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氨基酸体系的伏安行为研究

稀土-氨基酸体系的伏安行为研究

一、稀土-氨基酸体系的伏安行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华庆,王卫东[1](2018)在《稀土(La,Yb)-L-赖氨酸-5-氟尿嘧啶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乙醇-水介质60℃水浴条件下合成了稀土(La,Yb)-L-赖氨酸-5-氟尿嘧啶三元配合物,利用滴定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差热等方法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RE[(L-Lys)(5-Fu)Cl3]·2H2O (RE=La,Yb)。重点研究了配合物在铂盘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发现配合物以HAc-NaAc缓冲溶液(pH≈6. 5)为底液,在设定电位范围(-0. 30~-0. 85 V)受扩散步骤控制,是准可逆的电化学行为。该配合物能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发生相互作用,二者可能结合产生一种无电化学活性的物质。

李超群[2](2013)在《冲孔钢带电解加工和镍电沉积工艺及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流材料是组成电池的重要部件。本文选取冲孔钢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减薄、表面粗糙化、镍沉积和热处理工艺改善冲孔镀镍钢带的性能。首次应用电解加工方法同步实现了冲孔钢带的减薄和表面粗糙化。减小冲孔钢带(钢带)的厚度,能更好地解决极板的卷绕性能,提高单位体积内活性物质的载量,增大电池的容量;加大冲孔钢带表面粗糙度,从而增大其比表面积,能改善沉积层与冲孔钢带结合强度,增强与活性材料的粘结性,减小接触电阻和电化学极化,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对于0.045mm冲孔钢带在最优电解加工条件下,厚度减小了16.56μm;电解加工后表面粗糙度由0.23μm增加到0.491μm,表面残余应力由102.5Mpa降至24.87Mpa。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和E-pH图,通过加入抗坏血酸,增强了电解加工溶液的稳定性,详细分析了抗坏血酸还原Fe3+离子的反应机理,推导出动力学方程,计算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是5.5688(mol/L)-1.min-1。抗坏血酸可重复使用,无毒、对环境友好。利用柠檬酸钠较高的缓冲容量和配位性质,结合镍-柠檬酸钠体系电位-pH图,成功地实现了用柠檬酸钠取代硼酸用作镍沉积溶液的缓冲剂,消除了硼酸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在pH=3-5范围内,硼酸和柠檬酸钠镀镍溶液的缓冲容量分别是0.01lmol/L和0.025mol/L,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钠是一种优良、实用和对环境友好的硼酸替代品,柠檬酸钠镀液是具有电流效率高、缓冲容量大、分散能力好、电导率高和极化度大的性能良好的电解液。首次用电化学阻抗技术研究了柠檬酸钠镀镍溶液中镍的电沉积行为,沉积过程分两步得到两个电子,其中第一个得电子转移步骤是速度控制步骤,反应中生成了一价镍离子的吸附态的电活性中间产物Ni(OH)ads,而且吸附态的中间产物是以电感的形式影响电极反应的阻抗。从理论上推导了电极反应速度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实验验证,得出了动力学参数为:阴极过程Tafel斜率为0.142V,表观传递系数α=0.49,交换电流密度是7.56×10-6A/cm2,反应级数为ZNi2+=1,在pH=2-5的缓冲溶液中,OH-浓度对电极反应速度影响不大,Ni(OH)ads覆盖率0不能忽略,表观活化能平均值为50.3kJ/mol.首次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了柠檬酸钠镀镍溶液中镍电结晶规律。在低过电位下(-0.9~-1.0V),Ni初期电结晶成核/生长过程遵循三维连续成核机制;高过电位下(-1.1~-1.5V),镍的初期电结晶成核/生长方式遵循瞬时成核机制。在两种模式下分别计算出镍离子的扩散系数D为(1.63±0.48)×10-7cm2·s-1和(1.074±0.093)×10-6cm2.s-1.柠檬酸钠对镍垂直于基体表面方向的生长速率有妨碍作用,而硫酸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检测了冲孔镀镍钢带的性能,硬度、结合强度、孔隙率和腐蚀试样评级都符合《可充电电池用冲孔镀镍钢带》标准要求。在优化条件下得到的表面粗糙度是0.41μm。用浸泡法、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对冲孔镀镍钢带的抗腐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冲孔镀镍钢带极化电阻大,腐蚀电流小,电荷转移阻抗高,腐蚀速度小,抗腐蚀性强,从镍-柠檬酸钠溶液中得到的冲孔镀镍钢带改善了抗腐蚀性能。粗糙腐蚀是引起腐蚀速度加快的原因之一。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XPS证实冲孔镀镍钢带在5%NaCl溶液腐蚀介质中有钝化膜形成,认为冲孔镀镍钢带具有较好的耐蚀性能原因是:镍沉积层的包覆隔离作用,阻止了冲孔钢带基体与腐蚀介质的直接接触;而钝化膜形成,在试样表面产生较致密的钝化保护,降低了腐蚀反应的电流密度。采用EDS分析方法,测量了镀镍钢带热处理后的Fe和Ni浓度分布曲线,通过应用玻尔磁曼-俣野法计算出不同温度和浓度下的铁镍互扩散系数,计算出不同铁浓度时的频率因子、扩散活化能。应用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方法测试了镀镍钢带不同热处理工艺后的防腐性能,热处理工艺改善了镀镍钢带的耐腐蚀性和抗溶液渗透性,当表面露铁率超过30%,抗腐蚀性显着下降。图179幅,表68个,参考文献295篇。

