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什总统的亚太四国之行(论文文献综述)
林利民,林东晓[1](2019)在《中美关系“新常态”析论》文中研究指明以2010年中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起点,中美关系开始向所谓"新常态"过渡。中美关系"新常态"之新,一是新在结构:中美之间"老大"与"老二"的关系规定了双方看对方时,将相对"平视"而非昔日的一俯一仰;二是新在战略模式:双方在处理与对方关系时,将更多地以如何处理与对方关系为政策目标而不限于将之视为战略手段,即是说,对双方而言,中美关系的工具性下降、目标性上升,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对于中美双方都越来越成为相对独立的最高外交目标;三是新在内容:中美之间竞争面与合作面同时扩大,更加无所不包,且在目前结构性调整及相互探索如何调适阶段,两国关系将有一个烈度较大的震荡期,竞争性更引人注目;四是新在其国际影响力: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演变,将对国际局势产生更直接、更全局性的影响、甚至更加直接决定世界发展模式、前景及战争与和平等全局性问题。如果说在奥巴马第二任期,中美关系还处在由"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阶段,双方均面临如何进行政策选择的问题,则特朗普上任后,中美关系就真正进入了"新常态"。
郭玉强[2](2017)在《21世纪初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初,日本的东亚地缘安全战略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战略转型期。谋求“普通国家”化的日本,将追求何种目标、遵循何种理念、基于何种规范、秉持何种原则设计、制定和推进东亚安全战略,已成为一个地区性的焦点问题。高调宣称“日本回来了(Japan is back)”的日本,在东亚安全中将成为“中心”还是被“边缘化”,是成为“和平的力量”还是走“军事超级大国”化的老路,再一次成为东亚国家关注日本安全的固定话题。坚持大陆还是海洋战略,谋取主导权势还是追求增加财富、迈向大日本还是小日本主义,也再一次成为思考、研究和评判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原点。从历史来看,日本的地缘安全战略设计易使之与邻国产生潜在和危险性的冲突,21世纪初的日本是否能建立起“金发姑娘共识”(goldilocks consensus)来解决这一难题仍有待观察。这种“既不太硬又不太软,既不太东方也不太西方”的大战略,是否会增强日本的自主性和威望,是否能让日本选择“自我保险的政策”而不是成为一个威胁,也是目前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有鉴于未来日本发展的不确定性、安全战略走向的非确定性,本文从日本的战略理论与历史、战略环境与认知、战略目标、原则与手段、战略设计与结构安排、未来的战略走向、战略影响与应对等六个方面,对日本的东亚地缘安全战略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在总体勾画21世纪初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全貌的同时,也从局部的变化透析日本转型的幅度、变化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在对日本历史战略、现实战略和未来战略的关联性探析中,对日本的战略选择进行了清晰定位和合理评判。除绪论外,本文共由六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从历史视角、理论视角、战略轨迹三个维度,对日本与东亚的关系及其战略进行了宏观阐释。分析了日本在东亚扮演的角色,解析了其地缘战略的思想根源,审视了日本安全战略的历史变迁与其战略布局的变化。第二章主要以东亚地缘环境变迁和日本战略调整为主线,透视战略转型期日本的外部环境认知、因应政策选择的诸多相关问题。从具体的现实层面揭示了地缘安全战略之于日本的时代意义,解析了日本战略认知、思考、定位与摸索的论争及其战略决策问题。第三章主要从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战略手段分析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和推进方式等问题。主要是从“内在本质”的层面,阐述日本总体战略架构的领域目标、关切重点、利益建构和机制偏好等问题。第四章侧重于研究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外在形态”。重点研究其战略层级结构的设计和安排。自主还是结盟、双边还是多边、国家还是地区等的战略设计,是日本基于历史独特性所形成和继承的基本框架。日美同盟的双边安排、有限的多边安全机制、地区性的安全制度建设,是日本不同安全诉求的承载体。第五章主要探讨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未来走向,据此对其进行定位。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仍处于是回归、是转向、还是整合的一个战略摸索时期;富国强兵、重构对美安全依赖成为一种趋势。两面下注的机会主义战略仍是日本惯用的做法。第六章主要从战略特征、战略效能、战略制约、战略困境等四个维度总体透视日本的战略影响,从日本战略转型的幅度、变化的程度、转变的速度等来透视其影响的广度、深度。最后,基于对日本的客观研判和理性评估,为中国设计合理、高效的应对政策提供现实可行的战略路径。
宋雨桐[3](2016)在《美国政府对APEC的政策演变及其原因》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各国经济力量发生变化,亚洲地区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重点。美国政府逐步意识到亚太地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故而调整其对外战略,将重心转移至亚太。为了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美国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亚太经合组织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在克林顿政府、布什政府以及奥巴马政府时期,三任政府不同的政策调整,对APEC的发展演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三任政府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都是为了实现美国的亚太战略,进而巩固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亚太经合组织从成立到发展,历经了一段曲折的过程,而美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将克林顿政府、布什政府及奥巴马政府,在APEC会议中采取的行动作为分析依据,研究在重大会议中,所生成的行动方针与美国的干预之间的联系,整理出美国不同政府对APEC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政策转变背后的原因。
