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几家生产电子测量仪器公司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吴鑫[1](2020)在《便携式矢量网络分析仪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下一代通信技术从理论走向实际,以5G为代表的使用场景开始多元化,逐渐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对应地,相应的测试分析仪器也需要同步发展,能适应多种多样的测试环境。矢量网络分析仪是一种核心的测试分析仪器,能够测量有源或无源器件的S参数特性,在射频微波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矢量网络分析仪存在着体积质量大的问题,不便于携带,仅适合于室内使用,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场测试环境。便携式矢量网络分析仪体积功耗小、质量轻,具有便于携带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现场测试这一问题。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设计一种便携式矢量网络分析仪,可以用于S参数曲线和工程参数曲线的测量,具有小型化、便携性的特点。结合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几个方面。从理论层面上研究网络分析仪误差模型,并梳理相关的网络分析仪校准方法和校准步骤。从总体层面上研究系统的总体部分和主要设计指标,并对关键器件进行选型以及收发器仿真。从硬件层面上研究模块功能的分解,通过数字和射频的角度详细设计并实现综合收发平台、信号分离装置。从软件层面上研究和建立所需的驱动,并编写所需的上位机显示程序以及收发平台进行测试。从算法层面上研究单频点信号和连续扫频信号的数据读取和处理,并选取适合本系统的误差模型和校准方法,对结果进行校准和补偿。通过上述研究和设计,最终获取了在不同DUT下的S参数曲线和工程参数曲线。在相同情况下,通过对比标准仪器测量的S参数曲线和工程参数曲线,可以得出本文的结论。一是本文实现的测量系统可以正确的测量S参数曲线和工程参数曲线,具有工程实用性的优点。二是本文实现的测量系统实现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小型化,具有便携性的优点。综合本文的研究目标的和研究内容,本系统测量的S参数曲线和工程参数曲线满足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马旭鹏[2](2020)在《基于新型源测量单元的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导体器件是电子系统设计行业中的核心器件之一。半导体器件的诞生与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在利用半导体器件进行电子系统设计时需要了解其各种工作特性,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系统是用来测试半导体器件特性的重要仪器,其中源测量单元(Source Measure Unit,简称SMU)是构成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半导体器件测试系统的测试原理和不足,提出了基于源测量单元的半导体特性测试系统架构,介绍了传统模拟闭环SMU电路并分析了其功能原理,介绍了有源分流电路理论,并基于有源分流理论介绍了有源分流SMU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在TINA-TI仿真平台上验证了两种SMU电路功能可行性的仿真,根据信号与系统的传输稳定性理论,对SMU电路的负反馈闭环环路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同时介绍了基于Cadence Allegro平台下的SMU硬件电路的设计过程,本文同时也介绍了有别于模拟闭环的数字域闭环控制下的SMU电路的实施方案,对其理论可行性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实施方案。本文介绍了SMU硬件电路的调试过程,包括各个分立电路功能的调试过程和驱动程序的编写。制作了Lab VIEW上位机,与硬件SMU电路共同构成基于新型源测量单元的半导体特性测试系统。并且介绍了对二极管1N4739正向I-V特性曲线的测试和三极管S8050的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并对测试曲线进行了分析,系统测试结果准确,实现了基于新型源测量单元的半导体特性测试系统的测试与源输出功能。实验结果说明新型源测量单元能够满足半导体器件特性的准确测试,本课题研究的电路方案具有实际生产和科研指导价值。
韩鲁靖[3](2019)在《微波自动测量系统分析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系统在军用和民用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微波元器件的性能指标提出更为严格要求。作为微波元器件性能参数的有效检测手段,微波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设备质量的重要保障,已成为衡量微波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的测量方法由于其测试流程繁杂、人为因素对测量精度影响较大等因素的存在,使其已无法适应现代微波测量需求,急需新型测量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网络控制理论的丰富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微波测量与自动控制的有机整合,极大促进了微波微量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自动测量技术已成为微波测量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引起业界同行的热切关注。