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爆器材以销定产产需直接见面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邢恩源[1](2013)在《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文中认为柯庆施于“文革”之前主政上海及华东十余年,是建国以后毛泽东最为赏识的地方领导人之一。1949年后,柯庆施先后担任南京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53年初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1954年10月调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从1956年起,柯庆施的政治生涯开始如日中天,在风起云涌的政坛上备受瞩目:他积极支持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评,严厉指责所谓的“右倾保守主义”。1957年在上海贯彻毛泽东“引蛇出洞”反右方针,成为反右派运动主将。同年12月因发表《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报告得到毛泽东的夸奖。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柯庆施语出惊人地提出:“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大力树立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他全力支持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在1958年夏天放出华东钢铁产量八百万吨的“大卫星”,对毛泽东要求当年全国钢铁产量达到“一 0七0”万吨起了决定性影响。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他首创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口号。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一方面对“大跃进”百般维护,另一方面严厉批判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他对刘少奇有关大跃进运动的总结报告表示不满,并希望继续跃进;1963年,为响应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新倡导的“阶级斗争”,提出“大写十三年”口号,在华东迅速掀起现代戏运动,为“文革”的爆发奠定了广泛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此后,他与江青合作在上海打造“文化革命的试验基地”,并提携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基本形成了日后上海“文革”的政治构架。在他的大力支持与运作下,上海成为“文革”爆发的重要策源地。柯庆施的举动深得毛泽东的赏识,地位也随之不断攀升。1956年中共“八大”上他当选中央委员。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上他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60年开始担任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同时继续兼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长,成为响当当的华东“第一人”。1965年初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关于柯庆施的学术研究很具有典型意义。他是当时中共地方党政负责人中的一员,其表现出的政治姿态带有某种普遍性,只是更加突出和激烈而已。随着毛泽东“继续革命论”理论的变相发展,中共的执政主旨思想越来越急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急于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中共中央及地方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主动或被动地遵循毛泽东的指导思想亦步亦趋地紧跟。在党内大环境的制约下,柯庆施一方面揣摩毛泽东的心态,一再表达迎合性的极“左”言论,进而献言献策;另一方面彻底贯彻毛泽东所提出的各项“左”的政治方针,一直冲在历次政治运动的最前沿。但是,不可否认,在柯庆施的身上又充满了秉承“左”的路线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党性原则相互之间的矛盾。作为建国后在地方上最积极支持和拥护毛泽东极“左”路线的代表,柯庆施在1956—1965年间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说明了他的实际行动完全符合毛泽东的政治理念,是毛泽东政治思想在地方上的具体实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共党内,政治生态已经很不正常,整个社会在“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孙洪志[2](2004)在《吉林省煤炭行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衰退,当煤炭行业进入衰退阶段时,往往会引起所在区域经济的剧烈振荡。据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煤炭行业转型及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国外对煤炭行业制度创新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已经跨越了实证研究的范围,过渡到了实践操作层面。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世界各国的煤炭行业主要从组织层面、发展战略层面、技术层面进行了改革。国内对煤炭行业制度创新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向开展的研究。一是对煤炭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分析;二是对利益群体的研究和分析;三是对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和分析。煤炭企业从兴到衰是客观规律,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开采时间长资源枯竭的矿井都将面临转型和制度创新问题。吉林省的煤炭行业整体处于这一衰退阶段。但目前还没有一套符合吉林省煤炭行业特殊性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没有一套对吉林省煤炭企业具有指导意义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同时,也缺乏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和改革思路。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吉林省煤炭行业竞争力分析;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资源优化;制度创新;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建议等。