姜志达[4](2014)在《中美规范竞合与东亚秩序重塑》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快速崛起,改变了东亚地区的权力格局与利益格局,成为东亚地区秩序重塑过程中的新因素。美国基于自身实力的相对衰弱,更加倚重规范与制度的作用,希望通过规范与规则约束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从而达到维护其在东亚霸权地位的目的。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因此也重视通过规范与制度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两国围绕规范的创建与推进展开了竞争。与此同时,作为亚太最为重要的两个国家,中美有维持东亚地区和平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国责任,因此,中美在规范竞争的同时也进行着规范合作。由于两国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双方在东亚的竞争也是克制的,有限度的,不会导致地区的失序,相反,中美规范竞争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融合与妥协的过程,这表明双方对对方的存在都采取了包容的态度。由于东亚的历史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呈现出一种混合秩序的特征,即权力秩序与规范秩序同时在东亚并存并发挥作用。它们之间互为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东亚未来的国际秩序。作者从理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东亚规范与权力的考察,得出三种秩序模型。第一种秩序是“两极化”地区秩序,这相当于当前的东亚地区秩序;第二种地区秩序是“二元兼容,规范平衡”地区秩序,是本地区多数国家追求的一种地区秩序,也是中长期内东亚地区可能实现的一种秩序。第三种秩序是“一元化规范治理”。在这种秩序类型下,地区国家之间以及中美之间的互信程度较高,规范在地区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地区秩序更多的是一种规范治理秩序。这是东亚国际秩序的远景目标,也是一种理想的秩序形式。作者选取中美规范竞争和规范合作各三组案例,对秩序规范之间的竞争、合作与融合进行实证研究,并从中推导出今后东亚地区的可能的秩序模式。在结论部分,作者认为围绕规范创建及推进是当前东亚秩序转型斗争的焦点。在东亚地区秩序转型过程中,要辩证看待权力的作用,同时要确保中美两国在东亚的良性竞争。
王红娇[5](2013)在《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战略及对中国的影响》文中认为东亚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它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战略意义突出,该地区从古至今就是各大国之间利益的交汇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东亚各个大国的迅速崛起,其经济地位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中开始凸显。特别是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其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开始动摇。金融危机后上台的奥巴马看到了东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在对外战略中重视东亚,在对冷战后美国历代政府东亚战略进行总结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美国这一东亚战略的调整必将带来世界格局的转变,而如今,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正在迅速崛起,必将会成为影响美国东亚战略的关键性因素。同时美国东亚战略也必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政府对此应该做出相应的对策。
马红山[6](2013)在《冷战后美国对东盟政策的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盟自1967年成立以来,其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进过程。在冷战期间,东盟被美国视为战略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东南亚成为美苏全球争霸的重要地区。冷战结束后,世界明显出现了政治多极化、经济集团化和安全机制国际化的趋势,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都在重新进行利益定位,调整对外战略。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自然也不例外。冷战后随着亚太地区的崛起,美国的目光逐渐向东转移,尤其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使美国进一步认识到了东盟的战略地位。2009年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战略重心逐渐东移,其与东盟的关系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并对亚太地区的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主要运用国家利益理论,对冷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对东盟政策做出评析,并重点分析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后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冷战后美国对东盟政策的理论基础,即国家利益理论,对国际关系领域中三种主流理论的国家利益观点作出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国家利益的概念和划分,并对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分析冷战后美国对东盟政策的演变作一个全面的理论准备。