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用铁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管洪涛[1](2006)在《石英和水泥基体平板吸波材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电磁污染,对建筑用防电磁辐射复合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迫切和广泛。为此,本文对石英和水泥为基体的两种平板复合材料进行了电磁性能研究,开发了两种建筑平板吸波材料。 首先对石英/纳米炭黑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TEM手段对N234型纳米炭黑的颗粒形貌进行了分析,采用同轴法测定了纳米炭黑粒子的电磁参数,并以石英为基体材料,以水玻璃和聚乙烯醇(PVA)为粘结剂,对石英/炭黑复合材料在150~1500MHz频段内的电磁屏蔽效能和2~18 GHz频段内的吸波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炭黑属于一种电损耗介质,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较大的介电常数。石英/炭黑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随测试频率和炭黑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炭黑含量达到15 vol%时,厚度为7 mm的复合平板在150~1500 MHz内的屏蔽效能可以达到-35 dB。材料的吸波性能存在一个极限值,当炭黑含量超过6.0 vol%时,入射电磁波在材料表面的反射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会下降。 通过TEM、XRD手段分析了纳米二氧化锰粒子的颗粒形貌和化学成分,用同轴法测定了二氧化锰粒子的电磁参数,并以石英为基体对石英/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二氧化锰属于一种介电损耗介质,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和较大的介电常数,而且其介电损耗角正切随频率的增加变化不大。二氧化锰填充石英复合材料在低频下仍然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且其最佳吸收性能具有频率选择性。当二氧化锰含量小于40 vol%时,复合材料在2~18 GHz频段内的吸收峰值随二氧化锰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峰值频率逐渐向低频移动。 应用Rayleigh混合公式的扩展式和吸波性能的计算公式对炭黑或二氧化锰填充石英基体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进行理论计算的结果表明,当炭黑或二氧化锰的含量较大时,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接近。说明Rayleigh混合公式的扩展式可以用于该复合体系吸波剂含量较大时的电磁性能计算。 水玻璃和聚乙烯醇两种粘结剂对石英基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水玻璃为粘结剂的试样比聚乙烯醇试样具有更高的屏蔽效能;而两者的吸波性能相差不大,但水玻璃试样吸波曲线比较平缓,而聚乙烯醇试样则具有较大的吸收峰。而且水玻璃试样具有相对较高的抗压性能。 本文首次对发泡聚苯乙烯(EPS)填充水泥基体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采用EPS颗粒表面处理工艺来增强其与水泥基体的亲和性和混合时的均匀性,分别制备了不同EPS填充率和不同厚度的EPS填充水泥平板试样,并在微波暗室内测
冯辉红,李梦君,高扬[2](2016)在《溶胶-凝胶法制备铁氧体材料及应用于建筑吸波领域的研究》文中提出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使用使人类对吸波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铁氧体作为一种良好的吸波材料运用于建筑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利用具有成本低、纯度高等优点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吸波性能更好的铁氧体材料的研究在不断完善。综述了溶胶-凝胶法制备铁氧体材料的3个研制阶段及其与无机材料复合的应用进展,并研究概述了建筑用铁氧体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发展现状,指出其未来发展趋势。
李宝毅[3](2011)在《水泥基平板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日益恶化的电磁环境和建筑物对电磁防护能力的需求,人们对宽频、高效、低成本建筑吸波材料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此,本文以多孔颗粒、粉煤灰及芳纶纤维为掺合料,以炭黑、二氧化锰、铁硅金属粉、镍锌铁氧体、羰基铁纤维为吸波剂,利用阻抗匹配理论和传输线理论制备出具有良好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单层和双层水泥基平板吸波材料。水泥材料的阻抗匹配性能较差,依靠内部金属氧化物的介电极化有微弱的损耗能力。以低介电常数的多孔颗粒作为水泥吸波材料的集料可以降低复合材料的有效介电常数,改善透波性能,使电磁波能较大比例的进入到材料内部,同时入射电磁波在多孔颗粒间发生多次反射和散射为电磁波的损耗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多孔集料对吸波性能的改善是对复合材料匹配性能和损耗性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含量存在最佳值,约为材料总体积的50%左右。集料的品种影响对吸收性能的改善效果,孔隙率高、结构封闭、外形规则的颗粒对吸收性能的改善作用最好。大粒径的颗粒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匹配性能,而小粒径的颗粒则对损耗性能的提高作用更明显。在选用的多种集料中,发泡聚苯乙烯(EPS)的效果最好,填充量为50%时试样的最小反射率为-18 dB,有效吸收带宽达8.1 GHz。通过对炭黑、二氧化锰、铁硅金属粉、镍锌铁氧体、羰基铁纤维等吸收剂的颗粒形貌和电磁参数的研究,确定了各吸收剂的损耗类型和损耗机理。将它们分别应用于水泥基吸波材料中并得到其最佳含量。结果表明,吸收剂的最佳含量受试样的匹配性能控制,优良的阻抗匹配性能有利于提高吸收剂的最佳含量。吸收剂含量低于最佳含量时,增加吸收剂含量可以增加基体中损耗颗粒的数目从而提高吸收性能,而高于此含量,吸收剂将改变基体的阻抗匹配性能从而引起电磁波的严重反射导致吸收性能降低。将吸收剂复合使用,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吸波机制的损耗优势,弥补单独使用时的缺陷,提高材料吸收性能并拓宽有效吸收带宽。复合吸收剂各组分存在最佳配比,当炭黑、镍锌铁氧体的含量为4:5时试样的试样的吸收性能最好,有效吸收带宽达12.1 GHz。粉煤灰颗粒具有疏松多孔状结构,成分以透波性能良好的Si02和Al2O3为主,并含有大量的碳粒及多种金属氧化物等损耗成分,具有作为吸波材料添加剂的潜质。但由于粉煤灰的火山灰活性效应和微集料效应,粉煤灰单独填充水泥复合材料时的吸波性能并不好。将粉煤灰应用于EPS/水泥体系中等量替代水泥,可以在不降低材料吸收性能的同时大大降低成本。将粉煤灰与炭黑复合使用可以提高炭黑的导电性能,降低炭黑的使用量,而与MnO2复合使用时可以发挥复合吸收剂的优势,大大提高材料的吸收性能。这为粉煤灰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芳纶纤维属于高分子透波材料,由于长纤维的搭接作用,芳纶纤维可以在较低的含量下即可明显的改善水泥基材料的匹配性能,从而提高其吸收性能。并且芳纶纤维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随芳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抗折强度增加明显,抗压强度则先明显增加后逐渐减小,其中,材料的韧性提高最为明显,与EPS等多孔集料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形成鲜明对比。依据传输线理论设计的双层水泥基材料在自由空间和吸波材料的各层间形成阻抗梯度,改善了复合材料的阻抗匹配性能,使吸收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多种填充料中,Si02和大尺寸的EPS颗粒可以明显改善表面层的阻抗匹配,而粉煤灰、膨胀珍珠岩和小尺寸的EPS则对吸收层的损耗性能提升效果最显着。镍锌铁氧体是匹配层的理想填料,而炭黑则适宜做吸收层填料,并且吸收层吸收剂的最佳含量要高于单层吸波材料,具有更强的损耗性能,试样的有效吸收带宽在10 GHz以上。异形结构表面使复合材料的阻抗做连续线性变化,增加了电磁波的入射次数,有利于电磁波的充分入射,并且部分电磁波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也有利于提高材料的隐身性能,异形表面双层试样的最小反射率小于-30 dB,有效吸收带宽超过13 GHz。
