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岭土矿床矿物学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关系研究

苏州高岭土矿床矿物学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关系研究

一、A Study on the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Kaolin Deposit in Suzhou(论文文献综述)

罗青[1](2017)在《江西崇义高岭土矿的矿床学和工艺矿物学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岭土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具有众多优良的理化性质和工艺性能。本文从高岭土成矿有利条件入手,优选研究靶区,在新的区域发现了新类型的优质高岭土矿床,并为该类型高岭土矿的高效利用,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区含电气石白云母钠长花岗岩风化作用较为强烈,其厚大的风化壳全风化层显示大量钠、钙与中等程度钾的元素迁移特征,处于中期富硅铝阶段,逐渐形成了风化残积型的高岭土矿床。(2)高岭土原矿由石英(60wt.%)、高岭石(15wt.%),以及云母、三水铝石、钠长石、钾长石等矿物组成;其中高岭石由长石、云母等原生矿物转变而来,粒径分级明显而连续(大者达50~80μm,小者不足1μm),证明矿床为原地风化残积形成。(3)原矿中铁质主要集中在以磁铁矿为主的氧化物和以黑电气石为主的铝硅酸盐矿物中,少量以“锈斑”或“薄膜”存在高岭石、云母的表面或粒间,微量存在黑云母、辉石、角闪石等磁性矿物,以及高岭石、白云母的晶格中。(4)通过简单的洗-筛-磁选工艺流程取得的淘洗精矿,大部分石英已被剔除,高岭石含量明显提升(30~55wt.%);高岭石粒径较大(10~30μm),烧成白度中等(38~73),可塑性一般(可塑性指标28~37),云母类在各粒级含量均较高,且其粒间及表面有铁质附着等问题,可通过采取继续提纯、剥片细磨、机械积碓、重磁联选、药剂除铁等工艺技术流程,实现大幅度降低精矿粒径(-10μm或-2μm),提高白度等级(TFe≤0.3wt.%),提升产品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

万宏宇,付伟,罗鹏,王新宇,覃定量,李春平,高山[2](2020)在《广西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区风化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广西区内139个主要风化矿床(点)中有近4成集中分布于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区。新近纪以来新构造运动活跃,东亚季风盛行产生了湿热气候,致使近2. 0×105km2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中酸性岩浆岩广泛出露并遭受强烈风化,大面积的厚层风化壳在低山丘陵地貌景观区得以保存,这为风化矿床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地质、构造和地貌等条件。广西中酸性岩浆岩风化作用形成的矿床主要包括残积型(以钛铁砂矿为代表)、淋积型(以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为代表)和残余型(以高岭土矿和膨润土矿为代表)三个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风化矿床在成矿条件上表现出显着的母岩专属性和风化环境偏在性,二者联合约束了风化矿床的成矿作用及成矿类型。风化过程中复杂的水岩反应(淋积作用、残积作用和残余作用)是导致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形成各类矿床的内在机制。

刘纯波[3](2004)在《湖南高岭土的资源类型及低质高岭土的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岭土因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今世界三大支柱性矿物原料之一。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主要高岭土矿床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划分和总结了湖南高岭土矿床的类型及产出特征,系统地研究了湖南各主要类型高岭土矿床的矿物学特征,并进行了开发利用途径的评价,获得了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向,最后以湖南黔阳煤系的常德青峰煤矸石为原料,进行了部分产品的试验研究,取得的主要的成果和结论如下: (1) 在湖南辰溪长田湾—仙人湾一带首次发现古岩溶洞穴充填型高岭土矿床,丰富了湖南高岭土矿床的资源类型; (2) 系统地研究了湖南高岭土矿床的类型及产出特征,将其划分为风化残积型、古岩溶洞穴充填型、含煤建造沉积型、碎屑建造沉积型四大类,并指出湖南含煤建造高岭土主要赋存于测水煤系、龙潭煤系、黔阳煤系、石门口煤系等四套煤系地层之中。 (3) 首次运用化学成分分析、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差热分析等现代测试手段对湖南高岭土中的古岩溶洞穴充填型、含煤建造沉积型两大类型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湖南高岭土的矿物学特征主要受矿区地形、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的影响; (4) 综合研究表明,湖南高岭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广,既具有低层次的整体利用型,也具有高层次的深加工利用型,并且因其资源类型的不同而各有所侧重; (5) 选用湖南黔阳煤系的常德青峰煤矿煤矸石为原料,采用酸浸法和水热直接晶化合成法分别制备合成了净水剂聚合氯化铝和A型沸石分子筛,初步确定了其工艺流程及参数,为今后产业化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吴柏林,魏安军,胡亮,宋子升,张本浩,王海桐,王丹,寸小妮,孙莉,罗晶晶[4](2014)在《油气耗散作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进展、认识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油气生成后发生运移,在途经的围岩环境中发生流—岩相互作用而损耗,以及分散于地下或暴露地表而损失,这一过程即为油气耗散。油气耗散主要特点为流—岩地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将产生系列成岩蚀变,如氧化砂岩的绿色化、白色化,以及局部碳酸盐化等;导致一些成矿效应,如铀矿化、高岭土化等。从而在沉积盆地中构成有机与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同存共荣于一盆,此即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因而油气耗散作用内容属于交叉学科方向,目前仅在鄂尔多斯盆地得到初步研究。在油气耗散成岩及成矿作用过程中,部分微量元素、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以及碳、氢、氧、硫、硅等稳定同位素可表现出一定的标志性特征。这在目前"油气—铀溶液—砂岩"相互作用模拟实验中也已得到初步的证实。当前,沉积盆地中油气耗散方向与规模、成岩与成矿效应的地球化学作用机理、有机—无机(如烃源岩—铀等无机元素)作用效应及对相关资源评价的影响、多种能源综合协同预测与勘探等方面是未来油气耗散作用学科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程宏飞[5](2011)在《高岭石插层、剥片及其在橡胶复合材料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张家口宣化地区高岭土为原料,综合运用矿物学、材料学理论知识与地质背景分析,对该地区高岭土基本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采用插层加磨剥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粒度近于1μm的高岭土超细片层材料。详细研究了插层剂类型、插层时间、温度、pH值、磨剥浆料溶液的固液比、磨剥浆料的质量、磨剥时间、介质球粒径以及磨剥机的转速对插层磨剥高岭土的粒度及径厚比产生的影响。对已制备的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的热稳定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热稳定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对醋酸钾在高岭石层间的存在形式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软件对其存在形式进行了模拟。醋酸钾进入高岭石层间使得其层间距扩大、层间作用力减弱,利用这一性质对高岭石插层后进行剥片,以达到其层与层之间分离,降低粒度提高径厚比。对影响剥片高岭土插层复合物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将经过醋酸钾插层剥片的具有较高径厚比的高岭土超微细粉体作为橡胶填料,制备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对比研究插层剥片高岭士对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气体阻隔性能的改善。

