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体胫骨长细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晶莹[1](2021)在《ZnO/HA复合材料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及骨修复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修复由创伤、感染、肿瘤和其他疾病引起的节段性骨缺损在骨科上具有挑战性。人工骨修复材料为治疗骨缺损提供了重要解决途径。Zn元素在促进骨形成、矿化和骨量保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刺激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因此可以通过将Zn掺入到其他骨修复材料中的方式,以增强骨修复材料的骨形成和矿化能力。本课题提出将促进活性元素Zn与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进行功能复合的新思路,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出孔隙特性、力学性能与自然骨相似的仿骨结构活性增强HA骨修复材料,以期改善现有人工骨修复材料存在的降解与成骨不匹配、成骨效果不佳等问题。在前期的研究中,课题组的成员已经对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不同氧化锌(ZnO)含量的ZnO/纳米羟基磷灰石(ZnO/HA)复合材料进行了制备工艺、表征、血液相容性、细胞相容性、抗菌性等一系列体外实验研究,发现ZnO含量在1.3wt.%左右的ZnO/H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细胞相容性)。因此本文选择ZnO含量为1.3wt.%的ZnO/HA复合材料进行体内生物相容性和骨修复能力研究。论文分为以下3个部分:(1)多孔ZnO/H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多孔ZnO/HA复合材料,XRD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成分纯净,主要由ZnO相和HA相组成,没有发现其他磷酸三钙相,也没和NH4HCO3及其分解产物;SEM观察结果表明,多孔HA和复合材料具有大小孔并存的孔隙结构,孔隙率大于40%、孔径在50~500μm之间,这为血管和新骨组织的长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多孔HA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均大于150MPa,弹性模量在6GPa左右,符合人工骨修复材料对力学性能的要求。(2)多孔ZnO/HA复合材料的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价。选择6只健康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皮肤刺激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多孔ZnO/HA复合材料浸提液在与兔皮肤接触后的48h内,皮肤没有出现红斑和水肿的情况,平均原发性刺激指数为0,说明ZnO/HA复合材料无刺激性;选择15只雄性昆明种小鼠进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HA和ZnO/HA材料浸提液,结果显示,注射多孔ZnO/HA复合材料浸提液72h内小鼠的体重升高,小鼠的肝肾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和肾细胞的形态及结构均正常,说明没有对小鼠产生毒性反应,对肝肾也无毒害作用。(3)多孔ZnO/HA复合材料的体内骨修复能力研究。18只雄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组,建立骨缺损长度为1cm的兔双侧桡骨缺损模型,一组左侧空白对照,右侧植入HA材料,另一组左侧空白对照,右侧植入ZnO/HA复合材料;血常规结果显示,所有实验动物术植入后1天有轻微炎症,术后8周炎症好转,术后12周恢复正常;血锌检测结果显示,在植入后14天、4周、8周和12周,ZnO/HA复合材料组动物血清中的锌离子含量升高;血生化结果显示,所有兔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X射线检测结果显示,在手术后第4、8和12周,空白对照组还有大段骨缺损,与HA材料组相比,ZnO/HA材料组发生更好的骨整合;Micro-CT检测结果显示,多孔ZnO/HA复合材料的降解和新骨形成能力均优于多孔HA材料,通过对骨缺损处的骨参数分析,ZnO/HA复合材料组的骨体积分数和骨矿物质密度优于HA材料组和空白组。以上结果说明,ZnO/H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并且其骨修复能力要比单纯HA材料好。综上所述,利用放电等离子技术制备的ZnO含量为1.3wt.%的多孔ZnO/H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植入体内后,表现出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及骨修复能力,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修复材料。
谢后林[2](2020)在《基于肌肉磁共振成像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肌肉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虽然诊断比较容易,但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致死率高。迄今缺乏一种有效的、易行的、可持续的评估检测手段研究DMD的肌肉损伤模式及动态变化。本研究利用肌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不同年龄组的DMD双下肢近端肌肉,观察DMD不同年龄组的双下肢肌肉MRI损伤模式及动态变化,探讨DMD患者不同年龄组肌肉损伤模式,寻找DMD病情评估的最佳方式,为DMD患者的病情转归提供重要的依据。2.方法2.1入组者的选择入组患者均经临床、肌肉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51例DMD患者,为选择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就诊患者。2.2入组前的准备首先制定入组的病例诊断标准,即通过临床表现、血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电图及肌肉病理等可明确诊断DMD,为符合诊断标准。然后总结DMD患者的血CK,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病理表现及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Dys)免疫组化特点。选择双下肢大腿肌肉群为入组患者的肌肉MRI检查部位,观察股薄肌、大收肌、长收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共10块肌肉横断面损伤情况,同时根据肌肉脂肪浸润程度:未见异常高信号病灶、存在点状高信号病灶、存在散在高信号病灶、存在散在融合高信号病灶、存在大片融合高信号病灶、骨骼肌全部呈弥散高信号病灶,分别评为:0分、1分、2分、3分、4分、5分。2.3入组者肌肉MRI研究符合入组标准的DMD患者,根据DMD患者就诊年龄分为<6岁,6~9岁和>9岁三组,分别进行双下肢大腿肌肉MRI T1WI及STIR抑脂序列检查,采用脂肪浸润评分法对股薄肌、大收肌、长收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共10块肌肉评估脂肪浸润严重程度。同时回顾性统计分析51例DMD患者的血CK、肌肉的普通病理及免疫组化病理检测,进一步对年龄与CK、肌肉病理改变及各骨骼肌MRI表现及脂肪浸润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3.结果3.1 DMD患者一般资料结果本研究共入组51例DMD患者,就诊年龄7.53±2.91岁,发病年龄3.20±1.94岁,病程为4.31±2.64年,延误诊断时间为3.24±2.04年。本研究的51例DMD患者中,<6岁组有18例患者,6~9岁组有17例患者和>9岁组有16例患者;5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肌无力,以下肢无力为主,Gowers征均阳性及双侧小腿存在不同程度的假性肥大;血清CK均明显升高,且随年龄增加及病程延长患者CK具有逐渐下降特点;肌电图均呈肌源性损害。3.2 DMD患者肌肉病理表现的结果51例DMD患者普通肌肉病理结果显示,5例呈轻度肌肉病理损伤改变,42例呈中度肌肉病理损伤改变,4例呈重度肌肉病理损伤改变,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该组51例DMD患者肌肉活检年龄与其肌肉病理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所研究51例患者肌肉免疫组化Dys-rod区表达完全缺失。