倡廉现状,以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发生的严重腐败为切入点,分析新时期山西省腐败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思想政治文化原因,意图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文化对腐败的强大作用力,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基础工作、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基于山西省腐败的特定事实,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山西省反腐倡廉中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取得的成效及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凸显的不足并阐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足的原因。最后,本文从把握客观规律、优化内容、创新方法、健全机制四个方面出发,系统地提出了新时期山西省在反腐倡廉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适应山西省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和要求,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发展。

刘序明[2](2012)在《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发展给整个国家、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执政党的建设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网络监督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的存在,也成为新时期执政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它是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公民政治参与的表现,也是新媒体时代群众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同时,网络监督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新时期信息化浪潮迅速推进的产物,更是与民众主人翁意识高度觉醒的必然结果。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从加强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角度对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进行现实考察,并对网络监督存在的一些困境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完善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方面的对策。在绪言部分中,阐明了选题的意义,并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在第一章中,针对网络监督相关问题,阐释了一些基本概念如监督、网络技术及网络监督,分析了网络监督的载体、特点、原则。指出,网络监督的实质就是现代民主政治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群众监督。网络监督能降低反腐败的监督成本,提高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优化反腐倡廉的政治生态环境,遏制腐败文化的流行,促进先进廉政文化的宣传推广,缓解社会不满情绪,有助维护社会稳定等在第二章中,对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进行了现实考察。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网络监督也为反腐败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并成为民众参与反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发挥呈现不平衡状态,包括网络监督主体的发展、网络监督对象的范围、网络监督载体的选择等的发展不平衡。网络监督易产生人治型反腐的倾向,冲击传统法治型反腐的制度依赖,影响传统反腐运作模式,冲击传统反腐部门的独立性与公正性,这对传统制度反腐的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遭遇制度困境,如,信息的伦理、传播、真实性困境。本章中还对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特点与趋势进行分析,并得出这种极化现象亟待引导的结论。在第三章中,主要是对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遭遇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一,网络原因。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给网络监督带来了挑战及网络文化建设的欠缺。在网络文化中,包括游戏主义、自由主义、技术主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网络监督的作用发挥。网络中的各种多元、开放的文化对于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的发挥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对于网络监督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引起的语言暴力、宣泄、反抗等网络暴力行为。第二,制度原因。网络监督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网络监督与制度反腐之间缺乏链接,民众政治参与的沟通机制、管理机制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第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包括法律意识薄弱、道德意识淡漠、利益意识的驱动等。在第四章中,主要是针对网络监督的现状,对完善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提出一些对策。第一,加强网络监督的制度建设。要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管理,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信息举报、受理机制。第二,加强网络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结合。主要是坚持网络监督与体制内监督的结合、坚持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的结合、坚持网络监督与传统群众监督的结合。第三,加强执政党对网络监督的引导。要加强反腐倡廉的网络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反腐败的社会氛围、完善民众政治参与的沟通、管理和监督机制。第四,正确认识与处理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保护、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成本与效率、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言论自由与网络管制的关系。在结束语部分中,展望了网络监督的未来发展及其在反腐败中的作用。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网络监督的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监督也将继续在反腐败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依法完善网络监督,充分发挥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

宁华强[3](2011)在《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创新,其理论与实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我国理论界现有的研究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成果囿于会计、审计学科,尚未在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中引进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还是一片空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为政府降低内部管理协调成本、提高效率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平台。政府管理中信息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大大地提高了,它不再简单地表现为滞后于政府管理过程的事后反映和事后监督方式,而是演变成为一种实时监控的控制手段。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政府部门管理模式和传统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理论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已发生了动摇,信息化对传统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提出了挑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如下基本逻辑思路: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理论假设,以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作为分析工具,讨论在信息不对称这个理论假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应做的调整。接着提出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修正模型,作为下一步案例分析的应然,然后以广东地税为案例,验证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修正模型,并总结其成功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全文分为六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文献综述、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等。第2章主要进行概念厘定和分析方法的介绍,界定了政府部门、控制、内部控制、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等概念,介绍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方法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这两个理论假设,为进一步进行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3章从理论上对传统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构成要素。第4章以信息化条件下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变革为论题,指出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假设前提(信息不对称)已经减弱,需要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框架体系进行恰当的重构,并提出了修正模型。第5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广东省地方税务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例,验证前文所提出的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框架体系和修正模型。第6章在前一章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结论和展望,对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未来发展的趋势。

