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农业走向产业化

盱眙农业走向产业化

一、盱眙农业迈向产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于洛[1](2021)在《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成熟,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在国内发展势头强劲,机遇大于挑战,前景广阔。农村作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经济也是我国农业经济的主要阵营,在电子商务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大环境下,随着日益增长的农村新需求,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显得更为迫切,已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需要凝聚各方面努力进行探索创新,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成长。202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1号文件特别提到,在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方面,要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本文提出深化妥善农村O2O电子商务模式,切合中央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同时通过借鉴O2O发展模式的思路和经验,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上提供有价值的思路,能够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新途径。本文以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O2O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笔者通过调研走访洪泽区的电子商务发展状况,从其发展的现状及其成效出发,从洪泽区的典型做法、发展成效、发展特色进行深层剖析,追本溯源。总结提炼了目前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中存在的政策制度落实不实、招商引资成效不优、品牌意识不够牢固。并在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发现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是因为政策制度保障不够完善、营商发展环境有待优化、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人才队伍配备专业性不足等原因所致。基于本文研究,就现行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从建立健全农村电商发展政策、全面开展从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整体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环境方面着手,解决当前遇到的困境和难题。本文通过洪泽区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典型案例,深入挖掘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引发基层农村电子商务管理者,创业者、从业者、生产者等对农村电子商务工作进行思考,积极探索从建立健全农村电商发展政策、全面开展从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整体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对策建议,推进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左雅静[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淮安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邹晓红[3](2020)在《“稻虾共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研究 ——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稻虾共作”属于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近年来,“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因为有较高的综合效益价值,而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湖北省潜江市“稻虾共作”模式发展最为迅速,面积较大,技术也较成熟,并逐渐形成“潜江模式”,已成为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以此为例研究“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对当地乡村振兴的促进发展作用,为持续发展“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发展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也能给其他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和借鉴。本文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潜江市的“稻虾共作”模式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数据收集分析,梳理了该模式在潜江发展的历程及现状,效益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从发展现状来看,“稻虾共作”模式目前在湖北省尤其是潜江市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突出表现为提质增效,提升了种粮积极性,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和生态循环,形成了规模经营和产业化格局。从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四个方面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但目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其二,养殖体系不完善,苗种供应矛盾日益突出;其三,科技和服务人才支撑尚显不足;其四,区域品牌优势发挥不明显。根据上述四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适度控制规模;第二,加强科技攻关和研发,夯实科技基础;第三,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服务体系;第四,推动稻虾产业质量安全和加强品牌建设。最后以潜江市为例,提出了该模式的未来发展思路和相应的保障扶持政策。

危星坤[4](2019)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地理标志这一观念的雏形可追溯至19世纪的法国,用来表明法国葡萄酒等特色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随后法国为了提高自身特色产品在国际上的保护力度,将这一概念写进了《巴黎公约》中,随后又经历了《马德里协定》、《里斯本协定》的健全与充实,最终于上世纪90年代通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作为一项专门性权利加以确定。自此,地理标志这一名称开始在国际条约及法律中被广泛认可与引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加大了对地理标志的关注力度,法国、美国、日本等一些主要的大国也在不断完善地理标记保护立法。而我国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还是从加入《TRIPS》协定开始,各类法条还处于分割状态,未构建完备的地理标志司法保障框架。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如何让农产品地理标志受到更好的保障,是本文的要点。目前对建立保护机制问题上的研究,大多是以对某一条文或解释规定抑或某一种地理标志产品所涉及到的申请流程到侵权处理为主,注重演绎、个别化的分析作法,缺少概括、体系化的原理构建,都是附带在研究其它主题的过程中,相较之下,以具体个案为基础的研究则较为丰富,有人提议通过商标法来保障,或通过专门法来维护或两种甚至多种立法一同维护,背后可能涉及到某些“双轨制”保护模式,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但出发的视角各有不同,论证非常局限。笔者尝试通过国内外文献比对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获取有关地理标志概念、国内外保护模式与现状,并以江西本地农产品地理标志——军山湖大闸蟹的保护为例,深入剖析实际生活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地理标志保护对策。