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伸缩式防漏水箱排水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鲍彤[1](2021)在《隧道复合式防排水系统的设计、试验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随着隧道工程的不断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隧道在施工运营过程中,由于防排水系统劣化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导致隧道遭受到地下水不同程度的危害,出现渗漏水现象。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隧道投入使用,隧道防排水系统劣化引发的问题,影响范围必将越来越广,处治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待衬砌出现渗漏水现象之后再开展防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未雨绸缪,而是亡羊补牢。本文依托宁波市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新型复合式隧道防排水系统的研发与应用(201906),首先通过现场调研,介绍了当前隧道中主要采用的防排水材料以及存在的缺陷,分析了渗漏水的成因。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在隧道防水板与二次衬砌之间增设排水板的复合式防排水系统,该系统能在排水盲管堵塞及防水板开裂后继续排水,改善衬砌背后水压状态,有效减少衬砌渗漏水现象。通过室内排水试验、缩尺模型试验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排水板的排水性能,研究了复合式防排水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排水能力和水压力分布规律等,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隧道渗漏水成因分析:通过现场调研,对公路隧道防排水系统中通常采用的防水材料和排水材料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当前防排水系统中在实际工程中存在的缺陷(如盲管堵塞、防水板开裂等),并结合27座公路隧道的现场检测结果,对由此引发衬砌开裂、渗漏水等病害进行了统计分类,并总结分析了渗漏水的主要成因。(2)隧道复合式防排水系统开发:防水板开裂为地下水运移提供了渗水通道,盲管局部堵塞则是加剧了渗漏水的发生,针对这一原因导致的渗漏水,设计了一种在防水板与二次衬砌之间增设排水板的复合式防排水系统,该防排水系统具有可调节、抗淤堵、易维护的特点。(3)隧道复合式防排水系统试验研究:对复合式防排水系统中所增设的排水板展开了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排水性能试验装置,测试了不同排水板和土工布的排水能力和抗淤堵能力,并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了不同排水板的排水特点。根据相似理论,基于满足渗透系数相似比为核心的支护体系,研制了隧道三维可视化渗流模型试验系统,试验过程中记录了正常排水和局部堵塞工况下的排水量和水压等数据,对比分析了复合式防排水系统和常规防排水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水压力分布情况以及渗漏水治理过程中水压力的变化规律。(4)隧道复合式防排水系统工程应用:选取宁波市境内某隧道典型区段开展了复合式防排水系统的工程应用,设置了2种不同排水板(凸壳型排水板和毛细型排水板),对衬砌背后水压力及支护压力进行了现场监测,并根据现场试验结果评价了复合式防排水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复合式防排水系统可为后续隧道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借鉴和参考,为隧道渗漏水防护治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可逐步推广应用于同类工程,论文研究成果对保障隧道长期运营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吴军,肖小军,田凯,杨永丰,章茂福,杨月,李义文,祁倩倩[2](2021)在《贵溪冶炼厂“深度优化节水减排”创新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贵溪冶炼厂通过"坚持深度优化节水减排,践行绿色冶炼发展理念"管理创新项目的实施,在确保产品产量不断攀升的先决下、环保排放指标持续大幅下降,始终保持企业又稳又快的发展,体现了工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冶炼发展方式,符合国家现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江西铜业集团切实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项目实施后,极大地减少了含重金属废水排放入附近地表水体,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对区域渔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项目为周边居民及其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环保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刘庆[3](2020)在《U型水封装置在给排水设备研发中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给排水设备容易出现封水故障,为此,在给排水设备研制开发中设计U型水封装置。在水封管路基本形式下,分析带坡度集气管和水平集气管应用性能。根据水将两边的气体隔离原理,设计U型水封装置,使水流形成通路。选择防泄漏型排水器,定期排水,防止水流泄漏。使用ppr复合管材塑料管,改善以往给水管应用性能差的问题。添加溢流管,保证多余液体能迅速排出。
