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较法求解方程(组)

用比较法求解方程(组)

一、比较法解方程(组)(论文文献综述)

孙澍[1](2020)在《苏科版和人教版教材中“方程”部分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程知识既是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常常是初中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近年来,“一纲多本”提出后,中国出现了大量版本的教材,其中人教版和苏科版最具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两版初中数学教材,对比研究其中的“方程”部分,找出异同,分析优缺点。本文的研究意义是,第一,能够帮助学生在初中学习数学。第二,改善教师的教学。三是通过教材比较,提高学习教材的能力,为今后的备课和教学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四是推进初中数学教材的建设。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结构分析法、难度比较法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分为五个方面:课程内容比较、素材比较、编排体例比较、课程难度比较和例习题比较。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思考,为地区选择合适的教材提供参考,为教材的编写提供建议。本文通过对比发现,人教版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更加紧凑、集中,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在课题划分上,人教版教材的课题划分比苏科版更全面,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在呈现方式上,苏科版教材比人教版更丰富多彩。比如苏科版在“思考与探究”环节采用的展现方式是几个学生对话的形式,这体现了合作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人教版教材在这一部分就显得比较生硬。在素材选取上,两版本数学教材都采用了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都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编排体例上,两种版本的数学教材在设置分式方程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安排的学习年级不一样。人教版更注重知识点间的紧密联系,知识点间的迁移。而苏科版更注重学生吸收理解知识的效率问题,考虑到较难的知识点需要一定的年龄层次来支撑。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更加紧凑,可以让学生更加集中地学习相关知识。而苏科版体现出了方程与其他关系的重要作用。在例习题的数量上,两版本数学教材在具体章节中有明显差异,但是总体相差不大。人教版教材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的例题数明显少于苏科版教材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数,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补充,从多方资源寻找典型的例题以丰富课堂教学。但人教版教材的习题数量略高于苏科版教材习题数量。综合来看,在方程部分,苏科版教材中的知识点的个数比人教版教材多,但是课时数却比人教版教材少,这就使得苏科版教材的综合课程难度要比人教版教材大。总之,两种版本数学教材各有千秋,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田维[2](2019)在《高中数学构造法解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考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数学而言,若要在高考中取得高分,解题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选择好的解题方法省时省力又有效果.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首要关注的问题,本人对数学课程以及历年来的数学高考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发现有些考题有较大的难度,采用常规的解题思维方法不能达到解题的目标,此时,便需要寻找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解题思维方法——构造法.本论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构造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第一章主要是对构造法的相关概念;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意义;构造法的理论依据、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主要是根据构造法所构造的对象将数学构造法进行分类,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通过对高中数学核心内容的分析研究,高中数学构造法主要有以下构造对象:构造函数;构造方程(组);构造向量;构造数列;构造数(组);构造概率及排列组合;构造解析几何模型;构造命题;构造表达式;构造图形;构造模型.同时对每一种构造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给出了针对性的例题加以说明每一种构造方法.第三章主要对构造法解题策略进行研究,是本文的创新点.本章给出五个具体实例,并结合构造法的理论依据、原则、分类,对例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思考,最后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以此来说明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应该如何去思考、分析问题,应该构造什么对象,如何利用构造法去解题.第四章是研究的结论、建议及反思,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现实,给出了学习与教学建议.最后,对构造法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反思,给出可继续研究的地方,供其他研究者参考.

王文光[3](2009)在《初中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领域的中美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教科书在一定层面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课程及其设计理念。中美两国虽然差异较大,但是,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领域具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通过对中外教育比较的文献综述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美国数学的研究基本还集中在宏观的教育目标的研究层面上,对美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微观研究尚属鲜见。纵观中美两国数学教育发展状况及教科书的发展历程,现行的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仍有值得对方学习和借鉴的内容。鉴于此,本文选取在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由McGraw-Hill公司编写的Mathematics:Applications and Connections初中数学教科书(简称:MAC版),和改革力度较大,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科书(简称:北师版),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采取比较法、内容分析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两套教科书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宏观层面主要涉及教科书的设计思想,整体呈现特点等内容,而微观层面涉及课程容量、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例题、习题编写、组织结构和编写体例等方面。