国爱丽[4](2010)在《高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雷达波吸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达探测技术的进步,促使军事领域对高质、宽频且低成本的雷达吸波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军事掩体、公路、大桥等建筑为重点的军事防护对象,采用高强、价格低廉的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使上述建筑对雷达隐身,对军事防护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材料的电磁性能、微观结构、理论计算及结构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对高强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针对目前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强度较低的情况,本文首先研制了剔除粗骨料的高强水泥基材料。以紧密堆积理论计算为基础,结合力学性能试验,确定高强水泥基材料的基本配合比并成型试件。采用四电极法测量试件电阻率,得到该材料导电性属于半导体的范围。为掌握该水泥基材料对雷达波反射率的基本规律,分别研究了不同水胶比、厚度对试件的雷达波(218GHz)反射率的影响。结果得到:水胶比改变,对材料雷达波反射率的影响不大;厚度增加,材料雷达波反射率降低。为更深入了解水泥基材料吸波原理,根据水泥基材料的电磁参数,采用单层吸波材料雷达波反射率公式,模拟不同厚度水泥基材料的吸波性能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采用电损耗吸波材料(如超细钢纤维、石墨)和磁损耗吸波材料(如铁氧体)分别与水泥基材复合,研究各种吸波材料的掺量和厚度对水泥基复合材料雷达波吸收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电损耗吸波材料有利于提高水泥基材高频段吸波性能,磁损耗材料有利于改善水泥基材料低频段吸波性能,但水泥基复合材料存在厚度和阻抗相匹配的问题。为进一步明确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吸波机理,通过预设水泥基复合材料在SKu(218GHz)的全频段内吸波值,进行优化水泥基复合材料电磁参数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吸波值越大,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的虚部值与磁导率虚部值应越大,且电损耗角正切值与磁损耗角正切值越接近。通过分析谐振材料的吸波原理,选取适合掺入水泥基材,具有孔穴、空腔结构的沸石粉、粉煤灰漂珠及闭孔珍珠岩(玻化微珠)作为谐振材料与水泥基材复合,研究复合材料的雷达波吸收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石墨、铁氧体分别与漂珠、珍珠岩以混掺和表面涂挂的方式复合,比较两种方法对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得到:铁氧体涂挂珍珠岩的复合方式在SKu(218GHz)内均提高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且-8dB的频段宽达14GHz。微观结构研究表明闭孔珍珠岩是连续釉化面与特殊蜂窝结构的相间分布的类球型颗粒、内部含有大量空腔。与吸波材料涂挂复合时,吸波材料在珍珠岩表面及空腔内均匀分散,形成了性能良好的谐振吸波体。该谐振体与水泥基材料复合,可有效的拓宽水泥基材料的吸波带宽。综合上述研究,本文最后设计不同功能层,可形成整体组合结构的3层结构水泥基复合材料。根据“透、吸、散”的原则,确定分别以钢纤维、铁氧体水泥基复合材料为底层的2类3层结构。改变面层和中间层的吸波材料种类,研究各组试件的雷达波反射率。试验得到:沸石粉+水泥基材料/石墨涂挂珍珠岩+水泥基材料/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的3层组合结构在XKu波段,吸波值均在10dB以上,即该结构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对XKu整个波段均具有隐身作用。
解帅,冀志江,杨洋,王静[5](2016)在《电磁波吸收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应用电磁波吸收建筑材料是改善建筑空间电磁环境的有效方法。随着电磁辐射污染日益严重,吸波建材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几年吸波建材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将吸波建材归纳为吸波剂填充型和结构设计型两大类,并分别进行评述,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轻、薄、宽、强"仍然是吸波建材的发展方向,同时电磁波损耗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建业[6](2010)在《高铁粉煤灰特性及其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电磁辐射进行防护在民用和军事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经济、有效的吸波剂,使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波特性,同时又不影响结构特性,并且廉价易得,是建筑吸波材料推广应用的前提。研究基于高铁粉煤灰富含铁矿物的特点,通过对高铁粉煤灰颗粒电磁性质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材料组成变化对高铁粉煤灰水泥基材料电磁性质的影响。通过机理探讨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为高铁粉煤灰在水泥基吸波材料中的应用提供基础资料,为水泥基建筑吸波材料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粉煤灰高附加值利用提出新途径,促进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发展。研究表明:高铁粉煤灰经粒度和密度分离后,粒度在45-30μm和密度大于2.8g/cm3的粉煤灰颗粒的铁含量较高,分别为21.5%和52%(以Fe2O3计)。经X-衍射分析粉煤灰中的含铁矿物主要是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状态存在,少量以磁赤铁矿、镁铁尖晶石以及镁铝铁氧化物的固熔体形式存在。不同密度的粉煤灰颗粒中含铁矿物存在较大的差异,粉煤灰中密度大的颗粒中的含铁矿物的衍射峰较强,其中密度大于2.8g/cm3的粉煤灰颗粒中含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不同粒度的磁性粉煤灰颗粒的含铁矿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粒度越小,含铁矿物的衍射峰越强。经电子扫描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SEM+EDS)研究,粉煤灰中的低铁粉煤灰颗粒表面较光滑,元素以Si、Al、O等为主;高铁颗粒表面比较粗糙,元素以Fe、Si、Al、O等为主,且部分颗粒表面能观察到有规则形状的结晶,如片状和四棱锥状,经元素和矿物分析,分别为赤铁矿和磁铁矿结晶。对粉煤灰中的不同粒度、不同密度颗粒的电磁特性研究发现:不同粒度粉煤灰颗粒的介电常数有一定的差异,但变化不明显;不同粒度粉煤灰颗粒的磁导率差异不明显。密度在1.55-2.0g/cm3之间的颗粒的介电常数较高;密度大于2.8 g/cm3的颗粒既有一定的介电常数,又有一定的磁导率。其余密度的颗粒有一定的介电常数,但实部与虚部均较小。高铁粉煤灰掺入后,可以改善水泥基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性能。高铁粉煤灰掺量占水泥质量20-40%时,材料在2-18GHz频段内对电磁波有多个吸收峰,最大吸收可达14.7dB。水泥基材料厚度对吸波性能有一定的影响,10mm厚时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可达17.7dB;厚度30mm时,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值波动较小,在7dB上下浮动。粉煤灰进行磁选、粉磨、高温等处理后,配制的水泥基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性能改善不理想。粉煤灰的含铁量越高,所配制的粉煤灰水泥基材料的吸波性能并不一定越好,粉煤灰中的铁含量存在一个最佳含量。粉煤灰的球状颗粒结构、粉煤灰颗粒中的漂珠的含量、粉煤灰颗粒中含铁矿物形态以及水泥基材料内部结构对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在高铁粉煤灰水泥基材料中掺入长度为10mm和5mm的碳纤维和直径为0.5mm长、为10mm的钢纤维用以改善材料的吸波性能,但在试验掺量内并不能改善水泥基材料的吸波性能,而掺直径为0.1mm左右的镀铜钢纤维可以明显改善水泥基材料在较高频段的吸波性能,可使水泥基材料吸波性大于10dB的带宽达到4GHz。