3.3 DMD患者肌肉MRI的结果51例DMD患者的双下肢大腿肌肉MRI总的结果显示,正常0例,轻度损伤18例,中度损伤17例,重度损伤12例,极重度及晚期损伤4例。入组的DMD患者双下肢大腿肌肉MRI的横断面10块肌肉损伤结果显示,除了股薄肌、缝匠肌和半腱肌3块肌肉损伤相对规避及损伤较轻外,其他7块大腿肌肉损伤比较重,且随着年龄增长损伤愈重,尤其股四头肌的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4块肌肉表现最明显。同时发现极重度及晚期损伤的4例DMD患者,其股薄肌、缝匠肌和半腱肌的损伤程度仅有1分,而其他7块肌肉损伤程度均达到5分。本研究的三组DMD患者双下肢大腿肌肉MRI检查结果,<6岁组的18例DMD患者双下肢大腿肌肉MRI显示,以轻度损伤为主,股薄肌、缝匠肌和半腱肌3块肌肉基本正常,其他7块肌肉均呈轻度损伤;6~9岁组的17例DMD患者双下肢大腿肌肉MRI显示,以中度损伤为主,股薄肌、缝匠肌和半腱肌3块肌肉轻度,其他7块肌肉均呈中度损伤;>9岁组DMD患者双下肢大腿肌肉MRI显示,以重度损伤为主,股薄肌、缝匠肌和半腱肌3块肌肉轻度,其他7块肌肉均呈重度损伤,甚至呈极重度损伤。3.4 DMD患者血清CK、肌肉病理和肌肉MRI与年龄相关性分析结果51例DMD患者的CK值与年龄、病程、发病年龄、延误诊断时间及开始行走时间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K变化与发病年龄、延误诊断时间及开始行走时间无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病程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rs=-0.40、rs=-0.42,均见P<0.01。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51例DMD患者年龄与肌肉病理结果rs=0.57,P<0.01;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与患儿年龄相关性均为rs=0.97,P<0.01;大收肌、长收肌、半膜肌与患儿年龄相关性均为rs=0.96,P<0.01;股薄肌、缝匠肌、半腱肌与患儿年龄相关性均为rs=0.84,P<0.01。4.结论4.1 DMD患者肌肉病理损伤程度与活检年龄密切相关。4.2 DMD患者双下肢大腿肌肉损伤不均衡,股薄肌、缝匠肌和半腱肌3块肌肉损伤在DMD患者中损伤相对规避,而大收肌、长收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的7块大腿肌肉损伤比较重,且随着年龄增长损伤愈重。4.3肌肉MRI检查可为DMD患者的病情转归提供直观、动态变化的客观依据。
杨若聪[3](2020)在《水蛭素改善糖尿病型ED的网络药理学和在体药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型勃起功能障碍(diabetic erectile dysfunction,DED)是一种基于糖尿病病理基础上的、病理过程复杂的生殖系统疾病。该疾病以男性的生殖器在性生活过程中无法勃起或无法充分勃起,从而未能完成性生活为主要特点,严重影响夫妻双方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中面临缺乏系统的DED诊断策略、可用干预途径有限、可选择药物不足等现状,导致患者常常无法从治疗中得到充分的获益和令人满意的临床结果。因此,对DED诊断体系的研究及相关治疗策略的补充,成为干预DED患者的迫切需求。中医诊疗体系具有辩证性、整体性的特点,对于复杂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的活血化瘀法,为中医临床中干预DED的有效诊疗思路之一。水蛭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已被用于DED患者的治疗。然而,对于水蛭中主要有效成分水蛭素在DED治疗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报道。研究目的:基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颁布的《勃起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本章以下内容称《指南2016》),建立DED的疾病网络,探索中医体系中有效的干预治则,并结合体内实验,评价水蛭素改善DED的药效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①基于《指南》,通过SymMap和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the 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database,CTD),建立以中医诊断体系为基础的疾病网络,并且通过疾病网络中相关靶点内容,在SymMap中反向检索对于DED有效的干预药物;②基于糖尿病型小鼠模型,结合勃起功能评价方法、衰老相关行为学评价、脏器指数等方法指标,评价水蛭素对8周、12周DED小鼠模型的改善效果;③取材小鼠的阴茎组织,通过转录组学的技术手段,检测8周、12周正常两个时间点上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水蛭素干预组阴茎组织转录组表达水平的异同,通过差异表达、GO和KEGG富集分析、疾病网络映射等过程,对水蛭素在相同时间点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将8周和12周两个时间点上以时间为维度,进行相同组别的纵向比较,动态分析DED疾病模型的病理变化及水蛭素在DED不同阶段的干预效果;④基于虚拟对接、免疫共沉淀、荧光定量PCR、髓过氧化氢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检测体系等实验方法,对MPO作为水蛭素潜在靶点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并且通过检测MPO的底物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其催化后的高级糖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的含量,确证水蛭素基于MPO干预DED的效果。研究结果:①本实验建立起含有59个无重复靶点的DED疾病网络图,并且将靶点输入SymMap,得到有37个有对应药物的治疗靶点,进而通过对药物种类出现频数和绝对出现频数的计算,发现活血化瘀药物为干预DED主要的有效治疗药物类型之一,其所对应的活血化瘀法可能为DED的有效治则之一。②通过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的注射,并且经过8周、12周的饲养,经血糖监控和勃起功能测试确认,我们成功复制了小鼠DED模型,并且发现水蛭素对8周、12周两个时间点上DED模型小鼠的勃起功能均具有改善效果。进一步的脏器指标显示,水蛭素能明显改变胸腺的脏器指数和心脏胫骨比指数;同时,在行为学观测实验中,水蛭素能极显着地改变DED模型造成的损失,提升动物的平衡能力、抓握能力和耐力,推测水蛭素的作用,可能与减缓DED模型的衰老进程有关。③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水蛭素对于8周DED的动物模型,其干预效果主要体现为改变能量代谢途径和氧化应激损伤环境;对于12周DED的动物模型,其干预效果主要体现为改变炎症应答和对离子通道的调节。同时,将转录组的结果映射至DED疾病背景网络中,并结合映射基因的生物学意义结果显示,推测MPO可能为水蛭素的主要作用靶点。④虚拟对接和水蛭素-MPO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水蛭素与MPO具有相互作用。进而考察水蛭素对MPO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水蛭素不影响MPO的表达,但显着影响MPO的活性,并且显着影响MPO催化的AGEs中的ox-LDL的含量。实验结论:活血化瘀法为DED治疗的有效治则之一,该治则指导下的药物水蛭中的主要成分水蛭素能够通过抑制MPO活性改善DED造成的ED症状,调节DED造成的衰老进程。