从吉林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入手,通过全面分析各种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制约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历史问题,包括企业债务负担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就业压力问题劳保问题、资金投入问题等;二是管理问题,包括观念陈旧、管理方法落后、成本缺乏控制、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三是人员素质问题;四是竞争能力问题;五是衰老报废矿井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吉林<WP=217>省煤炭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瓶颈”。表明吉林省煤炭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煤炭企业缺乏竞争力,同时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的本质是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如何确立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整个行业的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构成行业的企业的竞争合力。把吉林省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集合来考虑,可分析其在全国煤炭行业中竞争地位。吉林省煤炭企业提供的煤炭总量远不能满足吉林省对煤炭的需求,由于吉林省煤炭质量和价格不占优势,吉林省煤炭行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为了对煤炭行业的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可利用AHP与专家评议法建立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通过模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得出结论,吉林省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与全国的其它煤炭企业相比无论是产品结构,还是产品质量、产品效率都是落后的。煤炭本身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煤炭资源是稀缺的,具有垄断性。自然资源最优配置的本质要求就是考虑社会经济和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优化配置从效益角度讲就是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从资源量角度表述对应着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效益最大化和总资源成本最小的最优规划问题。为了建立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模型,可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利用价格-产量函数得到的收益函数和生产成本函数,建立收益最大化目标函数,使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最优资源配置。二是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具有投资大,回收时间长,风险高的特征,具有期权性质,可利用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可简便有效地确定煤炭资源开采的价值。生产函数可分析评价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建立吉林省煤炭行业生产函数发现吉林省煤炭行业的产出主要是靠大量的劳动投入来支持产出的。吉林省煤炭行业是典型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合理。在投资总额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建立优化投资项目动态0-1整数动态规划模型对的各矿区各项目进行投资规划,以获得在有限投资下的最大投资收益。现代经济发展的史实证明,经济发展的效率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而且也与制度因素相关联。制度创新涉及到的最敏感的问题是产权结构,经过近20年的改革,我国产权制度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权结构。无需讳言,在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中,国有企业的改革难度最大,对于资源型行业的国有煤炭企业,问题就更为突出。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WP=218>特别是符合国有企业现实状况的多种产权实现形式是制度创新的关键。吉林省煤炭行业企业制度创新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优质资产数量小,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第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极大的缺陷,不能对公司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约束。解决的对策是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吉林省煤炭企业制度创新。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技术创新指标评价模型,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及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作为煤炭行业政策执行效果的一个特例,可对小煤窑行为策略进行博弈分析,分析关井压产政策实施的对策。吉林省煤炭行业按“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原则,组建了多种经营公司,通过积极扶持,统一管理,多种经营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但由于国家缺乏资源型企业和城市转型政策,煤炭企业自身缺乏转型经验和人才等原因,煤炭行业难以完成转型任务。因此,吉林省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基?
向欣[3](2000)在《电子商务与流通革命》文中提出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及表现出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电子商务将成为下世纪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将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经营模式,并对商品流通领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选择电子商务与流通革命这一论题进行研究,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以及信息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创新理论、市场理论、现代流通理论等分析工具,从流通创新的角度,分析和把握电子商务的本质及其对商品流通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同时参考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情况,结合我国的实际,前瞻性的分析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我国在商品流通领域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任务和应对措施。 