本文正是基于微波自动测量技术,深入分析对比与之相应的软件开发技术,结合现有仪器设备,合理配置软件资源,依据实验测量需求构建了一个综合微波测量平台。其中,包括:“带通滤波器自动测量系统”与“紧缩场天线自动测量系统”两个分系统,实现了对滤波器和天线性能参数的自动测量与测试数据处理,简化了操作程序,提升了测试效率,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介绍了微波自动测量技术理论基础和硬件设备,深入研究了测量平台的仪器远程控制、总线接口通信、资源配置及软件开发等相关技术。结合实际测试需求,合理选配测量仪器与软件平台构建测量系统,以增强系统的兼容性与通用性。2.研究设计了“带通滤波器自动测量系统”。基于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理论,从微波网络矩阵角度深入分析了带通滤波器的滤波机理。基于计算机技术,合理优化了硬件平台与软件控制,实现了仪器测量的智能化,大大简化测试流程,降低人工干预,保证性能测量质量。3.有效构建了“紧缩场天线自动测量系统”。依据天线参数测试性质,合理选择测量方法,提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重点研究了测量仪器与天线转台的远程控制技术,基于软件开发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天线性能的智能化测试,为测量系统的高效、快速、精准测试提供了技术支援,极大拓展了微波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空间。相较于远场测量技术,该系统的测量方法则显得更为简捷,易操作。本文的研究内容表明,设计的自动测量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与可操作性,不仅克服了传统微波测量中存在的技术瓶颈,而且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微波自动测量技术理论,为后续在军事科技和社会经济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史帅[4](2019)在《宽带高精度功率分析仪通道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功率分析仪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电子测量仪器。功率分析仪的带宽与精度是非常关键的两个指标,它们主要由模拟通道的带宽与精度决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测量中对功率分析仪带宽和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研究和设计的功率分析仪,电压通道最大带宽达到20MHz,电流通道最大带宽达到10MHz;最高测量精度达到读数的0.1%+量程的0.1%。针对宽带高精度功率分析仪的模拟通道,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和比较了三种大电压采集方法,选择阻容分压器法进行电压采集,设计了包含3种衰减比例的阻容分压器,实现了DC20MHz,1.51000Vrms范围内的电压测量。首先筛选高精度低温漂的电阻电容进行设计,并且通过可调电容保证阻容分压器的电容匹配。然后分析了影响阻容分压器频率响应的两种分布电容并对其进行比较,通过PCB优化设计减小了主要寄生电容的影响,改善了频率特性,并且保证了0.1%的测量精度。最后设计了保护阈值为30V和300V的峰值检测电路对阻容分压器进行过压保护。2、分析和比较了五种电流采集方法,选择采样电阻法进行电流采集,用三组高精度采样电阻实现了DC10MHz,0.015Arms范围内电流测量。首先分析了引线与焊料电阻对0.1Ω电阻采样精度的影响,选择四线式采样电阻保证采样精度。然后分析了影响采样电阻带宽的分布参数,从电路结构和PCB走线两个方面对分布电感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升了带宽。最后使用二极管和MOSFET设计了两种过流保护电路。3、围绕带宽和精度两个关键指标设计了通道的信号调理电路和其它通用模块。包括增益控制电路、滤波电路、频率测量电路、ADC驱动电路,隔离与模拟通道电源。选择高带宽高精度的运放设计增益控制电路并对其进行电阻匹配和相位补偿来保证精度和稳定性。研究了差动运放的关键问题,选择高共模抑制比的运放和高匹配度的电阻网络来实现高精度电压采集,同时对PCB设计进行了分析。完成了滤波器和ADC驱动电路的器件选型与参数计算。电源设计中根据运放的输出噪声选择了合适的低噪声电源,保证了运放的高精度特性。最终,测试结果显示模拟通道的带宽和测量精度均达到指标要求。
张燕[5](2018)在《玖锦科技:做中国自己的高端电子测试测量仪》文中提出40位合伙人,6年自筹资金1亿多;自主技术打破国外封锁国内市场九成以上依赖进口,部分更被欧美国家禁售钱学森院士曾对新技术革命有过这样的论述,"新技术革命的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三部分组成,测量技术则是关键和基础。"一直以来,中国的电子测量仪器仪表高端市场被国外先进技术产品垄断。根据相关行业协会及海关数据估计,2017年我国现有通用电子测量仪器市场销售额约600亿元人民币,其