易发成,田煦,李虎杰,郑自立[6](1995)在《苏州阳山高岭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形成途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苏州高岭石矿物学及形成途径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苏州高岭石可分为蚀变型及溶洞充填型两种成因类型,两者在化学成份,微量元素及结构特征上均有所差异。高岭石的形成途径有四种,(1)长石经绢云母中间阶段形成高岭石;(2)长石直接转化成高岭石;(3)从溶液中直接沉淀形成高岭石;(4)由胶体晶化作用形成高岭石。蚀变型高岭石主要是由(1)(3)种主式形成,而溶洞充填型高岭石主要是由第四种方式形成。高岭石以何种途径形成取决于介质的温度,pH、阳离子种类及离子浓度。

沈崇辉[7](2020)在《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本次工作对该绿松石矿带中大黄山和笔架山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探讨了绿松石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旨在丰富和完善绿松石成矿理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盆地内玢岩型磁铁矿床的伴生矿床,含磷灰石磁铁矿体(岩)为绿松石矿床的成矿母岩,矿体赋存于高岭石化岩段铁矿体和邻近的围岩辉石闪长玢岩节理裂隙内。绿松石矿床成矿阶段包括假象阶段(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和热液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绿松石矿石矿物以假象状、结核状和脉状形态产出。绿松石具致密微晶-鳞片状、不规则球粒状、放射纤维球粒状等变胶结构,其结构和结晶程度受成矿方式、杂质矿物和重结晶作用控制。绿松石成矿和胶体重结晶过程中,晶体结构中Fe3+和A13+可形成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随绿松石中w(TFeO)增加,颜色由蓝色调向绿色调、黄绿色调变化;当绿松石中w(TFeO)大于w(CuO)时,可划归为绿松石矿物族中的磷铜铁矿(铁绿松石)。与绿松石共生黄铁矿的晶形特征、Co和Ni含量、Co/Ni比值(32-51)和硫同位素值(δ34S=8.3-11.9‰),指示绿松石成矿热液来源于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浆热液,热液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并混合大气降水。根据绿松石共生矿物组合判断成矿温度约为270℃左右,成矿热液为酸性中低温热液。绿松石和磷灰石主要化学成分均为P205,二者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近似,表明绿松石成矿物质P来源于成矿母岩(磁铁矿岩)中的磷灰石。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成因指示成矿物质Cu源于火山岩浆热液。绿松石共生和蚀变矿物指示成矿物质Fe和Al来源于成矿母岩中磁铁矿和钠长石。综合研究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成因。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成矿母岩(磁铁矿岩)发生绿松石矿化,并在成矿母岩和围岩(辉石)闪长玢岩的构造裂隙部位富集成矿。大面积高岭石化和黄铁矿化,地表零星分布的蓝铁矿、银星石等磷酸盐矿物,孔雀石、蓝铜矿等次生含铜矿物是绿松石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玢岩型磁铁矿床发育区域是绿松石矿床的重要的找矿方向。

周熠[8](2019)在《高岭石荷电性及其在离子输运能量转换体系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黏土矿物以其特殊的层状结构、优异的热稳定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高效的吸附性能被广泛应用在化学、生物学、纳米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等诸多领域。许多天然黏土矿物能够被剥离成二维纳米片层,进而重新组装成各种各样的具有微观层状结构的功能性膜材料。高岭石是一种典型的1:1层型黏土矿物,破坏其层间作用力可以将其剥离,然而传统的插层方法始终未能将其剥离成单片层,极大的限制了高岭石在功能性膜材料领域的应用。再者,由于高岭石硅氧四面体与铝氧八面体具有不同的表面化学活性,其天然的二维异质结构在纳米科学领域的作用亦无法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因此,为了深度挖掘高岭石结构与表面反应性特征,充分发挥高岭石作为功能材料原料在能源领域应用的优势,本论文在对高岭石的结晶度与荷电性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采用自组装法制备出了二维离子传输高岭石薄膜,研究了薄膜的特性、跨膜离子传输行为以及跨膜能源转换性能,取得如下成果与认识:(1)研究了我国四个典型地区(河北张家口、福建龙岩、山西平朔和安徽淮北)不同成因高岭石的晶体结构与表面特征。通过对比得出以上四个地区高岭石结晶度与表面电势绝对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张家口、平朔、龙岩、淮北,并且高岭石表面电位与高岭石矿床赋存类型没有必然联系。揭示了结晶度与表面电位的关系,即结晶度越高,高岭石在溶液中负电性越强。明确了张家口高岭石作为功能性膜材料原料在能量转换领域应用的绝对优势。(2)利用极性有机化合物二甲基亚砜对高岭石进行插层制备了高岭石/二甲基亚砜插层复合物,探讨了插层复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热性能。通过插层-改性-超声组合剥离的方法将高岭石颗粒剥离成纳米片层,将双-(γ-三乙氧基硅基丙基)四硫化物嫁接在高岭石铝氧八面体的Al-OH基团上,形成了二维异质高岭石纳米片。大约有70%的纳米片层横向尺寸在800~1000 nm之间,剥离的高岭石纳米片的整体厚度在2~20 nm之间,有75%以上的纳米片厚度在12 nm以下,其中最薄的高岭石纳米片厚度达到2.1 nm,横向尺寸在320 nm左右,具有较高的径厚比且表面形貌光滑。(3)研究了表面改性对高岭石荷电性的影响。改性前的高岭石在pH=3~11的范围内带负电荷,在中性pH下测得的表面电位为-27.8 mV。经双-(γ-三乙氧基硅基丙基)四硫化物共价修饰后,表面电位总体上向正电方向移动,但在中性pH条件下表面电荷依旧呈现为负电荷。揭示了表面改性对高岭石荷电性影响的机理,认为是由于化学反应中对暴露在铝氧八面体面以及结构缺陷处的羟基的消耗影响了高岭石表面荷电性。(4)采用自下而上的蒸发-抽滤两步自组装法制备出了高岭石薄膜。该薄膜能够独力支撑、具备层状的微观结构并表现出较强的疏水性,且以上两个组装步骤对形成高度有序的层状薄膜缺一不可。采用浸泡法对重组高岭石薄膜的水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由于改性剂的存在以及分子之间的交联作用使高岭石薄膜具有较强的疏水特性,可在水中保持长期稳定且不会因溶胀而坍塌。此外,该薄膜还能够在其他更为严苛的化学环境中(强酸、强碱、高盐等)保持结构完整稳定。(5)研究了重组装过程对高岭石晶体结构与表面特征的影响。重组装之后高岭石(001)衍射峰几乎消失,说明原矿晶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两个新的(001)衍射峰。新的衍射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高岭石片的二维异质结构组装单元导致在重组装过程中呈现出两种新的堆叠方式,面对面型:(AOS-AOS组合)对应于21A的较大层间距;背对背型(STS-STS组合)对应于较小的层间距14 A。两种组合对应的孔道尺寸分别为1.38和0.68 nm,且比例约为3:1。(6)研究了离子在高岭石薄膜纳米通道中的传输过程,探讨了高岭石表面电荷对离子传输的制约机制。当KCl溶液浓度高于0.1 M时,跨膜电导率与溶液浓度成正比,当溶液浓度低于0.1 M的时候,跨膜电导率则逐渐偏离体相电导率并逐渐趋于一个定值,表现出不受体相溶液浓度控制的趋势。这是由于在低浓度范围,高岭石表面电荷所产生的双电层厚度接近或大于通道的层间距,双电层在孔道内重叠,导致高岭石薄膜中的纳米孔道吸引阳离子聚集并排空阴离子。(7)将重组高岭石薄膜集成在纳流电路中,构建了二维纳流产能装置。在跨膜浓度差异下,通过纳米通道的不对称离子扩散将盐差能转化为电能,其输出功率密度接近0.18 W/m2,这一数值与氧化石墨烯膜所获得的功率密度值非常接近,高岭石薄膜的能量转换效率高达44.2%,接近商业离子交换膜水平。在跨膜液压流的驱动下,观察到数百纳安的流动电流,相同条件下超过氧化石墨烯膜的近300%。然而相同条件下其原料价格比氧化石墨烯膜和商用离子交换膜低五个数量级。