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分析地理标志相关概念、性质及与类似概念的区别。从分析地理标志与货源标志、原产地名称等相类似的基本理论出发,剖析概念,阐明法律性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意义。第二章探讨国外地理标志现状及相关法律保护模式。通过介绍法国等几个国家的保护模式、保护主体与保护争议,分析这些制度对我国今后建立相关法律制度的启示。第三章通过阐述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状况,并分析军山湖大闸蟹农产品地理标志在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介绍相关的法律保护模式。第四章指出地理标志现行立法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制度构建的具体建议。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机制,应当将核心落实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者、使用者的权利保护上,形成四个层次的保障机制。第一,转变保护模式,创立专门性监管体系,将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者、使用者权益列入保障范围;第二,行业管理方面,应制定从业者制度,包括规范生产标准到法律保障等一系列规定;第三,程序救济方面,完善地理标志申请者、使用者之间争端化解机制,构建行业的自我管理机构,以促进行业内部在消除冲突及维护购买者利益层面的对话及自我监督,为化解申请者之间、使用者之间、使用者与消费者之间纠纷提供程序规定;第四,积极向外国发达国家学习,建立地理标志申请者、使用者权益保障制度,从制度上切实保证申请者、使用者权利的实现。并提议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法须先实行以专门法为主,商标法为辅的双轨制立法模式作为过渡,然后再慢慢向专门法这一种保护模式靠拢。

倪超[5](2019)在《小微企业集聚和质量提升的互动机制:内生逻辑、互动路径以及优化框架》文中指出聚焦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与质量提升,以价值增量为核心梳理了小微企业集聚和质量提升的互动耦合逻辑,发掘两者关系的不同类型或模式,并根据互动主体间关系的差异,将互动关系划分为平台型互动关系、带动型互动关系和倒逼型互动关系三种主要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关系提出了互动质量提升的策略路径。

李敏[6](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一直以来都难以取得发展上的重大突破,农产品附加值低、交易成本高等问题长期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农业长期脱离二、三产业“独立”发展导致的。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困境的必经之路,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本文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以产业链、产业融合、农业多功能性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融合模式、融合基础、融合趋势)、存在问题及原因、相关对策展开分析。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的研究,概括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包括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和先进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分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融合经营模式多样化、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物质资料供给充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为基础,当前正呈农产品加工业蒸蒸日上、休闲农业一日千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农业电子商务如日方升的四大趋势不断发展。根据现状分析,总结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主导能力差、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业融合层次低且模式单一、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在分析日韩、美国、丹麦等农业强国推进产业融合的主要做法,得出产业融合应当加大政府财政支持、注重树立绿色农业品牌、创新产业融合运营模式三大经验启示的同时,结合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对产业融合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逐项突破生产要素制约瓶颈、完善基础设施五点建议,以此促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实现乡村振兴。

王乐华[7](2019)在《淮安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式中高速发展,所以各级政府特别重视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这就要求各地产业要不断升级,要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就摆在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所谓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层次与效率的提高,如何让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科学更有效,首先要研究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行为。本文以淮安市为例,通过研究该市产业发展情况和转型升级SWOT分析,进而分析淮安市政府行为,并对比借鉴国内外一些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对完善淮安市政府行为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阐述研究背景意义和课题相关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其次,是分析淮安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对产业转型升级SWOT分析来对比政府行为。再次,分析了淮安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政府行为、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借鉴国外发展案例如美国孟菲斯政府发展航空物流业、德国政府发展制造业以及国内江苏张家港市、盐城市政府发展产业经验与启示。最后,提出完善和优化淮安市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指出淮安市政府须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主体地位,重视软环境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加大要素供给特别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曾雯[8](2019)在《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新型城镇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探索如何构建良好健康的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关键命题。长期以来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导致我国城乡差距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城乡发展失调而造成的诸多问题也更显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成为阻碍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探索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对其演变过程与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模型,在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尝试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县域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演化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由城乡整体发展水平、城乡等值化水平和城乡差距缩小水平3个准则层共计15个基础指标构成。