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西大滩岩系岩浆作用及变形时期

东昆仑西大滩岩系岩浆作用及变形时期

一、Magmatism and deformation times of the Xidatan rock series, East Kunlun Mountains(论文文献综述)

杨莉,袁万明,朱传宝,洪树炯,李世昱,冯子睿,张爱奎[1](2021)在《东昆仑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造山带因多期次造山和复杂演化历史而备受关注,约束其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在东昆仑地区的扩展及影响颇具意义。东昆仑造山带内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严重,体现中生代以来强烈的隆升剥露过程,也是该区热演化的研究难点。本文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和热演化史研究,并结合东昆仑及周缘地区现有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识别出东昆仑造山带所经历的五次隆升冷却事件,即201~193Ma(早侏罗世)、172~152Ma(中-晚侏罗世)、120~98Ma(早白垩世末-早白垩世初)、98~20Ma(晚白垩世-中新世)及20~0Ma(中新世至今)。所获5个年龄组响应东昆仑地区所经历的构造热事件,其中201~193Ma年龄组响应南部羌塘地块与昆仑地块的碰撞事件;172~152Ma年龄组为中-晚侏罗世古特提斯洋闭合后,造山后伸展的构造事件的记录;120~98Ma热事件吻合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事件;98~20Ma年龄组为东昆仑地区长期缓慢剥蚀去顶过程的印证;20~0Ma的快速隆升剥露事件则为东昆仑周缘断裂系活化相伴,多期隆升剥蚀事件均得到地层不整合及沉积记录等研究成果的证实。区内剥蚀起始时间从由南到北逐渐变老,体现东昆仑地区隆升剥蚀的不均一性。

李浩然[2](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赵拓飞[3](2021)在《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型矿产资源,但近几年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科学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基础地质信息模糊,区内构造演化存在争议,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区内各类岩体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完善基础地质信息,探讨成矿动力学模式,总结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理论,辅助区内矿产勘探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内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认为:厘定阿克楚克赛地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实为新元古代早期(~946Ma)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对比发现区域上该时期岩浆活动广泛发育,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新元古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其可能响应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厘定阿克楚克赛高Mg闪长岩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晚期(~426Ma),岩石具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加里东晚期受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影响,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拼贴至北部柴达木地块南缘之上,深部洋壳板片继续俯冲发生断离,软流圈沿板片断离形成的板片窗上涌至地壳浅部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上涌过程中与富Mg的断离板片熔融,形成本区高Mg闪长岩类。卡尔却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印支早期(~242Ma)。岩石为新生玄武质地壳和古老的硅铝质地壳物质混合形成,与俯冲带岩浆岩特征一致。表明印支早期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阿克楚克赛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1Ma)。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在海西晚期向北俯冲,中三叠世洋盆闭合,形成与俯冲有关的壳源岩浆。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岩石圈拆沉减薄导致大规模伸展作用发生,幔源岩浆上涌,直接侵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石。上侵过程中或与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壳幔混源岩浆,或加热地壳形成壳源岩浆。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期。对研究区内四个典型矿床(点)进行研究,阿克楚克赛地区原被划分为泥盆纪闪长岩岩体实为辉石岩和辉长岩经自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体,形成时代包括加里东晚期和印支晚期。厘定含矿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416±3Ma,变质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24±3Ma。矿床类型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俯冲组分的加入,同时侵位过程中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地层为幔源岩浆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外源硫,Ca2+、Mg2+等离子的加入导致岩浆结晶温度降低,使岩浆中硫化物发生过饱和,从岩浆中熔离成矿。区内新发现一期晚三叠世(~220Ma)辉长岩岩体,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物质底侵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差,岩相单一,硫化物熔离程度低,蚀变和矿化弱。综上,青海东昆仑西段加里东晚期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印支晚期找矿潜力一般。通过野外调研,在阿克楚克赛地区新发现一处铅、锌矿化点。早三叠世花岗斑岩(~244Ma)发生强蚀变,钻孔浅部可见青磐岩化带,西侧钻孔深部出现泥化带,并发育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品位低且连续性好,符合斑岩型矿床的面型蚀变和分带特征。限于矿化点发现时间晚,工作程度低,目前研究仍处于蚀变带外围。但该矿化点热液蚀变强烈,蚀变带规模大,剥蚀程度小,深部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该矿化点的发现表明昆中带在总体抬升大的背景下其北部存在差异性的下降,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卡尔却卡A区分南北两矿段,南矿段成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发育团块状构造,铜矿石品位高且变化大。厘定含矿石英脉Ar-Ar等时线年龄为241±2Ma,代表成矿年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存在大气水参与。流体包裹体发育富液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含CO2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3℃~360℃,含矿物质主要以液相形式迁移,成矿早阶段流体发生了不混溶,流体不混溶和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卡尔却卡A区南矿段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北矿段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体内,矿化厚度小,平面延长远大于垂向延伸,角砾无磨圆且未发生较大位移,隐爆作用仅发生于岩体表壳,与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矿床不同,本文将其定为产于岩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壳矿床。S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富CO2和N2,说明可能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断裂构造不发育并且未形成热液向上运移通道导致岩浆难以达到二次沸腾的条件发生持续隐爆作用。因此矿床主要为岩体顶部和裂隙中汇聚的有限气水热液发生小规模隐爆作用形成,虽能构成矿化但不具备形成大矿的潜力。卡尔却卡B区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围岩为滩间山群大理岩,矿床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2Ma)与辉钼矿矿石Re-Os同位素年龄(~242Ma)一致,代表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主要形成富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表现为高温(253℃~390℃)中低盐度(4.0~16.1%Na Cl eq.)特征,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水混入对成矿的影响有限。因此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S-Pb同位素和Re含量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侵入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岩体演化形成的含矿热液以及不断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共同组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的混合冷却,矿质进一步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和富集,形成本区具有规模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青海东昆仑西段主要有三期成矿: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加里东晚期主要形成与板片断离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幔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印支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影响,主要形成与俯冲背景有关的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铜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印支晚期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均发育,主要形成与伸展背景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床。青海东昆仑地区整体西段抬升剥蚀大于东段,而西段以昆中带剥蚀程度最大,以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昆中带内北部抬升剥蚀弱于南部,南部浅成矿床几乎剥蚀殆尽,找矿方向以岩浆矿床和中深成高温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北部抬升及剥蚀较弱,印支期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和保存条件良好,但该时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有限,应主攻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吴福元,万博,赵亮,肖文交,朱日祥[4](2020)在《特提斯地球动力学》文中研究指明特提斯是地球显生宙期间位于北方劳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巨型海洋,它在新生代期间的闭合形成现今东西向展布的欧洲阿尔卑斯山、土耳其-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根据演化历史,特提斯可划分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个阶段,分别代表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期间的大洋。大约在500Ma左右,冈瓦纳大陆北缘发生张裂,裂解的块体向北漂移,并使其与塔里木-华北之间的原特提斯洋在420~440Ma左右关闭,产生原特提斯造山作用,与北美-西欧地区Avalonia地体与劳伦大陆之间的阿巴拉契亚-加里东造山作用基本相当。原特提斯造山带之南、早古生代即已存在的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在380Ma向北俯冲,使早期闭合的康西瓦-阿尼玛卿洋重新张开,并由于弧后扩张形成金沙江-哀牢山洋。330~360Ma左右,特提斯西部大洋由于南侧非洲板块和北侧欧洲板块的碰撞而关闭,形成欧洲华力西造山带。而特提斯东段的上述三条古特提斯洋在250Ma左右基本同时关闭,华北、华南、印支等块体聚合形成华夏大陆。该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劳亚大陆和华力西造山带一起围限形成封闭的古特提斯残留洋,并一直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水才全部退出。此后,南侧冈瓦纳大陆在三叠纪晚期重新裂解形成新特提斯洋,该洋盆在新生代初期由于印度和亚洲的碰撞而关闭。原、古、新特提斯三次造山作用基本代表了中国大陆显生宙期间的地质演化历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特提斯域金属成矿作用。广布的被动陆缘和赤道附近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后期的造山作用同时也成就了特提斯域内巨量油气资源的形成;塑就的地貌与海陆分布格局,也对当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与原、古、新特提斯洋消亡相关的三次弧岩浆活动与显生宙地球历史上三次温室地球向冰室地球的转变,在时间上高度吻合。上述演化历史同时还表明,特提斯地质演化以南侧冈瓦纳大陆不断裂解、块体向北漂移并与劳亚大陆持续聚合为特征,其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俯冲板片的拖拽力,而地幔柱是否对大陆的裂解与漂移有所贡献,则有待进一步评价。

