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7211”离子电渗疗法的问题解答

关于“7211”离子电渗疗法的问题解答

一、关于“7211”离子导入等问题解答(论文文献综述)

黑龙江省牡丹江矿工医院药房[1](1973)在《关于“7211”离子导入等问题解答》文中研究说明 中草药通讯编辑部: 贵刊1973年第三期报道我院用中草药"7211"注射液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一文后,接到许多读者来信,对我们鼓舞很大,特对编辑部同志及读者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将有关读者及各地患者的询问答复一下: 一、"7211"用离子导入治疗心绞痛。如果有理疗设备的医院、疗养院为了减少浪费可不用"7211"注射液导入,应用"7211"煎剂导入为好。

吴楠[2](2016)在《穴位离子导入联合中药敷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综合评价穴位离子导入联合中药敷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为制定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外治方案提供可靠的临床试验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17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穴位中药离子导入联合中药巴布膏敷贴,对照组采用扶他林乳胶剂导入联合酮洛芬贴片敷贴,两组受试者每天接受1次治疗,连续治疗14次。以疼痛强度、疼痛频度、疼痛持续时间等疼痛相关指标为主要指标,以压痛指数、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等疾病相关指标为次要指标,依据各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综合评价中医外治方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情况:两组受试者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所有疼痛相关指标,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极显著改善(P<0.01)。①疼痛强度:WOMAC疼痛强度总分及“平地走路时”、“上下山”得分治疗结束时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各项改善值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连续观测显示WOMAC疼痛强度总分在治疗第4-14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14天的疼痛平均缓解百分数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第8-14天的疼痛缓解百分数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完全消失比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②疼痛频度:在治疗7天、治疗结束时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改善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③疼痛持续时间:治疗结束时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改善值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所有疾病相关指标,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极显著改善(P<0.01)。①压痛指数:在治疗3天、7天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改善值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关节功能:WOMAC关节功能总分在治疗7天、治疗结束时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改善值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生活质量:AIMS2-SF总分及症状方面得分治疗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AIMS2-SF总分、躯体功能、症状、工作方面改善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4、随访期各指标试验组均较治疗前极显著改善(P<0.01),WOMAC疼痛强度总分在12周、24周随访时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疼痛频度、WOMAC关节功能总分、AIMS2-SF总分在12周随访时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依从性均>90%,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穴位离子导入联合中药敷贴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功能活动障碍及生活质量,且具有较好的远期效应,其在降低疼痛强度和疼痛频度、提高治疗期疼痛平均缓解程度、促进疼痛完全消失、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扶他林乳胶剂导入疗法+酮洛芬贴片剂敷贴疗法”组成的西医外治方案。2.该治疗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具有较强的临床适用性。

徐乃伟[3](2015)在《穴区中药离子导入在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依据中医理论内涵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比探讨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特定穴区中药离子导入、肌腹部位中药离子导入对气虚血瘀型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对组间差异进行比较,以探寻中药离子导入对于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具体疗效,为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中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恢复期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常规护理组)、肌腹部位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药离子导入,电极片置于患侧肢体上下肢肌肉肌腹处)、特定穴区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药离子导入,电极片置于特定穴区部位,选穴为患侧肢体外关、曲池、风市、阳陵泉)。三组严格按各自相应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其中中药离子导入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三组干预时间均为15天。在患者入院接受完各项医疗检查后进行该研究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及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自我效能和自我感受负担评价;患者最后一次中药离子导入前进行相关指标的第二次评价。数据经双人双次核对后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a=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经不同临床措施干预后,三组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表明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腹部位组和特定穴区组干预前后比较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运动功能及肌力评定:干预后比较组间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对照组与肌腹部位组、对照组与特定穴区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肌力等级得分比较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对照组与肌腹部位组、对照组与特定穴区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干预前后比较,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腹部位组运动功能、肌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定穴区组运动、肌力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除对照组巴氏指数外,三组干预前后巴氏指数、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巴氏指数得分多重比较表明对照组与肌腹部位组、对照组与特定穴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组间仅家庭活动、语言、情绪、社会活动四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重比较后,对照组与特定穴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腹部位组与特定穴区组间仅在情绪维度、社会活动维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肌腹部位组仅在语言维度、家庭活动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心理指标:干预后自我效能感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对照组与肌腹部位组、对照组与特定穴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自我感受负担得分组间除经济负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对照组与肌腹部位组、对照组与特定穴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各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的特定穴区中药离子导入可有助于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的特定穴区中药离子导入和肌腹部位中药离子导入可有助于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和肌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3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的特定穴区中药离子导入和肌腹部位中药离子导入均可有助于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我感受负担状况。

