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钟表市场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海[1](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研究说明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刘铭[2](2021)在《从文献和数据看经济发展的二个阶段》文中研究说明
刘洪琴[3](2021)在《红色电影叙事策略及传播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单晓萍[4](2021)在《民国时尚杂志的现代意识研究 ——以《玲珑》杂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杜妍[5](2021)在《珐琅釉面肌理效果在当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新材料、新观念的引入,首饰的界限相对模糊,珐琅工艺历久弥新在当代首饰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将珐琅肌理作为设计元素应用于当代首饰的系统性专题研究较为少见。本文针对珐琅釉面肌理效果在当代首饰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珐琅首饰发展现状和肌理在首饰中的应用价值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并从釉面肌理形成条件、首饰艺术家个人创作、工艺技法实践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进而提出珐琅釉面肌理在当代首饰设计中发展的新思路,在实用性和工艺性等方面做了科学而有意义的尝试,力求在珐琅釉面肌理创新发展方面进行创新与实践。该选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当前珐琅釉面肌理效果作为设计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较少,首饰作为装饰物既是艺术载体也具有商业价值,将传统珐琅工艺与现代首饰设计相结合,在保留核心工艺的基础上将珐琅首饰现代化,提升珐琅首饰设计的创新性。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珐琅釉面烧结工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深入探究该选题的艺术价值。
刘晗[6](2021)在《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天文一学自古有之。它源于哲学,应用算数,杂糅政治,融入社会,在实学导向下,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探求天意、编写历法的工具。西方天文科学自明末入华以来,与中国本土天文思想发生激烈碰撞。经过两个半世纪的博弈,直至晚清,二者在以《谈天》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天文学着作的翻译中达成会通,成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萌芽。本研究在翻译文化史观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翻译与文化互构互彰的观点,构建翻译摄动论。作者以《谈天》1859和1874版译本,及其1851和1869版底本Outlines of Astronomy(直译为《天文学纲要》)为一手资料,通过文本细读、比对,从译法选择、概念理解和译名废立,研究西方天文学概念的引入和科学思想的容受,分析西方天文学的翻译如何使中国古代天文思想偏离其原有轨道,进入近代天文学新轨道,并探讨其中的翻译摄动作用。研究发现,中西天文思想的博弈经历了激烈对垒、反复较量、吸收融会三个阶段。阻碍其翻译和传播的原因,有学科差异产生的天文知识的断层、西方科学理念与中国天人关系的矛盾、西学中源和夷夏之辨等主流社会思潮的抵制。即使在18世纪译有《崇祯历书》等着作,天文仍仅作修改历法之用,无法摆脱皇权的辖制。直至晚清,敏感于新学的士大夫与崇尚科学的新教传教士延续并发展了自明末以来的“西译中述”翻译模式,以李善兰为代表的秉笔华士调节儒学价值观与西方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删述的方式,提纲挈领地将西方近代天文学集大成之作Outlines of Astronomy译成适于国人了解新天文学前沿的《谈天》。在新概念的翻译上,译者沿袭旧词或创立新词,在天算、天官、天文、天学等与astronomy的意义有所交叉的词语中选择“天文”为译名,以除旧立新;又新译nebulae为“星林”、gravitation为“摄力”,引入恒星天文学和天体力学两门新学问。本文认为,以《谈天》为中心的近代天文学译作体现了晚清学者在中西天文博弈和中国新旧天文思想承接上审慎的批判和选择。译者以翻译为媒介,引入新的研究范式,细化学科分类,在理论上满足重建天文学科的必要条件;在关键译名的确立上,以客观实体的“天”取代天人映射的研究主题,一方面解构实学,改变天文的学科性质,另一方面动摇天道观的哲学传统,在思想上为学科建设奠定基础。此后,官民合力兴建学堂普及天文教育,在物质上符合现代教育体制下对于开设新学科的要求。晚清译介西方近代天文学,借它山之石,使中国天文学思想发生了近代转向。
