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改革开放以来人的解放(论文文献综述)
彭雪梅[1](2021)在《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其编写范式在科学共同体上呈现出人教社专业编辑、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三结合”队伍特点;编写理念上呈现出“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逐步推进的特点;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专家、教师及学生得出: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面临“两大现状”和“六大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与“学”的需求,编写范式出现危机。“两大现状”为师生使用率低和师生满意度低;“六大问题”为: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时代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际操作性不强;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最后依据现存问题并结合以往的编写范式提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为:(1)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应规范编写人员领域,编写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科学共同体应为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研究、教学的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同时应优化科学共同体的人员结构,缩小专家教授的比例,加大一线教师的比例,同一教学内容的编写应专家教授与一线优秀教师合作完成;此外还需优化科学共同体的地区分布,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应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学校,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各地专家教授、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共同体,有利于更好地把控各地教育教学实际情况。(2)理念上,凸显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教科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实现;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关注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实用性;落实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实行制度,注重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的具体实现。(3)在内容编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且应详细具体,便于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仅要文字与图表相结合,还应以便捷的方式加入视频教程;在考核评定方法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学习评价方法上应具有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学练方法上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高杨[2](2021)在《马克思技术思想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研究技术,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马克思技术思想的中心线索是技术与人的关系,因而在马克思技术思想视阈下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技术因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的属人性呈现出历史继承性、传播广泛性和价值双面性的多维表征。马克思在考察人自身能力发展阶段、揭示人类个体历史发展规律时,技术是其衡量划分人自身能力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尺度:在人的依赖性阶段,落后的技术使人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原始的丰富”,而实质上还是不自由、不全面的发展状态;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人被机器奴役而发生异化,其发展只能是片面、畸形的;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从私有制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人将会利用先进技术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充足的自由时间,推动人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技术的发展是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技术发展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需的动力,从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四个方面支撑和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技术在发展中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甚至异化为人的敌对力量,技术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对立性凸显出来,给人的全面发展造成斥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需要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都受到了技术异化的制约。第三次科技革命(1)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方面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受制于社会制度、发展观念、价值理念等因素,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指导下,人们采用高新技术对自然进行竭泽而渔式地开发利用,打破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存发展;在资本的支配下,高新技术发展让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并且加深了道德伦理的危机,从而使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加剧社会失和,制约人的全面发展;新技术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享受,与此同时也助长了人的物欲,加剧了人对技术的依赖,导致社会人文精神式微,使人的发展逐渐偏离自由全面发展之轨,走向片面、畸形。面对技术发展给人的全面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以马克思技术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倡导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以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之路,为人类在技术化生存中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选择。
周丽威[3](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指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吴惠莉[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女性运动员在国际竞技舞台上表现亮眼,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创造了辉煌的战绩。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8年间《人民日报》关于女性运动员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挖掘,分析不同时期的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嬗变,梳理其特征以及变迁轨迹,并进一步探讨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与其所在的特定阶段存在的社会诸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877篇报道展开历时性分析后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变迁经过了三个阶段,从巾帼英雄到商业明星,再到偶像网红。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被赋予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等政治化意识形态,强化了其“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单质性英雄形象。第二个阶段大致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快速发展以及滚滚来袭的商业化大潮影响下,女性运动员逐步蜕变为商业明星。第三个阶段是2008年到2018年,女性运动员的媒体报道实现了从”工具体育“到”人文体育“,从“悲情体育”到“快乐体育”的全面转变,报道文本人文色彩渐趋浓厚,但与此同时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呈现出“偶像”与“网红”的错位。本研究将从精神内涵、国族意识、社会角色、个人与集体、人际交往、个性特征六大方面宏观观察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嬗变。影响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变化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因素,还有微观媒介的变化因素,尽管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日趋丰富和多样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介在塑造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时还存在男性化职业特征笼罩下的“性别同化”、消费主义文化中的身体异化等问题。因此,未来媒介应该树立性别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媒介环境,女性运动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育公共事务,使用社交自媒体平台,提升话语权,主动建构良好的媒介形象。
