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RZ-2型乳化炸药自动生产线(论文文献综述)
黄孟文[1](2020)在《岩石型化学敏化水胶炸药配方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石型水胶炸药通常采用膨胀珍珠岩作为物理敏化剂和密度调节剂,但膨胀珍珠岩的密度较小,运输费用高,生产环境有粉尘污染,且其为蓬松的多孔状颗粒,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易破裂。乳化炸药是通过亚硝酸钠与硝酸铵反应产生气泡来调节炸药密度并增加炸药热点,有人曾用此方法制备化学敏化水胶炸药,但敏化气泡容易聚集变大,且有后效,至今未形成批量生产。本文研究一种敏化气泡稳定且无后效的化学敏化水胶炸药,这对于降低成本,改善生产环境,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通过正交实验对盐溶液的析晶点进行测试,确定水胶炸药主要组分的配比;采用黏度实验,分析胶凝剂种类和含量对水胶炸药黏度的影响;通过测试炸药的密度和微观结构,分析PH值对水胶炸药气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盐溶液的表面张力的测试和气泡微观结构的观测,分析气泡稳定剂F和发泡剂浓度对气泡稳定性的影响;测试了化学敏化水炸药的爆速、猛度,以及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分析发泡剂的含量对炸药爆炸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工业化试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炸药主要组份的配比为硝酸一甲胺:硝酸铵:硝酸钠:水=33:41:11:13,其析晶点为34.6℃。随着胶凝剂含量的增加,胶体的黏度增大,当胶凝剂含量均为1.2%时,瓜尔胶的黏度比田菁胶的黏度提高24%;当PH值大于5.8时,敏化气泡少。当PH值小于5.1时,发泡速度快,且有后效,交联时间也快,不利于装药。随着气泡稳定剂F的加入量由0增加到0.25%,盐溶液表面张力从73.34m N/m下降到67.85m N/m。在相同亚硝酸钠含量的情况下,浓度低的发泡剂相对来说产生的气泡分布更均匀,气泡直径较小;在相同浓度的情况下,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炸药的密度下降,当发泡剂浓度为15%,加入量为0.4%时,炸药密度为1.15g/cm3,爆速为4607m/s,猛度为16.33mm,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均为0,工业化试生产的产品性能稳定。该配方采用复合胶凝剂,严格控制PH和发泡剂浓度和加入量,所制得的化学敏化水胶炸药气泡分布均匀,气泡直径较小,且无后效,爆炸性能、安全性能和储存稳定性均满足工业炸药的要求。图[51]表[26]参考文献[87]
张伟[2](2020)在《乳化炸药破乳后的乳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结合萍乡六六一科技公司中低温乳化炸药生产线乳化工艺实际运行情况,对废药体系进行重建性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重乳化温度对乳化炸药稳定性的影响,乳化机转速、乳化时间对乳化炸药储存期的影响,以及破乳后乳化炸药的爆炸性能,相关结论能够为乳化炸药破乳后废药的新处理工艺技术提供参考与支持。
朱睿超[3](2020)在《兰州“三线”建设研究(1964-1990)》文中研究说明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老牌工业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本文以兰州三线建设及调整改造为研究对象,探讨三线建设在兰州的实施过程、重点成果等,研究三线建设在兰州的实施目的、造成的主要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传统的文献学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调查法、分析法、比较法,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兰州三线建设及调整改造的实施原因、实施情况及各阶段发展成果等。本文研究认为,兰州三线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4至1966年,国家提出三线建设战略布局并实施,兰州地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进行规划与企事业单位搬迁;第二阶段,1966至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兰州三线建设遭遇重重阻力,但军工企业发展迅速,在备战背景下为中国的国防力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第三阶段,1976至1990年,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改变,兰州地区进行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军转民”成果突出。