王卫东,李登科,李晓慧,胡远亮,陈灵,陆江林[3](2012)在《铒(Er)-L-组氨酸-邻菲啰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乙醇介质中,合成了铒(Er)-组氨酸(L-His)-邻菲啰啉(Phen.H2O)三元稀土配合物,利用摩尔电导率、络合滴定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和热重-差热(TG-DTA)等分析测试,推测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Er(L-His)3Phen]Cl3.3H2O。初步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其中稀土配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抑制效果更好。并通过循环伏安测定了配合物在铂盘工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HAc-NaAc缓冲溶液(pH≈6.0)中ErCl3.6H2O和配合物{[Er(L-His)3Phen]Cl3.3H2O}在-0.3 V~-1.0 V(vs.SCE)电位范围内均表现出电化学活性,配合物的电化学活化中心是Er3+,该配合物为准可逆体系,且配合物的还原峰电流与浓度和扫描速率呈现递增关系。

马永钧[4](2012)在《含铕、钕金属杂多核氰桥混配聚合物化学修饰铂电极的电催化与分析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博士学位论文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两种含配位稀土离子甘氨酸合铕(Eu(Ⅲ)(Gly)x)和邻苯二甲酸合钕(Nd(Ⅲ)(o-phth)x)成份的金属杂多核氰桥混配聚合物化学修饰铂电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此类修饰电极的电催化行为、并探讨了其在分析应用方面的特性。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电化学沉积法成功制备了铕-铁-铬酸根类普鲁士蓝修饰铂电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固体表面荧光等技术对修饰物的材料性质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CV)、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该聚合物修饰铂电极上Ru(bpy)32+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发现在0.40mol/L的硝酸钾电解质溶液中,Ru(bpy)32+在这种无机聚合物修饰铂电极上呈现出稳定、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伏安特性,用方波伏安法测得其催化氧化峰电流与Ru(bpy)32+浓度在0.001-1.0m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催化氧化效率提高至裸铂电极的3.5倍左右。同时发现,该修饰电极上发光探针分子Ru(bpy)32+的ECL总发光强度也相应得到提高。据此,提出了一个可以合理解释修饰电极表面上Ru(bpy)32+电致化学发光现象的新机理模型。作为分析应用可能性探索,发现当此修饰电极作为柱端电致化学发光-毛细管电泳联用分析仪的检测工作电极时,可使CE-ECL法检测探针物质三丙胺(TrPA)和三乙胺(TEA)样品的分析灵敏度提高约1个数量级。2、用电沉积法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钕-铁-钼酸根金属杂多核氰桥配位聚合物修饰铂电极(Nd(Ⅲ)(o-phth)x-Fe-MoO42-/Pt),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X-ray粉末衍射(XRD)等技术对修饰物的材料性质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此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和对CO等毒性中间体的耐受能力。采用弱酸性介质,用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安培法(CA)研究发现,乙醇在此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反应有5个明显的伏安峰存在。伏安法实验数据分析表明,阴极化扫描过程中乙醇的反扫氧化峰具有扩散控制的动力学特征,其成因可能源于乙醇经一步协同脱氢形成乙醛的反应。在此基础上推断乙醇在该修饰电极上可能遵循不同的脱氢机理,提出了一个可合理解释乙醇电催化氧化反应的脱氢机理新模型。3、以两步电化学沉积法成功制备了新型铂微粒/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复合修饰铂电极(Pt-particle/Nd(Ⅲ)(o-phth)x-Fe-MoO42-/Pt),用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安培法(CA)研究了甲醇在该类普鲁士蓝复合修饰铂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修饰电极基底上,由于铂微粒的分散均匀度好、铂的担载量适中,该复合修饰铂电极对甲醇有高效的电催化氧化作用。在弱酸性条件下,对0.25mol/L甲醇而言,其阳极化扫描过程中甲醇催化氧化峰的最高电流密度可达到120mA/cm2。此外,根据伏安实验数据分析,对涉及甲醇氧化反应四个相关伏安峰的性质分别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以此为据,推断甲醇在铂微粒/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复合修饰铂电极的脱氢过程符合PtOH中间体促进下的多步单电子转移机理模型。

李伟[5](2010)在《谷氨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特性和理论研究》文中认为蛋白质是构成一切细胞和组织结构必不可少的成分,它是人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是构建生物机体的众多生物活性大分子之一,是构建细胞、修复组织的基础材料。肾上腺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传递物质,它控制着神经系统进行一系列生物反应及神经化学过程。研究氨基酸分子与肾上腺素的相互作用,对于推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五种氨基酸对肾上腺素电化学氧化的影响,着重讨论了谷氨酸在不同体系中对肾上腺素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并辅助于量子化学方法对谷氨酸与肾上腺素形成的氢键复合物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利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在盐酸体系中对肾上腺素电子转移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五种氨基酸阻碍肾上腺素电子传递的能力顺序为: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它们与肾上腺素结合成超分子化合物的能力依次增强,使得肾上腺素与电极的电子交换更加困难,能更好的抑制肾上腺素的氧化。其次,运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盐酸体系中不同浓度谷氨酸和氯化钠对肾上腺素电子转移性质的影响;运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在B.R.缓冲溶液以及pH=7.4的生理介质KRPB中谷氨酸对肾上腺素电子转移性质的影响以及肾上腺素的氧化反应历程。实验表明:①谷氨酸和氯化钠对肾上腺素的氧化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谷氨酸和氯化钠浓度的增大,抑制肾上腺素氧化的能力增强。②在强酸性溶液中,肾上腺素为单步电子转移过程,只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当pH>1.8时,成为多步反应机理,并在弱酸性溶液中符合ECCECE机理,此时可产生五个峰,有两对氧化还原峰;当溶液为中性介质时,只产生四个峰,也有两对氧化还原峰。最后,用量子化学方法中的DFT-B3LYP方法对谷氨酸与肾上腺素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作了理论研究,在B3LYP/6-31+G(d)基组水平上,优化了它们形成的超分子结构,并且获得了相关的结合能、键长、键角、红外光谱等参数。氢键的形成对肾上腺素的羟基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其苯环上相邻的羟基(-OH)上的H难以脱去,降低了体系的能量,增加了肾上腺素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肾上腺素的氧化,并且结合结构参数和能量,解释了有关实验现象。

