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科学种植棉花水平,推动棉花生产实现新跨越

不断提高科学种植棉花水平,推动棉花生产实现新跨越

一、不断提高科学种棉水平 促进棉花生产的新跃进(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韩若冰[2](2015)在《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是棉花生产加工大省,棉花产量和种植面积仅次于新疆,占到全国的15%。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曾是山东棉农增收和棉区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山东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几年,山东却经历了棉花生产面积连续大幅下降,从2006年的1394万亩下降到2014年的889万亩,萎缩了36.2%,棉花生产在山东农作物种植业的地位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棉改粮”、“拔棉种麦”、“棉田撂荒”的衰退现象出现,对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棉花生产的繁荣发展,可判定近几年山东棉花正处于新一轮的严重衰退期,如不及时制定应对战略并加以实施,这种衰退态势还将持续。基于山东棉花生产在国计民生上的重要性和在产业结构中的不可替代性,不能任由山东植棉业自生自灭。本研究立足于山东省棉花生产实际,运用衰退行业战略选择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在国内外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现阶段山东棉花衰退的瓶颈性制约因素,即人工成本高企压缩了植棉收益、国家扶持政策不到位和棉花自身质量不过关。相对应得提出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和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通过对各应对战略的理论基础分析与实地数据统计,多方位构建山东棉花生产战略体系框架。在轻简生产战略研究方面,本文沿着“棉花轻简化提出——经济学机理分析——技术研发前沿介绍——轻简技术农户采纳意愿调研——推广扩散路径选择——应对战略部署”这一农业新技术研究路线展开。从理论提出依据与实际采纳态度两方面证明了山东棉花轻简生产具有理论合理性和普及困难性,进而提出该技术在现实中普及推广的策略。技术经济理论基础方面,首先结合棉花生产自身特征,设计出棉花轻简生产技术经济体系,在育苗、育种、栽培和机械化等技术体系基础上,加入轻简生产相配套的产业组织制度,以完善该体系的经济层面部分。其次在经济学原理方面论证了轻简生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结合要素替代理论和技术诱致创新理论,证明了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的要素价格之比已经超过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现实中劳动力与机械两要素的替代比率让棉花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而在成本上的替代比率要求棉花生产为劳动节约型,应尽可能找到劳动力的替代要素。实际的轻简技术采纳与技术供给方面,通过对滨州、德州等主产棉区发放问卷调研,明确了轻简生产技术体系仍属于新技术和新理念,在山东棉花生产实际中,多数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虽在个别生产环节已有轻简技术的扩散渗透,但棉农对该技术体系的认知程度仍不到位,采纳情况也不理想。运用Logistic二元模型分析得出年龄、种植面积、棉花亩产与净收益、是否加入合作组织、技术需求与劳动力来源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棉农的轻简生产体系采纳态度。实际的轻简技术供给与推广方面,山东省已成功研发出许多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为山东棉花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通过农户之间、农户与政府、中介组织之间的博弈分析看出,在轻简技术推广扩散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要实现棉花轻简生产战略,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农机供应商、中介组织和农户本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研究方面,现有的山东棉花种植补贴和扶持政策难以阻止棉花面积萎缩的颓势,因此实施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一方面证明了山东棉花种植多分布于落后地区和贫穷人家,补贴山东的棉花种植就是对经济落后地区和收入较低家庭的造血性扶贫,具有“扶贫开发”特性;另一方面,棉花生产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改善土壤、节约资源等生态正效应,即该地区的棉花种植维护了“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需要采取措施对植棉农户进行“生态补偿”,将外部性内部化。通过论证山东棉花布局的“双穷”特征和棉花种植的“生态保护”公共物品属性,得出山东棉花种植无法仅靠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调解,而是需要政府予以各层面的支持补贴,从而为山东植棉业获得更多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提供现实依据。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方面,当前山东棉花存在质量低下、品级不稳定的问题,异性纤维含量高、一致性差等质量问题突出。本文提出自然条件和生产交售各环节对棉花质量的影响固然很大,但产业组织结构对棉花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结合现代产业组织SCP范式,本文论证了经营规模、纵向一体化和行业进出壁垒对山东棉花质量的各种影响,进而从产业链整合、配套措施优化等角度提出提升棉花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山东棉花产业组织优化以解决质量问题,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Cotton Group, Research Institute of Crops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Shanghai Agricultural Academy[3](1976)在《不断提高科学种棉水平 促进棉花生产的新跃进》文中认为1.棉花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不同的外界条件。采取开沟排水、合理灌溉、早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铃肥、适时摘心、整枝打叶等各种措施。克服春寒死苗、梅雨疯长、伏旱增加脱落和减轻铃重、秋雨烂铃等不利外界条件。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实现棉花高产。 2.棉花高产必须做到苗期早发,蕾期稳长和铃期不早衰。具体要求是四月底全苗,六月中现蕾,八月下旬吐絮。技术上的关键是争时间,争光照,促壮根,长势稳。根据1967—1974年对28块高产田的资料分析,亩产皮棉200斤,一般每亩种植4500株,株高100厘米左右,果枝15个以上,单株果数50个左右,每亩总铃数65000左右,上中下三部位的百铃重平均为458克,中期花平均衣分39.4%,大暑前(7月23日)成铃占总铃数的78.6%。盛花期的叶面积系数为3.5左右。 3.生长正常和长势差或生长过旺的棉株在不同的生育时期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根据各生育期的株高日增长量,红茎比例、自上而下第4叶中部的宽度、叶色、碳氮比等指标,在蕾期(6月中下旬)、花期(7月中旬)、和铃期(8月下旬)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使棉株符合高产的形态指标。

