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态检验的统计回归法(论文文献综述)
梁昌洪,褚庆昕,袁伟良[1](1995)在《正态检验的统计回归法》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实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这是统计检验中的重要问题。该文所提出的统计回归方法可以有效地作出正态检验,同时给出特征量和偏离程度。文中列举了应用实例。
黄建忠[2](2011)在《商业银行违约损失率估计模型构建研究 ——基于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历史债项数据的模型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违约损失率(LGD)是计算监管资本的重要参数,也是按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内部评级法(IRB)高级法的银行必须自行估计的参数。随着国内银行业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进程的加快,LGD模型的构建成为国内各家银行攻坚的重点。然而,受贷款违约损失率的影响因素复杂、合格数据缺乏、建模技术要求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无论在学术界、监管部门还是银行内部,都缺乏成熟的方法和技术。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违约损失率计量的研究成果,结合新资本协议有关要求和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基于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2002年至2010年7月间的违约贷款债项信息数据,尝试对国内银行LGD估计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围绕LGD模型的开发,本文在对LGD的相关理论、文献,现有LGD建模方法以及国内开发LGD模型的难点和约束条件等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统计计量模型为核心,辅之以专家调整的LGD混合模型体系的模型构建思路。为构建LGD统计模型,本文重点对两个关键环节进行突破:一是历史债项LGD的计算及其转换;二是模型自变量的确定。围绕第一个环节,本文首先从违约和损失的概念界定、清收结束时间的确定、清收中回收部分的计算、清收中成本部分的计算、LGD计算中贴现率的设定和EAD的计算等六个方面入手,突破LGD计算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完成历史违约债项LGD的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样本LGD分布的观察分析,发现该分布与Beta分布较为相似,基于此,对样本LGD分布进行了Beta拟合,并通过Beta分布与正态分布之间转换,将LGD数据序列转换成服从正态分布、可用于统计模型建模的Y序列,而Y值与LGD值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从而解决了LGD统计模型的因变量问题。围绕第二个环节,本文首先梳理出可能影响LGD的潜在因素,其次,对梳理出的潜在影响因素逐个进行单因素分析,鉴于潜在影响因素均为类型变量,采用设定虚拟变量的方式对类型变量进行处理,在单因素分析的过程中,以统计显着性、经济含义等为约束条件,对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变量做放弃处理,从而筛选出LGD统计模型的备选变量;第三,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模型优化和变量选择,最终确定LGD统计模型;第四,从模型的拟合效果、可靠性和准确性三个纬度进行模型检验。通过上述步骤,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地区、行业、企业性质、企业规模、贷款占比、贷款溯源、风险缓释类型7个LGD影响因素,共11个虚拟自变量的LGD统计模型。考虑到在LGD统计模型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因素可能会对LGD产生较大影响,以及统计模型本身的局限性、数据基础的缺陷性等方面因素,本文在LGD统计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专家调整法,提出了可用于实践的LGD“混合模型”方案。该方案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通过专家调整的方式对LGD统计模型中没有考虑到的宏观经济周期因素、借款人的还款顺序、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债项的抵押情况、债项的质押情况、债项的担保情况六个因素进行考虑,形成LGD调整方案,从而使得LGD的预测值能够尽可能多地包含影响LGD因素的信息;第二个层面是,对于由LGD统计模型加上专家调整方案共同组成的LGD混合模型确定的LGD预测值,与传统专家模型下的LGD范围边界值进行比照,一旦突破边界,则启动专家整体复议方案,从而避免模型预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的情况。通过在统计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专家判断调整和人工复议,弥补了单纯LGD统计模型的局限,保证了LGD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和合理性,为LGD模型由理论走向具体实践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方案。