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霉素与人体胆固醇代谢

新霉素与人体胆固醇代谢

一、新霉素和人体胆固醇代谢(论文文献综述)

赵敏洁[1](2019)在《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月桂酸单甘油酯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脂食物的摄入比例明显升高,高脂膳食引起的以高脂血症、内脏脂肪过度积累以及肥胖等为特征的脂代谢紊乱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月桂酸单甘油酯(Glycerol Monolaurate,GML)天然存在于椰子油、母乳和美洲蒲葵中,是一种兼具优良的抑菌和抗病毒功能的食品乳化剂。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证实,普通膳食中添加低剂量GML会影响机体脂代谢和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而高脂膳食中GML的添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肠道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多组学研究手段,确认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脂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剂量(150、300和450 mg/kg)饲喂实验结果表明,膳食中添加GML对高脂膳食引起的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与其添加剂量有关:添加150 mg/kg GML显着增加了高脂膳食饲喂小鼠的体重,总增重和附睾脂肪重量也明显增加;添加300和450 mg/kg GML对小鼠的体重和总增重没有显着影响,但明显改善了肝脏脂肪沉积和附睾脂肪细胞肥大;膳食中添加低剂量(150-450 mg/kg)GML显着改善了高脂膳食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系统低度炎症;添加300和450 mg/kg GML能通过抑制肝脏PPARγ信号通路,调节小鼠脂代谢平衡。2.肠道微生态分析结果表明,膳食中添加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的肠道微生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添加450 mg/kg GML对肠道微生态的改善效果最为显着,能显着增加肠道Akkermansi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微生物的丰度,这些肠道菌群和GML的代谢改善作用呈显着正相关。此外,450 mg/kg GML显着降低了肠道有害菌Escherichia coli的丰度,这与血清LPS浓度的显着下降以及系统炎症的改善作用密切相关。3.高剂量(800、1200和1600 mg/kg)饲喂实验结果表明,膳食中添加高剂量GML对高脂膳食引起的脂代谢紊乱和低剂量(300和450 mg/kg)GML有类似的改善作用,其中1600 mg/kg GML的改善作用最为显着。添加1600 mg/kg GML能显着降低小鼠体重、体脂率,改善内脏脂肪沉积和高脂血症。在脂代谢方面,1600 mg/kg GML能抑制PPARγ通路调节肝脏脂代谢;在糖代谢方面,1600 mg/kg GML能通过上调糖酵解途径并下调糖异生途径,维持血糖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添加1600 mg/kg GML还能显着降低血清TNF-α、IL-6、LPS和LBP水平,缓解系统炎症,改善肝脏巨噬细胞的浸润。4.通过肠道微生物组学分析了1600 mg/kg GML改善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添加1600 mg/kg GML能显着增加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显着改变肠道微生态的组成,降低与肥胖呈正相关的拟杆菌属(Bacteroids)、Dorea、Eggerthella微生物(属水平)的丰度,提高具有益生性能的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属水平)以及假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种水平)的丰度,GML对高脂膳食引起的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与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丰度的升高呈显着正相关。5.复合抗生素处理构建的无菌化小鼠模型实验结果证实,膳食中添加1600mg/kg 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的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和系统低度炎症的改善作用以肠道微生态为作用靶点,GML是基于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缓解高脂膳食引起的健康危害。6.通过血清代谢组学、肝脏转录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的多组学数据综合分析得知,添加1600 mg/kg GML显着影响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其中GML对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该通路中血清代谢物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8:0)水平的影响与GML的代谢改善作用显着相关;GML基于对肠道微生态的靶向调节作用调节机体脂代谢,其中假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是响应GML调节作用的特征肠道微生物,血清代谢物LPC(18:0)是响应GML调节作用的特征代谢物。

黄河[2](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调节肠肝FXR/FGF15轴对隔药饼灸促进胆汁酸代谢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高胆固醇饮食诱导法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运用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进行干预,观察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代谢变化、组织结构变化,探讨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对FXR/FGF15调整胆汁酸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纯种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42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益生菌组、抗生素组、隔药饼灸1组、隔药饼灸2组。采用高胆固醇饮食诱导法制备AS兔模型,分别按各被试因素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禁食,耳缘静脉麻醉,腹主动脉采血,处死动物,分别取主动脉、肝脏组织、粪便、胆汁、肠组织、小肠内容物、盲肠内容物等,各组兔观察血脂水平和HE染色,采用肠道微生态16S r DNA分析技术探讨隔药饼灸对AS兔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应用Western Blot、q PCR检测肝脏和肠组织FXR、CYP7A1、FGF15等的含量与表达、酶比色法检测胆汁酸含量。结果:1、HE染色:正常组:兔主动脉壁结构各层清晰可见,管腔内膜光滑、完整、连续,厚薄均匀,无脂质浸及,分布整齐、有序,无脂质斑点;模型组:中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向腔内突出,管壁内可见斑块和脂质沉积,大量泡沫细胞出现;益生菌组:内膜稍许增厚,各层结构仍清晰可见,管壁内皮细胞较连续,平滑肌细胞与隔药饼灸1组一样呈整齐排列规则,些许泡沫细胞形成;抗生素组:内膜明显增厚,但各层结构清晰,管壁内皮细胞较连续,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泡沫细胞形成;隔药饼灸1组:内膜略微增厚,各层仍清晰可见,管壁内皮有连续性,平滑肌细胞厚度均匀、排列整齐,少见泡沫细胞;隔药饼灸2组:内膜增厚,各层结构清晰,管壁内皮细胞较连续,平滑肌细胞可见增生,少量泡沫细胞形成。与正常组比较,各组兔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组、抗生素组、隔药饼灸1组、隔药饼灸2组兔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抗生素组比较,隔药饼灸2组血清胆固醇显着降低(P<0.05)。与隔药饼灸2组比较,隔药饼灸1组血清胆固醇显着降低(P<0.05)。2、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菌群多样性、均匀度略微有所上升,空白组模型组菌落构成存在差异;与模型组对比,隔药饼灸1组菌群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均匀度均有所上升;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组菌群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均匀度均有所上升;与模型组对比,抗生素组和隔药饼灸2组菌群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均匀度均有所下降;与抗生素组比较,隔药饼灸2组菌群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均匀度稍有下降。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毛螺科菌(Lachnospiraceae)、硬璧菌(Firmicutes)为优势菌种;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1组中阿克曼氏科菌(Akkermansiaceae)的菌种的相对占比在隔药饼灸1组中增加,且蓝细菌(Cyanobacteria)、梅兰杆菌(Melainabacteria)、胃嗜气科菌(Gastranaerophilales)为优势菌种;与抗生素组比较,隔药饼灸2组中,阿克曼氏科菌(Akkermansiaceae)占比相对稍高。4、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组、隔药饼灸1组、抗生素组、隔药饼灸2组肝与结肠中CYP7A1、FGF15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而FXRm 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1或P<0.05),提示隔药饼灸可以防止FXR过度激活,同时可能存在其他FXR受体;与隔药饼灸1组相比,隔药饼灸2组CYP7A1、FGF15m RNA和蛋白表稍有升高(P>0.05),FXRm RNA和蛋白表达稍有下降(P>0.05),提示隔药饼灸更能调整FXR/FGF15轴,使机体恢复正常水平。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组、隔药饼灸1组、抗生素组、隔药饼灸2组胆汁酸池大小均有显着增加(P<0.05),通过表明胆汁酸池增加与抗动脉粥各样硬化有重要关系。结论:1、隔药饼灸能有效调节血脂水平,同时能改善动脉血管壁的损伤情况,抑制泡沫细胞的产生,抑制AS斑块的形成。2、隔药饼灸1组AS兔肠道菌群中阿克曼氏科菌(Akkermansiaceae)的相对占比与模型组比有增加,同时隔药饼灸1组中蓝细菌(Cyanobacteria)、梅兰杆菌(Melainabacteria)、胃嗜气科菌(Gastranaerophilales)可能是发挥抗AS的重要菌群。3、隔药灸可能通过调整FXR/FGF15轴提高CYP7A1表达促进胆汁酸合成,增加胆汁酸池大小,最终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于婉晨[3](2019)在《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并使用右归丸、左归丸“以方测证”,论证IL-1及其信号通路的降低是虚寒、虚热证产生的共同分子基础,Lipin-1表达的高低变化决定虚寒、虚热证寒热倾向的科学假说,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通过对虚寒、虚热证大鼠一般状态、相关宏观指标及血清学(细胞因子网络及激素)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创新性使用RNA-seq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虚寒证、虚热证中显着性变化的差异基因、蛋白,根据其表达变化及GO功能改变,通过KEGG富集通路研究其相互作用关系,围绕IL-1与Lipin-1,多层面的论证虚寒、虚热证的分子机制。q RT-PCR及Western Blot法定量0预测靶标蛋白变化并验证基因组及蛋白组学结果可靠性,论证假说,拓展前期研究成果。根据右归丸、左归丸对虚寒证、虚热证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佐证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及病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并为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经典虚寒及虚热证模型复制方法,采用大剂量的苦寒中药“生石膏、龙胆草、黄柏、知母”组方,按照2:1.2:1:1.5的比例进行虚寒证动物模型构建;应用大剂量的具有辛温大热药性的中药“熟附子、肉桂、干姜”,按照“1:1:1”灌胃给药14天,建立虚热证动物模型。运用PLS回归方程通过对大鼠体重、自主活动、寒热趋向、舌象、爪象、温度变化、肛温、趾温、基础代谢及一般状态观测结果进行评分,评价模型大鼠虚寒(0-0.5)、虚热(0.5-1)状态判断模型复制成功,筛选成功复制的模型大鼠进行后续研究。