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通用切片方法的收敛性和计算精度

改进的通用切片方法的收敛性和计算精度

一、改进的通用条分法的收敛特性和计算精度(论文文献综述)

毛浩然,苏爱军[1](2021)在《基于FLAC3D模拟统计的分条间作用力倾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FLAC3D5.0软件在天然工况条件下对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3个典型滑坡进行模拟计算,得出条块间的实际作用力倾角,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和欧几里德距离法,对实际作用力倾角和各条分法假定条块间作用力倾角的相关性系数、欧几里德距离进行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美国陆军工程师团法、简化简布法以及毕肖普法与数值模拟角度之间的相关性为负无穷大,传递系数法、罗厄法与数值模拟角度呈负相关性;(2)假定的条块间作用力倾角与数值模拟角度之间的欧几里德距离由小到大关系为:美国陆军工程师团法<罗厄法<简化简布法与简化毕肖普法<传递系数法;(3)现行条分法假定的条块间作用力倾角与数值模拟角度存在较大的偏离,未来应着重于条块间作用力方向与实际边坡荷载和工况条件等关系的研究,通过理论推导而非假定的方法来解决倾角问题。

李元松,王玉,朱冬林,闫海涛,戴哲[2](2021)在《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岩土工程技术的进步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因对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缺乏足够的认识而评价方法选择不当导致工程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对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原理、假设条件及适用范围进一步疏理很有必要。首先从评价方法的学科领域、基本原理、评价模型的假设条件等角度将其分为工程地质经验评价法、工程力学理论分析法、应用数学理论分析法、试验模拟法和现场监测与预测分析法等五大类。选择代表性的方法介绍每类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归纳各类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最后对边坡稳定性研究及其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徐雷[3](2021)在《台风暴雨诱发的公路边坡失稳研究及综合治理》文中认为

陈昊[4](2021)在《一种新的边坡及抗滑桩数值解法》文中研究指明

陈彬鑫[5](2021)在《淤地坝蓄水改造三维渗流和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渔农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非常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缓解贫困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现开展淤地坝蓄水改造的技术研究。淤地坝防渗条件较差,不具备蓄水能力。而对淤地坝改造前后的渗流和坝坡稳定性分析是蓄水改造的基础。目前对淤地坝的渗流和稳定性研究大多应用二维模型,对于三维性较强的淤地坝,其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有必要开展三维渗流和稳定性分析。西廒沟在坝址处的河道狭窄,其横截面沿着坝轴线的变化较大,宜用三维的方法进行分析。本文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模型,结合流固耦合原理和强度折减法,对该淤地坝的渗流和坝坡稳定性进行验算并对其三维特性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查阅相关文献,对土石坝和淤地坝的渗流和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2)验证二维流固耦合模型,并分析二、三维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性。(3)考虑应力场-渗流场耦合,并采用强度折减法,对原西廒沟淤地坝在设计洪水位时的渗流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原坝体为均质土坝,防渗条件差,蓄水后的渗流量为1.20×10-5m3/s,浸润线溢出点位置为11.54 m,下游溢出点容易发生流土破坏。下游坡受到渗透压力的作用产生一定的位移,对其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在强度折减后求得大坝的稳定安全系数为1.200,不符合规范要求,需进行防渗改造。(4)为使改造后的淤地坝满足土石坝设计规范的要求,结合前期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土工膜改造方案:在上游添加土工膜防渗体,下游设置贴坡排水,并增加坝顶宽度至6 m,放缓上、下游边坡系数分别至2.5、2.0。(5)对土工膜改造后的大坝在竣工期、渗流稳定期和正常运行条件下遇地震三种工况下进行渗流和稳定性计算:(1)竣工期:竣工期大坝上下游边坡放缓,且未受到渗透水作用,大坝上、下游坡的稳定性较好。(2)渗流稳定期:土工膜的防渗效果良好,使得浸润线在土工膜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由18 m降至6 m,坝体内部的水力坡降较小,渗流量减小为1.00×10-6m3/s,渗流溢出点高度为0.22 m。蓄水后大坝上游坡面的位移主要由静水压力引起的,位移的最大值为0.097 m,坝体其余部分的位移较小,下游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2.068。(3)正常运行条件遇地震:采用拟静力法计算大坝在7级地震荷载下的稳定安全系数。上、下游坝坡在受到地震惯性力的影响后稳定性降低,下游坝坡的稳定安全系数为1.230,上游坝坡由于有静水压力在水平方向提供反作用力下仍保持较高的安全水平,安全系数为2.150。(6)西廒沟淤地坝改造前后的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计算结果显示,由于侧向水流和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淤地坝整体浸润线、水平位移、失稳破坏的滑裂面等均表现出明显的三维特性,淤地坝中心截面附近为最不利区域,应给予重点关注。