陆成龙[9](2018)在《不同高岭土原料合成堇青石的机理及其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堇青石(2MgO·2Al2O3·5SiO2)是具有低热膨胀系数和低介电常数的陶瓷材料。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堇青石陶瓷材料不断地被发掘出新功能和新应用,可用作优质的耐火材料、高温结构陶瓷、电子封装材料、催化剂载体、泡沫陶瓷、印刷电路板和低温热辐射材料,因此,堇青石陶瓷用途广泛,需求量巨大。但是,可大量利用的天然堇青石资源几乎没有,堇青石的人工合成与制备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堇青石高温稳定性较差,因而堇青石陶瓷的制备过程需要精细控制。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因原料来源广泛、合成温度低、合成堇青石的品质高,成为制备堇青石材料的主流体系。高岭土因成矿类型较多、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成为影响堇青石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机理,阐明高岭土原料对合成堇青石的过程及晶体结构的影响,本文分别以4种不同类型的高岭土作为原料变量,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堇青石,系统地开展了5个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探讨:高岭土的原料特征及其高岭石晶体结构的研究;堇青石陶瓷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合成堇青石机理及反应过程的研究;利用固体核磁共振对合成堇青石结构和机理进行研究;堇青石陶瓷粉体改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煤系高岭土、北海高岭土、茂名高岭土和澳洲高岭土的原料组成、显微结构及工艺性能,和解析4种高岭石的晶体结构,对4种高岭土原料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SEM显微形貌、流变性和可塑性进行了分析,利用XRD(基于不同扫描速率)、FTIR和TG-DSC表征了高岭石晶体结构的有序/无序性。研究发现,4种高岭土原料化学组成的差异明显,表现为主组分SiO2/Al2O3质量比和杂质组分含量的不同。其中鄂尔多斯高岭土、北海高岭土、茂名高岭土和澳洲高岭土的SiO2/Al2O3质量比依次为1.36、1.59、1.45和1.44,杂质含量依次为2.11 wt%、5.25 wt%、2.14 wt%和0.58 wt%。通过Hinckley Index指数、3695 cm-1和3620 cm-1处红外吸收峰比值、脱羟基吸热峰的对称性定性分析了4种高岭石的结构有序性,其结构有序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澳洲高岭土、鄂尔多斯高岭土、茂名高岭土和北海高岭土。高岭土中杂质含量与晶体结构有序性具有相关性,高岭土中杂质组分越少,高岭石的晶体结构越有序。以4种具有特征差异的高岭土作为原料变量,对于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研制优良性能的堇青石陶瓷具有普适性和代表性。(2)为了研究不同高岭土原料对堇青石陶瓷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利用高温显微镜、SEM、光学膨胀仪等先进的表征手段,深入研究了以不同高岭土配方制备的堇青石陶瓷的烧结制度、显微结构、热膨胀系数和电学性能。研究发现,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烧成过程分为4个阶段:1)试样出现较小线收缩的烧结初期阶段(约10001200 oC);2)试样重膨胀阶段(约12001360 oC);3)试样致密化阶段(约13601420 oC);4)试样迅速变形阶段(约14201460 oC)。试样重膨胀过程温度范围较宽,使堇青石陶瓷的烧结温度范围急剧变窄。含不同高岭土原料的堇青石坯体是否在1200 oC前完成烧结直接影响试样的烧结温度范围。在高岭土原料中,K2O+Na2O含量决定了堇青石晶粒的大小和长径比,液相含量决定了显微结构中气孔的演变,并进而决定了堇青石陶瓷的热膨胀系数和电学性能的变化。低品位高岭土原料制备的堇青石陶瓷具有原料成本低,烧结温度范围宽,抗折强度高等优点,综合性能满足耐高温的电绝缘材料的使用要求。高品位的高岭土原料制备的堇青石陶瓷热膨胀系数小,气孔率高,适合应用于多孔材料领域。(3)为了研究不同高岭土原料对合成堇青石的反应过程的影响,利用XRD分析了不同烧成温度下的物相组成和含量,确定了物相的演变和反应过程,并进行了合成堇青石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从化学反应过程的角度揭示了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机理,并与纯化学试剂合成堇青石的机理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的堇青石的主要源自莫来石、顽火辉石和方石英的反应,而少量堇青石由镁铝尖晶石和方石英反应合成合成,两种堇青石所占的比例由高岭土原料的SiO2/Al2O3质量比决定。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温度范围窄(11001200 oC),起始温度低,合成速率快。4种高岭土原料及纯氧化物对最终合成堇青石的物相组成无影响,但高岭土原料对合成堇青石的温度产生约20 oC的影响。纯氧化物体系合成堇青石的温度高和范围宽。两组体系合成堇青石的速率均主要取决于二氧化硅相的存在形式。纯氧化物体系合成堇青石的过程由石英和方石英的相转变过程控制,方石英的存在显着提高合成堇青石的温度。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过程由富硅玻璃相的控制,并伴随着的液相烧结过程,液相烧结类型属于流动传质中的粘性流动。液相烧结过程的速率决定于富硅玻璃相的含量,其由高岭土组分的SiO2/Al2O3质量比和杂质组分含量决定。二氧化硅相是影响合成堇青石速率和温度的关键因素,合成堇青石过程的调控需控制石英、方石英和富硅玻璃相的转变。(4)为了研究以不同高岭土原料合成堇青石的晶体结构,并从结构演变过程的角度揭示合成堇青石的机理,本文利用29Si NMR研究了合成堇青石晶体结构中的Si/Al有序性,利用27Al NMR研究合成堇青石的结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29Si NMR是分析堇青石的晶体结构中Si/Al有序性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对29Si NMR图谱进行Pearson-VII函数拟合,计算出了硅氧四面体的聚合状态SiT1(nAl)和SiT2(nAl)峰的相对强度值,构建了一种29Si NMR图谱计算堇青石晶体结构的Si/Al有序性的数学公式。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结构式为Mg2Al3-xSix[Al1+xSi5-xO18](x=0.70.9),纯氧化物合成堇青石的结构式为Mg2Al0.8696Si2.1304[Al3.1304Si2.8696O18]。通过29Si NMR图谱计算出晶体结构中Al-O-Al键的数量,能定量地判断不同高岭土原料制备的堇青石结构Si/Al有序性。合成堇青石中间产物的晶体结构基因会遗传到合成堇青石的过程中,并决定了Si/Al有序性。高岭土的SiO2/Al2O3质量比越小,合成堇青石Si/Al有序性越差。27Al NMR谱证实了堇青石结构中的[AlO4]四面体由莫来石中的[AlO6]六面体转变而来,Mg原子促进了六面体向四面的转化。因此,莫来石是影响合成堇青石结构变化的关键物相,堇青石结构的调控需控制莫来石生成和含量的变化。