鹿中华[4](2020)在《MSC旁分泌HGF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调控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MSC移植对急性肺损伤小鼠肺部树突状细胞免疫调控的研究目的评价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小鼠肺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细胞实验:(1)提取小鼠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使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诱导为不成熟DCs,CD11c磁珠分选使其纯化后,使用不同LPS浓度(0、10、50、100、200、500和1000 ng/mL)和不同持续时间(24小时和48小时)对不成熟DCs进行刺激,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明确LPS刺激DCs成熟的最佳时间及浓度。(2)成熟DCs(Mature DCs,mDCs)与MSCs通过Transwell共培养3天,通过流式检测所诱导的调节性DCs(regulatory DCs,DCregs)表型,评估MSCs对DCs多种共刺激分子及抗原递呈分子表达的影响。(3)流式检测DCs的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表达,间接评估DCregs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4)流式检测DCregs对淋巴细胞刺激增殖作用。动物实验:(1)通过气道内注射LPS建立ALI小鼠模型,检测造模后0、1、2、4、6、12和24小时后肺部CD11b中CD11c阳性的经典树突状细胞(classical dendritic cells,cDCs或CD11c+CD11b+DCs)数量及其成熟度(MHCⅡ+cDCs、CD86+cDCs)变化,并与肺病理损伤评分的进行相关性分析。(2)根据ALI建模后不同时间肺部DCs数量及成熟度,选择合适时间点给予ALI小鼠移植MSCs治疗,流式检测MSCs治疗后肺部成熟DCs表型变化及CD4+T细胞数量及活化比率(CD44+或CD69+的CD4+T细胞)。(3)HE染色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肺损伤评分以评价肺损伤严重程度;检测肺湿重/体重比(LWW/BW)评价肺水肿程度。(4)移植DCregs治疗ALI,检测肺部组织病理、肺部T细胞数量及活化指标,评估DCregs治疗对ALI小鼠肺部CD4+T细胞及肺损伤影响。(5)将羧化荧光素二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标记的 DCs 移植入 ALI 小鼠,然后给予MSCs治疗,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肺部及血液中CFSE+CD11c+DCs,明确MSCs降低肺部DCs数量的原因。结果:1.细胞实验:(1)50 ng/mLLPS刺激不成熟DCs 24小时可成功诱导出较高成熟度的DCs。形态上DCs呈典型的周围面纱样及树突样改变,磁珠分选后其纯度达90%以上。LPS能够刺激不成熟DCs向成熟DCs分化,50ng/mLLPS能明显提高DCs成熟比率(P<0.05),继续提高浓度,成熟程度改变不明显(P>0.05);50ng/mLLPS在0h到24小时刺激DCs,DCs成熟程度明显提高(P<0.05);刺激时间在24小时到48小时,DCs成熟比率未再明显提高(P>0.05)。(2)通过Transwell共培养3天,MSCs诱导出低表达MHCⅡ、CD86、CD40,高表达PD-L1的DCregs。相对于成熟DCs,与MSCs共培养后的DCs中MHCⅡ、CD86、CD40阳性细胞比率明显下降(P<0.05),进一步检测DCregs中免疫耐受分子PD-L1阳性细胞的表达,发现DCregs中PD-L1+DCs的比率较成熟DCs明显升高(P<0.05)。(3)MSCs抑制了DCs对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MSCs通过旁分泌效应诱导后的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比率明显降低(P<0.05)。2.动物实验:(1)ALI发生2小时后,小鼠肺部DCs数量及成熟比率显着增高。相对于对照组,气道内滴入LPS后2小时肺部DCs数量明显增加(P<0.05),随时间逐渐延长,12小时后不再持续增加;ALI建模2小时后成熟度也明显增高(P<0.05),肺病理损伤显着,之后肺损伤随着时间延长而加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LI时募集于肺部DCs的数量、DCs的成熟程度与肺损伤评分呈正相关(P<0.05)。(2)MSCs抑制DCs的肺部募集并降低成熟DCs的比率。ALI造模24小时肺部cDCs(CD11c+CD11b+DCs)的比率升高,且MHCⅡ+cDCs和CD86+cDCs比率亦升高显着(P<0.05),MSCs治疗后肺部cDCs的比率以及MHCⅡ+cDCs比率下降(P<0.05)。(3)MSCs抑制肺部T细胞活化。气道内注射LPS 24小时后,肺部CD4+T细胞以及CD69+的CD4+T细胞的比率升高(P<0.05),MSCs治疗后肺部CD4+T细胞比率有下降趋势,而活化的T细胞(CD69+的CD4+T细胞)的比率下降显着(P<0.05)。(4)MSCs治疗改善ALI小鼠肺病理损伤,并减轻肺水肿。与对照组比较,ALI组肺部病理损伤加重,肺损伤评分以及LWW/BW明显升高(P<0.05);与ALI组相比,MSCs治疗后肺病理损伤减轻,肺损伤评分以及LWW/BW明显降低(P<0.05)。(5)移植DCregs抑制ALI小鼠肺部CD4+T的活化并减轻肺损伤。与ALI组比较,给予DCregs治疗后肺部病理损伤减轻、损伤评分降低,肺部CD4+CD44+T细胞、CD4+CD69+的T细胞比率下降(P<0.05);而给予成熟DCs治疗后,ALI小鼠肺病理损伤更重,肺部CD4+CD44+T细胞、CD4+CD69+的T细胞增加(P<0.05)。(6)MSCs降低ALI小鼠肺及血液DCs的比率。ALI发生24小时时,外周血及肺中标记CFSE+CD11c+DCs比率明显增多(P<0.05),在MSCs治疗后二者均减少(P<0.05)。结论MSCs可通过诱导成熟DCs分化为免疫耐受性DCregs,降低ALI肺部DC数量,并抑制CD4+T细胞增殖活化,减轻肺病理损伤。第二部分MSC通过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调控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目的明确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及激活Akt通路在MSCs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1)使用不同浓度的重组 HGF(Recombinant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rhHGF)(0、10、50、100、150和200 ng/mL),对磁珠分选纯化后并被LPS刺激成熟DCs进行诱导72小时,然后流式检测DCs表型,明确rhHGF诱导DCregs最佳浓度。(2)MSCs或rhHGF与成熟DCs通过Transwell共培养72小时后,通过①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型、吞噬功能、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D-L1和IL-27表达。②免疫荧光检测DC的吞噬OVA-FITC的功能。③ELISA检测DCs分泌炎症因子IL-10、IL-12和TGF-β的水平。④Western blot检测HGF下游通路蛋白c-Met和磷酸化c-Met表达。(3)构建小鼠高表达HGF和低表达HGF慢病毒载体,转入MSCs,分别上调和下调HGF RNA表达。①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②流式检测FITC-EGFP+MSC百分比评估转染率;③使用qRT-PCR法检测HGF mRNA水平:(④使用Western blot检测HGF蛋白水平;⑤使用ELISA检测MSCs旁分泌HGF水平。(4)使用高、低表达HGF的MSCs与成熟DCs通过Transwell共培养72小时后,检测DCs表型、吞噬功能、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炎症因子IL-10、IL-12和TGF-β的分泌等。(5)使用Akt抑制剂MK2206阻断rhHGF对DCregs的诱导后,检测DCs表型、吞噬功能、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分泌炎症因子IL-10、IL-12和TGF-β的水平等。结果(1)50 ng/mL rhHGF浓度可明显诱导成熟DCs分化为DCregs:当rhHGF从0 ng/mL浓度逐步增长至50 ng/mL时,可明显诱导低表达MHCII、CD86和CD40分子的DCregs生成(P<0.05),继续增加浓度,表型改变不显着。(2)rhHGF或MSCs均可诱导mDCs分化DCregs:与MSCs或rhHGF共培养72小时后,mDCs分化为低表达MHCII、CD86、CD40的DCregs(P<0.05),且生成的DCregs表型稳定。与mDCs 比较,MSCs或rhHGF诱导的DCs与不成熟DCs类似功能,吞噬能力明显增强,诱导的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减弱,表达更多的PD-L1和IL-27,分泌更多的抑炎因子 IL-10、TGF-β,较少的促炎因子 IL-12(P均<0.05)。Western blot 显示 MSCs 或 rhHGF诱导的DCs,表达总c-Met蛋白无明显变化,但磷酸化c-Met蛋白表达明显增多。(3)慢病毒介导高表达以及干扰HGF的MSC中HGF RNA及蛋白表达:荧光显微镜显示转染后EGFP在MSCs中广泛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率高达93%以上。HGF高表达MSCs(HGF-MSC)的 HGF mRNA 约是对照组的 12 倍,干扰组 shHGF-MSCs 的 HGF mRNA是对照组的1/3。Western blot及ELISA显示高表达HGF-MSCs表达或分泌HGF明显增多(P<0.05),而shHGF-MSCs表达或分泌HGF减少显着(P<0.05)。