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受LGD影响因素复杂、合格数据缺乏、建模技术要求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LGD估计模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不仅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LGD估计模型,对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也有创新突破,构建的以统计计量模型为核心、辅之以专家调整的LGD混合模型体系,在国内尚属首次。第二,根据对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历史LGD数据分布的观察,采用Beta拟合技术和Beta分布与正态分布的转换技术,实现了LGD实际数据向LGD统计模型应用数据的转换,解决了LGD模型构建过程中的一个技术难题。此外,针对LGD计算上的难点,基于国内银行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具体的LGD计算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LGD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三,根据LGD统计模型的潜在自变量多为类型变量、且类型较多的特点,采取了根据不同类型下的平均LGD情况进行重新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设定虚拟变量的处理方法,这是本文在探索LGD建模方法中的一个创新,有效解决了LGD影响因素的定性信息向LGD统计模型可用的定量信息的转化难题。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本文建模所使用的数据是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2002年至2010年7月间的对公贷款违约债项信息,其间,由于股改上市因素,对一部分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导致该部分数据的缺失,这可能会对模型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在构建LGD混合模型时,本文在LGD统计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专家调整法。由于该方法需要基于实践进行探索。因此,本文仅仅是提出了一个专家调整的方案,具体如何在现实中落地未能进行系统的研究。
石颉,孔维相,袁晨翔,赵德宇,陆群[3](2020)在《基于统计检验的光电耦合器寿命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基于统计学思想,提出了寿命预测过程的逆向检验方法,通过Shapiro-Wilk检验验证试验数据的分布特性,通过方差齐性分析检验实验过程老化机理一致性,通过显着性检验对回归方程的显着性进行检验。文章将该方法应用于光电耦合器的寿命预测过程,通过提出的逆向检验方法验证后,所得预测结果与生产厂家提供的参考寿命接近。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验试验数据和评估模型的适用性,进一步提高光耦寿命预测的准确性,同时该方法对其他器件的寿命预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黄建忠,褚保金[4](2011)在《国内银行违约损失率统计模型的构建研究——基于江苏某银行历史债项数据的模型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江苏某银行的历史违约贷款债项信息数据,对LGD估计模型的方法进行探索,通过对LGD分布拟合和数据变化、模型变量确定两项关键技术的探索和运用,最终建立了一个LGD统计模型,为国内银行LGD模型的构建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宋士豹[5](2018)在《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辨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变量模型辨识理论一直是时间序列预测和工业控制领域的基础与关键。在模型辨识领域,当今多变量系统模型正朝着变量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参数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单变量系统模型的辨识理论很难满足发展需求,因此本文开展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辨识方法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辨识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数据特性方面,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非线性、混沌性及多变间的相关性等进行检验与分析;在模型辨识方面,主要对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及MIMO线性系统从适用性、优缺点等角度进行辨识分析;在参数辨识方面,重点对最小二乘及其演化算法从模型精度、收敛性质、计算时间等角度进行总体辨识分析。针对混沌时间序列的多步预测问题,提出了对相点聚类的多变量局域模型。在该模型中,为解决局域最优相点的辨识问题,采用相点之间相似度的综合判据,来选取最优相点提高预测精度;为克服多变量局域Volterra多步模型预测效率较低的缺点,通过对相点聚类来减少相点之间的相似度比较次数,进而提高预测效率。对于多变量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的辨识,主要对状态空间子模型进行了辨识分析。当状态不可知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子模型下的多变量最小二乘和Kalman滤波状态估计的模型辨识算法(S-KF-MRLS),仿真结果表明:和KF-MRLS算法相比,S-KF-MRLS算法以牺牲较小的辨识精度来换取较高的辨识效率,大幅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对于多变量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的辨识,主要对非线性状态空间形式下的递归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辨识分析。针对非线性预测控制优化问题求解难度大且不精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技术的递归神经网络非线性控制模型,通过泰勒级数展开和自动微分(AD)技术来同时求解非线性模型的常微分方程和动态灵敏度,最终实现模型的实时迭代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控制精度和更优越的控制性能。
