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山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肖云娜[1](2022)在《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山茱萸酒炙前后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山茱萸生品和酒炙品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比较酒炙前后化学成分指纹峰的差异,寻找差异标志物,为山茱萸的酒炙工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9 ml·min-1,检测波长为240 nm(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苷和山茱萸新苷Ⅰ)、360 nm(齐墩果酸和熊果酸)。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相似度,运用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山茱萸生品与酒炙品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建立了山萸肉和酒萸肉的指纹图谱,共标定19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6个成分,分别为莫诺苷(8号峰为),獐牙菜苷(11号峰),马钱苷(13号峰),山茱萸新苷I(15号峰),齐墩果酸(16号峰),熊果酸(19号峰);通过HCA和OPLS-DA可明显将山茱萸生品与酒炙品分为2类,熊果酸、山茱萸新苷I、齐墩果酸等7个成分可能是影响两者质量的差异标志物。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山茱萸酒炙前后整体质量控制。
陈旋勐,张岗,高静,颜永刚,魏瑶,陈莹[2](2021)在《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物质的分布与积累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选取不同发育时期的山茱萸果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果实形态观察法、显微及超微技术、组织化学定位法以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物质分布及积累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以单因素ANOVA检验不同发育时期单宁含量的差异,以揭示单宁物质在山茱萸果实发育中的变化规律,为山茱萸果实涩味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颜色和果实体积变化明显,可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幼果期、中果期、成熟期3个时期;单宁物质主要分布在山茱萸果实中果皮的单宁细胞中。(2)在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细胞数目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幼果期单宁细胞从无到有,随着果实发育单宁细胞数目不断增多,至中果期单宁细胞数目开始减少。(3)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单宁细胞数目的变化一致,单宁含量在花后120 d时达到最多,随后逐渐减少。(4)单宁物质首先在细胞质的小液泡中积累,中央大液泡形成后则为单宁物质积累的主要场所,其积累形态主要有颗粒状、不规则状和板块状3种;单宁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中果期后期及成熟期在中央大液泡液泡膜附近有电子致密物质积累。研究认为,山茱萸果实中中果皮薄壁细胞为单宁物质积累的专属细胞,即单宁细胞,单宁物质的合成运输与液泡、囊泡以及线粒体的作用密切相关;成熟期山茱萸果实总单宁含量降低,涩味降低,表明单宁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果实涩味息息相关,可结合代谢组和转录组的方法对山茱萸果实中单宁物质的合成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侯典云,王瑶瑶,刘晓冉,张佳琪,马占强,胥华伟,王笑尘[3](2021)在《山茱萸萜类甲羟戊酸合成途径关键酶CoHMG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克隆得到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萜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CoHMGS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深入研究CoHMGS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山茱萸转录组筛选出的c102453g2序列为参考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山茱萸叶片总RNA,通过RT-PCR扩增获得CoHMGS基因序列,序列纯化回收后连接到pTOPO-T载体上,转化至大肠杆菌DH10B,选取阳性克隆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CoHMG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功能。结果克隆得到长度为1645 bp的CoHMGS序列,包含141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470个氨基酸。蛋白整体带负电荷,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内,不含跨膜结构。结论首次克隆得到山茱萸CoHMGS基因,对其编码蛋白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预测,为深入揭示CoHMGS基因在山茱萸萜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安淑静,牛豆,王婷,韩彬凯,王红菊,康杰芳[4](2021)在《不同产地山茱萸总皂苷及总环烯醚萜苷的地理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不同产地的山茱萸总皂苷和总环烯醚萜苷进行含量测定,研究不同产地地理因子对其含量影响及之间的相关性,为山茱萸优良产区筛选及质量控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5个产地的山茱萸总皂苷和总环烯醚萜苷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SPSS 19.0软件分别对其含量与产地地理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5个产地的山茱萸总皂苷和总环烯醚萜苷含量变化幅度分别为13.55 mg/g~26.65 mg/g、23.05 mg/g~32.68 mg/g,不同产地之间的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显着,其中河南西峡样品中总皂苷和浙江淳安样品中总环烯醚萜苷含量高;相关性分析发现总皂苷的含量和产地与海拔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和经度呈现显着的负相关,环烯醚萜苷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着;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总皂苷与总环烯醚萜苷在东西部产地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西高东低的趋势。