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米跳蚤猖獗再生的初报

糙米跳蚤猖獗再生的初报

一、褐稻虱再生猖獗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黄水金,黄荣华[1](2001)在《我国褐飞虱的若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 1 979年以来我国在影响褐飞虱大发生的生态因素 (温度、水稻品种和异常气候 )、褐飞虱的翅型分化、生物型、抗药性监测及再猖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顾中言,韩丽娟,许小龙,沈雪生,朱福官,严大富,翁志明[2](1990)在《褐稻虱再生猖獗研究初报》文中研究指明近来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报道:在水稻上使用某些杀虫剂后能引起褐稻虱的再生猖獗。作者结合本省褐稻虱的发生和防治特点,选用我省稻田治虫的常用杀虫剂,通过室内药效、产卵试验及田间试验,认为敌杀死不宜在稻田使用,速灭菊酯不宜作为防治褐稻虱的专门杀虫剂,氧化乐果、甲胺磷以及复配农药丰收菊酯和新丰菊酯可用于防治褐稻虱。

沈君辉,尚金梅,刘光杰[3](2003)在《中国的白背飞虱研究概况》文中指出通过对 2 14篇发表在中国省级以上刊物的相关研究论文分析 ,概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在白背飞虱研究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内容包括白背飞虱的生物学特性、迁飞规律、发生特点、种群动态、为害损失、水稻品种抗性及种群综合治理等方面。

顾中言[4](2005)在《影响杀虫剂药效的因素与科学使用杀虫剂的原理和方法 Ⅰ.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对杀虫剂药效的影响》文中认为

