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声》图示板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冬梅[1](20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近年国家的相关文件中也多次强调,要将美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美育与各学科的融合。但如今学校开展美育,仍然主要依托于美术和音乐课程。各学科的美育渗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本文正是就“将美育融入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这一问题上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以其他学者对美育教学的研究成果与进展为基础,本文梳理并界定了美育和美育渗透的概念,阐明初中生物美育的教育价值以及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美育的理论依据,明确了初中生物美育教学的目标。为了充分挖掘生物学美育因素,本文梳理了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同时,将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初二年级五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做了关于《初中生物学习中美育现状调查》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当前初中生物学习中渗透美育的现状。针对调查结果,结合“教师访谈提纲”中的相关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渗透美育的原则和策略。笔者尝试设计了生物美育模式及构建了生物美育模型。同时,从人教版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上册模块,选取《鸟》、《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两节课程内容,设计了两个初中生物学教学渗透美育的教学案例,为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选择了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级为实践研究对象,一个作为对照班,另一个则是实验班,做了美育渗透的实践教学研究。通过对当前初中生物学习中美育现状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多数学生对生物学很感兴趣,也认同将美育纳入课堂教学是有益的,这对美育的开展是有积极作用的;(2)大多数学生对生物学教科书中的审美内容没有充分认识。主要关注直观的美,而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则需要进一步增强;(3)大部分学生对课外活动有着较浓厚的兴趣,这提示教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渗透美育;(4)学生比较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以及教姿教态。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仪容仪表对学生的影响,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趣味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同时,美育渗透的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生学习的情感更加愉悦,课堂氛围和谐。班级学生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效率较高,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此外,实验班的学生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可以有效提升对于美的创造力。利用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设想是可行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郭天弟[2](202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与深化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中“五育并举”的育人实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当今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策略显得必要而迫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应然”要求,通过设计调查工具完成对样本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调查,得出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然”现状。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从渗透环境、渗透途径、渗透内容和渗透效果等四个维度进行建构与设计,通过初测问卷修订完善后形成正式问卷并实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为0.977,取样切适性量数KMO值为0.973,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于德育渗透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德育渗透的效果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教师对于德育渗透的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德育渗透的目标不够显性化;渗透效果不太理想等问题。根据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主要有:(1)因“材”施教:深度发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2)有的放矢:使物理教育中的德育目标显性化;(3)潜移默化:使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润物细无声”;(4)百花齐放:注重德育渗透的多元化途径;(5)增强实效:促进德育渗透的教学效果。根据上述策略本研究开展了“光的直线传播”、“力”、“电流和电路”等内容的初中物理德育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方法与途径,为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周嘉欣[3](2021)在《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议论文是高中写作的最主要文体,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维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下高中议论文写作整体呈现出论点不明、论证无力、结构混乱等问题,这说明高中生在思维、论证、议论文写作等方面能力欠缺。图尔敏立足形式逻辑的局限性,在与法学类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力大而广泛的“图尔敏论证模式”。该模式作为具有严谨性、开放性的过程性模式,能够将论证逻辑更好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宽度,使学生形成论证思维。学生在运用图尔敏论证模式进行议论文写作构思时,能够使论证主张、论证要素、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语言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运用图尔敏论证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本研究从图尔敏论证模式着手,将该模式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应用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指导议论文写作教学。本研究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和常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和课例设计等方法将图尔敏论证模式与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高度融合,以图尔敏论证模式的论证结构为切入点,明确其六要素、基本模式和扩展模式,并与议论文论证结构相对应,通过具体的课例设计进一步阐述了图尔敏论证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将图尔敏论证模式运用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改善传统议论文写作教学枯燥、低效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研究希望通过理论分析和课例设计,阐明图尔敏论证模式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中的应用,力求能真正付诸于教学实践,为其他致力于在高中教学中尝试应用图尔敏论证模式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邢艺馨[4](2021)在《“本色语文”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色语文”教学理念是黄厚江老师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浮泛化”、“狭隘化”等现象和困境所提出的语文教育理念。