耿国帅[5](2020)在《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文中提出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处于青海省中部,与其周边地区共同构成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地质单元,并以其丰富的金、铜、铁、多金属矿产资源,成为国内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目前该地区基本实现了 1:50万、1:20万或1:25万化探数据覆盖,前人基于这些数据,采用传统方法圈定大量的化探综合异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论文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为主,把成分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稳健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数据处理中,充分挖掘地球化学数据的含量信息、空间信息与内部结构信息,综合地球化学各方面特征、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统计各网格单元的综合信息,从而圈定找矿靶区,取得了如下的成果:1)根据该区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结合研究区矿床类型划分,把该区的矿床类型分为以基性岩有关的成矿组合(SEDEX型、VHMS型和沉积变质型),与中酸性岩有关的成矿组合(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脉型)和热液型金矿成矿组合(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三种组合八种类型。2)提出并应用中值和几何平均值的差与变异常系数图,分析了昆北、昆中、昆南和北巴四个子区较有潜力的成矿元素。指出昆北W、Bi、Pb、Cr、As、Ag等,昆中 Hg、Au、Sb、Mo、Bi、Ag、Sn、W、As 等;昆南 Hg、Sb、Bi、Ni、Au、Cr、Mo、As、Cu、Ag;北巴Hg、Au、Sb、As、W等为该区较有潜力的成矿元素。3)采用两种方法圈定单元素异常,①利用ILR转换后造岩元素的稳健因子分析,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对元素含量进行分区标准化,从而圈定各元素异常。②提出利用改进的Aitchison距离方法来圈定单元素异常,从两种方法圈定的效果看,与矿床点的对应关系都较好,但相对而言,Aitchison距离由于考虑了与其它元素的关系,且消除了成分数据的闭合效应,圈定的异常更好。4)利用成矿元素的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了以基性岩成矿、与中酸性岩成矿和与金矿成矿有关的主成分异常。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和矿床特征元素,选择Cu、Co、Cr、Ni、V、Zn;Ag、Cd、Pb、Mo、Sn;Au、As、Sb 和 Au、Bi、W四种元素组合,进行稳健马氏距离计算,并圈定马氏距离异常。5)综合分析了 Au、Cu、Co、Pb等元素含量在E、SE、S、SW四个方位的空间变化情况,总体上,元素NS向的空间变化率好于EW向的空间变化率,与区内矿床点的走向一致。对比Au、Cu两元素含量变化等值线图和空间变化率等值线图,认为元素的含量空间变化率等值线图比含量等值线图更具找矿意义。6)综合各类地球化学信息,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计算各网格单元的成矿信息量,根据信息量,圈定了三类靶区共32处,其中与基性岩成矿有关找矿靶区10处;与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10处;与热液型金矿有关的找矿靶区12处。在此基础上,圈定10处成矿远景区。在靶区验证中,热液型金矿找矿靶区内发现金、锑矿脉,在与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内发现了钨的矿化线索。