印建莉[5](2009)在《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侵害对水稻根系营养吸收的影响及褐飞虱再猖獗生理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品质的重要害虫。本文以这两种害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对水稻根系营养吸收和农药作用对褐飞虱生理生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为了解害虫联合作用对水稻根系功能的影响,研究了水培条件下两种害虫组合及模拟侵害与水稻根系吸收N、P、K的关系。实验由三部分组成,即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及模拟损害(剪叶)的单因素试验、剪根剪叶的二因素实验,以及褐飞虱为害、水稻剪根和剪叶的三因素实验。在单因素试验中,与对照相比,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取食和剪叶都明显地降低了水稻根系对N的吸收。稻纵卷叶螟幼虫不同密度间对N的吸收没有显着差异,但剪叶程度的不同显着影响根系对N的吸收。同样,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和剪叶都明显降低了水稻根系对P的吸收,除剪叶2/3处理外,其它处理都不影响水稻根系对K的吸收。在二因素试验中,剪根处理促进水稻根系对N的吸收,且剪根与剪叶处理有显着的交互作用。相比较而言,剪根剪叶显着降低了水稻根系对P的吸收,但不影响对K的吸收。在三因素试验中,剪根处理对根系吸收N的促进作用与褐飞虱的为害相抵消。对N的吸收,褐飞虱为害、剪根和剪叶这三者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三因素实验中,褐飞虱为害和剪叶显着降低了水稻根系对P、K的吸收,而剪根处理对水稻根系吸收P、K没有显着影响。2、为认识迁飞种群与居留种群后代发生再猖獗的生理生化差异,探讨再猖獗的机制,比较了在两个水稻品种(TN1和协优963)上施用杀虫剂后褐飞虱迁飞虫和本地虫后代3龄、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含量以及迁飞成虫与其后代成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药以及对照处理TN1水稻品种上的迁飞后代3龄、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高于本地虫。与可溶性糖含量相比,施药以及对照处理TN1水稻品种上的迁飞后代3龄、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的粗脂肪含量均显着低于本地虫。协优963上3龄、5龄若虫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N1上相同。对照水稻上迁飞成虫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本地种群,迁飞与本地3龄、5龄若虫间粗脂肪含量没有显着差异。杀虫剂处理后的水稻上迁飞后代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本地虫。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在虫源和药剂,?虫源和药剂浓度以及药剂种类和浓度方面有显着交互作用。两种水稻品种上,迁飞当代成虫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低于其后代成虫。在经3种杀虫剂处理后,TN1上施用三唑磷后成虫体内的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施用溴氰菊酯和吡虫啉的处理,而协优963上施用溴氰菊酯和吡虫啉显着高于施用三唑磷的处理。3、以不同龄期褐飞虱为研究对象,研究低浓度杀虫剂胁迫下,褐飞虱5龄虫和成虫体内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喷药方式、杀虫剂类型及浓度均对褐飞虱体内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含量有影响。协优963上,先喷药后接虫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的保幼激素显着高于先接虫后喷药的处理,先喷药后接虫成虫体内的蜕皮激素含量显着高于先接虫后喷药的处理。TN1上,先喷药后接虫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含量显着高于先接虫后喷药的处理。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含量的变化在喷药方式和杀虫剂类型,喷药方式和杀虫剂浓度,杀虫剂类型和杀虫剂浓度方面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在经3种杀虫剂处理后,TN1上5龄若虫体内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含量显着高于协优963。4、以褐飞虱为对象,研究了2水稻品种上用3种杀虫剂喷雾处理对褐飞虱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保护酶(SOD、POD)和解毒酶(GST、Ca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喷药方式、杀虫剂类型及浓度均对褐飞虱体内的酶活性有影响。取食协优963的褐飞虱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SOD活性显着高于TN1,先接虫后喷药显着高于先喷药后接虫,吡虫啉处理显着高于三唑磷,协优963上5龄若虫和成虫及TN1上5龄若虫体内的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取食TN1的褐飞虱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POD活性显着高于协优963,溴氰菊酯处理高于三唑磷,低浓度处理褐飞虱体内的P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5龄若虫体内GST活性,先接虫后喷药显着高于先喷药后接虫。先接虫后喷药溴氰菊酯处理,协优963和TN1上褐飞虱5龄若虫体内的GST活性均显着高于三唑磷,先喷药后接虫协优963上吡虫啉处理显着高于其它两种药剂。协优963上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GS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TN1上5龄若虫体内GS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与POD活性变化一致,取食协优963的褐飞虱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CaE活性显着高于TN1。TN1上吡虫啉处理高于三唑磷,协优963和TN1上,5龄若虫体内的CaE活性显着高于对照。

蔡元呈,林永,许国忠,吴珍泉[6](1995)在《甲基异柳磷引起褐稻虱大发生的原因探讨——一、褐稻虱及其天敌对甲基异柳磷敏感性测定》文中认为近年来甲基异柳磷大量用于防治稻瘿蚊,各地报道施用甲基异柳磷会引起稻飞虱大量发生.为了探讨甲基异柳磷诱发褐稻虱再增猖獗的原因,本文就甲基异柳磷对褐稻虱及其天敌的杀伤力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甲基异柳磷2000倍液对褐稻虱的防治效果平均只有50%,4000倍以上防治效果都在35%以下.甲基异柳磷2000倍,4000倍液对褐稻虱天敌杀伤力达100%,6000倍液达90%以上.甲基异柳磷对褐稻虱及其天敌的杀伤力差异很大,是值得引起注意.

