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范不变性的生成元(论文文献综述)
黄嗣昭[1](2019)在《基于扩展的Yang-Mills理论的SU(3)弱电统一模型》文中研究说明Glashow-Weinberg-Salam模型是描述弱电统一的成功理论,在弱电能标范围内,该模型与实验符合的很好。然而该模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体现在参数过多以及Higgs场引入的人为性与Higgs机制自然性等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实验上的新发现证实中微子是有质量的,以及暗物质的存在等也显示出克服弱电统一标准模型中的问题并进而超越标准模型是理论发展的必然,为此许多学者做出了努力。将Yang-Mills理论进行扩展,进而将其应用到弱电统一的理论中是诸多尝试中的一种。扩展的Yang-Mills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在协变导数中,除了包含矢量场还包含标量场。基于扩展的Yang-Mills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SU(3)弱电统一模型,在规范不变性的要求下,将矢量场与标量场作为规范场同时引入到模型中。利用SU(3)代数的一种特殊实现,得到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粒子的量子数与Glashow-Weinberg-Salam模型给出的结果完全相同。由于扩展的Yang-Mills理论的拉氏量中没有Higgs势能项,这意味着无法直接应用对称性自发破缺的Higgs机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动力学破缺的NJL机制实现了规范对称性的动力学破缺,最终得到了与Glashow-Weinberg-Salam模型完全相同的结论。最后利用有限温度下的虚时格林函数理论,得到了破缺的规范对称性恢复的临界温度。相比于Glashow-Weinberg-Salam模型,本模型有以下几个优点:(1)由于本模型选取SU(3)群作为规范群,所以模型中只有一个规范耦合常数,弱电两种相互作用实现了真正的统一。(2)可以直接给出Weinberg角。(3)由于在扩展的Yang-Mills理论中,标量场是作为标量规范场并通过规范不变性的要求引入的,避免了 Higgs场引入的人为性与Higgs机制的自然性等问题。(4)在本模型中,电子(包括μ子、τ子)与Higgs场相互作用的Yukawa项是模型中固有的,这一点与Glashow-Weinberg-Salam模型中人为引入该项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梁霄[2](2020)在《一个基于GWS模型的新的电子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lashow-Weinberg-Salam(GWS)模型是用规范理论统一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模型,该模型预言的所有粒子已逐一在实验中被发现,标志着模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尽管如此,该模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关于费米子质量起源方面,在三代夸克和轻子中,从中微子极小但不为零的质量(不超过2eV),到电子的质量0.511×10-3GeV,再到顶夸克的质量173GeV,质量跨度如此之大GWS模型无法给出解释;另外GWS模型中包含有过多理论无法预知的未知参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预示着进一步发展超越标准模型的理论的必要性。GWS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将描述弱相互作用的SU(2)规范理论和描述电磁相互作用的U(1)规范理论一起纳入一个更大的SU(2)L×U(1)Y规范对称群,来统一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GWS模型预言了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三个重的矢量玻色子以及弱中性流的存在,同时还预言了标量Higgs粒子的存在,并全部得到了实验的验证。基于弱电统一 GWS模型,本文构造了一个新的电子模型,该模型基于两条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电子与Higgs粒子耦合的Yukawa耦合是以Higgs粒子为中间传播子的改变电子手征性的普适的弱相互作用;第二个假设是,在SU(2)L×U(l)Y规范对称性破缺前,GWS模型中的电子味道本征态是电子左-右手Wyle旋量的非等权重的叠加态,对称性破缺后,电子的味道本征态破缺到其自身左-右手Wyle旋量的等权重叠加态——即GWS模型中对称性破缺前后没有区别的电子味道本征态。基于第一条假设,通过具体计算给出了普适的Yukawa耦合常数,进而给出了电子质量公式——它直接依赖于对称性破缺前电子味道本征态中左-右手Wyle旋量场的混合度。本文在构造完成新的电子模型后,将新的电子模型推广到了包含三代带电轻子的弱电统一模型中去,通过计算得到了带电轻子味道本征态公式中的三个左-右手旋量场混合角θl,进而给出了规范对称性破缺前三代带电轻子的味道本征态。本文还给出了三代带电轻子质量的公式,表明三代带电轻子之间质量的差别源于它们在对称性破缺前味道本征态中左-右手混合角的不同,这一重要结论对于进一步解释GWS模型中费米子之间巨大的质量差别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王顺金[3](1999)在《人造量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代数动力学》文中研究指明从控制与利用微观系统的量子工程的观点,讨论了人造量子系统的基本物理问题。针对人造量子系统中的一大类———非自治量子系统的求解问题,提出了代数动力学理论方法。运用代数动力学,对人造量子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可积的非自治系统,详细介绍了线性系统和非线性可积系统的求解问题;对不可积系统,用代数动力学观点研究了量子规则运动和无规运动的特征,它们之间的过渡,以及它们对时间有关外场的不同响应。