朱庆跃[4](2012)在《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 ——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文中提出运用政治生态学研究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实践的演进源由、经验教训、内在规律,这既在理论上有助于拓宽有关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历史实践研究的深广度;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现实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这篇论文,就是试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着重以政治生态学研究法为主,融合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等,力求从生命系统工程建设(即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环境系统(其分为外环境系统和内环境系统两种,前者为引发和促使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变迁的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后者为党的权力运行的政治体系内各子系统,如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等方面之间协调运行的核心环境)变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探寻如何实现与保持两者之间动态平衡的生态化发展(即揭示有效有序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内在规律)。根据党的权力运行所处政治生态环境在具体化变迁中呈现出的特征,本论文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历史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新时期三个长时间段。相应地,论文在布局上主要分为上(革命时期,有4章)、中(建设时期,有3章)和下(改革新时期,有3章)三篇,共10章内容和一个结束语。上篇:主要具体考察在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从1921-1927年构建的开启、1927-1937年初步探索、1937-1945年的成熟以及1945-1949年的继续完善化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所呈现的特征并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正向性”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理想化趋向现实化、价值理性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转化;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轻视到重视、行为规范到人格塑造的转化;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遵循到创新、分散到系统的转化;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服从到指导、混杂到分工的转化;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支持到规导的转化。而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中国化发展、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科学化分析、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正确性判断以及对政治体系构建中几对关系的辩证性处理等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是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这种“正向性”发展轨迹特征的原因所在。第一章重点考察1921-1927年党的成立和创建期,党如何开启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以预防和遏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外部生态环境系统中劣变生态因子侵袭所诱发的种种腐败现象和行为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外部生态环境系统中影响党的权力运行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劣变生态因子。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生态环境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而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开启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并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第二章重点考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新旧转变中的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处于新旧转变为分析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以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及其错误化实践为分析对象。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初步化发展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三章重点考察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成熟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抗日根据地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根据地处于新旧社会特点并存这一情状为分析的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主要分析党的权力在适应因党的合法性被承认和民族战争所赋予的特殊性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杂质”。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成熟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相应的历史评价。第四章重点考察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解放区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解放区处于新旧社会急促替换这一情状为分析的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主要分析党的权力在适应党的地位、任务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弊端。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28年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历史实践中的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正向性”发展的轨迹特征。中篇:主要具体考察在建设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建设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从1949-1956年为初步构建、1956-1966年为曲折化以及到1966-1978年处于失误化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建设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所呈现的特征并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逆态化”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革命精神内核到革命行为理念的转化;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共产党员政治人格的塑造到领袖人格的盲崇的转化;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从良性构建到总体缺失的转化;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政党主导到政党主宰的转化;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化。而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教条化理解、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错误化定性、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失误判断以及对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一些成功经验的绝对化运用等多种消极性因素共同作用,是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这种“逆态化”发展轨迹特征的原因所在。