研究表明:一、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的设计思想和呈现特点同中存异通过对中美教科书的宏观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美国教科书是建构式和“学材”式的设计思想,北师版教科书是中心式设计思想为主,辅以建构式的设计思想,因此中美教科书呈现特点存在很多相同之处,如两国教科书的编写都是图文并茂,注重学科内及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并将数学应用贯穿于教科书的编写设计。但由于教科书设计思想的差异,中美教科书在数学思想渗透、知识内容呈现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方面体现出了差异。二、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领域的微观比较差异显著编写体例比较研究结果:两国教科书都有固定的编写体例,都是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呈现知识,突出了“问题驱动式”这一特点,只是两国在呈现中侧重点有所不同,美国教科书更像“学材”而我国教科书更像“教材”。组织结构比较研究结果:中美两国教科书都采取螺旋式结构编写,但相比美国教科书一直以来较成熟的螺旋式编写方式,我国北师版教科书的螺旋式结构主要体现在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上,而章节上的编排更接近直线式的编写。内容结构比较研究结果:课程容量方面,中美两国教科书数与代数这一领域存在很大差异,我国教科书比美国教科书多出很多知识,如立方根、多于三项的多项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反比例函数等。而在共有知识中,美国教科书所讲的知识点也较我国少。课程广度、课时方面,除数系扩充外,美国教科书的课程广度和课时量都小于我国。课程深度方面,美国教科书的知识性目标深度小于我国,相反,过程性目标的要求明显高于我国。习题方面,美国教科书的习题总量明显大于我国,并在知识技能方面最突出,习题情境方面,美国教科书设计了更多的素材,更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本论文的有关结论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初中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领域的编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论文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也可以推广到数学课程其它领域的比较研究中。

崔英梅[4](2014)在《课程组织的量化分析研究 ——以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课程组织是泰勒的课程设计—经典目标模式(应然)的重要环节。林智中等从课程设计的结果(实然)角度审视课程组织,提出课程的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但对课程组织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念层面。史宁中等提出的“课程难度模型”,为刻画课程广度与深度提供了量化工具,开启了课程组织定量研究的先河,但依然不系统。5次PISA测试结果显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数学成绩优异。然而,针对东亚数学课程的特色与优势的相关研究,十分鲜见。本研究以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为切入点,采用定量研究的手法,从课程组织的深层组织、表层组织两个维度,分别探讨课程组织的量化分析方法,并试图归纳出以中韩为代表的东亚数学课程的共同特点。研究分为3个阶段:(1)课程标准的研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方式等方面对中韩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2)课程深层组织的量化方法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咨询等,确立课程深层组织的基本单位,构建课程前进过程的量化工具与课程整合程度的量化方法,并以中韩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国A版与韩国N版)为例,进行量化分析;(3)课程表层组织的量化方法研究。从单元课时与单元页数的维度,对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单元进行量化分析,从“导入—展开—结束”环节,对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单元组织结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在原有的课程深度、广度、难度概念基础上,引入知识团、频度、节奏、坡度等新概念,尝试建构了课程组织的量化分析方法(1)课程的深层组织是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统称,将“知识团”概念引入深层组织,确立为量化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深层组织按课程内容纵向截面的结果,加大了课程内容的可比性与课程组织的可量化性。(2)课程在垂直组织向度的前进过程涉及5个要素,即频度、起点、终点、节奏、坡度。根据不同的前进方式产生不同坡度,即学年变化量与课程前进量的比,按坡度可以将课程前进过程分为单点式编排、直线式上升编排、螺旋式上升编排3种类型,其中,螺旋式上升编排进一步可以分为标准型、压缩型和伸展型3种类型。(3)以知识团为中心,课程整合分为学科内部课程整合与学科外部课程整合,学科内部课程整合与学科外部课程整合之间具有交集关系。课程整合的介质是知识点,因此,可以从比重与范围两个维度,量化课程整合率与课程整合广度。2.中韩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所体现的课程组织的突出特色:从螺旋式走向局部的直线式、关注内部整合(1)中韩课程标准均为全国统一标准,中国分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韩国是12年一贯制的课程标准。(2)中韩高中数学都是以自上而下方式构建课程目标。略微不同的是,中国高中数学课程目标是三维目标,韩国高中数学课程目标是二维目标,中国从目标层面更关注过程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中韩高中数学课程在承认个体数学学习差异的基础上,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课程内容的深度基本在“理解”水平;中韩高中数学课程都是基于学分制,组织课程内容,体现了课程选择方式的多样性,但中国以“模块”方式组织,而韩国以“科目”方式组织,且中韩高中数学课程的文、理差异程度不同。(3)中韩高中数学课程中,起点在小学或初中的知识团主要以螺旋式上升编排方式前进,而起点在高中的知识团,中韩具有一定差异。例如,中国以单点式编排为主,韩国对直线式上升编排与单点式编排并重。(4)中韩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程度不高,学科内部课程整合程度略大于学科外部课程整合程度,从课程整合率而言,韩国略大于中国,从课程整合广度而言,学科内部课程整合广度中国略大于韩国,但学科外部课程整合广度韩国略大于中国。(5)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单元课时与单元页数之间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单元组织结构都是“章→节→小节”三级结构,功能模块相似,从单位课时内的教科书课程容量而言,A版是N版的近2倍,从教科书“阅读材料”容量而言,N版是A版的1.6倍。3.有关东亚数学课程特色的推论:关注双基、以传统数学分支为主体构建数学课程内容组织框架、采用整体螺旋式(而局部直线式)的结构特征基于对中韩高中数学课程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东亚数学课程的主要特点:全国通用一个课程标准;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对关注数学情感与态度;以“数”、“图形”、“概率”、“统计”搭建中小学课程的基本框架,随着学段升级,不断添加课程内容;主要以螺旋式上升方式编排;关注课程内容与数学文化的整合,但信息技术尚未成为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工具。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建议有:研制12年一贯的课程标准,稳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施“教科书—练习册”配套制度,精选课程内容,精编教科书。对教科书编写的启示有:教科书编写要重视课程前进过程,关注由坡度产生的学业任务负担,即在编写教科书之初,需要先考察一类知识的坡度是否合理,如果坡度过大,可通过课程整合提供“过渡的踏板”,如果坡度过小,有必要考虑能否精编或增加学年变化;教科书编写不仅要关注课程整合广度,也要关注课程整合率,即选择编写教科书素材时,关注所选素材是否集中用于部分知识点,素材的属性是否多样化等,由此,提高课程整合程度。