李彬[7](2020)在《3D结构水泥基吸波板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基材料由于其较低的电磁损耗性能和较高的介电常数吸波效果差,具有强吸收、宽频带、高强度的水泥基吸波材料应用前景广阔。首先利用发泡玻璃构造了多孔结构,研究了发泡玻璃的粒径、级配、吸波剂掺量、骨料掺量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利用平板材料的反射率曲线推导了在多孔结构材料中波速和折射率的近似计算方法,用波速判断材料中颗粒的散射类型。实验结果作为具有3D结构的水泥基材料的研究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吸波性能,设计了3D梯度结构表面的水泥基材料。表面具有3D宏观结构的水泥基材料的制备是阻碍3D宏观结构吸波设计发展的难点,利用3D打印技术构造不同结构参数的宏观结构,翻模制造了柔性硅胶模具,以模塑方法制备了具有3D结构表面的水泥基材料,方法简单,结构可控,精度高,实现了复杂结构的精细成型。表面3D结构包括尖劈型、角锥型、圆锥型,排布方式包括紧密排布和交错分布。在试验和仿真基础上,讨论了具有3D宏观结构水泥基吸波材料吸波机理和影响因素。为了保护表面3D结构,在原有3D结构单层水泥吸波材料的迎波一侧加入透波防护层,研究了透波层材料、厚度、吸波剂掺量和空腔结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粒径范围在0.25-1.0 mm的多孔玻璃球对1.7-18 GHz频段的吸波性能提高更明显,与其他尺寸粒径的多孔玻璃相比,平均反射率降低1-3 dB。连续级配的发泡玻璃构造的样品反射率结果显示,不同粒径的孔结构之间没有明显的协同作用。(2)3D结构能够显着提高材料的吸波性能,且结构的高度越大,吸波性能越好,有效带宽逐渐向低频扩展,结构高度达40 mm时,有效带宽可扩展到S波段(2~4 GHz)。当基体炭黑掺量为1.5%、以标准砂为骨料,表面为交错分布的30 mm高度尖劈型结构时,1~18GHz频段内的平均反射率达到-27 dB。(3)3D结构砂浆板表面加透波层后材料的吸波性能明显降低,以聚氨酯为透波层对3D结构水泥板的吸波性能影响最小,1~18GHz频段内的平均反射率为-27.9 dB。3D结构提高吸波性能的机理:会引入更多的电磁波发生损耗。电磁波在3D结构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发生更多干涉损耗、在尖端和边缘会发生衍射,改变电磁波传播路径,增加干涉损耗与材料内部损耗。增加透波层后,减小了阻抗匹配程度而增大材料表面反射,减少了3D形状之间的多次反射导致干涉损耗明显降低。3D水泥基吸波板材可用于建筑物的电磁防护,军事设施的雷达隐身。
刘玺平[8](2020)在《铜冶金废渣中铁组元的富集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尾矿堆存量最多的国家,利用率低,白银公司选矿厂产生的选铜尾矿中TFe含量为10%左右,同时铜渣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冶炼厂产生的铜渣中TFe含量为高达40%左右,含有少量的铝、铅、锌、铜等有价元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辐射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铁氧体吸波材料是研究较广的吸波材料,其中四氧化三铁(Fe3O4)是一种反尖晶石型的磁性材料。本文通过熔融改性铜冶金废渣制备吸波材料,不仅回收了废渣中有价金属元素铁,也为铜冶金过程中产生的废渣高附加值的利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指导,开拓了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再利用的途径。本文具体结论如下:(1)选铜尾矿中Si O2含量为67.28wt%,TFe含量为8.00%,Si O2主要以石英的形式存在,铁元素主要以斜绿泥石的形式存在;铜渣中的TFe含量为36.80%,铁元素主要以Fe2Si O4与Fe Si O3的形式存在。(2)通过热力学分析,铜渣中的铁橄榄石相结构稳定,在高温下都难以被氧化,但改性剂Ca O加入,在温度高于1000℃时,Ca O与Si O2的亲和力远比Ca O与Fe O的亲和力大,因此促进了硅酸盐的分解,有利于磁铁矿相的析出和磁选。(3)在选铜尾矿制备吸波材料过程中,通过控制焙烧温度,可以使样品对电磁波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当温度在1300℃时,厚度2.0mm,频率为9.52GHz,RL达到-40.6d B;随着温度的升高,磁铁矿相晶粒尺寸增加,提高了样品对电磁波损耗。通过控制焙烧时间,可以使样品对电磁波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最优焙烧时间为2h,样品在厚度2.5mm,频率为11.76GHz,RL达到-30.8d B;随着时间增加,增加了磁铁矿的析出量,提高了对电磁波的损耗。(4)在铜渣制备吸波材料过程中,碱度为0.4的样品具有较强的电磁储备和消耗能力;在厚度5.0mm,频率为9.52GHz,RL达到-26.9d B;材料对电磁波的磁损耗是由自然共振作用引起的;在高频范围内存在介电弛豫过程,因此具有介电损耗;样品与铁粉复合后,对电能的存储损耗能力减弱,对磁能的存储损耗能力增强,样品的最低反射损耗对应的频率向低频偏移,在相同厚度下,增加了频宽,也提高了样品的衰减常数。
丁世敏[9](2010)在《电磁吸波混凝土材料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为了对抗电磁脉冲武器及雷达侦察监视技术对指挥防护工程生存造成的严重威胁,克服当前防护工程电磁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此项新型电磁防护材料研究。本文是作者在带领课题组工作中所开展的研究工作。本文分别在吸波材料基础理论研究、测试技术、电磁吸波混凝土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和创新性成果。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详细分析了当前防护工程在电磁脉冲防护和雷达隐身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2)从平面电磁波在吸波材料传播的Maxwell方程出发,推导了材料宏观电磁参数达到阻抗匹配的条件,提出了电磁吸波材料阻抗匹配条件的一个关系式。该匹配关系式指出了材料达到匹配的条件,为高性能吸波材料研制提供了基本依据。3)首次应用电磁场时域有限差分算法(FDTD)分别结合遗传算法(GA)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研究了混合介质等效电磁参数与组分电磁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混合材料等效电磁参数的计算方法,与传统结构相关公式和经验公式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和更宽的适用频段。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计算机优化辅助设计软件,达到了对吸波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目的。4)研制了一套适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反射特性、电磁参数测试的测试系统,包括雷达吸波材料弓形反射率测试系统、矩形同轴测试系统、波导测试系统和带法兰的同轴探头测试系统,对其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5)提出了通过材料反射率的谐振特性测量电磁参数的一种新的自由空间法,这是对非磁性材料电磁参数测试方法的丰富和突破。6)研究了电磁吸波混凝土的作用机理,揭示了材料的吸波机理,提出了完善材料特性的方法和措施。由此,给出了工程上选用低成本、高效能电磁吸波与屏蔽材料的原则与方法,并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了一种快速选材的方法。7)研制了一种电磁吸波混凝土材料。该材料结构与功能一体化,集电磁屏蔽、雷达隐身功能和建筑结构于一体,能够起到工程整体电磁脉冲防护,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降低雷达侦察暴露征候的作用。具有显着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8)在材料研制中,详细研究了影响材料电磁吸波特性和强度的各项因素。在电磁吸波混凝土的研究中,通过采用骨料电磁吸波矿物材料,成功解决了吸波混凝土材料电磁特性和力学性能兼顾的技术难题;通过材料配方和表面成型技术等,成功解决了普通屏蔽材料电磁反射率高的技术难题;通过材料复合技术和材料设计,研究解决了混凝土类材料全频谱范围的电磁屏蔽问题;研究了电磁吸波混凝土在工程实际应用关心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其耐腐蚀性、长期稳定性、耐久性问题和安全性问题,使电磁吸波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与普通混凝土相同,而且性能稳定,使用不受限制。研究解决了电磁吸波混凝土施工工艺技术问题,使其与普通混凝土具有相同的工艺,方便了应用,降低了成本。9)对电磁吸波混凝土与碳纤维混凝土、碳粉类混凝土等做了综合效益对比分析,表明其性能、综合效益等方面都具备优越性。