2观察大鼠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并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采集下腔静脉血)检测IL-1β、IL-4、IL-6、TNF-α、C3、C4、Ig A、Ig G、Ig M、TAOC、IL-2、IFN-γ等细胞因子相关指标及T3、T4、TSH、TRH、GH、Lipin-1、乳酸、丙酮酸、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肝糖原及ATP酶活力等内分泌激素代谢相关指标于虚寒、虚热证大鼠血清中含量变化,及给予右归丸、左归丸进行干预后的变化情况,讨论其差异及发生机制。3使用转录组测序结合差异蛋白组学技术进一步对病证微观分子层面的变化进行筛测:对显着性差异基因及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富集通路分析,推导虚寒证、虚热证发生机制中关键差异蛋白(基因),及其(磷酸化、氧化、乙酰化等)翻译后修饰其功能变化与机制间关系,以探究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及右归丸、左归丸的作用机制及潜在靶点。4 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总RNA中IL-1β、IL-1R、IL-1Ra、NF-κB、Lipin-1、AP-1、TGF-β1、PPARγ、FABP4、FFA、Hspb1、Ecm1、Ifit1、Acpp、Insig1等主要相关基因表达,对转录组测序基因结果可靠性进行分析;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法)检测肝组织总蛋白中IL-1β、IL-1R、IL-1Ra、NF-κB、Lipin-1、AP-1、TGF-β1、PPARγ、FABP4、FFA等主要相关蛋白表达,验证差异蛋白质组学结果。结果:1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表征及转录组蛋白组学研究1.1一般状况观察发现,虚寒模型大鼠出现嗜睡蜷卧、饮食、饮水减少、体重减轻、大便溏薄、唇及趾掌颜色偏青白、毛发杂乱、枯槁、小便清长等表现;虚热证模型大鼠出现体型瘦削,体重减轻、饮水增加,毛发杂乱、光泽度差,烦躁不安,睡眠减少、尿黄、便干等特征性症状表现。1.2虚寒证模型大鼠喜温恶寒、自主活动减少、基础代谢、整体温度及肛温、趾温均出现显着性下调,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降低,免疫机能降低(P<0.05);虚热证模型大鼠喜寒恶热、自主活动、基础代谢显着性升高(P<0.05);整体温度、肛温、趾温明显增加,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降低,免疫紊乱性降低,能量代谢病理性升高(P<0.05)。1.3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4、C3、C4、Ig A、Ig G、Ig M、TAOC、IL-2、IFN-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IL-6、TNF-α明显升高;T3、T4、TSH、TRH、GH明显降低(P<0.05)。Lipin-1、乳酸、丙酮酸、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肝糖原及ATP酶活力等指标于虚寒证中明显降低(P<0.05),虚热证证显着性升高(P<0.05)。1.4转录组学结合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虚寒模型组筛选出显着性差异基因323条,虚热模型组检测出显着性差异基因共166条。蛋白质组学虚寒证筛选出显着性差异蛋白58个(上调26个,下调32个),虚热证76个(其中显着性上调蛋白52个,显着性下调蛋白24个)。其显着性差异功能主要集中富集在刺激应答、防御反应、氧化还原为主的免疫反应及以脂代谢、类固醇荷尔蒙生成及类固醇的生成分解、脂肪的生成及分解等生物过程等功能。KEGG通路分析显示,虚寒证模型组显着性变化通路集中在视黄醇代谢、线粒体代谢、类固醇荷尔蒙生成、胆汁分泌、初级胆汁酸合成、Jak-STAT、AMPK、PPAR信号通路、P450药物代谢、亚油酸、胆固醇代谢信号通路等以脂代谢为代表的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及ABC转运、NF-κB、炎症介导的TRP信号通路等免疫调控信号通路。1.5 qRT-PCR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肝组织)免疫及代谢关键基因m RNA表达,虚寒、虚热证大鼠IL-1β及IL-1R及NF-κB(P<0.05)表达均明显下调;虚寒证TGF-β1、FABP4、Lipin-1、AP-1有下调趋势。虚热证Lipin-1、PPARγ、FABP4、FFA有明显升高(P<0.05)与基因组学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1.6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对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代谢、免疫相关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的JUN、Lipin-1、IL-1β、IL-1R2、IL-1Ra、14-3-3tau蛋白表达出现显着下降(P<0.05*);Smad2蛋白表达显着性升高(P<0.01**)。虚热证模型大鼠的JUN、NF-κB蛋白表达下调(P<0.05*);IL-1Ra升高(P<0.05*),与蛋白质组学结果相一致,证实其检测结果真实可靠。2右归丸、左归丸干预后,对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及代谢、自主活动、温度等有明显调整作用,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右归丸治疗后,(GO)分类标准进行功能注释,内分泌及精氨酸、丝氨酸、花生四烯酸、脂代谢、脂肪的生物合成及分解,糖代谢、类固醇及氨基酸代谢等物质及能量代谢方面缓解虚寒证出现的代谢抑制情况,IL-1、NF-κB、PPAR信号通路激活,调控机体的代谢及免疫改变。实时荧光PCR验证检测基因表达量与测序结果相一致,验证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蛋白组学检测,进一步缩小范围得出,其变化主要涉及细胞组织与生物发生、生物过程的调控、对刺激的反应、代谢过程、戊糖与葡萄糖醛酸盐的相互转化、赖氨酸退化;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糖酵解和糖质新生、脂肪酸降解、色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褪黑素代谢、线粒体代谢、LPS/IL-1、丙酮酸代谢、Glycerolipid新陈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等代谢功能及通过调控TNF、PI3K-Akt、MAPK、p38、及免疫应答IL-1、IL-6及TNF分泌等功能及通路,改善虚寒、虚热证紊乱的免疫机能。WB验证蛋白质组学结果,其数据表达具有一致性,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真实可靠。IL-1与Lipin-1是机体组织细胞功能代谢调节、免疫应答、应激等重要调节细胞因子,是机体细胞信号网络的关键节点。本实验以IL-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主要切入点,宏观数据及微观组学结果表明,虚寒模型组出现以IL-1、JAK-STAT、磷脂酰肌醇为代表的信号通路显着性降低,其中CPT1、Lipin-1、FABP4、leptin-1、LEPR、Lbp(LPS)、Vnn1、Il33等代谢、免疫主管蛋白表达降低。虚热证以CPT1、FABP4、Lipin-1、LEPR、Ache、Leprot为代表的基因表达病理性升高,共同激活AMPK(rno04152)、NF-ΚB、JAK-STAT、磷脂酰肌醇为代表的信号通路。其中,褪黑素信号通路显着性升高及降低可能是造成虚热证烦躁不安、虚寒证嗜睡蜷卧、易疲劳症状出现的关键病机。结论:论证了IL-1及其信号通路的降低是虚寒证、虚热证产生的共同分子基础,Lipin-1在虚热证模型组中表达明显升高,于虚寒证模型组中表达降低,证实其高低变化是产生虚寒证、虚热证差异的关键这一科学假说。并拓展了Leptin、LEPR及NF-ΚB、JAK-STAT、磷脂酰肌醇等信号通路作为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关键通路,Leptin及LEPR是虚寒证、虚热证的潜在靶标。为后续对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王利[4](2020)在《抗生素暴露后菌群失调通过γδT-neutrophil轴加重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对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影响目的: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线用药,然而临床研究发现它也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潜在机制有待验证。前述研究发现,菌群失调后,机体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因此,我们猜想前期使用抗生素后造成机体的菌群结构破坏从而增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易感性。方法:小鼠随机分组饲养于不同的笼位,以普通饮水(Water组)或含四联抗生素(Abt组)饲养3周,抗生素处理组在建立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模型(经气管注入PAO1细菌悬液107 CFU/只)前3天停用抗生素改为普通水饲养;即一共分为4组:Water+PBS组、Abt+PBS组、Water+PAO1组和Abt+PAO1组。平板计数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和脾脏的细菌载量,观察各组小鼠的7天生存率,肺组织HE染色及炎症病理评分,ELISA和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6、IL-10的表达情况,16S rRNA检测肺部和肠道菌群的改变。结果:生存率实验显示:Water+PBS组和Abt+PBS组小鼠全部存活,Water+PAO1组小鼠7天的生存率显着降低(约46%),而Abt+PAO1组小鼠在感染2天内全部死亡(p<0.05);细菌载量测定:Water+PAO1组中可见肺部有明显细菌存在(6.6±0.5 Log10CFU/g),而Abt+PAO1组肺部活菌数量更多(7.9±0.6Log10CFU/g)(p<0.01)。脾脏组织也检测到大量细菌存在,Water+PAO1组脾脏中活菌数约4.2±0.3 Log10CFU/g,Abt+PAO1组脾脏活菌数约4.8±0.5 Log10CFU/g(p<0.05)。HE染色及炎症病理评分:Water+PBS组及Abt+PBS组肺部未见明显炎性反应,Water+PAO1组小鼠肺组织结构破坏,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及多处脓肿灶。Abt+PAO1组小鼠肺部炎症及组织损伤较Water+PAO1组小鼠轻。肺组织炎症病理评分:Water+PAO1组19±0.8分,显着高于Abt+PAO1组15.7±0.9分(p<0.05)。细胞因子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6的mRNA和蛋白水平,Water+PAO1组较Abt+PAO1组明显升高,而Water+PAO1组的IL-10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Abt+PAO1组显着降低(所有p<0.01);肺部和小肠的菌群检测:抗生素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肠道菌群结构有显着差异:在门水平上,Abt组的肠菌以变形菌门为主,其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分支杆菌门较对照组显着减少;在属水平上,Abt组以克雷伯氏菌属、毛螺旋菌属为主,拟杆菌属较对照组显着减少。两组的肺部菌群结构组成(门水平和属水平)未检测到显着差异。另外,使用抗生素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显着降低,而肺部菌群的多样性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与对照组Water+PAO1组比较,抗生素暴露组Abt+PAO1组死亡率更高,肺部和脾脏活菌数更多,肺部炎症因子TNF-α、IL-6和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较少,而抗生素暴露组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发生显着改变。提示抗生素暴露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肺部的炎症反应减弱以致机体不能有效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细菌易位,死亡率更高。第二部分菌群失调通过γδT-neutrophil轴加重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目的:由第一部分结果可知,使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失调,机体局部的抗菌反应减弱、铜绿假单胞菌肺炎严重。中性粒细胞在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是主要的固有免疫效应细胞之一,且最近的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受菌群调控,因此本部分研究拟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入手探索机体的抗菌免疫在菌群失调后如何受损。方法:将实验分为4组,即Water+PBS组、Water+PAO1组、Abt+PBS组和Abt+PAO1组。ELISA法检测肺组织体液免疫反应的Ig A、Ig M、Ig G,测定肺部的髓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肺部的中性粒细胞和γδT17细胞,RT-PCR法检测肺部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1、Cxcl2的表达。构建anti-TCRγδm Ab小鼠模型,在该模型上检测肺部和脾脏的细菌载量及生存率,以及中性粒细胞的比例,验证菌群对γδT细胞的作用。