李德新[4](2014)在《量子场论的意义与语义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当代物理学甚至是整个自然科学的重大理论基础,后来狄拉克把狭义相对论引入了量子力学建立了量子场论,它是当代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数学和概念框架。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早已备受科学哲学界的广泛关注,量子场论在最近几十年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哲学关注。然而,在国内关于量子场论的哲学研究还不是很多。本论文通过语义分析方法对量子场论进行意义分析,主要应用隐喻分析方法、指称理论分析方法和语境分析方法对量子场论的意义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量子场论中的量子粒子进行同一性分析。这些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揭示量子场论的意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文包括导言、五章系统性论述和结束语。第一章,量子场论概观:理论基础、形式体系和经典解释。本章介绍了量子场论形式体系的数学基础和物理学基础,并对量子场论中的经典解释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二章,量子场论的隐喻分析。本章系统地介绍了科学隐喻以及隐喻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量子场论中的隐喻思维进行分析。其中包括量子场论基本概念中的隐喻思维、量子场论本体论研究中的隐喻思维和量子场论中科学类比表现出的隐喻思维。并总结了隐喻分析方法在量子场论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和作用以及隐喻的科学实在论辩护功能在量子场论中的体现。第三章,量子场论的指称理论语义分析。本章系统地介绍了指称的描述理论和直接指称理论,并介绍了一种指称量子场的分析方法。论文指出,在研究物理实在时,我们不仅关心有什么,我们也关心在讨论存在物的时候我们需要预设什么概念。所以,在指称量子场论中的基本实体时,我们可以预设一些概念,在这个概念系统中,我们来确定量子场的基本实体。根据预设的概念确定我们是描述性指称这个基本实体还是直接指称这个基本实体。本章给出了描述性指称量子场的方法和直接指称量子场的方法,并讨论了量子场论中指称的同一性问题。第四章,量子场论中量子粒子的同一性分析。本章首先从莱布尼茨原理介绍了量子粒子之间的同一性问题,并对同一性、不可区分性和个体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通过量子粒子的同一性问题的分析得出了量子粒子的非个体性,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几种标记或命名量子粒子的方法。传统哲学对模糊对象和模糊同一性问题的分析几乎都是在经典的宏观对象中讨论的,所以会因为没有考虑量子的微观对象而有所遗漏。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在讨论模糊对象和模糊同一性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五章,量子场论的语境分析。量子场论是讨论粒子相互作用的数学工具,在量子场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描述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描述统一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电弱统一理论以及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本章首先指出语境分析方法是由语形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构成的,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量子场论的基本语境结构。本章站在整体论的角度,从整个量子场论的发展历史脉络中详细地对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以及量子色动力学进行了语形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并对量子场论语境分析的特征进行了总结。结语部分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首先对前面几章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语境分析方法在量子场论的意义分析中的重要性。
刘玉鑫[5](2020)在《强相互作用系统的对称性及其破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介绍对称性及其破缺的概念和基本的数学上所说的幺正对称性等的微观粒子实现,从而为利用抽象的数学描述物理问题奠定基础。本文还简要介绍早期宇宙强相互作用物质演化过程的对称性及其破缺,尤其是可见物质质量的产生(比如DCSB)以及强相互作用等基本相互作用的规范对称性和破缺,为有意向探讨早期宇宙强相互作用物质演化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并打开一扇窗口。同时,还简要讨论原子核的对称性及其破缺,尤其是作为强相互作用多体系统的束缚态研究中的基本理论方法、(多粒子)壳模型及相互作用玻色子近似模型(IBM)、集体运动的描述及集体运动模式演化(形状相变)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简况,提供一些在基本理论方法与前沿研究课题之间建立桥梁的实例。
孙为民[6](2016)在《协变规范量子化的自由电磁场理论中一类算符规范变换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子自旋结构的研究是当前量子色动力学中一个热点问题,在近年来有关这一研究的新进展中,涉及规范场系统的动量角动量算符是否需要规范不变这一根本问题,文献中对此有颇多讨论.本文试图在最简单的规范理论,即自由电磁场理论中,通过将通常协变规范下的c数规范变换自然的扩充成为一类算符规范变换,来探讨这一物理问题的可能认识.从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层次对于这种新的算符规范变换的特点与物理推论作了充分的讨论,得出了一些新的结果,这些结果自身就是有着独立物理意义的,也是通常场论教科书中未曾论及的.在此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自由电磁场理论中能量动量算符与角动量算符的规范不变性这一问题,得出了一些物理上有意义的认识.