沈俊[7](2010)在《杀虫药剂对褐飞虱雄虫生殖和交配竞争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我国水稻主产区暴发成灾。农药的滥用成为褐飞虱再猖獗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农药的亚致死剂量刺激生殖。因此深入研究褐飞虱的再猖獗机制对褐飞虱可持续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农药亚致死剂量处理后的雄虫通过交配对雌虫生殖的影响,以及药剂处理对雄虫交配行为的影响,结果如下:1.杀虫剂处理后的雄虫对雌虫生殖的影响研究了三唑磷、溴氰菊酯LC10和LC50处理的褐飞虱3龄、5龄若虫羽化后的成虫,雌、雄成虫配对后雌虫的产卵量变化,多雄一雌交配对雌虫产卵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唑磷LC50处理的3龄若虫羽化后雄虫♂t与处理雌虫♀t配对(♂t×♀t)的雌虫产卵量显着高于对照雄虫♂ck和对照雌虫♀ck以及对照雄虫和处理雌虫(♂ck×♀t),分别高出56.4%和20.1%;三唑磷LC50处理的5龄若虫羽化雄虫与处理雌虫配对(♂t×♀t)的雌虫产卵量组合显着高于♂ck×♀ck,高出41.3%,而与另外两个组合差异不显着;溴氰菊酯LC50处理的5龄若虫羽化的雄虫与处理雌虫配对的雌虫产卵量组合显着高于其他三个组合。三唑磷、溴氰菊酯LC10处理下,各交配组合雌虫产卵量差异均不显着。除三唑磷LC50处理的3龄若虫羽化的四雄一雌配对的雌虫产卵量和四个处理的雄虫与一个对照雌虫配对雌虫产卵量均显着高于四个对照雄虫与一个对照雌虫配对外,两种杀虫剂其余浓度处理的其余龄期若虫羽化的四雄一雌配对后产卵量均没有显着影响。2.杀虫剂处理对雄虫交配竞争力的影响本文从优先交配次数以及交配持续时间这两个方面研究了杀虫剂处理对雄虫交配竞争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唑磷、溴氰菊酯LC10和LC50处理的褐飞虱各龄期若虫羽化的雄成虫优先交配次数与对照符合1:1比例,各处理下交配持续时间差异不显着。处理后雄成虫与对照虫相比,优先交配次数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最高次数比同组对照高出约85%。本研究结果为杀虫剂诱导的褐飞虱雄虫在种群再猖獗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齐国君[8](2009)在《褐飞虱发生规律的再研究 ——广西、安徽两省区的个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危害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及地区水稻的重要害虫,其周期性的北迁南返与降落危害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20世纪70年代以来,褐飞虱在我国多次暴发成灾,90年代初由于使用吡虫啉和噻嗪酮,褐飞虱种群整体呈下降趋势,本世纪以来由于境外虫源地和我国的水稻栽培制度、品种变化以及抗药性等方面的原因,沉寂已久的褐飞虱卷土重来,进入新一轮暴发周期,其中2005、2006、2007年褐飞虱连续3年大发生,对当前水稻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现行耕作制度和天气条件下我国褐飞虱的发生规律进行再研究。为此,选择春季迁入虫源繁殖地(广西)、秋季虫源迁出地(安徽)作为研究地点,采用灯诱、田间调查、罩笼观测、卵巢解剖、HYSPLIT轨迹分析等方法,结合多年历史资料,对褐飞虱的种群动态、虫源性质、虫源地分布以及起飞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如下结果:通过分析龙州、合浦、永福1977-2008年3-6月褐飞虱灯诱虫量的变化,表明龙州、永福3-6月褐飞虱灯诱虫量与全国褐飞虱的发生程度之间相关关系分别为显着、极显着(r=0.373*,P=0.035;r=0.496**,P=0.005),而龙州、永福灯诱虫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褐飞虱迁入的情况,因此,近年来龙州、永福等地迁入量的显着增加,这是褐飞虱连续大发生的重要原因。