论文以2000、2005、2010、2015年四个年份为研究时间节点,采用GIS空间表达和统计学方法对江苏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布局与演化进行定量分析和空间可视化,总结其演变的时空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城乡融合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相对较高阶段的一种城乡关系状态,它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伴随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等值化、城乡之间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的“不同类但等值”。(2)总体来看,2000年到2015年,江苏省的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有所提升,且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根据城乡融合发展指数数值大小将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划分为高度融合型、较高融合型、中度融合型和低度融合型4类,其数量比由2000年的6、8、13、14转变为2015年的8、14、12、7。高度融合型和低度融合型分别集中于苏南和苏北,较高融合型则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均有分布,中度融合型亦分散分布于苏北和苏中地区。各县(市)的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并非单向不可逆的线性转变,而是呈现出波动演替状态,但总体趋向是从较低级发展类型向较高级转化。苏北和苏中的城乡融合增长率显着高于苏南,这反映了省内三大区域在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上虽有差距,但苏北和苏中的部分县(市)已表现出追赶之势。(3)城乡整体发展水平层的经济、社会因子和城乡等值化水平层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子一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看,城乡整体发展水平的系数在历年均排第1,是对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影响最大的准则层,但这种主导地位在下降,有被城乡等值水平层所取代的趋势。(4)针对四类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区分别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低度融合型区域最主要的短板是区域城乡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因此需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积极引进相关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中度融合区需整合区域内的优势生态资源,落实对乡村地区的生态补助;较高融合型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已较高,应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高度融合型区域的关键问题是城市高度集聚的人口与资源进展之间的矛盾,这类地区应在维持经济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将广大农村地区和农产品纳入“互联网+”体系,建设智慧城乡。

李璐[9](2019)在《湖北潜江小龙虾产业规模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业从古代以来就一直被各朝的统治者重视,到了近现代,国家领导人也没有放松过。中央“一号文件”自1982年开始连续五年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此后,“一号文件”与“三农”问题便开始紧密地联系了起来,甚至成了“三农”的代名词。而我国的经济、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便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发展形势喜人,已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军事强国。但纵观全局来看,农业却成为了我国发展的短板:规模不足、基础设施不配套、机械化水平不高、留不住人才也难以吸引人才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掣肘,阻碍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展与发展过程。假如不把农业这块短板补齐,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不完整甚至是落后的。因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或地区如美国、欧洲等国家,其现代化是非常完整的现代化,并没有将农业的发展落在后面,这些无一不在农业上花了大量的精力与政策来进行扶持与发展。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和均衡发展,“三农”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我国的社会才算整体上实现了现代化。潜江市的小龙虾产业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上非常具有代表性,该市能够将小龙虾产业在十几年内,从单纯的养殖到后来的餐饮,再到加工、出口、与文化相结合的全方位发展、跨产业带动全局发展,其过程不可不谓是我国现代农业的一个典范。因此,研究潜江市的小龙虾产业规模化的路径,对我国其他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道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全国的小龙虾产业出发,透过全国小龙虾产业的概况分析出潜江小龙虾的产业发展情况在全国所占的地位,从而得出研究潜江小龙虾产业的意义。在内容上,主要研究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其路径选择情况,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戴美玲[10](2018)在《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书院是中国独特且具有完备制度的文化教育组织。虽然中国书院并非自孔子时代就产生,但其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代,并且在其产生以后的一千年历史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与实践中做出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研究被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所在,文化现代化又被认为是现代化中涉及面最广、最为复杂、最为深层的变迁过程。本文在文化现代化视野下,对中国书院这一富含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的载体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组织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的延续与更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了解中国书院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从而寻求对中国现代化与未来发展以些许启示。本文将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近代中国书院的改革,现代中国书院的变迁与转型,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追赶与超越、特点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论题置于文化现代化视野之下,重点在于分析中国书院在不同时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传统,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回应与更新以及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最新发展,以此观察文化现代化特性下中国书院传统、历史直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一组相互参照的概念,认为中国书院作为文化教育组织形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是中国文化现代化从启蒙到不断更新转型,吸收包容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文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本文运用中国现代化的解释框架,认为在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书院由“传统”转化到“现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过程。