结果:Water+PAO1组和Abt+PAO1的肺组织在Ig A、Ig M、Ig G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与Water+PAO1组比较,Abt+PAO1组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降低(Water+PAO1组1.796±0.112 U/克,Abt+PAO1组1.255±0.203 U/克)(p<0.001),肺部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少(%:Water+PAO1组80.1±2.6,Abt+PAO1组66±7.3)(p<0.001),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1(mRNA:Water+PAO1组2.243±0.872,Abt+PAO1组1±0.198)、Cxcl2(m RNA:Water+PAO1组1.919±0.562,Abt+PAO1组1±0.168)及上游炎症因子IL-17A(Water+PAO1组536.908±71.609 pg/ml,Abt+PAO1组202.717±28.914 pg/ml)表达减少(p分别为p<0.01、p<0.01、p<0.001)。与Water+PAO1组比较,Abt+PAO1组的CD3+γδT细胞的比例和数量显着减少(p<0.05),CD3+γδT细胞分泌IL-17A的能力显着降低(p<0.05),CD3+γδT细胞的活化受抑制表现为CD44lo CD62Lhi(p<0.001)。构建anti-TCRγδm Ab小鼠模型后,与Water+Ig G control+PAO1组(%:84.7±3.371)相比,Water+anti-TCRγδ+PAO1组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68.425±5.303)显着减少(p<0.01)。另外Water+anti-TCRγδ+PAO1组的肺部和脾脏的活菌数以及生存率与Abt+PAO1组类似。结论:菌群失调后,不影响肺部的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的表达。菌群失调显着下调γδT17-neutrophil轴,导致抗生素暴露组对铜绿假单胞菌更易感。

黄鑫[5](2019)在《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脓毒症心肌病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整体动物实验,阐述益气活血药物治疗脓毒症心肌病的作用机制,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证实“益气活血药物→干预肠道菌群→调节Treg→释放炎症因子→调节NLRP3通路→改善脓毒症宿主免疫→修复脓毒症心肌损伤”这一途径,为脓毒症心肌病治疗提供新思路和药物作用新靶点。对传统中医“心脾相关”理论作用机理进行现代化的阐述。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心肌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SPF级假手术(SPF-Sham)组、SPF级脓毒症大鼠模型18h组(SPF-CLP-18h)、SPF级脓毒症大鼠模型72h组(SPF-CLP-72h)、假手术(Sham)组、脓毒症大鼠模型18h组(CLP-18h)、脓毒症大鼠模型72h组(CLP-72h)、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18h组(TGC-18h)、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72h组(TGC-72h)、广谱抗生素干预组——Sham-K组,CLP-18h-K组,CLP-72h-K组,TGC-18h-K组,TGC-72h-K组。分别选取造模后18 h和72 h两个时间点观察心脏功能变化。利用16S扩增子测序技术,观察脓毒症心肌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脓毒症大鼠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的变化;超声检测提取各组脓毒症大鼠心脏功能,ELISA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病理检测心肌损伤程度,提取心脏组织蛋白,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NLRP3、ASC、casepase-1等抗体表达水平。结果:1.在SD大鼠进行CLP手术制备脓毒症心肌病模型,通冠胶囊灌胃后发现,脓毒症大鼠的生存时间能显着延长,超声结果显示TGC-18h组和TGC-72h组大鼠的心功能提高,心肌损伤标记物(CK-MB,LDH,cTnT)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结果显示,通冠胶囊的干预下,Sham组的肠道细菌构成主要有拟杆菌门(61%),厚壁菌门(29%),疣微菌门(9%)。CLP-18h组的肠道细菌构成主要有拟杆菌门(14%),厚壁菌门(48%),变形菌门(30%),疣微菌门(8%)。CLP-72h组的肠道细菌构成有拟杆菌门(13%),厚壁菌门(79%)、变形菌门(7%),疣微菌门(1%)。TGC-18h组的肠道细菌构成主要有拟杆菌门(16%),厚壁菌门(50%),变形菌门(26%),疣微菌门(5%),软壁菌门(3%)。TGC-72h组的肠道细菌构成有拟杆菌门(17%),厚壁菌门(66%),变形菌门(15%),疣微菌门(1%),软壁菌门(1%)。流式结果显示,通冠胶囊的干预后,相较于CLP-18h组,TGC-18h组的Treg细胞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CLP-72h组,TGC-72h组的Treg细胞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GC-18h组和TGC-72h组大鼠心肌组织的NLRP3通路相关蛋白NLRP-3、ASC、Casepase-1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逐步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户<0.05)。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 β、IL-10、IL-18、TGF-β 1)水平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广谱抗生素联合干预,清除大部分肠道菌群后,再次进行CLP手术制备脓毒症心肌病模型,发现脓毒症大鼠的生存时间显着下降。超声结果显示TGC-18h-K组和TGC-72h-K组大鼠的心功能提高,心肌损伤标记物(CK-MB,LDH,cTnT)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结果显示,通冠胶囊的干预下,Shamm-K组的肠道菌群构成主要是变形菌门(93%),软壁菌门(7%)。CLP-18h-K组的肠道细菌构成有变形菌门(100%)。CLP-72h-K组的肠道细菌构成主要有厚壁菌门(30%),变形菌门(70%)。给与通冠胶囊干预后,TGC-18h-K组的肠道细菌构成有变形菌门(94%),软壁菌门(6%)。TGC-72h-K组的肠道细菌构成主要有厚壁菌门(48%),变形菌门(52%)。流式结果显示,广谱抗生素联合干预显着降低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通冠胶囊干预后,相较于CLP-18h-K组,TGC-18h-K组的Treg细胞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广谱抗生素联合干预显着增加NLRP3通路相关蛋白NLRP-3、ASC、Casepase-1表达水平,通冠胶囊干预后,相较于CLP-18h-K组,TGC-18h-K组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 β、IL-10、IL-18、TGF-β 1)水平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SD大鼠置于SPF级和普通级分别饲养,同时进行CLP法手术造模,发现脓毒症心肌病模型的表现类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肠道菌群的变化是显着的。SPF-Sham组的肠道菌群构成主要是拟杆菌门(58%),厚壁菌门(28%)和疣微菌门(13%)。SPF-CLP-18h组的肠道细菌构成有拟杆菌门(17%),厚壁菌门(42%)、变形菌门(34%)和疣微菌门(7%)。CLP-72h组的肠道细菌构成主要有拟杆菌门(38%),厚壁菌门(54%),变形菌门(6%)和疣微菌门(2%)。流式结果显示,相较于SPF-Sham组,SPF-CLP-18h组和SPF-CLP-72h组的Treg细胞水平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SPF-CLP-18h组,SPF-CLP-72h组的Treg细胞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PF-CLP-18h组大鼠心肌组织的NLRP3通路相关蛋白NLRP-3、ASC、Casepase-1表达水平显着增加,较SPF-Sha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F-CLP-72h组的蛋白表达水平较SPF-CLP-18h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F-CLP-18h组大鼠血清中的抗炎因子(IL-10、TGF-β 1)水平显着升高,并伴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炎因子(IL-6、IL-1 β、IL-18)水平显着升高,并伴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LP法制备脓毒症心肌病大鼠模型中,符合文献中脓毒症的表现,而且血清中心肌损伤标记物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超声结果显示大鼠出现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异常,与文献中脓毒症心肌病表现一致,符合脓毒症心肌病的诊断标准。2.通冠胶囊能够显着改善脓毒症心肌病大鼠的心功能,实验结果发现其治疗作用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而调控Treg细胞水平及其抗炎因子水平和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及其促炎因子水平的平衡来实现的。3.采用广谱抗生素联合干预,清除大部分的肠道菌群后,在进行脓毒症心肌病手术造模,给与通冠胶囊治疗后发现,脓毒症心肌病大鼠的心功能得到改善,表现在生存时间的延长,超声显示的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指标中,以及Treg细胞水平及其抗炎因子水平和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及其促炎因子水平。最重要的是通冠胶囊干预能够显着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与比例,提示通冠胶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而调控Treg细胞水平及其抗炎因子水平和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及其促炎因子水平的平衡来发挥治疗作用。4.16s检测后发现,虽然不同环境的饲养条件会对大鼠的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但CLP手术是脓毒症心肌病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丰富度的改变的主要原因。5.CLP法制备脓毒症心肌病大鼠模型,肠道菌群显着改变;光谱抗生素干预清除肠道菌群后,脓毒症大鼠心功能受损更加严重,生存时间显着减少。因此,肠道菌群与脓毒症心肌病具有相关性,与“心脾相关理论”相吻合。

刘健华,陈杖榴[6](2003)在《动物性食品中抗菌药残留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研究模型与方法》文中提出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抗菌药被人体食入后可能会对人体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包括1破坏肠道菌群的屏障作用,导致潜在病原菌过度生长;2肠道细菌耐药性增加;3肠道菌群代谢活性改变;4肠道细菌数目和相对比例改变,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增加耐药菌和破坏肠道菌群的定植抗力。目前应用于研究抗菌药对人体肠道菌群影响的模型与方法主要有抗菌药体外药物敏感性定量测定法和半连续、连续流动培养系统(离体恒化器模型)、模拟的肠道模型、人志愿者、普通实验动物、悉生小鼠和携带人体肠道菌群的啮齿动物(HFA)模型。