它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对于语文教育的“回归本色”、守正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影响。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教学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案例的分析,借鉴和学习黄厚江老师在本色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和智慧,为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本研究尝试梳理、阐发了“本色语文”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核心内涵及实践特征:立足于文本理解;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主体为参照。在对部分语文教师的访谈中,深入了解并梳理了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存在较明显的脱离文本特性,空洞浮泛的现象;教学内容选择普遍存在狭隘化、浮泛化、割裂化现象;教学方法选择运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化、机械运用的现象,并分析了主要原因脱离学情、教材,言语活动设计低效、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初步提出基于“本色语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改进策略:教学目标提炼上应重视学情,以言语为核心;教学内容确定上体现“四文”融合,守正出新;教学方法选择上指向课程,有效互动。并依据改进策略对《烛之武退秦师》和《六国论》进行设计并展示分析,以期在日后的教学设计中有所创新和改善。
曾庚华[5](2020)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代表作之一,作为一篇经典文学文本,古代文学研究界对《永遇乐》的文本解读呈现多样化。这些解读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内容与艺术特色。在争议中,蒋文钦的“宋事寄慨说”最符合本词主旨,“四十三年”所指应是“金兵南侵”一事,才有稼轩的一番寄慨。至于典故内容引发学者的分歧,以及多角度切入赏析艺术特色,都证明《永遇乐》具有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同时本篇也被选入多个版本教材作为教学文本。首先,中学语文教学界对本文的研读大部分着眼于语文特色,古代文学研究界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笔丰富的参考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教材编撰存在差异,体现文本不同的地位和教学价值,也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第三,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就“文本解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方面虽有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不足,这些不足需要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不断进行补充和优化,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真正践行新课标要求,完善课堂教学,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孟慧姣[6](2020)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而物理生活化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需要大量的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支撑。目前生活化教学资源并不丰富,本研究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八年级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现状,通过分析结合理论基础,对生活化教学资源在文本教材、课后习题以及实验三个方面的开发与应用进行策略与实践上的初步探索。全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简要论述了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相关含义及相对应的理论基础,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特点,总结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特征,体现物理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现状研究”,以本地区的八年级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八年级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现状。同时分析不同性别的学生和公办、民办两所学校的学生在物理生活化教学中的差异,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对于物理生活化教学具有积极的态度;(2)两所学校物理教师生活化教学资源利用程度一般,但民办中学的生活化教学实施情况要优于公办中学;(3)男生对生活化内容的接受程度与应用能力要高于女生。在调查结果中发现生活化物理教学的应用并不广泛,在资源整合利用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结合调查结果,进行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第三部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材资源汇总”,从现有的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角度出发,以表格的形式对现有课本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进行汇总分析。从生活现象资源、生活用具资源、生活习惯资源、生活废弃资源、自然常态资源五个方面对生活化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梳理。第四部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针对教科书等文字资源、习题资源、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讨论。在教材资源开发中,从生活化教学资源的五个方面进行生活化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习题资源开发中,针对近十年的中考题目进行分析,对生活化物理习题的编制和设计提出建议;在实验资源开发方面,从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器材、实验过程与实验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部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例研究”,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进行物理生活化教学设计,合理地开发并利用生活化资源,以“机械运动”为课堂实录的教学内容,在八年级学生中进行生活化物理教学实践探索。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成绩两个方面的变化对物理生活化课堂的应用成效进行分析。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对现有教材资源进行分类汇总并结合实际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应用;统计分析近十年来的中考题目,作为习题编制与设计的依据;以实验设计、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应用四个方面对物理实验课堂生活化资源进行开发。