第五章重点考察1949-1956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准备阶段,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在全面执政条件下的初步构建,以预防和遏制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期下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分析变革中残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因素、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半旧因素对党的权力运行的消极性影响;而内环境系统主要阐述伴随党的地位、党建所处的环境和党面临的任务等方面全面转变时,党的权力运行系统在某些环节和领域的不能科学判断和正确操作所滋生的诸多劣变生态因子情状。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全面执政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初步构建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六章重点考察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探索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在全面执政条件下的继续式调构,以预防和遏制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探索期下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分析以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为标志所逐渐形成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而指引下的错误化趋向,如在宏观的社会变革实践中所产生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党的权力运行的消极性影响;而内环境系统主要阐述“左”倾错误在党建中逐渐成为指导思想对党的权力运行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式的风险。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全面执政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之所以用“曲折化”来定义这一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特征,在于党的权力运行中本身还隐藏着一套在错误思想指导下所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并与正确的进行不断交锋和冲突,乃至最终取代正确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第七章重点考察1966-1978年十年“文革”时期和两年“徘徊”期,在支配全局或占主导性地位的“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失误化调构,并从现实中所存在的诸多腐败现象和行为说明这套反腐败政治体系只是将腐败现象和行为压制到较低限度,体系本身的缺陷和弊端决定了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达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目的。另外,本章还对党内健康力量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从党的权力运行的指导思想、党的权力人民性宗旨的发展性程度、党的权力运行的规范和党的权力运行的主体建设等方面,对失误化反腐败政治体系尝试性“纠错”状况进行了具体论述。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1949-1978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中各自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逆态化”发展的轨迹特征。下篇:主要具体考察在改革新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1978-1992年属于初步构建,1992-2002年属于继续调适性构建,而2002年以来新时期则属于深度化调构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呈现的特征;同时就这三个具体阶段中腐败滋生状总体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以及腐败的遏制与反遏制还处于一种均势状态这一奇怪现象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深度化”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到科学性与人本性的统一;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廉政文化建设的工具性到合工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制度的保障功能到保障与预防功能的统一;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民主法治化到与民主法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坚持惩处腐败到惩处和预防腐败的统一、群众参与反腐制度建设方面的渠道拓宽到渠道拓宽和权利保障的统一。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变迁和政治体系本身存在着诸如变迁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中诱发权力异化的劣变生态因子在种类和体制上的复杂性、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步性等原因,而致使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出“深度化”特征同时,还表现出与环境互动“非完全耦合性”的一面。第八章重点考察1978-1992年改革新局面的开创期,党如何初步构建新条件下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中劣变生态因子主要表现为新旧体制在初步转化中因不完善化新体制和残存旧体制所诱发的劣变生态因子;而内环境系统劣变生态因子主要体现为“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所形成的“病变化”党的权力运行体系“遗毒”、复归的传统的党的权力运行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弊端以及复归的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在与生态生态环境调适中所形成的不成熟、不完善的部分和环节等。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初步构建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状况,并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九章重点考察1992-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全面确立期,党如何继续调构新条件下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不成熟、不完善化的新体制所带来的大量劣变生态因子为重点考察对象;而内环境系统方面主要揭示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在不同步地适应变迁化新生态环境中所滋生的新劣变生态因子。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继续调构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状况,并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十章重点考察2002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巩固完善期,党如何深度化调构新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呈现出新体制因素已处于“大立化”状态却尚未达到“大固化”和“至善至美”的境地,旧体制因素总体上虽处于退出状态但一些环节和部分依然存在着残余因素的状况;而内环境系统着力揭示不成熟、不完善的新体制因素以及旧体制的残余因素对党的权力运行异化的诱发情境。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深度化调构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1978年以来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中各自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与环境互动的非完全耦合性的“深度化”发展轨迹特征。结束语:通过上述的上、中和下三篇90多年来党基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而构建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历史实践的考察,重点从政治体系构建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之间,以及政治体系构建的本身等方面抽象或概括出来一些具有共性或者称之为“规律”的东西,以为正确认识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乃至更加科学地指导现实实践中的反腐败,提供一些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这些“规律”集中表现为富于变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正确与否关键取决于对特定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内容的科学判断、后一个阶段的政治体系构建是对前一个阶段相关内容的积极性“扬弃”以及每一个阶段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本身也是个处理诸多辩证关系的逐渐深入化过程。

黄远志[5](1994)在《正确处理反腐倡廉中的几个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正确处理反腐倡廉中的几个关系黄远志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作出了近期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工作部署,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开展反腐败斗争,是一项艰巨复...