季凤[7](2021)在《九十年代诗歌抒情形态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九十年代新诗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欠缺,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研究仍存在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处。本文旨在结合中国诗歌抒情传统,从场域理论和文本细读等角度切入,对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进行较新颖深入的研究探讨。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场域的裂变。本章分别从抒情语境的转型、情感特质变异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二者又进一步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互渗、消费文化下的接受心理和边缘化抒情、抒情的现时转向、多种焦虑影响和抒情范式对撞等层面透视九十年代新诗抒情背景。第二章主要研究九十年代新诗抒情主体的存在表征。本章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从树状的激情抒发走向块茎状的游牧呈现,诗歌抒情地理的“巴尔干化”,抒情主体的审美转型。本章着重对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场中抒情主体的共性表象进行研究。第三章主要研究九十年代新诗抒情的文本表征。本章分别分为四个板块:审美价值的纠偏——从形式美回归现时性,情感触点的游移——情与思,抒情话语的新质——后现代性、抒情策略的对话——综合性。本章将抒情理念和文本细读结合研究九十年代中国新诗抒情的文本体征。第四章主要对九十年代新诗抒情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估衡。主要从两个话题进行研究:九十年代新诗的史学意义;解构与重建的互文共生。本章对前三章之外的话题予以补充式探讨。
罗公央[8](2021)在《恒信惠公司西欧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乘着改革春风,顺应全球发展大势,包装印刷市场全球范围需求旺盛,市场容量巨大。加上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包装印刷近年来成为印刷行业和包装行业中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之一。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都投资迅猛,并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核心区域聚集发展,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海外市场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西欧市场自然成为了大大小小包装印刷企业的必争之地,这大军中也包括众多中小外贸导向型加工企业。这类企业规模较小,自身固有一些短板,需要承受来自国内同行特别是同质化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同时近年来以东南亚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依靠低成本快速发展形成直接竞争,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汇率波动频繁等不利因素,使得这类企业现实竞争多元而激烈,生存状况堪忧。本文基于战略管理和波特竞争战略理论,选择恒信惠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发达的西欧市场为研究区域,开展竞争战略的研究。首先,借助PEST模型和竞争分析工具波特五力模型,结合相关数据,深入透彻的分析了公司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而分别运用外部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以量化的方式评价了恒信惠公司外部和内部的关键要素;其次,通过SWOT矩阵,结合之前进行的分析,对外部和内部关键因素进行了组合分析,接着对企业竞争战略备选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然后,运用定量战略计划(QSPM)矩阵对企业竞争战略做出相对最优化选择是集中化竞争战略,并通过对比分析将集中化战略市场定位于细分领域珠宝首饰工艺品行业。最后,通过对竞争战略实施目标,实施措施,实施步骤,实施保障及风险控制的深入分析保证了集中化竞争战略的有效落地。本文通过对恒信惠公司所做的旨在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实施,在当下及未来可预知的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无疑会对恒信惠公司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其他类似中小型外贸导向型加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改善现状赢得竞争优势,具有现实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王津京[9](2021)在《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文中研究指明话剧剧本是一个语篇,它带着编剧与观众交流的愿望。话剧演出是一场约定好的聚会,演出过程是观演之间的交流。演出之后,一些观众会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演出的理解,这其中将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整个语篇或个别语句的理解。