第二部分对冷战后美国对东盟政策作全面的概括与分析。从布什的“太平洋共同体”到克林顿的“新太平洋共同体”;从小布什的亚太新战略到奥巴马的“重返东南亚”。美国正全方位、强有力地参与亚太事务,并谋求在本地区的主导权。第三部分作为文章重点,论述冷战后美国调整东盟政策的原因。涉及两个方面,分别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美国与盟国的关系、防止敌对霸权的出现、安全等领域,以及中、日、印、俄等地区性大国对东南亚的争夺。第四部分为冷战后美国对东盟政策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分析。此部分为文章难点。其中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中国的应对策略涉及中国外交原则、中美安全关系、中国与邻国的关系等,这也是对如何更好地处理中国、美国、东盟三角关系的思考。
周圣[7](2012)在《东南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与美国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地区性问题的凸显,导致地区主义的兴起,东南亚地区也不例外。由于具体的安全、历史、文化等因素,东南亚地区主义机制的建立无法摆脱美国这一域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迥异于欧盟机制的特点。东南亚地区主义机制的建立必须加深对文化和文明多样性的认知。本论文选取了新地区主义作为理论框架,通过美国对该地区的多边、双边和区域组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合作与安排以及主要代表国家的不同战略考量,试图对该地区的地区发展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地区主义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新地区主义在东南亚的兴起无疑为东南亚政治和经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发展和丰富了地区合作的理念,并推动着东南亚一体化的进程。东南亚一体化也为新地区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东南亚地区合作的未来。在新地区主义的影响下,东南亚政治经济合作的结构建立和发展起来,它们已经成为东南亚经济政治共同体的雏形。但是现阶段东南亚政治经济合作的发展却因为东南亚地区制度的缺失以及受到大国利益牵制而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美国因素的影响。美国在该地区拥有无可比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通过与地区国家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自由贸易伙伴关系和其主导的各种多边合作框架,如跨太平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来对冲其他大国和俄罗斯和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以及地区发展对其产生的离心力,以保证其在东南亚地区触手可及的影响,为其全球战略目标服务。从本文借助国际关系理论对新地区主义发展的理解,分别从东盟这最大的地区组织本身以及其成员国的视角对东南亚地区发展主义中的美国因素、地区发展战略和东南亚各国的发展路线等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试图对该地区的新地区主义的走势提出自己的看法。
刘中伟,沈家文[8](2012)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研究前沿与架构》文中研究说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似乎将成为亚太地区新的竞争性区域合作机制。TPP以成员国全面零关税、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和环保等议题为特点,提出建立高质量和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已吸引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亚太九国参加协议谈判。在TPP建立过程中,美国企图重获亚太经济主导权的意图明显;日本虽积极参与,但自身困难重重;东盟在巩固现有基础上,并不排斥新机制出现。当前,美国主导TPP势头正盛,但其发展态势并不明朗,TPP谈判仍将面临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和技术问题的双重障碍以及日本能否顺利加入等问题;当前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局势,使中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宜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完善和巩固现有区域合作战略以积极应对TPP的发展。未来,中国与美日韩以及东盟等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受TPP的实质影响将成为新一轮研究重点。