马万明[4](2002)在《宋代以后太湖地区棉业兴盛的原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以后 ,太湖地区棉业兴起的原因 :位置优越 ,劳力充裕 ;政府提倡 ,植棉推广 ;纺具革新 ,后来居上 ;精细分工 ,衣被天下 ;种植得法 ,棉业兴旺。

闫跟涛[5](2014)在《山东棉花生产波动研究》文中提出山东是中国产棉大省,有700多年的植棉历史,是我国的传统棉区,在全国棉花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10多年时间,是山东棉花生产的辉煌时期,年平均植棉面积在130万公顷左右,年均总产在100万吨左右,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虽然近几年山东产棉大省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总产和单产一直稳居我国前五位,山东棉花对山东农民收入甚至山东经济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山东省棉花生产由于受政策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比较明显的波动之中。棉花价格暴涨暴跌,棉花总产量大起大落,卖棉难和买棉难交替出现。棉花价格、产量、供求关系的巨大波动,对棉花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国家财政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内容结构如下:(1)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引言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山东省棉花生产波动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之后介绍了关于棉花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最后提出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2)第二部分,包括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该部分首先对棉花生产的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论述,之后从山东棉花生产现状、山东棉花生产波动阶段描述、山东棉花生产波动的实证分析等方面对山东棉花生产波动状况进行了描述。总结出了山东棉花近几十年生产现状。(3)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四章,该部分主要分析了山东棉花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一是政策因素比如:国家棉花价格政策和棉花价格调节机制的影响、粮棉比价影响、国家棉花库存机制影响等;二是加入WTO后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影响;三是广大棉农自身的特点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四是存在的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农机总投入、劳动力投入、施肥量等因素的影响。(4)第四部分,也就是本文的第五、六章,该部分主要是根据第三部分中提出的影响山东棉花生产波动的因素而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和建议。首先不断完善与棉花相关的政策,建立更加开放更加完善的棉花流通体制,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其次在WTO框架之下,充分利用我国纺织品的比较优势以及国际市场实现我国棉花的供需平衡;最后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棉农的种植水平,推广优良棉花品种,提高棉花质量,加强广大棉农的技术培训,推广套种等高效的栽培模式。最后对本文内容进行了一个小的总结。

吴宗勤[6](2020)在《文化生态语境下湖南通道侗布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研究》文中指出手工艺是劳动人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创造并传承下来,与人们的生活及环境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多样性。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大多数只是对技艺本体保护,缺少对手工艺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素有湖南“西南之喉”之称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侗族聚居之地,与贵州广西交界的侗族自治县相邻。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建设,侗布手工艺及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和冲击。侗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历史文化习俗的传承主要靠传统手工艺来承载,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生存环境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侗布手工艺更值得我们去挖掘。论文以文化生态的视角,基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对通道侗布手工艺及其发展历史、价值、文化生态的研究。深入田野调研,阐述技艺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基础,分析通道侗布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契机与困境,提出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对策。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和不乐观的手工艺文化生态形势,现代化思想不断改变青年的观念和知识结构,需要认清手工艺保护的源头和重心是什么。侗布手工艺与当地人、社会、环境之间构成一种文化生态,手工艺在文化生态下的保护与传承,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将传统民族文化传给下一代。