冯则坤[10](1994)在《建筑用铁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文中研究说明建筑用铁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新型建筑材料,应用这种新型建材,可以解决由于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建筑物本身产生电磁波反射而破坏电磁波环境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其特性和基本设计原理,给出这种特殊建筑材料的电磁参数及几种实用结构.
二、建筑用铁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用铁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石英和水泥基体平板吸波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吸波材料的研究意义 |
1.1.1 电磁辐射的来源及应用 |
1.1.2 电磁辐射的危害 |
1.1.3 电磁辐射的防护 |
1.2 吸波材料的类型和应用 |
1.2.1 吸波材料的类型 |
1.2.2 吸波材料的应用 |
1.3 建筑用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1 碳系列填充水泥基吸波材料 |
1.3.2 金属填充水泥基体吸波材料 |
1.3.3 石英基体吸波材料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2 电磁波吸收机理及测试方法 |
2.1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 |
2.2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 |
2.2.1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输特性 |
2.2.2 电磁波在介质表面的反射 |
2.3 电磁波吸收机理 |
2.4 电磁性能测试原理及方法 |
2.4.1 屏蔽效能测试 |
2.4.2 吸收性能测试 |
2.4.3 导电性能测试 |
2.4.4 电磁参数测试 |
2.5 试样尺寸设定 |
3 炭黑、二氧化锰电磁特性及理论分析 |
3.1 炭黑损耗机理研究 |
3.1.1 炭黑的电磁特性 |
3.1.2 炭黑颗粒形貌表征 |
3.1.3 炭黑的结构特征 |
3.2 二氧化锰损耗机理研究 |
3.2.1 二氧化锰电磁特性 |
3.2.2 二氧化锰颗粒形貌表征 |
3.2.3 二氧化锰XRD衍射分析 |
3.3 以炭黑、二氧化锰为吸波剂的电磁性能计算 |
3.3.1 复合电磁参数计算 |
3.3.2 吸波性能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石英基复合吸波材料研究 |
4.1 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
4.1.1 实验原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2 测试试样的制备 |
4.2.1 粘结剂粘结机理 |
4.2.2 加热温度选择 |
4.2.3 试样制备 |
4.3 石英/炭黑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 |
4.3.1 石英/炭黑复合材料的屏蔽效能 |
4.3.2 石英/炭黑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
4.3.4 石英/炭黑复合材料吸波性能计算 |
4.4 石英/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 |
4.4.1 石英/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屏蔽效能 |
4.4.2 石英/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
4.4.3 石英/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电磁性能计算 |
4.5 复合吸波剂的研究 |
4.6 粘结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6.1 对材料屏蔽效能的影响 |
4.6.2 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4.6.3 对材料抗压性能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研究 |
5.1 EPS复合水泥吸波结构的提出及其电磁损耗机理分析 |
5.1.1 EPS复合水泥吸波结构的提出 |
5.1.2 EPS水泥复合材料电磁损耗机理 |
5.2 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
5.2.1 实验原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3 测试试样的制备 |
5.3.1 EPS表面预处理 |
5.3.2 试样制备 |
5.3.3 测试方法 |
5.4 水泥复合材料电磁性能研究及内部结构分析 |
5.4.1 水泥材料的导电性能测试 |
5.4.2 水泥材料的介电性能研究 |
5.4.3 EPS水泥内部结构分析 |
5.5 水泥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
5.5.1 能量守恒原理及其在水泥吸波材料中的应用 |
5.5.2 填充率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5.3 厚度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5.4 颗粒直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5.5 炭黑复合EPS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6 水泥复合材料抗压性能研究 |
5.6.1 养护龄期的影响 |
5.6.2 EPS填充率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本文结论 |
2 本文创新点摘要 |
3 研究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有效电磁参数计算程序 |
附录B 吸波性能测试值与实验值比较程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2)溶胶-凝胶法制备铁氧体材料及应用于建筑吸波领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溶胶-凝胶法制备铁氧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
1. 1 溶胶-凝胶法制备六角晶系铁氧体的研究进展 |
1. 2 溶胶-凝胶法添加改性剂制备铁氧体的研究进展 |
1. 3溶胶-凝胶法改善工艺条件制备铁氧体的研究进展 |
1. 4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铁氧体包覆其他无机材料的研究进展 |
2 铁氧体材料应用于建筑吸波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2. 1 铁氧体材料应用于建筑吸波领域的现状 |
2.1.1水泥基吸波材料衰减特性的研究现状 |
2.1.2水泥基吸波材料匹配特性的研究现状 |
2. 2 铁氧体材料应用于建筑吸波领域的展望 |
3 结论 |
(3)水泥基平板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磁辐射及其危害 |
1.2.1 电磁干扰 |