结论:不同产地的山茱萸总皂苷和总环烯醚萜苷含量不同,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与海拔和经纬度呈现相关性,本研究为山茱萸选择优良的种植产地提供理论支持。
安淑静,王婷,牛豆,韩彬凯,毕淮龙,康杰芳[5](2021)在《基于中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山茱萸鉴定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山茱萸产地鉴别和质量评价建立便捷、准确、稳定的方法,对区域化种植和生产实践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集7个省份29批山茱萸药材的中红外(MIR)光谱数据,结合线性回归分析(LR)、BP-神经网络(BP-ANN)和支持向量机(SVM)三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山茱萸的产地鉴别和活性成分含量测定进行研究。结果:在两个主产区陕西省和河南省的山茱萸药材的产地鉴别模型中,SVM的识别率最高,达到86.21%。进一步模型验证发现,SVM的识别率为92.31%和87.50%。在活性成分含量预测模型中,除原儿茶酸外,SVM模型的R2均大于LR和BP-ANN,且SVM建立的模型的MSE和MAD均大于LR和BP-ANN。进一步对模型的验证发现,通过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29批山茱萸样品的活性成分含量的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相比,除原儿茶酸外,SVM建立的模型的R2更接近1。结论:MIR结合SVM建立模型,识别率和拟合度高,可用于山茱萸的产地鉴别和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彭中灿,赫军,潘雪格,叶贤胜,李昕昕,殷伟峰,张维库,续洁琨[6](2021)在《山茱萸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山茱萸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和纯化,并通过HR-ESI-MS、NMR等波谱学技术鉴定所分离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山茱萸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1′-羟乙基)-烟酸甲酯(1)、3,4-二羟基苯甲醛(2)、对甲氧基桂皮酸(3)、川楝苷B(4)、dunnianoside D(5)、4-O-(6′-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基)-顺-对香豆酸(6)、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7)、1-O-β-D-葡萄糖基-4-烯丙基苯(8)、2-甲氧基-4-(2-丙烯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E)-4-羟基-3-甲氧基苯丙烯-4-O-β-L-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4-羟基-3-甲氧基苯丙-8-烯-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1)、二氢山柰酚(12)、二氢槲皮素(13)、根皮苷(14)、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6)、芦丁(17)和槲皮素-3-O-刺槐双糖(18)。结论化合物1~15和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6、8~11、13和15为首次从山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李超越,刘韩天,林涛,缪展鹏,玛青[7](2021)在《浙江省山茱萸花序发育及花芽分化物候期的观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浙江地区生长的山茱萸植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分析对花序发育及开花结果的整体过程进行动态观察,明确山茱萸花序发育和花芽分化的物候时期,比较不同时期的组织内部解剖结构及外部形态特征。本研究为山茱萸的栽培管理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为影响山茱萸繁殖成功率和结实率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贾春伶,王锦燕,赵奎君,彭华胜[8](2021)在《《本草纲目》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记载及其启示》文中提出目的:挖掘《本草纲目》木部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详细梳理《本草纲目》木部中作为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食用部位、服食方法、饮食宜忌等相关记载,并与《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以下简称《药食同源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本草纲目》木部共记载了43个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占木部药物总数的27.92%。其中,有35个品种尚未被《药食同源目录》收载,提示《本草纲目》对挖掘药食同源品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草纲目》记载了同一品种的多个药用部位均可食用,所载药食部位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同的药用植物共9个品种,药食部位不同的药用植物共14个品种;《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部位,可以分为嫩芽类、嫩苗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皮类6种类型;此外《本草纲目》还详细记载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适宜人群、用法用量、饮食宜忌以及炮制减毒等相关的服食禁忌。结论:《本草纲目》木部记载了丰富的药食同源信息,为挖掘药食同源新资源、拓宽药食部位、开展传统特色食用方法及建立完备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利用体系提供了翔实的本草学史料。
