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管切开术后监护——附39例再窒息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蓉,辜晓岚,李明,张帅,马曙亮,顾连兵[1](2021)在《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法。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39例气管肿瘤(原发性气管肿瘤30例,继发性气管肿瘤9例)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8~75岁。气管上段肿瘤19例,气管中段肿瘤12例,气管下段肿瘤8例。术前综合病史、症状、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结果进行气道评估,探讨气管肿瘤的部位、阻塞的程度、肿瘤的大小与性质等重要因素。根据气道评估分别选用经口气管插管、经颈气管切开插管、喉罩、经胸腔镜切口,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切口(VATS)或传统开胸切口术野内远端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方法对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在术中通常需要将上述方法有机组合,39例气管肿瘤中有30例在手术中采用2种呼吸道管理方法。本组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手术行气管肿瘤切除重建。另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患者,其气管极度狭窄,在无法通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气道通气的情况下,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气管肿瘤切除VATS与重建。本研究使用了卡方检验来比较气管肿瘤患者在手术中的通气情况。结果 39例均顺利完成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手术。其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经右侧胸"四孔"胸腔镜切口、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采用ECMO、18例气管上段肿瘤采用颈部领式切口、11例气管中段肿瘤和8例气管下段肿瘤采用右胸后外侧切口行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气管下段肿瘤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更易出现氧合不足的情况,4例在术中出现脉搏氧饱和度(SpO2)<90%(χ2=9.140,P<0.05),经吸痰、加压张肺等对症处理后,SpO2恢复到95%以上。其余35例通气良好,SpO2均>95%。1例采用体外循环下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的患者带气管导管入重症监护室观察,于术后24 h内拔出气管插管。其余患者术毕均清醒后拔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应采用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本组自创的VATS气管肿瘤呼吸道管理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有利于气管肿瘤手术的顺利进行。
张璐,于蕾,曾莉,李荣青,陈丹丹[2](2021)在《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脑肿瘤术后入ICU的1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47例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1.1%(31/14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OR=0.573,95%CI:0.457~0.719)、胃肠营养管置管(OR=15.381,95%CI:2.698~87.700)和肿瘤部位(OR=6.264,95%CI:2.662~14.739)是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结论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较多,有幕下肿瘤、胃肠营养管置管、低GCS评分,应对高危人群密切关注,以便采取早期措施预防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
薛林林[3](2021)在《291例成人破伤风患者治疗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探讨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死率的影响因素,以期实现早期识别危重患者,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2010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91例成人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分别按照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不同预后进行分组,分析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潜伏期、受伤部位、致伤因素、伤口处理情况等临床资料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得到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Ablett分级标准将291例成人破伤风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组,对各组的潜伏期、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受伤部位、致伤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潜伏期、基础疾病中的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影响病情严重程度。根据是否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对两组间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基础疾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者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机率更大。根据预后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对两组间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是否发生并发症、是否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抗毒素使用剂量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病情严重程度、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抗毒素使用剂量,喉痉挛窒息,并发症中的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病情严重程度、抗毒素使用剂量,喉痉挛窒息,并发症中的心律失常为破伤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潜伏期越短、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成人破伤风患者病情越重;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成人破伤风患者更易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病情越重,破伤风抗毒素使用剂量相对不足、发生喉痉挛窒息、并发心律失常的成人破伤风患者病死率更高。