李华[9](2005)在《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 ——一种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朝鲜战争结束后,基于1953年7月签署的停战协定而建立起来的半岛停战机制阻止了战争的再度爆发,维持了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从而为朝鲜半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但停战机制本质上是一种缺乏内在稳定性的机制。首先,签署停战协定只是当时的冲突双方一种临时的安全安排。由于没有签署最后的和平条约,意味着停战双方在法律上并没有真正结束交战状态。其次,作为全球性冷战体系的一部分,停战机制本质上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全球均势对抗体制在东北亚地区的体现,一方面,它受制于冷战安全格局,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会随着国际安全格局的演化而演变。 半个多世纪以来,停战机制遭遇过严峻挑战。朝鲜方面曾多次要求驻韩美军撤出朝鲜半岛,由美朝双方签署和平条约,以新的安全机制来取代停战机制。联合国大会也曾通过决议要求解散“联合国军”。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朝核危机本质上是半岛原有安全机制失衡的表现,并由此导致了诸多安全困境。1953年7月签订的《朝鲜半岛停战协定》虽然作为维持这一地区战略稳定的机制仍继续存在着,然而,50年前基于均势政治理念建立的这一半岛战略稳定机制的作用现在已经发挥到尽头。因为作为这一战略稳定基础的大国关系早已改变,停战机制的监督和保障功能也已经基本丧失殆尽。由中美朝韩参加的四方会谈和现在的六方会谈都未能就将朝鲜半岛停战机制转变为和平机制做出适时的安排。因此,冷战后的半岛冷战格局依旧,朝鲜半岛安全前景仍在未定之天。如何建立新的朝鲜半岛安全机制以保障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的和平与战略稳定已成为国际社会一项紧迫的课题。 朝鲜半岛的现有格局实际上是一个地区性多边战略框架,但因为该地区并没有完全脱离冷战格局,所以还远不是一个稳定的安全架构。未来半岛新的战略稳定机制的构建除了朝韩两个当事国之外,仍然离不开美、中、俄、日等半岛周边各大国的参与。现在的情形是,各周边大国在保持半岛稳定方面有共同利益,但在未来朝鲜半岛按照谁的意图、沿着什么途径、以什么步骤建立新的安全机制、最终引领半岛走出冷战的问题上,各大国之间尚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分歧、竞争和摩擦。因此,在朝鲜半岛维护现有的停战机制、同时以新的思维寻求建立持久和平的半岛安全机制,仍是有关各方的长期任务。 后冷战时代的朝鲜半岛为什么要建立新的安全机制?未来的半岛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安全机制以及如何去建构一个合理有效的半岛安全机制?这正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从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两个方面,从三个层次对此问题
谢奕秋[10](2003)在《布莱尔:亚太魅影》文中研究说明 7月中下旬,英国首相布莱尔在美国东部和东亚六个城市(华盛顿、东京、汉城、北京、上海、香港)之间穿梭访问,适逢“伊拉克情报门”关键人物戴维·凯利尸陈绿野,向星条旗看齐的米字旗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尽管如此,布莱尔还是
二、布什总统的亚太四国之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什总统的亚太四国之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关系“新常态”析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关系的轨迹与“常态” |
二、中美关系“新常态”的内涵与特点 |
三、中国如何应对中美关系“新常态”? |
(2)21世纪初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重点与难点 |
六、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历史、理论和战略审视 |
第一节 历史视角:东亚国际体系变迁与日本的角色 |
一、东亚国际体系的存在形态及其历史演进 |
二、东亚国际体系中日本的身份与身份悖论 |
三、联盟与东亚国际体系中日本的战略角色 |
四、大国的东亚治理强度与日本的安全模式 |
第二节 理论视角:日本地缘政治安全理论解析 |
一、日本地缘政治学的形成及其演进 |
二、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发展 |
三、日本地缘政治理论核心概念及其辨析 |
第三节 战略轨迹: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历史变迁 |
一、延续与断裂: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由战前向战后的转向 |
二、依赖与自主: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由冷战向后冷战的转变 |
三、渐变与激变:21 世纪初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论争 |
第二章 东亚地缘安全环境变迁与日本的战略认知 |
第一节 中国崛起与日本的战略忧虑 |
一、21 世纪初中国崛起态势评估. |
二、日本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忧虑 |
第二节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与日本的战略考量 |
一、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
二、日本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考量 |
第三节 东亚地区纷争与日本的战略选择 |
一、东亚合作路径之争与日本的战略选择 |
二、钓鱼岛主权争端与日本的战略选择 |
三、南海问题与日本的战略选择 |
第三章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目标、原则与手段 |
第一节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 |
一、国家利益与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目标 |
二、威胁认识与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目标 |
三、盟国需求与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目标 |
四、未来安全需求与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目标 |
第二节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指导原则 |
一、“吉田主义”与“一国和平主义”原则 |