万慧[7](2019)在《探讨生活化教学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知识的传授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新课程改革中也要求全国各地的中学教学要向日常生活靠拢。教育家们也倡导物理课堂应该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核心理念。然而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物理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物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少之甚少,忽视了学生离开校园走进社会时的长远需要是将生活经验和知识相结合的必要性。由此造成的局面使物理成为学生的头疼学科,学生认为物理是难懂枯燥、不想钻研的学科。本文提出在中学物理的课堂上适当的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是指物理教师要巧妙的运用熟悉的生活讯息将课堂翻新,根据学生已有的元认知和青春期的相关生活经验,通过观察、研究学生视野中的世界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物理,了解这门充满奥妙的学科。想要从根源处改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错误认识,点燃学生热爱物理的热情,达到想要的物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就必须采用生活化教学。本人将这篇论文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将生活元素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部分研究结果,紧接着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综合了与生活化教学相关的教育理论,其中包括STEM教育思想、核心素养理论以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第三部分为生活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哈尔滨某中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生活化元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有效运用,例举出三个具体策略。第四部分例举初中物理教学当中可以融入的生活元素,并设计两节课的教案,详细讲解生活化教学的运用。第五部分总结了通过这篇论文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与启示,并阐述了本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局限性。
梁春兰[8](2019)在《基于信息观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随后,如何促进核心素养的达成、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单元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时教学更注重内容与过程的整体性与联系性,能够将核心素养各要素有机融合并落实于教学中,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在生物学学科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要素侧重对生命的理解,生命是一个多层级的复杂系统,是由物质、能量及信息组成的统一体,其中物质是信息的载体,能量提供动力,信息则为生命的核心本质特征。而传统观念侧重于从物质和能量角度理解生命,缺乏对信息观的理解,因此,以信息观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利用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信息观。利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剖析国内外有关单元教学设计、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利用文本分析法对信息观进行探讨,提出基于生命科学哲学、课程内容体系及学生的发展三个视角的信息观内涵,并根据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设计信息观的单元教学设计具体实例。梳理概念,形成高中生物学信息观概念图谱及“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大概念→信息观”的形成路径图,并深度挖掘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单元结构框架;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大方向后,将其细化至课时教学目标,且注重课时教学目标间的循序渐进及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完成遵循基于生物学事实和概念、情境性及观念交融的原则的单元教学设计实例及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信息观的内涵,构建了高中生物学信息观的概念图谱和单元结构框架,设计了信息观单元教学设计的完整实例,为一线教师系统、全面地帮助学生建构信息观提供了参考。
朱满秀[9](2019)在《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模式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影响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为例》文中认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的共识,科学本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之一。掌握科学本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能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当前国际科学课程教育改革的焦点。国内外通常采用科学史的教学来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且实践研究已证实“通过融入科学史的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本研究试图在高中生物教学运用HPS(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教学模式来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探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该模式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的学生科学本质观量表来自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育学博士刘健智教授开发的中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测量指标。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把握科学本质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有关概念及HPS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利用SPSS软件分析学生初始科学本质观和生物成绩,选择科学本质观和生物成绩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班为对照班,另一个班则为实验班。通过问卷调查(科学本质观的问卷测试即是进行学生初始科学本质观前测),掌握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的现状和对科学史与哲学、社会学的认知状况,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HPS教学模式的策略与途径。运用实验研究法,在贵阳市某高中开展实践教学,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班则采用HPS模式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对这两个班级学生进行科学本质观和生物学成绩的后测,从而对比HPS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影响和生物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HPS教学模式下融入科学本质反思问题、角色扮演科学家以及科学史的学习等策略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HPS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主要包括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本质和科学事业的本质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学生对重复性、实证性、创造性、非固定性、科学与技术和科学家身份等因素的理解有显着提升。HPS教学模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效果。此外,在实践教学基础上,笔者针对高中生物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出了建议,总结不足和提出展望。
徐珺[10](2019)在《思维导读:初中科学思维课堂创建之图式研究》文中指出素养导向的初中科学思维课堂研究是在稳步中艰难行进的.本文从思维导读的解读入手,辨析板书设计、思维导图、思维导读三者的关系,阐述思维导读的语言和八种创设方法.指出思维导读是每节课的灵魂.