李娟[5](2020)在《建国以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法国大革命的内容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历来注重历史教育,在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学阶段都将其作为基础课程。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在培养公民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论文就是以建国以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法国大革命”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法国大革命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以此来突出法国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在培养国民的公民意识方面的突出作用。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是阐释选题的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法国大革命史和教科书的研究现状做出分析。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叙述建国初、改革开放后以及新课改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内容的变化,揭示其变化的基本趋势,探析内容变化的原因,并就重点内容提出个人见解。第三部分是对前面三章内容进行总结性陈述,即先对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的特点进行归纳,并总结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在历史教科书编写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启示。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一、纵向研究法国大革命内容在长时段教科书中的变化;二、将法国大革命学术成果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以促进课堂的有效学习。本文的不足之处有:一、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二、对法国大革命史的研究也只是蜻蜓点水,目睫之论。
刘艳辉[6](2020)在《1978年以来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意在研究1978年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根据不同时期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阶段性特点,1978年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在“双基目标”时期(1978.2-1996.10),初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还未分离,统称为《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此阶段颁行了四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高中部分的“思想教育”要突出“阶级斗争史观”教育,但对“阶级斗争史观”教育的目标要求呈现由强变弱趋势;对“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对“国情教育”的目标要求则逐渐增强。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科教”工作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受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变化影响,此阶段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逐渐减少了“阶级斗争史观”教育内容的篇幅;加入了“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在“三项任务”时期(1996.10-2003.4),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已经独立,颁行了三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此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思想教育”目标上,对国情教育的要求与时俱进、对国际主义教育的要求日益增强、对人文素养的培育要求日趋突显、对“三观教育”的要求逐渐完善。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世纪之交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内外历史课程改革的推动和国家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影响。此阶段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进一步克服了“左”倾影响;注重国情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增加了“人文教育”和“三观教育”的篇幅。在“三维目标”时期(2003.4-2017.10),颁行了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高中历史课标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理想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主要是由于当时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和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此阶段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重视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各方面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增加了培育人生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重视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核心素养”时期(2017.10-至今),颁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高中历史课标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着重突出“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注重对“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的教育、重视对“人类运命共同体”重要理念的教育。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历史课程改革的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新的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加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容。
周桂芝[7](2020)在《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文中指出中外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问题,是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条约内容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变与不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科书编纂、课程改革、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变化。本文以1979—2019年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版本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进行纵向的对比研究,探讨中外条约内容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编写内容与呈现形式的变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变化、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发展、课程改革以及学术界中外条约研究的影响等方面,探究影响人教版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的编写因素。第二部分讨论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结构形式,分别对初、高中人教版教科书编写结构中的章节设置和辅助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从整体研究与具体分析出发,结合纵向的比较,分析教科书对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的阐述。第四部分探究人教版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变化与特点,分析教科书编写的不足,提出编写与教学建议。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教科书中的中外条约内容的编写变化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不仅体现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而且体现了学术研究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变与不变,为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及其教学问题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朱斯瑶[8](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我国正处于两个百年目标的交汇时期,更是决胜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我国预计于2020年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我国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在物质等外在基本条件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同时在精神、文化等内在因素上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获得质的飞跃。本文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为实现我国人民的全面发展而做出的努力和成效,以及其中遇到的发展问题,从中分析我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主要特征,以期能为我国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帮助。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厘清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理论来源,主要是阐明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该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第三部分以时间为维度划分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不同时间段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作出的努力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四部分通过第三部分的总结得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特征。在本文的第五部分得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肯定其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通过本文的写作可以发现我国人的发展方向不是无迹可寻的,而是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规律前进的,虽然我国的发展要求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反复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们依旧可以发展自身,并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也是一个螺旋上升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实现我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价值。