(4)HGF是MSCs诱导mDCs分化为DCregs的关键分子:与空载体组比较,HGF-MSC组的DCs中CD86、MHCⅡ阳性DCs 比率明显下降(P<0.05),shHGF-MSC组的DCs中CD86、MHCⅡ阳性DCs 比率明显升高(P<0.05)。相对于空载体组MSCs,HGF-MSC组的DCs中吞噬功能增强(P<0.05)、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分泌更多的抑炎因子IL-10、TGF-β及较少的促炎因子IL-12(P均<0.05),而shHGF-MSC组的DCs吞噬功能减弱、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抑炎因子IL-10、TGF-β分泌减少,促炎因子IL-12增加(P均<0.05)。(5)Akt通路参与MSCs诱导mDCs分化为DCregs:与对照组比较,HGF-MSC组的DCs表达总Akt蛋白无明显变化,但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明显增多,而shHGF-MSC组的DCs表达总Akt蛋白无明显变化,但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显着减少。(6)Akt通路是HGF诱导mDCs分化为DCregs关键通路:给予Akt抑制剂MK2206阻断Akt通路后,rhHGF所诱导的DCregs中MHCⅡ、CD40阳性DCs 比率明显增高(P<0.05);抑制Akt通路后,rhHGF诱导的DCreg吞噬功能减弱(P<0.05)、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5)、抑炎因子IL-10、TGF-β分泌减少、促炎因子IL-12分泌增加(P均<0.05)。结论MSCs通过旁分泌HGF并激活Akt通路诱导mDCs分化为具有免疫耐受功能的DCregs。第三部分高表达HGF的MSC移植对ALI小鼠肺部树突状细胞免疫调控的研究目的明确高表达HGF的MSCs移植对ALI小鼠肺部树突状细胞免疫调控的作用及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ALI组、MSC组、NC-HGF-MSC组(HGF空载体-MSC 治疗组)、HGF-MSC 组(高表达 HGF 的 MSC 治疗组)、NC-shHGF-MSC 组(shHGF空载体-MSC治疗组)和shHGF-MSC组(低表达HGF的MSC治疗组),气道内滴入LPS建立ALI小鼠动物模型,6小时后给予不同HGF表达的MSC进行治疗。为了评估MSC对DC迁移影响,将C57BL/6小鼠气道内注射CFSE标记肺内细胞,随机分组如上,随后构建ALI模型和给与不同的MSC治疗。为了评价Akt在HGF调控ALI小鼠肺部DCs功能中的作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ALI组、rhHGF组、rhHGF+MK2206组。造模24小时后处死小鼠,检测上述各组的以下指标,评价旁分泌HGF及激活Akt通路在MSCs调控ALI肺部DCs功能中的作用:(1)留取右上肺叶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肺损伤程度并进行肺损伤评分;(2)计算肺湿重/体重比(LWW/BW)评价肺水肿程度;(3)制备肺单细胞悬液,流式检测肺部 cDCs(CD11c+CD11b+DCs)数量及其成熟度(MHCⅡ+cDCs、CD86+cDCs)变化;(4)流式检测肺部CD4+T细胞及其活化比率(CD69+的CD4+T细胞)。(5)制备支气管旁淋巴结(PBLN)单细胞悬液,流式检PBLN中CD11c+CFSE+DCs数量及其成熟度(CD86+的 CD11c+CFSE+DCs)变化;(6)留取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流式检测细胞总数。结果(1)高表达HGF能增强MSCs对ALI小鼠肺部DCs募集及成熟的抑制。ALI小鼠模型建立 24 小时,肺部 cDCs(CD11c+CD11b+DCs)的比率升高,且 MHCⅡ+cDCs 和 CD86+cDCs比率升高显着(P<0.05),MSCs治疗后肺部cDCs的比率以及成熟的MHCⅡ+cDCs、CD86+cDCs比率下降(P<0.05)。与 NC-HGF-MSC 比较,HGF-MSC 组肺部 cDCs(CD11c+CD11b+DCs)的比率降低显着(P<0.05),MHCⅡ+cDCs有下降趋势,CD86+cDCs 比率降低显着(P<0.05);与 NC-shHGF-MSC 比较,shHGF-MSC 组肺部 cDCs(CD11c+CD11b+DCs)的比率显着升高(P<0.05),MHCⅡ+cDCs 有上升趋势,CD86+cDCs 比率升高显着(P<0.05)。(2)高表达HGF增强MSCs对ALI小鼠肺部CD4+T细胞增殖及活化的抑制。ALI组较Control组小鼠肺部CD4+T细胞、CD69+的CD4+T细胞的比率升高以及肺部BALF中细胞总数量明显增高(P<0.05),MSCs治疗后肺部CD4+T细胞、CD69+的CD4+T的比率降低以及肺部BALF中细胞总数量明显下降(P<0.05)。与NC-HGF-MSC治疗比较,HGF-MSC组肺部CD4+T细胞下降显显着(P<0.05)、CD69+的CD4+T的比率有下降趋势,肺部BALF中细胞总数量明显降低(P<0.05);相对于NC-shHGF-MSC组,shHGF-MSC组肺部CD4+T细胞、CD69+的CD4+T的比率明显上升以及肺部BALF中细胞总数量明显增加(P<0.05)。(3)高表达HGF能促进MSCs减轻ALI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①大体肺标本结果显示,气道内给予LPS 24小时后,小鼠肺呈现充血、水肿、出血改变;MSC组、NC-HGF-MSC与NC-shHGF-MSC组小鼠肺损伤无明显差异,但较ALI组小鼠肺损伤显着减轻,HGF-MSC组较NC-HGF-MSC组小鼠肺损伤程度减轻显着,HGF-shMSC组较NC-shHGF-MSC组小鼠肺炎症损伤程度明显加重。②组织病理结果显示,ALI建模24小时后,MSC、NC-HGF-MSC与NC-shHGF-MSC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水肿、肺泡和间质炎症炎性细胞浸润和出血、肺不张、坏死或透明膜形成)较ALI组明显减轻,HGF-MSC组较NC-HGF-MSC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缓解显着;HGF-shMSC组较NC-shHGF-MSC组小鼠肺损伤程度则明显加重。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结果显示,MSC组较ALI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以及LWW/BW较ALI组明显下降(P<0.05);HGF-MSC组较NC-HGF-MSC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以及LWW/BW降低显着(P<0.05);shHGF-MSC组较NC-shHGF-MSC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以及LWW/BW明显升高(P<0.05)。(4)高表达HGF减弱MSC对DC迁移的抑制,但促进DCregs的向支气管淋巴的迁移。ALI时肺内CD11c+CFSE+DCs向PBLN迁移增多,MSC治疗抑制了 CD11c+CFSE+DCs的迁移(P均<0.05)。相对于空载体组MSC,HGF-MSC促进了 CD11c+CFSE+DCs的迁移,而shHGF-MSC削弱了 DC迁移。进一步发现,HGF-MSC促进迁移的DC表达CD86水平下降(P<0.05),这表明HGF-MSC治疗促进免疫调节型DCregs的迁移。(5)Akt抑制剂减弱HGF对ALI小鼠肺部DCs募集及成熟的抑制。rhHGF治疗后,ALI小鼠肺部cDCs(CD11c+CD11b+DCs)的比率显着降低(P<0.05),且CD86+cDCs 比率亦下降显着(P<0.05);给予Akt抑制剂后,肺部cDCs(CD11c+CD11b+DCs)有升高趋势。(6)Akt抑制剂减弱MSCs或HGF对ALI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保护作用。与ALI 比较,rhHGF治疗组肺部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组织病理损伤评分较ALI组明显下降(P<0.05);LWW/BW有下降趋势。阻断Akt通路后,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有上升趋势。结论高表达HGF可显着增强MSCs对ALI肺部DCs免疫调控能力,降低肺部DCs的数量,诱导DCreg的生成,并促进DCregs向淋巴结迁移,抑制CD4+T细胞活化,减轻肺炎症损伤。