二、“威胁基础”转向“能力基础”的安全战略原则 |
三、“安倍主义”与“积极的和平主义”原则 |
第三节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手段 |
一、日本东亚战略手段的“平衡”与“失调” |
二、综合安全保障与综合性的战略手段 |
三、国家安全战略与统合性安全手段 |
第四章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设计 |
第一节 国内基础:安全法制突破与防卫态势的转型 |
一、安全法制突破:从安保法到新安保法 |
二、防卫态势的转型:从消极性防御向进攻性防御 |
第二节 双边同盟:日美同盟强化与防卫合作新方针 |
一、日美同盟的强化:重新定义在东亚安全中地位 |
二、防卫合作新指针:日美军事一体化的新路线图 |
第三节 多边架构:准联盟的扩展与菱形安全共同体 |
一、准联盟的扩展:日本与韩、澳、印的多边合作 |
二、菱形安全共同体:“亚洲版北约”的雏形 |
第四节 机制整合:地区安全体制结构与TPP的构建 |
一、“地区安全体制结构”与东亚安全 |
二、日本构建东亚“地区安全体制结构”的基本形态 |
三、TPP与日本“东亚地区安全体制结构”的塑造 |
第五章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未来走向 |
第一节 战略回归:富国强兵与地缘战略地位的重构 |
一、日本在东亚地缘战略地位的重构 |
二、日本东亚地区主导权谋求的战略基石 |
第二节 战略转向:依附强者与地缘战略角色的重塑 |
一、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基轴的再稳固 |
二、日本东亚地缘战略角色的重塑 |
第三节 战略整合:“两面下注”与地缘战略空间的拓展 |
一、日本对华“两面下注”政策的内涵 |
二、日本采取对华“两面下注”政策的动因 |
三、日本对华“两面下注”政策的未来走向 |
第六章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影响及中国的战略应对 |
第一节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基本特征与战略效能 |
一、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基本特征 |
二、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效能 |
第二节 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制约与战略困境 |
一、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制约 |
二、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困境 |
第三节 中国对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战略应对 |
一、中国崛起层面 |
二、中日关系层面 |
三、东亚地区层面 |
四、国际体系层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美国政府对APEC的政策演变及其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本课题研究的路径、方法、主要问题、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酝酿发展及其与美国的关系 |
第一节 APEC的产生与发展 |
一、APEC产生的历史追溯 |
二、APEC的成立及发展 |
三、APEC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及作用 |
第二节 美国在APEC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 |
一、积极倡导APEC会议,提升组织层次 |
二、美国在APEC发展中施加的消极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政府对APEC的政策演变 |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的APEC政策 |
一、积极的APEC政策——“新太平洋共同体”的出台 |
二、EVSL计划与APEC的发展 |
第二节 小布什政府时期的APEC政策 |
一、利用APEC缓解经济压力 |
二、将反恐议题引入APEC会议 |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时期APEC政策的调整 |
一、从经济泥潭中走出来的APEC政策 |
二、利用TPP重新主导亚太经济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对APEC政策改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美国经济利益的拓展与需要 |
一、对外经济的实际需要 |
二、构筑亚太经济新战略 |
第二节 美国亚太战略的需求 |
一、防止被亚太地区新出现的区域制度排除在外 |
二、将APEC作为实现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平台 |
第三节 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
一、克林顿政府的全球战略 |
二、小布什政府的安全战略 |
三、奥巴马全球战略的调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4)中美规范竞合与东亚秩序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梳理以及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基本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规范与秩序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第二节 规范在东亚秩序转型中的作用 |
第三章 中美主权与干涉规范竞争 |
第一节 中国维护主权规范的努力 |
第二节 美国极力推行干涉规范 |
第三节 中国关于主权和干涉的辩证观 |
第四章 中美多边安全合作与同盟规范竞争 |
第一节 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多边安全合作 |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扩大亚太同盟体系 |
第三节 美国对多边安全合作的态度转化 |
第五章 中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竞争:亚太机制 vs 东亚机制 |