陈媛媛[6](2009)在《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伏安特性及理论研究》文中指出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它是与生命、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是构建生物机体的众多生物活性大分子之一,是构建细胞、修复组织的基础材料。肾上腺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传递物质,它控制着神经系统进行一系列生物反应及神经化学过程。研究氨基酸分子与肾上腺素的相互作用,对于推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五种氨基酸对肾上腺素电化学氧化的影响,着重讨论了苯丙氨酸对肾上腺素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并辅助于量子化学方法对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形成的氢键复合物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在盐酸体系中对肾上腺素电子转移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几种氨基酸对肾上腺素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肾上腺素的氧化,从而改变了肾上腺素的循环伏安特征,并且氨基酸的结构对肾上腺素的氧化能力有一定影响。盐酸溶液中,不同结构的氨基酸抑制肾上腺素氧化的能力顺序为: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其次,选用不同pH、不同的溶液组成及铂电极、玻碳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苯丙氨酸在盐酸体系中对。肾上腺素电子转移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pH的盐酸体系、盐酸.氯化钠缓冲溶液体系、B.R.缓冲溶液以及pH=7.4的生理介质KRPB中,苯丙氨酸均对肾上腺素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肾上腺素的氧化。随着pH的增大、苯丙氨酸浓度的增大,肾上腺素氧化峰电位正移,还原峰电位负移,峰电流减小,肾上腺素的循环伏安特征以此发生了改变。最后,用量子化学方法中的DFT-B3LYP方法对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作了理论研究,优化了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形成氢键复合物的几何构型,对形成的各种氢键复合物通过比较成键前后的一系列参数进行了理论探讨。气相中苯丙氨酸能与肾上腺素形成9种1:1氢键复合物,液相中则是形成5种。氢键的形成对肾上腺素的羟基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其苯环上相邻的羟基(-OH)上的H难以脱去,降低了体系的能量,增加了肾上腺素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肾上腺素的氧化,并且结合结构参数和能量,解释了有关实验现象。