魏心然[5](2020)在《独活寄生汤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独活寄生汤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及其对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探讨独活寄生汤配合中药熏蒸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在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门诊的KOA患者,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型,共选取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中药组、熏蒸组与西药组,每组各20例。综合治疗组给予独活寄生汤汤剂口服配合中药熏蒸治疗;中药组单独给予独活寄生汤汤剂口服治疗;熏蒸组单独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西药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各组连续治疗15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5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总有效率变化及治疗前后血清中TGF-β1与IGF-1含量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结束后,比较四组总有效率,综合治疗组为9 0%,中药组为60%,熏蒸组为65%,西药组为70%,综合治疗组疗效优于中药组、熏蒸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熏蒸组、西药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四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VAS评分低于中药组、熏蒸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熏蒸组、西药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四组WOM AC各项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治疗组各项积分及总分均低于中药组、熏蒸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熏蒸组、西药组WOMAC疼痛积分、日常活动的困难度积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WOMAC僵硬积分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熏蒸组及西药组组间两两比较WOMAC僵硬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四组患者血清中T G F-β1与IG F-1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治疗组血清中TGF-β1与IGF-1含量高于中药组、熏蒸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熏蒸组、西药组血清中TGF-β1与IGF-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独活寄生汤配合中药熏蒸治疗KO A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程,是一种可靠而有效地治疗方法。2.独活寄生汤配合中药熏蒸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中TG F-β1与IG F-1因子表达水平达到治疗改善膝骨关节炎病理变化的目的,从而减轻疼痛、改善患肢功能和症状。
张彦洁[6](2020)在《硫化氢信号在骨骼肌发生与胁迫响应中的生理功能》文中认为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一种多功能新型气体信号分子,能够参与生物体内信号转导和生理反应。在哺乳动物体内,H2S可舒张血管以调节血压、保护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免受氧化应激损伤、调节线粒体中的代谢平衡或离子稳态、参与内质网中蛋白质与脂质的合成以及调节激素分泌等生理过程。研究发现内源性H2S合成酶主要包括胱硫醚γ-裂解酶(CSE)、胱硫醚β-合酶(CBS)和3-巯基丙酮酸硫转移酶(3MST),其中CSE是外周器官或组织中产生H2S的关键酶。骨骼肌是一种多系统参与调控的可塑性器官,负责骨骼运动、维持姿势和储存营养物质等过程。本研究以骨骼肌为对象,在肌肉发生或萎缩的生理或病理过程中研究H2S巯基化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1,MT-1)响应氧化胁迫、H2S参与高尔基体的应激反应以及H2S代谢过程对细胞内Ca2+内稳态等方面的影响,来阐述硫化氢信号在骨骼肌功能中的作用与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随着CdCl2浓度升高其细胞活力呈现剂量依赖性下降。使用CdCl2(30μmol·L-1)处理C2C12细胞可导致活性氧(ROS)水平上升、自由巯基的含量下降和细胞凋亡,骨骼肌组织表现出较大面积的坏死细胞碎片区域。同时细胞内CSE的表达量和H2S产率显着增加,而3MST的蛋白水平没有发生显着变化。PPG或2-KA处理细胞,发现3MST不参与响应Cd诱导的细胞死亡。H2S的外源供体NaHS处理可减少细胞死亡或骨骼肌组织损伤,降低ROS水平、恢复胞内自由巯基的含量,阻止组织中细胞坏死。Cd还可导致转录因子MTF-1的表达水平升高,而细胞内MT-1表达降低时Cd诱导的氧化损伤或细胞死亡加剧。Cd胁迫下,细胞CSE蛋白表达量增加,MT-1缺失突变体中CSE蛋白表达量减少;而CSE敲除突变体与正常细胞中MT-1表达量几乎不变。外源NaHS处理C2C12细胞,可上调巯基化的MT-1表达水平。CdCl2处理显着增加细胞内游离Zn2+的离子强度,外源H2S处理恢复Cd胁迫下细胞内游离的Zn2+水平。即H2S能够通过巯基化或稳定Zn-蛋白复合物对MT-1进行翻译后修饰。2.莫能菌素(Mone)或布雷菲德菌素A(BFA)处理C2C12细胞可上调GM130和ATP2C1的表达水平,诱导高尔基体的碎片化,增强小鼠成肌细胞的氧化损伤或细胞凋亡水平,促进剪切后caspase 3或caspase 7的蛋白表达;提高细胞内Ca2+水平与ROS水平;同时上调CSE的表达,促进依赖CSE的内源H2S产生。外源性H2S处理可缓解高尔基胁迫下的氧化损伤、保护高尔基体的完整性,而抑制CSE/H2S系统使高尔基应激反应增强,同时上调MuRF-1或Atrogin-1的表达。BAPTA螯合胞内的Ca2+水平,可减轻上述损伤变化,诱导ATP2C1的蛋白表达。ATF4缺失会降低CSE对高尔基胁迫的响应。使用血管紧张素II(AngII)或BFA均可引起小鼠体内高尔基应激反应或骨骼肌萎缩。CSE缺失小鼠在给药后症状显着恶化,而生理浓度的NaHS能够缓解小鼠的应激反应。3.与10周龄小鼠相比,51周龄小鼠体重下降,其胫前肌(tibial anterior,TA)中CSE表达量下降,H2S产率显着降低;肌肉调节因子(MRFs)中Myogenin表达量减少约50%,而PAX7和Vimentin分别增加约50%和45%,CSE缺失恶化了衰老过程中的肌肉萎缩现象,使MRFs表达量显着增加。采用心脏毒素(cardiotoxin或CTX)在野生型(WT)或CSE敲除(knockout,KO)小鼠体内诱导并构建骨骼肌损伤模型,肌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解,同时上调了Myogenin、MyoD和Myosin的表达。CSE敲除小鼠的肌肉纤维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减少,与WT相比增强了Myogenin下调和PAX7上调表达,而外源施加NaHS能够恢复TA的正常肌肉结构,诱导4种基因的正常转录水平。4.分化培养基中培养细胞,能够显着诱导MEF2c或MRF4的蛋白表达水平;尽管外源NaHS处理能够诱导细胞分化,但是不能进一步增强上述两种蛋白的表达量。一方面,MEF2c的特异性抗体能够将MRF4蛋白沉淀下来,且在分化培养基中额外添加NaHS促进了异二聚体MEF2c-MRF4复合体的形成;另一方面,MRF4或MEF2c均可以与Myogenin基因的启动子结合,H2S处理能够增强复合体的稳定性,促进肌肉分化。肌肉发生过程中,Cyclin D1和Cyclin D3的蛋白表达受到抑制、F-actin蛋白水平增加且出现细胞的多核化,而外源NaHS处理能够进一步强化这些现象,并抑制细胞迁移。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AngII、BFA、CTX等构建小鼠的肌肉损伤或氧化损伤模型;利用MTT法、siRNA转染、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染色质免疫共沉淀、亚甲基蓝-HPLC联用、细胞或组织切片染色、生物素开关法等体外实验,证明了CSE/H2S信号通路在抵御重金属Cd胁迫、维持高尔基体完整或细胞内Ca2+稳态、保护骨骼肌免受年龄依赖性肌萎缩或CTX灌注损伤和促进肌肉再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急慢性肌病的治疗提供了候选因素及治疗方案。