一个艺术生命力长久的作品将在历史中被几代人做出不同的解读。话剧语言的意义生成是一个历时漫长且复杂多变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对剧本意义做出大致判断,但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演员的表演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且,与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创作者阐释、演出广告、评论文章、同题材的其他艺术文本,以至于个人的修养、学识、观剧心情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作品意义的再阐释。本文试图借鉴叙事学、符号学和话语分析等理论方法对话剧史上的重要作品进行分析,观察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在话剧史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重要作品在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语言形式选择上,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第一章论述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过程。话剧是以写实的样式进入中国的,并且很快就与传统戏剧形成对峙。一种以写实戏剧观、脱离剧情的演讲、信息的分散和剧情的集中等为特点的新型戏剧话语模式在新剧时期已逐渐形成。五四新剧和爱美剧时期,大量作者开始以易卜生的作品为范本进行创作,一些留学归国人员在剧本创作和导演方面促进了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成熟,话剧语言具备了更符合戏剧表达的功能。第二章论述话剧语言成熟期重要作品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第一节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重要作品在叙事结构、话语冲突、信息的层次及话语功能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总结。第二节主要以曹禺的《雷雨》《北京人》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为例对诗意的话语模式的含蓄、抒情、象征三个特点进行论述。第三节以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和老舍的《龙须沟》为例对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进行论述,指出再现生活的四种基本功能。第四节以曹禺的《日出》和老舍的《茶馆》为例对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组成进行论述。第三章论述新时期话剧语言在话语模式上的发展变化。第一节主要论述现实主义话语模式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第二节主要论述实验戏剧在语言方面进行的种种实验和成果。第三节主要论述台湾地区影响较大的表演工作坊的主要作品在话语模式上的一些特点。第四章从表演的角度说明语言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一节对话剧腔问题进行简要的历史梳理和辨析,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第二节讨论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三节以不同版本的《雷雨》《茶馆》和《恋爱的犀牛》为例讨论同一个作品在不同时代,由不同导演和演员表现产生的意义变化。第五章从接受的角度讨论话剧语言意义生成的影响因素、标准和时代性,以及当下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主要方向。
夏榆[10](2021)在《飞马般的灵魂(长篇小说)》文中研究指明让我们姑且把灵魂比作一个混合体飞马和驭者——柏拉图1灵魂的空间仿佛是复调与多声部混响的密室。这是他的观想也是他的体察。他读到过古希腊先知柏拉图对灵魂的比喻。如果灵魂是完美的,羽翼齐全,它就像高天翱翔,成为宇宙的统治者;而不完美的灵魂则失去它的羽毛,在飞行中跌落,最后碰到坚实的大地才安顿下来。他就是一个不完美的灵魂。他这么想。
二、香港钟表市场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钟表市场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
明末清初 |
道光年间 |
1861年 |
1894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11年 |
1912年 1岁(6) |
1913年 2岁 |
1914年 3岁 |
1915年 4岁 |
1916年 5岁 |
1917年 6岁 |
1918年 7岁 |
1919年 8岁 |
1920年 9岁 |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
1926年 15岁 |
1927年 16岁 |
1928年 17岁 |
1929年 18岁 |
1930年 19岁 |
1931年 20岁 |
1932年 21岁 |
1933年 22岁 |
1934年 23岁 |
1935年 24岁 |
1936年 25岁 |
1937年 26岁 |
1938年 27岁 |
1939年 28岁 |
1940年 29岁 |
1941年 30岁 |
1942年 31岁 |
1943年 32岁 |
1944年 33岁 |