徐颖[4](2015)在《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微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骨性关节炎(OA)是危害老年人的常见病,且随年龄逐步增加发病率增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een-osteoarthritis KOA)是膝关节炎症中最常见的疾病,该病始发于软骨,主要是以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对中老年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便。目的通过对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住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病情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导师运用中药进行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微波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及实际临床价值。方法运用临床分析方法,对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2.09.10-2014.01.14收治住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例进行临床统计分析。期间获得83份病例,剔除非自愿者,年龄未达到40岁以上者,余下48例。对这48份病例进行分组,其中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4人。联合组:男8人,女16人,采用临床处方中药导入联合微波进行治疗;对照组:男9人,女15人,采用中药离子导入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检查结果。结果对联合组、对照组治疗前后HSS评分量化值,中药评分标准统计学比较,两组间治疗后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1.联合组治愈率为62.50%,总体有效率高达87.50%;对照组治愈率50.00%,总有效率75.00%。经过统计学数据处理,显示P<0.05。但联合组好转比例为25.00%;对照组治愈率好转比例25.00%。经检验,显示P>0.05,证明联合组在治愈率及总体有效率上高于对照组。2.对联合组及对照组HSS评分积分比较,显示疼痛、功能、膝关节活动度、肌力、稳定性、屈曲畸形及HSS总评分比较,发现膝关节活动度、肌力、稳定性、屈曲畸形两者治疗效果相当。经过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疼痛、功能、膝关节活动度及HSS总评分上,经过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过程中疼痛、功能、膝关节活动度及HSS总评分上,经过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联合组对膝关节活动度改善,疼痛缓解,膝关节功能改善方面相比较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更显著,且起效更快。结论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微波治疗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有明确疗效且高于单纯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相比较之下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微波治疗针对患者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功能缓解上效果更加明显且总体治疗效果更为突出。

朱晓军[5](2008)在《一个医生的救赎》文中研究表明种种医疗腐败,怵目惊心。天使在堕落,天使也在战斗,冬天既已来临,春天当然不远,上一轮道德沦丧破底之日,就是新一轮道德重建之时。

杨海侠,崔晓庆,杨妮,刘笑,李金娥,吴导花[6](2018)在《中药穴位贴敷离子导入法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疗效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离子导入法与中药保留灌肠法辅助治疗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的疗效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探讨更加适合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长期辅助用药的给药途径。方法:纳入204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依诊治顺序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2例,对照组在输卵管介入和通液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中药保留灌肠,观察组在介入和通液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中药穴位贴敷离子导入,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妊娠率、输卵管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输卵管介入和通液治疗后辅助中药穴位贴敷离子导入有助于减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的焦虑情绪,巩固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妊娠率。