刘斌[6](2018)在《基于乘客感受的互通式立交范围内路面宽度过渡段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瞬猛发展,路网结构已经日趋完善,公路的建设事业已经往山区延伸,在未来几十年时间内,路网密度加大,山区互通修建的数量会更多,难度也会更大。然而,我国目前的规范在处理山区互通时,存在很多不足,很难适应山区复杂的工程条件,在当前的工程建设过程中,既不能保证互通安全舒适高效的运营,又极大的增加了工程量而造成巨大浪费,如何平衡工程指标与复杂的建设条件成为限制工程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为让规范更好的适应实际的建设条件,需要对规范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本论文在分析了规范对于互通式立交范围内路面宽度过渡段技术指标规定不足的基础上,对互通式立交范围内路面宽度过渡段的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分析了各种类型过渡段的行车特性,建立匀速横移余弦函数换道模型,在充分考虑乘客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以舒适度来分析互通式立交范围内路面宽度过渡段长度和渐变率,通过深入分析后确立以横向力系数与横向加速度变化率为评估乘客乘车感受的参数,然后对横向力系数阈值和横向加速度变化率阈值两个关键参数深入研究分析,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计算了各种类型过渡段在不同设计速度条件下长度和渐变率的一般值和极限值,根据前文建立的匀速横移余弦函数换道模型,提出了匀速横移余弦函数的宽度过渡方式。通过UMRR交通管理传感器采集了实际换道长度数据,通过K-S检验和区间估计等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后,将数据输入CarSim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建立了两组对比仿真模型,以CarSim软件输出的横向力系数为评价参数,仿真结果证明了文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同时发现目前规范给定的部分过渡段指标存在着很多不合理性,如匝道的宽度过渡指标仅适应于设计速度40km/h的情况,对于速度过高长度明显不足,速度过低,长度浪费。本论文的研究完善了当前的规范,解决了目前规范对于互通式立交范围内路面宽度过渡段设计指标规定混乱的问题,为我国的规范提供了理论支持依据,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潜力。
廖明星[7](2015)在《收益法在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分税制改革政策的实施,虽达到了扩大中央税收份额的目的,但也给地方政府留下了一个难题,即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之间出现的巨大缺口。为了应对这种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局面,各地地方政府纷纷推行土地财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土地价格一路上扬。因此,开发商出于节约成本及提高开发效率的考虑,开始致力于挖掘地下空间的利用价值,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随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然而,由于缺少完善的立法、管理和评估,随之阻碍了地下空间开发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以武汉市15处地下商业物业作为评估对象,涵盖了武汉市Ⅰ、Ⅱ、Ⅲ级商业用地。首先,通过目前行业通用的基准地价修正法,经区位修正、期日修正、收益年限修正、容积率修正、地下空间修正得出评估对象的地下空间地价。然后,采用收益法,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以售后返租合同为范本,结合生命周期理论模拟了四种租金增长模式,通过市场调研以及笔者所在评估机构评估师的打分,对样本可能的增长模式赋予权数,得出地下空间商业地产的投资价值,随即用剩余法扣除开发成本,估算商业用地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价格。最后,通过SPSS软件,对经两种方法求算出的地下空间地价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郭世豪,李骁天,张康,程晓亮[8](2016)在《2015~2016赛季中超联赛积分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足协赛场技术报告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超联赛代表了中国足球赛事的最高水平。20152016赛季中超联赛赛场上多次出现高效进球的技术及技术组合,帮助球队获得比赛胜利,这些技术数据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统计学视角探讨20152016赛季中超联赛积分的影响因素,其中使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OLS)并引入交互项,分析中超联赛各项技术数据对联赛总积分(以下简称积分)的影响。研究结论 :1)目前对于中超联赛技术数据的研究呈现多样化、量化;2)净胜球、越位、脚射门、禁区内射门、抢截×点球射门、射正率×净胜球对积分具有正向影响;3)犯规、警告×红牌这2项技术的出现会对积分产生负向影响。