姜敏,杜娟,杨子馨,靳绯,翁景文,吴海兰,董世霄,张杰,王桂香,黑明燕[4](2020)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咽喉部先天性结构异常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咽喉部先天性结构异常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咽喉部先天性结构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部分特殊疾病患儿的一般资料及出生情况、喉部结构异常的疾病类型及临床特点、合并症、治疗及随访情况。按照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比较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转归。结果共有133例新生儿咽喉部结构异常,其中喉软骨软化73例(54.88%),特殊结构异常60例(45.12%),包括咽喉部囊肿26例(19.54%),声带麻痹18例(13.53%),喉裂4例(3.00%),声门下血管瘤2例(1.50%),皮罗综合征(Pireer Robin)3例(2.25%),喉噗1例(0.75%),咽软化5例(3.75%),声门下膜狭窄1例(0.75%),其中9例患儿并喉软骨软化。辅助检查主要依靠纤维鼻咽喉镜及增强CT;22例(16.5%)患儿接受手术治疗。结论新生儿喉部结构异常需要早期诊断,根据病情评估最佳治疗方案,部分急性病例需尽早手术及多学科联合进行综合治疗。
何青青[5](2020)在《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护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水平进行评估时,最合适的浅镇静目标数值区间。(2)采用量性指标和质性访谈评价该数值区间下的镇静效果是否要优于主观量表。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60例接受浅镇静治疗的重症脑损伤患者。在镇静后的24h内,分别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对患者进行镇静水平评估,并记录BIS数值和RASS分值。以RASS分值描述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现状;探讨BIS数值与RASS分值的相关性;并以RASS=0-2分为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的金标准,绘制BIS数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浅镇静时BIS截断值及灵敏度和特异度。第二部分: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NICU且接受早期目标导向浅镇静治疗的120例重症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浅镇静目标分别为BIS=6486(由第一部分得出)和RASS=0-2分。比较两组在镇静目标达成时间、24h镇静目标达成率、24h镇静药物剂量;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压力性损伤;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有无差异。以定量指标评价BIS监测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水平的效果。第三部分:2019年9月至10月对8名参与本研究的N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NICU护士使用BIS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进行镇静监测时的体验。以NICU护士的体验评价BIS监测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水平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共进行900次评估,纳入有效数据887项。实施镇静的24h内,重症脑损伤患者处于深镇静、浅镇静和镇静不足的时间占比分别为:55.6%、31.9%和12.5%。BIS数值与RASS分值为强正相关(Spearman r=0.916,P﹤0.001)。当RASS﹥0分时,BIS的AUC为0.925(95%CI=0.8930.958),最大约登指数为0.684时,截断值为86.5,灵敏度为83.9%,特异度为84.5%;当RASS﹤-2分时,BIS的AUC为0.952(95%CI=0.936,0.968),最大约登指数为0.832时,截断值为64.5,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98.4%。第二部分:共纳入115例患者,干预组58例,对照组57例,除了干预组中镇静前RASS≧3分患者多于对照组(?2=5.048,P=0.025),两组在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入院时GCS分值、身高、治疗方式、机械通气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达到镇静目标所用时间短(M=12 min,U=755.0,P﹤0.001),24h镇静目标达成率高(M=83.3%,U=1017.0,P﹤0.001),24h镇静药物用量少(M=336 ug,U=1066.5,P﹤0.001),机械通气时间短(M=2 d,U=392.5,P=0.007)。两组在非计划性拔管、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压力性损伤等镇静相关不良事件、N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部分:整理分析资料后,共提炼出4个主题:BIS监测的准确性;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存在推广应用的阻碍因素;镇静之外的用处。结论: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目标为BIS=6486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RASS相比,BIS监测加快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目标完成时间,提高镇静目标达成率,减少镇静药物剂量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NICU护士镇静评估速率,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可考虑将BIS作为NICU多模态监测的参数之一。但BIS监测也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需评估者辨别BIS数值与患者临床躁动镇静水平表现不一致的原因,BIS传感器使用时限较短以及BIS传感器对患者额部皮肤存在潜在风险等。此外,今后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索BIS监测在减少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和缩短住院时长的效果。