刘莎莎[7](2015)在《高脂日粮和宿主表型对日本鹌鹑(Cotur nix japonica)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脂肪代谢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两种表型日本鹌鹑,即粥样动脉硬化易感鹌鹑(SUS)和粥样动脉硬化抵抗鹌鹑(RES),是研究与粥样动脉硬化有关的胆固醇代谢和运输的良好动物模型。肠道微生物与机体代谢类型密切相关,我们试验研究宿主表型(粥样动脉硬化易感和抵抗)和日粮因素(高胆固醇日粮和对照日粮)对肠道菌群及机体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胆固醇代谢的关系。试验采用2x2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1-6周龄饲喂对照日粮,6周龄时每个表型的鹌鹑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分别饲喂高胆固醇日粮和对照日粮。12周龄时采集RES/高胆固醇日粮(RE),RES/对照日粮(RC),SUS/高胆固醇日粮(SE)和SUS/对照日粮(SC)四个处理组肠道内容物(盲肠、十二指肠和回肠)、血浆样品及对动脉内膜进行病变分析。研究发现:1、盲肠微生物菌群的β-多样性分析发现四个处理组明显聚类成不同的微生物菌群(RC, RE, SC, SE)。微生物门水平,四个处理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p-多样性显着不同,但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组成没有差异。细长真杆菌(Eubacterium dolichum)在RC的丰度低,在RE的丰度高。未分类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菌种在SC的丰度低,但是在RE的丰度高。另一方面,两个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菌种只在RC中发现,未分类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菌种在RE的丰度很高,但是在SC中丰度比较低。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菌种和梭菌科(Coprobacillaceae)菌种与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例(LDL/HDL)显着正相关。2、p多样性分析发现日本鹌鹑十二指肠微生物菌群聚类成四个明显分离的菌群。SE的多样性指标Chaol指数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组(RC, SC, RE)。四个处理组十二指肠微生物菌群在不同分类水平都受到日粮和宿主表型因素的显着影响。RC的特征菌种包括未分类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菌种,脂环酸芽孢杆菌(Alicyclobacillus)菌种,和未分类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菌种;SC的特征菌种是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菌种,其中有一个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RE有7个特征菌种,6个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SE有24个特征菌种,包括唾液乳杆菌(salivarius Lactobacillus)和长下颌真杆菌(dolichum Eubacterium)。十二指肠中杆菌属(Lactobacillu)菌种,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菌种丰度与TC, LDL, TGs和LDL/HDL比例呈显着正相关。3、日本鹌鹑回肠微生物菌群研究发现四个处理组回肠微生物菌群结构和组成差异不显着。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被宿主表型显着影响。SC特征微生物包括未分类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种,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菌种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菌种,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saeculare)菌种和真菌属(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菌种。RC特征菌种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koreensis)菌种和未分类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菌种。饲喂对照日粮鹌鹑(RC和SC)中共同的特征菌种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mucosae)菌种和三个未分类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菌种。RE特征微生物种主要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菌种。SE特征微生物种有7个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比较四个处理组内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微生物菌群发现盲肠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高于回肠和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和回肠样品个体差异大于盲肠微生物。总体来看四个试验处理组日本鹌鹑不同肠段微生物菌群变化是相似的。结果表明:日粮在诱导形成粥样动脉硬化易感鹌鹑和粥样动脉硬化抵抗鹌鹑时,也影响了它们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诱导形成截然不同的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变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能与胆固醇代谢失调密切相关。

谢宁[8](2011)在《两株乳酸杆菌对高脂饮食大鼠胆固醇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降胆固醇益生菌株的体外筛选及菌株鉴定目的:从体检正常人群的粪便中分离出细菌菌株,从中体外筛选出有较好降胆固醇能力的菌株并予以鉴定,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方法:以加入胆固醇的MRS培养基为载体,进行降胆固醇菌株的筛选,并对两株分解胆固醇效果好的细菌菌株进行耐酸耐胆汁及16sDNA部分序列测定的鉴定。结果:筛选出2株降胆固醇能力在30%以上的菌株,降解率是9-41-A36.8%, M1-1631.5%。两株菌均表现出较好的耐酸耐胆汁能力。对9-41-A和M1-16进行鉴定,初步鉴定9-41-A为植物乳杆菌,M1-16为发酵乳杆菌。结论:菌株9-41-A和M1-16在体外培养基中都有较强的降胆固醇能力和耐酸耐胆盐能力,经初步鉴定分别为植物乳杆菌及发酵乳杆菌。第二章两株乳酸杆菌对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SD大鼠模型胆固醇代谢影响的研究目的:观察乳酸杆菌9-41-=A和M1-16对高脂饮食喂养的SD大鼠体内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评价其对高脂血症SD大鼠模型降胆固醇作用的有效性,从而为筛选到有利于人体的具备降胆固醇功能的菌株,为进一步了解其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将40只SD大鼠分为初始体重无差异的4组,正常饮食组喂养普通饲料,高脂模型组、L.9-41-A组和L.M1-16组喂养高脂饮食,另外分别给L.9-41-A组和L.M1-16组的大鼠添加植物乳杆菌L.9-41-A或发酵乳杆菌L.M1-16。6周末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血脂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肝脂质、粪脂质,体重增加量,Lee指数,肝指数、体脂指数,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小肠内容物菌群分析及粪便水分等指标。结果:1、高脂模型组的血清TCH,TG,LDL-C水平较之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P<0.05),L.9-41-A组和L.M1-16组的血清TCH,TG,LDL-C水平较之高脂模型组明显下降,以L.9-41-A组效果较好。各组大鼠间的HDL-C没有明显差异(P>0.05)。2、高脂模型组肝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高脂模型组比较,益生菌L.9-41-A组和L.M1-16组均可降低肝组织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P<0.05)。3、高脂饮食的各组大鼠粪便胆固醇和胆汁酸排出量均高于正常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益生菌组大鼠粪便胆固醇和胆汁酸排出量又高于高脂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脏病理检查,高脂模型组脂肪浸润程度明显高于正常饮食组。两组益生菌可以显着改善肝脂肪浸润。5、至第6周末各高脂饲料组体重均比正常饲料组增加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高脂模型组和L.M1-16组增加量最多,L.9-41-A组次之。6、第6周末四组SD大鼠中正常组和L.9-41-A组的Lee’s指数最低,相较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L.9-41-A组和L.M1-16组的肝指数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正常组的体脂指数较其他高脂饮食组均小(P<0.05),模型组的体脂指数最高,益生菌组较模型组稍低,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相较于高脂模型组,两组益生菌组的大肠杆菌菌落计数明显下降(P<0.05)。四组SD大鼠小肠内容物的肠球菌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高脂模型组的乳酸杆菌与双歧杆菌的数量要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两组益生菌组可以明显增加小肠乳酸菌与双歧杆菌的数量(P<0.05)。8、第6周末,两株乳酸杆菌可增加大鼠粪便水分含量(P<0.05)9、四组大鼠间血清谷丙转氨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以改良高脂饮食配方连续喂养SD大鼠6周后,可以成功造出大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2、植物乳杆菌L.9-41-A和发酵乳杆菌L.M1-16对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均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以L.9-41-A菌株较好。L.9-41-A菌可能还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3、植物乳杆菌L.9-41-A和发酵乳杆菌L.M1-16增加了高脂饲料大鼠粪便中的胆固醇和胆汁酸排出量。4、两株乳酸杆菌能够改善调节SD大鼠肠道内菌群,表现为增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菌落数。第三章两株乳酸杆菌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9-41-A和发酵乳杆菌L.M1-16对高脂血症SD大鼠模型胆固醇及胆汁酸代谢途径中部分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乳酸菌发挥降胆固醇作用的体内可能机制。方法:第6周末处死大鼠,低温保存各组肝脏及回肠粘膜上皮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肝脏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及回肠法尼酯受体FXR 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1、与正常饲料组的大鼠比较,各高脂饲料组的大鼠肝脏HMGCR表达量都明显降低,各高脂饲料组中以L.9-41-A组最低,而高脂模型组与L.M1-16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较之正常饲料组的大鼠,高脂模型组的大鼠肝脏LDL-R的表达量要明显降低,而两株益生菌组对大鼠肝脏LDL-R mRNA的表达有着极为明显的上调作用(P<0.05)。3、较之正常饲料组的大鼠,高脂模型组和两株益生菌组的大鼠肝脏CYP7A1的表达量均明显上升,以益生菌L.9-41-A组上升幅度最大(P<0.05)。4、与正常饮食组的大鼠比较,高脂模型组大鼠回肠CYP7A1表达量明显上升,益生菌L.9-41-A组和益生菌L.M1-16组的表达量上升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株9-41-A和M1-16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抑制肝脏HMGCR,上调肝脏LDL-R和CYP7A1,以及上调回肠FXR的mRNA表达水平来发挥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效应的。