骆璐[9](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王双[10](2021)在《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益智咀嚼片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经化裁重组而得的一种具有填精益髓、养血补虚、安神益智功效的保健食品,为进一步开发益智咀嚼片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对益智咀嚼片的处方配伍、制备工艺、功能学评价、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考证,对该方中各药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成分及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检验组方思路的合理性;同时采用功能学实验对处方不同剂量进行优选,采用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选;采用东莨菪碱模型小鼠通过跳台实验、避暗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验证处方改善记忆的功能。此外,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并筛选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障碍的潜在作用靶点,为其潜在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子对接技术以验证靶点预测的可靠性来进一步阐释益智咀嚼片处方配伍特点。提取工艺中对处方中的原料药经过前处理后,采用了正交设计试验,考察指标为总皂苷的含量,对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加水量、煎煮次数为四个因素,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进行考察,确定水提取的工艺参数,从而选择最佳的水提工艺,并加以验证。成型工艺中以水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在选择适当的辅料时,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将在使用量上对填充剂、黏合剂及矫味剂进行优化筛选,从而确定最优方案,应用湿法制粒压片工艺,研制出制备方法简单、酸甜可口、携带食用方便的益智咀嚼片。根据最优工艺进行工艺验证。益智咀嚼片3个剂量低剂量组(2 g/kg)、中剂量组(4 g/kg)、高剂量组(8 g/kg),连续对ICR小鼠灌胃给予30 d后,在末次给予受试物后,对空白组以外的其他各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每只注射东莨菪碱5 mg/kg,从而制备记忆障碍模型。造模后,通过跳台实验、避暗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等学习记忆相关指标,进一步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对小鼠脑组织中的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 E)及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含量的变化进行检测,以此来评价益智咀嚼片改善小鼠记忆的功能作用。对益智咀嚼片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首先,在给予小鼠、SD大鼠受试物时,以最大剂量(46g生药/kg)、最大灌胃量(20 m L/kg BW)进行灌胃,不间断地观察14天,同时记录动物中毒反应情况;然后设定益智咀嚼片的3个剂量分别为2g生药/kg、4g生药/kg、8g生药/kg连续对SD大鼠灌胃30天,期间动态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体重、摄食量,试验结束后对其进行剖检、血液学、血液生化、脏器指数和组织病理检查。在质量控制研究中,以感官评价对其进行视觉、嗅觉、味觉等评判;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益智咀嚼片中的总皂苷的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益智咀嚼片远志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远志中的细叶远志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建立制定了益智咀嚼片产品质量标准草案。结果益智咀嚼片具有填精益髓、养血补虚、安神益智的功效。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益智咀嚼片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活动范围在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胆碱能突触信号通路等上,益智咀嚼片可能是通过豆甾醇、β-谷甾醇、薯蓣皂甙元、海风藤烯酮等活性成分细胞通过增殖凋亡调控、炎症反应、线粒体组成等过程AKT1、VEGFA、PTGS2、Ach、Ach E、Ch AT靶点作用于通路发挥改善记忆作用。益智咀嚼片最佳制备的处方工艺是:将原料药材浸泡在水中1h,加至其10倍体积的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60min,滤过,浓缩成浸膏并采用减压干燥的方法得到浸膏粉末,将浸膏粉末过100筛后,加入处方量的17%乳糖、6%微晶纤维素和17%木糖醇混合均匀,并使用95%乙醇作为润湿剂,湿法制粒过20目筛,将所得的颗粒在50℃真空干燥至水分在5-8%左右过14目筛,最后将制得的颗粒加入处方量的6%二氧化硅和2%硬脂酸镁混合进行压片,即得片重控制在910±3%mg、片子硬度5-7Kg.N,且片重差异检查合格,素片用薄膜包衣预混剂(白色和绿色)进行包衣,得到鲜绿色,十分美观。