周爱群,陈梦,李志华[7](2008)在《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十几年来,有关稀土与氨基酸固体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研究已有较多报道。研究稀土与氨基酸的作用,可为了解稀土与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作用,进而了解稀土的生物效应提供理论基础。该文对稀土-氨基酸体系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张林群[8](2007)在《稀土及其配合物与微过氧化物酶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可以促使农作物增产和品质的改善,稀土微肥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生物机理的研究表明,稀土离子在合理浓度下使用,可以改善农作物抗病毒的能力,可以促进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的转化,还可以刺激细胞的生长,提高一些诸如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歧化酶(SOD)等酶的生物活性,但其化学机理尚不明白,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酶具有高化学活性、结构复杂性、构象易变性等特点,使研究这些酶与稀土离子相互作用比较困难。因此,本论文选取了与微过氧化物酶具有相似活性中心和生物活性的微过氧化物酶-11(MP-11)、微过氧化物酶-8(MP-8)作为模型化合物,以Eu3+为代表性的稀土离子,通过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电化学方法和电喷雾质谱等手段研究了MP-11、MP-8和氯化血红素与Eu3+的相互作用,并且还研究了稀土三元配合物与Eu3+的相互作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稀土离子及其配合物与酶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Eu3+与MP-11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1)当MP-11溶液中加入Eu3+后,由于稀土离子易与氧键合,加上MP-11分子中血红素卟啉环上的2个丙酸基团的羧基氧暴露程度大和带负电荷,Eu3+优先与MP-11分子中这2个羧基氧发生键合作用,形成配合物。由于这2个丙酸基团离卟啉环较近,因此,Eu3+与这2个羧基氧的键合使血红素卟啉环的非平面性增加,π-π*跃迁所需要的能量减少,但π-π*电子跃迁几率降低。由于肽链中氢键的形成,肽链上的羰基基团被包埋在肽链的疏水基团中,所以,Eu3+基本上没有与MP-11肽链中的羰基氧发生键合作用。(2)电喷雾质谱研究发现,MP-11溶液中加入Eu3+后,形成的配合物中Eu3+与MP-11的摩尔比为1,当溶液中Eu3+与MP-11的摩尔比增加时,只使反应更加完全而没有新的配合物产生,说明一分子Eu3+只与一分子MP-11相键合。电化学实验也证实了这个结论,即当Eu3+与MP-11的摩尔比小于1时,Eu3+基本上都与MP-11中的含氧基团发生了键合,因此在循环伏安曲线中,只观察到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而没有Eu3+的氧化还原峰。如果当Eu3+的浓度大于1时,除了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外,还能观察到Eu3+的一对氧化还原峰,表明当Eu3+与MP-11的摩尔比大于1时,多余的Eu3+离子不再与MP-11配位。所以,在Eu3+与MP-11形成的配合物中,它们的摩尔比为1。(3)当MP-11与Eu3+形成配合物后,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峰电位差,△Ep比MP-11的小,峰电流比MP-11的大,说明配合物的电化学反应可逆性比MP-11好。这是由于Eu3+和MP-11的相互作用时,Eu3+与MP-11分子中血红素卟啉环上的两个羧基氧发生强的键合作用,使血红素卟啉环的非平面性增加,导致血红素卟啉环中Fe的暴露程度增加而引起的。另外,配合物对氧还原的电化学活性要高于MP-11,表明Eu3+与MP-11配位后,能增加MP-11的生物活性。2.微过氧化物酶的肽链结构对其与Eu3+相互作用的影响用氯化血红素(Hemin)、MP-8、MP-11和细胞色素C(Cyt c)与Eu3+进行相互作用,来研究微过氧化物酶的肽链长度对其与稀土离子相互作用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酶与稀土离子相互作用的机理打下基础。(1)UW-vis吸收光谱的研究表明,与Eu3+相互作用后,Hemin、MP-8、MP-11和Cyt c的Soret带吸收峰峰强都下降,峰位都发生红移。其中,Hemin的Soret带吸光度的下降和峰位的红移都是最大的,而Cyt c的改变最小。由于Hemin的卟啉环没有与肽链相连,其带负电荷的丙酸基团的两个羧基氧完全裸露,最易与Eu3+键合。而Cyt c分子中血红素卟啉环所连的肽链最多,也最复杂,几乎将卟啉环上的丙酸基团完全包埋,羧基氧裸露程度最低,最不易与Eu3+键合。MP-8和MP-11由于肽链长度的不同而引起它们聚集方式的不同。MP-11以头尾相连的无规方式聚集,各MP-11分子的血红素平面不平行,结构比较松散,所以Eu3+与其作用后,引起的血红素非平面性增加的程度会较大。而MP-8分子是以血红素平面平行的密堆积的方式聚集,所以MP-8血红素原来的非平面性要低于MP-11,Eu3+与其作用后,血红素非平面性增加也比较困难,MP-8和MP-11原来的Soret带峰位分别为396和399nm也证明MP-8原来的平面性要高于MP-11。因此,Soret带峰位红移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Hemin>MP-11>MP-8>Cyt-c,Soret带峰强下降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Hemin>MP-8>MP-11>Cyt c。(2)电化学的研究发现,Eu3+与Hemin、MP-8和MP-11都能键合而形成摩尔比为1的配合物。但是,虽然Eu3+与Hemin的键合最强,可在它们的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中,基本上观察不到氧化还原峰,表明Eu3+阻碍了Hemin的电化学反应。对MP-8和MP-11来说,Eu3+能促进它们的电化学反应。由于MP-11的堆积方式较MP-8松散,因此,Eu3+与MP-11作用引起的血红素非平面性增加的程度要大于MP-8,所以Eu3+对MP-11的电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MP-8的。由于Cyt c中的血红素深埋在长的肽链中,Eu3+基本上不能与其血红素键合而形成配合物。因此,Eu3+对Cyt c的电化学反应不产生影响。3.镧-VB6-甘氨酸三元配合物与MP-11相互作用本章选取POD的模型化合物MP-11为研究对象,通过UV-vis吸收光谱、圆二色(CD)谱和电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镧-甘氨酸(Gly)-维生素B6(VB6)三元配合物(LaLCl2)与MP-11的相互作用。(1)通过LaLCl2三元配合物与MP-11的UV-vis紫外吸收光谱发现,当两者摩尔比小于5时,Soret带的峰位几乎没变而峰强有所增加,但当摩尔比逐渐增加到大于10时,Soret带的峰位发生红移且吸收强度下降。这可能表明MP-11与LaLCl2相互作用有两种方式,即在低摩尔比时对MP-11有促进作用而高摩尔比时有抑制作用。并且三元配合物与MP-11发生了键合后,导致血红素卟啉环的非平面性增加,π-π*跃迁所需要的能量减少和π-π*电子跃迁的几率降低。(2)通过LaLCl2三元配合物与MP-11的CD谱发现,LaLCl2的加入,影响了与MP-11肽链的二级结构,使Soret带略有红移,且摩尔椭圆度均下降。随配合物浓度的增加,有序结构先增加后减少,表明配合物浓度持续增加时反而破坏了有序的二级结构,而且进一步导致MP-11中血红素的非平面性增加。(3)通过LaLCl2三元配合物与MP-11的电化学实验发现,LaLCl2与MP-11配合物的电化学反应为准可逆的和扩散控制的。并且在摩尔比为3时,LaLCl2对MP-11电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但当摩尔比再增加时,促进作用反而随摩尔比的增加而逐步降低。这也反映了LaLCl2和MP-11的相互作用有2种方式。总之,三元配合物可与MP-11发生直接键合作用,进而影响MP-11肽链的二级结构,改变血红素周围的微环境,使血红素的非平面性增大,促进了MP-11的电化学反应。