王顺金,张华[7](2004)在《物理计算的保真与代数动力学算法》文中认为本报告讨论了用常微分方程描述的动力学系统的演化方程的数值求解的保真问题. 首先,把常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提升成偏微方程的初值问题,引进了动力学系统的时间平移算子和时间演化算子,建立起经典动力学系统的演化方程与量子力学薛定格方程之间的密切类比;把动力学系统的时间演化的局域微分规律和整体积分规律,用李代数和李群的语言表示出来;用代数动力学方法求得了用泰勒级数表示的局域收敛的常微分方程的精确解.在泰勒级数表示的精确解的有限项截断近似下,建立起一种新的常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代数动力学算法.从代数动力学算法的观点考察了辛几何算法和龙格-库塔算法的保真问题.在四阶近似下实现了常微分方程解的数值计算,在12个典型的动力学系统的计算机实验中比较了三种算法的精度及其优缺点.初步结果表明,代数动力学算法可以克服辛几何算法的动力学失真和龙格-库塔算法的人为耗散,能在可预期和可控制的精度下兼顾运动学代数-几何保真和动力学守恒律保真.
高悦宁[8](2019)在《Leptoquark模型下(g-2)μ和lj→liγ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不同Leptoquark模型下,缪子反常磁矩和带电轻子味破坏过程,以及对其相互作用耦合常数的限制。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全面地描述了各种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所预言的数值结果和几十年来各种实验的测量结果在实验精度范围内很好地吻合。论文第二章我们首先介绍了标准模型包含的基本粒子,基于SU(3)c SU(2)L@U(1)Y的规范群理论、自发对称性破缺、Higgs机制,以及各种粒子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尽管标准模型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并不是完美的理论,比如不能解释中微子质量、暗物质和正反物质不对称等等,因此仍需要进行扩充。论文第三章我们以标准模型预测和实际测量有一定差异的缪子反常磁矩、稀有的带电轻子味破坏过程为研究新物理模型的突破口。计算了标准模型下,缪子反常磁矩(F-2)u的单圈图修正值,并计算标准模型中考虑中微子质量混合的情况下,典型带电轻子味破坏过程μ→eγ的衰变分支比,以及单圈图内含标量粒子和费米子的lj→liγ过程。针对Leptoquark模型,它能够同时与夸克和轻子耦合,允许带电轻子味过程通过圈图发生。论文第四章我们介绍了 Leptoquark粒子的性质和分类,说明利用Mathematica软件包Package-X计算单圈图的方法,并根据μ→ eγ、τ一 eγ、τ→μγ过程衰变分支比的最新实验结果,给出其对不同Leptoquark参数空间的限制。
陆继宗[9](2001)在《超弦、M理论简介》文中认为
罗翠柏[10](2017)在《标准模型和超出标准模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的讨论》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弦论的研究中发现如果将开弦末端限制在D-brane上并与膜上恒定的NS-NS B场相互作用,则在低能极限下的开弦理论将退化为一个定义在非对易时空流形上的量子场论。随后人们在Weyl-Moyal乘积的基础上建立非对易的标准模型。但它的缺点是它不是在SU(3)×SU(2)×U(1)李代数下封闭的、非对易规范理论的物质场最多只能和两个规范场耦合、以及非对易U(1)规范场论荷是量子化的且只能取(+1,0,-1)三种情况——也即非对场论的no-go定理。Seiberg和Witten认为非对易规范场和对易规范场存在着一个Swiberg-Witten映射,从而避免了no-go定理带来的困难。不过这理论也导致了非对易标准模型中存在着大量对易时空中所禁止的新相互作用顶点,如破坏Lorentz不变性的三光子顶点,中微子和光子的耦合等。中微子味振荡现象的发现表明中微子具有微小的质量,这在标准模型的框架内是无法解释的。作为一种唯象学假设,Seesaw机制引入了大质量的右手中微子来压低中微子的质量标度。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大质量右手中微子的显着证据。鉴于此,如果如果将非对易场论和中微子振荡现象结合起来,这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主要内容。