全文以保护与传承为指导思想,通过“阐述通道侗布手工艺概况、生存环境及文化生态特征——价值评定——分析契机与困境——提出可行性对策”,运用献研究法、田野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历史系统研究法对通道侗布手工艺的文化生态进行研究,探寻侗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首先,阐述侗布手工艺的变迁及现状、生存环境及文化生态,将手工艺置于文化生态的整体背景和生长环境中,从而认识到侗布手工艺是时代变迁下的缩影和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化原型,进一步挖掘其保护与传承的要素、生存环境、文化生态特征。探索侗布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包括侗布技艺特征、价值、侗布主要类型和侗布的传承更迭与服饰之间可行性的适应价值。进而,在市场经济下,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文化环境背景下的演化,由于人的“无意识”,导致侗布技艺逐渐被边缘化。我们需要重视手工艺发展的契机和正视手工艺所面临的困境,保护侗布技艺多样性的应用价值。在保护与传承手工艺下不可缺少保护其背后所赋予的文化生态,费孝通先生说得摸清家底,这既是一种文化记录,也是一种文化保存方式。最后,论文总结侗布手工艺文化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整体性、系统性思路保护与传承手工技艺,建设侗布手工艺文化空间与文化产业。只有对问题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去保护和传承手工艺,寻找文化的整体性——手工艺文化生态。

江西省农牧渔业厅经济作物处[7](1983)在《调整布局 主攻单产——大灾之年全省棉花获得好收成》文中研究说明 一九八三年,我省棉花生产遭受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大风、暴雨冰雹、外洪内涝、高温干旱接踵而来,从播种保苗到开花座桃的各个生育阶段,都先后受到灾害性天气影响,造成棉花迟播迟发,蕾铃大量脱落,大片棉田受淹,棉株受外伤和内伤都十分严重,给夺取棉花高产丰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由于棉区各级党政继续加强了对棉花生产的领导,政策落实,有关部门配合好,科学种棉水平进一步提高,布局调整渐趋合理,抗灾救灾应变措施有力,调动了广大棉农的种棉积极性,因

张小雅[8](2021)在《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说明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之前,边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农耕方式落后,民众思想愚昧,农业科学知识匮乏。为了破除边区民众迷信思想,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边区农业经济发展,边区政府积极开展各种农业科普工作,并且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振兴边区农业、促进作物增收,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资源和人力保障。本文以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具体内容和主要方式,阐述农业科普工作的特点和历史成绩,揭示当时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总结出对当今我国进行农业科普工作的有益启示。本文首先详细分析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及其开展工作的基础条件,说明边区农业科普工作的前提。其次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农作物病虫害和兽病疫情防治、改良农具与农耕技术、兴修水利与农业环保四个方面对农业科普工作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再次阐述了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农业活动、文字手段、实地指导和民间艺术四种方式进行农业科普。最后系统总结了边区农业科普工作的特点、历史成绩和现实启示。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具有与群众需求相结合、与正反典型相结合、内容多元化和科普方式多样化等特点。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经过多年在边区开展农业科普工作,不仅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边区社会风气,还使边区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走向科学化。研究这一问题,对新时代农业科普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比如重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特长、注重科普方式多元化建设和科普内容注重群众需求等。对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看到边区政府对农业科普工作的积极作为和取得的重要成就,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陕甘宁边区农业建设的研究内容,从而为新时期农业科普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周日明[9](2012)在《苏北沿海棉花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苏北沿海棉花生产现状,指出棉花生产能力下降、纺织用棉供给减少已影响盐城棉花生产稳定和棉纺工作发展;分析了转变苏北沿海棉花发展方式的主要思路,提出转变棉花发展方式的保障措施。

王春晓[10](2005)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新疆棉区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棉区,其发展质量对稳定和提升我国棉花生产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视角出发对新疆棉花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农业结构调整中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特征及其发展态势,从宏观的制度因素和微观的棉农经营决策行为两方面探讨了影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效率进行了评价。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析,该部分内容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新疆棉花产业比较优势及其竞争力分析。在研究全国棉区生产区域专业化变迁的基础上研究了新疆棉花产业的演进历程,并对新疆棉花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疆棉花产业高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潜力。结果表明,优越的自然禀赋条件使全国棉花布局向新疆集中,棉花生产在新疆农业发展中居于主导产业地位,棉花仍是新疆主要农作物中综合优势最强的农产品。 