全文共有五章,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和分析: 第一章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运作体系、发展线索,并分析其本质特征,为全文电子商务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电子商务的概念是指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来实现的各种商务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局限于企业之间,也包含企业内部、个人和企业之间发生的一切商务活动。本文中把电子商务界定为高技术时代的现代商业方法,它是以网络通讯为依托,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提供的服务贸易、商品交易和商务性数据交换,它的核心是极大地扩张商务活动的空间及运作对象,最大限度的缩短业务流程和工作时间,从而降低企业和社会的交易费用,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多的业务价值和社会净福利。 第二,论文概括地介绍和评析了奈特、马克卢普、波拉特、弗里德曼、哈耶克、鲍莫尔等经济学家关于信息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侧重从信息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变革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线索,说明它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信息化管理及交易活动自动化的客观要求。电子商务卅示.广是一种杜会经济活动,是一种现代章义卜口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互联网是电于商务运作的物质基础,它使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跃卜了个新的台阶。电于商务是网络经济的运作过程和主要手段,是一种新的市场运作方式。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带来新的社会经济变革,是回为它通过技术融合和直接经济,带来了新的市场运作模式,从而使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化成为可能、与传统的市场相比,电子商务所构造的网络空间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市场的虚拟性、开放性、整体性和动态性,以及对传统市场及竞争方式的改变和影响。 第二章主要是以流通创新为线索,对两品流通业发展及变革进行历史的回顾和分析,说明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引发流通产业变革的主要力量,而电子商务的产生是流通方式创新在当代的最新成果,是引发流通革命新的契机。 历史的考察说明,所谓流通方式创新,是指在流通产业发展进程中,以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经营技术、新的经营手段取代传统的经营方式,技术手段,以及山此引发的流通组织、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变革。本文通过对流通创新内容、特点、创新动力与市场结构的研究说明,流通创新不是那种小幅调整或渐进式的改良,它在本质卜是革命性的,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方法与制度创新;它涵盖了流通客体、流通载体。流通环节、经营渠道以及营销方法等方方面面,是一种综合性的创新话动。 论文用了较大篇幅对流通发展演进中的重大创新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说明流通方式创新是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回素和动力,重大的创新会引发流通革命。进一步揭示了创新与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流通创新必须有相应的衬会经济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的发展和消费层次的提升,以及由此引进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第二,商品流通方式的创新往往完从流通某一个领域开始,然后向其它领域和相关环节渗透,由局部创新走向全局性创新虽然都涉及相关的流通领域,但都是通过某一个主导领域向其它方面和相关环节渗透。 第三,经营方式和技术创新是流通方式创新的核心内容,会引发管理、组织、产业联结方式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在每一次较大的流通变革中,都不是某一项技术的应用结果,而是以某一方面的技术为先导,带动了其相关技术的创新,通 2 过这些创新活动适应或创造新的经营方式,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式的流通革命。 第四,每一次流通革命带来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手段的变化都是相互关联,柏 互推动的。连锁经营不仅为新物流技术的采用提供了经营组织和现实的市场告 求,物流技术的发展也会为连锁商店的业态史新创造配套的技术保障。 第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流通方式的创新不断变换着重点,从重视渠 道的朋整,到重视营业场所的更新,再到重视业态选择和物流技术的改造,当社 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并出现高效驾驭信息的先进技术平台后,电于化的商务管理
吴木榕[4](1995)在《民爆器材以销定产产需直接见面势在必行》文中研究表明民爆器材以销定产产需直接见面势在必行[本刊讯]从不久前结束的1995年全国民爆器材生产计划会议上传出消息:民爆器材产品过去单靠物资部门计划分配的格局已被打破,民爆生产企业直接进入市场的条件已趋成熟,民爆产品试行以销定产、产需直接见面已势在必行,199...
二、民爆器材以销定产产需直接见面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爆器材以销定产产需直接见面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1)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去世后的哀荣 |
一、病逝成都 |
二、超乎常规的葬礼 |
三、死因重提 |
第二节 出身和早期经历 |
一、出身 |
二、新潮学生 |
第三节 家庭和工作作风 |
一、简朴的家庭生活 |
二、勤恳的工作作风 |
第二章 早期生涯 |
第一节 峥嵘岁月 |
一、见到列宁 |
二、年轻的共产党员 |
三、在“王明路线”时期 |
第二节 延安整风之中 |
一、与刘少奇“结怨” |
二、延安整风的开展 |
三、被“抢救” |
第三节 石家庄的“试验田” |
第三章 在南京的日子 |
第一节 主政南京 |
一、刘少奇的一封电报 |
二、接管南京 |
三、基层政权的建立 |
四、恢复生产 |
五、推动城市转型 |
第二节 江苏省委书记任上 |
一、中共高层“过渡”时间上的分歧 |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 |
第三节 推行农业合作化 |
一、“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
二、为江苏互助合作运动打下基础 |
三、推行统购统销工作 |
第四章 在上海初显身手 |
第一节 初露锋芒 |
一、入主上海 |
二、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