国显正[6](2020)在《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昆仑造山带是一条巨型构造-岩浆-成矿带,包含复杂多样的矿化类型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古特提斯时期分布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本论文选取东昆仑东段(青海东昆仑)古特提斯时期3个典型矿床(小卧龙Sn矿床,多龙恰柔Mo矿床,那更康切尔Ag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内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火成岩开展锆石U-Pb定年,矿石矿物锡石U-Pb定年,辉钼矿Re-Os定年,限定成岩成矿时代;根据岩石地球化学、全岩Sr-Nd,锆石Hf同位素等分析,查明岩石类型和成因,探讨岩浆源区性质;结合矿相学、矿物地球化学、硫化物S-Pb同位素查明各个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作用机制,解剖矿床成因。并根据区内已知矿床类型,总结时空分布规律,讨论成矿作用与岩浆耦合关系,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取得以下认识:1、首次获得小卧龙致矿岩体斑状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259.6±1.8Ma,矿石矿物锡石年龄为258.0±3.7Ma,表明成岩成矿形成晚二叠世。斑状二长花岗岩高Si O2(71.26~73.13 wt%)、高Al2O3(13.84~14.46 wt%),钙碱性(K2O+Na2O=7.08~7.69wt%),弱过铝质(A/CNK=1.01~1.05)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和低的Zr,Nb,Y,Ce成分,为未分异I型花岗岩;全岩具有负的?Nd(t)(-6.8到-7.1)值,锆石?Hf(t)值介于-7.4到-1.6,表明岩浆源区为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该矿床自岩体至碳酸盐地层具有明显的矽卡岩分带,成矿流体富集Si,Al的酸性岩浆流体与富Ca,Mg质的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矿化。体系氧逸度不断升高,Sn富集一定程度时开始结晶沉淀,之后随着体系温度降低,在退变质反应中,结晶大量锡石和磁铁矿等矿物,最终在北东向有利构造部位形成工业矿体。小卧龙Sn矿床是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2、首次获得多龙恰柔钼矿区内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36.8±1.8 Ma,237.6±1.5Ma,辉钼矿Re-Os年龄为235.9±1.4 Ma,表明成岩成矿具有一致性。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锆石?Hf(t)分别为-3.0~0,-4.6~0.5,Hf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271~1459 Ma和1240~1558 Ma;εNd(t)值分别为-5.6~-5.7,-5.5~-5.7,表明具有相同源区:来自新元古和中元古古老地壳,同时有幔源物质参与。角闪石温度计和压力计表明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形成温度分别介于772~805℃,742~826℃,压力分别为109~145MPa,77~133MPa,氧逸度△NNO分别为0.2~0.9,0.6~1.5,含矿二长花岗岩形成温度和压力均高于花岗闪长岩,具有更富水特征。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为岩浆来源。含矿二长花岗岩具有高分离结晶特征,可能有利于钼的富集沉淀。多龙恰柔Mo矿为一斑岩型矿床。3、获得那更康切尔Ag矿区内流纹斑岩年龄为217.5±2.4Ma,表明银多金属成矿年龄与火山岩同期或晚于火山岩形成。流纹斑岩具有高硅高铝富钾贫钠特征,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岩石系列,εNd(t)值为-7.4到-7.8,锆石εHf(t)值为-4.4到-9.7之间,岩石源区主要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混入部分幔源物质。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岩浆,同时有地层的贡献,矿床银富集沉淀机制主要为成矿流体的混合作用,那更康切尔Ag矿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4、综合分析东昆仑区内中酸性岩浆作用特征,斑岩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一般具有高Si O2富Al2O3,低Cr,低Ni特征,岩石具有中等还原特征;斑岩Cu-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系列,中等氧化特征;与矽卡岩矿床有关的岩浆岩随着Si O2含量的增加,矿种有Fe-Cu、Fe-Sn、Pb-Zn趋势。Sr-Nd同位素表明东昆仑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源区主要来自地壳部分熔融,以及不同幔源成分的加入。岩石具有不同程度的Eu,Ti,P等异常,岩浆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不同类型的矿床岩浆岩氧逸度热液型Cu矿床>浅成低温热液Ag矿床>矽卡岩型Fe矿床>矽卡岩型Sn矿>斑岩型Cu矿床>斑岩型Mo矿床>造山型Au矿。5、系统总结了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不同类型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昆北构造单元主要以矽卡岩型Fe-Cu-Pb-Zn-Sn多金属矿床,斑岩型Cu-Mo多金属矿床为主;昆中构造单元主要产出斑岩型Cu-Mo,斑岩型Mo矿床,矽卡岩型Fe-Cu多金属矿床,造山型Au矿床;昆南构造单元主要产出热液型Cu矿床,卡林型Au矿床,以及喷流沉积叠加热液改造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矿床。东昆仑古特提斯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矿化作用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特征,主要集中在中三叠世245~238Ma,晚三叠世早期232~228Ma,以及晚三叠世中晚期225~218Ma。6、依据沉积-构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提出三阶段动力学演化模式,分别为板片俯冲阶段,板片断离阶段,软流圈底侵阶段,对应浅部构造为俯冲,同碰撞,后碰撞。确认小卧龙矿床形成在板片俯冲动力学背景,多龙恰柔钼矿床形成板片断离动力学背景,那更康切尔Ag矿床形成后碰撞构造环境,建立东昆仑区域古特提斯时期与中酸性岩相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周波[7](2019)在《东昆仑造山带中新生代热演化史及隆升-剥露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其不仅经历了前新生代与特提斯洋盆演化相关的长期复杂造山过程,而且记录了新生代以来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有关的强烈构造变形及隆升剥露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但对于造山带新生代以来大规模隆升剥露的起始时间,中生代早期昆仑洋盆闭合及中生代中晚期陆内演化过程对造山带隆升的影响,以及中新生代以来是否经历了差异隆升剥露过程等系列科学问题,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认识。热年代学体系可以记录岩石在剥露至地表过程中的时间-温度-深度信息,是研究造山带隆升剥露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次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以东昆仑造山带内不同地区的基岩以及碎屑岩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40Ar/39Ar以及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并综合东昆仑及其邻区沉积、构造变形等其他地质证据,对东昆仑中新生代长期的热演化史、隆升剥露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如下初步的成果与认识:(1)祁曼塔格、开木其以及香日德地区基岩白云母、黑云母及钾长石40Ar/39Ar热年代学结果表明,东昆北、东昆中构造带均经历了二叠纪末至三叠纪的快速冷却过程;塔妥地区下三叠统洪水川组、不冻泉地区上三叠统巴颜喀拉群碎屑锆石U-Pb及白云母40Ar/39Ar双重定年结果表明,其主要的物质来源为北侧的东昆仑造山带。加之东昆仑南部松潘甘孜巨厚三叠纪沉积已有的大量物源研究均表明东昆仑造山带是其重要的物源区,因此认为东昆北构造带以及东昆中构造带在二叠纪末至三叠纪经历了快速隆升剥露,使基底岩系及花岗岩类剥露至地表。东昆南构造带在早-中三叠世仍在接受海相沉积,构造带内智玉岩体经历了中生代早期与埋藏相关的升温过程,其显着的隆升主要发生于晚三叠世以来。上述中生代早期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与东昆仑洋盆的持续俯冲及最终关闭有关。(2)祁曼塔格、开木其、香日德地区基岩均经历了中生代中晚期至新生代早期长期的缓慢冷却剥露过程,并长期停留于磷灰石裂变径迹部分退火带内;本次论文以及前人热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东昆仑造山带内不同地区基岩样品记录了一系列十分离散的中生代中晚期至新生代早期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以及锆石(U-Th)/He年龄;塔妥地区下侏罗统羊曲组基于碎屑锆石U-Pb及碎屑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的物源分析表明,其为北侧东昆仑造山带近源沉积的产物。综合上述证据以及前人对东昆仑邻区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地层大量的物源研究成果,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生代中晚期至新生代早期遭受了长期缓慢的剥蚀去顶过程,并为青藏高原中北部不同地区提供物源,反映了这一时期长期稳定的构造环境。此外,本次论文及已发表40Ar/39Ar年代学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昆仑断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拉萨地块拼贴、碰撞有关的韧性剪切活动规模或温度有限,其主要影响范围限于造山带南缘地区。(3)祁曼塔格、开木其和香日德地区基岩均记录了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约3020 Ma)以来的快速冷却剥露过程;花条山地区新生界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结果揭示了东昆仑中新世-上新世期间持续的快速剥露过程。结合库木库里、柴达木及可可西里盆地沉积学及碎屑矿物热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与认识,认为东昆仑造山带在晚渐新世前尚未发生整体隆升,前期持续的剥蚀去顶使得东昆仑在新生代早期已不具有明显的正地形,甚至夷平,大规模的整体隆升始于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导致了上述新生代盆地沉积范围、沉积中心、古流向、重矿物特征及组合、盆地演化等方面显着的变化。造山带内基岩钾长石40Ar/39Ar年龄特征及相应热历史的差异,以及开木其、香日德地区基岩样品热年代学年龄空间变化规律,均表明存在南北向的差异隆升剥露,并明显地受控于区域内的逆冲断裂活动。时间上,东昆仑新生代的快速隆升剥露与区域内逆冲断裂系(如祁曼塔格、东昆北、东昆南及柴东逆冲断裂带)活动时间相一致。因此,认为东昆仑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的快速隆升剥露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后持续挤压的背景下,区域内大规模的逆冲断裂活动致使地壳缩短增厚的结果。