1.2.2 电磁泄密 |
1.2.3 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1.3 电磁防护 |
1.4 吸波材料的组成与分类 |
1.4.1 吸波材料的组成 |
1.4.2 吸波材料的分类 |
1.5 水泥基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1 吸收剂填充水泥基吸波材料的研究 |
1.5.2 水泥基吸波材料匹配特性的研究 |
1.5.3 水泥基吸波材料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6.3 本文的研究方案 |
2 水泥基吸波材料的设计原理与性能测试 |
2.1 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 |
2.1.1 吸波材料电磁特性的表征参数 |
2.1.2 电磁波在介质分界面的反射与折射 |
2.1.3 吸波材料对电磁波的损耗 |
2.2 吸波材料的设计原理 |
2.2.1 阻抗匹配原理 |
2.2.2 最大吸收原理 |
2.3 水泥基吸波材料的设计 |
2.3.1 水泥基吸波材料的阻抗匹配设计 |
2.3.2 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吸收效能设计 |
2.4 电磁波吸收性能的测试方法 |
2.4.1 电磁参数的测量 |
2.4.2 反射率的测量 |
3 多孔集料对单层水泥基吸波材料阻抗匹配和吸收性能的影响 |
3.1 水泥的电磁特性及单层水泥吸波材料的设计 |
3.1.1 水泥的电磁特性 |
3.1.2 单层水泥吸波材料的设计 |
3.2 单层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制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过程 |
3.2.3 吸收性能测试 |
3.3 电磁波在多孔介质中的传输与损耗 |
3.3.1 单体空心球对电磁波的损耗 |
3.3.2 多孔复合材料对电磁波的损耗 |
3.4 多孔介质对复合材料匹配性能和吸收性能的影响 |
3.4.1 基体种类对匹配性能和吸收性能的影响 |
3.4.2 多孔集料填充率对复合材料匹配性能和吸收性能的影响 |
3.4.3 多孔集料种类对复合材料匹配性能和吸波性能的影响 |
3.4.4 多孔集料粒径对复合材料匹配性能和吸波性能的影响 |
3.4.5 试样厚度对复合材料匹配性能和吸波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吸收剂填充单层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吸波材料中的能量传输过程 |
4.2 吸收剂填充单层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制备 |
4.2.1 实验原料 |
4.2.2 试样制备与性能检测 |
4.3 吸收剂的电磁特性及损耗机理 |
4.3.1 炭黑的电磁特性 |
4.3.2 氧化锰的电磁损耗机理 |
4.3.3 铁硅粉的电磁损耗机理 |
4.3.4 羰基铁纤维的电磁损耗机理 |
4.3.5 镍锌铁氧体的电磁损耗机理 |
4.4 多孔水泥基吸波材料中吸收剂最佳含量的确定 |
4.4.1 炭黑含量及其分布方式对匹配性能和吸波性能的影响 |
4.4.2 二氧化锰的最佳含量及其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4.3 铁硅粉最佳含量及其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4.4 羰基铁纤维最佳含量及其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4.5 镍锌铁氧体对阻抗匹配和吸波性能的影响 |
4.5 复合吸收剂对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4.5.1 炭黑/二氧化锰复合吸收剂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5.2 炭黑/铁硅金属粉复合吸收剂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5.3 炭黑/羰基铁纤维复合吸收剂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5.4 炭黑/镍锌铁氧体复合吸收剂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粉煤灰和芳纶纤维填充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1 粉煤灰的物质组成、形貌特征及其电磁特性 |
5.1.1 粉煤灰的物质组成及微观形貌 |
5.1.2 粉煤灰的电磁特性 |
5.2 粉煤灰对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5.2.1 粉煤灰填充水泥净浆的吸波性能 |
5.2.2 粉煤灰填充EPS/水泥浆体的吸波性能 |
5.2.3 粉煤灰对吸收剂最佳含量的影响 |
5.3 芳纶纤维对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5.3.1 芳纶纤维对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5.3.2 吸收剂对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5.4 EPS及芳纶纤维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双层结构及异形表面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6.1 双层水泥基吸波材料的设计 |
6.2 双层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制备 |
6.2.1 实验材料 |
6.2.2 样品制备及性能检测 |
6.3 匹配层对双层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6.3.1 匹配层填充料对匹配性能和吸收性能的影响 |
6.3.2 匹配层吸收剂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6.4 吸收层对双层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6.4.1 吸收层填充料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6.4.2 吸收层成分变化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6.5 厚度变化对双层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6.6 异形表面对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6.7 水泥基吸波材料在130-1800 MHz频段内的吸波性能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全文结论 |
2. 本文创新点摘要 |
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高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雷达波吸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雷达的发展应用 |
1.2.1 雷达技术发展 |
1.2.2 雷达各波段特性 |
1.2.3 雷达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
1.2.4 雷达非军事工程的应用 |
1.3 雷达隐身技术的研究 |
1.3.1 外形隐身技术 |
1.3.2 等离子隐身技术 |
1.3.3 对消隐身技术 |
1.3.4 材料隐身技术 |
1.4 雷达吸波材料的研究 |
1.4.1 吸波材料的设计要求 |
1.4.2 吸波材料的类型 |
1.4.3 吸波材料的应用 |
1.5 建筑用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5.1 粉体、颗粒/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 |
1.5.2 纤维/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水泥基材料的吸波原理及试验简介 |
2.1 引言 |
2.2 电磁波特性 |
2.2.1 电磁波传播特性 |
2.2.2 电磁波反射特性 |
2.3 雷达波吸收原理 |
2.4 雷达波探测原理 |
2.5 材料电磁性能测试原理及方法 |
2.5.1 雷达波反射率测试 |
2.5.2 电磁参数测试 |
2.5.3 电阻率测试 |
2.6 试验原材料与研究方案 |
2.6.1 水泥基材原料 |
2.6.2 吸波原材料 |