二、《回声》图示板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声》图示板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问卷调查法 |
1.5.2 访谈法 |
1.5.3 内容分析法 |
1.5.4 案例分析法 |
1.5.5 实验研究法 |
2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美育 |
2.1.2 美育渗透 |
2.2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4 审美心理学 |
2.3 初中生物美育教学的目标 |
2.3.1 初级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美的感受力 |
2.3.2 中级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生物学美的修养 |
2.3.3 高级目标——发展学生对生物学美的创造力 |
3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现状调查 |
3.1 问卷编制及实施 |
3.2 问卷调查结果与测量 |
3.3 问卷调查结论 |
4 生物学美育元素的挖掘 |
4.1 生物学美育内容分类 |
4.1.1 自然生命美 |
4.1.2 科学美 |
4.1.3 社会美 |
4.2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美育内容梳理 |
5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原则和策略 |
5.1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原则 |
5.1.1 审美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
5.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5.1.3 形象直观性原则 |
5.1.4 情感渗透性原则 |
5.1.5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原则 |
5.2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
5.2.1 切实提高教师自身审美素养 |
5.2.2 充分挖掘课内外美育因素 |
5.2.3 重视生物实验中的美 |
5.2.4 合理利用教学媒体展示美 |
5.2.5 注重导入和总结环节的美育设计 |
5.2.6 鼓励学生参加审美实践 |
5.2.7 塑造美育教学环境 |
6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
6.1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
6.2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设计案例 |
6.2.1 《鸟》教学设计案例 |
6.2.2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案例 |
6.3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研究及结果 |
6.3.1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思路 |
6.3.2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结果与分析 |
7 总结与反思 |
7.1 总结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生物学习中美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美育内容分类汇总表 |
附录4 初中生物美育渗透教学实践前后测调查问卷 |
致谢 |
(2)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2.深化基础教育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德育 |
2.教学策略 |
3.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1.德育实施现状的研究 |
2.物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研究 |
(三)国外相关研究 |
1.关于道德教育现状的研究 |
2.道德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
三、理论基础 |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社会学习理论 |
四、初中物理教科书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分析 |
五、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实施现状的调查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
(五)初中学生对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认同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
1.初中学生对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认同程度的性别差异比较 |
2.初中学生对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认同程度的年级差异比较 |
3.初中学生对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认同程度的城乡学校差异比较 |
(六)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的相关性统计 |
(七)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问卷的开放题分析 |
(八)调查结果小结 |
六、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一)学生对德育渗透的认知程度较低 |
(二)教师对于德育渗透的意识不强 |
(三)德育渗透目标不够显性化 |
(四)渗透效果不太明显 |
七、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实践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基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实践问题的解决对策 |
1.因“材”施教:深度发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
2.有的放矢:使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目标显性化 |
3.潜移默化:使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润物细无声” |
4.百花齐放:注重德育渗透的多元化途径 |
5.增强实效:促进德育渗透的教学效果 |
(二)基于德育渗透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
案例一:“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
案例二:“力”教学设计 |
案例三:“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
八、研究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关于“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教师访谈记录整理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关于研究现状的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条件及局限 |