(5)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堇青石复合粉体,采用HF-HNO3混合酸处理堇青石陶瓷粉体,制备出了无定形二氧化硅包裹堇青石的复合粉体。采用SEM-EDS、XRD、FTIR等手段对复合粉体表面的二氧化硅进行了表征,利用SEM和29Si NMR研究了堇青石陶瓷粉体向非晶态转变的形貌和晶体结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HF的作用是溶解堇青石陶瓷粉体表面的玻璃相,但不破坏堇青石的晶体结构。HNO3通过除去晶体结构中Mg2+和Al3+,破坏堇青石的晶体结构,形成无定形二氧化硅。在堇青石晶体结构中,T1位置的[AlO4]更容易与硝酸反应。经混合酸改性后,堇青石复合粉体的耐高温性能得到了改善,熔融温度提高了30 oC。采用HNO3-HF混合酸处理低品位堇青石陶瓷粉体的方法,为获得高品质的堇青石复合粉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王小慧[10](2007)在《巴林石的矿物学与宝石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巴林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石质细润、质地光洁、色彩绚丽、种类众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本文通过现代测试方法对巴林石的矿物学特征、宝石学性质、岩石化学特点、矿床成因等进行了研究,使巴林石的研究进一步系统、科学、完善。 主要矿物组成的研究表明:巴林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族矿物,具体为较有序高岭石、较有序地开石、高岭石—地开石过渡矿物。通过计算X射线衍射分析中的结晶指数和红外吸收光谱中的A/B值,认为从高岭石~高岭石—地开石过渡矿物~地开石,结晶指数由高~低~高(即有序度由高~低~高),A/B值逐渐降低。研究中发现,当地俗称的“刚玉”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明矾石和石英,硬度较高不适做雕刻石。 鱼子冻、水草冻、鸡血石是巴林石中的珍贵品种,经研究发现鱼子冻中的“鱼子”为硬水铝石,水草冻中的“水草”为赤铁矿和黑辰砂,鸡血石中的“血”为辰砂,巴林石中常见的黑色不透明矿物主要是黄铁矿。 测定了巴林石的宝石学基本性质,对巴林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命名,建议以“类别+题材”的方式对巴林石艺术品进行命名。对巴林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图案石分别进行了质量评价,提出了评价要素,并进行等级划分。 颜色成因的研究,认为白色系列的巴林石,矿物成分为较纯净的高岭石族矿物,几乎不含致色元素;红色系列的巴林石为矿物颗粒间分布的赤铁矿呈色,若是较淡的粉红色,则是由于Fe和Mn类质同象替代高岭石中的Al而致色;黄色系列的巴林石,由颗粒间浸染的大量褐铁矿呈色,Fe3+进入高岭石矿物的晶格中,由于电子跃迁和电荷转移,也可以产生黄色;黑色系列的巴林石是由于含有黄铁矿而致色。 运用透光率测试、扫描电镜分析和粒度统计等测试方法对巴林石透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无色或浅色巴林石,其颗粒度和主要矿物组成是透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冻石类平均颗粒度小,矿物组成纯净单一,透明度较高。而彩色巴林石,内部含有的暗色次要矿物对透明度起主要作用,暗色矿物越多,透明度越差。 区域岩石化学分析表明,区域火山岩为亚碱性系列的钙碱性岩系,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区域岩浆活动经过了分异结晶或同化混染作用。巴林石及围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分析及稀土配分曲线大致相似,表明巴林石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流纹岩。 测得了巴林石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认为巴林石矿床为热液蚀变型矿床,估算其成矿温度约在200℃~230℃,成矿热液来源于大气降水。巴林石的成矿与火山期后热液作用密切相关,热液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强烈的硅化以及明矾石化、高岭石化、黄铁矿化是巴林石的重要找矿标志,辰砂化和黄铁矿化是巴林鸡血石的找矿标志。 在巴林石矿区东部的白音沙那地区新发现了一种艳蓝色、蓝紫色的石料,经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吸收光谱等分析,确定其主要矿物组成为蓝线石、石英和叶腊石,新发现的蓝线石岩属巴林石的一个新品种。

二、A Study on the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Kaolin Deposit in Suzhou(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Study on the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Kaolin Deposit in Suzhou(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崇义高岭土矿的矿床学和工艺矿物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岭土和高岭土矿
    1.2 高岭石的矿物学特征
    1.3 高岭土的工艺特征和工业应用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5 工作量统计
    1.6 主要进展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区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岩浆岩的类型和分布
    2.3 矿区地质特征
第三章 高岭土矿床的勘查
    3.1 优质高岭土矿床成矿条件
    3.2 勘查方法的选择
    3.3 勘查工作小结
第四章 崇义高岭土矿的地质特征
    4.1 花岗岩风化壳特征
    4.2 高岭土矿的化学成分特征
第五章 崇义高岭土矿的矿物学特征
    5.1 高岭土矿的物相组成特征
    5.2 高岭土矿的显微形貌特征
    5.3 高岭土矿的副矿物组成及含量特征
第六章 崇义高岭土矿的工艺矿物学特征
    6.1 高岭土矿的洗选工艺
    6.2 高岭土矿的除铁工艺
第七章 主要认识和存在问题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广西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区风化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广西中酸性岩浆岩发育地质背景
2 广西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区的主要风化矿床类型
    2.1 离子吸附型矿床
    2.2 重砂矿物型
    2.3 粘土型
3 中酸性岩浆岩风化矿床成矿条件分析
    3.1 成矿母岩专属性
    3.2 风化环境偏在性
4 中酸性岩浆岩风化成矿作用分析
    4.1 淋积成矿作用
    4.2 残积成矿作用
    4.3 残余成矿作用
5 结论

(3)湖南高岭土的资源类型及低质高岭土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工作思路及内容
    1.3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3.1 完成的工作量
        1.3.2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我国高岭土分类及开发利用现状
    2.1 高岭土矿床的类型及特点
        2.1.1 高岭土矿床的类型
        2.1.2 主要类型高岭土矿床的特点
    2.2 高岭石族矿物特征
        2.2.1 高岭石
        2.2.2 埃洛石
        2.2.3 其它矿物
    2.3 高岭土的应用现状
        2.3.1 在陶瓷工业中的应用
        2.3.2 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2.3.3 在橡胶、塑料工业中的应用
        2.3.4 在涂料工业中的应用