栗朋[8](2019)在《东昆仑东段波洛斯太印支期花岗岩体地质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东昆仑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北部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在其长期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由于复杂多样的构造岩浆作用,岩浆活动剧烈,岩浆岩发育广泛。造山带内花岗质岩石出露面积占主体地位,对其研究是深入探究造山带形成机制的有效工具,对反演造山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以及壳幔混合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表明,东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两大演化时期,尤其以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洋演化过程完整而显着。因此,本文以东昆仑东段波洛斯太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野外地质研究和室内岩石样品测试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等研究,重点讨论岩体中不同侵入体源区特征、成因联系、壳幔混合作用、大地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野外地质特征表明,波洛斯太花岗岩体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灰白色中细粒块状花岗闪长岩、灰白色-浅肉红色中粗粒块状二长花岗岩和浅肉红色-肉红色中粗粒块状正长花岗岩,其间以侵入接触关系为主。其中,花岗闪长岩中存在大量的暗色微粒包体,呈椭圆状、火焰状、不规则形状等,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相对较少,主要呈椭圆状。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显示,波洛斯太花岗岩体中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254.8±1.5Ma,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249±2.4Ma,花岗闪长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结晶年龄为253.9±1.1Ma,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末期-早三叠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寄主岩与暗色微粒包体为准铝质-弱过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均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富集Cs、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在(La/Yb)N比值、镁铁指数MF、Eu异常、REE含量等方面均显示为不同源区部分熔融的特征。利用针对不同矿物的温压计算公式,计算得出岩体中不同侵入体结晶温压环境分别为:花岗闪长岩结晶初始岩浆温度为785℃,总体压力值介于1.704.08kbar,深度为6.4218.14km。二长花岗岩侵入体结晶温度介于636812℃,岩浆初始温度为812℃;总体压力介于1.051.11kbar,深度为3.974.19km,与其包体的压力深度值相似。正长花岗岩侵入体结晶温度介于743759℃,压力介于2.643.07kbar,深度为9.9811.58km,大于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结晶温度介于667801℃,压力介于1.025.05kbar,深度为4.0219.10km,与寄主岩结晶环境相近。岩体成因:岩体中各寄主岩原始岩浆起源于大陆下地壳,为变基性岩和变杂砂岩部分熔融的产物,暗色微粒包体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综合分析认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时期,布青山-阿尼玛卿洋向北俯冲,导致幔源岩浆上升底侵大陆下地壳,带来的热量使大陆下地壳变基性岩源区和变杂砂岩源区部分熔融形成具不同性质的花岗质岩浆,随着花岗质岩浆经过上升侵位、分离结晶等复杂过程从而形成具不同岩石类型具弧岩浆岩特征的花岗岩体。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证实波洛斯太花岗岩体中存在岩浆不完全混合。暗色微粒包体中矿物捕掳晶和具壳幔混合特征的角闪石、黑云母等都是不完全混合的有效证据。

