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电开关技术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清,黄道春,陈鑫,双明镜,李慧鹏,邱逸群[1](2022)在《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操作电磁骚扰特性及防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操作时产生的电磁骚扰特征及其防护是该类开关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需考虑的问题之一,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因此,对比了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与传统开关设备的主要技术差异,分析了典型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操作电磁骚扰的骚扰源、耦合途径和防护措施。结果表明,电磁骚扰的持续时间为3~30ms,主导频率范围为0.1~80MHz,幅值标幺值可达3.0;互感器和接地网均可使部分骚扰传导至二次侧,而辐射骚扰的幅值与频率较高,其耦合途径需进一步研究;在互感器二次侧采取增加滤波器、安装互感器屏蔽罩等措施能有效降低电磁干扰,但合理的防护措施选择需结合骚扰特征和耦合途径特点。建议在电磁骚扰信号准确测量、信号特征量与影响因素分析、耦合方式与耦合途径和入网专业检测方法 4个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张志华,路文超,李再男,段建东[2](2021)在《基于时域有限积分法的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雷击磁场分析》文中认为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屡次出现因各种电磁干扰导致的二次回路信号误差,甚至开关误动或拒动的现象,而目前仅考虑了设备正常运行状态下电磁干扰。文中首先阐述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的电磁干扰机理,选择时域有限积分法进行开关电磁场分析;搭建大电流暂态发生装置模拟配电网雷电冲击下的电磁干扰,获取稳定的干扰信号;这些干扰信号用于电磁仿真软件CST MWS建模,分析某型号10 k V户外配电开关在电磁干扰下柱上开关和二次回路周围的磁场分布。仿真结果表明,在所提出的冲击干扰下,配电开关互感器侧瞬时磁场强度可达1 300 A/m,FTU附近的瞬时磁场强度可达108.5 A/m,远超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值,在实际中极有可能造成二次设备出现故障。
袁方[3](2021)在《基于智慧电能调控系统的变压器安全高效运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利用电能来替代污染能源,可以极大改善环境质量。但大范围的电能替代同时产生大量的电能质量问题,增加了配电台区的电能损耗,特别是变压器损耗,严重降低了供电可靠性。因此,研究变压器的安全高效运行技术以降低变压器损耗,对经济环保问题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配电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产生损耗的因素展开研究,深入分析负载率、功率因数、谐波和三相不平衡电流这四种因素对配电变压器损耗及安全性的影响。分析比较现有提高变压器工作效率和安全性的措施,提出了一种智慧电能调控系统,可以在不更换现有配电变压器的基础上,降低配电变压器的综合功率损耗并提升安全性。智慧电能调控系统由储能设备、电力电子换流器和智慧控制系统组成。文章重点研究了智慧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并确定了相关功能的实现路径。在智慧控制系统的综合调控下,利用电力电子换流器和储能设备来配合解决变电能质量等因素对配电变压器损耗的影响,最终使配电变压器安全高效运行。最后通过收集配电台区现场数据,在MATLAB中搭建用户负荷、变压器及智慧电能调控系统等模型,在不同的工况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该系统投入前后变压器损耗等相关指标情况。结果表明,智慧电能调控系统在改善电能质量,降低变压器损耗,提高配电台区供电可靠性等方面具有显着功效。
赵旭州[4](2021)在《智能电网发展态势理解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是国家社会进步的体现,能源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电网连接着能源生产和消费,只有建设成熟完善的坚强智能电网,才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政府工作目标。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工作已处在引领提升阶段,通过态势理解可以解决因系统复杂导致的数据分析不准确、信息掌握不彻底的问题,从而避免发生某些元件故障引起的大规模停电事故。态势理解中对智能电网发展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构造评价指标体系和搭建相应的评价模型两个部分,合理的智能电网态势理解可以掌握当下电网的发展情况,找出各省优势与薄弱的地方,并提出改善措施,加快能源转型。本文首先从电力公司、电力用户、政府社会三个角度建立了包括安全与可靠性、发展速度协调性、发展规模协调性、智能化设备水平、企业经营效益、用户互动性和社会投资效益七个方面共计40个指标的智能电网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覆盖更加全面,能够多方面量化智能电网发展状态。其次提出了动静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静态分析中,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和指标间的相关性,提出G1-熵权-独立性权法确定各指标的主客观权重,然后得出静态时间截面下的综合评分,该方法可以解决指标间相关性所造成的误差,使评价结果准确性更高。动态分析中,提出基于奖惩激励的评价方法,通过奖惩激励量发现各省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实现评价动态化,使结果更加科学。最后通过对27个省智能电网发展状态的实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所建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能够全方位反映智能电网的发展水平,针对薄弱环节提出了长远建议,将态势理解得到的信息通过态势可视化的形式传达给决策者,为态势预测打下基础。