2007、2008年广西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晚熟品种田褐飞虱在各生育期发生量均大于早熟品种田,其发生、危害期明显延长,为我国北方其他稻区褐飞虱的迁入积累了充足的虫源基数。卵巢解剖结果表明,南宁地区褐飞虱迁出盛期在6月中下旬,而永福迁出盛期在7月上旬-下旬。2007年广西各迁入峰次的轨迹分析表明:4月下旬-5月上旬,褐飞虱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中部的地区(18°N-20°N,102-106°E);5月中下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较北的地区(20°-22°N,104-107°E),部分来自我国海南省和雷州半岛;6月上旬桂北地区大规模的迁入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21-22°N,106-108°E)、广西西南部稻区;而境外虫源地(越南为例)中部和北部稻区冬春稻的收获季节相差1-2个月,从而形成了广西早期的虫源地的纬度偏南,而后期偏北的现象。2008年6月中旬,桂东北、桂西北灯诱虫量出现显着差异,两地降落的气象背景分析证明两地的天气条件基本相似,两地降虫量的巨大差别是由于中小尺度虫源地虫量分布的空间差异,其虫源基数存在显着差异。2007、2008年调查分析了皖南安庆稻作制度的变革,双季改单季后褐飞虱种群数量和危害情况的变动规律。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单季中稻褐飞虱的发生早于双季晚稻,且8月下旬后单季中稻田中褐飞虱开始外迁或转移为害,混作制度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危害。卵巢解剖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单季稻褐飞虱迁出盛期在8月下旬-9月中旬,而双季晚稻迁出盛期在10月份,单季稻可为长三角稻区褐飞虱的后期迁入提供充足的虫源。2007年安庆市各迁入峰次的轨迹分析表明:6月下旬-7月上旬,褐飞虱的中小尺度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广西中南部的地区;7月中旬-8月初,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南岭稻区,安庆地区的各迁入峰期与虫源地早稻黄熟收割期基本一致。对2007年皖南怀宁早中稻田的迁出和上海地区褐飞虱后期迁入进行对应的迁飞轨迹个例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南部连续多年调整种植制度,单季稻面积不断扩大,在8月下旬-9月中旬期间,单季稻田长翅型成虫盛发迁出,可直接导致长三角地区出现褐飞虱的后期迁入,成为长三角地区后期迁入的中小尺度虫源地之一。另外,后期迁入虫量主要受迁出区的虫源基数以及迁飞时适宜于大量降落的气象背景条件的影响。2008年在永福县和潜山县对褐飞虱的扑灯节律、起飞行为的观测结果表明:褐飞虱的起飞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光节律,呈晨昏、曚影双峰型,傍晚起飞高峰明显大于清晨,傍晚起飞高峰在日落后10-20min,并持续一段时间,大约在嚎影终时很快结束,清晨起飞高峰在日出前5-15min.褐飞虱有明显的趋光性,无论迁出和迁出期间褐飞虱均可以扑灯。迁入期的非高峰时期和迁出期的扑灯活动始于日落前后,在20:00-21:00时间段内扑灯量最大,最高峰一般在曚影终时后10-20min,扑灯高峰明显迟于起飞高峰约半小时。褐飞虱在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而大规模的非主动迁入期间(即集中迁入,形成高峰期),不同于主动迁出或主动迁入(分散降落,不形成高峰),其灯诱高峰会随降落时段不同而不同,降落高峰期一般在零点之后,下半夜降落多于上半夜,清晨高峰不明显,褐飞虱的降落量和降落高峰时段与降雨关系密切。灯下和田间褐飞虱种群的卵巢发育进度结构可以方便地区别迁入和迁出期褐飞虱的虫源性质,灯下褐飞虱种群迁入期以Ⅱ级卵巢为主,迁出则以Ⅰ级卵巢为主,田间褐飞虱种群迁入期以Ⅲ级以上卵巢为主,迁出以Ⅰ级卵巢为主.