胡晶晶[5](2016)在《初中数学教科书方程思想渗透方式的比较研究 ——以北师大版、人教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后简称《课程标准(2011)》)在总目标中提出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方程思想的核心之一---模型思想作为一个基本数学思想,在《课程标准(2011)》中得到充分体现。现在不同地区学生使用的教科书版本有北师大版、人教版、冀教版等,那么各版本方程思想的渗透方式有何异同?本文选用了其中使用率较高的两个版本---北师大版和人教版为研究对象。结合《课程标准(2011)》对方程及方程思想的表述,同时参考史宁中教授对方程思想的阐释,本文认为方程思想的核心是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在列方程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模过程主要包括:从问题中发现各个量以及等量关系→用等式表达等量关系→用半符号化语言表达等量关系→用含有未知数的方程表达等量关系→解方程→检验及答。化归思想在解方程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分式方程可以通过“去分母”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降次”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课程标准(2011)》的变化、多版本教科书的使用两个方面论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阐述了本文研究的问题、意义、研究方法。第二章从方程思想的内含、应用、方程思想与方程教学的相关研究、其他数学思想与教学的相关研究四个方面梳理了研究现状,最终确定了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通过模型思想、化归思想和方程内容三个方面对两版本教科书方程思想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四章是根据第三章的比较结果,访谈有经验的教师,收集他们对两版本教科书差异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从教科书使用的角度对教师提出了建议。第五章阐述了两版本教科书的对比结果和对教师的建议,反思研究成果和不足。两版本教科书方程思想的比较结果:第一、模型思想。两版本教科书建模过程基本一致。但等量关系类型略有不同。两版本教科书等量关系类型的相同点为:大部分等量关系类型一致、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少、新的等量关系类型逐渐取代小学数学公式;但两版本教科书有各自独特等量关系类型,人教版几何公式更丰富一些。第二、化归思想。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思想一致,都是化归思想。但是两版本教科书的编排顺序不相同;北师大版方程、式、函数编排分散,人教版相对集中;除了整体编排有差别外,方程各部分内容各小节也是有差异的。第三、方程内容。两版本教科书课程容量的相同点:列方程、解方程与《课程标准(2011)》一致;然而,在估计方程的解、检验方程的解及等式的性质等方面也有不同,人教版对前两者的处理比北师大版要好些,而后者北师大版比人教版的处理要好些。例题与习题的数量和类型:人教版侧重解方程,北师大版侧重方程的应用。方程历史材料的呈现:从历史材料的容量比较,北师大版的要多一些;从历史材料的分布比较,人教版多集中在一元一次方程,北师大版历史材料呈现在各方程部分;从历史材料涉及的背景比较,都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与方程的历史产生背景是一致的。内容框架:在每章的前言部分,北师大版有学习目标;人教版阅读材料的形式丰富一些,北师大版有一种形式的阅读材料---读一读,人教版有阅读与思考等四种形式的阅读材料;人教版有数学活动;人教版画出知识结构图,而北师大版让学生用适当方式自己呈现本章知识结构图;教科书练习编排也有差异。针对两版本教科书的差异,从教科书使用的角度对教师提出的建议:第一在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第二、充分体现化归思想。第三、参考多版本教科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参照多种教科书,结合自身、学生和教学内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教师除重视解方程和列方程的教学外,也要重视等式的性质、让学生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检验方程的根是否符合实际的教学。第四、教师要重视数学活动、历史材料、读一读等隐性内容中所隐含的方程思想的教学。

吕世虎[6](2009)在《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研究空前繁荣。相对于一般课程理论研究而言,我国数学课程理论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中国数学教育界在面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时显得无奈,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争论也是凭借个人经验有感而发,缺少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常常陷入循环圈中。事实上,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历次课程改革中都曾经出现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建构中国数学课程理论的重要视角。本研究的论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属于“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对于揭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解决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这个问题,又分解为三个子问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启示?对于这三个子问题回答即是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以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中国当代数学课程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对每个阶段,从背景、事件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梳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当代(1949—2000年)代表性的数学教学大纲、主要的数学教材进行纵向比较,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性、课程编排方式等方面,梳理总结出这一时期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由只有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对目标的陈述方式也经历了由抽象、模糊到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过程;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数量呈“正弦曲线”变化态势;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经历了由“一纲一本→多纲多本→一纲一本→多纲多本”的循环式发展;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经历了由“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性发展。