曹俊杰[7](2019)在《皮内针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皮内针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与传统针刺进行对比,观察皮内针的有效率及肘关节疼痛和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14例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疼痛发作的患者随机为两组,观察组57例行皮内针治疗,对照组57例行传统针刺治疗。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PRTEE得分及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对皮内针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进行临床评价。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病程构成、基线VAS水平、基线PRTEE水平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由治疗前的4.76±1.35分下降至2.36±1.34分,对照组VAS评分由治疗前的4.68±0.93分下降至2.91±1.06分,组内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皮内针和传统针刺均能显著降低VAS评分。治疗后两组VA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皮内针降低VAS评分的程度大于对照组。3.治疗后观察组PRTEE得分由治疗前的34.48±12.05分下降至19.26±9.81分,对照组PRTEE得分由治疗前的36.69±8.78分下降至23.42±9.40分,组内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皮内针和传统针刺均能显著降低PRTEE得分。治疗后两组PRTE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皮内针降低PRTEE得分的程度大于对照组。4.治疗后,观察组治愈25例(43.86%),好转29例(50.88%),未愈3例(5.26%)总体有效率为94.74%。治疗后,对照组治愈16例(28.07%),好转34例(59.65%),未愈7例(12.28%),总体有效率为87.72%。观察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本研究应收病例116例(观察组和治疗组各58例),实收病例114例(观察组和治疗组各57例),剔除病例2例(观察组和治疗组各1例),没有脱落病例。剔除原因均为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均为首次治疗时发生。观察组为酒精过敏,对照组为轻度晕针,但都无法继续进行治疗。剔除时2例病例症状均无改善,不纳入统计范围。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治疗均安全可靠。结论:1.皮内针和传统针刺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均能显著改善肘关节疼痛和功能,显著降低VAS评分和PRTEE得分(P<0.05),且皮内针的改善程度优于传统针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皮内针和传统针刺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均有显著的疗效(P<0.05),且皮内针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皮内针操作易,疗效优,以其“浅刺”、“留针”的特点,在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幻真[8](2016)在《“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治疗卒中后偏侧肢体肿胀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对比常规针刺治疗卒中后偏侧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探寻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侧肢体肿胀更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纳入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中风偏瘫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通过“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治疗(颞三针、四神针、支沟、阴陵泉),对照组为常规针刺治疗(八邪、八风),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应用卒中肢体瘫痪程度评分表,肢体肿胀评分表及自拟患肢周径测量表观察临床疗效,并将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评价:经卡方检验分析,治疗前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病性、辨证分型、肿胀部位)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共完成29例,其中基本恢复10例,显著进步17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显效率93.10%,对照组共完成28例,其中基本恢复4例,显著进步13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显效率60.71%。经Ridit分析,两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组在改善患侧肢体肿胀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3、通过对肢体肿胀评分表中各项指标及总分的观察,治疗前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及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说明两组均对治疗肢体肿胀有效,但“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组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更为显著。4、应用患肢周径测量表观察掌指(跖趾)关节与腕(踝)横纹连线中点处两组的周径缩小程度,治疗前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差异均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组在消除掌指(跖趾)关节与腕(踝)横纹连线中点处肿胀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5、应用患肢周径测量表观察在掌指(跖趾)关节连线处两组的周径减小程度,治疗前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间及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在掌指(跖趾)关节连线处功效相当。6、通过卒中肢体瘫痪程度评分表测得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说明“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组在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综上所述,“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卒中后偏侧肢体肿胀情况及运动功能,“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且全面,值得临床推广。

王窕[9](2016)在《“乌灯合剂”溻渍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风寒湿痹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乌灯合剂”溻渍联合中药内服对膝骨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NF-α、IL-1β、IL-6、CRP的影响情况,评价“乌灯合剂”溻渍治疗膝骨关节炎(风寒湿痹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乌灯合剂”溻渍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72例膝骨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元七骨痛酊溻渍加“寒湿方”内服治疗,治疗组采用“乌灯合剂”溻渍加“寒湿方”内服治疗。两组均以20天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NF-α、IL-1β、IL-6、CRP、ESR等指标及治疗用药的不良反应,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乌灯合剂”溻渍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风寒湿痹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基本信息: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中医证候积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NF-α、IL-1β、IL-6、CRP、ESR这几项基本信息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各项积分:两组患者关节疼痛(患者VAS评分、医生VAS评分)、关节肿胀、晨僵、关节活动不利、喜暖畏寒,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关节疼痛(患者VAS评分、医生VAS评分)、活动不利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为80.00%,P<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5)WOMAC骨关节炎指数总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6)WOMAC骨关节炎指数各症状评分:两组患者在疼痛、僵硬、日常活动难度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疼痛、日常活动难度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7)TNF-α、IL-1β、IL-6、CRP、ESR: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1β、IL-6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其中治疗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CRP方面,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CRP值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RP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改善ESR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效果,无显著差别(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炎性指标TNF-α、IL-1β、IL-6、CRP方面有显著效果,并且优于对照组。(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分析、尿液分析、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正常,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乌灯合剂”溻渍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可以改善膝骨关节炎(风寒湿痹证)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僵、活动不利、喜暖畏寒的症状,降低患者日常活动难度;且在改善关节疼痛、活动不利,降低日常活动难度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降低炎性指标TNF-α、IL-1β、IL-6、CRP方面优于对照组。“乌灯合剂”溻渍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风寒湿痹证)安全有效,具有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