非对易规范理论中洛伦兹破坏项使得通常的正则对易关系变形,我们推广这个关系到新的变形的正则非对易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得出无质量的中微子拉格朗日量,满足变形的正则非对易关系,通过这个推广,可以得到无质量的中微子的振荡。随后通过现有的实验数据,得出非对易参数的限制条件。但是在将非对易场论中的对易关系式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新的对易系数是和对易系数和背景磁场微小扰动以及电荷有关的,因为中微子并无电荷,因此我们的推广虽然可以解释中微子的振荡,但并没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鉴于此,我们发现如果将非对易场中的Moyal乘积的关系式修改为新的Moyal乘积,就会得到上述推广了的新的场与场的对易关系。新的Moyal乘积的引入,需要将非对易空间扩展到非对易的相空间,也即将坐标之间的非对易关系推广为坐标和坐标、动量和动量之间的非对易关系。利用文献中对坐标之间的非对易系数以及动量之间非对易系数的数量级的讨论,我们将这个数据和中微子振荡数据确定的非对易系数的数量级数值进行比较,发现这两者的数量级相差很大,也即出现了不自洽性。利用3阶WKB方法,我们计算了非对易黑洞时空中无质量的旋量场似正模型。跟通常的Schwarzschild黑洞时空比较起来,这里的数值结果表明Dirac似正频率的振荡频率和虚频部分是增加的,但是非对易参数对Dirac似正模型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本征态方法可以用来讨论含常数背景磁场的NJL模型中的一系列问题。建立本征态方法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讨论费米传播子中的虚部对计算结果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在通常的有限温有限化学势下,费米传播子的虚部并不对Gap方程的计算结果产生影响。非对易场论和洛伦兹破缺扩展的标准模型,两者都能在拉格朗日量中引入一个洛伦兹破坏项。当我们把此种洛伦兹破坏项引入NJL模型后,我们发现洛伦兹破坏项引入之后,其费米传播子的虚部对Gap的影响不再是平庸的。最终的计算结果表明,洛伦兹破坏项和常数背景磁场满足一定关系时,Gap方程的计算会得到两类结果,一类是洛伦兹破缺项引入的虚部效应造成的结果,另一部分是不考虑虚部时洛伦兹破坏项直接造成的影响。在这两类影响下,夸克动力学质量和磁场和洛伦兹破坏系数有确定的关系,并且手征对称性始终是破缺的。在QED3中,我们推导了各种矢量、轴矢量和张量顶点函数的横向部分的关系式。我们发现这些顶点函数是彼此耦合到一起的并且形成一系列的耦合方程。对于这些顶点函数来说,通常的(纵向)Ward-Takahashi(WT)等式与横向的WT等式形成了一个WT类的约束关系。不同于四维的规范理论的结果,我们发现在QED3中,在不考虑Wilson Line引入的积分项的单圈图情况下,矢量和张量顶点函数能够按照两点费米传播子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可以应用这个结果到Schwinger-Dyson方程,在这种情况下(在不考虑Wilson Line积分项的单圈修正下)DS方程将会形成一个费米传播子的封闭集。另外的,依靠计算矢量、轴矢量和张量流算子的旋量方程,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可能存在的横向WT等式的量子反常。我们发现在QED3中,对于矢量和张量的横向等式来说,横向反常不存在。而在QED2中,轴矢量的横向反常是存在的。然后我们将上面的结论应用到DS方程中去,在QED3中,在也即不考虑Wilson Line引入的积分项的单圈图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DS方程的形式解。
二、规范不变性的生成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规范不变性的生成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扩展的Yang-Mills理论的SU(3)弱电统一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弱电统一理论的发展历史 |
1.1.1 弱相互作用的唯象理论 |
1.1.2 Glashow-Weinberg-Salam模型(纯轻子模型)的建立 |
1.2 弱电统一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
1.2.1 参数过多的问题 |
1.2.2 Higgs机制自然性的问题 |
1.3 相关领域进展 |
2 Yang-Mills规范理论及其扩展 |
2.1 对称性与守恒律 |
2.2 整体规范不变性 |
2.3 Yang-Mills理论 |