霍晓麓[6](2020)在《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描述性分析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临床资料,了解死亡患者一般临床特点,探讨死亡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分析有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价值,从而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并分析死亡患者一般资料、生存时间、临床特征、死亡原因等临床资料。归纳整理死亡病例的各项检查结果、基础疾病、合并症及有创操作等情况。通过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z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共242例,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得出最终统计样本共203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71例,男女比例1.85:1。203例患者中年龄为4694岁,平均年龄78.00±9.754岁,不符合正态分布。其中男性患者平均年龄78.18±9.552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7.67±10.179岁。2.203例死亡病例中,死亡病例数最多月份为1月份(27例,13.3%),死亡病例数最少月份为10月份(8例,3.9%)。死亡病例中住院时间最短1天,最长97天,平均10.87±10.32天;其中住院5天比例最高(18例,8.9%)。每天24个时间点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为13时(23例,11.3%),其次为14时(18例,8.8%),21时为(16例,7.8%);最少的为24时无死亡病例,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3.203例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113例(55.66%),COPD35例(17.24%),支气管肺癌31例(15.27%)。死亡患者原始病案中分析死亡直接原因分为8类,其中以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占多数。4.113例原发病为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中,其中女性≥65岁共105例,<65岁共8例,分别比较两组既往病史及入院后临床特征情况,结果显示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203例死亡患者男性患者合并症前三位为高血压病(93.18%),慢性心功能不全(84.84%),慢性肾脏病(34.09%),女性患者此3类合并症构成比均低于男性。6.高龄死亡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70.93%,且80%以上高龄患者同时合并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卒中史、长期卧床及营养不良,超过70%高龄患者存在长期便秘史。7.203例死亡患者按死亡前有无机械通气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长,结果显示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患者中男性比女性多,以老年患者为主,其中高龄患者144例,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2.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人数以冬春季居多,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明显相关性。3.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AECOPD、支气管肺癌,死亡直接原因复杂,多为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合并症多、并发症重。4.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重症肺炎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死亡前机械通气的使用对患者平均住院时长有延长作用。
王保贵[7](2020)在《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的疗效及咯血复发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术(SAE)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的疗效,并对咯血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53例,对所有患者施行SAE术。记录手术情况、术后止血率、相关并发症及责任血管数量、来源和造影表现。分别采用Kaplan-Meier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介入术后止血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SAE,共栓塞136支咯血责任动脉,每例1~5支,其中1支7例、2支19例、3支18例、4支8例、5支1例。在136支病变血管中,92支(67.6%)为支气管动脉(BA),44支(32.4%)为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NBSA),前者具体包括左BA 30支(22.1%)、右BA 45支(33.1%)、左右共干BA 17支(12.5%),后者具体包括肋间动脉27支(19.9%)、胸廓内动脉12支(8.8%)、甲颈干动脉2支(1.5%)、膈动脉2支(1.5%)、胸外侧动脉1支(0.7%)。责任血管直接征象为对比剂溢出,间接征象为动脉主干增粗迂曲、BA-肺循环分流及远端小血管增多、扩张、紊乱。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25例,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28例。51例栓塞后即刻止血,止血率为96.2%(51/53),2例咯血减少(责任血管数量分别为3支和4支,均为重度支气管扩张)。无患者出现截瘫等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对成功止血的51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随访期间共有11例患者咯血复发,复发率21.6%(11/51),其中6例患者再次接受SAE治疗,截至随访终点均未出现咯血复发。全组患者半年、1年和2年一期累积止血率分别为98.0%、96.1%和81.8%,二期累积止血率分别为98.0%、98.0%和93.9%。