李美尼[4](2020)在《《招标书》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冯晓乐[5](2020)在《建筑工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污水处理厂性能规范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深入人心,中国建筑工程企业凭借其优质技术和遍布全球的网络,不断扩大自身走出去的步伐,帮助亚非拉国家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与此同时,中国与外界在建筑工程方面的翻译活动也日益增长。本实践报告基于笔者在青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实习时收到的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s(污水厂性能规范)文件,主要包括任务描述、过程描述和翻译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首先确定该建筑工程类文本属于科技信息型文本,分析了文本中的词、句、篇章等特征,并总结了译者遇到的问题:建筑工程类文本术语的生僻难译;建筑工程类文本长难句翻译和表达。本实践报告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首先从忠实原则出发,探讨了建筑工程类文本的词语翻译的忠实性和翻译方法,除了传统的意译、形译外,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新的找译方法,此外还探讨了正确选择词义的重要性。之后从目的原则出发,探讨了如何根据文本中不同的句式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如增译、切割、转换、被动句的翻译等。最后根据连贯原则,从汉语表达和文章连贯的角度,分析了在翻译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保持指代一致和术语的连贯。作者以德国语言学家弗米尔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为支撑,结合建筑工程类文本的特点,来确保翻译实践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本报告分析总结了笔者在翻译建筑工程文本时遇到的问题,加强了笔者对相关行业的认知和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理解,为笔者今后的学习和翻译积攒了宝贵经验,希望能对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春璐[6](2020)在《新型分体式气举柱塞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柱塞气举技术是目前能够解决因气田开采而造成的井内积液问题的最经济有效的排水采气技术。气井井下排水采气装置的工作性能是决定工艺实施的关键,为提高效率,引入了分体式柱塞气举技术以实现不关井生产,但目前此技术面临许多问题,如气体滑脱和液体漏失导致密封效果不好,严重时导致泄露;井中下落过程中提前结合、下落困难以及未实现完全不关井等。根据分体式柱塞气举原理及排液运行规律,本文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以典型分体式柱塞结构为基础,开展了分体式柱塞气举装置的优化设计及数值模拟研究。为了保证装置设计的可行性以及排水采气的有效性,研究时采用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室内实验三者结合的方式。针对目前分体式柱塞存在的气体窜流和液体漏失而影响排液效率问题,本文以典型分体式柱塞外壁密封环槽结构为基础,从不同槽型、槽深、槽宽、槽间距及槽数方面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并利用Fluent软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柱塞外壁开设环槽能形成紊流密封效果,明显增大柱塞上下压差,提高其密封性。不同环槽形状对柱塞排水采气的密封性能有显着影响,且斜梯形槽的密封效果最好。当槽深为6mm,槽宽为12mm,槽间距为4mm,槽数量达17个时,柱塞的密封效果最佳。针对柱塞存在的井中下落过程中提前结合及下落困难等问题,本文对柱塞内孔及密封体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引入的文丘里式内孔结构提高了柱塞的下落能力,下落速度提高了约41%,同时补偿了因提高密封性能而增加的柱塞下落阻力。此外,与之匹配的球密封体球径相应减小,下落能力明显提高,避免了与柱塞的提前结合,在大气量下也不存在下落问题。在上述优化结果的基础上,开展了数值模型验证实验、柱塞密封性能及排液实验等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分体式柱塞排液性能良好,可适应不同井况的要求,实验工况下漏失量均小于1%。密封性能及携液能力显着提高,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误差低于10%,进一步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实现了不关井生产的连续性高效排水采气,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杨阳[7](2020)在《机械类专利摘要汉译英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笔者自2019年3月起在德州同创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实习,在那里接到专利摘要的翻译任务。