邵霖霖[10](2020)在《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稳定的BRVO大鼠模型,寻找合理的评价方式,为临床药物干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2.观察剔络化瘀方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视网膜血管的保护作用,以及对ICAM-1因子,凝血、血流变功能的影响。3.评估剔络化瘀方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患眼及对侧眼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影响,定量评估剔络化瘀方的作用机理。方法:1.采用532nm氪绿激光照射尾静脉注射孟加拉红溶液的SD大鼠眼底静脉,建立BRVO大鼠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视网膜消化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及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UWFA)观察眼底表现及血管再通情况。2.随机分为正常组,余SD大鼠建立BRVO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在造模后2h开始灌胃。于1d、3d、7d、21d综合眼底照相、周边视网膜照相、FFA评判大鼠眼底特征、血管再通情况得分,观察视网膜组织切片HE染色、血清中ICAM-1的变化;观察3d、7d、21d视网膜消化铺片,凝血、血液流变学的改变。3.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BRVO患者,以剔络化瘀方为干预手段,治疗组患者予口服中药剔络化瘀方,入组时CRT高度>500μm,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1次;访视CRT高度,较上次访视增加>100μm,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1次。记录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正常眼、治疗组双眼(患眼和对侧眼)的临床资料,包括最佳矫正视力、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Deep capillary plexus,DCP)、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血管区(FAZ)面积及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结果:1.制备BRVO大鼠模型共30只(右眼),未发生死亡,检眼镜下观察,模型成功率为100%。正常组眼底彩照示视网膜呈淡红色,视盘居中,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FFA示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静脉较动脉管径粗,无毛细血管扩张及荧光渗漏。HE染色视网膜层次清晰,结构整齐,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细胞排列紧密。视网膜消化铺片示视网膜呈连续树枝状,管径粗细一致,可见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网,动脉染色较深,静脉染色较浅。血管壁外侧可见圆形或三角形,核较小,着色深的周细胞,血管内可见椭圆形,核较大,着色浅的内皮细胞,各血管分布规则,走形规整。模型组眼底彩照示1d视网膜散在火焰状出血,血栓形成,静脉血流中断,呈腊肠样改变,走形迂曲,阻塞区网膜水肿;3d阻塞静脉管径不均,走形迂曲,视网膜颞侧见黄白色渗出及火焰状出血;7d视网膜色淡白,静脉迂曲,管径不均。14d视网膜色淡红,血管呈放射状走形,管径均匀。21d视网膜色淡,静脉较细,血管走形尚可。FFA示1d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管径扩张,走形迂曲,阻塞部血管呈低荧光及节段样荧光充盈,部分出血遮蔽荧光,视网膜轻度渗漏。3d部分血管再通,管壁荧光着染,阻塞静脉供应区可见毛细血管扩张、NP区。7d、14d、21d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阻塞静脉血管通畅,走形迂曲,管径不规则,可见侧支循环形成。HE染色模型组视网膜血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聚集,网膜水肿,细胞排列疏松,外丛状层、内核层可见空腔样改变。视网膜消化铺片示视网膜血管染色浅分布疏松,阻塞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缺失,管径不均,可见血管闭锁、无细胞毛细血管及无细胞的小静脉血管。2.(1)1d模型组大鼠与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d干预治疗后,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复方血栓通组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改善眼底特征和血管再通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和复方血栓通组干预后由典型特征转为中度典型特征;剔络化瘀方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由典型特征转为不典型特征,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d药物干预组特征转为不典型,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模型组1d与3d均具有典型眼底特征,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1d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在眼底表现、血管再通评价转为不典型。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组各时间点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7d与21d 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正常组视网膜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富集,内核层、外核层细胞排列整齐。1d模型组和各药物干预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疏松,部分缺失,呈空洞样改变,内核层可见红细胞;复方血栓通组和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在21d未发生萎缩变性。正常组视网膜动脉染色深,静脉浅,毛细血管网均匀分布,走形流畅,血管腔外侧为核小且深染的周细胞,管腔内为浅染的梭形内皮细胞。3、7、21d:模型组视网膜可见多处无细胞毛细血管,大量周细胞脱失,血管分布随时间延长逐渐疏松;复方血栓通组:无细胞毛细血管数较模型组大鼠少,血管管径均匀,21d毛细血管间隙变大;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血管管径均匀,走形柔和,无细胞毛细血管数较模型组、复方血栓通组少;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血管分布一致性好,无细胞毛细血管较复方血栓通组和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减少: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视网膜血管管径较粗,无细胞毛细血管、凋亡细胞较少。(3)1d、3d组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1d、3d模型组ICAM-1水平升高,1d高于3d,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7d模型组ICAM-1值小于3d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模型组ICAM值小于21d模型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d、3d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ICAM值低于模拟型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ICAM-1水平较其他组低。