薛梅[9](2007)在《氨基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伏安特性及理论研究》文中指出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从高等动植物到低等的微生物,从人类到最简单的病毒,都含有蛋白质。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一切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抗体内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是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肾上腺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传递物质,它控制着神经系统进行一系列生物反应及神经化学过程。肾上腺素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研究氨基酸与肾上腺素的相互作用,对于推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和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丝氨酸和肾上腺素的氢键作用。丝氨酸易与配体或药物的氨基、酚羟基、芳环,以离子键、氢键和疏水键等不同形式相结合,所以本文选择丝氨酸为研究对象,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在硫酸、盐酸、磷酸、B.R.和KRPB不同介质中丝氨酸对肾上腺素电子转移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所选的几种介质中,丝氨酸对肾上腺素都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肾上腺素的氧化,从而改变肾上腺素的循环伏安特征。而且实验发现丝氨酸与肾上腺素的相互作用与溶液的组成、pH值有关,且电极材料不同,循环伏安响应不同,由此得出了采用循环伏安法测肾上腺素与丝氨酸的相互作用时,宜选用pH较低的B.R.缓冲溶液为介质,铂电极为工作电极。用量子化学方法优化了丝氨酸与肾上腺素的几何构型,获得了结构参数和能量,解释了有关实验现象,对形成的各种氢键复合物通过比较成键前后的一系列参数进行了理论探讨进一步验证了丝氨酸与肾上腺素可以形成氢键复合物的结论。

郁慧[10](2007)在《稀土氨基酸杂环类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相关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章采用回流冷凝法首次合成了10种新型的稀土天冬氨酸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RE(Asp)3PhenCl-3·3H2O (RE= La3+、Ce3+、Pr3+、Nd3+、Sm3+、Eu3+、Tb3+、Dy3+、Er3+、Y3+),并通过XRD、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光谱、1HNMR谱等对配合物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讨论。差热-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所合成的10种稀土配合物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合成了4种异双核稀土三元配合物,Eu0.8La0.2(Asp)3PhenCl3·3H2O,Eu0.8Y0.2(Asp)3PhenCl3·3H2O,Eu0.8Tb0.2 (Asp)3PhenCl3·3H2O,Eu0.8Dy0.2(Asp)3PhenCl3·3H2O,研究表明,在Eu(Asp)3PhenCl3·3H2O配合物中掺杂恰当摩尔比的La3+、Y3+、Tb3+、Dy3+后,都可使Eu(Phe)3PhenCl3·3H2O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增强,对铕的荧光特征发射均具有敏化作用,增强顺序为La3+>Y3+>Tb3+>Dy3+。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稀土La、Eu、Tb、Dy、Y三元配合物与小牛胸腺CTDNA的作用,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加,CTDNA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且最大吸收峰处的吸光度值逐渐减少,结果表明:稀土配合物以插入的方式和小牛胸腺CTDNA间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采用培养基扩散法、营养肉汤稀释法和振荡烧瓶法对该类配合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抗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这三种菌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属于广谱抗菌剂,具有良好的抗菌耐久性和长效性,是一类性能优良的抗菌剂;最后应用倒置光显镜、荧光显微镜等形态学和MTT活性检测等实验方法,研究了三元配合物的抗肿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三元配合物对K562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且抑制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抑制率与用药剂量呈明显性正相关(r=0.67)。稀土配合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D50为0.02 mg·ml-1,且当作用时间为72 h时,抑制率达到最大值,为药物治疗肿瘤提供理论依据。

二、稀土-氨基酸体系的伏安行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土-氨基酸体系的伏安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La,Yb)-L-赖氨酸-5-氟尿嘧啶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试剂与仪器
    1.2 配合物的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配合物的组成及性质
    2.2 紫外光谱分析
    2.3 红外光谱分析
    2.4 热重-差热分析
    2.5 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
        2.5.1 稀土盐及配合物的循环伏安行为比较
        2.5.2 扫描速度对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2.5.3 浓度对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2.5.4 稀土配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
3 结论