从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理论的基础上,利用DRCC法分析了新疆棉花的比较优势,并与全国其他主产棉区进行了对比;利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对影响新疆棉花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区域分工专业化与新疆棉花比较优势变动的相关性;同时对新疆棉花生产的优势区域进行了测算划分。结果显示:1998年以后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已丧失,但新疆棉花生产一直具有比较优势。棉花的国际市场价格、亩生产成本、亩用工作价、亩农药费与新疆棉花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区域分工专业化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发展并不是根据其绝对优势的变化而调整的,而是与棉花的比较优势变化基本相符,但呈现出阶段性的波动;新疆植棉业的发展已表现出理性发展的态势。在本部分的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纺织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新疆植棉大省地位不相符的是新疆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部分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微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观因素中主要从棉农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在宏观因素中主要从制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微观影响因素出发,在分析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与政府博弈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化程度与农户收入的相关性。研究了市场化进程中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分析了价格波动、经营风险与新疆棉花的生产供给反应。农户的投资行为是决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新疆农户农业投资结构与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棉花政策、价格波动对新疆棉农生产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生产结构的选择,不仅依赖于农户所拥有的自然察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成熟程度,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农民按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增收。新疆的市场化程度远低于经济发达省区的水平,在全国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但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善。利用Nerfove模型对新疆棉花生产供给反应的分析发现,价格、经营风险和种植习惯是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新疆棉农在棉花种植中表现出一定的经济理性。在对新疆主产区棉农生产投资行为分析中发现,当棉花价格对生产者有利时,农户种植棉花的面积是普遍增加的,对棉花生产的物质投入也是增加的。而当棉花价格对生产者不利时,新疆主产区棉农应对不利的棉花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做法不是压缩棉花种植面积,而是尽可能减少对棉花生产的物质投入,以期用最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来弥补市场棉价不利造成的损失,这对稳定及提高新疆棉花的生产能力非常不利。 制度因素是影响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不管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农业市场体系的完善,政府政策的制定,还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组合的创新(农业企业制度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等的创新),都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改变。①对棉花政策和棉花流通体制制度变迁的分析发现,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棉花市场主体发育滞后、以及棉花国际贸易中低效性等原因阻碍了我国棉花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导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多次反复,在“松放、紧收”中循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农户提供了更为透明的价格信息渠道,可改善棉农的福利。②农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实行土地流转与相对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能够降低棉农的成本,增加土地规模效益。加快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棉农经营规模,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新疆棉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增加了棉农的市场风险,制约着新疆棉花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而相关案例分析表明,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棉农增收和棉花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不断提高科学种棉水平 促进棉花生产的新跃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断提高科学种棉水平 促进棉花生产的新跃进(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2.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衰退行业及其竞争战略理论
    2.2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3 公共财政理论
3.山东棉花生产衰退原因及应对战略设想
    3.1 山东棉花生产衰退原因
    3.2 山东棉花生产应对战略设想
4.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I):技术经济基础
    4.1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经济体系
    4.2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进步经济学机理分析