袁秋洁,王勇,江小兵,朱亭[5](2021)在《230kV大容量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高电压等级可移动车载的成套变电设施可帮助基础设施落后、自身工业产品自给率低的国家快速实现电网枢纽节点的从无到有,对该国的电网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在非洲一些电力系统极其不发达、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的国家。介绍了230k V车载移动变电站的方案设计原则、方案平面布置及关键技术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大容量高电压高海拔的变压器体积大、重量重的特点且存在运输困难的缺点,提出了变压器和HGIS设备的优化设计方案;针对路况复杂的运输条件,为确保设备经长途跋涉后能完好抵达项目现场,需对四个车体模块重新进行载重控制并分配载重,重新校核车体的抗震能力;针对车载移动变电站的防雷接地设计,采用多种方式同时进行保护。
厉彦杰[6](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安全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安全问题,首先分别从网络、业务和应用层面进行安全风险分析,介绍了电力物联网终端安全威胁,然后针对目前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安全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提出了电力工控协议的网络攻击报文生成方法、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业务安全监测方法以及配电终端单元和充电桩的程序安全监测方法。1.针对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在训练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时缺少训练样本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网络异常报文生成方法,在不同协议的两种流量之间进行攻击特征的迁移,并在两个不同网络的TCP协议报文以及Modbus和IEC104报文之间进行了相关实验,生成了重放攻击等3种攻击测试用例,实验结果表明生成的报文可以保留原有数据集的攻击特征,并可以有效地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精度。2.针对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存在业务相关的攻击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规则学习的业务安全监测技术。首先从整体角度提出了基于Petri网和业务挖掘的终端设备业务建模方法通过收集电流电压等业务数据,构建事件日志,然后进行业务挖掘,最后通过一致性检查证明生成模型可以有效拟合事件日志。然后从终端节点角度提出了基于规则学习的业务安全监测技术,使用RIPPER算法挖掘业务规则,并在构建的电力监控系统业务攻击数据集上达到较高的准确率,最后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3.针对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应用安全监测存在嵌入式设备资源受限和实时性要求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非侵入式的业务安全监测方法。通过采集应用程序在运行时产生的功耗边信道信息,提取特征并训练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异常监测模型,实现基于异常的恶意程序入侵监测。最后,构建了异常监测原型系统,并在实际电力物联网系统中的配电终端单元和充电桩上进行了现场验证。
许小婷[7](2020)在《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现今,我国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功能日益完善,为我国电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提升配电自动化实用化水平,需要加强对其的重视。文章主要对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进展展开分析。
宋明辉[8](2020)在《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顶层设计方针出台,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正逐步有序实施。能源及电力体制改革同样逐步深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行动方案和配套文件的颁布实施,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电力行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电力行业虽然增速相对前期有所放缓但电力行业的整体需求体量依然巨大,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指示,“十三五”期间,配电网投资不低于1.7万亿元,依然维持在高位。不断加大建设的输配电网工程,都将直接利好输配电设备企业,输配电设备企业只要把准市场需求,顺势而为,定能取得理想的销售业绩。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技术导向型配电设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为12kV及以下配电及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30多年来一直以技术为导向持续专注在配电领域发展,在行业内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两网”公司和各级电力系统客户的“网内”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且“网内”业务一直是公司几十年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业务来源。但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变化周期缩短,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近些年来特别是上市后公司业绩波动较大,增长缓慢,公司对“网内”市场业务依赖较大的弊端开始凸显;同时过度单一的业务模式,系统风险性较高,一旦国家或行业政策变化较大或公司参与的“两网公司”年度招投标出现异常,公司发展将面临毁灭性打击。再者随着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成本和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加之行业内国有电力企业不断扩张,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量虽然在逐步增大,但整体盈利水平持续降低,公司综合竞争实力逐步下降。