孟艳[7](2018)在《热塑性材料温度相关力学特性及其对碰撞保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车用热塑性材料的力学性能受环境温度影响较为明显,而目前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通常只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对车辆服役温度范围覆盖不全,车辆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碰撞安全性能变化规律未知。本文选取ABS塑料、EPP泡沫作为整车内、外部的典型热塑性材料,通过温度相关力学特性试验对其进行研究,标定出不同温度下的碰撞仿真所需的材料模型,然后基于相关碰撞法规开展考虑热塑性材料温度相关力学特性影响的碰撞仿真研究,分析温度变化对乘员头部和行人下肢碰撞响应的影响。通过覆盖温度、应变率和应力状态变化的试验研究,得到ABS塑料的温度相关、应变率相关和应力状态相关等较为全面的力学特性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ABS塑料的屈服行为和断裂行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存在与模量“时温等效”相似的变化规律,利用该规律可以得到ABS塑料更大温度或应变率范围内的力学特性数据。同时发现,ABS塑料的屈服行为在试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都不符合von-Mises屈服准则,表明在不同温度下的碰撞仿真中均需要对其屈服行为进行准确表征,不能忽略应力状态的影响。通过以单轴压缩为核心、考虑温度和应变率变化,兼顾不同发泡倍数的泡沫材料的试验研究,得到EPP泡沫的考虑温度变化、应变率变化和密度变化等较为全面的力学行为特性试验数据。结果表明温度和应变率对泡沫材料压缩应力的影响基本不存在耦合关系,可利用Sherwood本构模型得到EPP泡沫全面的力学特性数据。对具有细观结构基础的Gibson理论公式进行了修正,使其能够很好的表征温度和应变率对EPP泡沫压缩应力水平的影响。在LS-DYNA软件中,对照试验结果,明确MATSAMP-1材料模型适用于ABS塑料的碰撞仿真,并对不同温度下的ABS塑料模型输入参数进行了标定。利用试验结果,验证了MATFu Chang Foam材料模型对EPP泡沫的表征能力,并利用Sherwood本构模型对不同温度下的EPP泡沫模型输入参数进行了标定。利用标定后的材料模型分别对乘员头部与仪表板、乘员头部与B柱和行人下肢与车辆前端等典型碰撞工况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热塑性材料温度相关力学特性使得非室温条件下的碰撞响应偏离设计工况,并揭示了人员伤害加剧的风险及其力学机理,为更为全面的汽车内外饰碰撞保护设计提供了依据。
窦坚[8](2018)在《基于3D打印金属骨骼植入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利用金属植入体代替坏掉的骨组织是当今治疗骨损伤、肿瘤、功能的退化一种主要手段。目前国内金属植入体大多采用国外进口,由于欧美国家的人体骨骼结构普遍较国人的骨骼略大,在手术中植入体会对人体骨骼造成很大的损伤。另外常用的植入体均无网格结构不便骨组织与肌肉组织的长入,因此研制适用国人的具有金属网格结构的植入体尤为必要。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三方面:1.研究不同结构的网格其相关的力学性能,通过模拟以及压力试验得出最佳网格形状以及尺寸。2.研究有网格和无网格两种植入体与股骨配合情况下应力应变相关的模拟。3.进行生物力学实验验证模拟结果。对于网格方面本文采用正方形和圆形两种网格,每种网格都设计了1mm2、1.22mm2、1.42mm2、1.62mm2四种不同网格面积进行对比,通过施加100N与垂直方向夹角分别为0°、15°、30°、45°四种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得出每个模型的最大应力值,最终得出相同网孔面积下圆形网格更容易被破坏。为验证模拟结果对1mm2的圆形网格进行3D打印制造出并进行压力试验验证了模拟结论,最终得出1mm2的正方形网格其抗压强度最好。对于模拟方面本文通过由吉大医学院提供的成年男性骨科患者的CT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对右侧股骨进行三维重建以及骨髓腔内部的数据的提取,应用geomagic软件进行逆向处理导入到UG中。通过股骨的三维结构以及骨髓腔内部数据进行植入体柄部以及颈部的设计,分别设计出有无网格两种植入体与与股骨进行配合在ABAQUS中进行有限元分析,最终得出有网格植入体性能好于无网格植入体。将加工出的有网格植入体插入到股骨髓腔中,施加与模拟对应载荷测出与模拟位置相同的三点处的应变情况。通过模拟与实验共同得随着载荷的增加,皮质骨应变与载荷成线性关系;皮质骨以及松质骨接近中底部的地方应力较大,尤其是在底部1/3处应力最大最为集中。植入体末端应力最为明显,易发生磨损,导致术后骨髓腔摩擦生热,产生晃动等现象影响置换术的稳定性。
张智凌[9](2014)在《密质骨多级微结构的强韧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密质骨是一种由矿化胶原纤维、羟基磷灰石和无定形胶原基质等组成的自然生物复合材料,它具有高的强度、刚度及韧性。密质骨优良的力学性质和其内部多级微结构密切相关,通过对密质骨多级微结构与其优良力学行为关系的深入研究,能够揭示密质骨的强韧性机理,从而为高性能仿生复合材料研究提供有益指导。本文通过观察实验、模型分析、数值计算及仿生实验,综合研究了密质骨多级微结构的强韧机理。论文完成了以下工作并得到若干有益的结论:①利用扫描电镜对牛的密质骨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密质骨具有多级的微结构特征。密质骨由骨单元及骨间质基体组成。它们可视为密质骨的一级结构。骨单元呈圆柱状,非均匀地分布于骨间质中。仔细地对骨单元的观察发现,骨单元又是由长而细的矿化胶原纤维螺旋环绕哈弗氏管构成。这些螺旋环绕的矿化胶原纤维构成密质骨的二级结构。骨单元与骨间质之间存在明显的称为黏合线的界面。在密质骨的断裂表面也观察到被拔出的骨单元以及骨单元中被拔出的矿化胶原纤维。②基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的理论,对密质骨一级结构-骨单元从骨间质中拔出时的断裂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裂纹面垂直于骨单元方向扩展时,骨单元的脱黏、滑移及拔出,增加了密质骨断裂过程能量的消耗,提高了密质骨的抗断裂能力。基于剪滞理论,对密质骨的二级结构-骨单元中的胶原纤维的拔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纤维的最大拔出力和拔出能密切相关于纤维的埋置深度以及拔出纤维的临界长度。基于欧拉公式,对骨单元中的螺旋纤维的最大拔出力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纤维的拔出力和拔出能随纤维倾角和埋设深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表明骨单元中的纤维的大螺旋角及大长细比提高了骨的韧性。③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理论及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有黏合线和无黏合线两种情况下的密质骨模型,考察了骨单元模量变化、裂纹尖端到骨单元距离、裂纹长度以及微裂纹尖端进入黏合线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力应变的影响。对无黏合线模型的计算分析表明,受弹性模量较低的骨单元影响,微裂纹更容易朝骨单元方向扩展,从而避免了微裂纹在脆性的骨间质基体内形成宏观裂纹的可能。对有黏合线模型的计算分析表明,微裂纹进入黏合线后,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应变和应力都将大幅度下降。这表明黏合线的存在抑制了密质骨在一级结构上的微裂纹扩展,提高了密质骨抵抗断裂的能力。④基于Abaqus建立包含单个骨单元的骨单元-骨间质两相裂纹扩展模型和骨单元-骨间质-黏合线三相裂纹扩展模型,应用扩展有限元方法,分别计算了不同模型中的应力应变,分析了黏合线对密质骨微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密质骨中的黏合线提高了微裂纹扩展的起始作用应变,也使得微裂纹折拐和偏转,这提高了骨的抗断裂能力。也基于Abaqus建立包含多个骨单元的三种裂纹扩展模型:密质骨单相模型、骨单元-骨间质两相模型以及骨单元-骨间质-黏合线三相模型。应用扩展有限元方法,分别计算了这三种不同模型中的应力应变,模拟了模型中的裂纹扩展。研究表明密质骨中的骨单元和黏合线提高了微裂纹扩展的起始作用应力及应变,使骨的刚度软化推迟、裂纹扩展速度减慢及裂纹长度增加,从而提高了密质骨抵抗断裂的能力。⑤进行了密质骨仿生试件的制备。该试件反映了密质骨两级微结构的主要结构特征。对得到的仿生试件进行了力学行为的比较测试,得到的实验结果显示仿生螺旋纤维管复合材料试件具有较非螺旋纤维管复合材料试件更高的刚度、强度及韧性。
冯敏,胡牧原,郑百林,贺鹏飞[10](2013)在《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用户自定义场的功能梯度材料人体骨骼建模》文中研究说明用Abaqus提供的接口进行二次开发,提出功能梯度材料人体骨骼的建模方法.提出使用用户自定义场子程序(USDFLD)处理大变形和大位移等复杂情况的算法以及数据传递的办法,从而避免使用复杂的用户自定义材料子程序(UMAT);研究网格划分密度对分析结果和网格收敛性的影响,以确定有限元离散人体功能梯度材料的合理性.