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的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变血管数量、支气管扩张分级和栓塞剂材料患者的止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血管数量、支气管扩张分级和栓塞剂材料是介入术后止血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SAE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具有较好的中远期止血率。NBSA是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重要来源,其彻底栓塞有助于保证疗效和减少复发。病变血管数量、支气管扩张分级和栓塞剂材料是介入术后止血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谭凌[8](2020)在《肉芽组织增生型大气道狭窄介入治疗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为了观察肉芽组织增生型大气道狭窄患者应用高频电及激光治疗两种方法是否会对患者造成疗效上的差异。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比较,给因为肉芽组织增生型导致的气道狭窄的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方法上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方法本文收集来自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呼吸内镜室2010年1月0-2020年1月收治的应用高频电刀治疗肉芽组织增生型良性大气道狭窄的患者。另一组同样收集因为肉芽组织增生导致良性狭窄的患者在方法上应用激光介入治疗。获取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选取年龄、性别、行支气管镜治疗的次数、再狭窄的时间、治疗前后呼吸困难指数、术后并发症及病理资料等。计数资料通过SPSS23.0系统软件进行数据的有效对比,统计方法采取秩和检验,选取其中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患者共33人,其中A组(应用高频电治疗肉芽组织增生型大气道狭窄患者):15人。入组患者中有男性11人,女性4人。支气管镜治疗总次数为88次,再狭窄平均时间间隔为39±21.18天。其中有2例是因为支气管结核导致的狭窄,有3例是因气管进行切开所致,气管插管后所致狭窄10例。其中累及左主支气管1例,累及气管中下段及右主支气管1例,累及气管中上段13例。B组(应用激光电治疗肉芽组织增生型大气道狭窄患者):18人。其中男性患者9人,女性患者9人。共进行133次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再狭窄平均时间间隔为42.2±41.09天。其中因肺结核行介入治疗3例,气管切开所致狭窄6例,气管插管后所致狭窄9例。18例均累及气管中上段。2.应用高频电及激光两种方法治疗肉芽组织增生型大气道狭窄就再狭窄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3.入组患者33名,其中5名患者既应用过高频治疗肉芽组织增生型大气道狭窄又应用过激光治疗肉芽组织增生型大气道狭窄。对这5个患者进行分析,采用威尔科克森秩和检验,P为0.22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应用高频电及激光两种方法治疗肉芽组织增生型大气道狭窄在再狭窄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4.入组患者共进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221次,其中A组(经支气管镜高频电介入治疗):共进行88次治疗,治疗后完全有效为80次,占91%,部分有效占9%。其中B组(经支气管镜激光介入治疗)共进行:133次治疗,治疗后完全有效:92.4%,部分有效:6%,轻度有效:1.5%。因此入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接近于100%。5.A组(经支气管镜高频电介入治疗)的患者一共使用了88次治疗,有80次治疗前呼吸困难分级为4级,有8次治疗前呼吸困难分级为3级。治疗后有50次呼吸困难分级改善为0级,有36次治疗后呼吸困难分级改善为1级,有2例治疗后呼吸困难分级为2级。呼吸困难分级较前明显改善。B组(经支气管镜激光介入治疗)的患者一共使用了133次治疗,治疗前有113次呼吸困难分级为4级,治疗前有20次呼吸困难分级为3级。治疗后有110次呼吸困难分级改善为0级,治疗后有15次呼吸困难分级改善为1级。治疗后8次呼吸困难分级改善为2级。进入小组的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呼吸困难分级较治疗前有显着的好转。6.经术后观察A组与B组的患者在治疗后,没有出现大出血的状况、穿孔等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生前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肉芽组织增生良性大气道狭窄患者应用高频电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和应用激光支气管镜治疗,两组再狭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接近100%、呼吸困难分级较前明显好转、术后均无出现严重大出血、气管穿孔等并发症。
李冬,汤晓雨[9](2019)在《优质护理在急危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危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安全及优质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急危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措施,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急救准备、手术切口护理、口腔护理、糖尿病护理、院感控制、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经治疗与护理后所有患者均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切口二期愈合,治愈率达100%,平均住院时间为18.3d,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全面细致的围手术期专科优质护理是急危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快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张金秋[10](2019)在《锥形套嚢气管导管气嚢压力变化及导管固定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连续监测和比较锥形套囊导管与柱形套囊导管的气囊压力,分析其变化规律,找出合适的气囊压力监测频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锥形套囊导管的两种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探索更合理的锥形套囊导管固定方法,进而形成锥形套囊导管护理规范,指导临床工作。