面对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公司生存发展越发艰难,变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发展战略理论相关知识和理论作了阐述,为后续的研究分析作了铺垫;接着借助战略管理相关工具对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和行业竞争结构等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了公司对外部环境变化应对不够急需在市场开拓、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的结论,同时特别指出针对国家在配电网投资增速下滑和严控的情况下,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开拓,否则将面临系统性风险;然后将视角转移到公司内部,检视了公司的整体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公司上市后的经营情况,指出了公司正面临盈利能力呈现下滑的窘境;在梳理了公司建立30多年来形成的有效资源后利用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对公司各项能力逐一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后对内部环境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了公司对内部状况的控制处于平均水准结论。基于对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运用SWOT工具识别出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威胁和具有的优势、劣势,为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战略要点是:公司应坚持技术导向并专注在电力领域市场,保持“网内”业务稳中有增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加大投入开拓“网外”市场和国际市场,以此扩大公司业务来源、提升业务收入、降低和解除公司业务系统性风险;同时公司应在现有供应链上进行纵向一体化战略向后端延伸,提高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在发展战略确定后本文进一步阐述了公司需要从战略实施机制、组织架构调整、新产品研发、市场渠道共享等几个方面开展战略实施,而为了保障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建议公司应尽快开展和完善信息数字化建设、营销体系建设、组织架构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四项计划。接着明确指出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是高素质人才的招募和遴选,而实施的难点在于核心高层管理团队年龄偏大情况下发展战略实施核心团队的组建调整与发展战略实施时“既得利益群体”的变革推动。在发展战略实施控制方面特别强调公司所从事的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因此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控制重点是要时刻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对国家和行业政策的变化要做出及时有效应对。本公司所处的行业在国内属于相对意义上的垄断行业,希望通过对公司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和对公司多年来的经营情况进行研究为公司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使公司在发展上尽快取得突破,也希望对面临相同问题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程显,朱剑鹏,赵海洋,袁晓东,贺翔,徐铭铭[9](2020)在《雷电冲击对一二次融合成套开关电磁干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标准化、集成化发展对长期处于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二次设备可靠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搭建雷电冲击电压试验平台,采集电压互感器二次侧、馈线终端输入及输出电压信号,分析得到冲击电压引起的二次设备端口电磁干扰频谱分布,并设计滤波方式对其进行有效抑制。结果表明:雷电冲击对电压互感器、馈线终端均会产生瞬态高频电磁干扰,辐射耦合引起的干扰电压峰值约为3 kV,频带为3.6~16.4 MHz。传导耦合引起的干扰电压峰值约为4.5 kV,频带主要分布在1.2~6.7 MHz、12.5~20 MHz。加入滤波装置后正负向干扰电压峰值降低均超过23%,且未发生故障现象。该试验结果为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二次设备电磁兼容研究提供参考。
朱剑鹏[10](2020)在《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一体化融合及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智能配电设备的广泛应用,配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得到显着提高,现阶段的一二次融合设备为开关本体与状态传感器、智能组件的集成化设计,解决了传统设备之间接口不匹配、兼容性、扩展性差等问题,逐渐成为智能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外关于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融合技术的研究聚焦在开关本体与控制单元的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对于一体化设备入网检测方案的研究较少,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配电终端采集单元结构理论分析了现场运行工况下温升、压力、强电磁干扰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得到温度对配电终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部元器件及输出增益的改变,并运用Proteus软件仿真验证;压力会使二次设备内部出现凝露及闪络放电现象,缩短绝缘寿命;强电磁干扰对终端单元的影响体现在内部过电压及串扰信号的产生。结合理论分析,搭建试验电路对融合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及测量准确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温度试验过程中,终端单元测量精准度比值差约为2.0%,相差可达15′;当试验压力为0.35MPa时,比值差升高为0.65%左右,相差可达9′;40k V雷电冲击干扰下比值差超过1.0%,相差约为20′。