二、人体胫骨长细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体胫骨长细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ZnO/HA复合材料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及骨修复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骨缺损 |
1.1.1 治疗方法 |
1.2 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nHA的合成方法 |
1.2.2 nHA的优势 |
1.2.3 nHA用于修复骨缺损 |
1.3 锌元素在HA基骨修复材料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锌的生理作用 |
1.3.2 锌元素在HA基骨修复材料上的应用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前期工作研究基础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孔ZnO/H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制备多孔ZnO/HA复合材料 |
2.3 多孔ZnO/HA复合材料的表征 |
2.3.1 外观形貌观察 |
2.3.2 XRD分析 |
2.3.3 SEM观察 |
2.3.4 力学性能检测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外观形貌观察 |
2.4.2 XRD分析 |
2.4.3 SEM观察 |
2.4.4 力学性能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孔ZnO/HA复合材料的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价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皮肤刺激实验 |
3.2.2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皮肤刺激实验 |
3.3.2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孔ZnO/HA复合材料的体内骨修复能力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
4.1.3 主要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建立兔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 |
4.2.2 手术后常规饲养观察 |
4.2.3 血常规、血生化检测 |
4.2.4 血锌检测 |
4.2.5 X射线检测 |
4.2.6 Micro-CT检测 |
4.2.8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手术后常规饲养观察 |
4.3.2 血常规、血生化检测 |
4.3.3 血锌检测 |
4.3.4 X射线检测 |
4.3.5 Micro-CT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肌肉磁共振成像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肌肉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DMD概述 |
1.2 DMD血清CK |
1.3 DMD肌肉病理 |
1.4 DMD肌肉脂肪浸润与MRI检查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2.2 入组DMD病例诊断标准 |
2.3 临床资料采集 |
2.3.1 一般资料采集 |
2.3.2 DMD肌肉普通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 |
2.3.3 DMD肌肉MRI检查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采集结果 |
3.2 DMD患者血清CK、AST、ALT检测结果 |
3.3 DMD患者肌肉普通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3.4 DMD患者大腿肌肉MRI检查结果 |
3.5 DMD患者血清CK值与年龄、病程、发病年龄、延误诊断时间及开始行走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
3.6 DMD患者肌肉MRI脂肪浸润评分与年龄相关性分析结果 |
3.7 DMD患者肌肉MRI脂肪浸润评分与CK值相关性分析结果 |
3.8 DMD患者肌肉MRI脂肪浸润评分与肌肉病理损伤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DMD血清CK分析 |
4.2 DMD肌肉普通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析 |
4.3 DMD肌肉MRI脂肪浸润评分与CK、年龄相关性分析 |
4.4 DMD肌肉MRI脂肪浸润评分与肌肉病理损伤程度相关性分析 |
4.5 祖国医学对DMD病因的认识 |
4.6 祖国医学对DMD病机的认识 |
4.7 祖国医学对DMD中医分型的认识 |
4.8 祖国医学对DMD严重程度分级的认识 |
4.9 祖国医学对DMD治疗的认识 |
4.10 肌肉MRI在DMD诊疗中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肌肉MRI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期刊 |
(3)水蛭素改善糖尿病型ED的网络药理学和在体药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综述一: 糖尿病型勃起功能障碍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勃起功能障碍概述 |
2. 勃起功能的解剖基础及生理过程 |
3. DED的病理过程、诊断及临床表现 |
4. 治疗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DED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从糖尿病消渴到勃起功能障碍 |
2. 勃起功能障碍为临床研究的理论点 |
3. 作为新疾病的认识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1章 DED靶点网络的建立及潜在治疗药物的探索 |
1. 概述 |
2. 研究资料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2章 水蛭素干预DED的药效学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3章 水蛭素干预DED的转录组学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资料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4章 水蛭素通过抑制MPO干预DED的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MSC旁分泌HGF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调控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调控树突状细胞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免疫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一部分 MSC移植对急性肺损伤小鼠肺部树突状细胞免疫调控的研究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SC通过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高表达HGF的MSC移植对ALI小鼠肺部树突状细胞免疫调控的研究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发表论文 |
基金资助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独活寄生汤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祖国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1.1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药内治 |
1.4 中药外治 |
2.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2.2 膝骨关节炎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治疗方法及疗程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程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观察指标 |
3.2 疼痛评分 |
3.3 膝关节功能评分 |
3.4 血清中TGF-β1与IGF-1测定 |
4.疗效判定 |
5.安全性评价 |
6.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治疗前后四组观察指标比较 |
2.1 四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2.2 四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3 四组治疗前后WOMAC疼痛、僵硬、日常活动的困难度积分及总分比较 |
2.4 四组治疗前后血清中TGF-β1与IGF-1含量比较 |
讨论 |
1.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
2.独活寄生汤组方及分析 |
3.中药熏蒸组方及分析 |
4.独活寄生汤配合中药熏蒸治疗KOA的疗效 |
4.1 临床疗效 |
4.2 疗效与细胞因子 |
5.TGF-β1及IGF-1与KOA的关系 |
6.独活寄生汤结合中药熏蒸治疗KOA的优势 |
7.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硫化氢信号在骨骼肌发生与胁迫响应中的生理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的研究现状 |
1.1.1 气体信号分子H_2S |
1.1.2 动物体内源H_2S的产生与代谢 |
1.1.3 动物体内源H_2S的生理功能 |
1.2 骨骼肌肌肉发生中的生理及病理功能研究 |
1.2.1 限制半胱氨酸饮食对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骨骼肌及骨骼肌发生 |
1.2.3 异常的骨骼肌发生及肌病 |
1.3 响应高尔基体胁迫的细胞信号研究进展 |
1.3.1 高尔基体的结构及功能 |
1.3.2 细胞内外Ca~(2+)浓度的调节及意义 |
1.3.3 动物细胞中的高尔基胁迫及疾病发生 |
第二章 H_2S通过巯基化抵御镉(Cd)对骨骼肌细胞的氧化损伤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细胞培养及试剂使用 |
2.1.2 MTT法测定细胞活性 |
2.1.3 细胞凋亡测定 |
2.1.4 胞内ROS测定 |
2.1.5 胞内自由巯基测定 |
2.1.6 SDS-PAGE电泳及免疫印迹分析 |
2.1.7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2.1.8 H_2S的产率测定 |
2.1.9 siRNA诱导的细胞转染 |
2.1.10 巯基化检测 |
2.1.11 胞内Cd离子(Cd~(2+))水平测定 |
2.1.12 胞内可移态锌(Zn)的水平测定 |
2.1.13 骨骼肌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及H&E染色 |
2.1.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H_2S缓解Cd诱导的细胞死亡、氧化损伤及胞内自由巯基水平的降低 |
2.2.2 CSE/H_2S系统在Cd诱导的细胞死亡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
2.2.3 金属硫蛋白MT-1参与Cd诱导下的氧化应激及细胞死亡 |
2.2.4 外源H_2S对MT-1蛋白的巯基化修饰 |
2.2.5 H_2S抑制Cd诱导的可移态Zn水平增加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H_2S通过调节细胞钙离子的内稳态抵御高尔基体损伤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细胞培养及试剂使用 |
3.1.2 细胞活性测定 |
3.1.3 细胞凋亡分析 |
3.1.4 胞内ROS测定 |
3.1.5 胞内Ca~(2+)的测定 |
3.1.6 SDS-PAGE电泳及免疫印迹分析 |
3.1.7 免疫荧光染色 |
3.1.8 siRNA诱导的细胞转染 |
3.1.9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3.1.10 H_2S的产率及含量测定 |