一、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 |
二、开展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
第五节 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图尔敏论证模式与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分析 |
第一节 图尔敏论证模式概述 |
一、图尔敏论证模式产生的思想背景 |
二、图尔敏论证模式的六要素与论证步骤 |
第二节 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概述 |
一、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含义 |
二、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之背景 |
三、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意义 |
第三节 图尔敏论证模式运用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可行性 |
一、图尔敏论证模式与议论文写作的联系——论证 |
二、教师与学生的论证常识是认识基础 |
三、关注论证过程的严谨性 |
四、图尔敏论证模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
第二章 图尔敏论证模式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分析 |
第一节 图尔敏论证模式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理念 |
一、立足核心素养 |
二、以人为本 |
三、着眼发展 |
第二节 图尔敏论证模式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目标 |
一、训练思维灵活性 |
二、训练思维严谨性 |
三、训练思维批判性 |
第三节 图尔敏论证模式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步骤 |
一、审题立意——鲜明主张 |
二、精准定位——明确要素 |
三、凝练大纲——清晰思路 |
四、厘清顺序——严谨结构 |
五、锤炼技巧——生动语言 |
第三章 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课例设计及分析反思 |
第一节 课例设计 |
第二节 课例设计分析 |
第三节 课例设计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本色语文”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要求 |
2.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
3.“本色语文”教学理念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可借鉴性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教学设计 |
2.文言文教学 |
3.本色语文 |
4.“本色语文”教学理念 |
(四)文献综述 |
1.“本色语文”教学理念 |
2.“本色语文”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理念概述 |
(一)形成背景 |
1.语文教学的异化 |
2.新课改的必然选择 |
3.优秀教师的积极探索 |
(二)形成过程 |
1.以“三”串联,辛勤耕耘 |
2.以“课”为基,教研结合 |
3.见贤思齐,读写相生 |
(三)主要内涵 |
1.“本色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 |
2.“本色语文”教育理念的原则 |
(四)实践特征 |
1.立足于文本理解 |
2.以语言为核心 |
3.以语文活动为主体 |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1.访谈过程与结果分析 |
2.问题梳理 |
(二)归因分析 |
1.脱离教材、学情 |
2.言语活动设计低效 |
3.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
四、基于“本色语文”理念关照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改进策略 |
(一)教学目标提炼:重视学情,以言语为核心 |
1.立足生本,把握文本 |
2.回归语言、提升思维 |
(二)教学内容确定:“四文融合”,守正出新 |
1.巧抓关键、详略得当 |
2.关照文化、继承创新 |
(三)教学方法选择:指向课程,有效互动 |
1.启迪对话,尊重体验 |
2.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
3.勾连比较,强化体验 |
五、基于“本色语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案例展示与分析 |
(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
1.教材及学情分析 |
2.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
3.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 |
4.设计分析 |
(二)《六国论》教学设计 |
1.教材及学情分析 |
2.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 |
3.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 |
4.设计分析 |
(三)总结与反思 |
1.以学生为主体 |
2.注重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
3.用语文活动唤醒课堂潜力 |
4.遵循文言文教学规律 |
5.善于反思,勤于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古代文学研究界对《永遇乐》的解读 |
第一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内容的探究 |
一 主旨的争议 |
二 “四十三年”所指的争论 |
三 典故理解的分歧 |
第二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艺术特色的探究 |
一 语言艺术的剖析 |
二 用典艺术的探幽 |
第二章 《永遇乐》的教材编撰与教学处理概况 |
第一节 教材编撰情况述评 |
一 单元编制情况分析 |
二 课下注释情况分析 |
三 课后练习情况分析 |
四 从教材编撰情况提取《永遇乐》的教学价值 |
第二节 教师教学处理述评 |
一 《永遇乐》典型课例评析 |
二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三 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永遇乐》的教学策略思考 |
第一节 教材文本解读的建议 |
一 文本解读原则 |
二 文本解读视角 |
三 文本解读方法 |
第二节 教学内容选择的建议 |
一 依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
二 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
三 根据文本的价值选择教学内容 |
四 遵循适度的原则 |
第三节 教学方法运用的建议 |
一 创设悲慨的情境 |
二 鉴赏独特的语言 |
三 与同类词作比较 |
四 分组合作探究 |
第四节 针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建议 |
一 启发性与感染性的课堂语言 |
二 精准有效的课堂提问 |
三 灵活处理课堂教学环节 |
四 将解读成果作为课程资源 |
第五节 《永遇乐》对咏史怀古之作的教学启发 |