汪晓辉[9](2010)在《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营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国内外大量临床试验证实,服用乳酸菌及其相关制品具有减少人体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功效。本文通过筛选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的乳酸菌株,并研究了它们的体外益生特性、体外降胆固醇机制和大鼠体内降胆固醇功能疗效,为推动功能性乳酸菌-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原始菌株和基础研究支撑。[方法]全文以中国传统食品泡菜、腊肠为材料,以碳酸钙-MRS(calcium carbonate-Man Rogosa and Sharp Medium)选择性培养基筛选乳酸菌,应用改良的胆固醇培养基筛选具有较高降胆固醇能力的乳酸菌;结合菌落形态学、接触酶反应、革兰氏染色、碳水化合物微量鉴定管及16SrRNA寡核苷酸碱基序列分析鉴定;研究其耐酸性,耐胆盐活性,生长曲线及产酸特性;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双层琼脂牛津杯法测定菌株对常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比较胆盐存在与否、不同胆盐成分对菌株在培养基中降胆固醇活性的影响;研究胆固醇在体外降解后,其在细菌沉淀、胞内和胞外的分布情况,探讨菌株体外降胆固醇的机制;构建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测定灌胃菌株前后大鼠血清主要指标的含量变化,研究降胆固醇乳酸菌在体内的降胆固醇活性。[结果]筛选得到的两个菌株LpTl和LpT2其降解率分别达到49.11%和50.03%,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同时,植物乳杆菌LpTl和LpT2都呈现了较强的耐酸性耐胆盐活性,在pH 3.0条件下存活率都比较高,在含0.3%胆盐的培养基中两株菌的生长都受到了一定抑制;其中植物乳杆菌LpTl在pH3.0培养基中能至少存活8 h,在含0.1%胆盐的培养基中能存活至少8 h;植物乳杆菌LpT2在pH2.0的培养基中至少能存活6 h,在含0.1%胆盐的培养基中都能存活至少8h;植物乳杆菌LpT1在第14小时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在第22小时进入生长稳定期,生长30 h后最低pH值4.2左右;植物乳杆菌LpT2在第12小时进入对数生长曲线,第20小时进入稳定期,生长30 h后者最低pH值在4.0左右;植物乳杆菌LpTl和LpT2对18种抗生素都比较敏感,抑菌圈基本都在20 mm以上;它们的发酵上清液对沙门氏菌、铜绿假单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都比较明显。植物乳杆菌LpTl和LpT2在含有结合型胆盐牛磺胆酸钠培养基中的降解胆固醇的活性与未含有牛磺胆酸钠培养基中的降胆固醇活性没有显着差异;植物乳杆菌LpT2在含有牛胆盐与未含有牛胆盐培养基中降胆固醇的活性存在显着差异,而植物乳杆菌LpTl没有显着差异;饲喂高脂饲料7 d后,成功构建出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灌胃菌株LpT1 4周后,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下降极显着(p<0.01),甘油三脂下降显着(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几乎没有变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下降比较显着(p<0.05),动脉硬化指数明显下降,HDL-C/TC的比值明显升高;灌胃植物乳杆菌LpT2 4 w后,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下降比较显着(p<0.05),甘油三脂出现下降但不显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出现下降;灌胃植物乳杆菌和阳性药物的大鼠体重增加率明显低于灌胃蒸馏水的大鼠体重增加率。[结论]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在体外具有较高的降胆固醇活性,在体内对高脂血症大鼠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同时能减缓大鼠对高脂饲料的利用率,缓解体重的增加率;另外,菌体在体外降胆固醇的活性和胆盐的存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胆盐的组成能影响降胆固醇的活性,除共沉淀和同化作用等非代谢途径之外,还存在着复杂的代谢降解机制;菌体在大鼠肠道定植后,能产生特定的代谢产物或酶系,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于肝脏,调节肝脏代谢脂类物质朝着正常化趋势发展。体外、体内的综合实验表明筛选得到的两株植物乳杆菌具有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

黄琦[10](2021)在《健脾化浊调脂颗粒调控肠肝FXR/FGF15轴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以脂质沉积和炎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由AS引发的心血管疾病长期占据人类死亡原因之首。寻找干预AS有效途径对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具有现实意义。AS的形成与人们不良饮食模式有关,饮食策略对AS的防治尤为重要。肠道菌群作为机体的“代谢过滤器”,调控宿主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成为近年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其前体物质包括胆碱等,主要致AS作用为损害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及其分解代谢。多项荟萃分析证实TMAO为AS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肠道菌群调节制剂能够降低TMAO水平而发挥抗AS效果。此外,胆汁酸的抗菌活性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组分,对TMAO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5,FGF15)是胆汁酸合成的重要信号通路,该通路的活化将抑制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的分泌,降低胆汁酸合成,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和加重斑块负荷,而抑制肠肝FXR/FGF15轴有利于促进胆汁酸合成,减少TMAO产生进而延缓AS的病程。因此,抑制肠肝FXR/FGF15轴减少TMAO生成,改善胆固醇代谢,可能是防治肠道菌群紊乱所致AS的中心环节。健脾化浊调脂颗粒(Jianpi Huazhuo Tiaozhi Granule,JHTG)在“正虚浊伏”指导下研制,前期研究显示JHTG通过调整AS兔模型肠道菌群结构来发挥抗AS作用,但其与中医治浊之法的关联性未行系统阐述,具体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AS的分子机制也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对JHTG从浊论治AS作了系统理论阐述,认为“正虚浊伏”是AS的重要致病机理,治浊之法包括“给浊邪以出路”和“扶正助其驱浊”,尤以运土疏木为浊病常法,据此探讨了中医脾胃和肠道菌群的具象联系,提出TMAO可能为内生浊邪的物质靶标之一,JTHG运土疏木为主的治浊方式可能在肠道菌群紊乱所致AS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以C57BL/6J小鼠、Apo E-/-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氯化胆碱灌胃建立肠道菌群紊乱动物模型,对“JHTG可能通过抑制肠肝FXR/FGF15轴促进胆汁酸合成,减少TMAO生成,维持胆固醇代谢平衡,从而发挥抑制肠道菌群紊乱所致AS功效”的假说展开研究。方法:20只C57BL/6J小鼠和70只Apo E-/-小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各10只:(1)空白对照组(C57BL/6J小鼠+基础饲料);(2)氯化胆碱对照组(C57BL/6J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3)Apo E-/-对照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4)AS模型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5)抗生素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0.5 g·L-1万古霉素、1.0 g·L-1氨苄青霉素、1.0 g·L-1甲硝唑、1.0 g·L-1硫酸新霉素加入饮水瓶中);(6)JHTG低剂量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9.49 g·kg-1·d-1JHTG);(7)JHTG中剂量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18.98 g·kg-1·d-1JHTG);(8)JHTG高剂量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37.96 g·kg-1·d-1JHTG);(9)FXR激动剂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18.98 g·kg-1·d-1JHTG+第15周开始FXR激动剂GW4064腹腔注射7d)。除FXR激动剂外,其他药物干预时间均为16周。采用主动脉整体油红O染色、主动脉弓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酶法检测主动脉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生化检测血脂谱,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收集肠内容物进行16Sr RNA高通量测序,并对高胆碱、抗生素、不同浓度JHTG和FXR激动剂GW4064干预样本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Alpha Diversity、Beta Diversity、物种组成分析、LEf Se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利用LC/MS检测小鼠血清TMAO水平,生化测定肝脏、胆囊和小肠内容物的总胆汁酸含量,Western blot测定FXR、FGF15、Cyp7a1蛋白表达。对血清TMAO含量和不同部位总胆汁酸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LEf Se分析筛选的菌属和TMAO及胆汁酸相关联,分析胆汁酸对TMAO和菌属的影响,观察FXR激动剂GW4064引起的胆汁酸代谢变化与TMAO和肠道菌群的关系。结果:1.主动脉整体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高胆碱可促进C57BL/6J小鼠主动脉脂质沉积和Apo E-/-小鼠主动脉AS斑块形成,抗生素干预肠道菌群可明显减少高胆碱所致的AS斑块形成,JHTG各剂量组可明显减少主动脉AS斑块面积百分比,而FXR激动剂GW4064将明显削弱JHTG对AS斑块形成的抑制作用。2.主动脉弓HE染色结果显示:高胆碱可促进C57BL/6J小鼠AS早期病变和Apo E-/-小鼠大量典型AS斑块的形成,抗生素干预肠道菌群可明显抑制高胆碱所致的AS斑块形成,JHTG各剂量组可有效减少AS斑块面积,加用FXR激动剂GW4064将明显削弱JHTG对高胆碱所致AS的改善作用。3.主动脉TC含量和血脂谱检测结果:高胆碱干预后,氯化胆碱对照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AS模型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LDL-C水平与Apo E-/-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HDL-C水平与Apo E-/-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与氯化胆碱对照组相比,AS模型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TG、LDL-C水平进一步增加,HDL-C水平进一步下降。抗生素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TG、LDL-C水平低于AS模型组,HDL-C水平高于AS模型组。与AS模型组相比,JHTG低剂量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LDL-C水平下降,HDL-C水平增高;JHTG中、高剂量组进一步下调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TG、LDL-C水平,上调血清HDL-C水平。与JHTG中剂量组比较,FXR激动剂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水平明显增多。4.血清IL-6、TNF-α水平:高胆碱可明显上调C57BL/6J小鼠TNF-α水平和Apo E-/-小鼠IL-6、TNF-α水平,其中AS模型组IL-6、TNF-α水平高于氯化胆碱对照组。抗生素组和JHTG各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IL-6、TNF-α水平,JHTG低剂量组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JHTG中、高剂量组。采用FXR激动剂干预后,JHTG对IL-6和TNF-α的抑制作用被明显削弱了。5.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AS模型组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明显降低,JHTG中、高剂量组可明显提高AS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高胆碱引起了肠道菌群结构的显着性变化,在门水平上造成氯化胆碱对照组和AS模型组Firmicutes的丰度增多,Bacteroidetes的丰度减少,以及Bacteroidetes/Firmicutes(B/F)比值降低;广谱抗生素和JHTG干预后明显提高了B/F比值,而FXR激动剂GW4064可抑制JHTG对B/F比值的改善作用。在属水平上,Ruminococcus这种促肥胖有害菌的丰度在氯化胆碱对照组和AS模型组同时升高,Lactobacillus这种抗肥胖益生菌的丰度在氯化胆碱对照组和AS模型组同时降低,而且Ruminococcus在AS模型组的丰度明显高于氯化胆碱对照组。此外,Turicibacter、Desulfovibrio、Alistipes、Streptococcus、Oscillibacter、Prevotella这六种促肥胖和(或)促炎菌属的丰度也在AS模型组明显增多,Akkermansia、Bacteroides这两种益生菌的丰度在AS模型组明显减少,而且以上两种益生菌以及除Alistipes的五种有害菌在AS模型组的异常变化较氯化胆碱对照组更为明显。抗生素组Akkermansia的丰度明显高于AS模型组,Alistipes等6个有害菌的丰度明显低于AS模型组。JHTG干预后明显提高了Bacteroides、Akkermansia、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等抗肥胖和(或)抗炎菌属的丰度,以及降低了Ruminococcus、Turicibacter、Desulfovibrio、Alistipes等七种促肥胖和(或)促炎菌属的丰度,而FXR激动剂GW4064干预后Turicibacter、Desulfovibrio、Alistipes这些促肥胖和促炎有害菌的丰度与JHTG中剂量组比较明显增多。6.LEf Se分析筛选的菌属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显示JHTG改变的肠道优势菌属与血清促炎因子及脂质代谢紊乱指标的改善密切相关:Oscillibacter等7个有害菌(其中6个有害菌在JHTG干预后明显减少)与主动脉TC和血清TC、TG、LDL-C、IL-6、TNF-α呈正相关,而与血清HDL-C呈负相关;Alistipes(JHTG可有效降低此菌的丰度)与主动脉TC和血清TC、TG、IL-6、TNF-α呈正相关。