张海国[6](2006)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1月,党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6月28日,省委四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对我省构建惩防体系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具体的部署。构建惩防体系,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根本举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其

缪小亮[7](2010)在《新时期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探析》文中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必然要求。本文运用哲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就中国廉政文化建设作了一些探讨。在对中国廉政文化进行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能建立一个廉政清明的社会,研究了廉政文化与其他几种相关文化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现实意义,进而提出了加强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构想。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分析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廉政文化建设”问题,即问题的提出和选题背景,论述了论文的研究重点、思路、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综述,介绍了当今中国廉政文化理论研究现状;第二章为中国廉政文化的概述。从中国廉政文化的定义开始,分析了当前我国廉政文化的科学内涵,研究了中国廉政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功能,论述了中国廉政文化的规范教化功能、导向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凝聚功能、审美陶冶功能和鼓舞功能以及作用;第三章为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归纳出建设中国廉政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维持社会健康良好的局面,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构建一个人人热爱、团结、以廉为荣的良好氛围;第四章为正确处理中国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重要关系。如廉政文化与腐败文化、廉洁文化、制度建设等关系,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要统筹规划,根据需要和不同情况突出处理好各种关系;第五章为加强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推进路径。在第二、三、四章的基础上,对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性措施。在论文的结尾部分,作为结论,概括总结归纳了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乔仁桂[8](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创举和优良传统,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为加强全党作风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针对当时形势、具体任务和自身状况,在全党范围内集中利用一段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系统研究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展的历次集中教育中的具体做法及其成功经验,对增强党内集中教育的实效性,确保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实现新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的第一章,介绍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党内集中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教育、思想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创先争优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党内民主教育等内容,具有开展的阶段性、时机的关键性、目的的针对性、过程的实践性等显着特征。党内集中教育通过不断深化理论教育、端正思想路线,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创新发展动力,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发挥长效功能,不断巩固惩防体系、筑牢拒腐防线。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及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党内集中教育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实际,在不断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党的教育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文的第二章,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教育工作,开创了党内集中教育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解决部分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既有利于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论文的第三章,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自身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先后开展了多次党内集中教育。一是全面整党活动,主要解决了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地改善和加强了党的领导;二是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四是以构建和完善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为目的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五是以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六是以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为目的的创先争优活动;七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是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九是为了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通过这些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都得到显着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明显增强。论文的第四章,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开展,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党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构成新时期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主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在组织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在作风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端正思想作风,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改进工作作风,优化领导作风,纯洁干部生活作风;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清气正;在制度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党内法规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推动党内法规建设体系化。论文的第五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一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党内实际;二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尊重首创精神,实现上下良性互动;三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敞开大门相信群众;四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要明确教育目标,实现知行合一,坚持从严从实,推行建章立制。论文的第六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内集中教育都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开展过程、问题整改、成果运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教育开展不平衡、教育过程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整改不彻底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问题。论文的第七章,对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就某次党内集中教育来说,长效机制是巩固教育成效、促进教育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从党内集中教育顶层设计来看,要实现党内集中教育集成效应最大化,需要建立长效化的党内集中教育开展体系,从组织动员、过程执行、教育考评、问题整改落实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在领导管理、运作预警、保障激励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在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要准确把握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可替代性,充分认识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是把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二是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要突出“关键少数”,也要面向全体党员,并注重通过“关键少数”引领全体党员;三是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要始终不渝把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更要持之以恒把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互促进,不断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全面、长效。