三、上海的“对资改造” |
四、“论十大关系”对上海的影响 |
第二节 关于反右运动 |
一、整风运动 |
二、鼓励鸣放 |
三、反右主将 |
四、上海反右派风暴 |
第五章 从反冒进到大跃进 |
第一节 柯庆施与大跃进运动兴起 |
一、“主要矛盾”问题 |
二、乘风破浪 |
三、批评反冒进 |
四、无限崇拜 |
五、“急先锋” |
第二节 城市大跃进的楷模 |
一、上海进入“大跃进” |
二、“一0七0”指标的提出 |
三、大炼钢铁 |
四、“技术革命” |
五、“全国一盘棋” |
第三节 上海农村人民公社化 |
一、推波助澜 |
二、大办人民公社 |
三、短暂的纠“左” |
四、不服输 |
第六章 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
第一节 庐山会议 |
一、再度转向 |
二、上海反右倾斗争 |
三、打击刘顺元 |
第二节 继续跃进 |
一、工业再跃进 |
二、“救命稻草” |
三、“穷过渡” |
第三节 跃进的代价 |
一、更上层楼 |
二、保钢 |
三、农村危局 |
四、不糊涂的糊涂账 |
第七章 七千人大会前后 |
第一节 坚守最后的阵地 |
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二、不同的反思 |
三、最后的“社会主义阵地” |
第二节 分裂的开始 |
一、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
二、中央高层重心的偏移 |
三、为毛泽东辩护 |
第三节 重提“阶级斗争” |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
二、上海的阶级斗争之弦 |
三、“四清”运动 |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试验基地 |
第一节 倡导现代戏 |
一、“大写十三年” |
二、华东各地贯彻 |
三、毛泽东的支持 |
第二节 “文革”前华东现代戏高潮 |
一、华东成为现代戏的海洋 |
二、全国现代戏高潮的出现 |
三、高潮的背后 |
四、柯庆施的文艺“四清”运动 |
第三节 柯庆施与“文革”的发动 |
一、与江青合作 |
二、提携张春桥、姚文元 |
三、关于“评海瑞罢官”的争议 |
结语 |
附1 1954 年—1965年上海市委主要领导 |
附2 1949 年以后柯庆施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吉林省煤炭行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 论 |
1.1 论题来源 |
1.2 论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论题研究背景 |
1.2.2 论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
1.3.2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
1.3.3 煤炭企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吉林省煤炭行业现状与问题 |
2.1 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概述 |
2.2 吉林省国有重点煤矿现状 |
2.2.1 基本概况 |
2.2.2 吉林省煤炭企业经营情况 |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历史问题 |
2.3.2 管理问题 |
2.3.3 人员素质问题 |
2.3.4 竞争能力问题 |
2.3.5 衰老报废矿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吉林省煤炭行业竞争力分析 |
3.1 市场竞争理论及思想 |
3.2 影响煤炭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量 |
3.2.1 潜在进入者 |
3.2.2 供应商 |
3.2.3 用户 |
3.2.4 内部竞争者 |
3.2.5 替代品 |
3.3 煤炭市场 |
3.3.1 煤炭市场的分类 |
3.3.2 煤炭市场的作用 |
3.3.3 我国的煤炭市场供求分析 |
3.3.4 吉林省煤炭市场 |
3.3.5 吉林省煤炭市场供求分析 |
3.4 吉林省煤炭行业竞争力评价 |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4.2 对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描述 |
3.4.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4.4 吉林省煤炭行业竞争力水平测评 |
3.5 吉林省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
3.5.1 企业竞争力 |
3.5.2 企业竞争力评价 |
3.6 吉林省煤炭行业及煤炭企业竞争力分析 |
3.6.1 宏观因素分析 |
3.6.2 微观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及其优化 |
4.1 资源的概念 |
4.2 资源的分类及特征 |
4.3 煤炭企业资源的性质、特征 |
4.3.1 煤炭资源的资产化 |
4.3.2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 |
4.4 资源配置及相关理论 |
4.4.1 西方资源配置理论 |
4.4.2 中国经济的资源配置理论 |
4.4.3 资源配置效率 |
4.5 煤炭行业的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
4.5.1 计划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及表现 |
4.5.2 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及运行方式 |
4.5.3 煤炭行业竞争的内部性 |
4.5.4 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 |
4.6 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模型 |
4.6.1 煤炭资源动态配置模型 |
4.6.2 煤炭资源开采权的美式期权定价模型 |
4.7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 |
4.7.1 原煤生产企业资源配置 |
4.7.2 非煤生产企业资源配置 |
4.8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优化 |
4.8.1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优化目的 |
4.8.2 吉林省煤炭行业人力、资本等资源配置优化 |
4.8.3 生产要素的贡献分析 |
4.8.4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吉林省煤炭行业的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 |
5.1 制度创新理论及过程 |
5.1.1 制度创新理论 |
5.1.2 制度创新的过程 |
5.2 企业制度创新 |
5.2.1 建立有效的国有煤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
5.2.2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 |
5.2.3 推进煤炭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发展 |
5.2.4 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多种途径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
5.2.5 加大破产力度,建立劣势企业的退出机制 |
5.2.6 坚持人本管理 |
5.3 技术创新 |
5.3.1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