(4)3d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d所有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凝血酶原时间提高,具有显著差异(P<0.01),3d模型组APTT较正常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高剂量组比模型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纤维蛋白原模型组较正常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纤维蛋白原含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较正常组纤维蛋白原含量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可以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血液循环。7、21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2个凝血因子与正常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3d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1(1/s)较复方血栓通组程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治疗组比较,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显著降低全血粘度50(1/s),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较复方血栓通组降低程度大、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中剂量、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20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200(1/s)与模型组相比程度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d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模型组较正常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中剂量、高剂量可显著降低全血粘度1(1/s),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剔络化瘀方低剂量降低全血粘度1(1/s)程度不及其余药物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1(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可降低全血粘度5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20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显著降低全血粘度200(1/s)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7d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各组内两两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1d各组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1)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减少,LogMAR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区无血管区面积扩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血管区(FAZ)呈正相关,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LogMAR视力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MAR视力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眼与对侧眼SCP分别为43.80±2.89%和49.63±3.42%,DCP分别为38.65±1.97%和48.28±2.92%,患眼SCP、DCP较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患眼与治疗前比较:访视4周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虽有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4周比较:访视8周SCP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访视12周SCP、DCP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8周比较:访视12周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较明显,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访视4周、8周、12周FAZ面积分别为0.37±0.07,0.39±0.07,0.41±0.07,FAZ面积逐渐扩大,访视4周、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MAR BCVA 视力治疗后,分别为 0.49±0.23,0.39±0.15,0.29±0.11,由治疗前 0.58±0.23提高至0.29±0.11,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治疗后,分别为401.40±152.71,331.87±61.68,272.73±21.30,黄斑水肿减轻,访视4周较治疗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对侧眼与治疗前比较:访视4周SCP、DC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访视4周比较:访视8周SCP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8周比较:访视12周视网膜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平均次数0.5次,其中4人注射2次、6人注射1次、20人未注射。结论:1.采用尾静脉注射光敏剂孟加拉红溶液(50mg/ml),光动力法532nm氪绿激光,能量70mw,光斑直径100 μ m,曝光时间0.4s,成功制备大鼠BRVO模型。模型成功率为100%,可较好模拟人体BRVO特点,为临床药物基础研究提供支持。2.剔络化瘀方改善BRVO大鼠眼底特征表现、加快血液流动,减轻网膜水肿,改善血流变状态,激活纤溶系统,促进血管再通,继而改善BRVO大鼠模型视网膜血液微循环。剔络化瘀方保护视网膜毛细血管结构,减少内皮细胞、周细胞脱失,降低无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抑制ICAM-1的表达,以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抑制幅度大,效果好。3.口服剔络化瘀方可以提高BRVO黄斑水肿患者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视网膜血流密度,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可明显减少或不联合抗VEGF药物使用,同时发现在未进行玻璃体腔注射的对侧眼8周、12周血流密度增加,更加证实中药剔络化瘀方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方面存在作用。