孙飞,肖自立[9](2011)在《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若干思考》文中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倡廉中既不能单打独斗,也不能越俎代庖、包打天下。直接抓什么,牵头抓什么,督促抓什么,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定,从上到下坚决贯彻执行。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通过调研发现,要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应当把握处理好几个关系,研究解决好几个问题。

孟繁芹[10](2007)在《加强反腐警示教育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腐倡廉需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其中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深刻认识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搞好反腐警示教育,要处理好把握重点与覆盖全社会、教育与制度、长期性与阶段性、继承与创新以及自身力量与整体合力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反腐倡廉中的几个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处理反腐倡廉中的几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反腐倡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反腐倡廉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反腐倡廉概述
        2.1.1 腐败的概念
        2.1.2 廉政的概念
        2.1.3 反腐倡廉概述
    2.2 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3 反腐倡廉与思想政治教育
        2.3.1 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反腐倡廉中的现实地位
        2.3.2 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反腐倡廉中的历史优势
第三章 新时期山西省腐败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文化原因
    3.1 新时期山西省腐败的特点
        3.1.1 腐败的群体性特征明显
        3.1.2 涉腐主体数量多、层次多极化
        3.1.3 党政“一把手”腐败案突出
        3.1.4 腐败领域扩大化、金钱巨额化
    3.2 新时期山西省腐败的思想政治文化原因探析
        3.2.1 政治文化原因
        3.2.2 思想文化原因
第四章 山西省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与反腐倡廉
    4.1 山西省反腐倡廉中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取得的成效
        4.1.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机制
        4.1.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
        4.1.3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1.4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保障
    4.2 山西省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新时期反腐倡廉中凸显的不足
        4.2.1 内容空洞陈旧触动成效不大
        4.2.2 形式单一乏味反响实效不佳
        4.2.3 工作机制短效反馈监督不力
    4.3 山西省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新时期反腐倡廉中功能不足的原因
        4.3.1 主观方面--重视不足
        4.3.2 客观方面--环境制约
第五章 新时期山西省在反腐倡廉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路径探析
    5.1 强化认识科学把握反腐倡廉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5.1.1 突出反腐倡廉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
        5.1.2 贴近反腐倡廉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5.1.3 遵循反腐倡廉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
    5.2 优化反腐倡廉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5.2.1 反腐败斗争形势教育
        5.2.2 理想信念教育
        5.2.3 党纪国法教育
        5.2.4 党的宗旨教育
        5.2.5 道德教育
        5.2.6 传统文化教育
    5.3 创新反腐倡廉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5.3.1 注重示范教育,以先进典型激励人
        5.3.2 突出警示教育,以反面教材告诫人
        5.3.3 强化岗位教育,以风险防范约束人
        5.3.4 创新跟踪教育,以真情关怀感化人
        5.3.5 拓展社会教育,以文化内涵影响人
    5.4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5.4.1 预警机制
        5.4.2 心理干预机制
        5.4.3 激励机制
        5.4.4 反馈机制
        5.4.5 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结构框架与逻辑框架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网络监督相关问题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网络监督的基本概念分析
        一、 监督、网络技术及其关系
        二、 网络监督的内涵
        三、 网络监督的载体
        四、 网络监督的特点
        五、 网络监督的原则
    第二节 网络监督的实质
        一、 现代民主政治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二、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群众监督
    第三节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功能
        一、 经济功能
        二、 政治功能
        三、 文化功能
        四、 社会功能
第二章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网络监督是民众参与反腐败的重要途径
        一、 网络成为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
        二、 网络监督为反腐败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
    第二节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发挥呈现发展不平衡状态
        一、 网络监督主体的发展
        二、 网络监督对象的范围
        三、 网络监督载体的选择
    第三节 网络监督冲击传统反腐格局
        一、 传统反腐格局的含义与特点
        二、 网络监督对传统反腐格局的挑战与冲击
    第四节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遭遇困境
        一、 制度困境
        二、 信息困境
        三、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第三章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遭遇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原因
        一、 网络技术条件的制约
        二、 网络文化建设的欠缺
    第二节 制度原因
        一、 网络监督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
        二、 网络监督与制度反腐之间缺乏链接
        三、 民众政治参与的沟通、管理机制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第三节 思想原因
        一、 法律意识薄弱
        二、 道德意识淡漠
        三、 利益意识的驱动
第四章 完善网络监督,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加强网络监督的制度建设
        一、 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管理
        二、 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信息举报、受理机制
    第二节 加强网络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结合
        一、 坚持网络监督与体制内监督的结合
        二、 坚持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的结合
        三、 坚持网络监督与传统群众监督的结合
    第三节 加强执政党对网络监督的引导
        一、 加强反腐倡廉的网络文化建设
        二、 积极营造反腐败的社会氛围
        三、 完善民众政治参与的沟通、管理与监督机制
    第四节 正确认识与处理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几个关系
        一、 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
        二、 政务公开与政府机密保护
        三、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成本与效率
        四、 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
        五、 言论自由与网络管制
结束语 网络监督的未来发展及其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展望
参考文献
图示目录索引
案例目录索引
附录
后记

(3)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文献综述
        1.4.1 内部控制的一般理论:行政监督与内部控制
        1.4.2 研究领域细化: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4.3 问题聚焦:政府内部控制