谢芬[6](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电子测量行业营销模式研究 ——以T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悄然渗透到各行各业。电子测量行业作为仪器仪表行业中的一个分支,在我国产业升级,信息技术发展,国防科研等广泛领域具有重要的技术基础作用。面对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它应如何进行传统营销模式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以求进一步的发展是本文要探索的主题。本文共有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的架构;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以及文献综述,总结了工业品营销,互联网营销和互联网营销在电子测量行业的应用研究相关理论。第三章回顾了电子测量行业发展历程,从行业市场规模、进出口情况总结我国电子测量行业的现状,并介绍了行业内现行的传统营销模式以及其存在的弊端;第四章从互联网时代背景介绍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电子测量行业营销模式产生的影响以及通过互联网开展营销的优势,总结出企业传统营销与互联网背景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电子测量企业利用互联网完善传统营销模式的理论模型,提出在传统的营销模式基础上,电子测量行业可以采取传播互联网化、用户体验至上、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化、价值共享化的五种融合途径。第五章,通过T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模式探索的具体案例介绍了互联网营销的运作方式、取得的效果以及给我国电子测量行业带来的启示;第六章则总结了现有互联网营销模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本文以期为我国电子测量企业传统营销模式融合互联网背景提供理论指导,在可操作层面给企业互联网营销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孙景峰[7](2018)在《基于图像特征的示波屏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无损检测设备超声波探伤仪在航空、航天、航海、轨道交通等现代工业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超声波探伤仪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设备,其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可信度,直接关乎产品、装备的结构强度、寿命以及整机质量、安全等,因此须对超声波探伤仪进行定期的严格计量校准。然而,目前国内针对超声波探伤仪的计量校准技术,仍停留在人工计量人眼读图的发展阶段。随着超声波探伤仪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以人眼读图为主的人工计量方式,将难以适应超声波探伤仪计量校准的发展需求,使用机器视觉替代传统人眼读图,实现超声波探伤仪的自动化计量校准已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从超声波探伤仪的定期计量工作出发,利用机器视觉完成计量中的读图过程,研究了示波屏窗口图像的分割、显着边缘检测以及基于图像矩不变量的字符、形状识别等几个关键问题,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图像特征的超声波探伤仪自动校准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超声波探伤仪形状、配色以及结构布局等多样性易造成的示波屏窗口分割不完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形状特征的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利用目标对象的几何形状特征作描述符,将分割问题描述为形状识别问题。利用边缘检测算法提取目标图像的轮廓曲线,结合目标最小外接矩形完成示波屏窗口区域的筛选与判别,为降低目标形状识别过程的运行时间,论文结合投影法对最小外接矩形求取算法—寻找主轴法进行了优化,加速了最小外接矩形的收敛速度。实验证明,示波屏窗口的几何特征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分割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噪声、光照变化均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且能够完整的分割出被校超声波探伤仪的示波屏窗口图像。2.针对示波屏窗口图像的波形提取通用性差、特征获取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剩余谱理论的示波屏窗口图像显着边缘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沃尔什变换将空域图像转至列率域,通过寻找空域图像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对应的列率谱区域,建立显着边缘对应的剩余列率谱,最后再利用沃尔什逆变换等操作获得目标图像的显着边缘。实验证明,基于沃尔什变换的显着边缘检测方法简单易实现、效率高、对目标显着边缘敏感;利用显着边缘检测方法能有效完成波形检测、提取任务,无需针对具体波形设置具体的图像特征参数,具有较好的通用性。3.针对示波屏窗口图像内字符、形状的特征描述符选取、快速识别等问题,提出并推导了一种新的图像矩—沃尔什图像矩做为目标字符、形状的特征描述符,并利用简单的相似性度量—加权欧氏距离完成识别工作。实验证明,基于沃尔什正交函数系构造的沃尔什图像矩,计算效率高且具有平移、旋转和缩放不变特性,对字符、形状具有较强的描述能力,利用简单易实现的加权欧氏距离,针对示波屏窗口图像常见字符、形状的识别,获得了98.09%的平均识别率。4.针对现有超声波探伤仪计量校准装置工作效率低,人为因素多,计量校准重复性差、稳定性差等问题,基于超声波探伤仪示波屏的图像特征设计了一种自动计量校准系统,同时成功应用了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设计过程中,详细分析了超声波探伤仪计量校准主要计量参数的计量校准过程,给出了系统软硬件构成及设计,推导了示波屏窗口波形像素变化量与被校超声波探伤仪常规参数间的量传关系。实验数据说明该自动计量校准系统能达到较高的检测精度满足超声波探伤仪自动化计量校准的需求。