1945年 34岁 |
中编 为师时代 |
1946年 35岁 |
1947年 36岁 |
1948年 37岁 |
1949年 38岁 |
1950年 39岁 |
1951年 40岁 |
1952年 41岁 |
1953年 42岁 |
1954年 43岁 |
1955年 44岁 |
1956年 45岁 |
1957年 46岁 |
1958年 47岁 |
1959年 48岁 |
1960年 49岁 |
1961年 50岁 |
1962年 51岁 |
1963年 52岁 |
1964年 53岁 |
1965年 54岁 |
1966年 55岁 |
1967年 56岁 |
1968年 57岁 |
1969年 58岁 |
1970年 59岁 |
1971年 60岁 |
1972年 61岁 |
1973年 62岁 |
1974年 63岁 |
1975年 64岁 |
1976年 65岁 |
1977年 66岁 |
1978年 67岁 |
1979年 68岁 |
1980年 69岁 |
1981年 70岁 |
下编 神游时代 |
1982年 71岁 |
1983年 72岁 |
1984年 73岁 |
1985年 74岁 |
1986年 75岁 |
1987年 76岁 |
1988年 77岁 |
1989年 78岁 |
1990年 79岁 |
1991年 80岁 |
1992年 81岁 |
1993年 82岁 |
1994年 83岁 |
1995年 84岁 |
1996年 85岁 |
1997年 86岁 |
1998年 87岁 |
1999年 88岁 |
2000年 89岁 |
2001年 |
2002年 |
2011年 |
(5)珐琅釉面肌理效果在当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 论文基本内容 |
1.4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完成论文的条件与方法 |
第2章 珐琅首饰发展现状 |
2.1 珐琅首饰的起源 |
2.2 国内珐琅首饰发展现状 |
2.3 国外珐琅首饰发展现状 |
第3章 珐琅釉面肌理效果 |
3.1 砂糖状釉面 |
3.2 橘皮状釉面 |
3.3 平滑状釉面 |
3.4 焦灼状釉面 |
3.5 块状玻璃釉料 |
第4章 当代首饰中的肌理表达 |
4.1 首饰肌理类型 |
4.1.1 自然肌理 |
4.1.2 人工肌理 |
4.2 珐琅首饰肌理表达 |
4.3 首饰肌理应用价值 |
第5章 釉面肌理在当代首饰中的实践探索 |
5.1 创作构思 |
5.2 设计实践 |
5.3 其他探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致谢 |
(6)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译史研究:文史学的贡献 |
2.1.1 专着类 |
2.1.2 期刊类 |
2.2 译者研究:宗教学的贡献 |
2.3 译文研究:天文学的贡献 |
2.4 问题和缺憾 |
第3章 理论框架 |
3.1 基础:翻译文化史观 |
3.2 新解:科学翻译与文化互构互彰 |
3.3 建构:翻译摄动论 |
第4章 中西天文博弈历程 |
4.1 钩沉:域外天文入华 |
4.1.1 印阿天文中译 |
4.1.2 西方天文中译 |
4.2 冲突:天文传统对垒 |
4.2.1 中国天文 |
4.2.2 西方天文 |
4.3 较量:明末接受与拒斥 |
4.3.1 概述 |
4.3.2 《崇祯历书》 |
4.3.3 拒斥之因 |
4.4 会通:晚清翻译终成 |
4.4.1 概述 |
4.4.2 《西国天学源流》 |
4.4.3 《谈天》 |
4.4.4 其他译作 |
4.5 小结 |
第5章 《谈天》翻译研究 |
5.1 译者剖析 |
5.1.1 新教传教士译者 |
5.1.2 秉笔华士 |
5.1.3 翻译模式 |
5.2 译介动机 |
5.2.1 最初原因:“道”“器”之辩 |
5.2.2 最终原因:时代因素 |
5.2.3 形式原因与效率原因:译者的使命 |
5.3 译法探究 |
5.3.1 预翻译 |
5.3.2 七条基本规则 |
5.3.3 删述 |
5.4 小结 |
第6章 核心译名与概念建构 |
6.1 译名的沿用与创立 |
6.1.1 沿用旧词 |
6.1.2 创译新词 |
6.2 学科名称翻译:定义中国近代天文 |
6.2.1 术语的历史考察 |
6.2.2 “天学”与“天文” |
6.2.3 “天文”的学科意义 |
6.3 学科名词翻译:搭建天文话语空间 |
6.3.1 星林词群:恒星天文学诞生 |
6.3.2 摄力词群:天体力学的萌芽 |
6.4 小结 |
第7章 天文学译介的影响 |
7.1 学界接受考察 |
7.2 知识体系:学科重心转移 |
7.3 治学理念:实学传统解构 |
7.4 哲学基础:天道观念嬗变 |
7.5 物质资源:台站仪器投建 |
7.6 教育准备:教材科普编译 |
7.7 小结 |
第8章 结语 |
8.1 研究贡献 |
8.1.1 译史梳理 |
8.1.2 史料发现 |
8.1.3 译本分析 |
8.1.4 译名挖掘 |
8.2 研究创新 |
8.2.1 扩展翻译史研究范畴 |
8.2.2 提出翻译摄动论假说 |
8.2.3 增添学科史研究视角 |
8.3 后续研究 |
附录1.《谈天》沿用的中国古代汉语词 |
附录2.《谈天》借用古汉语词形构建的新词 |
附录3.《谈天》创建的新词 |
附录3.1 《谈天》新创译名中发生更改的部分 |
附录3.2 《谈天》新创译名中延续使用的部分 |
参考文献 |
(7)九十年代诗歌抒情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九十年代新诗的意义与地位概述 |
(一)九十年代新诗的意义与命题 |
(二)诗歌抒情和形态研究的辨析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九十年代新诗研究文献 |
(二)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的文献概况 |
(三)相关理论专着文献概况 |
三、选题依据 |
(一)目的与意义 |
(二)学术价值 |