(2)冲孔钢带电解加工和镍电沉积工艺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电池用集流材料
        1.2.1 导电集流材料的基本要求
        1.2.2 碱性镍电池常用集流材料
    1.3 钢带和穿孔钢带电沉积镍及镍合金方法
        1.31 脉冲电镀
        1.3.2 普通电镀
    1.4 钢带、冲孔钢带电镀技术要求
    1.5 镀镍冲孔钢带(钢带)的研究新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冲孔钢带电解加工工艺研究和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原材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厚度检测
        2.2.4 表面粗糙度检测
        2.2.5 电解加工速度
        2.2.6 电解加工阳极电流效率
        2.2.7 形貌分析
        2.2.8 表面成分分析
        2.2.9 残余应力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阳极电解加工效率
        2.3.2 电解加工后钢带减薄厚度
        2.3.3 电解加工后表面粗糙度
        2.3.4 电解加工后冲孔钢带表面化学成分
        2.3.5 电解加工后冲孔钢带表面残余应力
        2.3.6 电解加工对冲孔钢带表面形貌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电解加工溶液性能和抗氧化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主要原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阳极极化曲线测量
    3.3 氯化亚铁溶液稳定性的理论分析
        3.3.1 Fe-H_2O体系的电位-pH图
        3.3.2 Fe、Fe~(2+)、Fe~(3+)、Fe(OH)_2、Fe(OH)_3和FeO_4~(2-)等物质的稳定性
        3.3.3 Fe及相关物质在水溶液中共存性探讨
        3.3.4 常用于稳定氯化亚铁溶液的抗氧化剂
    3.4 实验结果
        3.4.1 pH对氯化亚铁溶液稳定性影响
        3.4.2 抗坏血酸对氯化亚铁溶液稳定性影响
    3.5 冲孔钢带在氯化亚铁溶液中电解加工的阳极极化曲线
        3.5.1 电位扫描速度对冲孔钢带阳极极化行为的影响
        3.5.2 FeCl_2浓度对铁阳极溶解极化曲线的影响
        3.5.3 溶液pH值对冲孔钢带阳极极化的影响
        3.5.4 抗坏血酸浓度对冲孔钢带阳极极化的影响
        3.5.5 抗坏血酸的性能和抗氧化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冲孔钢带电沉积镍工艺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化学试剂和材料
        4.2.2 实验仪器和装置
        4.2.3 电沉积镍溶液组成和工艺流程
        4.2.4 霍尔槽(Hull Cell)试验
        4.2.5 阴极电流效率
        4.2.6 镍沉积层形貌分析
        4.2.7 镍沉积层结构分析
        4.2.8 镍沉积层硬度检测
        4.2.9 镍沉积层孔隙率测定
        4.2.10 镍沉积层结合强度检测
        4.2.11 镍沉积层耐腐蚀性检测
        4.2.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 溶液成分和电镀工艺对镍沉积的影响
        4.3.1 霍尔槽实验结果
        4.3.2 硫酸镍浓度对镍沉积的影响
        4.3.3 柠檬酸钠浓度对镍沉积的影响
        4.3.4 溶液pH对镍沉积的影响
        4.3.5 电流密度对镍沉积的影响
        4.3.6 温度对镍沉积的影响
        4.3.7 电沉积时间对镍沉积的影响
        4.3.8 基体表面状态对沉积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4 冲孔钢带镍沉积层性能
        4.4.1 冲孔钢带镍沉积层硬度
        4.4.2 冲孔钢带镍沉积层孔隙率测定
        4.4.3 镍沉积层层结合强度
    4.5 冲孔镀镍钢带镍沉积层耐腐蚀性
        4.5.1 冲孔镀镍钢带镍沉积层耐腐蚀性评级
        4.5.2 重量法(浸泡法)测量冲孔镀镍钢带的腐蚀速度
        4.5.3 冲孔镀镍钢带在NaCl溶液中电化学测试
        4.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柠檬酸钠镀镍溶液性能和镍沉积电化学行为和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镀液成分和操作条件
        5.2.2 滴定曲线和缓冲容量的测量
        5.2.3 柠檬酸钠镀镍溶液电导率的测量
        5.2.4 镀液的分散能力(TP)和分散因子(TI)测量
        5.2.5 阴极极化曲线测量
        5.2.6 镍沉积电化学阻抗测试
        5.2.7 镍沉积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测试
    5.3 镍-柠檬酸钠体系组分分布
        5.3.1 柠檬酸水溶液的组分分布
        5.3.2 镍-柠檬酸钠溶液的组分分布
    5.4 柠檬酸钠镀镍溶液性能测定结果
        5.4.1 柠檬酸钠镀镍溶液的缓冲容量
        5.4.2 柠檬酸钠镀镍溶液电导率
        5.4.3 柠檬酸钠镀镍溶液的分散能力
    5.5 镍电沉积电化学行为研究
        5.5.1 镍电沉积的阴极极化行为
        5.5.2 镍沉积的电化学阻抗研究
        5.5.3 镍电沉积电化学阻抗谱解析及机理分析
    5.6 镍电结晶机理研究
        5.6.1 金属电结晶机理
        5.6.2 电化学实验研究镍电结晶过程
    5.7 本章小结
6 镀镍钢带热处理及性能
    6.1 引言
    6.2 固体界面扩散的基本原理及扩散系数的测量
        6.2.1 固体界面扩散原理
        6.2.2 扩散方程的玻尔兹曼-俣野求解法
    6.3 实验过程
        6.3.1 钢带镀镍
        6.3.2 热处理工艺条件选择
        6.3.3 阴极电流效率
        6.3.4 镍沉积层形貌分析
        6.3.5 镍沉积层结构分析
        6.3.6 镍沉积层耐腐蚀性检测
    6.4 镀镍钢带热处理和界面扩散结果
        6.4.1 钢带镀镍
        6.4.2 镍/铁界面特征
    6.5 热处理镀镍钢带的耐腐蚀性能
        6.5.1 镀镍钢带的极化曲线测定
        6.5.2 镀镍钢带的电化学阻抗测定
        6.5.3 热处理镀镍钢带耐腐蚀性能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铒(Er)-L-组氨酸-邻菲啰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三元配合物的合成
    1.3 配体及配合物红外光谱 (IR) 和配合物的热重-差热测试
    1.4 配合物和配体循环伏安测试
    1.5 抑菌实验
        (1) 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2) 菌悬液的与抑菌片的制备:
        (3) 抑菌实验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2.1 配合物的组成及性质
    2.2 配体及配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2.3 配合物的热重-差热分析
    2.4 配体, 配合物和稀土中心离子的电化学行为
    2.5 配合物抑菌性研究
3 结 论