林彬,马增益,王飞,严建华,白卫东,罗娅,岑可法[9](2004)在《基于模糊模式与火焰图像特征量的燃烧状态识别方法》文中指出通过对火焰图像进行分析 ,提取出火焰亮度、火焰面积、质心偏移距离和圆形度等 7个特征量 ,应用模糊模式建立识别模型 ,根据最大隶属度判别火焰的燃烧状态。模型识别结果表明 ,此方法识别准确率高 ,计算速度快 ,适合实际应用
李彩霞[10](2005)在《无形资产的正态分布摊销法》文中提出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地位的提升,对其价值的核算越来越复杂,但是我国财务会计对无形资产的摊销 处理还仅限于直线法,这明显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本文结合无形资产的特性,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摊销 方法--正态分布法,并评述了其应用情况。
二、正态检验的统计回归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态检验的统计回归法(论文提纲范文)
(2)商业银行违约损失率估计模型构建研究 ——基于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历史债项数据的模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违约损失率的理论基础 |
2.1.1 违约损失率的概念 |
2.1.2 违约损失率与经济资本 |
2.2 违约损失率的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关于违约损失率的基础理论 |
2.2.2 关于违约损失率的影响因素 |
2.2.3 违约损失率的分布特征 |
2.2.4 违约损失率的度量 |
2.2.5 违约损失率的数据库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违约损失率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 |
3.1 现有违约损失率建模方法的比较 |
3.1.1 专家判断法 |
3.1.2 历史平均值法 |
3.1.3 决策树法 |
3.1.4 统计回归法 |
3.1.5 非参数法 |
3.1.6 神经网络方法 |
3.2 违约损失率模型开发的难点及思路 |
3.2.1 LGD模型开发的难点 |
3.2.2 LGD估计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 |
3.2.3 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违约损失率的计算及数据变换 |
4.1 违约损失率的计算 |
4.1.1 违约损失率的计算方法及选择 |
4.1.2 违约和损失的界定 |
4.1.3 经济损失的计算 |
4.1.4 违约损失率的计算及处理 |
4.2 违约损失率的拟合和数据转换 |
4.2.1 违约损失率的分布 |
4.2.2 LGD分布的Beta拟合及转换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违约损失率统计模型的构建 |
5.1 LGD统计模型开发的原则和潜在自变量 |
5.1.1 LGD统计模型开发的原则 |
5.1.2 LGD的潜在影响因素 |
5.2 LGD潜在自变量的分析与处理 |
5.2.1 LGD潜在影响变量的处理方法 |
5.2.2 LGD潜在影响因素的单变量分析 |
5.2.3 LGD统计模型自变量的初步选择 |
5.3 LGD统计模型自变量的确定及实证结果 |
5.3.1 统计模型优化和变量选择方案 |
5.3.2 LGD统计模型确定的逐步回归过程 |
5.4 LGD统计模型的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违约损失率的混合模型方案 |
6.1 构建LGD混合模型的总体思路 |
6.2 LGD统计模型的专家调整方案 |
6.3 LGD混合模型预测结果的整体复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启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7.1 本文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
7.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统计检验的光电耦合器寿命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光耦的老化机理和特征参量分析 |
2 寿命评估模型 |
2.1 寿命评估方法 |
2.2 寿命预测模型 |
3 基于正态统计的检验方法 |
3.1 试验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
3.2 Arrhenius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
3.3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及相关性检验 |
4 算例分析 |
4.1 试验方案设计 |
4.2 加速老化试验数据采集 |
4.3 试验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
4.4 实验数据的方差齐性检验 |
4.5 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与显着性检验 |
4.6 寿命评估 |
5 结论 |
(4)国内银行违约损失率统计模型的构建研究——基于江苏某银行历史债项数据的模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LGD估计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及数据 |
二、LGD的分布拟合和数据转换 |
三、LGD统计模型自变量的确定及模型构建 |
(一) LGD的潜在影响因素 |
(二) LGD潜在影响因素的单变量分析 |