一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
二 探索情感理解内涵 |
三 留心技巧赏析玩味 |
第四章 结论 |
附录1 教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物理课程标准的发展要求 |
1.1.2 新形势下物理教学的转变 |
1.1.3 生活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活化教学 |
2.1.2 物理生活化教学 |
2.1.3 物理生活化资源 |
2.2 相关理论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应用现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5 学生问卷 |
3.5.1 学生问卷的内容分类 |
3.5.2 学生问卷的信度分析 |
3.5.3 学生问卷的效度分析 |
3.5.4 独立样本T检验 |
3.6 问卷具体分析 |
3.6.1 学生对生活化课堂的态度 |
3.6.2 学生对生活与物理相关性的主观认识 |
3.6.3 物理生活化课堂的应用情况 |
3.6.4 生活化习题资源的利用情况 |
3.6.5 课本材料生活化拓展内容的关注程度 |
第4章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材资源内容汇总 |
4.1 声学部分 |
4.2 光学部分 |
4.3 力学部分 |
4.4 热学部分 |
4.5 电学部分 |
4.6 原子物理部分 |
第5章 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
5.1 教科书等文字资源生活化的开发 |
5.1.1 对课本教材资源的开发 |
5.1.2 物理生活化教材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 |
5.1.3 物理生活化教材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施建议 |
5.2 学习材料—物理习题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
5.2.1 传统的物理习题与生活化物理习题 |
5.2.2 历年物理中考题的生活化试题汇总分析 |
5.2.3 初中物理生活化习题的编制与设计 |
5.2.4 初中物理生活化习题的评价原则 |
5.3 物理实验课堂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
5.3.1 物理实验设计生活化 |
5.3.2 物理实验器材生活化 |
5.3.3 物理实验过程生活化 |
5.3.4 物理实验应用生活化 |
第6章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例研究 |
6.1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设计思路 |
6.2 初中物理《惯性》课堂实录分析 |
6.3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
6.3.1 物理生活化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
6.3.2 物理生活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调查 |
附录B 《阿基米德原理》探究实验教学设计 |
附录C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惯性》课堂实例 |
附录D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
致谢 |
(7)探讨生活化教学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生活化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STEM教育思想 |
(二)核心素养理论 |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三章 关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的研究 |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调查过程 |
二、调查数据的例举 |
三、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总结 |
第四章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
一、课堂引入生活化 |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 |
第五章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例研究 |
一、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流程 |
二、教科版八年级认识声现象 |
三、人教版九年级大气压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信息观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论题的缘起 |
1. 重视生命观念的构建 |
2. 聚焦单元教学设计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二、概念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1. 核心素养 |
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3. 生命观念 |
4. 单元教学设计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 国内外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2. 国内外关于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信息观的理论探讨 |
(一) 生命科学哲学视角的信息观 |
(二) 课程内容体系视角的信息观 |
(三)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信息观 |
四、高中生物学信息观的单元教学设计 |
(一) 梳理概念,构建单元结构框架 |
(二) 编制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 |
(三) 单元教学设计实例及分析 |
1. 基于分子水平的单元教学设计实例及分析 |
2. 基于细胞水平的单元教学设计实例及分析 |
3. 基于个体水平的单元教学设计实例及分析 |
4. 基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的单元教学设计实例及分析 |
5. 基于生命系统整体水平的单元教学设计实例及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 结论 |
1. 对信息观进行理论探讨 |
2. 构建了高中生物学信息观的概念图谱及其单元结构框架 |
3. 设计了高中生物学信息观单元教学设计具体实例 |
(二) 研究反思 |
1. 研究不足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模式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影响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石 |
1.1.2 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科学课程教育的趋势 |
1.1.3 科学本质观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
1.1.4 尝试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HPS教学模式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实验研究法 |