赵亚玲[9](2020)在《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研究(1978-2019)》文中研究说明医学史是科技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版本的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医学史内容的选取及编撰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以1978—2019年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医学史内容为研究对象,对比和分析不同版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医学史内容的选取及编撰,探讨医学史内容的书写变化。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编撰的发展、医学史内容的特殊性等方面,阐述影响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编写的因素。第二部分主要从章节设置和辅助内容两方面,分析1978年后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结构与形式。第三部分从内容的选取与阐述入手,探讨1978年后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医学史内容的书写变化。最后一部分对医学史内容的编写进行评析,并提出相关编写建议和教学建议。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医学史内容的呈现方式、内容处理等都有所变化,然而医学史中的若干基本内容相对稳定。这种变与不变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科书编纂变化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同时体现了医学史内容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特殊性。
刘彬[10](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解放历程及经验启示》文中认为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为之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也是我国改革建设的目标指向,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我国人的解放的发展史。本文以人的解放为线索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总结人的解放经验,以期丰富改革开放的理论内涵,同时使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融合。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人的解放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证,阐明人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实现自身解放,与此同时,人在解放自己的过程中也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演进等重要理论,并且回答了现时代中国人的解放的主要任务,使人的解放思想得到丰富充实。本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基本内容,以此为下文开展具体论述打下坚实的理论铺垫;第二部分是以人的解放为视角,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想五个方面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方面建设中人的解放的发展历程及表现,以此论证改革开放历程中我国人的解放的逐步发展;第三部分是对新时代我国人的解放发展的实践做出分析思考,并以问题为导向,指出当前制约我国人的解放的因素以及提出如何改善我国人的解放的路径;第四部分从思想理论和发展实践两个角度归纳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解放发展带来的经验启示,为我国接下来的改革建设及人的解放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二、论改革开放以来人的解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改革开放以来人的解放(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对教科书建设与改革的高度重视 |
1.1.2 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 |
1.1.3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
1.1.4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研究尚未涉及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科书与教材 |
2.1.2 教科书与教师教学用书 |
2.1.3 编写范式 |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科书演变研究 |
2.2.2 体育教科书内容研究 |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研究 |
2.2.4 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 |
2.2.5 研究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文本分析法 |
3.2.5 德尔菲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范式理论概述 |
4.1.1 范式理论产生的背景 |
4.1.2 范式理论内容梳理 |
4.1.3 “范式”维度的确立 |
4.2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历史考察 |
4.2.1 “统编教材”阶段(1949年-1985年) |
4.2.2 “一纲多本”阶段(1986年-1999年) |
4.2.3 “体育与健康”阶段(2000年至今) |
4.3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4.3.1 第一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总结(1997年) |
4.3.2 第二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1年) |
4.3.3 第三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4年) |
4.3.4 第四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19年) |
4.3.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
4.4.1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使用率低 |
4.4.2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满意度低 |
4.4.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 |
4.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 |
4.4.5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 |
4.4.6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时代适应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
4.4.7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实际操作性不强 |
4.4.8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 |
4.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 |
4.5.1 科学共同体 |
4.5.2 理念 |
4.5.3 方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5.1.2 师生从不使用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原因 |
5.1.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
5.2 建议 |
5.2.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建议 |
5.2.2 其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一轮) |
附录七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二轮) |
附录八 问卷效度调查表 |
附录九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 |
致谢 |
(2)马克思技术思想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技术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现 |
2.1 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
2.1.1 技术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体现 |
2.1.2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
2.2 技术属人性的多维表征 |
2.2.1 技术由于人的延续而具有历史继承性 |
2.2.2 技术由于人的交往而具有传播广泛性 |
2.2.3 技术由于人的需要而具有价值两面性 |
2.3 技术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