庞振贵[8](2014)在《电子测量仪器知识产权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相关专利申请的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从各种类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状态、国内外主要企业、主要技术领域等角度,对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反映近些年电子测量仪器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技术竞争力的发展态势。
陆明祥[9](2013)在《我国测量仪器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电子行业的飞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测试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快速发展。鉴于我国在全球制造链和设计链的重要地位,使得这里成为全球各大仪器厂商逐鹿的大战场,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测试测量仪器研发与测试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本文针对我国测量仪器设备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及建议。
杨漫[10](2009)在《嵌入式电子测量仪器通用开发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且更新换代较快,许多仪器开发人员面临着重复开发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延长了研发周期,而且大大提高了开发成本。本文旨在研究一种基于新架构的通用测量仪器开发系统的实现方法,本着“变专用为通用”的设计理念,解决仪器开发中的问题。随着现代测量对电子仪器精度、速度、智能化等各方面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基于单片机+DSP的测量仪器设计方法存在着很大的性能上的瓶颈。本文通过对传统技术方案以及本项目具体功能和指标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设计方案,采用SAMSUNG公司的ARM9芯片S3C2410作为主控芯片,其强大的控制性能和灵活的接口技术,使得系统的控制变得简单,系统的编程也大大简化。此外,系统还扩展出USB、LCD等各种常用的外设资源,增强其通用性。除了提供上述的硬件系统之外,本文还提供了一整套方便移植、易裁剪、多功能的软件系统。本文通过Linux操作系统进行任务调度,并采用Qt/embedded结合符合仪器特点的算法进行应用软件的设计,包括频域、时域波形处理,键盘、菜单处理等。开发者通过简单的组合、修改就可设计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仪器软件。本文最后介绍了使用此开发系统设计的一款高性能的数字存储示波器,经检测,此示波器性能稳定且功能强大,现已投入生产,从而证明了本系统的可用性。
二、国外几家生产电子测量仪器公司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几家生产电子测量仪器公司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便携式矢量网络分析仪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现状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网络分析仪基础 |
2.1 微波网络S参数基础 |
2.1.1 S参数定义和物理意义 |
2.1.2 反射参数和传输参数 |
2.2 网络分析仪误差模型 |
2.2.1 反射参数和传输参数 |
2.2.2 12 项参数误差模型 |
2.3 网络分析仪校准 |
2.3.1 完全校准方法 |
2.3.2 不完全校准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总体结构设计 |
3.1.2 总体指标分解 |
3.2 核心器件选型 |
3.2.1 综合收发平台 |
3.2.2 信号分离装置 |
3.3 关键器件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硬件实现 |
4.1 系统硬件实现 |
4.1.1 数字板实现 |
4.1.2 射频板实现 |
4.1.3 接口和供电实现 |
4.2 系统软件实现 |
4.2.1 HDL工程实现 |
4.2.2 裸机环境实现 |
4.2.3 Linux环境实现 |
4.2.4 上位机实现 |
4.3 综合测试 |
4.3.1 裸机环境测试 |
4.3.2 Linux环境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算法实现 |
5.1 频谱曲线 |
5.1.1 单频点信号的频谱 |
5.1.2 扫频信号的频谱 |