(4)含铕、钕金属杂多核氰桥混配聚合物化学修饰铂电极的电催化与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金属多核氰桥配位化合物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
    1.2. 金属多核氰桥配位聚合物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1.3. 金属多核氰桥配位聚合物及其化学修饰电极的表征方法
    1.4. 金属多核氰桥配位聚合物化学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质
    1.5. 含镧系稀土金属杂多核氰桥配位化合物(Ln-PBAs)修饰电极
    1.6. 金属多核氰桥配位聚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应用
        1.6.1. 类普鲁士蓝修饰电极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6.1.1. 金属阳离子的识别检测
        1.6.1.2. 化学传感器
        1.6.1.3. 复合型化学修饰电极
        1.6.2. 类普鲁士蓝修饰电极在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技术中的应用
        1.6.2.1. 基于三联毗啶钌电致化学发光现象的分析技术
        1.6.2.2. 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电极在CE-ECL联用分析技术中的应用
        1.6.3. 类普鲁士蓝在电化学能源技术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铕-铁-铬酸根类普鲁士蓝修饰铂电极对三联吡啶合钌(Ⅱ)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及分析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铕-铁-铬酸根类普鲁士蓝修饰铂电极的制备方法
        2.2.3. 铕-铁-铬酸根修饰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修饰铂电极上三联吡啶合钌的电催化行为
        2.3.2. 支持电解质酸度与组成对修饰电极上Ru(bpy)_3~(2+)电催化的影响
        2.3.3. CV扫速对修饰电极上Ru(bpy)_3~(2+)伏安行为的影响
        2.3.4. 修饰电极上不同浓度区间内Ru(bpy)_3~(2+)的电催化行为
        2.3.5. CV扫速对修饰电极上三联吡啶合钌ECL行为的影响
        2.3.6. CV扫描边界对修饰电极上三联吡啶合钌ECL行为的影响
        2.3.7. 修饰铂检测电极在CE-ECL技术中的应用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弱酸性介质中乙醇在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铂电极的制备
        3.2.4. 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铂电极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修饰铂电极上乙醇电催化性能的活化
        3.3.2. 支持电解质中H~+和SO_4~(2-)浓度对乙醇电催化行为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乙醇在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
        3.3.4. CV扫速对修饰铂电极上乙醇电催化伏安图的影响
        3.3.5. 温度对修饰铂电极上乙醇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3.3.6. 稳态电解条件下乙醇在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3.7. 乙醇氧化伏安峰的本质与乙醇氧化机理分析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铂微粒/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修饰铂电极对甲醇的高效电催化氧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铂微粒/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复合修饰铂电极的制备
        4.2.4. 复合修饰电极的形貌特征与镀铂实验条件的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支持电解质对甲醇电催化氧化伏安行为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甲醇在复合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
        4.3.3. 阳极扫描边界对甲醇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4.3.4. CV扫速对复合修饰铂电极上甲醇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4.3.5. 温度对复合修饰铂电极上甲醇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4.3.6. 稳态电解条件下甲醇在复合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谷氨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特性和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 氨基酸
        1 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2 氨基酸配合物的应用
        3 氨基酸修饰电极方面的研究
    二 肾上腺素
        1 肾上腺素的氧化机理
        2 肾上腺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肾上腺素的电化学检测
        3 肾上腺素在医学方面的最新研究
        4 肾上腺素在其他方面的研究
    三 量化计算
        1 量子化学基本计算方法
        2 结合能的求算
        3 振动光谱的理论研究方法
    四 氢键
        1 氢键的形成条件
        2 氢键的本质和类型
        3 氢健对物质性质的影晌
        4 氢键复合物
    五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一 仪器与试剂
    二 实验测试系统
    三 量化计算软件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一 五种氨基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交流阻抗研究
        1 盐酸体系的交流阻抗图谱特征及等效电路的确定
        2 结论
    二 谷氨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研究
        1 肾上腺素在不同浓度谷氨酸的盐酸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
        2 肾上腺素在不同浓度谷氨酸的盐酸溶液中的交流阻抗研究
        3 肾上腺素在不同pH的B.R.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
        4 肾上腺素在不同浓度谷氨酸的KRPB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
        5 结论
    三 氯化钠对肾上腺素及其谷氨酸复合物电子转移性能的影响
        1 氯化钠对肾上腺素及其谷氨酸复合物伏安特性的影响
        2 氯化钠对肾上腺素及其谷氨酸复合物的交流阻抗特性的影响
        3 结论
    四 谷氨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 气相中谷氨酸分子与质子化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2 液相中谷氨酸分子与质子化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3 结论
第四章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伏安特性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氨基酸
    (二) 肾上腺素
    (三) 研究内容
二 理论部分
    (一) 循环伏安法
    (二) 氢键
    (三) 量化计算
三 实验部分
    (一) 仪器与试剂
    (三) 实验测试系统
    (四) 量化计算软件
四 结果与讨论
    (一) 盐酸介质中五种氨基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伏安特性
        1 氨基酸与肾上腺素在pH=1.8的盐酸介质中的相互作用
        2 氨基酸与肾上腺素在pH=0.2的盐酸介质中的相互作用
        3 结论
    (二) 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在相同pH溶液中相互作用的伏安特性
        1 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在pH=0.5的盐酸介质中的相互作用
        2 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在pH=0.5的盐酸-氯化钠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3 结论
    (三) 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在不同pH溶液中相互作用的伏安特性
        1 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在不同pH的盐酸-氯化钠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2 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在不同pH的盐酸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3 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在不同pH的B.R.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4 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在pH=7.4的KRPB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5 结论