2.3.1 技术在人的依赖性阶段的作用 |
2.3.2 技术在人的独立性阶段的作用 |
2.3.3 技术在人的自由个性阶段的作用 |
2.4 小结 |
第3章 人的全面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对立统一 |
3.1 人的全面发展与技术发展耦合并进 |
3.1.1 需要的全面发展与技术发展互为前提 |
3.1.2 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技术发展相互促进 |
3.1.3 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与技术发展互为依托 |
3.1.4 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技术发展互为保障 |
3.2 人的全面发展与技术发展互斥对立 |
3.2.1 需要的发展受到技术异化的误导 |
3.2.2 能力的发展受到技术异化的限制 |
3.2.3 社会关系的发展受到技术异化的阻碍 |
3.2.4 个性的发展受到技术异化的束缚 |
3.3 小结 |
第4章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全面发展的技术新机与挑战 |
4.1 新技术的发展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新机遇 |
4.1.1 生产方式的变革与人全面发展的机遇 |
4.1.2 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人全面发展的机遇 |
4.1.3 思维方式的变革与人全面发展的机遇 |
4.2 新技术的发展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新挑战 |
4.2.1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的生存发展环境 |
4.2.2 两级分化加剧与伦理危机威胁着人的社会关系和谐 |
4.2.3 人文精神的式微威胁着人性自由和尊严 |
4.3 小结 |
第5章 推动人在技术化生存中实现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
5.1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确保技术发展的人本旨归 |
5.1.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5.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5.1.3 加强顶层设计创设良好人文生态 |
5.2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抵御技术异化 |
5.2.1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
5.2.2 坚守并创新性发展传统的“以道驭术”思想 |
5.2.3 创新性发展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 |
5.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人民日报》女性运动员报道总体分析 |
2.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2.2 高频关键词社群图 |
2.3 关键词共现权重图谱与关键词共现密度视图分析 |
3 不同阶段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建构 |
3.1 “振兴中华”的赶超意愿与巾帼英雄的凸显(1978年-1989年) |
3.2 体育市场化与经济时代光环笼罩下的商业明星形象(1990年-2007年) |
3.3 人文主义与奥运精神的回归(2008年-2018年) |
4 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变迁的特点 |
4.1 精神内涵:从泛政治化到去政治化 |
4.2 国族意识:从表征到内涵 |
4.3 个人与集体:个人主义增强与集体主义弱化 |
4.4 社会角色:从一元化到复合型 |
4.5 性格特征:从中性化到个性化 |
4.6 人际交往:从贫瘠到丰富 |
5 影响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塑造变化的因素 |
5.1 宏观层面 |
5.2 微观层面 |
6 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塑造反思 |
6.1 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 |
6.2 女性运动员应该如何塑造良好的媒介形象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建国以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法国大革命的内容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国大革命内容的变化 |
一、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的背景 |
二、教科书中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的情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后法国大革命内容的变化 |
一、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的背景 |
二、教科书中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的情况 |
第三章 新课改以来法国大革命内容的变化 |
一、教科书中法国大革命内容的课标要求及位置分布 |
二、2007年版教科书中“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的情况 |
三、2019年版教科书中“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的情况 |
第四章 教科书中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的趋势与启示 |
一、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的总体特征 |
二、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的原因 |
三、法国大革命内容变化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1978年以来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双基目标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1978.2-1996.10) |
(一)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要求的演变 |
(二)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二、三项任务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1996.10-2003.4) |
(一)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要求的演变概况 |
(二)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三、三维目标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2003.4-2017.10) |
(一)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的目标 |
(二)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四、核心素养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2017.10-至今) |
(一)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的目标 |
(二)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背景 |
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变化 |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发展 |
三、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影响 |
四、学术界中外条约研究的影响 |
第二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编写的结构形式 |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结构形式 |
(一)章节设置 |
(二)辅助内容 |
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结构形式 |
(一)章节设置 |
(二)辅助内容 |
第三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内容阐述 |
一、中外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一)“城下之盟”的双边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二)“不败而败”与《中法新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三)多国逼签的《辛丑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四)非战争状态下被迫签订条约的背景阐述 |
二、重要中外条约内容的阐述 |
(一)《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 |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
(三)《中法新约》 |
(四)《马关条约》 |
(五)《辛丑条约》 |
(六)其他条约 |
三、中外条约影响的阐述 |
(一)整体影响的阐述 |
(二)具体条约影响的阐述 |
四、修约、废约的阐述 |
第四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评价与教学建议 |
一、编写的特点 |
(一)受编纂体例和课改影响较大 |
(二)主要相关内容基本保持稳定 |
(三)内容设计趋于注重能力培养 |
(四)突显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
二、编写的不足与建议 |
(一)不足之处 |
(二)编写建议 |
三、教学建议 |
(一)加强系统讲授,注重知识拓展 |
(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三)关注学术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
(四)发挥中外条约内容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难点问题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
二、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
(二)西方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三、现实基础 |
(一)社会物质生产滞后于人的全面发展 |
(二)传统固化思想束缚人的全面发展 |
(三)需求的增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 |
一、1978-199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转折阶段 |
(一)以培育四有青年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
(二)解放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
