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普查的战略思考

矿产普查的战略思考

一、矿产普查的战略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君贤[1](2021)在《新疆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油页岩系精细分析及古环境重建》文中研究表明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发育有油页岩、烛藻煤和腐殖煤等多种富有机质沉积岩,是精细分析含油页岩系有机质富集机制和古环境重建的的良好载体。本论文基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有机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理论与方法,对大长沟盆地含油页岩系古沉积环境、古气候、有机质来源与富集机制,及沉积有机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进行了精细研究。根据岩心、露天矿剖面和测井数据,本区识别出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湖泊和三角洲相,并进一步划分为半深湖-深湖、浅湖、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4种沉积亚相和8种沉积微相,油页岩和烛藻煤发育在半深湖-深湖环境中,腐殖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河道间的沼泽环境。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将八道湾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通过沉积演化分析认为层序II沉积时期物源供给方向稳定,主要物源区为盆地东北方向。厚层油页岩主要在层序II高水位体系域(HST)时期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中发育,烛藻煤与之共生。岩心及剖面样品所揭露油页岩具有整体较高的有机碳含量(TOC)(平均为13.0 wt.%)和生烃潜力(平均为77mg/g)。腐殖煤和烛藻煤均具有高的TOC含量(平均为51.6 wt.%),但烛藻煤的生烃潜力S1+S2(平均为242 mg/g)要高于腐殖煤(平均为178 mg/g)。油页岩与烛藻煤具有相似的氢指数(HI)(平均值分别为531和551 mg HC/g TOC),腐殖煤HI明显低于前二者(平均为268 mg HC/g TOC)。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I型和II1型,烛藻煤为II1型,腐殖煤为II2型。Tmax(平均439℃)和Ro(0.37~0.43%)测定结果显示八道湾组有机质成熟度较低,处于未熟-低熟阶段。工业分析表明,烛藻煤具有最高的含油率(最高达24.4%,平均为18.3%),高于腐殖煤(最高为13.1%,平均为12.2%)和油页岩(最高达12.7%,平均为7.4%)。油页岩灰分(平均为75.8%)要高于两种煤(平均为36.9%)。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显微组分和有机碳同位素对油页岩、烛藻煤和腐殖煤的有机质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页岩中有机质来源以藻类体为主,其次为内源挺水植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烛藻煤和腐殖煤皆以高等植物为主要有机质来源,但前者具有相对较高的藻类体含量。分析认为烛藻煤中的陆源有机质经历了搬运和分选作用,使富氢组分沉积于较深水体,从而导致了烛藻煤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腐殖煤中有机质则为高等植物近源或原地沉积。通过微量元素富集系数EF、黄铁矿化度替代指标(DOPT)、生标参数植烷和姥鲛烷比值(Pr/Ph)以及重排甾烷相对含量对水体的氧化还原性进行分析,结合岩相学特征,认为八道湾组油页岩沉积环境为贫氧环境,烛藻煤沉积于贫氧-还原环境。结合Sr/Ba,Ca/Mg元素比值和伽马蜡烷指数(GI)对盐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油页岩沉积时期水体为淡水环境,烛藻煤沉积时期水体为半咸水-咸水环境。利用元素比值C-value和Sr/Cu、有机碳同位素、孢粉和粘土矿物组成等多种古气候代用参数,认为油页岩和烛藻煤共同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但烛藻煤是相对湿热气候背景下的产物,较高的蒸发量使沉积环境盐度增高,同时高等植物输入量增加,有利于烛藻煤的形成。层序I和层序II的HST时期气候最为温暖湿润,致使湖泊内源生产力提升,增加了藻类输入,促进了厚层油页岩的形成。由此表明,古气候是控制层序地层格架内不同沉积时期的沉积物类型和油页岩展布特征的首要因素。长链正构烷烃(nC27,29,31)单体碳同位素的的垂向变化趋势可以较好的反映沉积时期古大气CO2浓度变化。根据C3植物碳同位素构成对环境CO2浓度的协变关系,计算了油页岩主矿层沉积时期对应的大气CO2浓度为593-2546 ppm,平均为1172 ppm(+279,-135ppm),整体较高并具有较大的波动范围。油页岩沉积初期伴随着相对较高的大气CO2浓度及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导致了大规模的湖侵,并诱发了生物生产力的提高。该阶段的大气CO2与较高的惰质体含量对应,是在高CO2浓度背景下火灾发生频率较高所致。烛藻煤与CO2高值点具有一定耦合性,即CO2浓度的升高有利于高等植物的发育,也提高了湖泊的生物生产力,促使了湖相烛藻煤的形成。

童强[2](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砂体构型及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尔多斯盆地在蕴含极为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同时,也面临了巨大的勘探开发挑战。随研究纵深不断加大,以姬塬油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为代表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备受关注,浮现出包括沉积环境复杂多变、砂体成因结构不明、储层特征和质量评价标准模糊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现阶段勘探开发进程。因此本文从沉积特征、砂体构型入手研究该类储层的宏观特性,进而结合大量实验开展储层特征、成岩作用以及微观孔喉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最后在宏、微观因素多元耦合定量表征的基础上完成储层综合评价。总体而言,本次研究对于解决非常规储层的勘探开发矛盾、缓解理论制约壁垒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最终取得以下主要认识:西北和东北双向物源体系交汇使得研究区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沉积环境各异,长82亚段以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而长9段为西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和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共同作用,总体经历了较大幅水进过程。不同区域各级次沉积旋回发育特征各异,具有显着的相分异特征;建立与超短期旋回相对应的单成因砂体刻画方法后,识别出8种四级构型要素,同时在各层位和各区域之间形成对比;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构型要素的定量表征方法,完成全区构型要素的测井识别,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构型分布模式。长82和长9储层岩性一致,但组分含量构成不同;绿泥石、铁方解石和硅质含量均较多,但长9浊沸石含量较高;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以中等为主;长82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24%,平均渗透率为1.57×10-3μm2,而长9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97%,平均渗透率为4.7×10-3μm2,总体均为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别,并且长9段物性较长82亚段好。储层发育以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为主的四类成岩作用,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期,储层致密化过程以压实减孔为主,其次是胶结,而溶蚀增孔相对较弱;分别在长82和长9储层中识别出4种和5种优势成岩相,结合岩电标定后建立了Fisher判别函数,实现了成岩相的定量表征,归纳构型要素与成岩相的空间关系后建立了成岩相空间分布模式。孔隙类型均以粒间孔和溶孔为主,孔隙组合为溶孔-粒间孔;高压压汞划分出4类孔喉结构,长9孔喉结构优于长82,但孔喉连通性较差,并且孔喉结构非均质显着;利用NMR划分出4类可动流体特征,长9的T2弛豫时间显着大于长82,并且可动流体饱和度相对较高,经联合表征后发现长9储层的大、中孔喉发育较多。长9储层渗流特征显着优于长82,各类特征参数与物性较匹配;长9多相渗流以均匀状为主,而长82以网状为主,二者总体渗流能力均较强,驱替效率较高。综合宏、微观因素优选出9类代表性参数,利用多元综合分类系数Fi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建立了各类储层的定量评价标准。