王盛[6](2021)在《考虑需求侧灵活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能源利用向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的大背景下,构建由电力、天然气、冷、热等多种能源形式在生产、传输、消费等环节互补协调利用的综合能源系统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降低能源利用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蓝图。但同时,综合能源系统在运行层面有着与传统电力系统截然不同的独特的性质。一方面,在传输侧,相较于多由代数方程组描述的电力系统潮流,天然气等能源在管网系统中的流动由偏微分代数方程组描述,其时间常数较大,在运行时段的动态过程不可忽略。另一方面,在需求侧,相较于传统电力系统中单一的电负荷需求,综合能源系统中部分用户同时拥有电、冷、热等多种负荷需求。因此,其能够更为灵活、互补地调整对多种能源的利用策略。这为综合能源系统的灵活、经济运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保障其可靠性带来了挑战。然而,目前对于综合能源系统的可靠性的研究开展较少,并且多集中于中长期可靠性评估,缺乏考虑天然气等能源形式在传输侧的动态特性以及用户在需求侧的灵活性对于综合能源系统在较短的运行时间尺度上的可靠性的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精准刻画并充分挖掘综合能源系统在传输侧的动态特性和需求侧的灵活性,并在运行时间尺度内开展可靠性评估理论研究,望能够为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协调运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研究内容具体包括:(1)提出了考虑多能互补特性的电力天然气联合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基于可靠性网络等效法,建立了气源、燃气机组、非燃气机组、电转气设施等元件的稳态可靠性模型,并基于电力天然气联合优化潮流技术进行元件失效下的系统紧急状态管理,最后建立了节点可靠性评估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分析在考虑电力系统和天然气系统之间的能量双向流动,以及用户对于电力和天然气能源互补利用的条件下,节点的可靠性分布情况,为接下来章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考虑天然气潮流动态特性的电力天然气联合系统运行可靠性评估技术。在研究内容(1)的基础上着眼于运行时间尺度,进一步考虑元件的状态转移和时变的状态概率,以及天然气传输系统的动态特性。通过内置数值差分技术的时序蒙特卡洛法,结合多种计算时间缩减技术,建立了运行可靠性的评估方法。相较于以往研究中的稳态可靠性评估方法,该方法更能贴近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3)提出了考虑灵活自调度的综合能源用户运行可靠性评估技术。在研究内容(1)的多能互补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基于服务的优化自调度策略挖掘需求侧的灵活性。通过所提出的扩展的用户损失函数和备用系统的投切失效模型,建立自调度过程中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模型,最终进行运行可靠性评估。该章节提供的方法能够帮助综合能源用户在变动的能源供应的情况下,优化自身的运行策略,提高运行可靠性。(4)提出了考虑传输侧动态特性与需求侧灵活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协调优化运行技术。在研究内容(2)和研究内容(3)所建立的传输侧动态特性和需求侧灵活性模型的基础上,基于Mc Cormick envelope和二阶锥松弛进行凸化并形成综合能源系统的协调优化控制模型,最终通过基于Lift-and-project割平面法和改进流程的Benders分解法求解。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天然气传输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综合能源用户的灵活性,扩大运行可行域,为电力系统可靠运行提供支撑。(5)研究了考虑传输侧动态特性与需求侧灵活性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可靠性权衡问题。基于研究内容(4)的研究结论,建立能够应对未来风险的综合能源系统紧急状态协同管理技术,并分析了不同运行策略倾向下电力系统和天然气系统之间以及不同运行时段之间的可靠性权衡关系。此研究可以从运行可靠性角度分析,如何协调调度时刻的经济性和对未来运行时刻不确定性风险的应对能力,以及如何协调天然气系统给电力系统开放备用支撑和天然气系统自身运行风险之间的权衡关系,为未来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运行提供支撑。