(三)应用前景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五)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场域的裂变 |
一、抒情语境转型 |
(一)全球化语境呼唤转型 |
(二)消费文化下接受转型 |
(三)诗歌消费陷入窘境 |
二、情感特质变异 |
(一) 浮躁语境下的关注现时 |
(二)焦虑影响的催化作用 |
(三)抒情话语权纷争 |
第二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主体的存在状态 |
一、抒情理念的多元游牧呈现 |
(一)游牧趋向的必然 |
(二)块茎状的游牧呈现 |
(三)具体维度例析 |
二、诗歌地理的“巴尔干化” |
(一)地理版图争相构建 |
(二)诗人群体分化与分层 |
三、抒情主体的审美转型 |
(一)古典美学的“现代性” |
(二)及物的超验抒情 |
第三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的文本表征 |
一、审美价值的纠偏——现时性 |
(一)个性化历史想象的抒情 |
(二)从情感向经验的叙事性 |
二、情感触点的游移——情与思 |
(一)抒情之冷热 |
(二)抒情之轻重 |
(三) 个案例析 |
三、抒情话语的新质——后现代性 |
(一)从透明到含混 |
(二)互文性抒情 |
四、抒情策略的对话——综合性 |
(一)戏剧性(小说化) |
(二)散文化 |
第四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若干问题的估衡 |
一、九十年代新诗抒情的史学意义 |
(一)新抒情时代: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性 |
(二)当代诗歌本体重塑:“抒情”或“叙事” |
二、解构与重建中的抒情经典 |
(一)什么是经典? |
(二)经典修正与解构重构 |
(三) 九十年代抒情视野里的诗歌经典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恒信惠公司西欧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工具综述 |
2.1 基础理论综述 |
2.1.1 战略管理理论 |
2.1.2 竞争战略理论 |
2.2 主要研究工具 |
2.2.1 PEST分析模型 |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2.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2.2.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2.2.5 SWOT矩阵 |
2.2.6 定量战略计划(QSPM)矩阵 |
第三章 恒信惠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西欧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3.2.1 行业发展现状 |
3.2.2 行业发展趋势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3.4 替代品的威胁 |
3.3.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4 竞争对手分析 |
3.4.1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
3.4.2 直接竞争对手分析 |
3.5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
第四章 恒信惠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简介与现状分析 |
4.1.1 公司简介 |
4.1.2 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4.2 公司资源与能力分析 |
4.2.1 营销能力 |
4.2.2 创意设计能力 |
4.2.3 制造能力 |
4.2.4 供应链能力 |
4.2.5 人力资源能力 |
4.3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4.4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
第五章 恒信惠公司西欧市场竞争战略选择 |
5.1 企业使命与愿景 |
5.2 SWOT矩阵 |
5.3 竞争战略备选方案可行性分析 |
5.3.1 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3.3 集中化战略 |
5.4 竞争战略选择 |
第六章 恒信惠公司西欧市场竞争战略实施与控制 |
6.1 战略实施目标 |
6.2 战略实施措施 |
6.2.1 品牌形象集中化体现 |
6.2.2 产品集中化 |
6.2.3 生产配套集中化 |
6.2.4 基于集中化的工艺和设计 |
6.2.5 基于集中化的营销 |
6.2.6 基于集中化的供应链服务 |
6.3 战略实施步骤 |
6.4 战略实施的保障 |
6.4.1 建立高效组织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
6.4.2 高效可控的供应链管理,“借船出海”战略联盟 |
6.4.3 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 |
6.4.4 优化采购管理,打实成本和质量根基 |
6.4.5 加强财务管理,发展资金储备 |
6.4.6 构建积极务实的企业文化 |
6.4.7 安全、环保可持续绿色发展 |
6.5 战略风险控制 |
6.5.1 国际国内政策风险 |
6.5.2 集中化战略本身带来的风险 |
6.5.3 技术和设备更新的风险 |
6.5.4 供应链的风险 |
6.5.5 财务方面的风险 |