笔者翻译了多个领域的专利摘要,其中以机械类专利摘要为主。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对机械类专利摘要的汉译英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期望能为从事机械相关领域翻译的译者提供借鉴与帮助。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类科技文本,文体特点鲜明。根据公司和客户的翻译要求,对摘要部分的翻译侧重于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整体内容。另外,考虑到汉译英的目标读者是国外用户,故而笔者采用了以语义翻译为主、交际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并从所完成的二十多万字的机械类专利摘要稿件中选取了一万多字作为本实践报告分析的语料,并从18个案例分析中总结出部分翻译方法和技巧。本实践报告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机械类专利摘要的翻译任务及研究其英译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从内容和文本特点上对机械类专利摘要的汉语文本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其翻译的要求。第三部分介绍了翻译实践的过程,从稿件翻译前的准备阶段,到翻译过程中的工作阶段,再到稿件最后的审校阶段。第四部分对典型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本着以语义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从理解、表达、变通三个环节探讨了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理解主要是指对原文本的理解,包括理解机械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包括对多定语名称和机械术语中近义词的理解;表达侧重于“过度翻译”,特别是对于范畴词、无主句及长定语句的翻译;为使目的语文本符合翻译要求,译文也采用了一些变通技巧,比如重复核心名词,拆句和增词。第五部分总结了机械类专利摘要翻译实践的收获,分析了此次翻译的局限性,并给其他从事相关翻译的译者们提出了些许建议。
王梓尧[8](2020)在《给水管道智能套筒设计及其修复漏损管道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市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口增多和用水需求提高为城市给水管网带来的负担持续增长,陈旧给水管道老化造成的城市给水管道漏失率高的问题日趋严重,不仅仅对饮用水资源造成影响,同时对管道漏损处的周边土壤环境产生较大危害。相关研究表明,对于中小管径给水管道,发生小孔径爆管概率偏高,而现有管道修复技术针对性强、成本高,现有管道漏失监测设备也存在精度不足、缺乏定向性等问题。课题针对圆孔状给水管道缺陷,设计可以实现管道快速修复功能和漏失在线监测功能的外包式管件—智能套筒,并开展了用于修复管道漏损的水激活性材料的性能表征试验以及智能套筒管道漏损修复试验。根据智能套筒特性设计智能套筒结构,计算套筒外壁厚度和固定螺栓尺寸,构建智能套筒外形。对比光纤光栅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以及压电薄膜传感器的传输灵敏度、设备成本、信号传输稳定性等因素,优选压电薄膜传感器作为在线监测系统传输元件;智能套筒内水激活性材料选择双层重叠覆盖式布置,传感器布置点选取在两层材料重叠处,同时选取套筒上下耳板之间和水激活性材料与套筒内壁贴合处作为辅助点位;智能套筒在外压0.60MPa和负内压0.001MPa下均能保证良好的稳定性,证明了智能套筒具备足够的强度。通过分析丁腈橡胶、氯丁橡胶、天然橡胶基材的吸水率、浸水力学特性变化,优选丁腈橡胶作为水激活性材料基材,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丁腈橡胶吸水膨胀橡胶,对橡胶进行配方设计,完成丁腈橡胶亲水改性、橡胶原材料混炼和硫化工艺,制备水激活性材料。通过对水激活性材料浸水后力学特性和抗水压能力分析,发现水激活性材料浸水后抗拉伸性能和抗撕裂性能平均下降10%,双层材料抗水压可达0.58MPa;综合多组浸水试验分析,水激活性材料饱和吸水膨胀率约为410%,浸水质量损失率约为11%,并且具备良好的耐候性能和耐化学介质能力,具备智能套筒所需的材料吸水膨胀特性和耐腐蚀能力。分析了材料浸水后对水质常规指标和特定指标的影响,材料浸水72h后对浊度上升0.16、p H值上升至7.58.0,水中残留的锌元素和硫化物对给水管网系统来说可忽略不计,可以满足接触饮用水的卫生条件。为验证智能套筒的实用性,分别采用静态加压试验和动态通水试验分析其表征管道漏损信号的可能性和漏失报警速率。静态加压下监测点位的应变值随着水激活性材料内吸水组分大面积吸收水分,波动幅度逐渐平缓,应变曲线趋向稳定,在管道内压力变化时应变曲线特征变化明显,足够表征管道漏损信号;动态加压试验中,在实际漏损管道安装智能套筒2h内,水激活性材料对管道修复效果明显,修复速率较高,监测点应变值波动幅度略微增大,幅度变化量减小,材料吸水趋近饱和,智能套筒具备较高的漏水修复速率。本课题构建了智能套筒外壳和套筒内水激活性材料,优选了漏损信号数据传输系统,研究了材料的理化特性并进行了实际应用试验,为给水管道局部漏损快速修复和在线监测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可在较低成本下有效控制给水管网漏失,保护给水管道,节约水资源。