        2.3.5 在石油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2.3.6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3.7 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2.3.8 在新材料中的应用
    2.4 含煤建造沉积高岭土的特殊应用范围
        2.4.1 煤矸石为重要的低热值能源
        2.4.2 煤矸石是某些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
        2.4.3 煤矸石是某些高价值稀有分散元素的重要来源
        2.4.4 煤矸石是路基材料的重要来源
        2.4.5 部分煤矸石是新型肥料或土壤改良剂
第三章 湖南高岭土资源类型与产出特征
    3.1 湖南高岭土的资源类型
    3.2 各类型高岭土矿床的产出特征
        3.2.1 风化残积型矿床的产出特征
        3.2.2 古岩溶洞穴充填型矿床的产出特征
        3.2.3 含煤建造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产出特征
        3.2.4 碎屑建造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产出特征
第四章 湖南主要类型高岭土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4.1 古岩溶洞穴充填型高岭土矿床的矿物学特征
        4.1.1 矿床概述
        4.1.2 高岭土矿物学特征
    4.2 含煤建造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矿物学特征
        4.2.1 矿物组成特征
        4.2.2 化学成分特征
        4.2.3 高岭石特征
        4.2.4 伊利石特征
    4.3 其它高岭土类型的矿物学特征
        4.3.1 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的矿物学特征
        4.3.2 第四系碎屑建造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矿物学特征
第五章 湖南高岭土开发利用性能评价与利用途径分析
    5.1 古岩溶洞穴充填型高岭土矿床
    5.2 含煤建造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5.2.1 煤矸石资源分类方法简述
        5.2.2 湖南煤矸石资源分类
        5.2.3 湖南煤矸石资源开发利用性能综合评价
    5.3 其它高岭土矿床类型
        5.3.1 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
        5.3.2 碎屑建造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第六章 湖南低质高岭土的开发利用试验研究
    6.1 湖南常德青峰煤矸石的资源特性
        6.1.1 矿区地质简况
        6.1.2 化学成分特征
        6.1.3 矿物组成特征
        6.1.4 红外光谱特征
        6.1.5 差热-热重特征
    6.2 煤矸石基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的制备
        6.2.1 聚合氯化铝(PAC)的制备原理及絮凝机理
        6.2.2 制备聚合氯化铝的工艺流程
    6.3 湖南青峰煤矸石制备A型分子筛的工艺实验
        6.3.1 青峰煤矸石的预处理工艺
        6.3.2 沸石分子筛合成工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4)油气耗散作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进展、认识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耗散方向与规模
    1.1 油气耗散的方向
    1.2 油气耗散的规模
2 成岩蚀变与成矿效应
    2.1 砂岩的绿色蚀变
    2.2 砂岩的白色化及其成矿效应
        2.2.1 砂岩的白色化
        2.2.2 砂岩白色化的成矿效应———高岭土矿床的形成
    2.3 砂岩的碳酸盐化
    2.4 铀的超常富集:超大型铀矿床的形成
3 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3.1 气体组分、煤屑有机质等还原铀的实验
    3.2 天然气还原氧化砂岩的模拟实验
        3.2.1 概述
        3.2.2 实验过程
        3.2.3 实验条件
        3.2.4 实验结果
4 工作展望

(5)高岭石插层、剥片及其在橡胶复合材料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岭土
        1.2.1 高岭石
        1.2.2 高岭土矿产资源特征
        1.2.3 高岭土的矿产类型及其分布
        1.2.4 高岭土的超细化
    1.3 高岭石插层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高岭石有机插层原理
        1.3.2 高岭石有机插层反应方法
        1.3.3 高岭石有机插层工艺
        1.3.4 高岭土插层效果表征
        1.3.5 高岭土有机/无机插层研究进展
        1.3.6 插层剂的结构特征
    1.4 高岭石插层影响因素研究
        1.4.1 高岭石的特征
        1.4.2 插层有机物的性质
        1.4.3 介质条件
    1.5 高岭土剥片研究现状
        1.5.1 高压挤出法
        1.5.2 化学浸泡法
        1.5.3 磨剥法
        1.5.4 化学浸泡-磨剥法
        1.5.5 插层—超声法
    1.6 高岭石插层复合物的性能表征
        1.6.1 X射线衍射(XRD)
        1.6.2 红外光谱(IR)和拉曼光谱(Raman)
        1.6.3 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
        1.6.4 差热扫描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A)
    1.7 高岭石插层复合物的应用
        1.7.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7.2 高性能有机纳米陶瓷
        1.7.3 剥片
        1.7.4 非线性材料
        1.7.5 离子交换
        1.7.6 纳米反应器
        1.7.7 电解质材料、阻隔材料
        1.7.8 其它用途
    1.8 聚合物/高岭土复合材料应用进展
        1.8.1 聚合物/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1.8.2 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1.8.3 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阻隔研究进展
        1.8.4 其他方面的应用
    1.9 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9.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9.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9.3 创新点
2 张家口高岭土矿区地质背景及其矿物学特征
    2.1 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矿区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地质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矿区地质发展史
        2.2.5 矿床地质特征
    2.3 矿区高岭土矿物学特征
        2.3.1 化学成分特征
        2.3.2 矿物成分特征
        2.3.3 矿物形貌特征(SEM)
        2.3.4 红外光谱特征(FT-IR)
        2.3.5 热分析
        2.3.6 Raman光谱分析
        2.3.7 XPS能谱分析
    2.4 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2.5 小结