周利琳,望勇,司越,司升云[9](2013)在《二种农药引起甘蓝小菜蛾田间种群再猖獗的研究初报》文中指出研究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对小菜蛾田间种群再猖獗率及生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推荐浓度条件下,甲维盐和茚虫威1次喷雾处理4个甘蓝品种和3次喷雾处理双环王甘蓝品种后对小菜蛾再猖獗的影响不明显,而甲维盐5、10 mg/kg和茚虫威40 mg/kg 3次喷雾处理京丰一号、夏致和紫钻甘蓝品种后引起小菜蛾再狷獗,且高剂量处理对小菜蛾生殖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低剂量。田间小菜蛾的猖獗与这2种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刺激小菜蛾增殖仃关。

杜正文[10](1983)在《近年来我国水稻远距离迁移性害虫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远距离迁移性害虫是世界性的严重害虫,它们有自己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的特征与特性,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当前研究中的共同性问题有:翅型分化及其机理,迁移的途径及其条件,监测的技术和手段,性的行为与活动习性,发育生理与生殖滞育,防治上的战略、策略和战术等。

二、褐稻虱再生猖獗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褐稻虱再生猖獗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褐飞虱的若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褐飞虱大发生的生态因素
    1.1 温度
    1.2 水稻品种
    1.3 异常气候
        1.3.1 冬季气温偏高
        1.3.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跃
        1.3.3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 的异常
2 褐飞虱成虫的翅二型现象
    2.1 影响翅型分化的环境因子
        2.1.1 温度
        2.1.2 湿度
        2.1.3 光照
        2.1.4 稻株营养
        2.1.5 虫口密度
    2.2 翅型分化的遗传背景和生理基础
3 褐飞虱的生物型
    3.1 我国褐飞虱生物型的发生概况
    3.2 褐飞虱生物型的特异性
4 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
5 褐飞虱的再猖獗

(3)中国的白背飞虱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点
2 迁飞规律
3 发生特点
4 种群动态
5 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
6 品种抗虫性
7 综合治理
8 分子生物学
9 与褐飞虱的关系
10 结束语

(4)影响杀虫剂药效的因素与科学使用杀虫剂的原理和方法 Ⅰ.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对杀虫剂药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害虫的行为特性对杀虫剂药效的影响
    1.1 钻蛀性害虫
    1.2 卷叶害虫
    1.3 非表面害虫
    1.4 介壳虫类害虫
    1.5 蓑蛾
2 害虫抗药性与杀虫剂药效
    2.1 抗药性的基本概念
    2.2 我国主要农业害虫抗药性概况
        2.2.1 棉铃虫 (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
        2.2.2 棉花蚜虫 (Aphis gossypii Glover)
        2.2.3 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2.2.4 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对杀虫单的抗药性
3 杀虫剂与害虫再生猖獗