季天愚[3](2021)在《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分布、沉积相及有利区的地震解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大战略接替领域。中深1井于2013年在塔中隆起中-下寒武统白云岩中首次获得油气突破,2020年位于塔北隆起上的轮探1井在寒武系盐下吾松格尔组获得高产油流,同年,柯探1井在柯坪断隆寒武系盐下吾松格尔组获得油气突破。这一系列的突破都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寒武系盐下白云岩领域具有油气规模成藏的地质条件,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虽然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勘探在肖尔布拉克组和吾松格尔组相继获得突破,但关于寒武系盐下白云岩的勘探仍有许多难题,如其盐下规模古丘滩体储层的展布不清等。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地层埋深大,当前揭示该地层的钻井较少,全盆地仅20余口,完全揭穿下寒武统的钻井则更少,因此,中-下寒武统的岩相古地理重建和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资料的解释。本论文以轮南工区三维和覆盖全盆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研究为主,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薄片等资料,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下寒武统地层的地震相特征、台缘带的形成演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和吾松格尔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中寒武统盖层的封盖能力和有利发育区,并基于地震波衰减异常的方法对轮南三维工区进行了有利含气区的预测。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对轮南三维工区和全盆地二维工区进行了不同尺度和精度的有利区带预测。通过钻井和野外露头作为约束对覆盖研究区内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震相的精细解释,分析了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的特征并建立了其演化模式。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可划分出9种具有沉积和储层意义的典型地震相,典型地震相包括斜坡的板状前积反射、镶边丘形前积反射、白云岩的空白-弱振幅反射、玉尔吐斯组的页岩强振幅平行反射、台内丘滩相的低幅丘形反射等。台缘-斜坡的前积反射指示了台地类型的演化和微相类型与储层展布的关系。根据钻井标定和各组段厚度以及地震相特征得出了中-下寒武统自下而上分别经历了玉尔吐斯组的连续强反射陆棚沉积、肖尔布拉克组板状前积缓坡无镶边台地边缘、吾松格尔组和沙依里克组丘状前积的弱镶边台地边缘、阿瓦塔格组丘状前积强镶边台地边缘等几个发育阶段,每一阶段的台缘带都会相对前一阶段向东迁移。阐明了寒武纪碳酸盐岩台地侧向增生与台缘类型的演化关系,以及其对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泻湖蒸发岩盖层分布的控制规律。弱-强镶边台地边缘与台地内部的蒸发岩沉积相对应,台缘带和台内丘滩带是有利的白云岩储层发育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下寒武统的岩石类型主要以结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藻白云岩、膏岩、灰岩等为主。依据岩相类型、测井相和地震相解释,将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沉积相划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以及盆地5种类型,这5种沉积相类型又可细分为泻湖、潮坪、台内洼地、洼地边缘、台内丘、台内滩、丘(滩)间海、台缘丘以及台缘滩等9种沉积亚相。同时追踪各地震相在测线上的分布和对应沉积相的范围,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下寒武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玉尔吐斯组整体表现为陆棚的沉积模式;肖尔布拉克组表现为缓坡无镶边台地类型,发育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相沉积,其厚度最大处位于满西低凸起以及西北部的柯坪露头附近;吾松格尔组和沙依里克组以弱镶边台地边缘和较广泛发育的局限台地沉积为主;阿瓦塔格组以强镶边台地边缘和蒸发岩普遍发育的局限台地相为特征。研究区下寒武统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孔、洞、缝三种类型,其原生孔隙包括晶间孔、藻格架孔以及残余粒间孔;次生孔隙包括晶间溶孔、粒间溶孔以及粒内溶孔;洞主要以次生溶洞为主,缝可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以及溶蚀裂缝。储层可分为台内丘滩型、台内洼地边缘丘滩型以及台地边缘丘滩型三种,主要分布在台内洼地周缘、塔中-巴东地区、柯坪-巴楚地区以及轮南-塔中一线。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寒武统具封盖能力的岩性以膏盐岩、膏质泥岩以及膏质云岩为主,其中膏盐岩封盖性最好,但地层内的构造裂缝以及地层内石膏的埋藏条件都对其封盖性有较大的影响。膏盐岩盖层以巴楚隆起北部为中心,膏盐岩厚度向四周递减并呈环绕状分布,且膏盐岩的分布具有良好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时,膏盐岩、膏质云岩以及膏质泥岩等在垂向上的互层式分布加强了盖层的封盖能力,使这种大面积分布的盖层能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油气的聚集提供良好的封盖条件。结合中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阿瓦提凹陷、满西低凸起西部和南部、塔中隆起北部和西部、柯坪断隆以及塔北隆起中部为盖层发育的有利区。在轮南三维工区应用S变换地震谱分解衰减含气检测法预测的含气有利区与轮探1钻井吻合良好,含气带的地震峰频降低至15Hz附近。除轮探1井所处区域外,轮南三维区吾松格尔组在北部斜坡带以及盆地相区也存在两个含气异常区,异常区均上覆较厚泥云岩或泥灰岩盖层,这些异常区均为轮南三维工区的含气有利区。根据古隆起控滩、古断裂控圈以及近源稳保的思路和上述研究成果,优选出塔中隆起北部地区、柯坪断隆南部及温宿低凸起周缘、轮台-沙雅地区南部以及轮南-塔中台缘带4个寒武系盐下有利区。

郭梦琦[4](2021)在《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研究(2017-2020)》文中认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时空观念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也是中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感受史事发展进程和演变的基础。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要素,时空观念素养的落实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任务之一。作为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高考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更是占有重要的分量和地位。本文对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历史试题如何考查时空观念素养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探寻高考命题的特点,并进一步为中学历史教学培养时空观念素养提出建议。本文首先结合新版《课程标准》中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时空观念素养的六个考查指标,分别为“历史时空坐标的定位”“历史时空内涵的理解”“历史时空脉络的梳理”“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历史时空的纵横对比”以及“历史时空的综合论述”。再结合2017至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对每一类指标具体如何考查时空观念素养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多维度考查时空观念素养、注重对时空观念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大历史观”以及呈现多样化情境这四个特点。此外,从2020年首次实行新高考的山东卷中,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新变化在于更加注重对时空工具的使用,并且加大了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难度,这种变化也代表了今后高考历史命题新动向。最后,笔者基于试题特点和考查新动向的分析,从试题反观教学,进一步提出了培养时空观念的教学策略,以期对教学和备考有所帮助。