5.2 校准和补偿 |
5.2.1 误差曲线的获取 |
5.2.2 校准结果分析 |
5.3 参数测量 |
5.3.1 S参数测量 |
5.3.2 工程参数测量 |
5.4 误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新型源测量单元的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半导体器件介绍 |
1.1.2 半导体测试设备的发展现状 |
1.1.3 源测量单元的发展现状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课题部署与论文架构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整体架构 |
1.4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半导体器件测试方法的研究 |
2.1 半导体测试基础理论 |
2.2 半导体器件的测试需求 |
2.2.1 晶体二极管的测试需求 |
2.2.2 晶体三极管的测试需求 |
2.2.3 MOS场效应管的测试需求 |
2.3 半导体器件的I-V特性传统测试方法 |
2.4 SMU模拟闭环电路实现方法 |
2.4.1 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模拟闭环电路理论分析 |
2.4.2 模拟闭环SMU电路的实施方案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模拟闭环SMU电路硬件系统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3.1 模拟闭环SMU电路拓扑结构 |
3.1.1 普通负反馈机制下SMU电路架构 |
3.1.2 电流量测方案中的分流电路理论 |
3.1.3 基于有源分流安培计的SMU电路 |
3.2 SMU电路仿真 |
3.2.1 电路仿真平台TINA-TI介绍 |
3.2.2 SMU电路芯片选型 |
3.2.3 基于普通负反馈机制的双量程SMU电路架构下的电路仿真 |
3.2.4 有源分流SMU电路功能级仿真 |
3.2.5 SMU电路系统稳定性分析 |
3.2.6 SMU电路方案比较与选择 |
3.3 SMU硬件电路设计 |
3.3.1 Cadence Allegro EDA设计平台简介 |
3.3.2 芯片选型与介绍 |
3.3.3 SMU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
3.3.4 PCBLAYOUT设计 |
3.4 PCB投板与焊接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数字闭环SMU电路系统方案设计预研 |
4.1 提出数字闭环SMU电路架构的原因 |
4.2 数字闭环传输系统理论分析 |
4.3 数字闭环传输函数下SMU电路的实施方案 |
4.3.1 数字闭环SMU电路系统框图 |
4.3.2 V-IControl的实现方法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系统综合测试与性能分析 |
5.1 板载IC驱动程序编写与硬件联调 |
5.2 半导体器件I-V特性测试序列程序编写 |
5.3 SMU硬件电路下的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系统的测试 |
5.3.1 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系统下的二极管I-V特性测试 |
5.3.2 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系统下的晶体三极管输出特性测试 |
5.4 系统整体性能评估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课题整体总结与未来规划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微波自动测量系统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微波测量技术发展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自动测量系统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自动测量系统基础 |
2.1 引言 |
2.2 自动测量技术 |
2.2.1 自动测量发展 |
2.2.2 自动测量系统 |
2.3 系统硬件平台 |
2.3.1 仪器接口总线 |
2.3.2 硬件仪器设备 |
2.4 系统软件平台 |
2.4.1 测试开发环境 |
2.4.1.1 面向过程或对象的编程语言开发环境 |
2.4.1.2 图形化编程语言开发环境 |
2.4.2 仪器程控标准 |
2.4.2.1 可编程仪器标准命令SCPI |
2.4.2.2 虚拟仪器软件架构库VISA |
2.4.3 软件平台选择 |
2.4.4 测试程序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通滤波器自动测量系统 |
3.1 引言 |
3.2 微波网络 |
3.3 带通滤波器设计理论 |
3.3.1 滤波器概述 |
3.3.2 滤波器技术指标 |
3.3.3 带通滤波器设计 |
3.3.3.1 低通滤波器原型 |
3.3.3.2 频率与阻抗变换 |
3.3.3.3 带通滤波器设计步骤 |
3.4 自动测量系统平台设计 |
3.4.1 硬件平台构建 |
3.4.1.1 VNA测量原理 |
3.4.1.2 测量系统硬件结构 |
3.4.2 系统软件设计 |
3.4.2.1 SQLite数据库 |
3.4.2.2 仪器控制技术 |
3.4.2.3 软件界面设计 |
3.4.3 实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紧缩场天线自动测量系统 |
4.1 引言 |
4.2 紧缩场测量理论 |
4.2.1 紧缩场概述 |
4.2.2 测量原理 |