(5)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侵害对水稻根系营养吸收的影响及褐飞虱再猖獗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褐飞虱的研究进展
        1.1 褐飞虱的发生概况
        1.2 褐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1.2.1 迁飞的生物学特性
        1.2.1.1 生殖与发育
        1.2.1.2 能量消耗
        1.2.1.3 翅型分化
        1.2.2 引起褐飞虱迁飞的气象条件
        1.3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
        1.3.1 褐飞虱抗药性发生现状
        1.3.2 影响褐飞虱抗药性发展的因素
        1.3.3 褐飞虱抗药性机理研究
    2 褐飞虱胁迫对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2.1 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2.2 对水稻体内酶和氨基酸的影响
        2.3 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2.4 褐飞虱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3 农药与害虫再猖獗
        3.1 诱导褐飞虱再猖獗的农药
        3.2 农药杀伤天敌与褐飞虱再猖獗
        3.3 农药亚致死剂量的刺激生殖效应与褐飞虱再猖獗
        3.4 农药对水稻的影响与褐飞虱再猖獗
        3.5 农药对褐飞虱若虫历期、成虫寿命、性比和产卵前期的影响
        3.6 水稻品种、施药方式、用药量以及用药时间与褐飞虱的再猖獗
        3.7 农药对天敌的作用与其他害虫再猖獗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目标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主要内容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及模拟侵害对水稻根系营养吸收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水稻品种和虫源
        1.2 水稻的水培
        1.2.1 Espino 营养液的组成
        1.2.2 水培水稻的日常管理
        1.2.3 选种与育苗
        1.3 测定内容
        1.3.1 单因素试验: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及模拟为害(剪叶对水稻根系吸收N、P、K 的影响
        1.3.2 二因素试验:剪根(A)、剪叶(B)对水稻根系吸收N、P、K 的影响
        1.3.3 三因素试验:褐飞虱(A),剪根(B), 剪叶(C)对水稻根系吸收N、P、K 的影响
        1.3.4 N、P、K 浓度的测定
        1.3.4.1 水培液中N 含量的测定
        1.3.4.2 水培液中P 含量的测定
        1.3.4.3 水培液中K 含量的测定
        1.3.5 两种害虫为害和剪根剪叶对根系营养吸收影响的测定
        1.3.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为害和模拟为害(剪叶)后水培液中N、P、K浓度的变化
        2.2 剪根和剪叶对根系吸收N、P、K 的影响
        2.3 褐飞虱为害,剪叶,剪叶后水培液中N、P、K 浓度的变化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杀虫剂对褐飞虱迁入虫和本地虫后代体内营养物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和虫源
        1.2 杀虫剂
        1.3 杀虫剂对F1 代3 龄、5 龄若虫及成虫体内的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1.4 杀虫剂对迁飞成虫及其后代F1 代成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作用
        1.5 粗脂肪和可溶性糖的测定
        1.6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照(非农药处理)褐飞虱迁飞后代虫与本地虫体内可溶性糖、粗脂肪含量的比较
        2.2 杀虫剂处理的水稻两个品种上3 龄、5 龄若虫和成虫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3 杀虫剂处理水稻两个品种上3 龄、5 龄若虫和成虫体内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2.4 杀虫剂处理两个水稻品种对迁飞成虫及其后代成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作用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四章杀虫剂对褐飞虱激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处理方法
        1.2.1 先施药后接虫处理
        1.2.2 先接虫后施药处理
        1.3 激素的测定
        1.3.1 保幼激素
        1.3.2 蜕皮激素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剂不同喷药时间对两个水稻品种上5 龄若虫和成虫体内保幼激素含量的影响
        2.2 杀虫剂不同喷药时间对两个水稻品种上5 龄若虫和成虫体内蜕皮激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杀虫剂对褐飞虱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处理方法
        1.2.1 先施药后接虫处理
        1.2.2 先接虫后施药处理
        1.3 酶活力的测定
        1.3.1 保护酶
        1.3.1.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3.1.2 过氧化物酶(POD)
        1.3.2 解毒酶
        1.3.2.1 羧酸酯酶(CaE)
        1.3.2.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剂对褐飞虱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2.1.1 杀虫剂对褐飞虱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1.2 杀虫剂对褐飞虱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2 杀虫剂作用对褐飞虱体内解毒酶的影响
        2.2.1 杀虫剂对褐飞虱体内谷胱甘肽-s 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
        2.2.2 杀虫剂对褐飞虱体内羧酸酯酶(CaE)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论文的技术路线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杀虫药剂对褐飞虱雄虫生殖和交配竞争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褐飞虱研究进展
        1.1 褐飞虱发生概况
        1.2 褐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1.3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
    2. 褐飞虱的再猖獗
        2.1 再猖獗研究现状
        2.2 杀虫剂诱导褐飞虱的再猖獗机制
        2.2.1 刺激生殖效应
        2.2.2 农药改变植物营养有利于褐飞虱生存
        2.2.3 杀伤天敌
    3. 褐飞虱的交配行为与生殖
        3.1 影响褐飞虱产卵的因素
        3.2 雄虫的作用
        3.2.1 雄性的交配投资
        3.2.2 雄虫状态对交配投资的影响
        3.2.3 化学农药对雄虫的影响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杀虫剂诱导的雄虫生殖及对雌虫生殖的效应