回顾近现代化的社会大变局,最为突出的表征就是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更新与重构。虽然在此前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在理性思考与借鉴中,中国书院的文化交融也有丰硕成果。明清时期真正开始了全球格局下的文化碰撞,在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文化主体自信受到冲击。以中国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发挥了富有包容性和维新性特点,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逆境中不断寻求变革,探索中国文化的新生与重构。近代以来,文化在西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摇摆不定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中国书院进行了整体性的改制,仍然以中国文化符号的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存在与坚守。虽然改制以后的中国书院依然没有完成近代文化转型,但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尝试性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和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的主线,重点以当代的中国书院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书院当代的复兴可以作为文化现代化最新的表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乃至后现代议题的再度深入,中国当代书院再度兴起。本文梳理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发现其中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到民间社会的热潮,再到官方的肯定,当代书院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同促进,注重文化传承与转化等诸多书院现代化转型的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以现代书院的代表——厦门赏筜书院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化书院的国学活动、运营管理体制、现代化的特色进而再深入思考当代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最后,在全球化的时代形势与背景下,在民族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思考当代的中国书院如何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书院如何在现代社会真正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现代转化的象征,同时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社会、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予以更多的思考。本文可以说在大量历史梳理、当代的实践调研、访谈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书院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古今中西的对比分析,首次系统的运用文化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中国书院进行学术研究的长篇论文。本文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开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期待通过中国书院的研究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方面实践以理论的启示与实践的指导。

二、盱眙农业迈向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盱眙农业迈向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1)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对目前的研究成果的评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结构
    1.7 论文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电子商务
        2.1.2 农村电子商务
        2.1.3 电子商务O2O模式
        2.1.4 电子商务的主要流程图
    2.2 基础理论
        2.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2.2.2 新基础设施建设理论
3 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020 模式发展现状及其成效
    3.1 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典型做法
        3.1.1 做优互联网+创业,激发创业者致富
        3.1.2 做实互联网+公司+农业,推动产业发展升级
        3.1.3 做强互联网+实体,助力产品销售调整
    3.2 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效
        3.2.1 增强了人力资源的吸引力
        3.2.2 扩大了农副产品的辐射面
        3.2.3 提升了经济效益的影响力
    3.3 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特色
        3.3.1 突出政策体系建设,夯实电商发展基础
        3.3.2 开展招商建设活动,力破电商产品销售难
        3.3.3 实施“四位一体”模式,做实电商发展成效
        3.3.4 着力提升营商环境,增强内外环境吸引力
        3.3.5 利用政策导向力,提升电商发展保障力
4 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存在问题
    4.1 政策制度落实不实
    4.2 招商引资成效不优
    4.3 品牌意识不够牢固
    4.4 电商人才队伍偏低
5 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O2O模式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5.1 政策制度保障不够完善
    5.2 营商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5.3 配套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5.4 人才队伍配备专业性不足
6 促进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政策
        6.1.1 科学制定指导政策
        6.1.2 精心优化制度设计
        6.1.3 扎实推进举措落实
    6.2 整体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6.2.1 完善法律规章制度
        6.2.2 培优农村产品品牌
        6.2.3 加快产品转型升级
    6.3 全面开展配套设施建设
        6.3.1 交通设施方面
        6.3.2 仓储设施方面
        6.3.3 通信设施方面
    6.4 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
        6.4.1 大力招引外来人才
        6.4.2 努力培育本土人才
        6.4.3 全面加强人才储备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稻虾共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研究 ——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路线和方法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研究
        1.4.1 小龙虾产业链相关研究
        1.4.2 “稻虾共作”等小龙虾养殖模式相关研究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稻虾共作”
        2.1.2 乡村振兴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品牌化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两山理论
3 “稻虾共作”模式发展现状和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3.1 湖北省“稻虾共作”模式发展现状
    3.2 潜江市“稻虾共作”模式发展现状