4.2.3 天线测量基本参数 |
4.2.3.1 方向图 |
4.2.3.2 方向系数(Directivity) |
4.2.3.3 增益系数(Gain) |
4.2.3.4 波瓣宽度 |
4.3 紧缩场天线自动测量系统设计 |
4.3.1 系统硬件结构 |
4.3.2 系统软件设计 |
4.3.2.1 转台控制 |
4.3.2.2 界面设计 |
4.3.3 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宽带高精度功率分析仪通道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 |
1.3 本文技术指标与结构安排 |
1.3.1 本文技术指标 |
1.3.2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通道关键技术研究与方案设计 |
2.1 功率分析仪原理与功能介绍 |
2.2 通道关键技术研究 |
2.2.1 电压采集方法研究 |
2.2.2 电流采集方法研究 |
2.2.3 信号调理电路的关键 |
2.3 功率分析仪系统与通道方案设计 |
2.3.1 功率分析仪系统方案设计 |
2.3.2 电压板卡方案设计 |
2.3.3 电流板卡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与实现 |
3.1 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
3.1.1 阻容分压器拓扑结构设计 |
3.1.2 阻容分压器分布参数分析 |
3.1.3 分布电容优化设计与实现 |
3.2 电流采集电路设计 |
3.2.1 采样电阻选型 |
3.2.2 采样电路分布参数分析 |
3.2.3 分布电感优化设计与实现 |
3.3 保护电路设计 |
3.3.1 过压保护电路设计 |
3.3.2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号调理电路与通用模块设计 |
4.1 运算放大器的关键参数 |
4.2 增益控制电路设计 |
4.2.1 档位增益控制 |
4.2.2 增益电路设计 |
4.2.3 运算放大器的PCB设计 |
4.3 差动放大电路设计 |
4.3.1 差动放大电路的关键 |
4.3.2 差动放大电路优化设计 |
4.4 滤波电路设计 |
4.4.1 传递函数与逼近方式选择 |
4.4.2 电路结构选择 |
4.4.3 运放选择与参数确定 |
4.5 频率测量电路设计 |
4.5.1 信号预处理 |
4.5.2 比较器设计 |
4.6 ADC驱动电路设计 |
4.7 隔离与电源 |
4.7.1 隔离电路设计 |
4.7.2 模拟通道电源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道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与验证平台 |
5.2 电源测试与验证 |
5.3 ADC驱动电路测试与验证 |
5.4 整机功能测试与验证 |
5.4.1 带宽测试与验证 |
5.4.2 保护电路测试与验证 |
5.4.3 电压测量量程与精度验证 |
5.4.4 电流测量量程与精度验证 |
5.4.5 滤波器测试与验证 |
5.4.6 频率测量测试与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5)玖锦科技:做中国自己的高端电子测试测量仪(论文提纲范文)
高精测量仪:欧美对中国一直禁售 |
打破外企垄断, 售价仅为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 |
制约我国电子测量技术发展的两大因素:芯片与人才 |
专家点评 |
(6)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电子测量行业营销模式研究 ——以T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框架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以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营销理论基础 |
一、营销模式理论 |
二、网络营销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工业行业营销模式 |
二、互联网营销理论综述 |
三、互联网营销模式在电子测量行业的应用研究 |
第三章 我国电子测量行业传统营销模式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电子测量行业概述 |
第二节 电子测量行业传统营销模式研究 |
一、电子测量行业特点 |
二、电子测量行业传统营销模式 |
三、电子测量行业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测量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 |
第一节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互联网对电子测量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
一、微笑曲线L化 |
二、信息透明化 |
三、更快的商业节奏 |
第三节 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的对比优势 |
一、信息传播高效性 |
二、成本优势 |
三、全球范围内营销 |
四、客户主导营销 |
第四节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测量行业营销模式研究 |
一、传播互联网化 |
二、用户至上的营销思维 |
三、产品、服务互联网化 |
四、价值共享化 |
五、建立营销信息化系统 |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T企业营销模式的探索与启示 |