        1.4.4 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1.5 研究设想和基本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2 概念厘定与分析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府部门
        2.1.2 控制
        2.1.3 内部控制
        2.1.4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
    2.2 方法论选择
        2.2.1 系统论
        2.2.2 控制论
        2.2.3 信息论
    2.3 理论工具选择
        2.3.1 委托代理理论:核心假设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附加假设
3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体系
    3.1 内部控制原理
    3.2 主流内部控制体系
        3.2.1 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
        3.2.2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对政府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
        3.2.3 传统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内容
        3.2.4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作用
        3.2.5 传统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体系的局限性
    3.3 厘清内部控制的几个关系
        3.3.1 内部控制的审计视角与管理视角
        3.3.2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
        3.3.3 内部控制与反腐倡廉建设
4 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变革
    4.1 政府信息化及其发展
        4.1.1 政府信息化的概念
        4.1.2 政府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4.2 信息化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影响
        4.2.1 信息化对信息与沟通要素的影响
        4.2.2 信息化对控制环境要素的影响
        4.2.3 信息化对风险评估要素的影响
        4.2.4 信息化对控制活动要素的影响
        4.2.5 信息化对监督要素的影响
    4.3 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重构
5 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实证研究—以广东地税为例
    5.1 案例背景
    5.2 广东地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案例
        5.2.1 税务机关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
        5.2.2 广东地税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
    5.3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般模式
6 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6.2.1 数字鸿沟
        6.2.2 信息孤岛
        6.2.3 现行内部控制未实现全面覆盖,广度有待加强
        6.2.4 现行内部控制应用深度有待挖掘
        6.2.5 现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评价体系
    6.3 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6.3.1 加强政府统筹规划,消弥数字鸿沟
        6.3.2 推进政府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6.3.3 引进政府建模技术,实现自动控制
        6.3.4 建设政府智能系统,挖掘内部控制的深度
        6.3.5 内部控制评价由定性评价向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价转变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 ——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论文选题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及其意义
        一、 论文相关的几个概念和关键词的释义
        二、 论文研究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三、 论文研究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 关于“腐败”内涵的研究
        二、 关于“腐败”本质和表现形式的研究
        三、 关于“腐败”根源和功能的研究
        四、 关于腐败的遏制与根除的研究
        五、 关于特权与腐败尤其是权力腐败的关系研究
        六、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腐败思想研究
        七、 关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历史与理论的研究
        八、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腐败现象及反腐败的研究
        九、 关于政治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
        一、 论文研究的实施方案
        二、 论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三、 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上篇 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
    第一章 1921-1927 年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开启
        第一节 1921-1927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外部环境
        二、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21-1927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开启及其评价
        一、 开启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二章 1927-1937 年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1927-1937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新旧转变中的密切层外部环境系统状况
        二、 党内“左”、右倾错误削弱了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反腐败的“免疫力”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27-1937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初步正确化调构及其评价
        一、 初步正确化调构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三章 1937-1945 年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成熟
        第一节 1937-1945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新旧社会特点并存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的“杂质”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37-1945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成熟化调构及其评价
        一、 成熟化调构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四章 1945-1949 年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完善化的构建与调适
        第一节 1945-1949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新旧社会急促替换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出现的弊端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45-1949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完善化调构及其评价
        一、 继续完善化调构状况
        二、 历史评价
    小结: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正向性”发展的趋势
        (一)、政党文化:从理想化趋向现实化、价值理性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转化
        (二)、政治社会化:从轻视到重视、规范到人格的转化
        (三)、政治制度:从遵循到创新、分散到系统的转化
        (四)、政治关系:从服从到指导、混杂到分工的转化
        (五)、政治行为:从自在到自为、支持到规导的转化
        二、 原因探析: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中国化发展
        (二)、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科学化分析
        (三)、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正确性判断
        (四)、对政治体系构建中几对关系的辩证性处理
中篇 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
    第五章 1949-195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
        第一节 1949-1956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全面执政条件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隐藏的风险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49-195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其评价
        一、 初步构建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六章 1956-1966 年建设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曲折化的调构