朱梦博[5](2021)在《采煤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构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采煤工作面煤层赋存条件采前探测的基础上,构建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已成为煤炭智能化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采煤工作面多种地质探测成果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研究方法,对采煤工作面的煤层厚度及顶/底板预测、工作面静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其动态更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采煤工作面全生命周期内地质建模数据的特征,将工作面地质模型抽象为煤层顶/底板、煤层厚度和地质构造3个子模型,对比优选了断层和陷落柱可视化建模方法。(2)将贝叶斯克里金法(Bayesian Kriging,BK)引入到槽波地震(In-seam seismic survey,ISS)煤厚反演中,提出了ISS-BK煤层厚度预测方法。(3)提出了以顺层钻孔为约束的煤层顶/底板迭代插值方法,通过引入虚拟顶/底板点对煤层顶/底板模型进行地质约束,避免了煤层顶/底板模型与顺层钻孔之间形成非逻辑交点。(4)以XY-S工作面为试验点,采用ISS-BK煤厚预测方法和顶/底板迭代建模方法分别建立了煤层厚度子模型和顶/底板子模型,结合构造综合解释成果,构建了XY-S工作面采前三维静态地质模型。(5)提出了以递进式预测方法为核心的采煤工作面三维动态地质模型构建技术,XY-S工作面初步试验结果表明:静态地质模型煤厚、底板平均误差分别为0.18 m、2.15 m;动态地质模型煤厚、底板平均误差分别为0.15 m、0.85 m;每2个截割循环(约1.6 m推采宽度)对采煤工作面进行1次地质编录,并更新地质模型时,预测动态地质模型煤层底板精度可达到0.15 m。(6)对基于工作面视频图像的地质编录技术进行了先导性研究,并根据摄影测量原理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工作面局部煤-岩柱状信息自动提取。

王显祥,任静丽,邓居智,葛坤鹏,陈辉,陈晓[6](2021)在《以行业需求及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构建与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对硕士研究生人才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急需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是应用型交叉学科,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该学科的首要目标。为此,我校以行业需求与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对我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构建了"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专业实习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体系。文章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从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张晓波[7](2020)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以广东省惠州市潼湖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是应对城市发展规模上限约束、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及城市交通拥堵等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测度相结合,建立具有科学性、可对比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开发适宜性“双评价”方法体系,揭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与开发适宜性的耦合效应。本文以潼湖新区为案例,开展地下空间的单要素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及承载状态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地下空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及开发适宜性,以期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参考。论文主要成果包括:(1)解析影响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多要素地质特征。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解析了案例区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空间分布、含水层水力联系、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以及地下水动态变化等特征,分析了不良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及水土污染等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性问题,其中,不良工程地质为软弱层欠压实、软硬接触带承载力不均以及破碎带稳定性差等;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主要发生在4~9月强降雨期的残丘区及平原区;以水体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已对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2)初步建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体系并实现集成应用。从环境地质条件、水土地球化学、地质灾害、敏感地质体等方面进行单要素评价,根据综合资源环境承载本底及状态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原理,纳入城市预期发展规模及人口规模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关系,集成评价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3)定量揭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适宜性的耦合效应。利用地表和地下两大系统中地质环境、水土环境、敏感地质体、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五个子系统中23个指标进行定量测度,评价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双向等级,揭示研究区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较高,承载状态总体盈余的综合承载特征。案例研究表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适宜性耦合效应主要体现在地下空间地质要素之间、地下空间地质要素与地下建筑以及地表建筑之间的三种耦合形态。

阎媛子[8](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长7致密油源-储识别与评价》文中指出虽然全球能源结构持续向低碳转型,但油气主体能源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动摇。我国致密油资源储量大,实现致密油有效开发是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的有效途径。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作为中国陆相致密油的代表,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勘探,已经实现规模开发,但仍然在岩性解释、烃源岩识别以及综合评价方面存在不足。为实现湖盆中心长7致密油测井综合评价和“地质甜点”预测,本文主要从物源及沉积微相、烃源岩、储层和源―储配置关系等方面展开测井识别及评价研究。基于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物源分析等相关工作的已有基础,通过长7的碎屑岩轻、重矿物分析,砂岩主量、泥岩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变化,发现研究区东北部长7的长石含量高,岩屑含量低,重矿物以锆石和石榴子石为主,主量元素表现出高钠、低镁、富铝、含磷特征。研究区西部长7的岩屑和石英含量高,重矿物以锆石和白钛矿为主。南部长7的石英含量高,长石次之,岩屑较少,重矿物以锆石、石榴子石、白钛矿和绿帘石为主,钙元素和镁元素相比于西部较富集。长7泥岩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的总体特征,与阴山岩浆岩、南部变质岩、秦岭花岗片麻岩亲缘关系较好。从而确定出湖盆中心部位长7时期主导物源来自东北、西部和南部三个方向。其中,东北部、西部物源作用相对弱,南部物源作用相对强。湖盆中心以浊积扇等重力流沉积为主,按照湖底扇的扇体发育位置及特征进一步将其分为滑塌浊积扇和坡移浊积扇。烃源岩和储层评价中,岩性识别十分关键。针对湖盆中心混源区物源复杂多样,砂岩骨架矿物组分含量多变,不同岩性在测井响应上存在重叠以及长7油层组烃源岩普遍发育造成的测井背景值影响大等关键问题,利用以下方法有效划分岩性:1)按照是否与烃源岩互层发育,将砂岩分为互层型砂岩和隐蔽型砂岩两类,分别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密度曲线以及补偿中子曲线两两分别重叠实现岩性识别,并且多曲线重叠处理可以较好的对应岩性界面。2)利用密度与中子曲线归一化叠合方法,能够较简便快捷、并且有效地识别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烃源岩。