平面几何受苏联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影响,采用论证几何体系,并成为50年中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主流。代数内容在各个时期都采用“数→式→方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出现过采用“数→方程→式→函数”的处理方式。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我国当代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补正了已有研究中的一些缺漏;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以史为鉴,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史料(特别是教材)的收集不全面,对教材的特点研究不够。一些结论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提炼。

高丽辉[7](2019)在《基于选择性谐波消除技术的电磁测深激励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资源能源需求的增加和易采易探资源的减少,针对复杂地形条件的高效率、高精度探测方法已成为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以地空频率域电磁法和直升机时间域电磁法应用最为广泛。地空频率域电磁法采用地面电磁法大功率发射和航空电磁法快速非接触式采集的测量方式,同时采用的频率域测量是在发射电流不间断情况下获取总场来反应地下电阻率信息,信号较强,可实现大深度、大范围区域的快速勘查。直升机时间域电磁法以直升机为载体,采用空中发射及接收的测量方式,具有速度快、成本低、通行性好、大面积覆盖等优点,同时采用的时间域测量是在没有一次场背景的情况下观测研究二次场,简化了对异常场的研究。上述两种方法在复杂地形的勘探盲区均可实现高效率勘测,但它们的探测精度受限于产生一次场的发射电流波形质量。目前,国内的地空频率域电磁法普遍采用2n伪随机波作为标准发射波形,依据频率测深原理,针对特定深度目标的高精度勘探,需通过发射多组伪随机波来增加所需频点,但多次发射和重复飞行测量将严重降低检测效率并增加检测成本。对于直升机时间域电磁法则普遍采用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产生双极性梯形波发射电流,由于直升机的载重及蓄电能力有限,为提高电源变换效率,要求发射系统有尽可能低的开关频率以减少开关损耗和缓冲损耗,但过低的开关频率又将影响发射波形质量,进而影响探测精度。所以亟待开发一种新的电磁激励方法,以提高地空频率域电磁法和直升机时间域电磁法的勘探精度及效率。上述两种电磁测深方法的发射系统均可以利用脉冲宽度调制技术实现。SHEPWM(选择性谐波消除脉冲宽度调制)技术是计算法脉宽调制技术的一种,可利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同时实现地空频率域电磁法发射系统设计和直升机时间域电磁法发射系统设计。但对于常规的1/4周期对称SHEPWM方法,输出波形限定为具有1/4周期对称性,并不适用于电磁测深方法。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放宽SHEPWM方法的限制条件至1/2周期对称和全周期不对称,并将其应用到上述两种电磁探测方法中,实现发射波形的优化设计。其相应的研究工作简要如下:(1)将SHEPWM方法的限制放宽至1/2周期对称,SHEPWM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扩展至0π,SHEPWM逆变器输出波形的奇次谐波相位可控,适用于输出波形具有1/4周期对称和1/2周期对称的情况。将SHEPWM方法的限制放宽至全周期不对称,SHEPWM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扩展至02π,SHEPWM逆变器输出波形的各次谐波及直流分量可控,适用于输出波形具有1/4周期对称、1/2周期对称和全周期不对称的情况。(2)将全周期不对称SHEPWM方法应用于地空频率域电磁法,与传统的2n伪随机观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实现发射电流的主频率数量、幅度、相位、带宽和分布可控,为任意深度的勘探目标提供最优的发射波形,实现勘探效率及勘探精度的提高。(3)将1/2周期对称SHEPWM方法应用于直升机时间域电磁法,与常规的PWM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发射电流平顶段稳定性控制及发射电流反向过冲抑制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在开关频率为PWM三分之一的前提下,实现发射波形质量及探测精度的提高。经过实验室测试和野外应用测试,本文提出的地空频率域SHEPWM电磁激励方法和直升机时间域SHEPWM电磁激励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具有一定的商业化前景,同时对于电磁勘探方法的升级换代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臧丽娜[8](2010)在《新课改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课标及教材中的体现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自从1992年开始,也将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写入教学大纲等课程指导文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其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的精心编排,否则只能沦为空谈.因此,本研究对几种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新课程实验教材和教案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可以了解目前中国数学思想方法教育的现状.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在数学观、数学课程观、教学目标等宏观指导部分,课程标准及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陈述有何差异?2.对初中方程部分,课程标准及数学教学大纲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上有何差异?3.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三个版本的初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在体现数学思想方法上有何差异?4.以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为例,三位数学教师在其设计的教案中在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方面会有怎样的差异?结果发现,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在宏观上都重视数学思想方法,但是在具体内容上,教学大纲2000给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加详细,对教材编写和教学的指导性更强.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三个版本实验教材都完全体现了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在涉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数量与具体体现方式上三个版本有所不同,人教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最为重视.对教案的研究发现,教师能够很好地贯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意图,但纳入教师设计的数学思想方法数量之间有差异,缺乏将具体的数学方法提升到数学思想的意识与能力,可能与教师个人的数学素养和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同有关.最后,本研究对课程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各自提出了一些建议.