冯李强,顾雪祥,章永梅,何格,康继组[9](2017)在《东昆仑南缘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时代的限定》文中提出中生代巴彦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向东昆仑地体斜向俯冲,在东昆仑南缘形成一条巨型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中发育的旋转碎斑、书斜构造、解理阶步、云母鱼、S-C组构、不对称褶皱、雁列脉等宏微观构造,显示剪切带兼具右行和左行的特征,且右行早于左行剪切,但总体以左行剪切为主。对西大滩糜棱岩化花岗岩和小南川未变形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西大滩岩体侵位于199.3±2.2Ma,小南川岩体形成于196.4±1.3Ma。西大滩与小南川岩体中的锆石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其年龄代表了岩体侵位的时代。鉴于2个岩体的变形程度完全不同,东昆仑南缘在199196Ma之间发生了左行韧性剪切。

冯李强[10](2017)在《青海省昆仑河地区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文中提出昆仑河地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西段,目前区内发现了黑刺沟、大灶火、黑海南、黑海北等多个金矿床(点)。论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重点对黑刺沟和大灶火两处金矿床开展解剖研究,探讨了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阐明成矿机制,并建立成矿模式,为东昆仑地区金矿找矿提供了一定依据。黑刺沟与大灶火金矿床位于昆中断裂南侧,分别赋存于绿片岩相的奥陶系纳赤台群、下三叠统洪水川组和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岩石中。矿体呈近EW向展布,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属矿物含量较低,主要为黄铁矿和少量的毒砂,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和绿泥石。矿石结构包括结晶结构、反应边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交代假象结构和压碎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细脉状构造、梳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包括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碳酸盐化以及绿泥石化。成矿期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与激光拉曼测试结果显示,黑刺沟与大灶火金矿床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液水两相包裹体、CO2-H2O三相包裹体、纯气相碳氢化合物包裹体以及纯CO2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黑刺沟与大灶火金矿床成矿温度分别主要集中在190~220?C和200~230℃,盐度分别为2.8~10.2wt%和4.0~9.9wt%,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低盐度、低密度Na Cl-H2O-CO2±CH4体系。黑刺沟与大灶火金矿成矿流体的δD值分别为-51‰~-97‰和-64.6‰~-62.4‰,δ18OH2O值分别为0.5‰~6.0‰和5.3‰~6.6‰,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水。δ13CV-PDB值分别为3.5‰~5.5‰和-3.8‰~-0.1‰,显示成矿流体中碳主要来源于围岩。大灶火矿区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4.4‰~8.1‰,表明成矿流体中的S来源于地层。铅同位素显示为壳幔混源的俯冲带铅特征,可能与岩浆作用相关。综合研究认为,黑刺沟和大灶火金矿床在矿体产出特征、控矿因素、围岩蚀变、物质组分和矿石组构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均与造山型金矿床相似,成因上应属于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与造山作用密切相关。

二、Magmatism and deformation times of the Xidatan rock series, East Kunlun Mountai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gmatism and deformation times of the Xidatan rock series, East Kunlun Mountains(论文提纲范文)