第一节 美国倡导 TPP 合作机制 |
第二节 中国支持 RCEP 合作机制 |
第三节 两种经济规范之间的竞争与融合 |
第六章 中美在东亚的防扩散规范合作 |
第一节 美国的防扩散政策与实践 |
第二节 中国在防扩散问题上的政策与实践 |
第三节 中美防扩散合作 |
第七章 中美反恐规范合作 |
第一节 美国的反恐政策与实践 |
第二节 中国的反恐政策与实践 |
第三节 中美两国反恐合作 |
第八章 中美在气候变化的规范合作 |
第一节 中国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实践 |
第二节 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 |
第三节 中美气候变化合作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战略及对中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
四、 研究的方法 |
五、 论文的基本框架与写作思路 |
第一章 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调整(老布什——小布什) |
一、 老布什政府的东亚战略 |
(一) 政治上:强化同盟,改善中美关系 |
(二) 经济上,推进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进程 |
(三) 安全上,调整军事部署,推行“合作性戒备战略” |
二、 克林顿政府的东亚战略 |
(一) 经济上,在重视中国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东亚经济的发展 |
(二) 政治上,借民主与人权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实行“和平演变” |
(三) 安全上,加强美军在东亚的军事存在,塑造稳定环境,强化其战略地位 |
三、 小布什政府的东亚战略 |
(一) 政治上,加强并发展同盟,改善中美关系为其反恐战争寻求支持者 |
(二) 经济上,积极参与并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促使东亚国家进一步向美国开放市场 |
(三) 安全上,加大对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战略重心向东太平洋转移 |
第二章 奥巴马政府东亚战略的调整 |
一、 奥巴马政府东亚战略调整的动因 |
(一) 内部原因 |
(二) 外部原因 |
二、 奥巴马政府东亚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 |
(一) 强化同盟,开展“巧实力外交”从政治上高调重返东亚 |
(二) 推动东亚地区多边区域经济合作,增加与东盟国家的互动,从经济上重返东亚 |
(三) 加强与传统盟国的军事联系,寻找新型军事关系,从军事上重返东亚 |
(四) 逐步改变小布什时期的单边强势外交,开展双边、多边和区域外交,其外交手段更加灵活务实 |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东亚战略对中国的影响及我国的战略选择 |
一、 奥巴马政府东亚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
(一) 积极影响 |
(二) 消极影响 |
二、 中国的战略选择 |
(一) 协调经济发展,保持国内稳定 |
(二) 增强军事实力,加强国防建设,做好军事上的准备 |
(三) 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
(四) 对外关系上,积极开展外交提升国际地位,创造稳定外部环境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冷战后美国对东盟政策的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0.1.1 选题的背景 |
0.1.2 选题的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4 难点和创新点 |
1 国家利益理论 |
1.1 国际政治主流理论的国家利益观 |
1.1.1 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观 |
1.1.2 自由主义的国家利益观 |
1.1.3 建构主义的国家利益观 |
1.2 国家利益的一般问题 |
1.2.1 国家利益的概念 |
1.2.2 国家利益的划分 |
1.2.3 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 |
2 冷战后美国对东盟政策的演变过程 |
2.1 冷战期间美国对东盟政策简要回顾 |
2.2 布什政府时期 |
2.2.1 “太平洋共同体” |
2.2.2 与东盟关系的变化 |
2.3 克林顿政府时期 |
2.3.1 “新太平洋共同体” |
2.3.2 与东盟关系的变化 |
2.4 小布什政府时期 |
2.4.1 亚太新战略 |
2.4.2 与东盟关系的变化 |
2.5 奥巴马政府时期 |
2.5.1 高调“重返亚太” |
2.5.2 与东盟关系的变化 |
3 冷战后美国对东盟政策演变的原因分析 |
3.1 东盟地区的战略价值 |
3.1.1 安全战略价值 |
3.1.2 经济战略价值 |
3.2 美国国家利益 |
3.2.1 美国的经济利益 |
3.2.2 确保美国盟国的生存 |
3.2.3 防止敌对霸权的出现 |
3.2.4 安全问题 |
3.3 大国对东南亚的争夺 |
4 美国调整东盟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
4.1 对中国的影响 |
4.1.1 对中国的有利影响 |
4.1.2 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
4.2 中国的应对策略 |
4.2.1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
4.2.2 塑造中美安全关系 |
4.2.3 继续推进睦邻外交,巩固与亚太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
4.2.4 发展自身的综合国力,增强应对外部压力的实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东南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与美国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新地区主义在东南亚的发展 |
第一节 新地区主义理论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东南亚地区主义的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新地区主义在东南亚的发展 |