苏毅[9](2012)在《半周期对称SHEPWM技术的开关角求解方法》文中指出作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中的核心之一,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技术在近几十年获得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涉及静止无功补偿、有源电力滤波、统一潮流控制、超导储能、高压直流输电、电气传动、新型UPS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等各个电力领域。本论文以半周期对称SHEPWM技术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及深入的研究了该技术的开关角特性、初值获取方法、直流电压波动时开关角的迭代解法及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开关角解法。本文第二章通过与1/4周期对称SHEPWM方法对比,研究了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开关角特性,并通过仿真证明,半周期对称SHEPWM波形既具有1/4周期对称SHEPWM波形质量最优的特点,又能同时控制特定谐波的幅值和相位,并扩大了开关角的解的范围,为进一步优化输出波形提供更多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结合移相角控制原理和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复合控制方法,使D-STATCOM在补偿无功功率的同时,能够补偿负载电流的部分谐波分量。验证了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同时控制谐波幅值和相位的理论有效性。在迭代求解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开关角的过程中,合适的开关角初值能加快迭代收敛的速度。但是,相同开关频率下,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独立开关角比1/4周期对称SHEPWM方法多一倍,不容易获得能够收敛的开关角初值。本文第三章提出以1/4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最优解作为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开关角迭代初值,不仅能保证足够快的迭代速度,也能使开关角的解的总谐波畸变率和谐波失真度尽可能小。通过比较在收敛精度相同的条件下,经验性初值、基于三角载波比较法的开关角初值、基于重心重合理论的开关角初值和基于1/4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初值在不同调制目标时的迭代收敛速度,证明了基于1/4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初值最适用于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开关角求解。绝大多数对SHEPWM方法的研究都以电压源换流器(VSC)直流侧电压恒定为前提,然而实际上,交流电网的三相不平衡可引起VSC直流侧电压的波动,直流电压波动又会导致VSC输出电压中含有寄生谐波。本文第四章提出结合改进开关函数法和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改进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该方法消除VSC直流电压波动时输出电压中的寄生谐波,改善了VSC的输出性能。同时给出了采用改进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求取开关角的方法。仿真试验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并表明基于1/4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不同的开关角初值虽然都能达到调制目标,但影响输出相电压的不平衡度,选择不平衡度较小的初值得到的波形的总谐波畸变率较小,波形质量更好。采用传统的迭代算法获取改进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开关角是一个复杂的迭代计算过程,每个开关角需要单独求解,计算量大。同时,与1/4周期对称SHEPWM方法中的开关角不同,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每个开关角受多个参数影响,简单的函数拟合不能满足精度要求。本文第五章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对半周期对称SHEPWM方程组的拟合,达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由于无需考虑迭代次数的影响,选取1/4周期对称SHEPWM方法中THD较小的那组解作为初值以获得足够多的训练样本。在设计神经网络的过程中,采用粒子群算法获得BP网络初始权值和阈值,采用BP子网系统提高拟合精度,然后设计12因素、11水平的正交表,通过正交试验表设计BP网络的测试样本,检验所设计网络的泛化能力。通过仿真验证了子网系统具有比原型网络更高的训练精度。最后,利用实时数字仿真系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半周期对称SHEPWM技术的开关角求解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傅伯华,马惠生,章小英,陈贵瑶,王德纲,唐清成[10](1984)在《高中数学复习的教和学》文中认为本文以教学大纲和通用教材为依据,以中等程度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将高中代数和立体几何逐章逐节地进行复习,力求做到:(1)由浅入深,紧扣知识点,全面复盖基础知识;(2)前后联系,突出系统性,重视理清来龙去脉;(3)串线结网,加强综合题,普遍提高应用能力。本文与本刊“83—6”“84—2”组成一套完整的复习资料,供读者参考。

二、比较法解方程(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较法解方程(组)(论文提纲范文)

(1)苏科版和人教版教材中“方程”部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本)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难度比较法
    1.6 研究工具
    课程难度比较模型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外的教材对比研究
    2.2 国内的教材对比研究
    2.3 方程内容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两版本数学教材方程内容安排研究
    3.1 内容设置
        3.1.1 “一元一次方程”对比分析
        (1) 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内容分析
        (2) 苏科版“一元一次方程”内容分析
        (3) 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
        3.1.2 “二元一次方程组”对比分析
        (1) 人教版“二元一次方程组”内容分析
        (2) 苏科版“二元一次方程组”内容分析
        (3) 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
        3.1.3 “分式方程”对比分析
        (1) 人教版“分式方程”内容分析
        (2) 苏科版“分式方程”内容分析
        (3) 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
        3.1.4 “一元二次方程”对比分析
        (1) 人教版“一元二次方程”内容分析
        (2) 苏科版“一元二次方程”内容分析
        (3) 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
    3.2 素材选取
    3.3 编排体例
        3.3.1 教材体例的设计
        3.3.2 各部分栏目统计
    3.4 课程难度
        3.4.1 课程时间
        3.4.2 课程广度
        3.4.3 课程深度
第四章 两版本数学教材例习题的比较
    4.1 数量比较
    4.2 题型比较
    4.3 习题难度比较
        4.3.1 探究水平
        4.3.2 背景水平
        4.3.3 运算水平
        4.3.4 推理水平
        4.3.5 知识含量水平
        4.3.6 综合难度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发
    5.1 结论
        5.1.1 在课程内容方面
        5.1.2 在编排体例方面
        5.1.3 在课程难度方面
        5.1.4 在例习题方面
    5.2 对教学的启发
        5.2.1 在课程内容上
        5.2.2 在呈现方式上
        5.2.3 在例习题方面
    5.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2)高中数学构造法解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构造法
        1.1.2 数学构造法
        1.1.3 数学构造思想与构造方法
    1.2 问题提出的背景与研究的现状
        1.2.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2 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意义
    1.4 构造法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1.4.1 构造法的理论依据
        1.4.2 构造法解题的原则
第二章 高中数学构造法分类
    2.1 构造函数
    2.2 构造方程
    2.3 构造数列
    2.4 构造向量
    2.5 构造数(组)
    2.6 构造排列组合和概率模型
    2.7 构造解析几何模型
    2.8 构造命题法
    2.9 构造表达式
    2.10 构造图形法
    2.11 构造模型
第三章 高中数学构造法解题策略
第四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反思
    4.1 研究的结论
    4.2 学习及教学建议
        4.2.1 学习建议