二、关于“7211”离子导入等问题解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7211”离子导入等问题解答(论文提纲范文)

(2)穴位离子导入联合中药敷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研究方案
    1研究设计
        1.1 研究设计类型
        1.2 样本量估算
        1.3 随机方法的选择
        1.4 对照的设计
        1.5 盲法的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剔除、脱落与处理
        2.6 研究中止原则
    3 干预措施
        3.1 试验组
        3.1.1 穴位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3.1.2 中药巴布膏敷贴疗法
        3.2 对照组
        3.2.1 扶他林乳胶剂导入疗法
        3.2.2 酮洛芬贴片敷贴疗法
        3.3 注意事项
        3.4 合并用药
    4 观测与记录
        4.1 观测指标
        4.1.1 人口学特征
        4.1.2 生命体征
        4.1.3 病情相关指标
        4.1.4 实验室指标
        4.1.5 疗效评价指标
        4.1.5.1 主要指标
        4.1.5.2 次要指标
        4.1.5.3 受试者总体评价指标
        4.1.6 不良反应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4.1.7 依从性评价指标
        4.2 观测周期
    5 临床评价
        5.1 基线评价
        5.2 疗效评价
        5.3 安全性评价
        5.4 依从性评价
    6 数据的收集与管理
    7 统计分析
        7.1 统计分析计划
        7.2 统计分析集
        7.3 统计分析内容
        7.4 统计分析方法
    8 质量控制与保证
        8.1 研究影响因素的控制
        8.2 研究培训
        8.3 依从性的保证
        8.4 数据管理和质量监控
    9 伦理学原则及临床试验注册
    10 研究流程图
    11 结果
        11.1 试验完成情况
        11.2 基线情况
        11.2.1 人口学特征
        11.2.2 生命体征
        11.2.3 病情相关指标
        11.2.4 疗效评价指标
        11.3 疗效评价
        11.3.1 主要指标
        11.3.1.1 疼痛强度
        11.3.1.2 疼痛频度
        11.3.1.3 疼痛持续时间
        11.3.2 次要指标
        11.3.2.1 压痛指数
        11.3.2.2 关节功能
        11.3.2.3 生活质量
        11.3.2.4 情绪状态
        11.3.3 随访期评价
        11.3.3.1 疼痛强度
        11.3.3.2 疼痛频度
        11.3.3.3 疼痛持续时间
        11.3.3.4 关节功能
        11.3.3.5 生活质量
        11.3.4 受试者总体评价
        11.4 安全性评价
        11.5 依从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症状与病情评估
        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5 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的发生机制
        1.6 治疗进展
    2 中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2.1 病名来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沿革
        2.4 中医外治法研究概况
    3 关于试验组治疗方法的讨论
        3.1 中医外治法治疗KOA关节疼痛的文献分析
        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3.2.1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的讨论
        3.2.1.1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机制
        3.2.1.2 中药离子导入的治疗优势
        3.2.1.3 中药离子导入的临床应用
        3.2.2 中药敷贴疗法的讨论
        3.2.2.1 中药敷贴入治疗机制
        3.2.2.2 中药敷贴的治疗优势
        3.2.2.3 中药敷贴的临床应用
        3.3 治疗药物的选择
        3.4 治疗部位的选择
    4 关于本次试验设计的讨论
        4.1 关于本次临床试验方法的讨论
        4.2 受试者的选择
        4.3 对照组干预措施的选择
        4.4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5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5.1 试验基本情况分析
        5.2 临床疗效分析
        5.3 安全性分析
        5.4 依从性分析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文献综述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临床评价量表
    附件3: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3)穴区中药离子导入在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风概述
        1.1 中风的定义
        1.2 中风流行病学现状
        1.3 中风分期
        1.4 中风恢复期患者疾病特点及其生存质量
    2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2.1 中医中风定义
        2.2 中风中医证候学研究
        2.3 中风中医辨证分型
    3 中风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护理
        3.1 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现状