2.6.3 研究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泥基材的雷达波吸收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强水泥基体材料配制 |
3.2.1 紧密堆积计算 |
3.2.2 力学试验 |
3.2.3 力学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
3.3.1 水泥基材料的电阻率 |
3.3.2 水泥基材料的电磁参数 |
3.3.3 吸波性能试验 |
3.3.4 水胶比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3.3.5 厚度对吸波性能影响 |
3.3.6 水泥基体材料吸波性能模拟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吸波材料对水泥基材吸波性能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吸波性能试验 |
4.2.1 试验原材料 |
4.2.2 成型与养护 |
4.3 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及力学性能研究 |
4.3.1 钢纤维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
4.3.2 钢纤维掺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3.3 钢纤维试件厚度对吸波性能影响 |
4.3.4 钢纤维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
4.4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及力学性能研究 |
4.4.1 碳纤维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
4.4.2 碳纤维掺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4.3 碳纤维试件厚度对吸波性能影响 |
4.4.4 碳纤维掺量对力学性能影响 |
4.5 石墨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及力学性能研究 |
4.5.1 h 石墨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
4.5.2 石墨的电磁参数 |
4.5.3 石墨掺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5.4 石墨试件厚度对吸波性能影响 |
4.5.5 石墨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 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及力学性能研究 |
4.6.1 碳纳米管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
4.6.2 碳纳米管的电磁参数 |
4.6.3 碳纳米管掺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6.4 碳纳米管试件厚度对吸波性能影响 |
4.6.5 碳纳米管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7 铁氧体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及力学性能研究 |
4.7.1 铁氧体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
4.7.2 铁氧体的电磁参数 |
4.7.3 铁氧体掺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7.4 铁氧体试件厚度对吸波性能影响 |
4.7.5 铁氧体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8 单掺吸波材料吸波效果对比研究 |
4.8.1 单掺吸波材料对S~C波段吸波效果对比 |
4.8.2 单掺吸波材料对X~Ku波段吸波效果对比 |
4.9 双掺吸波材料吸波效果对比研究 |
4.9.1 双掺吸波材料对电阻率的影响 |
4.9.2 双掺吸波材料对吸波性能的影响对比 |
4.9.3 双掺吸波材料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0 水泥基复合材料电磁性能模拟计算 |
4.10.1 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性能模拟计算 |
4.10.2 水泥基复合材料电磁参数优化计算 |
4.11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腔谐振材料对水泥基材吸波性能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谐振吸波材料电磁损耗机理及选择 |
5.3 吸波性能试验 |
5.3.1 试验原材料 |
5.3.2 成型与养护 |
5.4 沸石粉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 |
5.4.1 沸石粉掺量对的电阻率的影响 |
5.4.2 沸石粉掺量对吸波性能影响 |
5.4.3 沸石粉试件厚度对吸波性能影响 |
5.4.4 沸石粉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5 粉煤灰漂珠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 |
5.5.1 漂珠掺量对吸波性能影响 |
5.5.2 漂珠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6 闭孔珍珠岩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 |
5.6.1 珍珠岩掺量对吸波性能影响 |
5.6.2 珍珠岩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7 空腔材料与吸波材料复合对吸波性能的影响对比研究 |
5.7.1 双掺吸波材料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7.2 双掺吸波材料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分层结构对水泥基材吸波性能影响研究 |
6.1 引言 |
6.2 水泥基分层结构电磁损耗机理分析及设计 |
6.3 吸波性能试验 |
6.3.1 试验原材料 |
6.3.2 成型与养护 |
6.4 钢纤维底层的3 层结构吸波性能研究 |
6.4.1 3 种吸波材料的3 层结构对吸波性能影响 |
6.4.2 4 种吸波材料的3 层结构对吸波性能影响 |
6.5 铁氧体底层的3 层结构吸波性能研究 |
6.5.1 3 层结构对S~C段雷达波反射率影响 |
6.5.2 3 层结构对X~Ku段雷达波反射率影响 |
6.6 3 层结构对S~Ku波段的吸波性能对比研究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电磁波吸收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 |
2 电磁波吸收建筑材料的研究进展 |
2.1 吸波剂填充型吸波建材 |
2.1.1 填充磁性吸波剂吸波建材 |
2.1.2 填充碳系吸波剂吸波建材 |
2.1.3 填充复合吸波剂吸波建材 |
2.2 结构设计型吸波建材 |
2.2.1 基体微观结构设计吸波建材 |
2.2.2 吸波体宏观结构设计吸波建材 |
3 结束语 |
(6)高铁粉煤灰特性及其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电磁污染的来源、危害与防护 |
1.1.1 电磁污染的产生 |
1.1.2 电磁污染的危害 |
1.1.3 电磁污染的防护 |
1.2 吸波材料组成、分类以及设计原理 |
1.2.1 吸波材料的组成与分类 |
1.2.2 吸波材料的设计原理 |
1.3 建筑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1 碳系列填充水泥基吸波材料 |
1.3.2 金属类填充水泥基体吸波材料 |
1.3.3 复合吸波剂填充水泥基吸波材料 |
1.3.4 建筑吸波材料发展趋势 |
1.4 粉煤灰在吸波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主要原材料 |
2.1.1 粉煤灰 |
2.1.2 水泥 |
2.1.3 纤维 |
2.1.4 其他材料与化学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样品的制备 |
2.3.1 电磁参数测试样品制备方法 |
2.3.2 反射率测试样品制备方法 |
2.4 样品的性能测试 |
2.4.1 电磁参数的测试 |
2.4.2 反射率的测试 |
3 高铁粉煤灰的基本性质研究 |
3.1 粉煤灰基本物理性能 |
3.2 粉煤灰磁性能 |
3.3 粉煤灰颗粒含铁量 |
3.3.1 不同粒度范围的粉煤灰的铁含量 |
3.3.2 不同密度的粉煤灰的含铁量 |
3.4 粉煤灰颗粒的矿物组成 |