3)根据密度与自然伽马、补偿中子与自然伽马、密度与中子归一化差值与自然伽马交会图版建立各个岩性参数识别范围。4)将密度与中子曲线归一化差值与岩心X-衍射黏土矿物总含量建立回归关系,建立湖盆中心长7黏土含量计算模型,得到计算黏土含量曲线,为岩性识别提供依据。湖盆中心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高,最好烃源岩(TOC>2%)和好烃源岩(TOC>1%)十分发育,干酪根类型以Ⅰ和Ⅱ1型为主。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表现为高自然伽马、高光电吸收截面指数、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高中子和低密度。运用Δlog R方法,采用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曲线重叠定性识别烃源岩,利用TOC与Δlog R回归公式建立烃源岩定量解释模型。用H317井烃源岩有机碳分析资料对模型加以验证,与岩心实测TOC相关性好。储层评价主要针对物性和含油性。由于单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精度较低,从而选用声波时差、密度、黏土含量、体积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四个参数进行多元回归计算,计算孔隙度绝对误差均值小于1%。剔除裂缝发育部位低孔、高渗的样品后,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9),建立适用于研究区的渗透率解释模型。为划分有效储层,综合分析经验法、试油法、产能预测法、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图结果,确定储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4%,渗透率0.03×10-3μm2。储层含油性评价主要开展流体定性识别和含油饱和度定量计算工作,利用密度曲线和电阻率曲线重叠图能够实现油水层快速、直观显示;利用密度和电阻率参数交会图版区分油层、油水同层、水层和干层。关于含油饱和度计算,采用西蒙杜公式建立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与前人密闭取心数据统计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基于烃源岩和储层的识别与评价,建立研究区烃源岩和储层分类依据,将烃源岩和储层分别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结合试油数据,划分“优质烃源岩―优质储层”、“优质烃源岩―中差储层”、“中差烃源岩―优质储层”以及“中差烃源岩―中差储层”四类典型源―储配置关系。综合沉积微相、烃源岩条件和储层品质,再结合裂缝分布及发育程度,预测出A类、B类、C类三级“地质甜点”。其中A类“甜点”位于研究区北部的环县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华池西南部地区、中部庆城―合水地区以及南部石鼓―宁县地区,预测结果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勘探实际相吻合,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有力依据。

谢卫东[9](2020)在《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储层特征与页岩气保存条件》文中研究说明为厘清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气藏保存条件,本论文在查明研究区地层、构造背景的基础上,以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为途径,以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和层序地层学方法为指导,以软件编程和信息可视化为手段,精细表征了研究区龙马溪组源岩—储层特征,重建了气藏形成、调整和散失过程,评价了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气藏的保存条件,圈定了页岩气勘探有利区,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龙马溪组为一套黑色岩系,富含笔石和腕足类化石;区内龙马溪页岩厚度主体介于100~500 m之间,向北东方向逐渐变厚;将页岩的矿物成分划分为脆性矿物和非脆性矿物,其中前者为主导,后者以黏土矿物为主;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具高氢低氧特征,生烃潜力较好;样品总有机碳含量(TOC)测试值介于1.69%~9.73%之间,且底部样品TOC值明显较高;热成熟度(Ro)测试值介于2.0%~2.84%之间,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页岩中广泛发育微、纳米尺度的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隙,孔径范围跨度大,孔隙形态多样,其中有机质孔和黏土矿物孔最为发育;孔隙类型以平行板状孔、细颈广体孔和墨水瓶孔为主;样品孔体积贡献率:宏孔>介孔>微孔,比表面积则主要由微孔贡献;TOC和黏土矿物对于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贡献良好,呈正相关关系;脆性矿物总体上不利于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发育;宏孔分形维数(D3)>介孔(D2)>微孔(D1),表明孔径越大孔隙表面的复杂程度越高;TOC与D2呈负相关关系,与D3呈正相关关系,脆性矿物含量与三者皆呈正相关关系,而黏土矿物含量与三者总体上皆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区龙马溪上覆沉积物总剥蚀厚度超过3000 m,其中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小于500 m,三叠系上覆地层超过2500 m;研究区龙马溪组沉积埋藏史主要包括6个阶段,其中早三叠世—侏罗纪末龙马溪组达到了最大埋深;热演化史分为3个阶段,其中早三叠世—早白垩世期间达到最高温度,约210℃;生烃演化分为4个阶段,其中石炭纪末—三叠纪末龙马溪组进入生油高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达到了生气高峰。页岩自身具备“低孔低渗”特征,封闭性能优良,封闭机理包括物性封闭、压力封闭和烃浓度封闭;研究区由南向北优质页岩厚度逐步增大;下伏宝塔组灰岩和龙马溪组上段粉砂质页岩岩性致密,封闭能力好,可有效阻止气体的垂向散失;区域上发育石牛栏组—韩家店组和嘉陵江组两套优质区域性盖层;构造上建武向斜和罗场向斜具备气体富集条件,区内大—中型断裂主要发育在长宁背斜核部和研究区东部龙马溪组剥蚀区和浅埋藏区。建武向斜核部区域龙马溪组压力系数最高,大于2.0%,向两侧逐步降低,长宁背斜核部区域多为剥蚀区;总体而言,研究区龙马溪组含气量均较高,一般大于1.8 cm3/g;末次生烃高峰后气藏的散失量计算结果显示散失比例介于19.00%~22.40%之间;长宁背斜核部范围多为龙马溪组剥蚀区和浅埋藏地区,是非经济区,向两翼逐渐过渡为Ⅱ类储层和Ⅰ类储层,罗场向斜和建武向斜条带保存条件最好,此外,研究区北东隅埋深超过4500 m,受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暂将其划分为Ⅲ类储层,总体而言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价值。长宁地区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区页岩气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于我国页岩气藏选区和评价参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该论文有图87幅,表18个,参考文献293篇。

刘宇坤[10](2020)在《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文中提出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为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其孔隙流体超压与骨架应力的经验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造成超压预测十分困难。论文研究目标是创新研究思路,探索不同于碎屑岩超压预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以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地层超压形成及演化机制,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开展碳酸盐岩超压弹性参数、纵横波速度实验等岩石物理模拟实验,分析碳酸盐岩地层的岩石与流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预测理论模型,利用多种岩石物理模型、岩石物性参数与纵、横波速度求取开展地层超压预测所需的岩石弹性参数,在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实现了依据钻测录井资料和地震AVO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并用实测数据检验了可行性并开展了误差分析。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普光、毛坝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在187Ma~140Ma普遍发育古超压,储层温度始终处在150℃以上,原油裂解气为主要的增压机制,可能构造抬升剥蚀对增压也有贡献;现今毛坝构造保持超压特征,而普光为常压构造;两者超压演化机制差异较大;研究区普光、毛坝两类构造的孔隙压力差异演化特征总结为“三异一闭”,即:①沉积相差异:三叠系早期,普光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地层较毛坝等构造具有较好的初始孔隙度,浅埋藏阶段更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普光构造储层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石化的进行。