此外,Akkermansia等5个益生菌(其中Akkermansia在JHTG干预后明显增多)与主动脉TC和血清TC、TG、LDL-C、IL-6、TNF-α呈负相关,而与血清HDL-C呈正相关;Bacteroides、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JHTG可有效提高这三种益生菌的丰度)与主动脉TC和血清TC、TG、LDL-C呈负相关,同时与血清HDL-C呈正相关,Bacteroides还与血清TNF-α呈负相关。7.血清TMAO含量:高胆碱干预后,氯化胆碱对照组TMAO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AS模型组TMAO含量高于Apo E-/-对照组,AS模型组TMAO含量高于氯化胆碱对照组。与AS模型组比较,抗生素组和JHTG各剂量组均可有效降低TMAO含量,抗生素组和JHTG中、高剂量组在降低血清TMAO含量方面优于JHTG低剂量组。采用FXR激动剂GW4064干预后,FXR激动剂组TMAO含量与JHTG中剂量组相比明显增多。8.胆汁酸检测结果:高胆碱干预后,氯化胆碱对照组和AS模型组胆囊及小肠内容物的总胆汁酸含量明显降低,其中AS模型组小肠总胆汁酸含量低于氯化胆碱对照组。JHTG低剂量组小肠总胆汁酸含量与AS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多,抗生素组、JHTG中剂量组、JHTG高剂量组胆囊及小肠的总胆汁酸含量与AS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多。FXR激动剂组胆囊及小肠的总胆汁酸含量与JHTG中剂量组相比明显降低。9.JHTG及FXR激动剂对肠肝FXR/FGF15轴的干预作用:AS模型组肠道FXR、FGF15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Apo E-/-对照组和氯化胆碱对照组,肝脏Cyp7a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Apo E-/-对照组和氯化胆碱对照组。与AS模型组比较,抗生素组、JHTG中剂量组、JHTG高剂量组肠道FXR和FGF15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而肝脏Cyp7a1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此外,FXR激动剂组肠道FXR和FGF15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JHTG中剂量组,肝脏Cyp7a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JHTG中剂量组。10.LEf Se分析筛选的菌属、TMAO和胆汁酸的相关性研究提示JHTG抑制TMAO生成可能与肠道菌群对胆汁酸抗性的变化有关:在TMAO与胆汁酸的相关性分析中,血清TMAO含量与胆囊胆汁酸含量和小肠胆汁酸含量呈负相关。在菌属变化、胆汁酸和TMAO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中,Akkermansia这种可在高胆汁酸环境中继续生长的抗肥胖益生菌与TMAO呈负相关,Alistipes这种具有胆汁酸抵抗力的有害菌(促肥胖和促炎)与TMAO呈正相关,Desulfovibrio、Turicibacter这些不耐胆汁酸的有害菌(促肥胖和促炎)与TMAO存在正相关,而且Turicibacter、Desulfovibrio、Alistipes和胆汁酸、TMAO的相关性结果与FXR激动剂GW4064对JHTG的作用方向相一致。结论:JHTG可通过抑制肠肝FXR/FGF15轴促进胆汁酸合成,减少TMAO生成,降低Turicibacter、Desulfovibrio、Alistipes的丰度,改善血脂谱,减轻IL-6、TNF-α水平,从而对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AS。

二、新霉素和人体胆固醇代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霉素和人体胆固醇代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月桂酸单甘油酯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高脂膳食与脂代谢紊乱
        1.1.1 高脂膳食与脂代谢
        1.1.2 脂代谢通路及其调控
    1.2 高脂膳食与肠道微生态
        1.2.1 肠道微生态的组成
        1.2.2 膳食与肠道微生态
        1.2.3 肠道微生态基于高脂膳食影响宿主脂代谢及其机制
    1.3 月桂酸单甘油酯的特性及其研究现状
        1.3.1 月桂酸单甘油酯的特性
        1.3.2 月桂酸单甘油酯的应用现状
    1.4 多组学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分析应用
        1.4.1 多组学技术的概念与应用
        1.4.2 多组学技术的难点
        1.4.3 多组学技术在疾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展望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剂量月桂酸单甘油酯调节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脂代谢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饲喂实验设计
        2.3.2 口服葡萄糖耐受量实验
        2.3.3 骨密度测定
        2.3.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2.3.5 肝脏抗氧化相关指标测定
        2.3.6 肝脏脂质含量以及脂肪酸分布分析
        2.3.7 组织切片形态学分析
        2.3.8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分析
        2.4.1 低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体重、能量摄入和体脂分布的影响
        2.4.2 低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糖稳态的影响
        2.4.3 低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血脂四项的影响
        2.4.4 低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肝脏和附睾脂肪形态学的影响
        2.4.5 低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2.4.6 低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空肠形态学和血清脂多糖水平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低剂量月桂酸单甘油酯调节高脂膳食诱导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粪便DNA提取
        3.3.2 文库构建
        3.3.3 Illumina测序
        3.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低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3.4.2 显着性差异菌群和代谢紊乱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3 低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肠道菌群功能预测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剂量月桂酸单甘油酯调节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脂代谢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饲喂实验设计
        4.3.2 腹腔注射葡萄糖耐受量实验
        4.3.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4.3.4 组织切片形态学分析
        4.3.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3.6 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分析
        4.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高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体重、体脂分布和糖稳态的影响
        4.4.2 高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3 高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系统炎症的影响
        4.4.4 高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食欲相关激素的影响
        4.4.5 高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4.6 高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肝脏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4.7 高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高剂量月桂酸单甘油酯调节高脂膳食诱导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粪便DNA提取
        5.3.2 文库构建
        5.3.3 Illumina测序
        5.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高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肠道微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5.4.2 高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5.4.3 显着性差异菌群和代谢紊乱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剂量月桂酸单甘油酯对抗生素处理的无菌化小鼠脂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动物饲喂实验设计
        6.3.2腹腔注射葡萄糖耐受量实验
        6.3.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6.3.4 粪便DNA提取
        6.3.5 文库构建
        6.3.6 Illumina测序
        6.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分析
        6.4.1 高剂量GML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体重、体脂分布和糖稳态的影响
        6.4.2 高剂量GML对抗生素处理的无菌化小鼠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6.4.3 高剂量GML对抗生素处理的无菌化小鼠系统炎症的影响
        6.4.4 高剂量GML对抗生素处理的无菌化小鼠食欲相关激素的影响
        6.4.5 高剂量GML对抗生素处理的无菌化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高剂量月桂酸单甘油酯调节高脂膳食诱导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试剂
        7.2.3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动物饲喂实验设计
        7.3.2 肝脏总RNA提取
        7.3.3 肝脏转录组测定
        7.3.4 血清代谢组学测定
        7.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7.4 结果分析
        7.4.1 肝脏转录组学数据分析
        7.4.2 血清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7.4.3 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基于肠道菌群调节肠肝FXR/FGF15轴对隔药饼灸促进胆汁酸代谢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隔药饼灸抗AS兔的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动物一般情况
        2.2 模型评价指标
        2.3 各组兔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结构的比较
        2.4 治疗后各组兔TC/TG/HDL-C/LDL-C水平
    3 讨论
        3.1 模型制备
        3.2 血脂水平与AS关系
        3.3 隔药饼灸对AS兔的疗效评价
第二部分 隔药饼灸对AS兔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Rarefaction稀释曲线
        2.2 菌群α多样性分析
        2.3 ANOSIM相似性分析及PCA分析
        2.4 菌群β多样性分析
        2.5 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2.6 菌群物种差异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隔药饼灸调节肠肝FXR/FGF15轴促进胆汁酸代谢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Western Blot检测兔子肝脏、结肠FXR、CYP7A1、FGF15 蛋白的表达量