王文涛[7](2021)在《离子型稀土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与位移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山采用原地浸矿方法进行作业,原地浸矿工艺能够不开挖表土,不破坏矿区植被,有效的保护了矿区的生态环境。但经过调查发现,近些年赣南稀土矿山地质破坏仍然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原地浸矿工艺改变了稀土矿山土体的力学性质,使土体结构遭到破坏,影响了矿山边坡的稳定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给当地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对稀土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龙南市足洞稀土矿山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该矿区的工程地质概况资料,取原状土进行室内试验,测定矿土的物理力学参数,为后续边坡三维建模提供了数据基础,利用Midas/GTS对天然工况下和暴雨工况下的边坡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工况下边坡的安全系数,并比较两种条件下边坡的位移、应力、应变的差异。介绍了矿山采场滑坡在线监测系统,并用BP算法和GA-BP算法对研究区监测点位移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判断预测模型的精确性,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原状土的含水率、密度、初始孔隙比、渗透系数、弹性模量、压缩模量和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试验结果表明:表土层的含水率较大,其他土层含水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土层的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有增大的倾向,土层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偏小,土层为砂性土但含有一定的黏土颗粒,龙南稀土矿渗透系数偏大。(2)通过Midas/GTS软件分析两种不同工况下边坡稳定性,得出结论:边坡在天然工况下安全系数较大,不会发生失稳现象,在暴雨工况下安全系数较小,边坡内部应力、有效应力减小,剪应力、孔隙应力增加,等效应变、塑性应变明显增加,塑性区明显,边坡容易发生滑坡现象。(3)构建矿山采场滑坡在线监测系统,通过裂缝计监测坡体表面位移,位移计监测山体深部变形,应力计监控支护工程应力,渗压计监测渗流,当某项监测数据超过所规定的临界值时,系统发出预警。(4)利用神经网络优越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对未经过处理且有干扰的边坡位移变形数据作预测分析,同时为了避免BP-ANN收敛速度慢、学习效率低等缺陷,采用GA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与阈值,再分别预测边坡位移。预测结果显示,GA-BP神经网络算法性能要高于BP算法,GA-BP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精度要更高,可用GA-BP神经网络算法优化监测系统,预测边坡位移。

徐国良,张振飞,裴伦培,管宏梓,付厚起,董方鹏[8](2021)在《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评价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某边坡为例,论述了在ABAQUS软件中实现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建模过程。采用具有一定厚度的、低强度实体单元模拟节理组,按连续介质处理,节理组与岩块之间创建相互接触作用,通过不断折减结构面强度参数,以模拟达到失稳状态。通过分析坡顶典型质点场变量与X方向的位移关系,以数值计算不收敛作为边坡失稳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41,以坡顶质点出现明显位移作为失稳标准的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32,两种判断标准均表明边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通过积分等效塑性应变区演化图,模拟得到了强度折减状态下边坡失稳时的潜在滑动面,滑动面直观可视且物理意义明确,无需像极限平衡法一样要事先假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

邱海云[9](2021)在《对抗脉冲噪声的自适应滤波算法研究》文中认为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是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常见的应用场景有去噪、回声消除、信道均衡和系统识别等。其中,经典的算法有LMS(Least Mean Square)算法和NLMS(Normalized Least Mean Square)算法,这两种算法具有计算复杂度低和稳定性良好的优势,是目前自适应算法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首先分析对抗脉冲噪声的自适应基础算法,通过研究经典的三类对抗脉冲噪声算法的推导引出自适应算法的基本构架,同时为研究对抗脉冲噪声的自适应算法改进提供思路和方向。脉冲噪声是较为常见的一类噪声,具有高峰值随机出现的特性,脉冲噪声的存在将造成算法出现高误差值,导致传统的非负算法失调而无法收敛。通过研究sigmoid函数框架发现,基于sigmoid构架的代价函数导出的算法对脉冲噪声具有抑制作用,本文将传统非负算法模型嵌入sigmoid构架中导出能够抑制脉冲噪声影响的S-NNLMS(Sigmoid Nonnegative Least Mean Square)算法。同时为了解决S-NNLMS算法在稀疏系统下收敛不均衡和步长选择困难两大问题,本文还引入反比例函数进一步导出基于反比例函数的IP-SNNLMS(Inversely-Proportional Sigmoid Nonnegative Least Mean Square)算法。为提高非负最小均方算法在脉冲噪声环境下的鲁棒性,本文将传统非负算法模型嵌入双曲函数框架导出了一种基于步长缩放器的R-NNLMS(Robust Nonnegative Least Mean Square)算法,R-NNLMS利用步长缩放器的特性消除脉冲噪声存在时造成的影响。同时为了解决算法在稀疏系统识别问题上的缺陷,得到改进的IPRNNLMS(Inversely-Proportional Robust Nonnegative Least Mean Square)算法。