宏杰[9](2020)在《基于不同失效形式下的给水管网漏失指数模型和漏失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政给水管网被喻为生命线工程,它对城市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巨大。而城市供水管网不时发生的的漏损、爆管等事故,造成人们生活用水水压减小、流量减少,更有甚至造成用水中断,同时也会使得爆管点周围路面塌陷,给行驶车辆带来安全隐患,漏失点周边环境中的细菌直接与管中水流接触进入供水系统内部,造成市政给水系统供水水质变差影响居民用水安全。研究给水管网漏失已经成为供水行业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针对供水系统管网漏损控制中存在的漏失模型难以定量化和漏失点定位难的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市政供水管网减少漏失、节能降耗提供技术支持。首先,工程实践中常将供水管网中的漏失量表示成与压力的指数关系,但供水管网运行中各影响因素对指数模型的影响情况还不够明确,本文以传统的指数漏失模型为基础展开研究,分析探讨了漏失量与管道水压、漏口面积、漏口形状、管道埋设条件等的响应关系。为探究其中的规律,揭示管道漏失机理,针对指数漏失模型做了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取漏失研究数据,将水压与漏失量做曲线拟合,证明了水压与漏水量之间呈现指数关系。为得出指数模型中漏失指数和漏失系数随漏口尺寸及漏口形状之间的变化规律,设计了三种形式的漏口(即圆形漏口、矩形漏口、方形漏口)进行漏失实验,研究表明各漏口形式下漏失量随着水压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但是各种形式漏口增长幅度各不相同,这与漏失过程中漏口面积随水压增加不断变化有关。为探究动态的漏失面积对漏失量的影响,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得出各形式漏口面积随水压增加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二项指数漏失模型,通过曲线拟合得到了二项指数模型中面积变化参数与漏口尺寸之间的关系,弥补了传统指数模型的不足,为漏失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使得漏失量的计算更加精准。另外,到目前为止,市政给水管网诊断技术还不够完善,漏报错报常有发生。本文借助人工智能的方法,研究漏点定位和漏失量预测技术。漏失发生瞬间产生的压力波会对整个给水管网系统造成影响,并且不同漏点对管网系统影响各不相同,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每一种模式进行相应的学习训练可找出漏点具体位置。通过供水管网仿真模拟平台得到各漏水点压力流量样本数据,使用搭建的PSO-SVM系统对数据建立映射关系,来实现漏失点定位并对该漏点位置对应的漏失量做出预算,经训练本次构建的模型在给水管网漏失诊断方面应用效果良好,为供水管网漏损诊断提供了借鉴。
陈晓宇[10](2020)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调蓄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以“宝安片区”为例》文中认为2014年起海绵城市的模式在我国被确认为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的的雨水径流的控制、水资源的紧缺、水流污染物的控制以及生态水系的保护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深圳市在2016年成功地申请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随后,深圳开启了新的一轮水环境综合治理,本次采用全新治理模式,跳出传统的治水零敲碎打模式,施行流域打包,统一机构来综合管理污水治理系统的实施与建设,重点在于推进控源截污工程与雨洪管理工程,系统地考虑了区域内水体的给排水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基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在于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工程实际运用到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正本清源项目和上下村调蓄池项目之中。通过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内未分流区域污水支管网完善工程的实施,以及上下村调蓄池的建设,减少污水排入合流制管、排入河道的数量,从而改善片区内污染状况,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建立新的城市水体景观,消除上下游间水环境矛盾,提高整个区域的水环境质量。本文通过对深圳市茅洲河流域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调查,根据其城市的现状特点,结合自身建设基础优势,按照我国的规范要求对城市的海绵化改造的设计和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在对城市雨洪调蓄系统进行研究,对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和比选,进行最优化设计。
二、伸缩式防漏水箱排水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伸缩式防漏水箱排水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隧道复合式防排水系统的设计、试验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防排水系统劣化机理及相关研究 |
1.2.2 隧道渗流场及外水压力的相关研究 |
1.2.3 隧道防排水材料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隧道渗漏水病害调研及复合式防排水系统设计 |
2.1 隧道常规防排水系统 |
2.1.1 防水设计 |
2.1.2 排水设计 |
2.2 防排水系统存在的不足 |
2.2.1 盲管施工问题 |
2.2.2 防水层施工问题 |
2.3 渗漏水病害调研 |
2.3.1 渗漏水病害分析 |