2.4 扩展的Yang-Mills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SU(3)弱电统一模型 |
3.1 SU(3)代数的实现 |
3.2 场的变换性质 |
3.3 SU(3)弱电统一模型的拉氏量 |
3.4 本章小结 |
4 对称性动力学破缺与粒子质量 |
4.1 Nambu-Jona-Lasinio (NJL)机制 |
4.2 SU(3)规范对称性的动力学破缺 |
4.3 粒子的质量 |
4.4 本章小结 |
5 有限温度下的SU(3)弱电统一模型 |
5.1 虚时格林函数 |
5.2 对称性恢复及其转变温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度规表(本文采用的是欧氏度规)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一个基于GWS模型的新的电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弱电统一理论简述 |
1.1.1 规范理论的建立 |
1.1.2 Glashow-Weinberg-Salam模型(纯轻子模型) |
1.2 中微子振荡问题 |
2 弱电统一模型 |
2.1 模型的基础 |
2.1.1 对称性和守恒定律 |
2.1.2 场及其自由拉氏量密度 |
2.1.3 手征性 |
2.2 轻子弱电统一模型 |
2.2.1 费米子场 |
2.2.2 规范场的引入 |
2.2.3 拉氏量密度的构成 |
2.2.4 Higgs机制的引入 |
2.2.5 电子及中间玻色子质量 |
2.3 夸克弱电统一模型 |
2.4 弱电统一模型存在的问题 |
2.4.1 Yukawa耦合项的问题 |
2.4.2 费米子质量的问题 |
2.4.3 中微子质量的问题 |
2.4.4 其他问题 |
3 一个新的电子模型及其推广 |
3.1 关于Yukawa耦合项的一个假设 |
3.2 一个新的电子模型 |
3.3 三代带电轻子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度规表 |
附录二 不同度规下的传播子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人造量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代数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人造量子系统与非自治量子系统 |
1.1 人造量子系统 |
1.2 非自治系统 |
1.3 代数动力学[28, 29] |
2 代数动力学[28, 29] |
2.1 动力学的诸要素 |
2.2 代数动力学及其内涵 |
2.2.1 量子运动学代数 |
2.2.2 代数动力学的定义 |
2.2.3 时间有关的动力学对称性 |
2.2.4 动力学非绝热基矢[45] |
2.2.5 规范不变性与规范自由度 |
2.2.6 线性系统和量子-经典对应 |
3 人造量子系统的理论研究:代数动力学的应用 |
3.1 可积系统与规则运动 |
3.1.1 线性系统 |
3.1.2 非线性可积系统 |
3.2 不可积系统与量子无规运动 |
3.2.1 原子核中规则运动与无规运动的并存 |
3.2.2 描述原子核的规则运动和无规运动的基本思路[82] |
3.2.3 能级动力学—研究规则运动向无规运动转化的方法[97~101] |
3.2.4 规则运动和无规运动的本征值逆问题[102] |
3.2.5 规则运动系统和无规运动系统对外场的不同响应[104] |
3.2.6 量子无规运动与量子统计的关联 |
4 讨论与展望 |
4.1 人造量子系统问题 |
4.2 代数动力学方法与其他相关方法的比较 |
4.3 展望 |
(4)量子场论的意义与语义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量子场论概观:理论基础、形式体系和经典解释 |
1.1 量子场论的理论基础 |
1.1.1 量子场论的出现 |
1.1.2 电磁场的量子化 |
1.1.3 量子场论中的发散困难 |
1.1.4 量子场论的重整化问题 |
1.2 量子场论的形式体系 |
1.2.1 量子场论的拉格朗日形式 |
1.2.2 量子场论中的相互作用表象 |
1.2.3 量子场论中的规范对称性 |
1.2.4 量子场论的代数形式——代数量子场论 |
1.3 量子场论的经典解释 |
1.3.1 量子场论的粒子解释 |
1.3.2 量子场论的场解释 |
1.3.3 量子场论的定域性解释 |
1.4 小结 |
第二章 量子场论的隐喻分析 |
2.1 科学语言与隐喻思维 |
2.1.1 隐喻、模型和类比 |
2.1.2 科学隐喻 |
2.1.3 物理学中的隐喻介入 |
2.2 量子场论中的隐喻思维 |
2.2.1 量子场论基本概念中的隐喻思维 |
2.2.2 量子场论本体论研究中的隐喻思维 |
2.2.3 量子场论中科学类比表现出的隐喻思维 |