(1)东昆仑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与实验
    2.1 样品采集及制备
    2.2 裂变径迹测试
3 结果
    3.1 裂变径迹结果
    3.2 热历史模拟结果
4 讨论
    4.1 隆升冷却
        (1)冷却曲线模拟法:
        (2)年龄封闭温度法:
    4.2 构造意义
    4.3 东昆仑区域剥露作用
5 结论

(2)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0.3.3 存在问题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5 主要工作量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2 区域地层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1.2.2 柴北缘造山带
    1.3 区域构造
        1.3.1 昆南断裂
        1.3.2 昆中断裂
        1.3.3 昆北断裂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1.3.9 阿尔金断裂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1.4 区域岩浆岩
        1.4.1 东昆仑地区
        1.4.2 柴北缘地区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4.4.4 成矿模式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1.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青海东昆仑西段研究现状
        1.3.2 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研究现状
        1.3.3 主要成矿类型研究现状
        1.3.4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分析测试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
        2.2.1 古-中元古界
        2.2.2 新元古界
        2.2.3 下古生界
        2.2.4 上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昆南断裂
        2.3.2 昆中断裂
        2.3.3 昆北断裂
        2.3.4 柴达木南缘断裂
        2.3.5 阿尔金断裂
        2.3.6 哇洪山-温泉断裂
        2.3.7 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前晋宁期
        2.4.2 晋宁期
        2.4.3 加里东期
        2.4.4 海西-印支早期
        2.4.5 印支期晚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3.1 始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的证据
    3.2 中-新元古代岩浆-构造事件
        3.2.1 柴达木南缘岩浆-构造事件——“金水口岩群”时代与构造属性
        3.2.2 昆南岩浆-构造事件——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3.3 加里东早期构造体系的形成
        3.3.1 柴达木南缘沟-弧-盆体系(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
        3.3.2 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
    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万宝沟玄武岩拼贴-洋壳板片断离
        3.4.1 洋壳深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作用
        3.4.2 万宝沟玄武岩的拼贴
    3.5 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3.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3.7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区域隆升作用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阿克楚克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成岩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4.1.4 同位素特征
        4.1.5 岩浆源区与演化
        4.1.6 成矿作用研究
    4.2 阿克楚克赛斑岩型矿化(点)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岩石年代学及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成矿作用研究
    4.3 卡尔却卡A区中高温热液脉-隐爆角砾岩壳型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4.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3.6 成矿作用研究
    4.4 卡尔却卡B区矽卡岩型矿床
        4.4.1 矿区地质特征
        4.4.2 矿床地质特征
        4.4.3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4.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4.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4.6 成矿作用研究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矿床类型与空间分布
        5.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2.2 斑岩型矿床
        5.2.3 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5.3 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时代划分
        5.3.2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型
    5.4 矿床区域保存条件及矿床空间分布
        5.4.1 昆中南带保存条件
        5.4.2 昆中北带保存条件
    5.5 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5.5.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5.2 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结论
参考文献
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特提斯地球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提斯概述
2 特提斯演化的基本特征
    2.1 西昆仑造山带
    2.2 阿尔金山早古生代造山带
    2.3 祁连-柴达木-东昆仑造山带
    2.4 秦岭造山带
    2.5 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
    2.6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缝合带
    2.7 班公湖-怒江-腾冲缝合带
    2.8 雅鲁藏布-印缅缝合带
3 若干重要问题讨论
    3.1 特提斯的划分与对比
    3.2 冈瓦纳大陆的属性判定
    3.3 原特提斯及其与欧洲的对比
    3.4 古特提斯形成时代
    3.5 古-新特提斯共存问题
4 特提斯演化的资源环境效应
    4.1 特提斯域成矿作用
    4.2 特提斯域能源矿产
    4.3 特提斯演化及其环境效应
    4.4 特提斯演化与显生宙重大生命事件
5 特提斯地球动力学
    5.1 大洋形成的弧后扩张机制
    5.2 地幔柱与大陆裂解
    5.3 俯冲带的形成与跃迁
    5.4 单向裂解与聚合机制
    5.5 增生、碰撞与造山
    5.6 特提斯深部动力学
6 结语