(三) LGD统计模型自变量的确定及实证结果 |
四、结语 |
(5)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辨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辨识分析 |
2.1 数据特性分析 |
2.1.1 数据平稳性检验 |
2.1.2 数据非线性检验 |
2.1.3 数据混沌特性判断 |
2.1.4 基于K-近邻互信息值的多变量相关性分析 |
2.2 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选择分析 |
2.3 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参数辨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变量输入输出模型的辨识 |
3.1 多变量非线性输入输出模型的辨识 |
3.1.1 多变量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 |
3.1.2 多变量局域多步预测模型 |
3.1.3 多变量局域最优邻近相点的辨识 |
3.1.4 多变量局域Volterra多步预测模型性能的辨识 |
3.1.5 仿真及实验分析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的辨识 |
4.1 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 |
4.1.1 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的分类 |
4.1.2 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的转化 |
4.2 多变量状态空间子模型辨识分析 |
4.3 基于状态未知的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辨识 |
4.3.1 基于最小二乘的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辨识 |
4.3.2 基于子模型的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辨识 |
4.3.3 仿真及实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控制模型的辨识 |
5.1 基于微分技术的递归神经网络模型 |
5.2 基于CSTR-RNN的非线性动态控制模型的辨识 |
5.3 仿真及实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基于乘客感受的互通式立交范围内路面宽度过渡段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宽度过渡路段行车特性分析及换道模型建立 |
2.1 路面宽度过渡的分类 |
2.2 宽度过渡路段功能特性分析 |
2.2.1 车道横移过渡段行车特性分析 |
2.2.2 车道数增减过渡段行车特性分析 |
2.2.3 硬路肩过渡段功能分析 |
2.3 换道行为 |
2.3.1 换道的概念 |
2.3.2 换道行为产生条件 |
2.3.3 换道过程分析 |
2.3.4 换道过程易出现的问题 |
2.4 匀速横移余弦函数换道模型建立 |
2.4.1 目前常用换道模型及其不足 |
2.4.2 匀速横移余弦函数换道模型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面宽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建立及关键参数分析 |
3.1 乘客感受的含义 |
3.2 乘车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
3.2.1 乘客自身状态 |
3.2.2 车辆的状况和驾驶员的性格 |
3.2.3 道路交通条件 |
3.2.4 道路周围附属设施 |
3.3 基于舒适度分析匀速偏移余弦曲线模型 |
3.3.1 舒适度常用的评价指标 |
3.3.2 根据模型确定评价指标 |
3.4 影响过渡段计算长度指标取值分析 |
3.4.1 换道过程中横移的宽度 |
3.4.2 基于舒适度的横向力系数阈值和横向加速度阈值 |
3.4.3 基于舒适度的横向加速度变化率阈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通范围内宽度过渡路段技术指标研究 |
4.1 互通范围内路面宽度过渡分类 |
4.2 横移渐变过渡段指标计算 |
4.2.1 横移渐变过渡段可能出现的路段分析 |
4.2.2 横移渐变过渡段长度计算 |
4.3 分流渐变过渡段指标计算 |
4.3.1 分流渐变过渡段可能出现的路段分析 |
4.3.2 一般分流渐变过渡段长度计算 |
4.3.3 直接式减速车道过渡段长度计算 |
4.3.4 收费站分流过渡段长度计算 |
4.4 合流渐变过渡段指标计算 |
4.4.1 合流渐变过渡段可能出现的路段分析 |
4.4.2 一般合流渐变过渡段长度计算 |
4.4.3 加速车道合流渐变过渡段长度计算 |
4.4.4 收费站合流渐变过渡段长度计算 |
4.5 硬路肩渐变过渡段 |
4.5.1 硬路肩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
4.5.2 硬路肩宽度与行车安全及舒适度的关系 |
4.5.3 硬路肩渐变过渡段指标计算 |
4.6 宽度过渡方式研究及应用 |
4.6.1 宽度过渡方式的研究 |
4.6.2 宽度过渡段边桩坐标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仿真验证 |
5.1 仿真软件介绍 |
5.2 实测数据参数估计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数据处理 |
5.2.3 数据K-S检验 |
5.2.4 数据参数估计 |
5.3 仿真对比验证 |
5.3.1 仿真模型的构建 |
5.3.2 实测数值与计算值仿真对比 |
5.3.3 规范数值与计算值仿真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收益法在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范围 |