第一节 T企业背景简介 |
一、T企业发展历史 |
二、T企业SWOT分析 |
第二节 T企业基于电商平台的渠道营销模式 |
第三节 T企业基于经典网络营销模式 |
一、企业官方网站营销 |
二、搜索引擎营销和网络推广 |
三、电子邮件营销 |
第四节 T企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营销模式 |
一、微信营销 |
二、微博营销 |
第五节 T企业基于直播平台的“微体验营销模式” |
第六节 T企业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品营销模式 |
一、T企业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实验室方案 |
二、T企业基于互联网的金融解决方案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测量企业营销模式的不足和改进探讨 |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测量行业营销模式存在的不足 |
一、电商凸显恶性竞争 |
二、缺乏移动互联网入口 |
三、互联网未渗透到售后服务 |
四、客户满意度的挑战 |
五、缺乏定制化方案 |
第二节 完善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电子测量行业营销模式的建议 |
一、加强电商渠道管理、增加产品感性价值 |
二、完善移动互联网体验 |
三、利用互联网完善售后服务 |
四、寻求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
五、进一步完善精准营销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图像特征的示波屏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关键问题分析 |
1.2.1 自动计量校准系统 |
1.2.2 计量校准任务 |
1.2.3 示波屏窗口分割 |
1.2.4 示波屏窗口波形提取 |
1.2.5 示波屏窗口字符形状识别 |
1.3 研究现状 |
1.3.1 超声波探伤仪计量校准综述 |
1.3.2 图像分割研究现状 |
1.3.3 显着性检测研究概述 |
1.3.4 字符形状识别概述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2 超声波探伤仪自动计量校准基础研究 |
2.1 引言 |
2.2 超声波探伤仪计量校准简介 |
2.2.1 国内外超声波探伤仪计量校准现状 |
2.2.2 超声波探伤仪计量校准发展趋势 |
2.3 超声波探伤仪校准参数简介 |
2.4 自动计量校准设计及工作过程 |
2.4.1 自动计量校准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2.4.2 参数增量计算 |
2.4.3 主要计量校准参数逻辑设计 |
2.4.4 校准系统工作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3 示波屏窗口特征分析与分割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超声波探伤仪前面板形状分析 |
3.3 矩形检测主要方法介绍 |
3.4 最小外接矩形 |
3.4.1 基于投影法的最小外接矩形 |
3.4.2 基于投影思想的主轴法改进 |
3.5 基于最小外接矩形的矩形检测 |
3.5.1 矩形度 |
3.5.2 矩形检测 |
3.6 基于矩形检测的示波屏窗口区域分割 |
3.6.1 超声波探伤仪前面板图像提取 |
3.6.2 边缘曲线提取 |
3.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示波屏图像显着边缘检测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光晕问题分析 |
4.3 图像预处理 |
4.3.1 基于小波系数的去噪 |
4.3.2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去噪计算 |
4.4 显着性检测算法简介 |
4.5 基于谱分析显着性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4.5.1 谱分析显着性的研究现状 |
4.5.2 基于剩余谱的显着性检测方法 |
4.5.3 PQFT时空显着性检测方法 |
4.6 基于列率域剩余谱的显着边缘检测 |
4.6.1 沃尔什变换 |
4.6.2 数字图像的二维沃尔什变换 |
4.6.3 列率域剩余谱 |
4.6.4 列率域剩余谱显着性检测 |
4.6.5 显着边缘检测 |
4.7 实验与分析 |
4.7.1 谱分析显着性实验效果对比 |
4.7.2 显着性检测结果分析 |
4.7.3显着边缘提取实验 |
4.8 本章小结 |
5 基于沃尔什图像矩的字符描述与识别 |
5.1 引言 |
5.2 图像不变矩简介 |
5.2.1 指数矩定义 |
5.2.2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快速计算 |
5.3 基于沃尔什变换的沃尔什图像矩 |
5.3.1 极坐标图像转换 |
5.3.2 柱面图像转换 |
5.3.3 沃尔什图像矩 |
5.3.4 沃尔什图像矩置换矩阵 |
5.4 沃尔什图像矩实验 |
5.4.1 图像矩不变性评价 |
5.4.2 平移不变性 |
5.4.3 旋转不变性 |
5.4.4 缩放不变性 |
5.4.5 重构实验 |
5.4.6 图像矩矩阵及分析 |
5.5 基于沃尔什图像矩的图像识别 |
5.5.1 相似性度量 |
5.5.2 基于加权欧氏距离的度量 |
5.5.3 图像识别实验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示波屏识别技术在超声波探伤仪计量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硬件组成 |
6.2.1 猝发音生成系统 |