第三章 美国对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影响 |
第一节 美国的重要性 |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对东南亚地区主义态度的演变 |
第三节 美国对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发展的应对战略 |
第四章 美国影响东南亚地区主义的途径 |
第一节 多边主义途径: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为例 |
第二节 双边主义途径:以美新自由贸易协定为例 |
第三节 区域组织途径:美国东盟政策的不断调整 |
第五章 东南亚国家对新地区主义的反应 |
第一节 新加坡的东盟政策与实践 |
第二节 菲律宾的东盟政策与美国因素 |
第三节 马来西亚与东盟的合作与分歧 |
第四节 印尼立足东盟的地位和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研究前沿与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TPP的产生、发展背景与主要内容和特征 |
(一) TPP的发起、演变与发展 |
(二) TPP谈判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
TPP相关问题的研究前沿 |
(一) 美国推动TPP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动因分析的视角 |
1. 美国推动TPP发展的表层意图和动因分析 |
2. 美国推动TPP发展的长远战略意图和动因分析 |
(二) 东亚主要国家对于TPP意图的分析视角 |
1.日本 |
2.韩国 |
3. 东盟 |
(三) TPP发展的制度特征、新标准与技术议题和经济效应视角 |
1. 对TPP参与国制度特征影响的讨论 |
2. TPP谈判中新标准和相关技术议题的讨论 |
3. TPP战略对亚太相关国家经济影响的讨论 |
(四) 对中国应对TPP发展策略分析的视角 |
1. TPP的不断发展与美国介入对中国政策影响的分析 |
2. 对中国应对TPP发展的战略和具体措施的分析 |
TPP发展趋势展望 |
(一) TPP谈判面临技术议题和标准过高的阻碍, 理想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 |
(二) 美国国内经济形势严峻, 日本产业界争执不断, TPP推动力仍显不足 |
(三) TPP“倒逼”中国内外统筹发展, 或促中国稳健推进东亚贸易自由化 |
(四) 后续TPP谈判中东亚国家间双边贸易关系变化将成为研究重点 |
(9)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 ——一种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动机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结构与内容 |
第一章: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范式 |
第二章: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特征及安全涵义 |
第一节 亚太安全战略格局中的朝鲜半岛 |
第二节 朝鲜半岛安全与大国地缘政治 |
第三节 朝鲜半岛地缘政治结构的历史演变 |
第三章:冷战期间朝鲜半岛安全机制分析 |
第一节 冷战时的停战机制:功能与性质 |
第二节 演变中的停战机制:局限与缺失 |
第三节 冷战后的停战机制:挑战与困境 |
第四章:朝核危机与朝鲜半岛安全机制 |
第一节 朝核危机原因及影响 |
第二节 朝鲜核边缘政策分析 |
第三节 美国反恐战争与朝鲜半岛安全 |
第四节 朝核危机发展前景 |
第五章:朝鲜半岛安全机制构筑探索 |
第一节 多边主义理论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 |
第二节 朝鲜半岛新安全机制建立之原则、目标与步骤 |
第三节 构筑朝鲜半岛新安全机制之相关国家立场 |
第四节 朝鲜半岛新安全机制构筑探索尝试 |
第六章 朝鲜半岛安全机制建立前景展望 |
第一节 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范例分析 |
第二节 建立朝鲜半岛新安全机制的有利因素 |
第三节 建立朝鲜半岛新安全机制的不利因素 |
第四节 朝鲜半岛新安全机制建立前景展望 |
第七章:中国与朝鲜半岛新安全机制构筑 |
第一节 中国与朝鲜半岛安全关系的历史考察 |
第二节 冷战后中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利益分析 |
第三节 中国参与建立朝鲜半岛新安全机制的战略对策 |
结语 超越冷战——走出朝鲜半岛安全困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布什总统的亚太四国之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关系“新常态”析论[J]. 林利民,林东晓. 国际论坛, 2019(03)
- [2]21世纪初日本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研究[D]. 郭玉强. 吉林大学, 2017(09)
- [3]美国政府对APEC的政策演变及其原因[D]. 宋雨桐. 黑龙江大学, 2016(03)
- [4]中美规范竞合与东亚秩序重塑[D]. 姜志达. 外交学院, 2014(02)
- [5]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战略及对中国的影响[D]. 王红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3)
- [6]冷战后美国对东盟政策的评析[D]. 马红山. 辽宁大学, 2013(03)
- [7]东南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与美国因素[D]. 周圣.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8]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研究前沿与架构[J]. 刘中伟,沈家文. 当代亚太, 2012(01)
- [9]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 ——一种理论分析[D]. 李华. 复旦大学, 2005(07)
- [10]布莱尔:亚太魅影[J]. 谢奕秋. 南风窗, 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