为了提高了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L型与π型电路串联的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抗干扰抑制措施及互感器准确度检测方法,有效解决了电磁干扰条件下互感器输入端高频阻尼振荡问题。结合试验结果及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招标需求提出了一种包含温度、压力、电磁干扰等影响因素的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检测策略,一方面,从设备基本功能及运行环境下性能可靠性方面入手解决了现有融合配电开关入网检测缺乏一体化检测标准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验室及驻厂检测过程中对现阶段融合设备存在的欠缺之处进行总结归纳,同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理论与试验验证了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设备一体化检测及融合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后续融合程度更高的智能配电开关样机的研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配电开关技术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电开关技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操作电磁骚扰特性及防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现有开关设备的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
1.1 国外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的技术方案 |
1.2 国内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的技术方案 |
1.2.1 一二次融合成套环网箱(柜)技术方案 |
1.2.2 一二次融合成套柱上开关技术方案 |
1.3 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与传统开关设备的差异 |
1)测量设备方面 |
2)结构方面 |
3)功能方面 |
4)测试方面 |
2 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操作电磁骚扰研究现状 |
2.1 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操作电磁骚扰特征 |
2.1.1 电磁骚扰的特征 |
2.2 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电磁骚扰的耦合途径 |
2.2.1 传导耦合途径 |
2.2.2 辐射耦合 |
2.3 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的电磁防护 |
3 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
1)电磁骚扰信号的准确测量 |
2)电磁骚扰信号特征量与影响因素分析 |
3)电磁骚扰信号的耦合方式与耦合途径 |
4)入网专业检测方法与标准 |
4 结论 |
(2)基于时域有限积分法的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雷击磁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中的干扰机理 |
1.1 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 |
1.2 干扰机理分析 |
2 开关电磁场分析的时域有限积分法 |
3 干扰信号研究 |
4 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磁场计算与分析 |
4.1 模型建立 |
4.2 仿真计算 |
4.3 结果分析 |
5 结论 |
(3)基于智慧电能调控系统的变压器安全高效运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经济运行研究现状 |
1.2.2 储能设备及其相关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配电变压器原理与损耗分析 |
2.1 变压器原理及分类 |
2.2 变压器功率损耗分析 |
2.2.1 变压器有功功率损耗 |
2.2.2 变压器无功功率消耗 |
2.2.3 变压器综合功率损耗 |
2.3 负载率损耗分析 |
2.4 功率因数损耗分析 |
2.5 谐波损耗分析 |
2.6 三相不平衡损耗分析 |
2.7 配电变压器降损措施 |
3 智慧电能调控系统 |
3.1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
3.1.1 功能设计 |
3.1.2 系统结构设计 |
3.2 储能设备的研究 |
3.2.1 储能的意义 |
3.2.2 储能的分类与特性 |
3.2.3 电化学储能的优势 |
3.3 电力电子换流器 |
3.3.1 基本拓扑 |
3.3.2 电压源换流器工作原理 |
3.3.3 脉冲宽度调制方式 |
3.4 智慧电能控制器 |
3.4.1 上层能量管理策略 |
3.4.2 下层电压源换流器控制策略 |
3.4.3 智慧电能控制器工作流程 |
4 智慧电能调控系统仿真实验 |
4.1 变压器建模 |
4.2 储能单元建模 |
4.3 电力电子换流器建模 |
4.3.1 数学模型分析 |
4.3.2 控制系统模型 |
4.4 智慧电能调控系统仿真实验 |
4.4.1 负载率调控实验 |
4.4.2 无功补偿实验 |
4.4.3 谐波抑制实验 |
4.4.4 三相不平衡治理实验 |
4.4.5 智慧电能调控实验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智能电网发展态势理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电网发展研究 |
1.2.2 智能电网态势理解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智能电网发展态势理解理论基础 |
2.1 智能电网理论概述 |
2.1.1 智能电网的特征 |
2.1.2 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阶段 |
2.1.3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意义 |
2.2 态势理解理论概述 |
2.2.1 态势理解关键技术 |
2.2.2 综合评价基本特征 |
2.2.3 综合评价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电网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3.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初步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2.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分析 |