        第一节 1956-1966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探索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左”倾错误指导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所隐藏的风险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56-196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曲折化调构及其评价
        一、 曲折化调构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七章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失误化调构
        第一节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指导下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失误化构建及其评价
        一、 失误化构建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二节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正确倾向对失误化反腐路径的尝试性纠错
        一、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指导思想上,力求实行由“庸俗化”向“科学化”的转变
        二、 在党的权力人民性宗旨的发展性程度上,力求实行由“外部保障” 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三、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规范上,力求实行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四、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主体建设上,力求实行由“斗争清除”到“教育整顿”的转变
        五、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监督方式上,力求实行由“群众运动”到“群众路线”的转变
    小结:建设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逆态化”的趋势
        (一)、政党文化:从革命精神内核到革命行为理念
        (二)、政治社会化:从共产党员政治人格的塑造到领袖人格的盲崇
        (三)、政治制度:从良性构建到总体缺失
        (四)、政治关系:从政党主导到政党主宰
        (五)、政治行为:从有序到无序
        二 原因探析: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教条化理解
        (二)、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错误化定性
        (三)、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失误化判断
        (四)、对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一些成功经验的绝对化运用·378
下篇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
    第八章 1978-1992 年改革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
        第一节 1978-1992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改革开放新局面开创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转轨期下党的权力运行政治体系内环境中隐藏的风险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78-1992 年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其评价
        一、 初步构建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九章 1992-2002 年改革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调适性构建
        第一节 1992-2002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滋生的错误化倾向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92-2002 年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调适性构建及其评价
        一、 继续调适性构建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十章 2002 年以来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深度化调构
        第一节 2002 年以来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条件下权力运行体系内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2002 年以来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深度化调构及其评价
        一、 深度化调构状况
        二、 评价
    小结: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深度化”趋势
        (一)、政党文化:从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到科学性与人本性的统一
        (二)、政治社会化:从坚持廉政文化建设的工具性到合工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
        (三)、政治制度:从坚持制度的保障功能到保障与预防功能的统一
        (四)、政治关系:从坚持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民主法治化到与民主法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五)、政治行为:从坚持惩处腐败到惩处和预防腐败的统一、群众参与反腐制度建设方面的渠道拓宽到渠道拓宽和权利保障的统一
        二 非完全耦合的原因探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变迁化的政治生态环境:诱发权力异化的劣变生态因子的种类和体制原因的复杂性
        (二)、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步性
结束语: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规律和现实启示
    一、 历史规律
        (一)、富于变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
        (二)、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正确与否关键取决于对特定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内容的科学判断
        (三)、后一个阶段的政治体系构建是对前一个阶段相关内容的积极性“扬弃”
        (四)、每一个阶段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本身也是个处理诸多辩证关系的逐渐深入化过程
    二、 现实启示
        (一)、要把进一步深化内外政治生态环境的变革,视为有效而彻底地反腐败的基本途径
        (二)、要科学把握和分析当下变迁化政治生态环境的特质和性质,从而理性地选择反腐败的路径
        (三)、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诱发腐败的劣变生态因子的复杂多样性,务必将反腐败斗争视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新时期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重点与研究方法
    1.4 相关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章 中国廉政文化概述
    2.1 中国廉政文化的科学内涵
    2.2 中国廉政文化的本质特征
        2.2.1 中国廉政文化的民族性
        2.2.2 中国廉政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2.2.3 中国廉政文化的时代性
        2.2.4 中国廉政文化的科学性
        2.2.5 中国廉政文化的群众性和实践性
    2.3 中国廉政文化的主要功能
        2.3.1 导向作用
        2.3.2 舆论监督作用
        2.3.3 规范教化作用
        2.3.4 凝聚作用
        2.3.5 审美陶冶功能
        2.3.6 鼓舞作用
第三章 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3.1 加强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3.2 加强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是应对腐败文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3.3 加强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4 加强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是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
    3.5 加强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败工作的思想前提和党先进性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四章 认识和处理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几个关系
    4.1 必须理清廉政文化与腐败文化
    4.2 必须理清廉政文化与廉洁文化
    4.3 必须理清廉政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
    4.4 必须理清廉政文化与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推进路径
    5.1 确定目标,必须重视新时期中国廉政文化建设
        5.1.1 提高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
        5.1.2 充分发挥“大宣教”格局的文化积极作用
        5.1.3 广泛依靠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活动
    5.2 组织人员研究,提升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水平
        5.2.1 加强中国廉政文化建设,要借鉴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有益部分
        5.2.2 加强中国廉政文化建设,要借鉴国外廉政文化的有益部分
        5.2.3 加强中国廉政文化建设,要科学总结我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5.3 立足中国实践,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3.1 树立正确的思想,针对腐朽落后文化