6.5.6 客户信息保密的风险 |
6.5.7 后进入者模仿的风险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
第一章 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 |
第一节 新剧语言中的良性萌芽 |
一、写实观的萌芽——王钟声之《张汶祥刺马》 |
二、话语功能的转变与演讲的安排——钟声新剧与天知派新剧 |
三、新剧的话语秩序与家庭剧——以春柳社作品为例 |
第二节 五四新剧语言的发展 |
一、叙事框架的建立——社会问题剧的叙事框架 |
二、中国早期话剧的示范之作——洪深改译的《少奶奶的扇子》 |
三、辩论、宣言与抒情——五四新剧中的话语功能 |
第三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成就 |
一、田汉的《名优之死》 |
二、丁西林的《一只马蜂》 |
小结 |
第二章 话剧语言成熟期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
第一节 叙事策略与对白写作技巧的成熟 |
一、叙事者与叙事结构 |
二、话语冲突与层次感 |
三、语言功能的丰富 |
第二节 诗意的话语模式——以《雷雨》《北京人》《风雪夜归人》为例 |
一、《雷雨》语言的含蓄性 |
二、《北京人》语言的抒情性 |
三、《风雪夜归人》语言的象征义 |
第三节 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以《上海屋檐下》《龙须沟》为例 |
一、半公共空间与日常行动 |
二、场面布局的基本方法 |
三、人物与言语行为 |
四、作者对意义的控制方式 |
第四节 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以《日出》《茶馆》为例 |
一、多重等级链条 |
二、冲突性对话 |
三、评议性对话 |
小结 |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
一、“三一律”结构的继承 |
二、再现生活与社会杂语的融合发展 |
三、探索剧对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发展 |
第二节 实验戏剧的话语模式 |
一、语言的暴力 |
二、伪装的叙事 |
三、戏仿与拼贴 |
第三节 台湾地区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 |
一、表演工作坊作品的话语模式 |
二、相声剧的话语模式 |
小结 |
第四章 表演中的话剧语言 |
第一节 话剧腔问题 |
一、话剧语言表演理论小史 |
二、“话剧腔”“舞台腔”“翻译腔”“朗诵腔”之辨 |
三、“话剧腔”的价值 |
第二节 表演中的意义变化 |
一、潜台词 |
二、表演对文本意义的影响 |
第三节 同一剧目不同风格的表演 |
一、《雷雨》的不同版本 |
二、《茶馆》的不同版本 |
三、《恋爱的犀牛》的不同版本 |
第五章 话剧语言的理解与接受 |
第一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接受 |
一、前文本的影响——《张汶祥刺马》的意义生成 |
二、接受标准的形成——《少奶奶的扇子》的接受 |
三、从美的接受到现实的接受——以《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为例 |
第二节 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方向 |
一、现实方向 |
二、诗意方向 |
三、哲理方向 |
结语 |
一、关于经典作品的争议 |
二、现实的困境 |
三、语言学对话剧语言创作的启示 |
附录一 《张文祥刺马》相关资料 |
附录二 《申报》提及马新贻的文章(1872—1903年) |
附录三 访问周野芒 |
附录四 2019年全国话剧演出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10)飞马般的灵魂(长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四、香港钟表市场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2]从文献和数据看经济发展的二个阶段[D]. 刘铭.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3]红色电影叙事策略及传播效果分析[D]. 刘洪琴.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4]民国时尚杂志的现代意识研究 ——以《玲珑》杂志为例[D]. 单晓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珐琅釉面肌理效果在当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杜妍.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6]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D]. 刘晗.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九十年代诗歌抒情形态研究[D]. 季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恒信惠公司西欧市场竞争战略研究[D]. 罗公央. 兰州大学, 2021
- [9]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D]. 王津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10]飞马般的灵魂(长篇小说)[J]. 夏榆. 作品,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