2.3.2 渗漏水成因分析 |
2.4 复合式防排水系统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排水板排水能力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的开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2.3 试验方案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式防排水系统模型试验研究 |
4.1 模型试验开展 |
4.1.1 模型试验相似理论 |
4.1.2 模型试验相似材料 |
4.2 试验内容 |
4.2.1 试验装置 |
4.2.2 试验监测内容 |
4.2.3 试验工况 |
4.3 隧道渗流模型试验 |
4.3.1 正常排水 |
4.3.2 单侧排水盲管堵塞 |
4.3.3 环向排水盲管堵塞 |
4.3.4 全堵塞 |
4.4 隧道渗漏水模型试验 |
4.5 小结 |
第5章 复合式防排水系统现场试验 |
5.1 工程背景 |
5.2 现场试验方案 |
5.2.1 监测仪器 |
5.2.2 试验方案 |
5.3 监测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贵溪冶炼厂“深度优化节水减排”创新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施背景 |
(一)从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看 |
(二)从贵冶高质量发展追求看 |
(三)从减排实践高质量完成需求看 |
二、实施步骤和主要做法 |
(一)推进体制机制升级,夯实深度节水减排制度保障 |
(二)推进管理流程优化,畅通深度节水减排实现路径 |
1. 梳理关键节点,破除“难点”“痛点” |
2. 优化应急站科学收水模式,确保废水排放指标可控 |
三、推进前沿技术探索应用 |
(一)搭建安全环保管控一体化信息平台,提升环保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
(二)开展标本兼顾治理,解决源头污染及确保排放可控 |
1. 污染源头治理——制酸区域 |
2. 污染源头治理——电解区域 |
3. 污染源头治理——一车间区域 |
4. 污染源头治理——新材料区域 |
四、实施效果 |
(一)指标完成情况 |
(二)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
1. 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应急站每年可创效益如表3所示。 |
2. 社会效益 |
(3)U型水封装置在给排水设备研发中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封管路设计方案 |
1.1 基本形式 |
1.2 带坡度集气管水封管路 |
1.3 水平集气管的水封管路 |
2 U型水封装置 |
2.1 排水器 |
2.1.1 排水器投运 |
2.1.2 排水器的点检维护 |
2.1.3 煤气排水器的点检步骤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
2.2 给水管 |
2.3 溢流管 |
3 结束语 |
(5)建筑工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污水处理厂性能规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1 Background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
1.2 The Results of the Task |
1.3 Text Analysis |
1.3.1 Text Type Analysis |
1.3.2 Content Analysis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s |
2.1.1 Translation Tools |
2.1.2 Selection of Parallel Texts |
2.1.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Methods |
2.2 Translation of the ST |
2.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
2.3.1 Self-proofreading |
2.3.2 Peer Proofreading |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
3.1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under the Skopos Theory |
3.1.1 Non-Translation of the Proper Nouns |
3.1.2 Translation of Terms |
3.1.3 Proper Choice of Word Meaning |
3.2 Sentence Translation under the Skopos Theory |
3.2.1 Amplification |
3.2.2 Conversion |
3.2.3 Division |
3.2.4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 |
3.3 Coherence of Overall Text under Skopos Theory |
3.3.1 Coherence of Difficult Sentences |
3.3.2 Coherence of Anaphora |
3.3.3 Coherence of Terms |
Chapter4 Conclusion |
4.1 Findings and Gains |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lica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