2.2.4 量子场论中隐喻思维的其它表现形式 |
2.3 量子场论隐喻分析的特征 |
2.3.1 科学隐喻的基本特征 |
2.3.2 隐喻在量子场论建构过程中的特征 |
2.4 小结 |
第三章 量子场论的指称理论语义分析 |
3.1 指称量子场基本实体的方法 |
3.1.1 量子场论的本体论和语言分析方法 |
3.1.2 指称和预设的关系 |
3.1.3 在预设的概念框架中指称量子场的基本实体 |
3.2 描述性指称场量子 |
3.2.1 指称的描述理论 |
3.2.2 在预设的概念框架中指称场量子 |
3.3 直接指称定域量子场 |
3.3.1 直接指称理论 |
3.3.2 在预设的概念框架中指称定域量子场 |
3.3.3 指称量子场基本实体的特征 |
3.4 量子场论中指称的同一性问题 |
3.4.1 量子场论中指称的同一性难题 |
3.4.2 量子场论中指称的同一性难题的求解 |
3.5 小结 |
第四章 量子场论中量子粒子的同一性分析 |
4.1 量子粒子的同一性问题 |
4.1.1 同一性的定义和全同粒子 |
4.1.2 量子粒子之间的同一性和莱布尼茨原理 |
4.1.3 同一性、不可区分性和个体性之间的关系 |
4.2 量子粒子的标记或命名 |
4.2.1 量子粒子的非个体性和量子粒子的标记或命名 |
4.2.2 通过赋予量子粒子先验个体性进行标记 |
4.2.3 利用隐变量理论对量子粒子标记或命名 |
4.2.4 根据类集合理论标记量子粒子 |
4.2.5 通过量子粒子的历史对其标记或命名 |
4.3 量子粒子的模糊同一性问题 |
4.3.1 模糊性和模糊对象 |
4.3.2 量子模糊性和量子模糊对象 |
4.3.3 模糊同一性 |
4.3.4 量子粒子之间的模糊同一性 |
4.4 小结 |
第五章 量子场论的语境分析 |
5.1 量子场论的语境论解释基础 |
5.1.1 物理学理论解释与语境分析方法 |
5.1.2 物理学理论的科学解释语境 |
5.1.3 量子力学语境结构到量子场论语境结构的变化 |
5.1.4 量子场论的语境结构 |
5.2 量子电动力学的语境分析 |
5.2.1 量子电动力学的语形分析 |
5.2.2 量子电动力学的语义分析 |
5.2.3 量子电动力学的语用分析 |
5.3 量子色动力学的语境分析 |
5.3.1 量子色动力学的语形分析 |
5.3.2 量子色动力学的语义分析 |
5.3.3 量子色动力学的语用分析 |
5.4 电弱统一规范理论的语境分析 |
5.4.1 电弱统一理论的语形分析 |
5.4.2 电弱统一理论的语义分析 |
5.4.3 电弱统一理论的语用分析 |
5.5 量子场论语境分析的特征 |
5.5.1 量子场论语境分析的必要性 |
5.5.2 量子场论语境分析的整体性 |
5.5.3 量子场论语境分析的动态性 |
5.6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协变规范量子化的自由电磁场理论中一类算符规范变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理论 |
2 量子理论 |
3 能量动量算符与角动量算符的规范不变性的物理讨论 |
4 总结与展望 |
(8)Leptoquark模型下(g-2)μ和lj→liγ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标准模型 |
2.1 标准模型基本粒子 |
2.2 量子电动力学与U(1) |
2.3 Yang-Mills理论与SU(2) |
2.4 SU(2)_L×U(1)_Y电弱统一模型 |
2.5 自发对称性破缺与Higgs机制 |
2.6 量子色动力学与SU(3) |
第三章 缪子反常磁矩和稀有带电轻子味破坏过程介绍 |
3.1 缪子反常磁矩(g-2)μ真的单圈图修正 |
3.2 加入中微子质量的μ→eγ过程 |
3.3 单圈图内含标量粒子和费米子的l_j→l_iγ过程 |
第四章 Leptoquark模型下(g-2)_μ和l_j→l_iγ过程 |
4.1 Leptoquark模型介绍 |
4.2 利用Package-X程序包计算带电轻子味破坏过程 |
4.3 (g-2)_μ和l_j→l_iγ对Leptoquark模型参数空间的限制 |
4.3.1 三重态Leptoquark S_3 |
4.3.2 二重态Leptoquark R_2 |
4.3.3 二重态Leptoquark R_2 |
4.3.4 单态Leptoquark S_1 |
4.3.5 单态Leptoquark S_1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超弦、M理论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弦”理论的提出 |
三、 基本组元 |
四、 基本相互作用 |
五、 场的量子理论 |
六、 规范理论 |
七、 统一相互作用 |
1. 弱电统一模型 (温伯格-萨拉姆模型) |
2. 标准模型 |
3. 大统一模型 |
八、 超对称和超引力 |