研究方法1、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驻京某大型三甲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插管类型为新型锥形套囊导管,对照组患者插管类型为传统柱形套囊导管,连续监测两组患者的气囊压力,比较两组气囊压力随时间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锥形套囊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频率。2、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驻京某大型三甲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应用锥形套囊导管的患者7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改进后的固定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固定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气囊维持正常压力的时间、导管移位发生率、固定导管所花费的时间及24h内重新固定次数、面部皮肤及口唇黏膜损伤发生率。研究结果1、锥形气囊维持正常压力的时间小于柱形气囊(P<0.05);锥形气囊平均压力值小于柱形气囊(P<0.05);锥形气囊压力波动最高值大于柱形气囊(P<0.05);锥形气囊压力波动最低值小于于柱形气囊(P<0.05)。2、3.5h组患者气囊压力合格率与3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了吞咽动作(Wald=6.173,P=0.013)和体位变化次数(Wald=5.062,P=0.024)是锥形套囊导管气囊压力异常的危险因素。4、实验组气囊维持正常压力的时间(4.386±0.631h)大于对照组(3.700±0.531h),P<0.01;实验组固定导管所花费的时间(61.457±6.572s)小于对照组(95.686±9.812s),P<0.01;实验组24h内重新固定导管次数(0.143±0.355次)小于对照组(1.029±0.822次),P<0.01;实验组导管移位发生率(44.3%)小于对照组(84.3%),P<0.01;实验组面部皮肤损伤的发生率(8.5%)小于对照组(28.6%),P<0.05。结 论1、与柱形气囊相比,锥形气囊压力波动范围大,气囊维持正常压力的时间短;临床工作中以每隔3.5h监测一次气囊压力为宜;吞咽动作和体位变化是气囊压力异常的影响因素,更应关注有吞咽功能的患者气囊压力管理,当患者变换体位时应加强导管固定。2、改进导管固定方法能够使锥形气囊压力更稳定;使导管固定更牢固,增加患者带管舒适性;缩短固定导管所用时间,减少重新固定次数,减少临床工作量;如何对固定装置进行改进,以更好的保护口唇部黏膜仍需进一步探究。
二、气管切开术后监护——附39例再窒息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管切开术后监护——附39例再窒息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291例成人破伤风患者治疗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成人破伤风诊治进展 |
一、破伤风发病机制 |
二、破伤风的诊断 |
三、破伤风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分级 |
四、破伤风的治疗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例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Ablett分级标准 |
1.2 方法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临床特点分析 |
2.2.1 受伤部位 |
2.2.2 致伤因素 |
2.2.3 潜伏期 |
2.2.4 基础疾病 |
2.2.5 并发症情况 |
2.2.6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影响因素 |
2.2.7 入住ICU情况 |
2.2.8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及相关因素 |
2.3 治疗 |
2.3.1 伤后处理 |
2.3.2 抗毒素 |
2.3.3 抗感染 |
2.3.4 气管切开 |
2.3.5 镇痛镇静及纠正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2.4 预后分析 |
2.4.1 死亡原因及病死率 |
2.4.2 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护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目标的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研究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现状 |
2.3 BIS与 RASS的相关性 |
2.4 浅镇静时BIS最佳数值区间 |
第二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评估中效果的量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研究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镇静目标达成时间、24h镇静目标达成率和24h镇静药物剂量 |
2.3 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
2.4 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 |
第三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评估中效果的质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资料分析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主题一:BIS监测的准确性 |
2.2 主题二:提高临床工作质量 |
2.3 主题三:存在推广应用的阻碍因素 |
2.4 主题四:镇静之外的用处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重症脑损伤患者实施浅镇静的初始阶段深镇静依旧常见 |
4.2 重症脑损伤患者BIS数值与RASS分值呈强正相关 |
4.3 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的目标数值区间为BIS=64~86 |
4.4 BIS监测能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目标达成时间 |
4.5 BIS监测能提高重症脑损伤患者24h镇静目标达成率 |
4.6 BIS监测能降低重症脑损伤患者24h内右美托咪定的剂量 |
4.7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
4.8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降低谵妄的发生 |
4.9 需进一步探索BIS监测能否降低其他镇静过度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
4.10 BIS监测能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 |
4.11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缩短住院时间 |
4.12 BIS监测需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