实验结果显示导出的两类算法在脉冲噪声环境下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能,同时在非脉冲噪声环境下依旧保持NNLMS算法原有的收敛性能。AP(Affine Projection)类算法对脉冲噪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这一类算法对有色输入的影响有抑制作用,但现有的AP算法存在收敛性能不足问题。为了提升现有的AP类算法的收敛性能,本文导出一种基于韦布M-transform代价函数的AP-WMLMS(Affine Projection Weibull M-transform Least Mean Square)算法,通过联合韦布Mtransform代价函数和权值的均方偏差约束导出AP-WMLMS算法。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现有的几类AP算法本文提出的算法在收敛性能上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还保持原有AP算法对抗脉冲噪声和有色输入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系统内在特性,估算参数根据先验知识常常会约束在一定范围,本文在LMF(Least Mean Fourth)算法模型的基础上添加Boxed约束,使用KarushKuhn-Tucker(KKT)条件和不动点迭代算法导出BXCLMF(Boxed-constraint Least Mean Fourth)算法。实验结果显示,BXCLMF算法相较于BXCLMS(Boxed-constraint Least Mean Square)算法和其它LMF类算法收敛性能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该算法在各类噪声环境下都有良好的收敛性能。

李浚弘[10](2021)在《考虑岩土体剪胀特性的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在一些地势险峻环境恶劣的山区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见软质岩路堑边坡工程,由于力学特性复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该类工程的安全性更加重视,这也给设计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准确分析边坡稳定性状态与采取合理有效的支护措施是边坡安全设计与施工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优选出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等效参数考虑剪胀角的影响;结合建个元路堑高边坡工程实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和加固措施进行了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软质岩路堑边坡的地质特征以软弱岩体和破碎岩体为主,膨胀性是软质岩最为重要的特性之一,它与岩土体的剪胀性密切相关,在软质岩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中需对岩土体剪胀特性进行分析。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通过建立模型,选取适宜的失稳判据及安全系数定义方式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优选。研究可知,为反映计算过程强度参数演化规律,在允许试验的条件下,选用非等比例相关联折减法最可靠;而未进行试验的情况下,建议采用临界曲线法分析边坡稳定性。(2)提出采用等效参数与临界曲线相结合的方法,在考虑剪胀角的影响下进行软质岩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随剪胀角的增大安全系数增大,且增长速度变缓,剪胀角对安全系数的影响具有一定范围,在实际工程计算中需要考虑剪胀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临界曲线的双系数折减法可较为直观地体现出剪胀角的影响程度,在研究剪胀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时可采用此方法进行分析。(3)以红河州建水(个旧)至元阳高速公路项目AK0+560~AK0+660段右侧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强度折减法以及基于临界曲线的等效参数双系数折减法,进行优化设计前后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该边坡可在施工过程中取消锚拉式桩板墙支护,调整为采用放坡开挖并加锚杆支护。此方案既达到设计要求,又减少工程成本,极大地满足了边坡设计安全性和效益性双重指标。

二、改进的通用条分法的收敛特性和计算精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的通用条分法的收敛特性和计算精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LAC3D模拟统计的分条间作用力倾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滑坡简介
    1.1 东风桥滑坡
    1.2 杏子树塆东侧滑坡
    1.3 东湾滑坡
2 滑坡模型的建立
    2.1 剖面的选取与滑面的确定
    2.2 剖面岩土层的简化
    2.3 条块划分与网格单元尺寸的确定
    2.4 本构模型与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
    2.5 边界条件的确定
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1 最大不平衡力记录图
    3.2 网格节点速度
    3.3 塑性区域图
    3.4 应变增量图
    3.5 X、Z方向位移图
    3.6 XX方向、XZ方向应力云图
4 条块间作用力倾角的统计与对比分析