功能学评价结果显示益智咀嚼片能显着延长东莨菪碱小鼠跳台潜伏期,明显减少3 min内错误次数,显着延长模型小鼠的避暗潜伏期,明显减少5 min内的错误次数,能够缩短小鼠定位航行中逃逸潜伏期,显着增加以及平台进入次数,提示益智咀嚼片能够明显地改善东莨菪碱所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益智咀嚼片4g生药/kg、8g生药/kg剂量组能显着降低东莨菪碱小鼠脑组织中Ach含量,且8g生药/kg组能显着提高东莨菪碱小鼠脑组织中Ach E及Ch AT的含量,益智咀嚼片可明显改善东莨菪碱小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通过调节胆碱能通路,增加Ach、Ch AT和降低Ach E的含量来改善东莨菪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益智咀嚼片未见明显的毒副性,新增、肝脏、肺脏、肾脏、脾脏等多个重要器官未见明显损伤,安全最大剂量为46g生药/kg,等同于临床人用剂量的150倍,可见益智咀嚼片安全性之高,具有推广性。在质量标准方面,本文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益智咀嚼片中指标成分总皂苷地含量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建立了益智咀嚼片中细叶远志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16740-2014),制定了益智咀嚼片质量标准草案。结论本文研制的益智咀嚼片是一款以改善记忆障碍为主要功效的保健品。通过大量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功能学评价等手段,全面阐述了益智咀嚼片处方配伍的合理性,确定了工艺参数,并对益智咀嚼片在改善记忆障碍的功能和安全性方面进行了评价,制定了质量标准,大体完成了益智咀嚼片的研制,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植物山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山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山茱萸酒炙前后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炮制方法 |
2.1.1 山萸肉 |
2.1.2 酒萸肉 |
2.2 色谱条件[12~14]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2.3 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1 混合对照品溶液 |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2.4.1 精密度试验 |
2.4.2 重复性试验 |
2.4.3 稳定性试验 |
2.5 生萸肉与酒萸肉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2.6 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
2.6.1 HCA |
2.6.2 OPLS-DA分析 |
3 讨论 |
(2)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物质的分布与积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果实形态观察 |
1.2.2 石蜡切片法 |
1.2.3 组织化学染色 |
1.2.4 透射电镜法 |
1.2.5 含量测定 |
1.2.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形态结构观察 |
2.2 单宁物质的组织化学定位 |
2.3 单宁含量及单宁细胞数目变化 |
2.4 单宁物质积累特点 |
3 讨 论 |
3.1 单宁物质积累特性与山茱萸果实涩味变化相关 |
3.2 单宁物质积累的细胞学特性 |
(3)山茱萸萜类甲羟戊酸合成途径关键酶CoHMG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试剂 |
1.1 材料 |
1.2 试剂 |
2 方法 |
2.1 引物合成 |
2.2 山茱萸RNA的提取和c DNA的合成 |
2.3 Co HMGS基因克隆与测序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o HMGS基因克隆与测序 |
3.2 Co HMGS保守结构域分析 |
3.3 Co HMGS亚细胞定位预测 |
3.4 山茱萸Co HMGS编码蛋白的特性分析 |
3.5 山茱萸Co HMGS蛋白的结构预测 |
3.6 山茱萸Co HMGS氨基酸序列同源分析 |
4 讨论 |
(4)不同产地山茱萸总皂苷及总环烯醚萜苷的地理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方法 |
1.3.1 总皂苷样液制备 |
1.3.2 总环烯醚萜苷样液制备 |
1.3.3 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1.3.4 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产地山茱萸总皂苷和总环烯醚萜苷含量分析 |
2.2 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
2.3 不同产地山茱萸总皂苷和总环烯醚萜苷含量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5)基于中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山茱萸鉴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材料 |
1.4 方法 |
1.4.1 样品处理 |
1.4.2 中红外光谱采集 |
1.4.3 方法学考察 |
1.4.4 模型建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IR光谱数据 |
2.2 产地模型鉴定与评价 |
2.3 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模型与评价 |
3 讨论与结论 |
(6)山茱萸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2 提取与分离 |
3 结构鉴定 |
4 讨论 |
(7)浙江省山茱萸花序发育及花芽分化物候期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材料 |
1.2.1 外部形态学测量。 |
1.2.2 组织切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山茱萸的花序发育与开花过程 |
2.1.1 花序原基及侧生分生组织形成期。 |
2.1.2 花原基形成期。 |
2.1.3 花器官分化期。 |
2.1.4 花器官成熟期。 |
2.1.5 花序侧枝及花梗伸长期。 |
2.2 山茱萸的开花物候 |
3 讨论 |
(8)《本草纲目》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记载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本草纲目》木部中的药食同源药物植物 |