(6)新型分体式气举柱塞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柱塞排水采气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3 柱塞工具的发展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分体式柱塞气举装置的结构设计 |
2.1 分体式柱塞气举的工作原理 |
2.2 分体式柱塞排液运行规律 |
2.3 分体式柱塞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新型分体式柱塞气举装置结构设计 |
2.4.1 新型分体式柱塞气举装置总体结构 |
2.4.2 新型分体式柱塞组件的结构设计 |
2.5 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分体式柱塞气举装置排液运行理论分析 |
3.1 井况参数 |
3.2 柱塞密封性能及下落能力的判定 |
3.3 分体式柱塞运行速度的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分体式柱塞气举装置的数值模拟研究 |
4.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4.1.1 控制方程 |
4.1.2 湍流模型 |
4.2 边界(工况)条件 |
4.3 分体式柱塞密封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
4.3.1 物理模型及边界处理 |
4.3.2 柱塞外壁不同环槽槽型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4.3.3 柱塞外壁不同环槽深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4.3.4 柱塞外壁不同环槽宽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4.3.5 柱塞外壁不同环槽间距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4.3.6 优选参数后不同环槽柱塞的密封性能分析 |
4.4 分体柱塞下落能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
4.4.1 物理模型和边界处理 |
4.4.2 文丘里内孔结构对柱塞下落能力的影响 |
4.4.3 不同工况对分体柱塞下落能力的影响 |
4.5 密封体下落能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
4.5.1 物理模型和边界处理 |
4.5.2 不同直径对密封体下落能力的影响 |
4.5.3 不同工况对密封体下落能力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体式柱塞气举装置室内实验研究 |
5.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5.1.1 装置设计特点 |
5.1.2 实验装置总成 |
5.1.3 实验流程 |
5.2 实验参数 |
5.3 实验内容 |
5.4 实验步骤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5.1 柱塞环槽结构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 |
5.5.2 斜梯形槽柱塞的携液能力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机械类专利摘要汉译英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ranslation Tasks for Mechanical Patent Abstracts |
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ranslation of Mechanical Patent Abstracts |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 Contents of the Source Text |
2.2 Features of Mechanical Patent Abstracts |
2.2.1 Lexical Features |
2.2.2 Syntactic Features |
2.2.3 Discourse Features |
2.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
2.3.1 Accuracy |
2.3.2 Fluency |
2.3.3 Conformity of Formats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3.1.1 Training and Learning |
3.1.2 Tools |
3.2 Efforts during Translation |
3.2.1 Difficulties |
3.2.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
3.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
3.3.1 Four Main Types of Errors |
3.3.2 Quality Evaluation Rules of Translation |
3.3.3 Three Phases of Proofreading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Understanding |
4.1.1 Domain Knowledge about Machinery |
4.1.2 Multi-attributive Names |
4.1.3 Synonyms in Mechanical Terms |
4.2 Expressing |
4.2.1 Category Words |
4.2.2 Sentences without Subjects |