自此开启了普光构造与毛坝构造两种构造差异储层演化、超压演化的开端。②构造抬升剥蚀差异,毛坝构造较普光构造剥蚀厚度大,对在膏岩盖层封闭下形成和保持超压贡献大。③TSR作用差异: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消耗烃类、产生的H2S引起的溶蚀作用均可导致流体压力的减小。普光构造白云岩化热卤水为TSR提供SO42-,因而普光构造高含H2S,压力卸载;毛坝构造除MB-3井长兴组外几乎不含H2S,不存在此泄压机制。④区域膏盐盖层封闭:区域优质膏盐岩盖层是本区普光毛坝气藏、毛坝构造超压保存的必要条件。2、碎屑岩超压预测是以Terzaghi有效应力定理为基础,通过建立超压与不同测井和地震响应参数(主要是纵波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实现对超压的预测;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且岩性和物性极不均一,由于孔隙流体超压与岩石骨架应力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使得碳酸盐岩超压预测十分困难。3、碳酸盐岩样品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饱和岩样纵、横波速度对孔隙压力的变化均有响应,干燥岩样有效应力的减小直接影响其骨架弹性模量的变化,说明碳酸盐岩地层超压仍然可以利用纵、横波速度、岩石弹性模量的响应加以预测,但这种响应并不像碎屑岩超压响应的那样显着。根据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和广义胡克定律可知,岩石在孔压与围压作用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可由构成碳酸盐岩单元的饱和岩石弹性模量、岩石基质、骨架弹性模量、流体弹性模量的变化表征,由此建立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此模型不受超压成因机制的限制,理论上适用于绝大多数沉积地层的超压预测。其中岩石总体弹性模量可由纵、横波速度计算获得,利用岩石物理模型结合岩石基础物性参数分别计算岩石骨架、流体弹性模量进而可实现碳酸盐岩超压预测。4、在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过程中,由于不同频率弹性波所引发岩石频散和衰减的差异性,岩石骨架弹性模量的计算应根据所利用声波资料的频段选择能有效反映此频段频散和衰减的流-固双相介质模型。碳酸盐岩骨架致密,其岩性和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实验模拟数据显示BISQ模型所预测的频散和衰减具有较宽的频率分布范围(103-107Hz),测井频率在其预测有效范围内,BISQ模型更适用于测井资料骨架模量的计算。另外,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和关键参数的计算依赖于测井解释岩性、矿物成分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的解释精度。因此通过分析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模型,开展碳酸盐岩岩性成分、物性的测井综合解释是较准确地预测超压的关键。川东北地区典型超压钻井(双庙1井)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孔隙压力值与已知钻杆实测压力(DST)值接近,相对误差范围在2-10%;预测孔隙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幅度跳跃明显,较好的反映了与双庙1井碳酸盐岩层段多重非均质性相一致的超压频繁变化的特点,该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说明利用测井资料,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方法提出的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碳酸盐岩地层的超压预测。可进一步通过研究地震资料计算岩石弹性参数的方法,利用该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的钻前预测。5、利用地震AVO反演技术可获得纵横波速度,进而获得理论模型预测压力的岩石弹性参数体;地层压力预测结果表明毛坝地区上二叠统-中三叠统碳酸盐岩层系发育超压;而普光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为常压系统;实例应用研究表明,利用弹性力学预测超压的理论模型和多种弹性参数及相关参数模型可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预测精度取决于各类相关参数体的客观性及与地质实际的符合程度;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较小,地震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相对较大。地震资料所含地质信息具有多解性且更为复杂,在计算压力过程中,必须利用多参数模型通过测井和测试资料获得参数体,其参数获取方法及结果的客观性对压力预测精度有重要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研究依据线弹性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属岩石物理学范畴,参数获取模型复杂,实际应用难度大。利用测井资料计算超压过程中,其基本物性资料(孔隙度、岩性组成、含水饱和度等)的解释非常重要,应选择适用于碳酸盐岩的测井综合解释模型,细化模型解释步骤,利用关键弹性参数物理模型计算各体积模量和预测超压。地震AVO资料处理和弹性参数获取要求专业性更强,利用弹性力学理论模型和地震AVO技术预测碳酸盐岩地层超压还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性关系,参数获取方法和压力预测精度能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矿产普查的战略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产普查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油页岩系精细分析及古环境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及对比
第3章 沉积及层序地层特征
    3.1 沉积相分析
    3.2 层序地层分析
    3.3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的展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油页岩系富有机质岩特征分析
    4.1 样品选取
    4.2 研究手段与实验方法
    4.3 富有机质岩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油页岩系古环境重建及有机质富集机制
    5.1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古环境演化
    5.2 含油页岩系有机质富集环境要素
    5.3 油页岩与湖相烛藻煤成因机制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及古环境意义
    6.1 有机碳同位素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机理
    6.2 有机碳同位素重建古大气CO_2可行性分析
    6.3 C_3植物碳同位素计算古大气CO_2浓度
    6.4 碳同位素偏移的古环境意义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砂体构型及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地层演化
    2.4 地层发育及小层微构造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3.1 物源分析
    3.2 沉积相标志
    3.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4 各类三角洲沉积特征差异
    3.5 砂体展布规律
    3.6 小结
第四章 砂体构型研究
    4.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4.2 构型要素层次结构分级
    4.3 岩相识别和相组合类型划分
    4.4 砂体构型要素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形态
    4.5 基于成因分析的砂体构型要素测井定量识别
    4.6 构型要素平面分布特征
    4.7 砂体构型分布模式
    4.8 小结
第五章 储层基本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2 储层物性特征
    5.3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5.4 成岩阶段与成岩演化序列
    5.5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6 成岩相类型及特征
    5.7 成岩相定量表征
    5.8 构型约束下的成岩相空间分布模式
    5.9 小结
第六章 储层微观孔喉结构与渗流特征
    6.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6.2 孔喉结构特征定量化
    6.3 全孔径孔喉结构定量表征