3.4.1 磁选前后粉煤灰矿物组成 |
3.4.2 粉煤灰不同密度的颗粒的矿物组成 |
3.4.3 高铁粉煤灰不同粒度的矿物组成 |
3.5 粉煤灰颗粒的微观形貌与颗粒表面的化学组成 |
3.5.1 表面微观形貌 |
3.5.2 粉煤灰颗粒表面元素分布情况 |
3.6 小结 |
4 高铁粉煤灰电磁性能及其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
4.1 粉煤灰颗粒的电磁性能 |
4.1.1 材料电磁性能表征 |
4.1.2 不同磁性粉煤灰颗粒的电磁性能 |
4.1.3 不同粒度粉煤灰颗粒的电磁性能 |
4.1.4 不同密度粉煤灰的颗粒的电磁性能 |
4.2 掺有粉煤灰的水泥基试样的吸波性能 |
4.2.1 掺有不同粉煤灰的水泥基材料的吸波性能 |
4.2.2 掺有磁选粉煤灰的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 |
4.2.3 掺有高温处理粉煤灰的水泥基材料的吸波性能 |
4.3 粉煤灰水泥基吸波材料影响因素 |
4.3.1 粉煤灰掺量与试样厚度对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4.3.2 含铁矿物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4.3.3 粉煤灰的颗粒结构对材料吸波性能影响 |
4.3.4 粉煤灰水泥基材料内部结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4 复合碳纤维、钢纤维类吸波剂后材料吸波性能 |
4.4.1 复合碳纤维后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
4.4.2 复合钢纤维后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
4.5 高铁粉煤灰水泥基吸波材料电磁损耗机理探讨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后续工作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3D结构水泥基吸波板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磁波理论基础 |
1.2.1 电磁波的极化 |
1.2.2 电磁波的反射与折射 |
1.2.3 电磁波的绕射 |
1.2.4 电磁波的散射 |
1.3 吸收材料评价与结构设计 |
1.3.1 吸收机理 |
1.3.2 材料评价 |
1.3.3 电磁仿真分析 |
1.3.4 电磁吸收材料结构设计 |
1.4 电磁波吸收材料研究现状 |
1.4.1 多孔吸波材料 |
1.4.2 多层吸波材料 |
1.4.3 梯度吸波材料 |
1.4.4 多种结构形式结合 |
1.5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案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案 |
第2章 多孔结构对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影响 |
2.1 原材料 |
2.2 样品制备和测试方法 |
2.2.1 样品制备 |
2.2.2 测试方法 |
2.3 基于单层平面材料反射率曲线的计算 |
2.3.1 波速和折射率 |
2.3.2 散射类型 |
2.4 掺发泡玻璃水泥砂浆板的吸波性能 |
2.4.1 粒径对部分参数的影响 |
2.4.2 级配的影响 |
2.4.3 骨料掺量的影响 |
2.4.4 材料厚度的影响 |
2.4.5 多孔结构的吸波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尖劈结构表面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 |
3.1 原材料 |
3.2 材料制备方法研究和测试方法 |
3.2.1 模具制备方法研究 |
3.2.2 样品制备方法研究 |
3.2.3 测试方法 |
3.2.4 仿真方法 |
3.3 尖劈结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3.3.1 基体电磁参数 |
3.3.2 反射率仿真和测试结果 |
3.3.3 电场仿真结果 |
3.3.4 吸波机理 |
3.4 尖劈形状参数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3.4.1 顶角角度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3.4.2 尖劈高度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3.4.3 排布方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3.5 材料基体对性能的影响 |
3.5.1 炭黑含量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3.5.2 填料种类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3.5.3 炭黑掺量对基体强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角锥结构表面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 |
4.1 样品制备 |
4.2 角锥结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3 角锥形状参数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3.1 角锥顶角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3.2 角锥高度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3.3 排布方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4 材料基体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4.1 炭黑掺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4.2 填料种类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圆锥结构表面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 |
5.1 样品制备 |
5.2 圆锥结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3 圆锥结构参数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3.1 圆锥顶角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3.2 圆锥高度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3.3 入射电磁波极化方向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4 3D结构水泥基吸波材料的比较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双层3D界面水泥基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 |
6.1 样品制备 |
6.1.1 双层水泥基吸波材料原材料与制备方法 |
6.1.2 聚氨酯/水泥基吸波材料原材料 |
6.1.3 样品设计与测试方法 |
6.2 透波层对双层3D界面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6.2.1 界面形状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6.2.2 透波层炭黑掺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6.2.3 透波层厚度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6.3 空腔对双层3D界面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6.4 双层3D界面聚氨酯/水泥基材料的吸波性能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铜冶金废渣中铁组元的富集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0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 选铜尾矿的概况 |
1.2 选铜尾矿综合利用的现状 |
1.3 铜渣的概况 |
1.4 铜渣综合利用的现状 |
1.4.1 铜渣的有价金属元素的回收利用 |
1.4.2 铜渣用作建筑材料 |
1.4.3 铜渣用作催化剂或土壤改良剂 |
1.5 电磁材料的研究 |