    4.1 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欧几里德距离
    4.2 条块间作用力倾角的统计与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2)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分类
    1.1 工程地质定性分析法
    1.2 工程力学理论分析法
    1.3 应用数学理论分析法
    1.4 试验模拟法
    1.5 原位监测分析法
2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1 工程地质定性分析法
    2.2 工程力学理论分析法
        2.2.1 极限平衡分析法
        2.2.2 极限分析法
        2.2.3 数值分析方法
        2.2.4 边坡岩土体力学参数反演
    2.3 应用数学理论分析法
        2.3.1 相关性分析法
        2.3.2 可靠性分析方法
        2.3.3模糊、粗糙、可拓与集对分析
        2.3.4 人工神经网络法
        2.3.5 其它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2.4 试验模拟法
    2.5 原位监测分析法
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3.1 边坡稳定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3.2 边坡稳定性评价发展趋势
4 结论

(5)淤地坝蓄水改造三维渗流和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淤地坝概况
        1.2.1 淤地坝结构特点
        1.2.2 淤地坝发展现状
    1.3 淤地坝防渗改造的主要措施及土工膜防渗的相关研究
        1.3.1 淤地坝防渗改造的主要措施
        1.3.2 目前土工膜防渗的相关研究
    1.4 国内外对渗流及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4.1 渗流和稳定性分析的发展过程
        1.4.2 考虑流固耦合的渗流及稳定性计算
        1.4.3 三维的渗流和稳定性计算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计算原理
    2.1 流固耦合理论
        2.1.1 渗流场和应力场的相互影响
        2.1.2 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方程
    2.2 强度折减法
        2.2.1 传统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
        2.2.2 强度折减基本理论
        2.2.3 强度折减法的破坏准则
        2.2.4 强度折减法在ABAQUS中的实现
    2.3 土体本构模型
        2.3.1 土体本构模型概述
        2.3.2 摩尔-库伦弹塑性模型
第3章 三维模型与二维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
    3.1 二维模型计算
    3.2 模型验证
    3.3 三维模型计算
第4章 西廒沟淤地坝渗流和稳定性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坝体模型
        4.2.1 网格划分
        4.2.2 荷载和定解条件
        4.2.3 材料参数
    4.3 计算结果
        4.3.1 渗流计算结果及分析
        4.3.2 稳定性计算结果及分析
第5章 西廒沟淤地坝改造方法
    5.1 淤地坝蓄水改造思路
    5.2 土石坝和淤地坝设计标准
    5.3 西廒沟淤地坝蓄水改造方案
第6章 改造后坝体在不同工况下的渗流和稳定性计算
    6.1 计算工况
    6.2 竣工期大坝上、下游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6.2.1 下游边坡稳定计算
        6.2.2 上游边坡稳定计算
    6.3 渗流稳定期的渗流和稳定性计算
        6.3.1 渗流分析
        6.3.2 稳定性分析
        6.3.3 改造前后数据对比
    6.4 地震荷载下的稳定性分析
        6.4.1 坝体抗震稳定性分析的拟静力法
        6.4.2 下游边坡的抗震稳定分析
        6.4.3 上游边坡的抗震稳定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考虑需求侧灵活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天然气联合系统的潮流及动态特性建模
        1.2.2 综合能源用户的灵活性建模与优化策略
        1.2.3 综合能源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考虑多能互补的电力天然气联合系统可靠性评估
    2.1 引言
    2.2 电力天然气联合系统框架
    2.3 元件的可靠性网络等效
        2.3.1 燃气机组的可靠性网络等效
        2.3.2 传统非燃气机组的可靠性网络等效
        2.3.3 天然气源的可靠性网络等效
        2.3.4 电转气设备的可靠性网络等效
    2.4 考虑中断成本的紧急状态管理方法
        2.4.1 考虑能源替代效应的中断成本计算
        2.4.2 基于电力天然气联合优化潮流技术的紧急状态管理方法
    2.5 基于时序蒙特卡洛法的可靠性评估流程
    2.6 算例分析
        2.6.1 算例1:天然气源随机失效对可靠性的影响
        2.6.2 算例2:燃气机组和电转气设施对可靠性的影响
        2.6.3 算例3:灵活负荷对可靠性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考虑潮流动态特性的电力天然气联合系统运行可靠性评估
    3.1 引言
    3.2 元件的多状态运行可靠性建模