        2.2 q-PCR检测肝和肠组织中FXR、CYP7A1、FGF15m RNA的表达量
        2.3 酶比色法检测血清、胆汁、肝脏、小肠、盲肠、粪便胆汁酸含量
    3 讨论
        3.1 胆汁酸与FXR
        3.2 FXR与 CYP7A1
        3.3 FXR与 FGF15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1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
        1.1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1.2 针灸治疗AS的选穴处方依据
    2 西医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2.1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2.2 肠道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2.2.1 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
        2.2.2 胆碱、TMAO与动脉粥样硬化
    3 胆汁酸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3.1 胆汁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3.2 肠肝FXR/FGF15 轴在胆汁酸代谢中的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3)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虚寒证、虚热证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模型建立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建立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虚寒、虚热证PLS模型评价
        3.2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寒热趋向、基础代谢、体温变化
        3.3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内分泌激素及代谢相关指标改变
        3.4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指标改变
    4 小结
第二部分 “以方测证”右归丸、左归丸对虚寒证、虚热证的改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用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药品制备
        2.3 实验给药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大鼠自主活动、寒热趋向、基础代谢的影响
        3.2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温度指标的影响
        3.3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脾及胸腺指数的影响
        3.4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代谢内分泌激素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3.5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IL-1β等细胞因子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虚寒证、虚热证及右归丸、左归丸干预后大鼠肝全基因表达谱变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治疗给药
        2.3 组织样本采集
        2.4 RNA提取及质检
        2.5 转录组测序方法步骤
        2.6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转录组测序样本总RNA质检结果
        3.2 转录组测序各组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数据来源
        1.1 数据对比用基因库及其链接
        1.2 基因表达水平(数据可靠性)分析
    2 数据分析方法
        2.1 差异基因及其聚类分析
        2.2 基因功能分析(GO Analysis)
        2.3 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富集通路分析(KEGG pathway)
        2.4 可变剪切分析
        2.5 SNP/INDEL分析
        2.6 基因结构注释优化
    3 实验分析结果
        3.1 各实验组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GO功能分析
        3.2 各实验组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富集通路分析
    4 小结
第五部分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及数据可靠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总RNA提取
        2.2 引物设计
        2.3 荧光定量PCR实验步骤
    3 数据处理
    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性结果
        4.1 基因扩增曲线
        4.2 基因熔解曲线
        4.3 实时荧光PCR数据结果
    5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虚寒证模型组及右归丸治疗后虚寒证大鼠能量代谢、免疫关键基因表达影响
    6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左归丸治疗后虚热证模型大鼠能量代谢、免疫关键基因表达变化
    7 小结
第六部分 TMT联合NanoLC-LTQ-Orbitrap技术分析虚寒、虚热证及右归丸、左归丸干预组大鼠肝差异表达蛋白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品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治疗给药
        2.3 组织样本采集
        2.4 组织样本前处理
        2.5 肽段提取及标记
        2.5.1 肽段提取
        2.5.2 同位素标记
        2.6 标记后样品预分离
        2.6.1 流动相A、B配置方法
        2.6.2 HPLC预分离梯度设置
        2.7 差异蛋白质组学实验步骤
        2.7.1 蛋白组学实验流程
        2.7.2 Orbitrap Fusion Lumos MS/MS分析测量方法设置
        2.8 差异蛋白质组学数据处理及分析
        2.8.1 数据处理使用软件
        2.8.2 软件分析及数据处理内容
    3 实验结果
        3.1 虚寒证模型组及其各治疗组总蛋白筛测
        3.2 虚热证模型组及其各治疗组总蛋白筛测
第七部分 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数据来源
        1.1 数据分析方法
    2 分析结果
        2.1 虚寒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改变
        2.2 虚热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蛋白表达比较
        2.3 右归丸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性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2.4 右归丸治疗后与虚寒模型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2.5 左归丸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3 小结
第八部分 WesternBlot验证部分差异蛋白表达及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数据可靠性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抗体选用及前处理
        2.1 抗体选择
        2.2 样品前处理
    3 实验流程
    4 数据处理
    5 统计分析
        5.1 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5.2 条带
        5.3 灰度分析
        5.4 Western Blot法检测虚寒证模型组、右归丸治疗组大鼠代谢、免疫相关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5.5 Western Blot法检测虚热证模型组、左归丸组大鼠代谢、免疫相关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5.6 数据结果
    6 小结
讨论
    1 虚寒、虚热证动物模型复制及评价方法
    2 IL-1、Lipin-1 在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中的地位及作用
    3 中医对虚寒证、虚热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4 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建立依据
    5 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发生生物学机制研究现状
    6 现代技术手段在虚寒证、虚热证病证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7 虚寒证、虚热证治疗药物治疗选用依据
    8 右归丸对虚寒证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
    9 左归丸对虚热证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
    10 实验结果讨论
    11 转录组结合蛋白质组论证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4)抗生素暴露后菌群失调通过γδT-neutrophil轴加重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抗生素暴露后菌群失调对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菌群失调通过γδT-neutrophil轴加重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性及意义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5)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脓毒症心肌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脓毒症心肌病概述
        一、线粒体损伤
        二、心肌抑制因子
        三、钙稳态失调
    第二节 脓毒症心肌病与肠道菌群
    第三节 脓毒症心肌病与Treg细胞
    第四节 脓毒症心肌病与NLRP3
    第五节 肠道菌群、Treg细胞与NLRP3
    第六节 中医对脓毒症心肌病的认识
    第七节 中医对肠道菌群的认识
    第八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通冠胶囊对脓毒症心肌病的治疗作用
        二、通冠胶囊对脓毒症心肌病大鼠肠道菌群、Treg、NLRP3的作用
        三、广谱抗生素干预后通冠胶囊对脓毒症心肌病大鼠肠道菌群/Treg/NLRP3的作用
        四、不同饲养环境对脓毒症心肌病大鼠肠道菌群/Treg/NLRP3的作用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脓毒症心肌病动物模型
        二、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治疗脓毒症心肌病
        三、肠道菌群、通冠胶囊与脓毒症心肌病
        四、饲养环境的改变与脓毒症心肌病、肠道菌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动物性食品中抗菌药残留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研究模型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肠道正常菌群的生理机能
2 抗菌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1 破坏定植抗力或屏障作用
    2.2 肠道耐药菌株增加
    2.3 改变肠道菌群的代谢活性
    2.4 细菌数量的改变
3 抗菌药残留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
4 抗菌药对人体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模型与方法
    4.1 MIC值
    4.2 离体模型
    4.3 活体模型

(7)高脂日粮和宿主表型对日本鹌鹑(Cotur nix japonica)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脂肪代谢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肠道微生物调节宿主脂类代谢