1.6.4 数据统计分析法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科学 |
2.1.2 本质 |
2.1.3 科学本质 |
2.1.4 科学本质观 |
2.1.5 学生科学本质观 |
2.1.6 HPS教学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科学教育的哲学基础 |
2.2.2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4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3 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4 调查实施过程 |
3.5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5.1 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的结果与分析 |
3.5.2 高中生科学史认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3.5.3 高中生物教师科学史认知的问卷结果与分析 |
3.6 调查结论与启示 |
4 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本质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
4.1 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本质观的内涵 |
4.1.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科学本质观内涵的表述 |
4.1.2 人教版必修2 教师用书中科学本质观内涵的表述 |
4.1.3 人教版必修2 学生用书中科学本质观内涵的表述 |
4.2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策略 |
4.2.1 讲述历史故事,挖掘科学本质 |
4.2.2 科学史的阅读,深化科学本质 |
4.2.3 融入科学本质反思问题,凸显科学本质 |
4.2.4 融入SSI议题,内化科学本质 |
4.2.5 角色扮演科学家,增进科学探索的本质 |
4.2.6 结合生活实例,升华科学探索的本质 |
5 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教学模式的途径 |
5.1 HPS教学模式的特征 |
5.2 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模式的教学程序 |
5.2.1 演示现象并提出问题 |
5.2.2 引出学生观点 |
5.2.3 学习生物科学史 |
5.2.4设计实验 |
5.2.5 科学观点和检验 |
5.2.6 总结与评价 |
5.3 高中生物HPS模式的教学案例 |
6 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模式对学生科学本质观影响的实践研究 |
6.1 实践设计 |
6.1.1 实践目的 |
6.1.2 实践对象 |
6.1.3 控制变量 |
6.2 研究工具 |
6.2.1 量化工具 |
6.2.2 检测工具 |
6.3 研究过程 |
6.3.1 前测及结果分析 |
6.3.2 前测结论 |
6.3.3 教学实践过程 |
6.3.4 后测及结果分析 |
6.4 实践研究结果与分析 |
6.4.1 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前后测结果比较与分析 |
6.4.2 学生生物成绩前后测结果比较分析 |
7 结语 |
7.1 结论 |
7.1.1 科学本质反思问题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
7.1.2 角色扮演科学家及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
7.1.3 HPS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
7.1.4 HPS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效果 |
7.2 建议 |
7.2.1 将科学本质的内涵及科学本质的教育目标纳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
7.2.2 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HPS素养 |
7.3 创新与展望 |
7.3.1 创新 |
7.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高中生的科学本质观 |
附录Ⅱ 高中生科学史认知的调查问卷 |
附录Ⅲ 高中生物教师科学史认知的调查问卷 |
附录Ⅳ 科学本质反思问题 |
附录Ⅴ 生物试卷 |
附录Ⅵ 教学案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思维导读:初中科学思维课堂创建之图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缘起 |
2 思维导读的解读 |
2.1 思维导读概述 |
2.2 思维导读、思维导图、板书设计的关系 |
2.3 思维导读的发展历程 |
3 思维导读的创设 |
3.1 认识思维导读的语言 |
3.1.1 文字 |
3.1.2 符号 |
3.1.3 线条 |
3.1.4 表格 |
3.1.5 图形 |
3.1.6 色彩 |
3.2 熟悉思维导读的目标 |
3.3 精通思维导读的创设方法 |
3.3.1 概括法 |
3.3.2 图示法 |
3.3.3 板画法 |
3.3.4 表解法 |
3.3.5 对比法 |
3.3.6 综合法 |
3.3.7 变形法 |
4 结语 |
四、《回声》图示板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为例[D]. 刘冬梅.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2]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郭天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研究[D]. 周嘉欣.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4]“本色语文”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改进策略研究[D]. 邢艺馨.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D]. 曾庚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6]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孟慧姣.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探讨生活化教学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应用[D]. 万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8]基于信息观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D]. 梁春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9]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模式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影响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为例[D]. 朱满秀.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10]思维导读:初中科学思维课堂创建之图式研究[J]. 徐珺. 中学物理,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