        3.2.1 天然气源的多状态运行可靠性建模
        3.2.2 燃气机组与传统非燃气机组的多状态运行可靠性建模
    3.3 考虑天然气动态特性的多阶段紧急状态管理
        3.3.1 第一阶段:基于电力天然气联合优化潮流技术的预调度
        3.3.2 第二阶段:基于暂态过程分析的天然气系统运行状态计算
        3.3.3 第三阶段:基于优化潮流的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计算
    3.4 基于时序蒙特卡洛法的运行可靠性评估方法
        3.4.1 基于离线紧急状态数据集和自适应线性化的计算时间缩减技术
        3.4.2 运行可靠性评估流程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 1:单个管道中天然气动态特性的示例
        3.5.2 算例2:典型场景下天然气动态特性对故障传播的影响
        3.5.3 算例3:运行可靠性指标评估
    3.6 本章小结
4 考虑灵活自调度的综合能源用户运行可靠性评估
    4.1 引言
    4.2 综合能源用户及其能源相关的服务的基本框架与模型
        4.2.1 综合能源用户的基本框架
        4.2.2 综合能源供应与需求的时序多状态建模
    4.3 综合能源灵活服务的优化自调度
        4.3.1 灵活服务削减与转移的时序特性建模
        4.3.2 灵活服务再部署的不确定性建模
    4.4 综合能源灵活服务优化自调度策略
    4.5 基于时序蒙特卡洛法的运行可靠性评估流程
    4.6 算例分析
        4.6.1 算例1:灵活服务自调度的时序特性以及自调度下的运行可靠性
        4.6.2 算例2:多重不确定性对于综合能源用户运行可靠性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考虑传输侧动态特性与需求侧灵活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协调优化运行技术
    5.1 引言
    5.2 电力天然气联合系统与综合能源用户的协调运行框架
    5.3 基于能源集线器的综合能源用户多层级自调度策略
        5.3.1 综合能源用户的日前优化运行策略
        5.3.2 综合能源用户的多层级自调度策略
    5.4 基于天然气潮流动态特性的节点天然气负荷尖峰消纳
        5.4.1 电力天然气联合系统的日前优化运行策略
        5.4.2 需求响应期间天然气潮流动态特性分析
    5.5 电力天然气联合系统与综合能源用户的协调优化控制模型
    5.6 基于Benders分解和割平面法的分布式求解方法
    5.7 算例分析
        5.7.1 算例1:严苛条件下的分布式需求响应有效性验证
        5.7.2 算例2:不同需求响应设置和气压波动允许范围下的系统运行状况对比
    5.8 本章小结
6 考虑传输侧动态特性与需求侧灵活性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可靠性评估
    6.1 引言
    6.2 “向前看”的综合能源系统紧急状态协同管理
        6.2.1 综合能源系统紧急状态协同管理的基本框架
        6.2.2 基于自适应线性化的优化控制模型
    6.3 基于时序蒙特卡洛法的运行可靠性评估流程
        6.3.1 运行可靠性指标
        6.3.2 运行可靠性评估流程
    6.4 算例分析
        6.4.1 算例1:典型场景下的紧急状态联合管理
        6.4.2 算例2:运行可靠性指标对比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离子型稀土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与位移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的背景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滑坡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矿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1 矿区工程地质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
        2.1.3 矿区岩层概况和矿体特征
    2.2 现场取土
    2.3 矿土的基本性质测定
        2.3.1 土的含水率
        2.3.2 土的密度和重度
        2.3.3 土的初始孔隙比
    2.4 土的直剪试验
        2.4.1 土的抗剪强度原理
        2.4.2 试验步骤和结果
    2.5 土的固结试验
        2.5.1 土的泊松比
        2.5.2 土的压缩模量和弹性模量
    2.6 土的渗透系数测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降雨条件下稀土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Midas/GTS建模
        3.1.1 软件介绍
        3.1.2 建模流程
    3.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介绍
    3.3 稀土矿山边坡建模分析
        3.3.1 岩土体参数的确认
        3.3.2 天然工况下边坡建模分析
        3.3.3 降雨条件下边坡建模分析
    3.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4.1 两种工况下边坡安全系数
        3.4.2 两种工况下边坡位移比较
        3.4.3 两种工况下边坡应力比较
        3.4.4 两种工况下边坡应变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山采场滑坡在线监测系统
    4.1 在线监测系统目的和基本功能
    4.2 在线监测系统的主要内容