    1. 试验材料
        1.1 水稻品种
        1.2 供试虫源
        1.3 供试药剂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前期准备
        2.2 杀虫剂处理
        2.3 杀虫剂诱导的雄虫生殖对雌虫生殖的影响
        2.4 两种杀虫剂LC50浓度下多头雄虫对雌虫生殖的影响
    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杀虫剂对雄虫生殖及经交配对雌虫产卵量的影响
        4.1.1 三唑磷LC50处理的雄虫对雌虫生殖的影响
        4.1.2 溴氰菊酯LC50处理的雄虫对雌虫生殖的影响
        4.1.3 三唑磷LC10处理的雄虫对雌虫生殖的影响
        4.1.4 溴氰菊酯LC10处理的雄虫对雌虫生殖的影响
        4.2 两种杀虫剂LC50浓度处理羽化的多头雄虫对雌虫产卵量的影响
        4.2.1 三唑磷LC50处理后多雄一雌交配对雌虫生殖的影响
        4.2.2 溴氰菊酯LC50处理后多雄一雌交配对雌虫生殖的影响
        4.3 四雄一雌情况下两种杀虫剂处理后雄虫生殖对雌虫生殖的影响
        4.3.1 四雄一雌情况下三唑磷LC50处理后雄虫生殖对雌虫生殖的影响
        4.3.2 四雄一雌情况下溴氰菊酯LC50处理后雄虫生殖对雌虫生殖的影响.
第三章 杀虫剂处理的雄虫交配竞争力
    1. 试验材料
        1.1 水稻品种
        1.2 供试虫源
        1.3 供试药剂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前期准备
        2.2 杀虫剂处理
        2.3 交配竞争
    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优先交配次数分析
        4.2 交配持续时间分析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褐飞虱发生规律的再研究 ——广西、安徽两省区的个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褐飞虱的分布与发生概况
        1.1 褐飞虱在中国的分布
        1.2 褐飞虱的发生概况
        1.3 褐飞虱在广西、安徽的发生概况
        1.3.1 褐飞虱在广西的发生危害概况
        1.3.2 褐飞虱在安徽的发生危害概况
    2 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3 褐飞虱大发生的影响因素
        3.1 褐飞虱大发生的类型
        3.2 褐飞虱大发生与气象条件
        3.3 褐飞虱大发生与栽培制度
    4 褐飞虱迁飞的研究概况
        4.1 褐飞虱迁飞的生态机制
        4.2 褐飞虱的迁飞规律
        4.3 褐飞虱飞行能力研究
        4.4 褐飞虱迁飞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4.5 褐飞虱迁飞的轨迹分析
    5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广西早期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虫源性质及迁飞轨迹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1.2 田间调查
        1.3 灯诱调查及灯诱数据分析
        1.4 卵巢解剖方法
        1.5 迁飞轨迹和气象背景分析
        1.5.1 迁飞轨迹分析的工具
        1.5.2 迁飞轨迹的参数设置
        1.5.3 气象背景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西稻区的早期灯诱虫量与褐飞虱发生的关系
        2.2 广西早稻田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
        2.2.1 南宁(广西南部)早稻田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
        2.2.2 永福(广西北部)早稻田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
        2.2.3 广西南部与北部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比较
        2.3 广西褐飞虱的田间虫源性质分析
        2.3.1 南宁早稻田褐飞虱种群卵巢发育进度和结构
        2.3.2 永福早稻田褐飞虱种群卵巢发育进度和结构
        2.3.3 广西南部、北部早稻田褐飞虱虫源性质比较
        2.4 广西早稻田褐飞虱各代次迁入虫源的迁飞轨迹和气象背景分析
        2.4.1 2007年广西全区4月下旬到6月上旬各迁飞峰次的个例分析
        2.4.2 2008年广西西北部5月下旬到6月中旬特大迁入的个例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安徽后期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虫源性质及迁飞轨迹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田间调查
        1.3 灯诱调查及灯诱数据
        1.4 卵巢解剖方法
        1.5 迁飞轨迹和气象背景分析
        1.5.1 迁飞轨迹的工具
        1.5.2 迁飞轨迹的参数设置
        1.5.3 气象背景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庆混作稻区褐飞虱的田间种群动态
        2.1.1 2007年怀宁县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
        2.1.2 安庆混作稻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
        2.2 安庆地区褐飞虱的田间虫源性质分析
        2.2.1 怀宁县褐飞虱种群卵巢发育进度和结构
        2.2.2 潜山县褐飞虱种群卵巢发育进度和结构
        2.2.3 单季中稻田、双季晚稻田褐飞虱的虫源性质比较
        2.3 2007年安庆稻区褐飞虱各代峰次的迁飞轨迹、气象背景和中小尺度虫源地分析
        2.4 皖南稻区水稻改制对长三角地区褐飞虱后期迁入的影响
        2.4.1 安庆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种群的影响
        2.4.2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后期迁入概况
        2.5 皖南中稻虫源地迁出与长三角地区迁入的对应轨迹分析
        2.5.1 中稻虫源地虫情资料、长翅型成虫卵巢解剖资料分析
        2.5.2 迁出区顺推与迁入区逆推的对应轨迹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褐飞虱起飞和扑灯行为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1.2 起飞观测
        1.2.1 大田起飞观测
        1.2.2 罩笼起飞观测
        1.3 扑灯观测
        1.4 卵巢解剖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起飞行为及节律研究
        2.1.1 褐飞虱起飞行为观测
        2.1.2 褐飞虱起飞节律观察
        2.2 褐飞虱扑灯节律研究
        2.2.1 稻飞虱不同时段的扑灯节律
        2.2.2 褐飞虱扑灯高峰期观测
        2.2.3 褐飞虱迁入、迁出种群的扑灯时间节律
        2.3 褐飞虱灯下种群不同虫源性质的判别特征
    3 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1.主要结论
    2.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二种农药引起甘蓝小菜蛾田间种群再猖獗的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田间试验方法
    1.3 农药对小菜蛾田间种群生殖率影响的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对小菜蛾田间种群再猖獗率的影响
    2.2 农药对小菜蛾田间种群生殖的影响
3 讨论