    4.3 劳动力转移与棉花生产方式轻简化转型
5.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II):技术采用意愿与供给推广
    5.1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5.2 棉花轻简生产的技术供给条件
    5.3 基于博弈论的棉花轻简生产技术推广研究
    5.4 棉花生产实现轻简化的战略措施
6.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
    6.1 现有棉花生产支持政策体系
    6.2 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依据(I):扶贫开发
    6.3 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依据(II):生态补偿
    6.4 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实施对策
7.山东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
    7.1 山东棉花质量现状
    7.2 影响山东棉花质量水平的因素
    7.3 产业组织结构与棉花质量
    7.4 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实现路径
8.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山东省棉花生产情况调研问卷
致谢

(5)山东棉花生产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存在不足
2 棉花生产波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
        2.1.1 经济波动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2 经济周期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2 波动的产生机理
        2.2.1 内生经济波动理论
        2.2.2 外生经济波动理论
3 山东棉花生产波动状况
    3.1 山东棉花生产现状
        3.1.1 山东棉花播种面积的波动
        3.1.2 山东棉花单产的波动
        3.1.3 山东棉花总产量的波动
    3.2 山东棉花生产波动的阶段描述
        3.2.1 第一个波动周期 1985-1987 年
        3.2.2 第二个波动周期 1988-1991 年
        3.2.3 第三个波动周期 1992-1994 年
        3.2.4 第四个波动周期 1995-2000 年
        3.2.5 第五个波动周期 2001 年至今
    3.3 山东棉花生产波动的实证分析
4 山东棉花生产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4.1 政策因素
        4.1.1 国家棉花价格政策和价格调节机制的影响
        4.1.2 粮棉比价和植棉的比较利益
        4.1.3 棉花库存储备机制分析
        4.1.4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取消
    4.2 加入 WTO 对棉花生产波动的分析
        4.2.1 中美协议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4.2.2 加入 WTO 后,纺织品出口的增加会推动棉花生产
        4.2.3 加入 WTO 后国际棉价低于国内棉价的不利影响
    4.3 农户自身特点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4.3.1 山东农户自身特点的分析
        4.3.2 山东农户自身特点对棉花生产波动的影响
    4.4 其他影响因素
5 稳定山东棉花生产的政策建议
    5.1 不断完善与棉花相关的政策
        5.1.1 建立更完善更开放的棉花流通体制
        5.1.2 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5.2 在 WTO 框架下,根据比较原则实现棉花供需平衡
        5.2.1 充分利用我国纺织品的比较优势
        5.2.2 依靠国际市场实现棉花供需平衡
    5.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棉农种植水平
        5.3.1 推广优良棉花品种,提高棉花整体质量
        5.3.2 加强棉花技术培训
        5.3.3 推广高效栽培模式,促进棉花规模经营
    5.4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产基础
        5.4.1 兴修水利工程,加强农田基础建设
        5.4.2 加大农业投资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文化生态语境下湖南通道侗布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时代背景
        1.1.2 乡土情怀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价值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相关概念的解析
第2章 通道侗布手工艺生存环境及文化生态特征
    2.1 侗布的变迁及现状
    2.2 通道侗布手工艺生存环境
        2.2.1 自然环境
        2.2.2 人文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3 通道侗布手工艺文化生态特征
        2.3.1 共生性
        2.3.2 整体性
        2.3.3 本土性
第3章 通道侗布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基础
    3.1 侗布手工艺特征
        3.1.1 历史的原发性
        3.1.2 文化的地域性
        3.1.3 制作的情境性
    3.2 侗布手工艺价值
        3.2.1 技术价值—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考量
        3.2.2 艺术价值—在劳作中的唯美与质感
        3.2.3 文化价值—技艺对女性身份的认同
    3.3 侗布主要类型
        3.3.1 按区域划分
        3.3.2 按布质划分
    3.4 侗布的传承更迭与服饰之间可行性的适应价值
第4章 通道侗布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契机与困境
    4.1 侗布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机遇
        4.1.1 乡村振兴发展助力
        4.1.2 对绿色生活的追捧
        4.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
    4.2 侗布手工艺文化生态失衡问题
        4.2.1 社会文化地方性消失
        4.2.2 地域环境原真性缺失
        4.2.3 人的功利化
    4.3 侗布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4.3.1 技术变革缓慢
        4.3.2 制作创新较少
        4.3.3 传承方式局限