3.2.2 电力公司角度 |
3.2.3 电力用户角度 |
3.2.4 政府社会角度 |
3.3 智能电网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
3.3.1 评价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 |
3.3.2 评价指标预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静结合的智能电网综合评价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G1-熵权-独立性权的静态综合评价方法 |
4.2.1 利用G1法确定主观权重 |
4.2.2 利用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4.2.3 利用独立性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4.2.4 综合权重的确定 |
4.3 基于奖惩激励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 |
4.3.1 方法原理 |
4.3.2 计算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电网发展态势理解实例分析及应用 |
5.1 静态综合评价分析 |
5.1.1 指标权重计算 |
5.1.2 评价结果分析 |
5.1.3 智能电网薄弱环节和改进措施 |
5.2 动态综合评价分析 |
5.2.1 动态综合评分确定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5.2.3 态势预判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230kV大容量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方案设计 |
2 变电站的规模设计 |
3 整站平面布置 |
3.1 高压车模块 |
3.2 变压器车模块 |
3.3 中压车模块 |
3.4 二次设备布置 |
4 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 |
4.1 高压开关模块紧凑设计 |
4.2 大容量高电压变压器优化设计 |
4.3 车辆抗震设计 |
4.4 防雷接地设计 |
4.5 移动变电站运行情况 |
5 结束语 |
(6)基于机器学习的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安全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电力物联网终端安全风险分析 |
2.1 电力物联网的基本组成 |
2.2 协议安全风险分析 |
2.3 业务安全风险分析 |
2.4 应用安全风险分析 |
2.5 小结 |
3 电力工控协议的网络攻击报文生成技术 |
3.1 迁移学习和Seq2Seq模型 |
3.2 基于迁移学习的电力物联网攻击报文生成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小结 |
4 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业务安全监测技术 |
4.1 Petri网、过程挖掘和规则学习 |
4.2 基于过程挖掘的终端业务建模方法 |
4.3 基于规则学习的终端业务安全监测技术 |
4.4 小结 |
5 基于边信道的 DTU 和充电桩程序安全监测技术 |
5.1 边信道和LSTM |
5.2 基于边信道的的终端应用安全监测技术 |
5.3 实验结果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与参与的项目 |
(7)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配电自动化实用化的重要性 |
2 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 |
2.1 一二次融合成套智能配电开关 |
2.2 配电终端DTU |
2.3 FTU技术 |
2.4 DMS技术 |
2.5 开放式支撑平台技术 |
3 进展 |
3.1 智能分布FA发展 |
3.2 运行决策优化系统发展 |
3.3 配电信息引擎 |
3.4 做好技术结合 |
3.5 做好配电自动化实用化设备运维工作 |
4 结束语 |
(8)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1.4 主要的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概述与最新进展 |
2.1.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概述 |
2.1.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最新进展 |
2.2 输配相关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技术环境 |
3.1.4 社会人文环境 |
3.2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3.2.1 电力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
3.2.2 配电电网发展状况及趋势 |
3.2.3 电力设备发展状况及趋势 |
3.2.4 输配电行业生命周期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1 同行业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3.3 替代产品分析 |
3.3.4 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
3.3.5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4 EFE矩阵分析 |
3.5 公司发展战略外部环境分析小结 |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概况介绍 |
4.1.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4.1.2 公司经营情况介绍 |
4.2 公司资源分析 |
4.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能力分析 |
4.3.1 基本活动 |
4.3.2 支持性活动 |
4.4 核心竞争力分析 |
4.5 IFE矩阵分析 |
4.6 公司发展战略内部环境分析小结 |
第5章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5.1 SWOT分析 |
5.2 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
5.2.1 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