3 高岭石插层复合物制备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材料
        3.1.2 实验设备及表征仪器
        3.1.3 制备方法
        3.1.4 插层率计算
    3.2 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制备
        3.2.1 XRD分析
        3.2.2 SEM图谱分析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热分析
    3.3 高岭石/二甲基亚砜插层复合物制备
        3.3.1 XRD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热分析
        3.3.4 高岭石/二甲基亚砜插层作用机理探讨
    3.4 高岭石/甲酰胺插层复合物制备
        3.4.1 XRD分析
        3.4.2 红外光谱分析
        3.4.3 热分析
        3.4.4 高岭石/甲酰胺插层作用机理探讨
    3.5 高岭石/水合肼插层复合物制备
        3.5.1 XRD分析
        3.5.2 红外光谱分析
        3.5.3 热分析
        3.5.4 高岭石/水合肼插层作用机理探讨
    3.6 高岭石/脲插层复合物制备
        3.6.1 XRD分析
        3.6.2 红外光谱分析
        3.6.3 热分析
    3.7 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影响因素研究
        3.7.1 插层溶液浓度的影响
        3.7.2 相关插层剂组合的影响
        3.7.3 高岭土类型的影响
        3.7.4 插层反应时间的影响
        3.7.5 插层反应温度的影响
        3.7.6 插层溶液pH值的影响
    3.8 小结
4 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研究
    4.1 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热稳定性研究
        4.1.1 实验试剂及方法
        4.1.2 仪器及表征
        4.1.3 结果与讨论
    4.2 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模型研究
        4.2.1 Raman光谱分析
        4.2.2 XPS分析
        4.2.3 近红外光谱分析
        4.2.4 高岭石/醋酸钾插层模型探讨
        4.2.5 键长计算
        4.2.6 Materials Studio模拟
    4.3 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机理研究
    4.4 小结
5 高岭土剥片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材料
        5.1.2 实验设备
        5.1.3 剥片制备方法
        5.1.4 实验表征
    5.2 高岭土剥片影响因素研究
        5.2.1 插层剥片原理
        5.2.2 醋酸钾插层对磨剥的影响
        5.2.3 醋酸钾插层溶液浓度对磨剥的影响
        5.2.4 剥片浆料溶液固液比的影响
        5.2.5 磨剥浆料质量的影响
        5.2.6 插层磨剥时间的影响
        5.2.7 磨剥介质球大小的影响
        5.2.8 磨剥机转速对高岭土剥片的影响
    5.3 醋酸钾插层剥片对高岭土结构的影响研究
        5.3.1 高岭石晶体结构分析
        5.3.2 高岭石微观形貌变化
        5.3.3 高岭石微观结构变化
    5.4 醋酸钾插层剥片前后对高岭土特性影响研究
        5.4.1 醋酸钾插层剥片后高岭土粒度变化
        5.4.2 醋酸钾插层剥片后高岭土径厚比变化
        5.4.3 醋酸钾插层剥片后高岭土比表面积变化
    5.5 小结
6 橡胶/插层剥片高岭土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阻隔性能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材料及配方
        6.1.2 设备与仪器
        6.1.3 制备方法
    6.2 橡胶/插层剥片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6.2.1 实验测试分析
        6.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6.2.3 结果与讨论
    6.3 橡胶/插层剥片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研究
        6.3.1 实验原理与方法
        6.3.2 结果与讨论
    6.4 剥片高岭土对橡胶补强机理探讨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绿松石概述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1.3 绿松石研究现状
        1.3.1 基本特征和应用
        1.3.2 矿床成因
        1.3.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
    2.2 宁芜盆地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矿产资源
    2.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
        2.3.1 绿松石矿床分布
        2.3.2 岩石类型
        2.3.3 岩石蚀变
3 典型绿松石矿床特征
    3.1 大黄山绿松石矿床
        3.1.1 矿床地质
        3.1.2 矿化特征
    3.2 笔架山绿松石矿床
        3.2.1 矿床地质
        3.2.2 矿化特征
    3.3 绿松石矿床与磁铁矿矿床空间关系
    3.4 绿松石伴生(共生)矿物
4 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4.1.1 样品特征
        4.1.2 测试方法
    4.2 矿相学特征
        4.2.1 绿松石产出特征
        4.2.2 背散射(BSE)图像
    4.3 矿物学特征
        4.3.1 结构特征
        4.3.2 显微形貌(SEM)特征
        4.3.3 化学成分
    4.4 非晶质绿松石
        4.4.1 矿物学特征
        4.4.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4.3 现象和讨论
5 宝石学和谱学特征
    5.1 宝石学特征
        5.1.1 常规特征
        5.1.2 绿松石分类
        5.1.3 原料品质评价和分级
        5.1.4 成品品质评价和分级
    5.2 谱学特征
        5.2.1 红外光谱特征
        5.2.2 拉曼光谱特征
    5.3 差热分析
        5.3.1 热重曲线
        5.3.2 差热曲线
    5.4 绿松石颜色
        5.4.1 颜色类型
        5.4.2 化学成分与颜色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6.1.1 样品特征
        6.1.2 测试方法
    6.2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6.2.1 黄铁矿化学成分
        6.2.2 蚀变矿物化学成分
    6.3 绿松石和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6.4 微量元素特征
        6.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6.4.2 绿松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
    6.5 稀土元素特征
        6.5.1 黄铁矿和绿松石稀土元素
        6.5.2 绿松石和磷灰石稀土元素
    6.6 硫同位素特征
7 矿床成因
    7.1 成矿条件
    7.2 成矿流体(热液)特征
        7.2.1 成矿流体(热液)来源
        7.2.2 成矿流体(热液)性质