6.2.2 图像采集模块 |
6.3 自动计量校准系统软件实现 |
6.3.1 多协议通讯模块设计 |
6.3.2 参数校准流程控制模块 |
6.4 自动计量校准系统实验 |
6.4.1 自动计量校准系统概述 |
6.4.2 实验设计 |
6.4.3 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电子测量仪器知识产权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信号发生器 |
1.1 信号发生器概述 |
1.2 信号发生器的国内发展情况 |
1.3 信号发生器的国内专利情况 |
2 数字示波器 |
2.1 示波器概述 |
2.2 示波器的国内发展情况 |
2.3 数字示波器的国内专利情况 |
3 频谱分析仪 |
3.1 频谱分析仪概述 |
3.2 频谱分析仪的国内发展情况 |
3.3 频谱分析仪的国内专利情况 |
4 阻抗分析仪 |
5 结束语 |
(9)我国测量仪器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我国测量仪器企业发展状况 |
3 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发展趋势特点分析 |
4 我国测量仪器设备发展的主要问题 |
4.1 测试在整个产品流程中的地位偏低 |
4.2 面向应用和现代市场营销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
4.3 缺乏标准件的材料配套体系 |
5 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发展趋势 |
5.1 产品技术含量增加 |
5.2 逐步加强产业规划, 形成规模经营 |
5.3 积极开拓外资市场 |
5.4 提倡合作, 形成规模 |
5.5 提高营销水平, 形成系统工程、配套服务 |
(10)嵌入式电子测量仪器通用开发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仪器技术的发展 |
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设计要点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设计方案 |
2.2 本方案的特点 |
第三章 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
3.1 系统控制模块设计 |
3.1.1 处理器的选型 |
3.1.2 系统控制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2 系统采样模块设计 |
3.3 系统人机互动模块设计 |
3.4 系统其他模块设计 |
第四章 操作系统平台的搭建和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 |
4.1 操作系统的选择 |
4.2 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
4.3 内核的裁剪和移植 |
4.4 驱动程序设计 |
4.4.1 设备驱动程序简介 |
4.4.2 SPI 外扩设备驱动程序 |
4.4.3 FPGA 驱动程序设计 |
第五章 基于QT 的应用软件设计 |
5.1 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的选择 |
5.2 QT 开发环境的建立 |
5.3 系统应用程序的设计 |
5.3.1 数据处理模块 |
5.3.2 键盘操作与菜单响应模块 |
5.3.3 显示模块 |
第六章 基于此开发模块设计的数字存储示波器 |
6.1 性能指标 |
6.2 总体架构 |
6.3 软件架构 |
6.4 结果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国外几家生产电子测量仪器公司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便携式矢量网络分析仪设计与实现[D]. 吴鑫.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2]基于新型源测量单元的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系统的研究[D]. 马旭鹏.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3]微波自动测量系统分析与实现[D]. 韩鲁靖. 南昌大学, 2019(02)
- [4]宽带高精度功率分析仪通道设计与实现[D]. 史帅.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玖锦科技:做中国自己的高端电子测试测量仪[J]. 张燕. 中国经济周刊, 2018(32)
- [6]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电子测量行业营销模式研究 ——以T企业为例[D]. 谢芬.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01)
- [7]基于图像特征的示波屏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孙景峰.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8]电子测量仪器知识产权情况分析[J]. 庞振贵.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14(04)
- [9]我国测量仪器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J]. 陆明祥. 无线互联科技, 2013(10)
- [10]嵌入式电子测量仪器通用开发系统设计[D]. 杨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