5.2.2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
5.3 战略选择 |
5.3.1 市场开拓战略 |
5.3.2 纵向一体化战略 |
5.3.3 国际化战略 |
5.4 战略实施 |
第6章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及控制 |
6.1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1 信息数字化建设计划 |
6.1.2 新产品开发计划 |
6.1.3 组织架构建设计划 |
6.1.4 人力资源计划 |
6.2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控制 |
6.2.1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重点 |
6.2.2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难点 |
6.2.3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控制重点 |
6.2.4 公司发展战略反馈及调整 |
第7章 结论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雷电冲击对一二次融合成套开关电磁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雷电冲击电压试验测试 |
1.1 雷电干扰传播路径 |
1.2 试验装置及参数 |
1.3 抗干扰电压信号测量系统 |
2 试验结果 |
2.1 雷电波辐射干扰试验 |
2.2 雷电波传导干扰试验 |
3 雷电冲击电压干扰抑制措施 |
4 结论 |
(10)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一体化融合及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一二次融合设备研究现状 |
1.2.1 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融合方案 |
1.2.2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设备测试方案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2.1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设备运行环境 |
2.2 不同因素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2.2.1 温度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2.2.2 压力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2.2.3 电磁干扰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影响因素试验测试 |
3.1 温度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3.1.1 试验平台搭建 |
3.1.2 试验结果分析 |
3.2 压力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3.2.1 试验平台搭建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3.3 电磁干扰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3.3.1 试验平台搭建 |
3.3.2 抗干扰测量系统设计 |
3.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4 提高一二次融合设备可靠性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4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检测方案设计 |
4.1 检测项目介绍 |
4.2 基本功能检测方案 |
4.2.1 外观与结构配置 |
4.2.2 电源带载能力 |
4.2.3 传动与防抖动功能 |
4.2.4 故障检测与处理功能 |
4.3 运行环境下一体化性能检测方案 |
4.3.1 一体化集成互感器准确度检测 |
4.3.2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一体化联动检测 |
4.3.3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抗干扰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5 检测方案现场验证与融合技术改进策略 |
5.1 检测方案实验室验证 |
5.2 驻厂设备调试与检测 |
5.3 检测方案应用及融合技术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配电开关技术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二次融合开关设备操作电磁骚扰特性及防护研究进展[J]. 王华清,黄道春,陈鑫,双明镜,李慧鹏,邱逸群. 高电压技术, 2022(01)
- [2]基于时域有限积分法的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雷击磁场分析[J]. 张志华,路文超,李再男,段建东. 高压电器, 2021(09)
- [3]基于智慧电能调控系统的变压器安全高效运行技术研究[D]. 袁方.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智能电网发展态势理解方法研究[D]. 赵旭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230kV大容量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设计及应用[J]. 袁秋洁,王勇,江小兵,朱亭. 电气应用, 2021(04)
- [6]基于机器学习的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安全监测技术研究[D]. 厉彦杰. 浙江大学, 2021(08)
- [7]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J]. 许小婷. 光源与照明, 2020(12)
- [8]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宋明辉. 山东大学, 2020(05)
- [9]雷电冲击对一二次融合成套开关电磁干扰研究[J]. 程显,朱剑鹏,赵海洋,袁晓东,贺翔,徐铭铭.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0(04)
- [10]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一体化融合及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 朱剑鹏.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