    3.3 “稻虾共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3.3.1 “稻虾共作”模式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
        3.3.2 “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
        3.3.3 “稻虾共作”模式保护了生态环境
        3.3.4 “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食品质量安全
4 “稻虾共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
    4.2 养殖体系不完善,苗种供应矛盾日益突出
    4.3 科技与服务人才支撑尚显不足
    4.4 区域品牌优势发挥不明显
5 “稻虾共作”模式发展对策
    5.1 加大政策引导,适度控制规模
    5.2 加强科技攻关与研发,夯实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
    5.3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服务体系
    5.4 推动稻虾产业质量安全和加强品牌建设
    5.5 未来发展思路
        5.5.1 科学规划保证稻虾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5.5.2 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5.5.3 积极推动全产业链升级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概念和保护意义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概念及其特征
        1.国内立法对概念的阐述
        2.国际条约及协议的相关定义与保护标准
        3.地理标志的性质
    (二)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区别
        1.产地标记
        2.原产地名称
        3.地理标志与商标的区别
    (三)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积极意义
        1.经济意义
        2.文化意义
        3.政治意义
二、外国法律及国际条约的保护
    (一)世界主要国家保护模式
        1.专门法保护—法国为例
        2.商标法保护—美国为例
        3.其他法保护—德国、瑞典为例
    (二)国际条约中相关保护
        1.巴黎公约
        2.马德里协定
        3.里斯本协定
        4.TRIPS协议
    (三)保护争议
    (四)国外法律保护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三、国内地理标志情况及法律现状
    (一)国内农产品现状
        1.国内农产品现状
        2.军山湖大闸蟹保护现状及研究
    (二)我国法律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
        1.《商标法》保护体系
        2.《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保护体系
        3.《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保护体系
    (三)现行法律制度下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问题与不足
        1.立法方面问题
        2.实施方面问题
四、完善法律保护之建议
    (一)立法层面保护
        1.明确立法、司法保护模式
        2.明确地理标志的含义、范围、标准及法律责任
        3.建立区别保护制度
        4.扩大地理标志保护范围
    (二)实施方面保护
        1.规范执法,解决各部门保护不协调问题
        2.加强行业规范监管,激发行业协会活力
        3.政府要加大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扶持力度
        4.严格界定地理标志地名“合理使用”的条件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小微企业集聚和质量提升的互动机制:内生逻辑、互动路径以及优化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2 小微企业集聚和质量提升互动的链接机制
    2.1 链接核心:价值增量
    2.2 基本价值: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2.3 延伸价值:品牌价值的挖掘
    2.4 创新价值:分享价值的塑造
3 小微企业集聚和质量提升互动路径
    3.1 平台式互动机制
    3.2 带动式互动机制
    3.3 倒逼式互动机制
4 小微企业集聚和质量提升互动机制的优化框架

(6)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本文选题背景
        (二)本文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内容、思路
        (一)本文研究方法
        (二)本文研究内容
        (三)本文研究框架
    三、本文可能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本文可能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产业融合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二、理论基础
        (一)产业链
        (二)产业融合
        (三)农业多功能性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述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二章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三种运营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及案例分析
        (二)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及案例分析
        (三)先进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及案例分析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一)产业融合经营模式多样化
        (二)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不断增加
        (三)劳动对象供给充足
        (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
        (五)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强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二)休闲农业发展多样化
        (三)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四)新型产业不断涌现
第三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经营主体能力不足
        (一)农户主导型难成规模
        (二)企业主导型利益至上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型创新不足
        (四)村集体组织主导型“弃农”问题严重
        (五)地方政府主导型易出政绩工程
    二、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一)利益制衡机制效用小
        (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三、融合层次低、模式单一
        (一)产业融合层次低
        (二)产业融合模式单一
    四、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
        (一)贷款难、融资难
        (二)土地流转混乱
        (三)农村劳动力短缺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
第四章 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一)日、韩“六次产业化”发展经验
        (二)美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三)丹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二、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启示
        (一)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二)注重树立绿色农业品牌
        (三)创新产业融合运营模式