4.2.3 Sentences with Long Attributives |
4.3 Revision |
4.3.1 Repeating Core Nouns |
4.3.2 Splitting Sentences |
4.3.3 Adding Conjunction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Summary |
5.2 Limitations |
5.3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Part of My Translation of Mechanical Patent Abstracts |
Appendix Ⅱ Terms |
(8)给水管道智能套筒设计及其修复漏损管道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给水管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给水管道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1 试验材料与药品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系统 |
2.2 试验方法与检测指标 |
2.2.1 吸水膨胀橡胶合成方法 |
2.2.2 吸水膨胀橡胶材料结构表征方法 |
2.2.3 吸水膨胀橡胶材料性能表征方法 |
第3章 智能套筒结构与优化 |
3.1 智能套筒结构设计 |
3.1.1 智能套筒外形设计 |
3.1.2 智能套筒壁厚计算 |
3.1.3 智能套筒连接螺栓计算 |
3.2 数据传输传感器比选 |
3.2.1 光纤光栅传感器 |
3.2.2 电容式传感器 |
3.2.3 压电薄膜传感器 |
3.3 数据传输系统布置方式设计 |
3.4 智能套筒结构强度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激活性材料合成 |
4.1 水激活性材料基材比选 |
4.1.1 NBR丁腈橡胶 |
4.1.2 CR氯丁橡胶 |
4.1.3 NR天然橡胶 |
4.2 水激活性材料合成与优化 |
4.2.1 NBR亲水改性处理 |
4.2.2 WSR混炼胶制备 |
4.2.3 硫化曲线确定及橡胶硫化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激活性材料性能表征 |
5.1 水激活性材料物理性能分析 |
5.1.1 拉伸性能 |
5.1.2 撕裂性能 |
5.1.3 抗水压能力 |
5.2 水激活性材料化学性能分析 |
5.2.1 WSR吸水率测试及质量损失率测试 |
5.2.2 WSR耐候性能测试 |
5.2.3 WSR耐化学介质性能测试 |
5.3 水激活性材料浸水水质安全性分析 |
5.3.1 对于水质常规指标的影响 |
5.3.2 硫化物及锌元素残留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套筒修复管道漏损试验 |
6.1 智能套筒静态加压试验 |
6.1.1 静态加压试验方法设计 |
6.1.2 静态加压试验结果分析 |
6.2 智能套筒动态通水试验 |
6.2.1 动态通水试验方法设计 |
6.2.2 动态通水试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不同失效形式下的给水管网漏失指数模型和漏失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世界水资源现状 |
1.1.2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漏失研究方法 |
1.2.1 外部检测法 |
1.2.2 内部检测法 |
1.2.3 漏失模型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漏点实验平台构建 |
2.1 实验所需数据获取 |
2.2 实验装置的组成 |
2.2.1 配电系统 |
2.2.2 控制系统 |
2.2.3 管网数据在线监测系统 |
2.2.4 循环水系统 |
2.2.5 失效管段更换系统 |
2.3 实验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流场及失效管段结构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法 |
3.2 流固耦合求解介绍 |
3.2.1 流场域求解介绍 |
3.2.2 失效管段结构求解介绍 |
3.2.3 流固耦合介绍 |
3.3 求解设置 |
3.3.1 耦合设置 |
3.3.2 FIUENT求解设置 |
3.3.3 结构求解设置 |
3.4 求解分析 |
3.4.1 流场域分析 |
3.4.2 失效管段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给水管网漏失量计算模型的研究 |
4.1 漏失量计算的基本理论 |
4.2 影响管道漏失流量的因素 |
4.2.1 压力 |
4.2.2 漏口形状 |
4.2.3 漏失面积 |
4.2.4 管道埋设条件 |
4.3 非覆土条件下指数模型各参数变化规律的研究 |
4.3.1 圆形失效漏口对指数模型的影响 |
4.3.2 矩形失效漏口对指数模型的影响 |
4.3.3 方形失效漏口对指数模型的影响 |
4.4 覆土条件下指数模型各参数变化规律的研究 |
4.4.1 圆形失效漏口对指数模型的影响 |
4.4.2 矩形失效漏口对指数模型的影响 |
4.4.3 方形失效漏口对指数模型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SO-SVM模型对供水管网漏点定位与漏失量预测 |
5.1 理论分析 |
5.1.1 人工智能技术对供水管网的诊断 |
5.1.2 支持向量机(SVM)介绍 |
5.1.3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介绍 |
5.2 PSO-SVM模型的搭建 |
5.3 性能度量指标 |