0.4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0.4.1 论文结构 |
0.4.2 创新点 |
第1章 商业用地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研究现状 |
1.1 商业用地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概述 |
1.1.1 地下空间利用特性 |
1.1.2 地下空间权属的确定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应用型单体估价相关理论 |
1.2.2 空间立体估价相关理论 |
1.2.3 小结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3.1 史基墨滚动法 |
1.3.2 楼层效用地价修正系数法 |
1.3.3 立体利用价值阻碍法 |
1.3.4 小结 |
1.4 国内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评估实践 |
第2章 商业用途土地地面地价评估 |
2.1 基准地价法相关参数修正 |
2.1.1 区位修正 |
2.1.2 容积率修正 |
2.1.3 交易期日修正 |
2.1.4 使用年期修正 |
2.1.5 宗地面积状况修正 |
2.1.6 宗地形状修正 |
2.1.7 宗地开发程度修正 |
2.2 不同土地级别商业用地地上地价确定 |
第3章 商业用途土地地下空间使用权投资价值评估 |
3.1 评估思路 |
3.2 地下建筑收益价值测算 |
3.2.1 净收益的测算 |
3.2.2 报酬率的确定 |
3.2.3 收益期限的确定 |
3.2.4 收益增长模式 |
3.3 地下建筑成本测算 |
3.3.1 地下建筑重置成本 |
3.3.2 运营费用 |
3.4 商业用地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价格测算 |
3.4.1 成本法测算地下商业土地价格 |
3.4.2 减价修正 |
第4章 两种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
4.1 地价修正系数统计 |
4.2 描述性统计 |
4.3 正态检验 |
4.4 方差分析 |
4.5 两两比较分析 |
4.6 T检验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2015~2016赛季中超联赛积分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足协赛场技术报告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2015~2016赛季积分的影响因素。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数理统计法 |
2 结果 |
2.1 2015~2016赛季中超联赛积分与排名概况 |
2.2 2015~2016赛季中超联赛技术数据自变量分析 |
2.2.1 2015~2016赛季中超联赛各技术数据的线性相关分析经过相关性分析检测可知: |
2.2.2 2015~2016赛季中超联赛积分影响因素的一般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2015~2016赛季中超联赛积分影响因素低次项变量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9)基于模糊模式与火焰图像特征量的燃烧状态识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识别原理 |
2 图像特征提取 |
3 结果分析 |
4 结 语 |
(10)无形资产的正态分布摊销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形资产的正态分布摊销法的提出 |
(一)无形资产摊销及其摊销方法 |
(二)正态分布摊销法的提出 |
二、无形资产的正态分布摊销法 |
(一)正态分布法下的摊销曲线 |
(二)正态分布摊销法下正态分布函数的确定 |
(三)正态分布摊销法下摊销额的确定 |
三、无形资产的正态分布摊销法的应用评述 |
四、正态检验的统计回归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正态检验的统计回归法[J]. 梁昌洪,褚庆昕,袁伟良. 电子科技, 1995(01)
- [2]商业银行违约损失率估计模型构建研究 ——基于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历史债项数据的模型开发[D]. 黄建忠.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3]基于统计检验的光电耦合器寿命预测模型研究[J]. 石颉,孔维相,袁晨翔,赵德宇,陆群.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20(04)
- [4]国内银行违约损失率统计模型的构建研究——基于江苏某银行历史债项数据的模型开发[J]. 黄建忠,褚保金.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4)
- [5]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辨识方法研究[D]. 宋士豹. 天津理工大学, 2018(11)
- [6]基于乘客感受的互通式立交范围内路面宽度过渡段关键技术研究[D]. 刘斌. 长安大学, 2018(02)
- [7]收益法在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廖明星. 辽宁大学, 2015(03)
- [8]2015~2016赛季中超联赛积分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足协赛场技术报告的分析[J]. 郭世豪,李骁天,张康,程晓亮.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6(06)
- [9]基于模糊模式与火焰图像特征量的燃烧状态识别方法[J]. 林彬,马增益,王飞,严建华,白卫东,罗娅,岑可法. 热力发电, 2004(10)
- [10]无形资产的正态分布摊销法[J]. 李彩霞.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