        4.3.4 代替品的冲击
        4.3.5 市场良莠不齐
第5章 通道侗布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5.1 整体性保护思路
    5.2 系统性保护与传承措施
        5.2.1 传承人的保障
        5.2.2 侗布手工技艺、工具、材料及工艺品的保护
        5.2.3 技艺的变革、制作的创新和材料的改良
        5.2.4 强化村寨传承
    5.3 侗布手工艺文化空间与文化产业建设
        5.3.1 自然生态与村落环境的保护
        5.3.2 创造体验式侗布手工艺的空间
        5.3.3 扩大校地合作
        5.3.4 形成特有品牌,“互联网+”开发特色市场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8)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的必要性
    (一)破除边区群众迷信思想,构建科学种植、养殖观念
    (二)推进边区农业科技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
    (三)以农业带动其他行业,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
二、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
    (一)颁布一系列兴农政策为农业科普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二)确立农业科技的重要地位为农业科普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三)成立农业科研机构为农业科普工作提供平台保障
    (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为农业科普工作奠定人才基础
三、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推广
    (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兽病疫情
    (三)改良农具与农耕技术
    (四)兴修水利与造林护林
四、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的主要方式
    (一)通过农业活动进行农业科普
        1.举办农业展览会
        2.学习农业模范经验
    (二)通过文字手段开展农业科普
        1.撰写农业科普读物
        2.兴办墙报和黑板报
    (三)通过实地指导推进农业科普
        1.实地指导
        2.开办训练班
    (四)通过民间艺术形式加强农业科普
        1.快板
        2.秧歌剧
        3.歌曲
五、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的特点、成绩及现实启示
    (一)主要特点
    (二)历史成绩
    (三)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世界棉花消费量不断上升
        1.1.2 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生产使新疆棉花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
        1.1.3 加入WTO后新疆棉区所受冲击远大于国内其它棉区
        1.1.4 新疆棉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1 产业结构理论
    2.2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2.3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克鲁格曼等的新贸易理论
        2.3.3 波特的竞争优势模型
    2.4 农户行为理论
    2.5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
        2.5.1 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
        2.5.2 农业政策变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6 关于棉花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2.7 简评
3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演进历程
    3.1 我国棉花生产及区域专业化发展
        3.1.1 我国棉花生产与贸易特征
        3.1.2 我国棉花生产的区划与专业化趋势分析
    3.2 新疆棉花生产在全国棉区地位的演进和发展
        3.2.1 适宜棉花生长的独特自然条件使棉花布局向新疆集中
        3.2.2 新疆棉花生产具有明显优势
        3.2.3 新疆棉区的崛起与发展
    3.3 棉花产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3.3.1 农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中的比重
        3.3.2 棉花在新疆农业发展中居于主导产业地位
        3.3.3 棉花是新疆主要农作物生产中综合比较优势最强的农作物
    3.4 新疆棉花产业高速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发展潜力分析
        3.4.1 新疆棉花产业高速发展中的问题
        3.4.2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4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基于区域分工专业化视角的分析
    4.1 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分析
        4.1.1 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4.1.2 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机理
    4.2 新疆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及其竞争力分析
        4.2.1 比较优势测算的几种方法
        4.2.2 中国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及其变动的总体评价
        4.2.3 省(区)间棉花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4.2.4 新疆各地区棉花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4.2.5 影响新疆棉花比较优势的因素分析
    4.3 区域分工专业化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4.4 新疆棉花生产区域特征及优势区域
        4.4.1 新疆棉花生产生态区划及其特征
        4.4.2 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确定的研究方法
        4.4.3 新疆棉花生产优势区域