    6.4 多相渗流条件下不同储层的渗流特征差异
    6.5 不同骨架构型要素与微观孔喉结构和渗流特征的关系
    6.6 小结
第七章 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
    7.1 储层影响因素分析
    7.2 储层评价参数提取
    7.3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结果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分布、沉积相及有利区的地震解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台缘带模式
        1.2.2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储层特征及地震地质识别
        1.2.3 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盖层封盖性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资料情况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地层发育及油气地质特征
    2.3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油气勘探概况
第三章 中-下寒武统地震相解释与台缘带的形成演化
    3.1 寒武系地震层位解释
    3.2 典型地震相的类型及特征
    3.3 中-下寒武统台缘带演化模式
        3.3.1 台地边缘地震相解释
        3.3.2 东部台地边缘分布特征
        3.3.3 北部台地边缘分布特征
        3.3.4 中-下寒武统台缘带演化模式
    3.4 台地内部地震相的解释与平面分布特征
        3.4.1 台地内部地震相的解释
        3.4.2 台地内部地震相平面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下寒武统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4.1 典型岩相类型及特征
    4.2 典型测井相类型及特征
    4.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3.1 局限台地相
        4.3.2 开阔台地相
        4.3.3 台地边缘相
        4.3.4 斜坡相
        4.3.5 盆地相
    4.4 玉尔吐斯组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5 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6 吾松格尔组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7 中寒武统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8 沉积演化的控制因素
        4.8.1 古裂陷
        4.8.2 古气候
        4.8.3 海平面变化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寒武统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5.1 储层特征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2 储层空间类型及特征
    5.2 储层物性统计与评价
    5.3 储层类型及分布
    5.4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5.4.1 沉积环境
        5.4.2 白云石化作用
        5.4.3 溶蚀作用
        5.4.4 构造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寒武统膏盐岩盖层评价
    6.1 盖层封盖能力微观评价
    6.2 盖层宏观发育特征
        6.2.1 盖层厚度
        6.2.2 盖层平面展布
    6.3 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
    6.4 盖层发育有利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下寒武统有利区带预测
    7.1 主要控藏因素
    7.2 钻井失利原因分析
        7.2.1 烃源岩不发育或品质较差
        7.2.2 储层不发育
        7.2.3 保存条件差
    7.3 基于地震波衰减异常的含气检测
        7.3.1 原理与方法
        7.3.2 轮南三维工区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含气性检测
    7.4 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4)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研究(201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依据和考查维度
    第一节 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依据
        一 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 时空观念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第二节 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维度
        一 历史时空观念中的“点”
        二 历史时空观念中的“线”
        三 历史时空观念中的“面”
第二章 2017至2020 年全国卷(历史)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
    第一节 考查时空观念素养的整体概况
        一 试卷结构
        二 考查比重
    第二节 考查时空观念素养的试题分析
        一 考查指标统计
        二 试题分析
第三章 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特点及考查新变化
    第一节 考查特点
        一 多维度考查时空观念素养
        二 注重对时空观念基础知识的考查
        三 体现“大历史观”
        四 呈现多样化情境
    第二节 新高考历史卷的新变化
        一 试卷结构
        二 考查形式
        三 考查难度
第四章 培养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研读课标和教材,重视历史时空观念
        一 依据《课程标准》,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二 合理利用教科书,切实做到“用教材教”
    第二节 丰富教学手段,善用历史时空工具
        一 历史地图
        二 历史年表
        三 时间轴
    第三节 依托课堂教学,建构历史时空思维
        一 创设时空情境,重现历史现场
        二 设计与时空观念结合的问题链
    第四节 注重时空观念与其他素养的内在联系
        一 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
        二 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
        三 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
        四 家国情怀与时空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采煤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煤工作面精细探测技术
        1.2.2 煤矿地质建模技术
        1.2.3 工作面地质透明化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采煤工作面地质建模数据与建模方法
    2.1 采煤工作面地质建模数据
        2.1.1 工作面设计阶段
        2.1.2 工作面掘进阶段
        2.1.3 工作面回采前
        2.1.4 工作面回采阶段
    2.2 煤层地质模型要素
    2.3 工作面地质模型可视化构模方法
        2.3.1 煤层面建模
        2.3.2 断层建模
        2.3.3 陷落柱建模
        2.3.4 可视化建模思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贝叶斯克里金的槽波地震反演煤层厚度方法
    3.1 煤层厚度槽波探测技术
        3.1.1 槽波频散特性
        3.1.2 透射槽波层析成像
        3.1.3 煤层厚度反演
    3.2 贝叶斯克里金插值方法
    3.3 ISS-BK煤层厚度预测技术
        3.3.1 ISS-BK煤厚预测方法
        3.3.2 ISS-BK煤厚预测流程
        3.3.3 ISS-BK方法的特点
    3.4 煤层厚度预测实例
        3.4.1 工作面概况
        3.4.2 槽波地震煤厚反演
        3.4.3 ISS-BK煤厚反演
        3.4.4 回采验证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顺层钻孔约束下煤层顶/底板的迭代建模
    4.1 顺层钻孔中的煤层地质信息
        4.1.1 煤-岩地质信息
        4.1.2 钻孔轨迹测量
        4.1.3 自然伽马测井