        3.2 中风肢体功能评价工具
        3.3 中风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护理干预
    4 中药离子导入法
        4.1 中药离子导入法概念、作用机理
        4.2 中药离子导入法临床应用
        4.3 中药离子导入法在中风患者中的应用
    5 特定穴区
        5.1 经络、穴位、穴区概念界定及作用机理
        5.2 经络、穴位、穴区在中风患者临床中的应用
    6 经筋理论概述
        6.1 经筋概念界定、作用机制
        6.2 经筋理论临床应用
    7 皮部理论概述
        7.1 皮部概念界定、作用机制
        7.2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8 其他相关概念界定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疾病分期标准
        1.4 辨证分型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抽样方法
        2.3 分组方法
        2.4 干预方案
        2.5 评价指标
        2.6 资料收集
        2.7 统计分析方法
        2.8 质量控制
        2.9 科研伦理
结果
    1. 三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评价指标比较
        2.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2.2 H组研巧对象干预前运动功能程度比较
        2.3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巴氏指数评分比较
        2.4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肌力情况比较
        2.5 三组干预前自我效能感情况比较
        2.6 三组干预前自我感受负担情况比较
        2.7 三组干预前生存质量情况比较
    3.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评价指标比较
        3.1 对照组干预前后各评价指标情况比较
        3.2 肌腹部位组干预前后各评价指标情况比较
        3.3 特定穴区组干预前后各评价指标情况比较
    4.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评价指标比较
        4.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4.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运动功能程度比较
        4.3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巴氏指数评分比较
        4.4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肌力情况比较
        4.5 三组干预后自我效能感情况比较
        4.6 三组干预后自我感受负担情况比较
        4.7 三组干预后生存质量情况比较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中药离子导入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分析
    3 特定穴区效用分析
    4 相关经筋、皮部作用机制浅析
    5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分析
    6 干预后临床疗效分析
        6.1 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情况
        6.2 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肌力程度的变化情况
        6.3 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
        6.4 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心理指标的变化情况
    7 本研究的不足、建议和发展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微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病例排除标准
        5.疗效判定标准
        6.统计学处理
        7.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方法
        1 分组
        2 治疗方法
        3 治疗效果观察
    三.治疗结果
        1 HSS评分
        2 治疗有效率
讨论
    1.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发病相关组织的认知
    2.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病因机制的认知
    3.健康宣教与肌肉锻炼在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4.中药离子导入的治疗作用
    5.微波的治疗作用
    6.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微波的治疗作用
    7.结果分析方法介绍
    8.治疗效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药穴位贴敷离子导入法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疗效及焦虑情绪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评价方法
        1.3.1 焦虑评价
        1.3.2 输卵管通畅度及有效率评价
        1.3.3 妊娠率判断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
    2.2 两组干预后疗效比较
    2.3 两组干预后1年内妊娠率及输卵管妊娠率比较
4 讨论
    4.1 中药贴敷离子导入辅助输卵管介入和通液治疗可以减轻输卵管阻塞患者的焦虑
    3.2中药贴敷离子导入辅助输卵管介入和通液治疗可有效提高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受孕率