        4.2.2 教学建议
    4.3 反思
结语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初中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领域的中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及其研究价值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 比较法
        (二) 内容分析法
        (三) 文献法
        (四) 访谈法
    三、研究设计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一) 中美数学课程思想比较
        (二) 中美数学教科书比较
第三章 中美数学教科书的宏观比较分析
    一、教科书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二、中美教科书设计思想比较
        (一) 国际社会主流教科书设计思想
        (二) 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设计思想比较
    三、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特点比较
        (一) 美国教科书的特点分析
        (二) 中国教科书的特点分析
        (三) 中美教科书特点的比较
第四章 中美初中教科书“数与代数”领域的微观比较
    一、中美初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标准比较
        (一) “数与运算”内容标准的比较
        (二) “代数”内容标准的比较
    二、中美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教科书比较
        (一) 编写体例比较
        (二) 内容结构比较
        (三) 组织结构比较
        (四) 印刷、版式、制作等属性
第五章 中美初中教科书典型内容比较——以方程为例
    一、中美两国关于“方程”的课程标准比较
    二、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方程”内容的比较
        (一) 中美方程部分容量比较
        (二) 课程时间比较
        (三) 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一元一次方程”内容的比较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一、基本结论
        (一) 宏观比较结论
        (二) 微观比较结论
    二、改进我国初中“数与代数”课程、教科书的几点建议
        (一) 活动少而精
        (二) 螺旋式与直线式编排相结合
        (三) 增大习题量
        (四) 印刷、版式方面的改进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4)课程组织的量化分析研究 ——以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一) 来自“泰勒原理”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二) PISA 测试中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数学成绩引发的思考
        (三)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国际比较”课题研究的延伸
    二、 研究背景
        (一) 数学课程的“四基”目标对教科书编制提出了新要求
        (二)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对国际比较提出了借鉴需求
        (三) 我国数学教育国际比较迫切需要提高研究水平
    三、 研究问题阐释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基本概念界定
        (三) 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 研究意义
        (一) 丰富和发展已有的课程组织相关理论
        (二) 尝试建构了课程组织量化分析方法
        (三) 试图为归纳东亚数学课程的共同特征提供依据
        (四) 试图为教科书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五、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与教科书选择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工具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框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课程组织的研究综述
        (一) 课程组织理论的研究综述
        (二) 课程组织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
    二、 中韩数学课程比较研究现状分析
        (一) 中国数学课程比较研究现状分析
        (二) 韩国数学课程比较研究现状分析
    三、 东亚数学课程的比较研究综述
        (一) 中国对东亚数学课程的比较研究综述
        (二) 韩国对东亚数学课程的比较研究综述
    四、 数学教科书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一) 中国数学教科书分析方法综述
        (二) 韩国数学教科书分析方法综述
第三章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研究
    一、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
        (一)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目标
        (二)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
    二、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对比分析
        (一)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内容
        (二)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对比分析
    三、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选译方式的对比分析
        (一)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选择方式
        (二)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文、理差异
        (三)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选择方式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课程的深层组织的量化分析研究
    一、 课程的深层组织的基本单位
        (一) 深层组织的基本单位:知识团
        (二) 中韩高中数学知识团的划分与比较
        (三) 中韩高中数学知识团的教科书分布与比较
        (四) 数学知识团的层级结构
        (五) 中韩高中数学知识团层级结构的比较分析
    二、 课程前进过程的“坡度”量化模型的构建
        (一) 课程前进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 课程前进过程的“坡度”量化模型的构建
    三、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前进过程的比较分析
        (一)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前进过程的量化与比较
        (二)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前进过程的学年分布比较
        (三)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前进过程的学段分布比较
    四、 课程整合程度的量化分析方法的构建
        (一) 课程整合维度的划分
        (二) 课程整合程度的量化方法
    五、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程度的比较分析
        (一)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率的比较分析
        (二) 中韩高中数学学科内部课程整合广度的比较分析
        (三) 中韩高中数学学科外部课程整合广度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课程的表层组织的量化分析研究
    一、 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单元组织的量化分析
        (一)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单元分布及量化分析
        (二)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与单元页数的频数分布分析
        (三) 中韩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与单元页数的比重分析
    二、 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单元组织结构的比较分析
        (一) 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单元导入的比较与量化分析
        (二) 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单元展开的比较与量化分析
        (三) 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单元结束的比较与量化分析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 对研究结论的讨论
        (一) 关于东亚数学课程特点的讨论