        5.3.2 立足中国实践,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5.3.3 重视党员干部的廉政文化教育,针对缺乏标杆的现象
    5.4 腐败文化势在必除,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环境
        5.4.1 清楚认识腐败文化,从根源上消除腐败文化
        5.4.2 正确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环境
        5.4.3 正确把握廉政氛围的营造导向
    5.5 创新中国廉政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影响力
        5.5.1 在形式上,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5.5.2 载体上,要因地制宜,持续而系统地发挥作用
        5.5.3 在发展上,要以创新精神着力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5.6 健全制度,营造格局,打造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5.6.1 建立领导工作制度,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5.6.2 健全参与机制,为廉政文化建设奠定社会基础
        5.6.3 健全工作机制,为廉政文化建设构建有效的保障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阅读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一般理论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定义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指导要求
        (三)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特征
        (五)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功能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需要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
        (一)党内集中教育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成效显着
        (三)改革开放之后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开创新局面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回应时代诉求的客观需要
        (一)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应对“四个考验”的能力
        (二)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化解“四个危险”的能力
        (三)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所必需的“四自能力”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重要途径
        (一)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一)全面整党活动
        (二)“三讲”教育活动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六)创先争优活动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
        (二)党内集中教育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基础
        (三)党内集中教育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员队伍建设
    三、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端正党的思想作风
        (二)党内集中教育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三)党内集中教育改进党的工作作风
        (四)党内集中教育优化党的领导作风
        (五)党内集中教育纯洁干部生活作风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
        (二)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府清廉
        (三)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清气正
    五、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二)党内集中教育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结合党内实际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上下良性互动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敞开大门相信群众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明确教育目标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知行合一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从严从实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推行建章立制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开展不平衡现象
        (二)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三)党内集中教育存在问题整改不彻底现象
    二、缺乏长效机制建设是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内集中教育动员机制不完善
        (二)党内集中教育执行机制不到位
        (三)党内集中教育考评机制不健全
        (四)党内集中教育整改落实机制不完备
        (五)对党内集中教育常态化认识不充分
第七章 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一)建立长效机制可以固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根本
        (二)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保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长久
        (三)建立长效机制可以解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症结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政治基础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要求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逻辑前提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领导管理机制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运作预警机制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保障激励机制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
        (二)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
        (三)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应当把握处理好的八个辩证关系
需要研究解决的八个问题

(10)加强反腐警示教育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对确立反腐倡廉的思想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育对廉政行为的养成发挥着导向作用
三、教育是构筑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的基础性工作
四、加强反腐警示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把握重点与覆盖全社会的关系
    2.教育与制度的关系
    3.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4.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5.自身力量与整体合力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反腐倡廉中的几个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反腐倡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 宋莉.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2]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研究[D]. 刘序明. 中共中央党校, 2012(01)
  • [3]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D]. 宁华强. 武汉大学, 2011(07)
  • [4]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 ——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D]. 朱庆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03)
  • [5]正确处理反腐倡廉中的几个关系[J]. 黄远志. 党建研究, 1994(01)
  • [6]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A]. 张海国. 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海南省监察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选, 2006
  • [7]新时期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探析[D]. 缪小亮.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6)
  • [8]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D]. 乔仁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若干思考[J]. 孙飞,肖自立. 中国监察, 2011(24)
  • [10]加强反腐警示教育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J]. 孟繁芹.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09)

标签:;  ;  ;  ;  ;  

正确处理反腐倡廉若干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