4.13 BIS监测提高工作效率,但需加强护士知识储备,并改进设备 |
4.14 BIS监测可作为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1 结论 |
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临床资料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死亡时间 |
2.3.1 月份 |
2.3.2 时间段 |
2.4 住院时间 |
2.5 原发疾病及直接死亡原因分析 |
2.5.1 原发疾病 |
2.5.2 直接死亡原因 |
2.6 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临床特征 |
2.7 合并症 |
2.8 高龄死亡患者特点 |
2.9 机械通气时间分布 |
3 讨论 |
3.1 年龄相关的临床特点 |
3.2 月份、时间段、住院时长与死亡关系的分析 |
3.2.1 月份 |
3.2.2 时间段 |
3.2.3 住院时长 |
3.3 原发疾病 |
3.3.1 重症肺炎 |
3.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3.3.3 支气管肺癌 |
3.3.4 其他 |
3.4 直接死因分析 |
3.4.1 感染 |
3.4.2 脓毒症 |
3.4.3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3.4.4 窒息 |
3.4.5 心源性猝死 |
3.4.6 失血性休克 |
3.5 合并症 |
3.5.1 高血压病 |
3.5.2 糖尿病 |
3.5.3 心血管疾病 |
3.5.4 神经系统疾病 |
3.5.5 慢性肾脏疾病 |
3.5.6 恶性肿瘤 |
3.6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的疗效及咯血复发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患者资料 |
2.2 所需设备、药品和器材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与随访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情况 |
3.2 随访结果 |
3.3 介入术后止血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4 介入术后止血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BA栓塞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4.2 不同栓塞剂材料的疗效差异 |
4.3 责任血管的多样性在咯血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
4.4 咯血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
4.5 总结、不足和展望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综述 咯血的诊疗现状和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8)肉芽组织增生型大气道狭窄介入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良性大气道狭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优质护理在急危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护理方法 |
1.3.1 术前护理: |
1.3.2 术中护理: |
1.3.3 术后护理 |
1.3.3. 1 观察生命体征: |
1.3.3. 2 气管切开护理: |
1.3.3. 3 手术切口护理: |
1.3.3. 4 口腔护理: |
1.3.3. 5 营养支持: |
1.3.3. 6 糖尿病护理: |
1.3.3. 7 院感控制: |
1.3.3. 8 心理护理: |
1.3.3. 9 健康教育: |
2 结果 |
3 讨论 |
(10)锥形套嚢气管导管气嚢压力变化及导管固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锥形套囊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变化的研究 |
(一) 比较与分析锥形和柱形套囊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变化规律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二) 探讨锥形套囊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频率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锥形套囊气管导管两种固定方法的比较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本研究创新点 |
本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气管切开术后监护——附39例再窒息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法研究[J]. 高蓉,辜晓岚,李明,张帅,马曙亮,顾连兵.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1(09)
- [2]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J]. 张璐,于蕾,曾莉,李荣青,陈丹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20)
- [3]291例成人破伤风患者治疗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薛林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咽喉部先天性结构异常临床分析[J]. 姜敏,杜娟,杨子馨,靳绯,翁景文,吴海兰,董世霄,张杰,王桂香,黑明燕.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14)
- [5]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护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何青青.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6]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D]. 霍晓麓.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7]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的疗效及咯血复发相关因素分析[D]. 王保贵.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肉芽组织增生型大气道狭窄介入治疗疗效分析[D]. 谭凌.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优质护理在急危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J]. 李冬,汤晓雨. 中国美容医学, 2019(07)
- [10]锥形套嚢气管导管气嚢压力变化及导管固定方法的研究[D]. 张金秋.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