5.4 性测试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调蓄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以“宝安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调蓄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
1.2.2 调蓄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流域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
2.1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2 茅洲河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及主要特点 |
2.3 流域内的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现状调查 |
2.3.1 点源污染 |
2.3.2 面源污染调查 |
2.3.3 河道污染状况分析 |
3 海绵城市技术研究 |
3.1 绿色屋面 |
3.1.1 绿色屋面的构成 |
3.1.2 绿色屋面的功能 |
3.1.3 绿色屋面的设计 |
3.1.4 绿色屋面的应用 |
3.1.5 设有绿色屋面的雨水管道峰值流量情况分析 |
3.2 下沉式绿地 |
3.2.1 下沉式绿地概述 |
3.2.2 下沉式绿地的研究方案 |
3.2.3 设有下沉式绿地后雨水管道峰值流量情况分析 |
3.3 雨水调蓄池 |
3.3.1 调蓄设施概述 |
3.3.2 雨水排水系统的技术原理 |
3.3.3 雨水调蓄池的计算方法 |
3.3.4 设有雨水调蓄池后雨水管道峰值流量情况分析 |
3.4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的综合分析 |
3.4.1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3.4.2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径流消减量情况 |
3.4.3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
4 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建设方案论证 |
4.1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
4.1.1 主要设计内容 |
4.1.2 计算原则 |
4.1.3 工程设计参数计算 |
4.1.4 相关参数取值 |
4.1.5 工程设计方案 |
4.2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论证 |
4.2.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线 |
4.2.2 基础性海绵设施的方案论证 |
4.2.3 可选性海绵设施方案论证 |
4.3 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设计 |
4.3.1 基础性海绵设施的方案设计 |
4.3.2 可选性海绵设施方案设计 |
5 上下村调蓄池建设方案设计 |
5.1 上下村调蓄池情况简介 |
5.1.1 调蓄池池容的计算 |
5.1.2 调蓄池运行原理 |
5.1.3 上下村调蓄池绿地设计 |
5.2 调蓄池基坑支护方案的比选 |
5.2.1 基坑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
5.2.2 方案选型原则 |
5.2.3 基坑支护方案 |
5.2.4 基坑止水、降水设计 |
5.3 调蓄池方案比选 |
5.3.1 方案一:异地处理方案 |
5.3.2 方案二:就地处理方案 |
5.3.3 方案比选 |
5.4 出水管线方案比选 |
5.4.1 设计原则 |
5.4.2 管径及流量确定 |
5.4.3 管材比选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伸缩式防漏水箱排水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复合式防排水系统的设计、试验及工程应用[D]. 鲍彤.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2]贵溪冶炼厂“深度优化节水减排”创新与实践[J]. 吴军,肖小军,田凯,杨永丰,章茂福,杨月,李义文,祁倩倩. 创新世界周刊, 2021(01)
- [3]U型水封装置在给排水设备研发中的设计[J]. 刘庆. 轻工科技, 2020(09)
- [4]《招标书》英译汉实践报告[D]. 李美尼. 东南大学, 2020
- [5]建筑工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污水处理厂性能规范为例[D]. 冯晓乐.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6]新型分体式气举柱塞结构及性能研究[D]. 刘春璐.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机械类专利摘要汉译英实践报告[D]. 杨阳.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8]给水管道智能套筒设计及其修复漏损管道的试验研究[D]. 王梓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基于不同失效形式下的给水管网漏失指数模型和漏失诊断研究[D]. 宏杰.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6)
- [10]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调蓄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以“宝安片区”为例[D]. 陈晓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标签: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