    (四) 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 气相中苯丙氨酸分子与质子化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2 液相中苯丙氨酸分子与质子化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3 结论
五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稀土及其配合物与微过氧化物酶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在农林、畜牧养殖业应用的研究概况
    1.2 稀土与酶作用的研究概况
    1.3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概况
    1.4 微过氧化物酶研究概况
        1.4.1 微过氧化物酶的结构
        1.4.2 微过氧化物酶的物理性质
        1.4.3 微过氧化物酶的谱学性质
        1.4.4 微过氧化物酶的直接电化学行为
        1.4.5 与氧的反应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1.5 研究组的前期工作
        1.5.1 重金属离子性质的影响
        1.5.2 溶液性质的影响
        1.5.3 稀土-Schiff碱配合物与MP-11的相互作用
        1.5.4 La~(3+)或Eu~(3+)与MP-8的相互作用
    1.6 本论文的工作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EU~(3+)与微过氧化物酶-11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UV-vis吸收光谱测量
        2.2.3 电喷物质谱的测量
        2.2.4 电化学测量
    2.3 结果和讨论
        2.3.1Eu~(3+)与MP-11相作用的UW-vis吸收光谱的研究
        2.3.2 Eu~(3+)与MP-11相作用的电喷雾质谱的研究
        2.3.3 Eu~(3+)对MP-11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4 结论
    2.3 致谢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微过氧化物酶的肽链结构对其与EU~(3+)相互作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UV-vis吸收光谱测量
        3.2.3 电化学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u~(3+)与Hemin、MP-8、MP-11和Cyt-c相作用的UV-vis吸收光谱研究
        3.3.2 Eu~(3+)与Hemin、MP-8、MP-11和Cyt-c相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镧-微生素B6-甘氨酸三元配合物与MP-11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UV-vis吸收光谱测量
        4.2.3 园二色(CD)谱的测量
        4.2.4 电化学测量
    4.3 结果和讨论
        4.3.1 LaLCl_2与MP-11相作用的Uv-vis吸收光谱的研究
        4.3.2 LaLCl_2与MP-11相互作用的CD谱的研究
        4.3.3 LaLCl_2对MP-11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氨基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伏安特性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氨基酸
    (二) 肾上腺素
    (三) 超分子化学
二 理论部分
    (一) 循环伏安
    (二) 氢键
    (三) 量化计算
三 实验部分
    (一) 仪器与试剂
    (二) 实验测试系统
    (三) 量化计算软件
四 结果与讨论
    (一) 丝氨酸与肾上腺素在不同介质中的循环伏安特性研究
    (二) 丝氨酸与肾上腺素在不同电极上相互作用的伏安特性研究
    (三) 丝氨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五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稀土氨基酸杂环类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稀土离子的生物效应
    1.3 稀土配合物药物研究进展
        1.3.1 稀土配合物的抗炎、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1.3.2 稀土配合物的抗癌作用及对癌瘤诊断的研究进展
        1.3.3 稀土配合物的其他研究进展
    1.4 抗菌材料
        1.4.1 抗菌的概念
        1.4.2 抗菌剂的分类及其特点
        1.4.3 抗菌材料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1.5 细胞凋亡
        1.5.1 凋亡细胞与坏死细胞的比较
        1.5.2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稀土天冬氨酸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测试仪器
        2.2.3 试剂的配制
        2.2.4 配合物的合成
        2.2.4.1 稀土氯化物的合成
        2.2.4.2 稀土三元配合物的合成
        2.2.4.3 Eu~(3+)、La~(3+)、Tb~(3+)、Dy~(3+)、Y~(3+)三元掺杂配合物的合成
        2.2.5 配合物中稀土含量的分析
        2.2.6 RECl_3·xH_2O 中,x 值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RD 分析
        2.3.2 配合物的组成和一般性质分析
        2.3.3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2.3.4 配合物的拉曼光谱
        2.3.5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2.3.6 ~1HNMR 谱分析
        2.3.7 差热热重分析
        2.3.8 稀土掺杂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稀土天冬氨酸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紫外光谱法研究稀土三元配合物与CTDNA 的作用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部分
        3.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3 配合物的抗菌性能测试
        3.3.1 实验部分
        3.3.1.1 菌种
        3.3.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1.3 菌悬液的制备
        3.3.1.4 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制备
        3.3.1.5 活菌计数
        3.3.1.6 最小抑菌浓度实验(营养肉汤稀释法)
        3.3.1.7 抑菌圈实验(培养基扩散法)
        3.3.1.8 抑菌率实验(振荡烧瓶法)
        3.3.2 配合物的抑菌结果分析
        3.3.3 配合物与青霉素、头孢药物的比较
        3.3.4 粉体的抗菌长效性能评价
        3.3.5 抗菌机理初探
    3.4 La 三元配合物诱导K562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癌细胞凋亡实验
        3.4.1 实验原理
        3.4.2 实验部分
        3.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4.2.2 实验方法
        3.4.3 结果与讨论
        3.4.3.1 倒置光显镜观察配合物对K562 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3.4.3.2 荧光显微镜观察配合物对K562 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3.4.3.3 MTT 比色法观察配合物对K562 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3.4.3.4 稀土配合物抗肿瘤机理初探
    本章小结
本文小结
硕士阶段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稀土-氨基酸体系的伏安行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La,Yb)-L-赖氨酸-5-氟尿嘧啶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活性研究[J]. 陈华庆,王卫东. 中国稀土学报, 2018(06)
  • [2]冲孔钢带电解加工和镍电沉积工艺及基础研究[D]. 李超群. 中南大学, 2013(12)
  • [3]铒(Er)-L-组氨酸-邻菲啰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J]. 王卫东,李登科,李晓慧,胡远亮,陈灵,陆江林.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2(10)
  • [4]含铕、钕金属杂多核氰桥混配聚合物化学修饰铂电极的电催化与分析应用[D]. 马永钧. 兰州大学, 2012(09)
  • [5]谷氨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特性和理论研究[D]. 李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10(12)
  • [6]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伏安特性及理论研究[D]. 陈媛媛. 曲阜师范大学, 2009(09)
  • [7]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J]. 周爱群,陈梦,李志华. 广州化工, 2008(01)
  • [8]稀土及其配合物与微过氧化物酶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D]. 张林群.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9]氨基酸与肾上腺素相互作用的伏安特性及理论研究[D]. 薛梅. 曲阜师范大学, 2007(03)
  • [10]稀土氨基酸杂环类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相关生物活性研究[D]. 郁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07(05)

标签:;  ;  ;  ;  

稀土-氨基酸体系的伏安行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