第五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对策
    一、加大对产业融合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一)聚焦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二)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一)提升产业融合层次
        (二)重视产业横向融合
    四、逐项突破生产要素制约瓶颈
        (一)拓展融资渠道
        (二)多途径保证发展用地
        (三)培育、吸引农业专业人才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淮安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和评析
    1.3 相关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创新点
2 淮安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淮安市经济发展概况
    2.2 淮安市产业发展情况
    2.3 淮安市产业转型升级SWOT分析
3 淮安市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行为分析
    3.1 淮安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行为
    3.2 政府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具体举措
    3.3 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
    3.4 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国内外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4.1 美国孟菲斯政府推动航空物流产业发展举措
    4.2 德国政府发展制造业的举措
    4.3 江苏部分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发展案例
5 完善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5.1 尊重市场规律,提高经济和产业管理能力
    5.2 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注重招商引资和产业孵化
    5.3 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大产业要素供给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弊端日益显现
        1.1.2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路径和现实选择
        1.1.3 江苏省城乡关系发展现状及演化过程具有典型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城乡融合的概念辨析
        2.1.1 城乡融合及其相近概念
        2.1.2 城乡融合概念定位
        2.1.3 对城乡融合概念的几点共识
        2.1.4 本文对城乡融合概念的认识
    2.2 国外研究进程
        2.2.1 城乡融合思想萌芽阶段
        2.2.2 城乡融合理念提出与规划实践阶段
        2.2.3 城乡融合思想进一步发展阶段
        2.2.4 小结
    2.3 国内研究综述
        2.3.1 国内对城乡融合主体内容的研究
        2.3.2 城乡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
        2.3.3 城乡融合程度评价及指标体系构建
    2.4 研究述评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城乡融合研究理论基础
    3.1 城乡相互作用理论
        3.1.1 城乡连续体模型
        3.1.2 城乡相互作用模式
    3.2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3.2.1 城乡等值化理论
        3.2.2 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
        3.2.3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3.3 城乡系统规划理论
        3.3.1 田园城市理论
        3.3.2 城乡融合系统设计理论
        3.3.3 城乡统筹规划理论
    3.4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4.1.1 研究范围
        4.1.2 数据来源
    4.2 研究区域概况
        4.2.1 江苏省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4.2.2 江苏省县域经济社会概况
    4.3 江苏省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3 评价方法及步骤
        4.3.4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第5章 江苏省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及演变
    5.1 江苏省县域尺度城乡融合空间分异格局
        5.1.1 2000年空间分异格局
        5.1.2 2005年空间分异格局
        5.1.3 2010年空间分异格局
        5.1.4 2015年空间分异格局
    5.2 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分异演变分析
        5.2.1 总体演变特征
        5.2.2 增长格局的演变
    5.3 小结
        5.3.1 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分布格局
        5.3.2 城乡融合发展演变规律
第6章 江苏省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及策略建议
    6.1 江苏省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1.1 基于准则层分析
        6.1.2 基于基础指标分析
        6.1.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2 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6.2.1 城乡整体发展水平层面
        6.2.2 城乡等值化水平层面
        6.2.3 城乡差距缩小层面
    6.3 江苏省城乡融合发展策略建议
        6.3.1 低度融合型区域
        6.3.2 中度融合型区域
        6.3.3 较高融合型区域
        6.3.4 高度融合型区域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湖北潜江小龙虾产业规模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
        (一)规模经济理论
        (二)农业规模化经营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规模化经营的研究
        (二)关于农业产业规模化的研究
        (三)关于小龙虾产业的研究
第三章 小龙虾产业总体情况
    一、全国小龙虾产业总体情况
        (一)产值情况
        (二)养殖生产情况
    二、潜江小龙虾产业总体情况
        (一)产值情况
        (二)养殖生产情况
        (三)潜江小龙虾产业特征总结
第四章 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小龙虾在潜江的传入:庄稼之害
    二、发展初期: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
    三、繁育困境及破解:从自然繁育到人工繁育
    四、发展高峰:从“一虾两吃”到“一虾多用”
第五章 潜江小龙虾产业规模化路径
    一、生产规模的扩大
        (一)生产组织模式变化
        (二)生产技术模式变化
    二、销售规模的扩大
        (一)餐馆市场打开销售渠道
        (二)现代物流和电商齐发力
    三、产品深化
        (一)甲壳素精深加工技术
        (二)加工发展及疫病防控
    四、政府扶持
        (一)政策扶持
        (二)举办节会在全国扩大影响
第六章 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品质和标准问题
        (二)品牌问题
        (三)组织化问题
        (四)生产技术问题
        (五)加工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六)消费者偏好问题
    二、政策建议
        (一)源头把控,确保小龙虾品质
        (二)政府牵头,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
        (三)提高组织化程度