    7.3 成矿物质来源
        7.3.1 P组分来源
        7.3.2 Cu组分来源
        7.3.3 Al组分来源
        7.3.4 Fe组分来源
    7.4 成因类型和成矿阶段
        7.4.1 成因类型判定依据
        7.4.2 成矿阶段
    7.5 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
        7.5.1 假象成矿阶段(假象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2 热液成矿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3 成矿后改造阶段
        7.5.4 矿化范围
8 成矿预测
    8.1 找矿方向
    8.2 找矿标志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高岭石荷电性及其在离子输运能量转换体系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黏土矿物
        1.1.1 黏土矿物的结构与分类
        1.1.2 黏土矿物的剥离
        1.1.3 黏土片层的重组装
        1.1.4 黏土矿物功能膜的应用
    1.2 高岭石
        1.2.1 矿产资源特征与分布
        1.2.2 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1.2.3 高岭石的应用
    1.3 选择性离子通道
        1.3.1 仿生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1.3.2 二维纳米流体系统特性与优势
        1.3.3 基于二维纳米孔道隔膜的能量转换
    1.4 选题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2 高岭石的矿物学特征及荷电性质
    2.1 高岭石矿物学特征
        2.1.1 化学成分
        2.1.2 矿物成分
        2.1.3 形貌特征
        2.1.4 结构特征
    2.2 不同结晶度高岭石荷电性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结晶度与Hinckey指数
        2.2.4 Hinckey指数与表面电位
    2.3 本章小结
3 高岭石的剥离与重组装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高岭石/二甲基亚砜插层复合物的制备
        3.2.1 高岭石/二甲基亚砜插层复合物制备方法
        3.2.2 高岭石/二甲基亚砜插层复合物实验分析
    3.3 高岭石有机改性
        3.3.1 改性方法
        3.3.2 化学改性对表面电荷的影响
        3.3.3 高岭石分散液表征
        3.3.4 纳米片层的形貌
    3.4 高岭石薄膜的组装
    3.5 高岭石薄膜的理化性质
        3.5.1 宏观形貌与微观结构
        3.5.2 改性剂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5.3 水稳定性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高岭石薄膜中的离子传输特性及机理
    4.1 实验装置与测试
        4.1.1 电极的制备
        4.1.2 实验测试装置
    4.2 离子传输特性
        4.2.1 元素分析
        4.2.2 离子电导率
    4.3 离子传输理论
        4.3.1 德拜长度与双电层
        4.3.2 纳米孔道中的电动效应
    4.4 离子传输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高岭石离子通道的能量转换特性研究
    5.1 盐差能-电能转换
        5.1.1 实验装置与测试仪器
        5.1.2 对比实验材料的制备
        5.1.3 渗透电流测试
        5.1.4 最大输出功率
        5.1.5 盐差能-电能转换效率
        5.1.6 膜厚度对渗透发电功率的影响
    5.2 机械能-电能转换
        5.2.1 实验装置与测试仪器
        5.2.2 流动电流测试
        5.2.3 机械能-电能转换效率
    5.3 原材料成本对比
    5.4 高岭石薄膜产能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不同高岭土原料合成堇青石的机理及其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高岭土资源分布特点和高岭石晶体结构的研究进展
        1.2.1 高岭土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1.2.2 高岭石晶体结构的有序/无序性
    1.3 堇青石矿物学和晶体结构中Si/Al有序性研究进展
        1.3.1 堇青石的矿物学和晶体结构
        1.3.2 堇青石晶体结构中Si/Al有序性的研究方法
    1.4 堇青石的合成、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进展
        1.4.1 堇青石的合成研究进展
        1.4.2 堇青石的性能研究进展
        1.4.3 堇青石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4种高岭土原料特征及其高岭石晶体结构分析
    2.1 实验
        2.1.1 实验用原料
        2.1.2 测试样品制备
        2.1.3 性能与结构表征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 4种高岭土的化学成分和外观分析
        2.2.2 4种高岭土颗粒的显微形貌分析
        2.2.3 不同高岭土流变性能和可塑性能分析
        2.2.4 利用XRD分析高岭石结构的有序/无序性
        2.2.5 利用FTIR分析高岭石结构的有序/无序性
        2.2.6 利用TG-DSC分析高岭石结构的有序/无序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堇青石陶瓷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
        3.1.1 配方组成设计
        3.1.2 样品制备
        3.1.3 性能与结构表征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利用高温显微镜研究合成堇青石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3.2.2 堇青石陶瓷的制备和烧结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2.3 不同高岭土原料制备的堇青石陶瓷中堇青石含量的分析
        3.2.4 合成堇青石陶瓷显微结构的研究
        3.2.5 堇青石陶瓷的热膨胀系数的研究
        3.2.6 堇青石陶瓷电学性能的研究
        3.2.7 影响堇青石陶瓷使用性能的因素分析
        3.2.8 堇青石陶瓷的使用性能评价和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堇青石合成机理及反应过程的研究
    4.1 实验
        4.1.1 样品制备
        4.1.2 性能与结构表征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堇青石合成过程中物相转变分析
        4.2.2 堇青石合成的反应过程和热力学分析
        4.2.3 堇青石合成过程的烧结动力学
        4.2.4 堇青石合成过程的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合成堇青石的晶体结构及合成机理
    5.1 实验
        5.1.1 样品制备
        5.1.2 结构与性能表征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合成堇青石晶体结构的XRD分析
        5.2.2 合成堇青石晶体结构的FTIR分析
        5.2.3 合成堇青石晶体结构的~(29)Si NMR分析
        5.2.4 合成堇青石结构Si/Al有序性原因分析
        5.2.5 合成堇青石机理的固体核磁共振的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堇青石陶瓷粉体改性的研究