    1.2 日粮和宿主表型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
    1.3 新一代测序技术为动物科学研究提供新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高脂日粮和宿主表型对日本鹌鹑盲肠微生物及脂肪代谢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高脂日粮和宿主表型对日本鹌鹑十二指肠微生物及脂肪代谢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高脂日粮和宿主表型对日本鹌鹑回肠微生物及脂肪代谢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日本鹌鹑(COTURNIX JAPONICA)不同肠段微生物菌群结构比较分析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主要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两株乳酸杆菌对高脂饮食大鼠胆固醇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章 降胆固醇益生菌的体外筛选及鉴定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试剂与材料
        3. 实验菌株
        4. 常用溶液或试剂的配置
        5. 实验方法
        6.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肠道潜在益生菌降胆固醇能力实验结果
        2. 胆盐水解酶阳性菌株筛选
        3.耐酸耐胆盐实验结果
        4 降胆固醇菌株鉴定结果
    讨论
第二章 两株乳酸杆菌对高脂饮食大鼠模型胆固醇代谢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仪器及设备
        2. 实验菌株及主要试剂、培养基的配制
        3. 实验对象与分组干预
        4. 实验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0. 大鼠的整体生长状况及体重变化
        1. 各组大鼠肥胖相关指标
        2. 血脂检测结果
        3. 各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检测结果
        4. 肝组织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检测结果
        5. 各组SD大鼠粪胆固醇和胆汁酸含量测定结果
        6. 肝组织大体观及病理检查
        7. 各组SD大鼠小肠内容物菌群分析,细菌菌落及镜下照片
        8. 各组SD大鼠粪便水分结果
        9. 各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检测结果
    讨论
第三章 两株乳酸杆菌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试剂与材料
        3. 方法
    结果
        1. 总RNA的提取
        2. cDNA反应液梯度稀释扩增图
        3.各个基因的扩増曲线和溶解曲线
        4. 肝组织HMGCR,LDL-R,CYP7A1及回肠FXR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9)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胆固醇及其生理功能
        1.1.1 胆固醇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1.1.2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1.1.3 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和调节
        1.1.4 高脂血症的危害
        1.1.5 调节人体血清胆固醇含量的途径
    1.2 乳酸菌降胆固醇的研究进展
        1.2.1 乳酸菌-既古老又新颖的细菌
        1.2.2 乳酸菌降胆固醇研究观点的提出和发展
        1.2.3 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的机理研究概括
        1.2.4 研究的局限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原料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乳酸菌初筛
        2.2.2 降胆固醇培养基的制备
        2.2.3 邻苯二甲醛法测定胆固醇含量
        2.2.4 胆固醇标准曲线的测定
        2.2.5 降胆固醇乳酸菌的体外筛选
        2.2.6 发酵液中乳酸的定性定量研究
        2.2.7 降胆固醇乳酸菌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胆固醇测定标准曲线
        2.3.2 乳酸菌初筛结果
        2.3.3 体外降解胆固醇乳酸菌筛选结果
        2.3.4 发酵液中乳酸的定性定量研究结果
        2.3.5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2.3.6 菌株的16SrRNA鉴定结果
    2.4 讨论
        2.4.1 筛选原料的选择
        2.4.2 筛选的模型依据
        2.4.3 具有降胆固醇活性的其他微生物种类
    2.5 小结
第3章 降胆固醇乳酸菌体外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供试菌株
        3.1.2 指示菌株
        3.1.3 培养基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菌株的活化
        3.2.2 菌株耐酸性研究
        3.2.3 菌株耐胆盐性质研究
        3.2.4 菌株生长曲线、产酸特性测定
        3.2.5 菌株药敏性试验
        3.2.6 代谢产物的抑菌试验
    3.3 实验结果
        3.3.1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菌株耐酸特性
        3.3.2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耐胆盐特性
        3.3.3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菌株生长曲线、产酸特性曲线
        3.3.4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的药敏性
        3.3.5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代谢产物的抑菌特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降胆固醇乳酸菌体外降胆固醇机制探讨
    前言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试验菌株的处理
        4.2.2 胆盐对菌株胆固醇去除的影响
        4.2.3 菌体吸附和吸收胆固醇的比较
        4.2.4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培养基中胆盐存在与否对菌株降胆固醇能力的影响
        4.3.2 菌体沉淀中、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比较
        4.3.3 培养基中胆固醇的代谢降解
    4.4 讨论
        4.4.1 乳酸菌降胆固醇的非代谢降解
        4.4.2 乳酸菌降胆固醇的代谢降解
    4.5 小结
第5章 降胆固醇乳酸菌大鼠体内降胆固醇特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主要试剂
        5.1.4 实验动物
        5.1.5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高脂饲料配方
        5.2.2 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5.2.3 大鼠分组及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5.2.4 灌胃菌体的活化
        5.2.5 大鼠菌株灌胃方法
        5.2.6 大鼠肝脏组织切片的制作与电镜观察
    5.3 实验结果
        5.3.1 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5.3.2 菌株对大鼠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
        5.3.3 大鼠饲料利用与体重关系
        5.3.4 大鼠肝脏组织切片透射电镜结果
    5.4 讨论
        5.4.1 胆固醇与胆固醇载体-载脂蛋白
        5.4.2 菌株在大鼠体内降胆固醇的效果评价
        5.4.3 体内降胆固醇机制以及和体外降胆固醇机制的联系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
    6.3 展望
附录1 重点缩略词表
附录2 细菌拉丁文中文对照
附录3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的16SrRNA测序报告
硕士期间论文撰写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10)健脾化浊调脂颗粒调控肠肝FXR/FGF15轴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AS的中医文献研究
        1 历代医家对AS的认识
        2 正虚浊伏与AS的相关性探讨
        2.1 浊的含义与分类
        2.2 浊邪致病特点
        2.3 正虚浊伏与AS的病因
        2.4 正虚浊伏与AS的病机
        2.5 正虚浊伏与AS的论治
        3 小结
    第二节 AS的现代医学研究
        1 AS概述
        1.1 AS常见危险因素
        1.2 AS相关发病机制
        1.3 抗AS的主要药物
        1.4 小结
        2 肠道菌群与AS
        2.1 AS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异常变化
        2.2 肠道菌群紊乱促进AS的作用机制
        2.3 小结
    第三节 “脾胃-浊邪”与“肠菌-AS”的相关性探讨
    第四节 从正虚浊伏角度认识“TMAO-AS”关系
    第五节 健脾化浊调脂颗粒运土疏木为主的治浊方药分析及抗AS作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JHTG对高胆碱诱导小鼠AS形成的疗效观察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JHTG对 AS小鼠肠道菌群组分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JHTG干预肠肝FXR/FGF15 轴对胆汁酸和TMAO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结论
    1 创新点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四、新霉素和人体胆固醇代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月桂酸单甘油酯对高脂膳食饲喂小鼠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及机制[D]. 赵敏洁. 浙江大学, 2019(01)
  • [2]基于肠道菌群调节肠肝FXR/FGF15轴对隔药饼灸促进胆汁酸代谢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D]. 黄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D]. 于婉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4]抗生素暴露后菌群失调通过γδT-neutrophil轴加重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D]. 王利.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5]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脓毒症心肌病的作用机制[D]. 黄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动物性食品中抗菌药残留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研究模型与方法[J]. 刘健华,陈杖榴. 动物医学进展, 2003(02)
  • [7]高脂日粮和宿主表型对日本鹌鹑(Cotur nix japonica)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脂肪代谢关系研究[D]. 刘莎莎.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3)
  • [8]两株乳酸杆菌对高脂饮食大鼠胆固醇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谢宁. 中南大学, 2011(01)
  • [9]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机制的研究[D]. 汪晓辉. 浙江工商大学, 2010(11)
  • [10]健脾化浊调脂颗粒调控肠肝FXR/FGF15轴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黄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新霉素与人体胆固醇代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