        (四)防微杜渐,及时更新和普及生产技术
        (五)深度研发,普及推广加工技术
        (六)稳定消费,提高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致谢

(10)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路径
        一、相关论题研究现况
        二、分析路径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框架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文献梳理与文本解读
        二、理论梳理与理论探索
        三、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
第二章 传承与创新: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萌动
        一、书院是对私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二、书院最初的形态与功能
        三、书院文化萌动中的交流、融合与转向
    第二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生成
        一、书院文化正式兴起的背景
        二、书院运行规制的形成与创新
        三、书院文化精神的巩固与推广
    第三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兴盛与流变
        一、近代化中国何时开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准备
        二、书院的兴盛与流变:未完成的近代文化转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击与适应:近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书院改革
        一、文化现代化起步的前奏:知识进步与西学东渐时期的书院
        二、文化现代化起步:鸦片战争前后思想的进步与书院改革
    第二节 文化冲击下的适应:中国书院改制
        一、维新变法与书院改革的探索
        二、文化制度的进步与转型:书院改制与科举废除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迁与转型:现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书院现代化变迁的背景: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化现代化
        一、传统的变迁:从“中体西用”到“西化”
        二、现代化的启蒙: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争
        三、思想的进步:五四前后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演变
    第二节 “国学”兴起与载体的最初探索
        一、“国学”的兴起与争论
        二、“国学”实践载体的最初探索
    第三节 中国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索
        一、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讨
        二、书院现代化转型的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的复兴: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
    第一节 文化现代化下当代中国书院发展的背景
        一、全球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文化与“国学”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书院的转型延续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1949-1977年间计划时期的中国书院
        二、1978-2001年间改革时期的中国书院
        三、2002-2007年间追赶时期的中国书院
        四、2008-2017年间飞跃时期的中国书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一、多重主体、多种力量参与到当代书院建设之中
        二、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新模式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功能、目标如何定位
        二、机制、体制如何创新
        三、建筑、环境如何再造
        四、教育内容、方式如何施行
        五、书院团体的联盟化如何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
    第一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概况
        一、筼筜书院的创院历程
        二、筼筜书院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思考
        三、筼筜书院的环境再造与建筑创新
    第二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日常国学实践活动
        一、讲学:全面尝试力求经典的国学课程
        二、礼乐:丰富多彩力求修身的国艺教习
        三、活动:形式多样力求底蕴的文化活动
        四、出版:努力恢复力求提升的文库出版
    第三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现代化运营与管理
        一、学生管理
        二、课程与师资管理
        三、“学田”与产业化的经营
        四、宣传推广的平台
    第四节 厦门筼筜书院现代化的特色与问题
        一、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二、高校的合作与联动
        三、参与地区书院建设
        四、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与选择
    第五节 当代新型书院现代化发展再思考
        一、坚持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中心
        二、设置适合现代人需求的课程
        三、争取多方面力量联合办学
        四、加强书院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建设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史料集
    二、研究着作
    三、研究论文
    四、其他资料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盱眙农业迈向产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洪泽区农村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对策研究[D]. 于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淮安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问题研究[D]. 左雅静.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稻虾共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研究 ——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D]. 邹晓红. 广西大学, 2020(07)
  • [4]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D]. 危星坤.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5]小微企业集聚和质量提升的互动机制:内生逻辑、互动路径以及优化框架[J]. 倪超. 技术经济, 2019(07)
  • [6]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李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7]淮安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王乐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8]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策略研究[D]. 曾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湖北潜江小龙虾产业规模化路径研究[D]. 李璐.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D]. 戴美玲. 厦门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盱眙农业走向产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