    4.2 煤层顶/底板迭代插值流程
        4.2.1 顺层钻孔煤、岩孔段标注
        4.2.2 煤层顶/底板模型构建
        4.2.3 局部噪点平滑处理
        4.2.4 非逻辑交点检测
        4.2.5 判断迭代终止条件
        4.2.6 虚拟顶底板点引入
    4.3 煤层顶/底板建模的模拟测试
        4.3.1 模拟数据
        4.3.2 煤层顶/底板建模精度评价
    4.4 应用实例研究
        4.4.1 试验工作面概况
        4.4.2 工作面煤层地质勘探数据
        4.4.3 煤层顶/底板迭代建模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采煤工作面三维静态地质模型构建
    5.1 试验区地质条件
        5.1.1 井田地质条件
        5.1.2 XY-S工作面概述
    5.2 静态地质建模数据
        5.2.1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
        5.2.2 巷道地质编录数据
        5.2.3 井下钻探信息
        5.2.4 槽波探测结果
    5.3 三维静态地质模型构建
        5.3.1 静态地质模型构建流程
        5.3.2 XY-S工作面静态地质模型
    5.4 静态地质模型构造探采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采煤工作面三维动态地质模型构建
    6.1 动态地质建模方法
        6.1.1 动态地质建模流程
        6.1.2 递进式预测方法
    6.2 动态地质建模试验
        6.2.1 动态地质数据
        6.2.2 基于回采地质编录的动态建模
    6.3 XY-S工作面地质模型精度评价
        6.3.1 模型剖切面与地质编录剖面对比
        6.3.2 煤层模型底板误差统计分析
        6.3.3 煤层模型煤厚误差统计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工作面自动地质编录方法的探索
    7.1 工作面地质信息图像分析
        7.1.1 图像中的地质信息
        7.1.2 地质信息辨识与提取的影响因素
    7.2 “薄-中厚”煤层工作面顶板线计算
        7.2.1 工作面起伏形态
        7.2.2 工作面顶板线计算模型
        7.2.3 图像中倾角标注与计算
    7.3 工作面图像语义分割与局部煤-岩柱状信息提取
        7.3.1 图像分割方法优选
        7.3.2 卷积神经网络架构
        7.3.3 基于U-net的工作面图像语义分割模型
        7.3.4 局部煤-岩柱状信息自动化提取
    7.4 基于工作面图像的地质编录试验
        7.4.1 工作面顶板线计算
        7.4.2 割岩区煤-岩柱状信息
        7.4.3 工作面地质编录与精度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成果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以行业需求及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构建与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二、改革措施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工程意识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动手能力
    (四)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五)积极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加强科研思维训练
    (六)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7)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以广东省惠州市潼湖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与意义
        1.1.1 研究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多要素城市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格局与特征
        2.1.2 区位分析
        2.1.3 产业经济分析
    2.2 影响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多要素地质特征
        2.2.1 水文地质
        2.2.2 工程地质
        2.2.3 环境地质
        2.2.4 地球物理特征
    2.3 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与“双评价”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开发适宜性评价
    3.1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3.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单要素评价
    3.3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3.4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选取
    3.5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3.6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开发适宜性耦合效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评价”方法在潼湖新区的应用
    4.1 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单要素评价
        4.1.1 地质环境评价
        4.1.2 水土环境评价
        4.1.3 敏感地质体评价
        4.1.4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
        4.1.5 城市发展预期规模及地下空间需求
    4.2 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4.2.1 指标数据归一化
        4.2.2 指标重要性排序
        4.2.3 评价结果修正
        4.2.4 结果分析
    4.3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4.3.1 评价过程
        4.3.2 评价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惠州市潼湖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策
    5.1 潼湖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特点
        5.1.1 开发利用现状
        5.1.2 开发利用特点
    5.2 潼湖新区地下空间需求评估与开发要求
        5.2.1 资源潜力与需求评估
        5.2.2 基于“双评价”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理念解析
        5.2.3 基于“双评价”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探索
    5.3 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途径研究
        5.3.1 地下空间资源确权
        5.3.2 支撑主体功能区划
        5.3.3 指导地下空间分层利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长7致密油源-储识别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油概念及勘探历史
        1.2.2 致密油测井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及划分对比
第三章 物源分析及沉积微相
    3.1 盆地物源分析现状
    3.2 轻、重矿物分析
    3.3 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量元素特征
        3.3.2 微量元素特征
        3.3.3 稀土元素特征
    3.4 研究区物源分析
    3.5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第四章 致密油地质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2 烃源岩特征
        4.2.1 有机质丰度
        4.2.2 有机质类型
        4.2.3 有机质成熟度
    4.3 储层特征
        4.3.1 物性特征
        4.3.2 孔隙结构
        4.3.3 含油性特征
    4.4 储层裂缝特征
第五章 致密油测井综合评价
    5.1 岩性测井评价
        5.1.1 岩性测井响应特征
        5.1.2 复杂岩性识别
        5.1.3 黏土含量计算
    5.2 烃源岩测井评价
        5.2.1 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