(5)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地理概况
    1.3 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1.4 化探信息提取
        1.4.1 背景和异常的概念
        1.4.2 背景和异常确定方法的分类
        1.4.3 异常下限的确定
    1.5 化探数据处理的两个进展
        1.5.1 稳健分析
        1.5.2 成分数据
    1.6 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6.1 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6.2 存在问题
    1.7 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1.7.1 科学问题
        1.7.2 研究思路
        1.7.3 研究内容
        1.7.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8 两点说明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研究区主要构造及构造单元划分
        2.1.4 岩浆岩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磁场特征
    2.3 区域矿产特征及成矿区带划分
        2.3.1 区域矿产特征
        2.3.2 成矿区带划分及各带成矿规律
    2.4 小结
第三章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化学总体特征
        3.1.1 元素分布特征
        3.1.2 元素富集离散特征
        3.1.3 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
    3.2 元素的时空分布规律
        3.2.1 元素的时间分布规律
        3.2.2 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3.3 元素在各地质子区中的具体特征
        3.3.1 昆北子区元素特征
        3.3.2 昆中子区元素特征
        3.3.3 昆南子区元素特征
        3.3.4 北巴子区元素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数据处理及异常识别
    4.1 数据处理和异常识别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4.1.1 影响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的因素
    4.2 单元素数据处理及异常圈定
        4.2.1 ILR变换后数据因子分区标准化方法
        4.2.2 Aitchison距离圈定地球化学异常的方法
    4.3 多元异常圈定
        4.3.1 主成分分析法
        4.3.2 马氏距离法
    4.4 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化率
        4.4.1 具体做法
        4.4.2 主要成矿元素的空间变化率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球化学数据的靶区圈定
    5.1 思路
    5.2. 具体做法
        5.2.1 选择地球化学参数
        5.2.2 确定各地球化学参数的权重系数
        5.2.3 各地球化学参数赋值及单元格划分
    5.3 3种类型的找矿信息量及靶区圈定
        5.3.1 与基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3.2 与中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3.3 与热液型金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4 典型成矿远景区评述
        5.4.1 小干沟-西藏大沟成矿远景区(Y_1)
        5.4.2 五龙沟一带成矿远景区(Y_3)
        5.4.3 诺木洪郭勒一波洛斯太一带成矿远景区(Y_5)
        5.4.4 大厂一扎陵湖一带成矿远景区(Y_7)
        5.4.5 东山根一沟里一带成矿远景区(Y_8)
        5.4.6 孟可特一冬给措纳湖一带成矿远景区(Y_(10))
        5.4.7 Y_1、Y_5、Y_7、Y_8四个远景区内金矿的找矿潜力分析
    5.5 远景区找矿发现
    5.6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典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中酸性岩浆成矿控制因素
        1.2.3 副矿物研究现状
        1.2.4 东昆仑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东昆北断裂
        2.3.2 东昆中断裂
        2.3.3 东昆南断裂
        2.3.4 哇洪山-温泉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样品分析及测试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3 锆石LA-ICP-MS定年
    3.4 锡石LA-ICP-MS定年
    3.5 辉钼矿Re-Os定年
    3.6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3.7 矿物主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3.8 S-Pb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小卧龙锡多金属矿床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区地质概况
        4.1.2 矿体特征
        4.1.3 矿石特征
        4.1.4 围岩蚀变
        4.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4.2 成岩-成矿年代学
        4.2.1 成岩年龄
        4.2.2 成矿年龄
    4.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3.1 角闪石
        4.3.2 黑云母
        4.3.3 磷灰石
        4.3.4 石榴子石
    4.4 岩体地球化学成因
        4.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4.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4.5 成矿物质来源
        4.5.1 S同位素特征
        4.5.2 Pb同位素特征
    4.6 矿床成因
第五章 多龙恰柔钼矿床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矿区地质概况
        5.1.2 矿体特征
        5.1.3 矿石特征
        5.1.4 围岩蚀变
        5.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5.2 成岩-成矿年代学
        5.2.1 成岩年龄
        5.2.2 成矿年龄
    5.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5.3.1 角闪石
        5.3.2 黑云母
        5.3.3 磷灰石
    5.4 矿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5.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5.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5.5 成矿物质来源
        5.5.1 S同位素特征
        5.5.2 Pb同位素特征
        5.5.3 Re同位素特征
    5.6 矿床成因
第六章 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床
    6.1 矿床地质特征
        6.1.1 矿区地质概况
        6.1.2 矿体特征
        6.1.3 矿石特征
        6.1.4 围岩蚀变
        6.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6.2 火山岩年代学
        6.2.1 火山岩年龄
        6.2.2 火山岩对成矿的限制
    6.3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2 Sr-Nd-Hf同位素特征
        6.3.3 岩石成因及源区
    6.4 金属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6.5 成矿物质来源
        6.5.1 S同位素特征
        6.5.2 Pb同位素特征
    6.6 矿床成因
第七章 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
    7.1 中酸性岩浆作用
        7.1.1 岩石类型
        7.1.2 岩浆源区
        7.1.3 岩浆演化
        7.1.4 氧逸度
    7.2 区域成矿时空格架
        7.2.1 空间分布规律
        7.2.2 时间分布规律
    7.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7.4 区域成矿模式
    7.5 区域找矿勘查启示
第八章 结论与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东昆仑造山带中新生代热演化史及隆升-剥露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东昆仑热年代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东昆仑及其邻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东昆仑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质概况
        2.1.1 东昆仑蛇绿混杂岩带
        2.1.2 东昆北构造带
        2.1.3 东昆中构造带
        2.1.4 东昆南构造带
        2.1.5 松潘甘孜地块
    2.2 东昆仑地区及其邻区新生代盆地
        2.2.1 东昆仑新生代盆地
        2.2.2 柴达木盆地
        2.2.3 可可西里盆地
    2.3 主要区域性活动断裂
        2.3.1 昆仑断裂
        2.3.2 阿尔金断裂
        2.3.3 鄂拉山断裂
第三章 热年代学方法原理及实验方法
    3.1 热年代学方法基本原理及其在造山带剥露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3.1.1 基本概念及原理
        3.1.2 热年代方法在造山带剥露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3.2 ~(40)Ar/~(39)Ar测年方法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测试方法
        3.2.1 ~(40)Ar/~(39)Ar测年方法基本原理
        3.2.2 ~(40)Ar/~(39)Ar年代学实验测试方法
        3.2.3 空气氩同位素及标样FCs和 YBCs的测试结果
    3.3 裂变径迹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测试方法
        3.3.1 裂变径迹定年基本原理
        3.3.2 裂变径迹定年测试方法
        3.3.3 裂变径迹的退火行为及热史模拟
第四章 东昆仑西段热年代学研究
    4.1 祁曼塔格地区基岩的冷却剥露过程研究
        4.1.1 样品的野外及岩石学特征
        4.1.2 ~(40)Ar/~(39)Ar年代学结果
        4.1.3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结果
        4.1.4 年龄解释及热演化史恢复
    4.2 库木库里盆地新生界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4.2.1 样品的野外特征
        4.2.2 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
        4.2.3 物源分析及源区剥蚀速率估算
    4.3 小结
第五章 东昆仑中段热年代学研究
    5.1 开木其陡里格地区基岩热年代学研究
        5.1.1 地质背景及样品的野外及岩石学特征
        5.1.2 ~(40)Ar/~(39)Ar年代学结果
        5.1.3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结果
        5.1.4 年龄解释及冷却-剥露过程讨论
    5.2 不冻泉地区上三叠统巴颜喀拉群碎屑矿物年代学研究
        5.2.1 碎屑白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
        5.2.2 碎屑锆石特征及U-Pb年龄结果
        5.2.3 物源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东昆仑东段热年代学研究
    6.1 香日德-智玉路线剖面热年代学研究
        6.1.1 地质背景及样品的野外及岩石学特征
        6.1.2 ~(40)Ar/~(39)Ar年代学结果
        6.1.3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结果
        6.1.4 年龄解释及冷却-剥露过程讨论
    6.2 塔妥地区下三叠统洪水川组、下侏罗统羊曲组碎屑矿物年代学研究
        6.2.1 碎屑白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
        6.2.2 碎屑锆石特征及U-Pb年龄结果
        6.2.3 物源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古生代造山作用晚期热松弛过程
    7.2 中生代早期的快隆升剥露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
    7.3 中生代中晚期至始新世的剥蚀去顶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
    7.4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大规模快速隆升剥露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
        7.4.1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大规模快速隆升剥露过程及其沉积响应
        7.4.2 南北差异隆升剥露
        7.4.3 动力学机制
    7.5 东昆仑中新生代热演化史及隆升剥露过程
第八章 主要进展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东昆仑东段波洛斯太印支期花岗岩体地质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东昆仑花岗岩研究现状
        1.2.3 波洛斯太地区花岗岩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实验测试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东昆仑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断裂
第三章 波洛斯太地区花岗岩体地质特征
    3.1 地质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2.1 花岗闪长岩
        3.2.2 二长花岗岩
        3.2.3 正长花岗岩
        3.2.4 暗色微粒包体
    3.3 矿物学特征
第四章 波洛斯太花岗岩体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4.1 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
    4.2 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
    4.3 暗色微粒包体锆石U-Pb年龄
第五章 波洛斯太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5.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第六章 波洛斯太花岗岩体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6.1 岩浆结晶环境
    6.2 岩石源区及成因
    6.3 构造环境
第七章 岩浆混合作用
    7.1 岩浆混合野外出露和岩石学特征
    7.2 岩浆混合矿物化学特征
    7.3 岩浆混合年代学特征
    7.4 岩浆混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7.5 岩浆混合方式
第八章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印支期构造演化
    8.1 花岗岩岩石组合与时空分布特征
        8.1.1 俯冲阶段
        8.1.2 同碰撞阶段
        8.1.3 后碰撞阶段
    8.2 构造演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9)东昆仑南缘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时代的限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韧性剪切带的构造特征
    2.1 宏观特征
    2.2 宏观运动学特征
    2.3 微观运动学特征
3 剪切带形成时代的限定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 测试结果
4 讨论
    4.1 东昆仑韧性剪切带性质及期次划分
    4.2 东昆仑韧性剪切带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
5 结论