    4.3 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4.3.1 监测方案
        4.3.2 监测元器件
        4.3.3 数据采集仪器
        4.3.4 通讯传输
        4.3.5 监控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
    4.4 监测点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神经网络预测边坡位移
    5.1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5.1.1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5.1.2 神经网络(ANN)的发展
        5.1.3 神经网络的算法描述
    5.2 BP神经网络算法
        5.2.1 BP神经网络的数学原理
        5.2.2 BP神经网络误差的反向传播
        5.2.3 BP算法的特点以及改进
        5.2.4 BP神经网络的结构图
    5.3 遗传优化算法
        5.3.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5.3.2 遗传算法的基本运算
        5.3.3 遗传算法的执行过程
        5.3.4 算法流程图
    5.4 算法误差分析
    5.5 BP神经网络算法在Matlab中程序的构建
        5.5.1 神经元网络层数的确定
        5.5.2 数据导入和数据处理
        5.5.3 隐含层节点个数和主要函数的选取
        5.5.4 神经网络其他参数的设置
    5.6 GA-BP神经网络算法在Matlab中的程序构建
        5.6.1 遗传算法初始化参数设置
        5.6.2 轮盘赌选择法
        5.6.3 两点交叉法和高斯变异法
    5.7 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5.7.1 五号监测点预测结果分析
        5.7.2 六号监测点预测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遗传神经网络算法程序)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评价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本原理
2 工程算例
    2.1 节理岩质边坡概况
    2.2 传统极限平衡法计算
    2.3 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
        2.3.1 算例节理组的模拟
        2.3.2 弹塑性本构模型
        2.3.3 屈服准则及流动法则
        2.3.4 失稳判别准则
    2.4 ABAQUS有限元建模过程
        2.4.1 创建部件
        2.4.2 创建截面材料与截面特征
        2.4.3 装配部件
        2.4.4 定义分析步
        2.4.5 建立相互作用
        2.4.6 定义荷载及边界条件
        2.4.7 网格划分
        2.4.8 控制场变量变化
        2.4.9 提交任务
        (1)安全系数
        (2)塑性区变化情况
3 结论

(9)对抗脉冲噪声的自适应滤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对抗脉冲噪声的自适应基础算法
    2.1 引言
    2.2 符号类自适应算法
    2.3 对数代价函数的自适应算法
    2.4 偏差补偿类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抗脉冲噪声的NNLMS类系统识别算法
    3.1 引言
    3.2 基于sigmoid框架的NNLMS算法
        3.2.1 脉冲噪声环境下代价函数
        3.2.2 S-NNLMS算法的提出
        3.2.3 IP-SNNLMS算法的提出
        3.2.4 实验仿真与分析
    3.3 基于步长缩放器的NNLMS算法
        3.3.1 R-NNLMS算法的提出
        3.3.2 IP-RNNLMS算法的提出
        3.3.3 实验仿真与分析
    3.4 算法的性能分析
    3.5 自适应滤波算法在回声消除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抗脉冲噪声的仿射投影类系统识别算法
    4.1 引言
    4.2 仿射投影符号算法
        4.2.1 仿射投影符号算法数学模型
        4.2.2 APSA算法推导
        4.2.3 变步长APSA算法
    4.3 一种基于韦布M-transform函数AP算法
        4.3.1 AP-WMLMS算法数学模型
        4.3.2 AP-WMLMS算法推导
        4.3.3 计算复杂度分析
        4.3.4 稳定性分析
    4.4 实验仿真与分析
        4.4.1 仿射投影算法性能比较
        4.4.2 AP-WMLMS算法参数分析
        4.4.3 AP-WMLMS算法容忍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oxed约束的自适应算法
    5.1 引言
    5.2 LMF类算法和Boxed约束下算法模型
        5.2.1 LMF类算法
        5.2.2 Boxed约束下的LME算法模型
    5.3 Boxed约束的LMF算法推导
        5.3.1 BXCLMF算法推导
        5.3.2 算法的性能分析
    5.4 实验仿真与分析
        5.4.1 BXCLMF算法与BXCLMS算法对比实验
        5.4.2 BXCLMF 算法、NNLMS算法和NLMF 算法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考虑岩土体剪胀特性的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软质岩边坡研究现状