四、褐稻虱再生猖獗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褐飞虱的若干研究进展[J]. 黄水金,黄荣华. 江西农业学报, 2001(04)
  • [2]褐稻虱再生猖獗研究初报[J]. 顾中言,韩丽娟,许小龙,沈雪生,朱福官,严大富,翁志明. 江苏农业科学, 1990(01)
  • [3]中国的白背飞虱研究概况[J]. 沈君辉,尚金梅,刘光杰. 中国水稻科学, 2003(S1)
  • [4]影响杀虫剂药效的因素与科学使用杀虫剂的原理和方法 Ⅰ.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对杀虫剂药效的影响[J]. 顾中言. 江苏农业科学, 2005(03)
  • [5]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侵害对水稻根系营养吸收的影响及褐飞虱再猖獗生理机制[D]. 印建莉. 扬州大学, 2009(12)
  • [6]甲基异柳磷引起褐稻虱大发生的原因探讨——一、褐稻虱及其天敌对甲基异柳磷敏感性测定[J]. 蔡元呈,林永,许国忠,吴珍泉. 武夷科学, 1995(00)
  • [7]杀虫药剂对褐飞虱雄虫生殖和交配竞争力的影响[D]. 沈俊. 扬州大学, 2010(02)
  • [8]褐飞虱发生规律的再研究 ——广西、安徽两省区的个例分析[D]. 齐国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9]二种农药引起甘蓝小菜蛾田间种群再猖獗的研究初报[J]. 周利琳,望勇,司越,司升云. 世界农药, 2013(06)
  • [10]近年来我国水稻远距离迁移性害虫研究的进展[J]. 杜正文. 中国农业科学, 1983(06)

标签:;  ;  ;  ;  ;  

糙米跳蚤猖獗再生的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