1.5.1 电磁材料的发展 |
1.5.2 电磁波吸收材料及其吸波原理 |
1.5.3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测试方法及表征 |
1.5.4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分类 |
1.5.5 铁氧体吸波材料 |
1.6 Fact Sage热力学软件及其在冶金中的应用 |
1.6.1 Fact Sage热力学软件 |
1.6.2 Fact Sage热力学软件在冶金炉渣研究中的应用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铜冶炼废渣物理特性及热力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选铜尾矿成分及物相 |
2.3 铜渣成分及物相 |
2.4 铜渣热力学分析 |
2.4.1 计算方法及过程 |
2.4.2 铁组元分解热力学分析 |
2.4.3 铁组元氧化热力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选铜尾矿铁组元吸波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及设备 |
3.2.1 材料成分及性能表征 |
3.2.2 不同条件下的磁铁矿相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焙烧温度样品物相与形貌分析 |
3.3.2 不同焙烧温度样品电磁波吸收性能分析 |
3.3.3 不同焙烧时间样品物相与形貌分析 |
3.3.4 不同焙烧时间电磁波吸收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铜渣中铁组元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及设备 |
4.2.1 材料成分及性能表征 |
4.2.2 不同碱度下的磁铁矿相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化学成分与形貌分析 |
4.3.2 电磁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电磁吸波混凝土材料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当前工程电磁脉冲防护存在的问题 |
1.1.2 当前工程防电磁侦察方面存在的问题 |
1.1.3 目的与意义 |
1.2 电磁吸波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电磁参数阻抗匹配理论研究 |
2.1 电磁吸波与屏蔽技术的联系 |
2.2 电磁波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
2.2.1 电磁吸波材料的电磁损耗机理 |
2.2.2 电磁波的反射与透射 |
2.2.3 电磁参数阻抗匹配理论研究 |
2.2.4 一种新的吸波材料的完全匹配条件 |
第3章 复合/混合材料等效电磁参数的研究 |
3.1 电磁参数与材料基本物理参数间关系 |
3.2 复合/混合材料的等效电磁参数 |
3.3 混凝土吸波材料的等效电磁参数 |
3.3.1 混凝土等效电磁参数的数值研究 |
3.3.2 复合介质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
3.3.3 混凝土等效电磁参数的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反演 |
3.4 球形混合物掺杂混凝土电磁参数反演 |
3.4.1 计算模型 |
3.4.2 FDTD计算反射透射系数 |
3.4.3 PSO反演等效电磁参数 |
3.5 等效电磁参数的试验研究 |
第4章 电磁吸波材料的优化设计技术 |
4.1 吸波混凝土材料的优化设计研究 |
4.2 计算机优化辅助设计软件 |
4.2.1 软件设计流程 |
4.2.2 软件界面 |
4.2.3 软件的功能 |
4.2.4 优化算例 |
第5章 材料电磁特性测试系统研制 |
5.1 概述 |
5.2 测量仪器与设备 |
5.3 RAM反射率测试的弓形测试系统 |
5.4 测试无耗和低耗材料的一种新的自由空间法 |
5.5 矩形同轴测试系统 |
5.5.1 矩形同轴尺寸的设计 |
5.5.2 矩形同轴的测试方法 |
5.6 波导测试系统 |
5.6.1 波导测试夹具的设计 |
5.6.2 介质电磁参数的测试 |
5.7 开口同轴探头测试技术研究 |
5.7.1 概述 |
5.7.2 开口同轴探头的导抗谱域法模型 |
5.7.3 双开口同轴应用于材料电磁屏蔽性能测试 |
5.8 结论 |
第6章 电磁吸波混凝土吸波与屏蔽机理研究 |
6.1 原材料的选取原则 |
6.2 铁氧体矿物材料的吸波机理 |
6.3 钢丝网的电磁屏蔽作用 |
6.3.1 金属网对电磁波屏蔽效能的FDTD分析 |
6.3.2 金属网屏蔽效能的FDTD数值结果 |
6.3.3 金属网屏蔽效能的实验研究 |
第7章 电磁吸波混凝土研制 |
7.1 减小材料反射率的技术途径 |
7.2 增强屏蔽效能的技术途径 |
7.3 铁矿石骨料混凝土材料的试验研究 |
7.3.1 铁矿石骨料混凝土材料的控制指标 |
7.3.2 电磁吸波混凝土材料主料、辅料及填料的选择 |
7.3.3 验证试验 |
7.3.4 基本性能实验 |
7.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7.3.6 电磁吸波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电磁的对比试验 |
7.3.7 预应力条件下电磁吸波混凝土的屏蔽性能 |
7.3.8 材料含水后对屏蔽性能的影响 |
7.4 电磁吸波混凝土的其它性能指标 |
7.4.1 电磁吸波混凝土性能的耐久性、稳定性 |
7.4.2 材料的安全性 |
7.5 大比例模型试验及应用 |
7.5.1 方案设计 |
7.5.2 屏蔽房的施工 |
7.5.3 屏蔽房的屏蔽性能检测 |
7.5.4 电磁吸波混凝土的可施工特性 |
7.5.5 门窗的处理 |
7.6 其它类型的吸波混凝土材料 |
7.6.1 导电碳粉水泥基和水泥砂浆基混凝土 |
7.6.2 碳纤维砂浆混凝土材料 |
7.6.3 羰基铁粉(金属微粉)类混凝土材料 |
7.6.4 铝铂金属丝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
第8章 军事经济效益分析 |
8.1 矿物材料在微波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
8.1.1 矿物材料的应用 |
8.1.2 矿物材料资源概况 |
8.2 电磁吸波混凝土与其它电磁屏蔽材料的功能比较 |
8.3 经济性能的比较 |
8.4 综合效益评估 |
第9章 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几点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建筑用铁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石英和水泥基体平板吸波材料研究[D]. 管洪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8)
- [2]溶胶-凝胶法制备铁氧体材料及应用于建筑吸波领域的研究[J]. 冯辉红,李梦君,高扬. 应用化工, 2016(01)
- [3]水泥基平板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宝毅.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5)
- [4]高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雷达波吸收性能研究[D]. 国爱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5)
- [5]电磁波吸收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J]. 解帅,冀志江,杨洋,王静. 材料导报, 2016(13)
- [6]高铁粉煤灰特性及其水泥基复合材料吸波性研究[D]. 张建业. 重庆大学, 2010(03)
- [7]3D结构水泥基吸波板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D]. 李彬.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8]铜冶金废渣中铁组元的富集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D]. 刘玺平.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9]电磁吸波混凝土材料关键技术研究[D]. 丁世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
- [10]建筑用铁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J]. 冯则坤. 新型建筑材料,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