        (二) 关于研究工具适用范围的讨论
    三、 相关建议与启示
        (一) 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建议
        (二) 对教科书课程组织的启示
    四、 对研究的展望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韩中学数学知识团的知识点统计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5)初中数学教科书方程思想渗透方式的比较研究 ——以北师大版、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标准(2011)》增加基本思想
        1.1.2 《课程标准(2011)》对方程及方程组要求的变化
        1.1.3 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教科书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1.3.2 促进学生的发展
        1.3.3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1.4 研究方法
        1.4.1 内容分析法
        1.4.2 访谈法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方程思想的含义
    2.2 方程思想及其相关概念
        2.2.1 方程思想与方程知识
        2.2.2 方程思想与数学思想
        2.2.3 方程思想和函数与方程思想
    2.3 方程思想的应用
    2.4 方程思想与方程教学的相关研究
    2.5 其他数学思想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6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3章 方程思想渗透方式的比较
    3.1 模型思想
        3.1.1 建模过程
        3.1.2 等量关系类型
    3.2 化归思想
        3.2.1 化归过程
        3.2.2 方程的体系结构
    3.3 方程内容
        3.3.1 方程的课程容量
        3.3.2 方程的例题、习题数量和类型
        3.3.3 方程历史材料的呈现
        3.3.4 方程内容框架的比较
第4章 访谈结果和教学建议
    4.1 访谈结果
        4.1.1 模型思想
        4.1.2 化归思想
        4.1.3 方程内容
    4.2 教学建议
        4.2.1 在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4.2.2 充分体现化归思想
        4.2.3 参考多版本教科书
        4.2.4 重视隐性课程中方程思想的教学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二)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有关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一) 当代
        (二) 中学
        (三) 数学课程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第二章 文献述评
    一、文献收集的基本思路
    二、收集到的主要文献及其述评
        (一) 中国官方的课程文件
        (二) 中学数学教材
        (三) 数学课程研究的文献
    三、文献述评的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一) 历史研究法
        (二) 文献法
        (三) 比较法
        (四) 文本分析法
        (五) 访谈法
    二、研究过程
    三、论文的结构
第四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 学习外国数学课程时期(1862—1928)
        (二) 探索本土化数学课程时期(1929—1949)
    二、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
        (一) 继承和改造原有中学数学课程时期(1949—1951)
        (二) 全面学习苏联数学课程时期(1952—1957)
    三、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
        (一) 探索和尝试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65)
        (二) 数学课程发展遭遇挫折时期(1966—1976)
        (三) 继续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77—1991)
    四、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
        (一) 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六·三"、"五·四"制初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二) 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第五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从课程目标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课程目标体系发展的特点
        (二) 课程目标内容发展的特点
        (三) 结论
    二、从课程内容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领域变化的特点
        (二)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单元变化的特点
        (三) 结论
    三、从课程选择性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二) 从教科书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三) 结论
    四、从课程编排方式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二) 从微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三) 结论
第六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二)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
    二、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二) 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 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
    三、中学数学课程选择性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
        (二) 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
        (二) 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7)基于选择性谐波消除技术的电磁测深激励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直升机时间域电磁探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地空频率域电磁探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选择性谐波消除脉宽调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SHEPWM电磁激励方法的研究目的及关键问题
        1.3.1 SHEPWM方法
        1.3.2 直升机时间域SHEPWM电磁激励方法
        1.3.3 地空频率域SHEPWM电磁激励方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SHEPWM技术原理
    2.1 引言
    2.2 SHEPWM方法非线性方程组建立
        2.2.1 1/4 周期对称SHEPWM基本原理及特性
        2.2.2 1/2 周期对称SHEPWM基本原理及特性
        2.2.3 全周期不对称SHEPWM基本原理及特性
    2.3 SHEPWM方法非线性方程组求解
        2.3.1 基于三角载波比较法求解SHEPWM初值
        2.3.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求解SHEPWM开关角
    2.4 仿真研究
        2.4.1 1/4 周期对称SHEPWM仿真研究
        2.4.2 1/2 周期对称SHEPWM仿真研究
        2.4.3 全周期不对称SHEPWM仿真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升机时间域SHEPWM电磁激励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HTEM PWM技术激励方法
        3.2.1 直升机时间域电磁法原理
        3.2.2 双极性梯形波PWM控制方法
        3.2.3 仿真及实验研究
    3.3 HTEM SHEPWM电压分段控制激励方法
        3.3.1 HTEM双极性1/2 周期对称SHEPWM电压分段控制方法
        3.3.2 HTEM单极性1/2 周期对称SHEPWM电压分段控制方法
        3.3.3 仿真及实验研究
    3.4 HTEM SHEPWM电流分段控制激励方法
        3.4.1 HTEM双极性1/2 周期对称SHEPWM电流分段控制方法
        3.4.2 HTEM单极性1/2 周期对称SHEPWM电流分段控制方法
        3.4.3 仿真及实验研究
    3.5 方法对比分析
        3.5.1 发射电流反向过冲分析
        3.5.2 发射电流平顶端稳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空频率域SHEPWM电磁激励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GAFDEM伪随机观测方案