    4.5 产业链的延伸——新疆纺织业竞争力分析
        4.5.1 竞争力分析的指标体系
        4.5.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5.3 结果与分析
5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农业结构调整中棉农经营决策行为分析
    5.1 农业结构调整中微观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
        5.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与市场、政府的关系
        5.1.2 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与政府的博弈
        5.1.3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户生产决策行为
    5.2 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棉花生产供给反应分析
        5.2.1 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及其特征
        5.2.2 价格波动、经营风险与新疆棉花生产反应
    5.3 新疆棉农投资行为分析
        5.3.1 新疆农户农业投资的结构与特征
        5.3.2 棉花政策、价格波动与棉农的生产投资行为
6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制度因素研究
    6.1 制度与农业生产力发展
        6.1.1 制度的一般概念
        6.1.2 制度的功能分析
        6.1.3 制度变迁与农业生产力发展
    6.2 棉花政策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影响
        6.2.1 棉花价格政策的效应分析
        6.2.2 棉花流通体制变迁及其制度经济学分析
        6.2.3 新疆棉花政策调控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6.3 农地制度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
        6.3.1 不同经营规模棉农生产效益分析
        6.3.2 农地流转动因的一般分析
        6.3.3 农地流转、规模经营及其影响因素
    6.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
        6.4.1 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理论分析
        6.4.2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状况及其特征
        6.4.3 以棉花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棉花产业化发展——新疆哈密大泉湾棉花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启示
7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效率评价
    7.1 效率和生产率测度理论发展文献回顾
    7.2 新疆棉花生产效率变动和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
        7.2.1 测度效率的基本概念
        7.2.2 研究效率的基本方法
        7.2.3 数据来源及说明
        7.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新疆农业综合生产率的变化:一个辅助分析
    7.4 影响新疆棉花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
        7.4.1 自然灾害的影响
        7.4.2 自然资源质量退化
        7.4.3 农业科研投资不足
        7.4.4 农业技术供求体制不畅
    7.5 新疆棉花生产增长方式的判断
    7.6 简要评述
8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性评述
    8.2 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8.2.1 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8.2.2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
        8.2.3 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8.2.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8.2.5 完善农村产业政策,优化棉花生产区域布局
        8.2.6 实施农村教育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素质
        8.2.7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棉花信息网络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不断提高科学种棉水平 促进棉花生产的新跃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D]. 韩若冰.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3]不断提高科学种棉水平 促进棉花生产的新跃进[J]. Cotton Group, Research Institute of Crops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Shanghai Agricultural Academ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76(01)
  • [4]宋代以后太湖地区棉业兴盛的原因[J]. 马万明. 中国农史, 2002(02)
  • [5]山东棉花生产波动研究[D]. 闫跟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1)
  • [6]文化生态语境下湖南通道侗布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研究[D]. 吴宗勤.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3)
  • [7]调整布局 主攻单产——大灾之年全省棉花获得好收成[J]. 江西省农牧渔业厅经济作物处. 江西棉花科技通讯, 1983(04)
  • [8]陕甘宁边区农业科普工作研究(1937-1945)[D]. 张小雅. 延安大学, 2021(12)
  • [9]苏北沿海棉花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分析[J]. 周日明. 中国棉花, 2012(10)
  • [10]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D]. 王春晓. 浙江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不断提高科学种植棉花水平,推动棉花生产实现新跨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