2 《本草纲目》木部食用部位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药用部位对比 |
2.1 《本草纲目》木部食用部位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药用部位一致的品种 |
2.2 《本草纲目》木部食用部位多于或不同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药用部位的品种 |
3 《本草纲目》木部药食同源植物按食用部位分类 |
3.1 嫩芽类 |
3.2 嫩苗类 |
3.3 叶类 |
3.4 花类 |
3.5 果实及种子类 |
3.6 皮类 |
4 《本草纲目》木部收录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方法 |
4.1 作粮食 |
4.2 作蔬菜 |
4.3 作饮 |
4.4 作果食 |
4.5 作酱食 |
5 《本草纲目》草部收录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服食禁忌 |
5.1 适宜人群 |
5.2 用法用量 |
5.3 饮食宜忌 |
5.4 炮制减毒 |
6 讨论 |
6.1 《本草纲目》木部对 《药食同源目录》 的启示 |
6.2 《本草纲目》木部对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器官利用的启发 |
6.3 《本草纲目》木部对药食同源药用植物食用方法的启发 |
(9)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
2.2 农残检测方法 |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选题背景 |
2.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UPLC-MS/MS条件 |
2.3 APGC-MS/MS条件 |
3. 数据分析 |
3.1 检出率的计算 |
3.2 超标率的计算 |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方法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风险安全序数 |
1.3 健康影响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风险安全序数 |
2.3 健康影响评估 |
3. 讨论 |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样品采集 |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仪器条件 |
2.4 方法学指标 |
3. 数据分析 |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1.3 癌症风险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2.3 癌症风险评估 |
3.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附录 |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
图9、10、11的图注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10)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2 本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思路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研究内容 |
2.5 创新点 |
第一章 益智咀嚼片处方研究 |
第一节 益智咀嚼片配方组成 |
第二节 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障碍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三节 益智咀嚼片处方优选研究 |
第二章 益智咀嚼片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提取工艺研究 |
第二节 成型工艺研究 |
第三章 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的功能学评价 |
第一节 益智咀嚼片改善小鼠记忆功能的研究 |
第四章 益智咀嚼片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
第二节 30天喂养试验 |
第五章 益智咀嚼片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4 益智咀嚼片的质量标准草案 |
总结与展望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Morris水迷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植物山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山茱萸酒炙前后对比研究[J]. 肖云娜. 中国药师, 2022(01)
- [2]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物质的分布与积累特征[J]. 陈旋勐,张岗,高静,颜永刚,魏瑶,陈莹. 西北植物学报, 2021(11)
- [3]山茱萸萜类甲羟戊酸合成途径关键酶CoHMG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 侯典云,王瑶瑶,刘晓冉,张佳琪,马占强,胥华伟,王笑尘. 中草药, 2021(18)
- [4]不同产地山茱萸总皂苷及总环烯醚萜苷的地理变异分析[J]. 安淑静,牛豆,王婷,韩彬凯,王红菊,康杰芳. 中医药学报, 2021(09)
- [5]基于中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山茱萸鉴定与分析[J]. 安淑静,王婷,牛豆,韩彬凯,毕淮龙,康杰芳. 中医药学报, 2021(08)
- [6]山茱萸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 彭中灿,赫军,潘雪格,叶贤胜,李昕昕,殷伟峰,张维库,续洁琨. 中草药, 2021(15)
- [7]浙江省山茱萸花序发育及花芽分化物候期的观察研究[J]. 李超越,刘韩天,林涛,缪展鹏,玛青.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14)
- [8]《本草纲目》木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记载及其启示[J]. 贾春伶,王锦燕,赵奎君,彭华胜. 中国现代中药, 2021(06)
- [9]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10]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D]. 王双.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