        4.2.1 地空频率域电磁法原理
        4.2.2 伪随机多频信号原理及特性
    4.3 GAFDEM SHEPWM激励方法
        4.3.1 全周期不对称SHEPWM伪随机波形设计方法
        4.3.2 全周期不对称SHEPWM深度聚焦波形设计方法
        4.3.3 全周期不对称SHEPWM层辨识波形设计方法
    4.4 方法对比分析
        4.4.1 单一异常纵向分辨率对比分析
        4.4.2 多个异常纵向分辨率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HEPWM电磁激励方法应用实例
    5.1 引言
    5.2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应用实例
        5.2.1 工程背景和地质概况
        5.2.2 地空频率域电磁勘探过程
        5.2.3 测量结果
    5.3 贵州省凯里市万潮镇应用实例
        5.3.1 工程背景和地质概况
        5.3.2 地空频率域电磁勘探过程
        5.3.3 测量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新课改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课标及教材中的体现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数学思想方法的界定
    2.2 中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3 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
    2.4 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对象
    3.2 数据编码
    3.3 实施
第四章 数据整理与分析
    4.1 对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数学思想方法描述的比较
        4.1.1 对宏观指导部分数学思想方法描述的比较
        4.1.2 对初中"方程"部分数学思想方法描述的比较
    4.2 对华师版、人教版及苏科版实验教科书数学思想方法要求的比较
        4.2.1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中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引导
        4.2.2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的概念部分中的相关陈述
        4.2.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中的相关陈述
        4.2.4 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栏目中的相关陈述
        4.2.5 导图导语、阅读材料及小结中的相关陈述
        4.2.6 例题和习题中对经历数学建模完整过程的要求
    4.3 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案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对课程标准的研究结论及建议
    5.2 对实验教材的研究结论及建议
    5.3 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半周期对称SHEPWM技术的开关角求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SHEPWM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SHEPWM技术理论研究现状
        1.2.2 SHEPWM技术应用现状
    1.3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半周期对称SHEPWM技术的原理
    2.1 引言
    2.2 半周期对称PWM方法方程组的建立
        2.2.1 半周期对称PWM的基本原理及特性
        2.2.2 1/4周期对称和半周期对称SHEPWM技术开关角特性对比
    2.3 半周期对称SHEPWM在并联补偿领域的应用
        2.3.1 移相角控制原理
        2.3.2 利用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补偿负载谐波电流
        2.3.3 仿真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半周期对称SHEPWM开关角初值的选取方法
    3.1 引言
    3.2 开关角初值的获取方法
        3.2.1 利用经验性初值求解
        3.2.2 基于三角载波比较法的开关角初值
        3.2.3 基于重心重合理论的开关角初值
        3.2.4 基于1/4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开关角初值
    3.3 仿真分析
        3.3.1 调制目标中基波初相角为0,无谐波时开关角计算
        3.3.2 调制目标中基波初相角不为0,无谐波时开关角计算
        3.3.3 调制目标中基波初相角为0,受控谐波不为0时开关角计算
        3.3.4 调制目标中基波初相角不为0,受控谐波不为0时开关角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流电压不平衡时半周期对称SHEPWM的开关角算法
    4.1 引言
    4.2 交流系统不平衡时VSC的功率分析
        4.2.1 abc三相静止坐标系和dq两相旋转坐标系的转换
        4.2.2 三相电压不平衡条件下VSC的系统功率分析
    4.3 结合改进开关函数法的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
        4.3.1 利用改进开关函数法分析VSC作为逆变器时的输出电压
        4.3.2 改进开关函数法的基本原理
        4.3.3 改进开关函数法在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中的应用
    4.4 仿真分析
        4.4.1 基于改进开关函数法的半周期对称SHEPWM输出电压性能仿真
        4.4.2 不同开关角初值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4.4.3 4倍频直流电压波动时基于改善开关函数法的半周期对称SHEPWM方法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开关角算法
    5.1 引言
    5.2 神经网络模型的选择
        5.2.1 径向基神经网络
        5.2.2 BP神经网络
    5.3 粒子群优化算法
        5.3.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
        5.3.2 参数选择
        5.3.3 引入变异因子的PSO算法
    5.4 用多个单输出BP网络组成子网系统代替多输出网络
    5.5 神经网络测试样本的设计
        5.5.1 正交表的表头设计
        5.5.2 正交表的构造
    5.6 仿真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半周期对称SHEPWM算法实现
    6.1 实时数字仿真平台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1 驱动脉冲及其频谱
        6.2.2 调制目标中基波初相角为0时模拟输出线电压波形及频谱
        6.2.3 调制目标中基波初相角不为0时模拟输出线电压波形及频谱
        6.2.4 调制目标中包含基波和特定谐波时模拟输出线电压波形及频谱
        6.2.5 直流电压上有2倍频波动时输出电压波形及频谱
        6.2.6 直流电压上有4倍频波动时输出电压波形及频谱
        6.2.7 采用神经网络算法计算直流电压波动时的开关角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附录1 L_(121)(11~(12))正交表的构成
    1 n阶拉丁方的定义及正交拉丁方
    2 构造n(n为质数)阶拉丁方正交完全系
附录2 BP网络的残差和误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四、比较法解方程(组)(论文参考文献)

  • [1]苏科版和人教版教材中“方程”部分对比研究[D]. 孙澍. 扬州大学, 2020(04)
  • [2]高中数学构造法解题研究[D]. 田维.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3]初中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领域的中美比较研究[D]. 王文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4]课程组织的量化分析研究 ——以中韩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D]. 崔英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5]初中数学教科书方程思想渗透方式的比较研究 ——以北师大版、人教版为例[D]. 胡晶晶.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6]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 吕世虎.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7]基于选择性谐波消除技术的电磁测深激励方法研究[D]. 高丽辉. 吉林大学, 2019
  • [8]新课改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课标及教材中的体现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D]. 臧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9]半周期对称SHEPWM技术的开关角求解方法[D]. 苏毅. 武汉大学, 2012(06)
  • [10]高中数学复习的教和学[J]. 傅伯华,马惠生,章小英,陈贵瑶,王德纲,唐清成. 教学与研究, 1984(01)

标签:;  ;  ;  ;  ;  

用比较法求解方程(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