    1.3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1 极限平衡法
        1.3.2 强度折减法
        1.3.3 双系数折减法
    1.4 边坡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4.1 抗滑桩支护
        1.4.2 锚杆(索)支护
        1.4.3 其他支护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边坡力学特性与地质特征
        2.1.1 力学特性
        2.1.2 地质特征
    2.2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2.2.1 岩土体性质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应力
        2.2.4 岩体结构
        2.2.5 水的作用
        2.2.6 振动作用
        2.2.7 其它因素
    2.3 路堑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优选
    3.1 极限平衡条分法
    3.2 强度折减法
    3.3 双系数折减法
        3.3.1 双系数强度折减条分法
        3.3.2 非等比例相关联折减法
        3.3.3 基于临界曲线的双系数折减法
    3.4 基于FLAC3D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3.5 安全系数定义与失稳判据
        3.5.1 安全系数定义
        3.5.2 失稳判据的选择
    3.6 分析方法优选研究
        3.6.1 模型建立
        3.6.2 模型分析
        3.6.3 不同折减方式计算安全系数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岩土体剪胀特性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剪胀角的定义
    4.2 剪胀角的影响
    4.3 相关联流动法则局限性
        4.3.1 屈服准则
        4.3.2 流动法则
    4.4 Mohr-Coulomb流动法则
    4.5 非关联流动法则与等效参数
        4.5.1 强度参数与破坏面关系
        4.5.2 等效参数的提出
    4.6 基于等效参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4.6.1 等效参数的意义
        4.6.2 模型建立
        4.6.3 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个元高速边坡工程应用
    5.1 工程简介
        5.1.1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5.1.2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5.2 原设计方案
        5.2.1 地质资料
        5.2.2 设计方案
        5.2.3 数值计算
    5.3 优化方案
        5.3.1 模型建立
        5.3.2 考虑剪胀角的无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5.3.3 考虑剪胀角的有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5.4 优化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四、改进的通用条分法的收敛特性和计算精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LAC3D模拟统计的分条间作用力倾角研究[J]. 毛浩然,苏爱军. 甘肃科学学报, 2021(05)
  • [2]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李元松,王玉,朱冬林,闫海涛,戴哲.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21(04)
  • [3]台风暴雨诱发的公路边坡失稳研究及综合治理[D]. 徐雷. 绍兴文理学院, 2021
  • [4]一种新的边坡及抗滑桩数值解法[D]. 陈昊.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5]淤地坝蓄水改造三维渗流和稳定性分析[D]. 陈彬鑫.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考虑需求侧灵活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D]. 王盛. 浙江大学, 2021(09)
  • [7]离子型稀土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与位移预测模型研究[D]. 王文涛.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8]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评价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J]. 徐国良,张振飞,裴伦培,管宏梓,付厚起,董方鹏. 山东国土资源, 2021(05)
  • [9]对抗脉冲噪声的自适应滤波算法研究[D]. 邱海云.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10]考虑岩土体剪胀特性的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D]. 李浚弘.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改进的通用切片方法的收敛性和计算精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