(10)青海省昆仑河地区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1.3 东昆仑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1.3.1 找矿勘查现状
        1.3.2 科研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变质作用
    2.5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黑刺沟金矿床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产出特征
        3.1.5 围岩蚀变特征
        3.1.6 矿石物质组分
        3.1.7 矿石组构
    3.2 大灶火金矿床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体产出特征
        3.2.5 围岩蚀变特征
        3.2.6 矿石物质组分
        3.2.7 矿石组构
第4章 流体包裹体地质地球化学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3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4.3.1 黑刺沟金矿床
        4.3.2 大灶火金矿床
    4.4 密度、压力及深度估算
    4.5 激光拉曼分析
    4.6 成矿流体性质
第5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 氢氧同位素
    5.3 碳氧同位素
    5.4 硫同位素
    5.5 铅同位素
第6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6.1 矿床成因
    6.2 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
        6.2.1 成矿机理
        6.2.2 成矿模式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Magmatism and deformation times of the Xidatan rock series, East Kunlun Mountains(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昆仑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J]. 杨莉,袁万明,朱传宝,洪树炯,李世昱,冯子睿,张爱奎. 岩石学报, 2021
  • [2]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3]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 赵拓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4]特提斯地球动力学[J]. 吴福元,万博,赵亮,肖文交,朱日祥. 岩石学报, 2020(06)
  • [5]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D]. 耿国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6]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D]. 国显正.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东昆仑造山带中新生代热演化史及隆升-剥露过程研究[D]. 周波. 西北大学, 2019(04)
  • [8]东昆仑东段波洛斯太印支期花岗岩体地质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D]. 栗朋. 长安大学, 2019(01)
  • [9]东昆仑南缘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时代的限定[J]. 冯李强,顾雪祥,章永梅,何格,康继组. 地质通报, 2017(06)
  • [10]青海省昆仑河地区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D]. 冯李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标签:;  ;  ;  ;  ;  

东昆仑西大滩岩系岩浆作用及变形时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