    6.1 实验
        6.1.1 配方组成及设计
        6.1.2 样品制备
        6.1.3 结构与性能表征
    6.2 结果分析与讨论
        6.2.1 堇青石陶瓷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6.2.2 改性后合成堇青石粉体的外观和显微形貌分析
        6.2.3 SEM-EDS分析
        6.2.4 XRD分析
        6.2.5 FTIR分析
        6.2.6 ~(29)Si NMR分析
        6.2.7 HF-HNO_3 混合酸处对合成堇青石粉体的作用机理探讨
        6.2.8 改性后粉体耐高温性能研究
        6.2.9 改性粉体烧结后试样的显微结构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巴林石的矿物学与宝石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巴林石概述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巴林石的研究现状
        1.3.2 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成果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2 成矿地质特征
    2.1 矿区自然、地理、交通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构造位置
        2.2.2 区域地层
        2.2.3 区域岩浆岩
    2.3 矿区地质特征
        2.3.1 矿区地层及岩性特征
        2.3.2 次火山岩
        2.3.3 矿区构造特征
        2.3.4 围岩蚀变特征
    2.4 矿床地质
        2.4.1 矿脉特征
        2.4.2 矿石成分、结构构造
        2.4.3 矿石物理性质
        2.4.4 成矿期次
        2.4.5 矿床成因
3 矿物学研究
    3.1 主要矿物组成
        3.1.1 高岭石族矿物
        3.1.2 明矾石
    3.2 次要矿物成分
        3.2.1 鱼子冻中的“鱼子”
        3.2.2 水草冻中的“水草”
        3.2.3 鸡血石中的“血”
        3.2.4 黑辰砂与辰砂
        3.2.5 巴林石中的黑色不透明矿物
    3.3 小结
4 宝石学研究
    4.1 宝石学基本性质
        4.1.1 颜色
        4.1.2 透明度
        4.1.3 光泽
        4.1.4 折射率
        4.1.5 硬度
        4.1.6 密度
    4.2 巴林石分类与命名
        4.2.1 巴林鸡血石
        4.2.2 巴林福黄石
        4.2.3 巴林冻石
        4.2.4 巴林彩石
        4.2.5 巴林图案石
        4.2.6 建议
    4.3 质量评价及鉴定特征
        4.3.1 巴林鸡血石
        4.3.2 巴林福黄石
        4.3.3 巴林冻石
        4.3.4 巴林彩石
        4.3.5 巴林图案石
    4.4 颜色成因探讨
        4.4.1 镜下观察
        4.4.2 化学分析
        4.4.3 巴林石颜色成因机理
    4.5 巴林石透明度的影响因素
        4.5.1 结构对透明度的影响
        4.5.2 矿物组成对透明度的影响
        4.5.3 巴林石透明度的影响因素
    4.6 小结
5 岩石化学特征
    5.1 区域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
        5.1.1 区域火山岩岩系
        5.1.2 构造环境分析
        5.1.3 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5.2 蚀变围岩及巴林石的岩石化学特征
        5.2.1 蚀变围岩的岩石化学特征
        5.2.2 矿石的岩石化学特征
    5.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3.1 稀土元素特征
        5.3.2 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
    5.4 微量元素
        5.4.1 微量元素特征
        5.4.2 微量元素原始地慢标准化曲线
    5.5 小结
6 氢氧稳定同位素
    6.1 高岭石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6.2 巴林石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6.3 高岭石─水的氢氧同位素分馏
    6.4 成矿温度
    6.5 巴林石成矿热液的来源
    6.6 小结
7 矿床成因机制
    7.1 成矿条件
        7.1.1 成矿构造背景
        7.1.2 控矿构造
        7.1.3 岩性条件
        7.1.4 热液活动及其性质
        7.1.5 成矿物质来源
    7.2 成矿机理
        7.2.1 矿床成因类型
        7.2.2 巴林石成矿的多期次性
        7.2.3 成矿机制
    7.3 成矿预测
    7.4 小结
8 蓝线石的发现与研究
    8.1 蓝线石岩的产状特征
    8.2 蓝线石的矿物学研究
        8.2.1 蓝线石的结晶学与光性特征
        8.2.2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8.2.3 蓝线石的化学组成
        8.2.4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8.3 蓝线石岩的工艺性能探讨
    8.4 小结
9 主要结论和建议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Ⅴ
个人简历

四、A Study on the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Kaolin Deposit in Suzhou(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崇义高岭土矿的矿床学和工艺矿物学初探[D]. 罗青. 南京大学, 2017(05)
  • [2]广西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区风化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研究[J]. 万宏宇,付伟,罗鹏,王新宇,覃定量,李春平,高山. 地质与勘探, 2020(01)
  • [3]湖南高岭土的资源类型及低质高岭土的开发利用研究[D]. 刘纯波. 中南大学, 2004(04)
  • [4]油气耗散作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进展、认识与展望[J]. 吴柏林,魏安军,胡亮,宋子升,张本浩,王海桐,王丹,寸小妮,孙莉,罗晶晶. 地质论评, 2014(06)
  • [5]高岭石插层、剥片及其在橡胶复合材料中应用研究[D]. 程宏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6]苏州阳山高岭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形成途径[J]. 易发成,田煦,李虎杰,郑自立. 西南工学院学报, 1995(04)
  • [7]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D]. 沈崇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8]高岭石荷电性及其在离子输运能量转换体系的应用研究[D]. 周熠.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
  • [9]不同高岭土原料合成堇青石的机理及其改性研究[D]. 陆成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10]巴林石的矿物学与宝石学研究[D]. 王小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标签:;  ;  ;  ;  ;  

苏州高岭土矿床矿物学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