5.3.2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特点 |
5.3.3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
5.3.4 建立国有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
5.3.5 吉林省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
5.3.6 建立技术创新指标评价体系模型 |
5.4 企业组织创新 |
5.4.1 企业组织创新的含义 |
5.4.2 吉林省煤炭企业组织创新工作探讨 |
5.5 经营方式创新 |
5.5.1 影响经营方式选择的因素 |
5.5.2 吉林省煤炭企业经营方式创新探讨 |
5.6 制度创新背景下小煤窑行为策略博弈分析与管理对策 |
5.6.1 政府执法者和小煤窑策略博弈分析 |
5.6.2 博弈方的演变 |
5.6.3 保证政策实施的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吉林省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
6.1 煤炭工业面临的形势 |
6.1.1 世界煤炭工业发展趋势 |
6.1.2 世界煤炭需求展望 |
6.1.3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趋势 |
6.1.4 中国煤炭需求展望 |
6.2 吉林省煤炭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
6.2.1 吉林省煤炭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
6.2.2 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6.3 吉林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6.3.1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6.3.2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思路 |
6.3.3 吉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6.3.4 吉林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本对策 |
6.4 结构调整战略 |
6.4.1 煤炭企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
6.4.2 结构调整战略的指导方针 |
6.4.3 煤炭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 |
6.4.4 煤炭衰退矿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 |
6.4.5 我国煤炭衰退矿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
6.4.6 吉林省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
6.5 煤炭工业转型战略 |
6.5.1 世界煤炭产区转型初步研究 |
6.5.2 我国煤炭行业转型状况 |
6.5.3 吉林省煤炭行业转型状况 |
6.5.4 煤炭产业转型的难点问题 |
6.5.5 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
6.6 煤炭矿区城市发展战略 |
6.6.1 矿区城市的形式与发展规律 |
6.6.2 我国矿业城市的贡献 |
6.6.3 制约煤炭矿区发展的因素 |
6.6.4 国外矿区经济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 |
6.6.5 我国矿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基本经验 |
6.6.6 吉林省矿业城市的基本情况 |
6.6.7 矿业城市的发展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吉林省煤炭行业协调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
7.1 吉林省煤炭行业实现协调发展的措施 |
7.1.1 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加强行业结构调整 |
7.1.2 实施企业流程再造,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
7.1.3 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做强做大煤炭主业 |
7.1.4 实施“三清洁”战略,促进煤炭产业升级 |
7.1.5 实施多元经营战略,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
7.2 实现吉林省煤炭行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7.2.1 加强资源勘查管理,延伸矿业经济生命周期 |
7.2.2 促进煤炭行业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吉林大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3)电子商务与流通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选题及价值 |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 论文基本结构安排 |
第一章 电子商务及其本质特征 |
第一节 电子商务概述 |
第二节 电子商务的发展线索 |
第三节 电子商务的社会经济特征 |
第四节 电子商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
第二章 流通方式创新与流通产业发展 |
第一节 流通发展与研究的基本线索 |
第二节 流通创新理论 |
第三节 流通方式创新与流通产业发展 |
第三章 电子商务必将引发新的流通革命 |
第一节 电子商务创造了全新的商务模式 |
第二节 电子商务对流通功能的革命性影响 |
第三节 电子商务更新了市场的概念 |
第四节 电子商务催发零售业态的革命 |
第四章 我国电子商务及电子交易发展前景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阶段及面临的任务 |
第二节 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 |
第一节 确立赶超型的发展战略目标 |
第二节 确定适合国情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
第三节 推动企业成为电子商务应用的主体 |
第四节 用电子商务手段,改造我国的物流体系 |
第五节 加快支付体系系统建设,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支持 |
第六节 加强政府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性工作 |
参考文献 |
全文注释 |
后记 |
四、民爆器材以销定产产需直接见面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D]. 邢恩源. 南京大学, 2013(01)
- [2]吉林省煤炭行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D]. 孙洪志. 吉林大学, 2004(04)
- [3]电子商务与流通革命[D]. 向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01)
- [4]民爆器材以销定产产需直接见面势在必行[J]. 吴木榕. 中国兵工, 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