1. 超对称性 (SUSY) |
2. 超对称大统一模型 (SUSY GUT) |
3. 超引力 (SUGRA) |
九、 超弦——第一次超弦革命 |
十、 M理论——第二次超弦革命 |
(10)标准模型和超出标准模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介绍 |
1.2 研究动机 |
1.3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中微子及其振荡研究 |
2.1 弱电统一模型介绍 |
2.1.1 Higgs场和参数化 |
2.1.2 费米场 |
2.1.3 幺正化 |
2.1.4 粒子质量 |
2.1.5 相互作用 |
2.2 标准模型中的中微子 |
2.2.1 中微子发现的历史回顾 |
2.2.2 中微子螺旋度Helicity和手征性Chirality |
2.2.3 弱作用中只有轻子左手场 |
2.2.4 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
2.3 超出标准模型的中微子 |
2.3.1 太阳中微子问题 |
2.3.2 大气中微子 |
2.3.3 反应堆中微子 |
2.4 中微子质量及产生机制 |
2.4.1 Dirac和Majorana费米子及其质量项 |
2.4.2 Seesaw机制 |
2.4.3 Non-Sawsee机制 |
2.5 混合矩阵参数化 |
2.6 中微子振荡及CP破坏 |
2.6.1 真空中中微子振荡 |
2.6.2 物质中的中微子振荡 |
第三章 非对易标准模型和洛伦兹破缺扩展的标准模型 |
3.1 简介 |
3.2 弦理论和非对易 |
3.3 Weyl-Moyal乘积 |
3.4 no-go定理 |
3.5 Seiberg-Witten映射 |
3.6 非对易标准模型 |
3.7 简单介绍(洛伦兹破缺模型) |
第四章 非对易模型、中微子和Dirac似正模型 |
4.1 常数背景磁场的中性费米子、变形的正则对易 |
4.2 中微子实验对非对易系数的限定 |
4.3 新的Moyal乘积和新的正则对易关系式 |
4.4 非对易Schwarzschild黑洞时空下的Dirac似正模型 |
第五章 洛伦兹破缺或者非对易下的NJL模型 |
5.1 含常数强磁场的NJL模型 |
5.2 不同于Schwinger Proper Time方法的本征态方法 |
5.3 含磁场的两味NJL的Gap方程 |
5.4 虚部对动力学质量的影响 |
第六章 横向Wark-Takahashi等式以及横向反常 |
6.1 横向WT等式的约束关系 |
6.1.1 路径积分方法 |
6.1.2 正则量子化方法 |
6.2 横向WT反常 |
6.3 树图水平下应用到DS方程 |
6.4 总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符号和标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规范不变性的生成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扩展的Yang-Mills理论的SU(3)弱电统一模型[D]. 黄嗣昭.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2]一个基于GWS模型的新的电子模型[D]. 梁霄.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人造量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代数动力学[J]. 王顺金. 物理学进展, 1999(04)
- [4]量子场论的意义与语义分析方法[D]. 李德新. 山西大学, 2014(01)
- [5]强相互作用系统的对称性及其破缺[J]. 刘玉鑫.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20(03)
- [6]协变规范量子化的自由电磁场理论中一类算符规范变换的研究[J]. 孙为民.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6(05)
- [7]物理计算的保真与代数动力学算法[A]. 王顺金,张华. 保结构算法2004离散变分和上同调及其在动力系统计算中的应用, 2004
- [8]Leptoquark模型下(g-2)μ和lj→liγ过程的研究[D]. 高悦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超弦、M理论简介[J]. 陆继宗. 自然杂志, 2001(02)
- [10]标准模型和超出标准模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的讨论[D]. 罗翠柏. 南京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