        5.2.2 烃源岩测井识别
        5.2.3 烃源岩测井评价
    5.3 储层物性测井评价
        5.3.1 储层物性测井响应特征
        5.3.2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5.3.3 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
    5.4 储层含油性测井评价
        5.4.1 储层流体识别
        5.4.2 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
        5.4.3 测井解释模型校验
    5.5 储层物性下限
第六章 “地质甜点”预测
    6.1 优质烃源岩
    6.2 优质储层
    6.3 源―储配置关系
    6.4 裂缝对产能的控制
    6.5 “地质甜点”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9)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储层特征与页岩气保存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案
    1.5 论文工作量
2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3 龙马溪组源岩—储层特征
    3.1 龙马溪组空间展布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3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4 孔隙结构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龙马溪组页岩“三史”恢复
    4.1 剥蚀厚度恢复
    4.2 埋藏史恢复
    4.3 热演化史恢复
    4.4 生烃史恢复
    4.5 “三史”配置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勘探潜力评价
    5.1 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
    5.2 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末次生烃高峰后的散失量计算
    5.3 龙马溪气藏有利区圈定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超压成因研究现状
        1.3.1.1 压实不均衡
        1.3.1.2 孔隙流体膨胀
        1.3.1.3 压力传递
        1.3.1.4 构造作用
        1.3.1.5 其它超压成因机制
        1.3.2 超压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勘探及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总体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川东北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演化
        2.2.1 地层沉积特征
        2.2.1.1 侏罗系
        2.2.1.2 三叠系
        2.2.1.3 二叠系
        2.2.1.4 石炭系
        2.2.1.5 志留系
        2.2.2 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普光毛坝地区超压分布特征及超压成因演化分析
    3.1 研究区碳酸盐岩层系实测压力分布特征
    3.2 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超压成因机制
        3.2.1 烃类生成对超压影响
        3.2.2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改造储层对超压的影响
        3.2.3 构造作用对超压影响
    3.3 不同压力系统孔隙压力演化分析
第四章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1 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样品和流程
        4.1.3 超压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4.2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2.1 弹性力学与胡克定律
        4.2.1.1 各向同性固体介质空间应力状态
        4.2.1.2 单向应力下固体材料的弹性本构关系
        4.2.1.3 广义胡克定律
        4.2.2 有效应力概念
        4.2.3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
        4.2.4 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推导超压预测数学公式及参数
    4.3 超压预测资料来源
        4.3.1 超压预测所需资料简介
        4.3.2 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联系及区别
    4.4 参数获取方法及相关模型
        4.4.1 岩石基质等效模量计算
        4.4.2 孔隙流体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 岩石干骨架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1 Gassmann模型
        4.4.3.2 Kuster-Toks?z模型
        4.4.3.3 其他波传播理论
    4.5 理论模型验证及校正方法
        4.5.1 理论模型验证结果
        4.5.2 理论模型校正方法
第五章 测井资料预测超压技术研究
    5.1 利用测井资料获取参数
        5.1.1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概述
        5.1.2 地层裂缝孔隙度
        5.1.3 岩石矿物成分
        5.1.4 含水饱和度
        5.1.5 测井资料骨架体积模量的计算
    5.2 碳酸盐岩地层测井横波速度预测
    5.3 基于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六章 地震资料钻前超压预测应用研究
    6.1 叠前地震资料AVO岩石弹性参数反演
        6.1.1 叠前同步反演
        6.1.2 典型二维剖面及顺层切片反演结果分析
        6.1.2.1 声波速度反演结果分析
        6.1.2.2 密度反演结果分析
    6.2 基于DNN深度神经网络的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
    6.3 基于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矿产普查的战略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油页岩系精细分析及古环境重建[D]. 王君贤. 吉林大学, 2021(01)
  • [2]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砂体构型及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D]. 童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3]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分布、沉积相及有利区的地震解释研究[D]. 季天愚. 西北大学, 2021(10)
  • [4]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研究(2017-2020)[D]. 郭梦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采煤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构建技术研究[D]. 朱梦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6]以行业需求及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构建与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例[J]. 王显祥,任静丽,邓居智,葛坤鹏,陈辉,陈晓. 高教学刊, 2021(06)
  • [7]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以广东省惠州市潼湖新区为例[D]. 张晓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8]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长7致密油源-储识别与评价[D]. 阎媛子. 西北大学, 2020
  • [9]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储层特征与页岩气保存条件[D]. 谢卫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D]. 刘宇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标签:;  ;  ;  ;  ;  

矿产普查的战略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