(7)皮内针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1.1 肘关节的解剖
        1.2 肱骨外上髁炎的基础研究
        1.2.1 术语研究
        1.2.2 病因研究
        1.2.3 发病机制研究
        1.2.4 诊断研究
    2 现代医学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近况
        2.1 药物治疗
        2.2 注射治疗
        2.3 物理治疗
        2.4 手术治疗
    3 肱骨外上髁炎与网球运动的关系
    4 传统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5 传统医学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近况
        5.1 中药治疗
        5.2 针灸、针刀治疗
        5.3 推拿治疗
        5.4 综合疗法
    6 皮内针疗法简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急性期标准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样本量计算
        2.3 治疗方法
        2.3.1 观察组
        2.3.2 对照组
        2.3.3 意外处理
        2.4 观察指标
        2.4.1 患者评分的侧外上髁炎前臂评价问卷(PRTEE)
        2.4.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4.3 疗效评定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图4)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1.1 两组性别比较
        3.1.2 两组年龄比较
        3.1.3 两组病程比较
        3.1.4 两组基线VAS比较
        3.1.5 两组基线PRTEE比较
        3.1.6 基线资料比较总结
        3.2 两组治疗后比较
        3.2.1 治疗后VAS比较
        3.2.1.1 两组组内VAS比较(表6,图10)
        3.2.1.2 两组组间VAS比较(表7,图11)
        3.2.2 治疗后PRTEE比较
        3.2.2.1 两组组内PRTEE比较(表8,图12)
        3.2.2.2 两组组间PRTEE比较(表9,图13)
        3.3 临床疗效
        3.4 不良反应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选题意义
    2 选穴依据
        2.1 传统医学层面的选穴依据
        2.2 现代医学层面的选穴依据
    3 肱骨外上髁炎发病机制的探讨
    4 皮内针疗法作用机制的探讨
        4.1 传统医学层面的探讨
        4.2 现代医学层面的探讨
    5 皮内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优势探讨
        5.1 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5.2 动态留针,疗效更优
        5.3 安全无痛,易被接受
        5.4 无副作用,效价比高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五年肱骨外上髁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伦理审查
    附录四 :视觉模拟评分(VAS)
    附录五 :患者评分的侧外上髁炎前臂评价问卷(PRTEE)
    附录六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七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8)“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治疗卒中后偏侧肢体肿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医对卒中后肢体肿胀的认识及治疗
        1.1.1 病名方面
        1.1.2 病因病机
        1.1.3 中医主要治疗
    1.2 西医对肢体肿胀的认识及治疗
        1.2.1 发病机制
        1.2.2 西医主要治疗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3.1 基础治疗
        2.3.2 取穴
        2.3.3 操作
        2.3.4 疗程
    2.4 注意事项
        2.4.1 针灸过程可能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
        2.4.2 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5 疗效观察
        2.5.1 观察指标
        2.5.2 观察周期
        2.5.3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2.7 可行性分析
        2.7.1 病例资源充足
        2.7.2 临床经验丰富
        2.7.3 较好的依从性
    2.8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9 研究结果
        2.9.1 一般临床研究资料分析
        2.9.2 临床疗效评价
        2.9.3 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靳三针”理论
        3.1.1 调神理论
        3.1.2 组穴特点
    3.2 靳三针”理论指导下选取穴组释义
        3.2.1 颞三针
        3.2.2 四神针
        3.2.3 支沟
        3.2.4 阴陵泉
    3.3 结果评价与分析
    3.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乌灯合剂”溻渍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风寒湿痹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中文对照表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网膜激光光凝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制备
        2.2 观察BRVO大鼠视网膜情况
        2.3 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2.4 视网膜消化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
        3 结果
        3.1 BRVO大鼠视网膜情况
        3.2 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
        3.3 视网膜血管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微循环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剔络化瘀方煎剂制备
        2.3 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制作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眼底的影响
        3.2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视网膜形态的影响
        3.3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血清ICAM-1的影响
        3.4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凝血功能影响
        3.5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前瞻性研究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受试者情况
        3.2 治疗组与正常组OCTA比较
        3.3 治疗组患眼与对侧眼血流密度比较
        3.4 治疗后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动物实验图片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四、关于“7211”离子导入等问题解答(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7211”离子导入等问题解答[J]. 黑龙江省牡丹江矿工医院药房. 中草药通讯, 1973(06)
  • [2]穴位离子导入联合中药敷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吴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3]穴区中药离子导入在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D]. 徐乃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2)
  • [4]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微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颖.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3)
  • [5]一个医生的救赎[J]. 朱晓军. 当代, 2008(05)
  • [6]中药穴位贴敷离子导入法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疗效及焦虑情绪的影响[J]. 杨海侠,崔晓庆,杨妮,刘笑,李金娥,吴导花. 四川中医, 2018(12)
  • [7]皮内针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研究[D]. 曹俊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治疗卒中后偏侧肢体肿胀的临床研究[D]. 张幻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乌灯合剂”溻渍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风寒湿痹证)的临床观察[D]. 王窕.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10]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邵霖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标签:;  ;  ;  

关于“7211”离子电渗疗法的问题解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