3.1.11 小鼠骨骼肌萎缩的模型建立 |
3.1.12 WGA染色分析 |
3.1.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高尔基胁迫激活CSE/H_2S系统 |
3.2.2 H_2S逆转高尔基胁迫诱导的细胞死亡和氧化应激 |
3.2.3 H_2S保护高尔基体的完整性及其指示蛋白表达的正常化 |
3.2.4 H_2S抑制高尔基胁迫下诱导的细胞内Ca~(2+)水平升高 |
3.2.5 ATF4 作为上游分子在高尔基胁迫下增加CSE的表达 |
3.2.6 CSE/H_2S系统、高尔基胁迫及骨骼肌萎缩的关系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气体信号分子H_2S在骨骼肌发生中的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细胞培养及试剂使用 |
4.1.2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4.1.3 SDS-PAGE电泳及免疫印迹分析 |
4.1.4 H_2S的产率测定 |
4.1.5 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实验 |
4.1.6 细胞活性测定 |
4.1.7 细胞迁移的研究 |
4.1.8 免疫共沉淀法(Co-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Co IP assay) |
4.1.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 assay) |
4.1.10 细胞周期分布检测 |
4.1.11 数据统计及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CSE是骨骼肌中主要的H_2S生成酶 |
4.2.2 CSE缺乏恶化年龄依赖性肌萎缩 |
4.2.3 CSE/H_2S系统对骨骼肌再生至关重要 |
4.2.4 H_2S诱导肌肉发生 |
4.2.5 H_2S促进MEF2c-MRF4异二聚体的形成 |
4.2.6 H_2S抑制细胞周期的进程及细胞迁移 |
4.3 讨论与小结 |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热塑性材料温度相关力学特性及其对碰撞保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热塑性材料在汽车车身的应用 |
1.1.2 温度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影响 |
1.1.3 热塑性材料的温度相关力学特征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综述 |
1.2.2 车用热塑性塑料材料 |
1.2.3 车用热塑性泡沫材料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热塑性塑料的力学行为研究 |
2.1 塑料材料的力学试验设计 |
2.1.1 试验矩阵 |
2.1.2 单轴拉伸试验 |
2.1.3 单轴压缩试验 |
2.1.4 简单剪切试验 |
2.1.5 双轴拉伸试验 |
2.1.6 环境温度试验 |
2.2 塑料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2.2.1 应变率相关性分析 |
2.2.2 应力状态相关性分析 |
2.2.3 温度相关性分析 |
2.3 塑料材料的“时温等效”关系 |
2.3.1 DMA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2.3.2 “时温等效”规律的推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塑性泡沫的力学行为研究 |
3.1 泡沫材料的力学试验设计 |
3.1.1 泡沫的力学性能参数定义 |
3.1.2 试验矩阵 |
3.1.3 环境温度试验 |
3.2 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3.2.1 热塑性泡沫的基本力学性能特点 |
3.2.2 相对密度对泡沫吸能特性的影响 |
3.2.3 环境温度对泡沫吸能特性的影响 |
3.3 泡沫材料的压缩本构模型 |
3.3.1 基于Sherwood模型的泡沫材料本构模型 |
3.3.2 基于Gibson模型的泡沫材料本构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碰撞仿真中的材料表征与模型标定 |
4.1 塑料材料在有限元软件中的表征 |
4.1.1 MAT_SAMP-1 模型的标定与验证 |
4.1.2 MAT_Tabulated Johnson-Cook模型的标定与验证 |
4.1.3 基于MAT_SAMP-1 模型的温度相关力学参数标定 |
4.2 泡沫材料在有限元软件中的表征 |
4.2.1 LS-DYNA中泡沫模型的选择 |
4.2.2 MAT_Fu Chang Foam模型的标定与验证 |
4.2.3 基于MAT_Fu Chang Foam模型的温度相关力学参数标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温度影响的碰撞仿真研究 |
5.1 相关的碰撞法规规定 |
5.1.1 FMVSS关于乘员头部碰撞保护的规定 |
5.1.2 EEVC关于行人下肢碰撞保护的规定 |
5.2 乘员头部与仪表板碰撞仿真分析 |
5.2.1 乘员头部与仪表板碰撞简化模型仿真分析 |
5.2.2 乘员头部与仪表板碰撞精细模型仿真分析 |
5.2.3 乘员头部与仪表板碰撞仿真损伤参数对比分析 |
5.3 乘员头部与B柱碰撞仿真分析 |
5.3.1 乘员头部与B柱碰撞简化模型仿真分析 |
5.3.2 乘员头部与B柱碰撞精细模型仿真分析 |
5.3.3 乘员头部与B柱碰撞仿真损伤参数对比分析 |
5.4 行人下肢碰撞仿真分析 |
5.4.1 行人下肢碰撞精细模型仿真分析 |
5.4.2 行人下肢碰撞简化模型仿真分析 |
5.4.3 行人下肢碰撞简化模型与精细模型的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基于3D打印金属骨骼植入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3D打印简介 |
1.3 金属植入体简介 |
1.4 国内外3D打印金属植入体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2章 髋关节的受力情况 |
2.1 髋关节的结构 |
2.1.1 髋臼 |
2.1.2 股骨头 |
2.1.3 关节囊 |
2.1.4 关节软骨 |
2.2 髋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
2.2.0 生物力学概述 |
2.2.1 股骨的受力分析 |
2.2.2 人体站立时髋关节受力情况 |
2.2.3 人体步行时髋关节受力情况 |
2.2.4 人体下蹲起立情况时髋关节受力情况 |
第3章 植入体金属网格的设计分析以及压力试验 |
3.1 植入体金属网格结构设计原理 |
3.1.1 植入体网格需具备的特性 |
3.1.2 植入体金属网格大小设计需求 |
3.1.3 植入体金属网格的密度 |
3.2 植入体金属网格的三维建模以及有限元分析 |
3.3 植入体金属网格的3D打印 |
3.3.1 3D打印实验设备及原理 |
3.3.2 3D打印过程 |
3.4 植入体金属网格的压力试验 |
第4章 植入体的设计以及有限元分析 |
4.1 应用mimics对CT图像提取 |
4.1.1 mimics软件介绍 |
4.1.2 应用mimics软件对患者右侧股骨图像进行提取 |
4.2 应用Geomagic逆向处理 |
4.2.1 Geomagic软件简介 |
4.2.2 利用geomagic软件进行对股骨模型的逆向处理 |
4.3 利用UG对假体建模 |
4.3.1 UG软件介绍 |
4.3.2 应用UG软件对植入体建模 |
4.3.3 在UG中模拟手术装配 |
4.4 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 |
4.4.1 ABAQUS软件简介 |
4.4.2 植入体与股骨配合情况有限元前处理 |
第5章 植入体与股骨配合下生物力学实验 |
5.1 股骨髓腔扩髓 |
5.2 植入体的选取 |
5.2.1 植入体的生物相容性 |
5.2.2 植入体的力学相容性 |
5.3 植入体与股骨配合下压力试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9)密质骨多级微结构的强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生物复合材料的意义 |
1.2 骨组织的成分及结构 |
1.3 密质骨的相关研究 |
1.3.1 密质骨的基本力学性质研究 |
1.3.2 密质骨的微观结构模型研究 |
1.3.3 密质骨的韧性机理研究 |
1.3.4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2 密质骨微结构的实验观察 |
2.1 引言 |
2.2 密质骨微结构实验观察设备 |
2.3 密质骨微结构实验观察的试样及试样准备 |
2.4 密质骨微结构实验观察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骨单元及胶原纤维拔出的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骨单元拔出的力学分析 |
3.2.1 骨单元拔出的破坏过程 |
3.2.2 骨单元拔出的断裂能分析 |
3.3 矿化胶原纤维拔出的力学分析 |
3.3.1 基于剪滞理论的 0°纤维拔出模型 |
3.3.2 基于欧拉公式的斜纤维拔出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密质骨微结构与微裂纹尖端力学性质关系分析 |
4.1 引言 |
4.2 密质骨无黏合线模型 |
4.3 模型分析结果与讨论 |
4.4 密质骨有黏合线模型 |
4.5 模型分析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密质骨微结构与微裂纹扩展关系分析 |
5.1 引言 |
5.2 扩展有限元的主要优点和应用 |
5.3 包含一个骨单元的裂纹扩展分析 |
5.3.1 包含一个骨单元的裂纹扩展模型 |
5.3.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5.4 包括多个骨单元的裂纹扩展分析 |
5.4.1 包含多个骨单元的裂纹扩展模型 |
5.4.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密质骨微结构的仿生实验 |
6.1 引言 |
6.2 仿生试件的制作 |
6.2.1 仿骨单元复合材料纤维管的制备 |
6.2.2 仿密质骨复合材料的制备 |
6.3 力学测试 |
6.3.1 力学测试的方法与设备 |
6.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用户自定义场的功能梯度材料人体骨骼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骨骼的功能梯度属性 |
2 骨骼功能梯度模型的建立 |
2.1 几何参数和边界条件 |
2.2 骨骼力学参数 |
2.3 用户自定义场子程序USDFLD |
3 结果分析 |
3.1 非线性大变形对结果的影响 |
3.2 子程序修正 |
4 网格收敛性 |
4.1 截面径向和周向单元数 |
4.2 轴向单元数量 |
5 结束语 |
四、人体胫骨长细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ZnO/HA复合材料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及骨修复能力研究[D]. 李晶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肌肉磁共振成像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肌肉损伤的研究[D]. 谢后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水蛭素改善糖尿病型ED的网络药理学和在体药效评价研究[D]. 杨若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MSC旁分泌HGF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调控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鹿中华. 东南大学, 2020
- [5]独活寄生汤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D]. 魏心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硫化氢信号在骨骼肌发生与胁迫响应中的生理功能[D]. 张彦洁. 山西大学, 2020(12)
- [7]热塑性材料温度相关力学特性及其对碰撞保护的影响研究[D]. 孟艳. 清华大学, 2018(04)
- [8]基于3D打印金属骨骼植入物技术研究[D]. 窦坚.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8(05)
- [9]密质骨多级微结构的强韧机理[D]. 张智凌. 重庆大学, 2014(01)
- [10]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用户自定义场的功能梯度材料人体骨骼建模[J]. 冯敏,胡牧原,郑百林,贺鹏飞.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