(三)政治体制改革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人全面发展的法制保障 |
(五)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二、1992-200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系统发展阶段 |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
(二)三位一体同步建设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
(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
三、2002-201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化发展阶段 |
(一)根本前提:以人为本 |
(二)构建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三)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 |
四、2012-至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全面提升阶段 |
(一)立足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二)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
(三)为了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主要特征 |
一、人民主体地位逐步提升 |
(一)重视人民在物质生活的主体地位 |
(二)确定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
二、人的发展目标逐步提高 |
(一)具体特定的发展目标 |
(二)宽泛抽象的发展目标 |
三、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日益完善 |
(一)经济、政治层面飞速发展 |
(二)可持续的全方位发展 |
四、发展对象从个体向整体转变 |
(一)国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二)致力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
(二)对民生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三)为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指南 |
(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行动指南 |
二、实践价值 |
(一)为解决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对策 |
(二)有利于指明社会发展的重点方向 |
(三)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9)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研究(197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影响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编写的因素 |
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编撰的发展 |
三、医学史内容的特殊性 |
第二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医学史编写结构 |
一、初中历史教科书医学史编写结构 |
(一)章节设置 |
(二)课文辅助内容 |
二、高中历史教科书医学史编写结构 |
(一)章节设置 |
(二)课文辅助内容 |
第三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分析 |
一、初中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的选择与阐述 |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对医学史内容的选择 |
(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具体内容的阐述 |
二、高中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选择与阐述 |
(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医学史内容的选择 |
(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具体内容的阐述 |
第四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的编写评价及教学建议 |
一、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编写的评价与建议 |
(一)编写的特点 |
(二)编写的不足 |
(三)编写的建议 |
二、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的教学建议 |
(一)正确看待医学史内容 |
(二)注意具体知识点的讲解与整体系统知识的传授 |
(三)针对不同环节有区别地进行教学 |
(四)注重医学史内容功能的发挥 |
(五)注重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解放历程及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创新之处 |
1.研究的不足之处 |
2.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人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一)“人的解放”的概念界定 |
1.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2.何谓“解放” |
3.人的解放的内涵 |
(二)人的解放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
1.人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实现人的解放 |
2.人在解放自己中推动社会形态演进 |
(三)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 |
1.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主题 |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类解放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解放的发展演变 |
(一)经济建设——人的解放的客观物质基础 |
1.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
2.经济发展中注重“人”的发展以促进人的能力提升 |
(二)政治建设——人的解放的基本保证 |
1.逐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以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2.逐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以建设服务型政府 |
3.逐步强化依法治国方略以建设法治社会 |
(三)文化建设——人的解放的精神支撑 |
1.坚定文化自信以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
2.进行文化创建以提高中国社会文明水平 |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助力文化事业发展 |
(四)社会建设——人的解放的基本条件 |
1.住房保障上逐步实现“住有所居” |
2.教育保障上逐步实现“学有所教” |
3.医疗保障上逐步实现“病有所医” |
4.社会养老保障上逐步实现“老有所养” |
(五)思想解放——人的解放的显着成果 |
1.第一次思想解放——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
2.第二次思想解放——社会主义经济领域的解放 |
3.第三次思想解放——为之后的改革指明方向 |
三、新时代人的解放的历史任务 |
(一)当前我国人的解放发展的制约因素 |
1.政治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
2.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
3.人的需要的异化 |
4.个人能力的差异 |
5.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艰巨 |
(二)消除我国人的解放发展阻碍的有效路径 |
1.净化政治生态,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
2.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 |
3.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综合能力 |
4.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环境权益 |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解放发展所彰显的重要经验启示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解放发展对于思想理论的经验反思 |
1.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 |
2.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
3.始终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指引,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解放发展对于改革实践的经验启示 |
1.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纯洁性的建设 |
2.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
3.推行渐进式改革,科学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改革开放以来人的解放(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D]. 彭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马克思技术思想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 高杨.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研究[D]. 吴惠莉. 暨南大学, 2020(04)
- [5]建国以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法国大革命的内容变化研究[D]. 李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1978年以来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研究[D]. 刘艳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D]. 周桂芝.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D]. 朱斯瑶.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医学史内容研究(1978-2019)[D]. 赵亚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解放历程及经验启示[D]. 刘彬. 内蒙古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