依据档案资料、数据比对,兰州三线建设及调整改造在兰州市工业城市建设、国防科技建设、城市经济水平、军民共享技术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为兰州市作为今日“一带一路”倡议下重要城市之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滕晏强,曹小双,孙磊,郭万召,席韬[4](2019)在《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在地下中深孔爆破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笔者介绍了MEF移动式制备站的乳胶基质制备工艺、BCJ-2型装药车的工作原理和地下中深孔装药乳胶基质的要求,并就乳化炸药现场混装技术在银山矿地下中深孔多种复杂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实践证明,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在复杂环境中具有粉状铵油炸药不具备的装药优势;通过对装药结构和爆破网路进行优化,使得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在银山矿业地下中深孔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能满足银山矿业地下中深孔采矿试验装药爆破要求。
周国安[5](2019)在《以黏土颗粒为惰性剂的新型乳化炸药爆炸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工业炸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化炸药因其制备简单、应用方便可靠,在煤矿冶金、控制爆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实际使用中,操作人员通过添加一些惰性稀释剂、密度调节剂等改变其爆炸参数以用于爆炸焊接、爆炸喷涂等特殊领域,而这些添加剂都有着各自的使用缺陷。为了取代现有的市面上有着各种使用缺陷的传统乳化炸药,本文以乳化炸药行业中从未被使用过的黏土颗粒作为惰性添加剂制备出一种新型乳化炸药,并从爆速、猛度及水下爆炸等角度研究了黏土颗粒的含量、粒径及炸药存储时间对这种新型乳化炸药爆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黏土颗粒含量在0~20 wt.%、玻璃微球含量在5 wt.%~15 wt%时,其爆速、猛度的经验公式分别为:D=4923.1-99.3×a-29.8×6(m/s)、Δh=23.3-0.74×a-0.20×6(mm),其中a、6分别是新型乳化炸药中玻璃微球和黏土颗粒的质量分数。水下爆炸数据显示,当黏土颗粒添加量达20 wt.%时,新型乳化炸药的峰值压力、冲击波冲量、比冲击波能、比气泡能和总能量相比传统乳化炸药分别下降了33.34%、13.19%、67.67%、71.73%和70.96%。从传爆机理来看,黏土颗粒和过量的玻璃微球都只起惰性添加剂的作用。两者降低新型乳化炸药爆速的细观机理可从阻隔效应和吸收效应两个方面予以解释。波后化学反应区宽度愈宽,意味着充分反应的时间愈久,宏观上即是新型乳化炸药的爆速愈低。新型乳化炸药在其存储期内爆速、猛度及各项水下爆炸参数亦有明显的变化。其中含有10 wt.%的黏土颗粒、15 wt.%的玻璃微球的配方拥有最长的存储周期。尽管进一步增加黏土颗粒的含量可进一步降低乳化炸药的爆炸性能及整体成本,但过多的黏土颗粒会使其失效时间急剧缩短。黏土颗粒(多孔疏松介质)在胶体乳化炸药存储期内进一步降低其爆速、猛度及各项水下爆炸参数的现象可由其对水蒸气及C18H38蒸汽(乳化基质的组分)的吸附解释。最后,本文将上述以黏土颗粒为惰性添加剂的新型乳化炸药配方(爆速约为2350 m/s)应用于T2紫铜-1060铝平行板爆炸焊接领域,并研究了正火处理对其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T2紫铜/1060工业纯铝的焊接界面呈现规则的波状结合,其幅值、波长分别约为45 μm、200 μm。铜铝爆炸焊接板结合界面附近鉴定出Al2Cu和AlCu相。正火处理有利于元素在T2/1060复合板结合界面相互扩散。正火处理的时间越久,扩散层厚度越厚、越均匀。而正火处理对T2/1060爆炸焊接板的力学性能也有显着影响。正火处理后,试样结合界面处的显微硬度、抗拉强度和屈服应变分别由215 HV,255.7 MPa,3.64%变为170 HV,228.8 MPa,22.4%。即正火处理后,复合材料的硬度、抗拉强度下降,韧性上升。
杜玉科,屈兵兵[6](2018)在《PID液位控制系统在乳化炸药生产线的应用》文中指出PID液位控制系统在乳化炸药生产线预乳化工段的应用,解决预乳器乳化基质液位与乳胶基质输送泵不能按系统设定吨位、实现较好匹配的问题。
郭宇[7](2018)在《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危化品在国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我国在提升危化品包装机械的包装速度、包装精度和安全性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对于一些高感度、高爆速的危化品,其包装形式仍然处于完全人工或者半自动化状态。目前需求量较大的小颗粒状危化品采用纯手工的方式首先对预先套好的双层抗静电柔性塑料袋充填物料,然后移入特制纸桶后对双层包装袋进行两次扎口(其中先对包装袋捆绑扎口一次,然后将扎口位置翻折再捆绑扎口一次)完成包装。不但导致成本高、包装的效率低,而且生产过程中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需要研发出一套小颗粒状危化品自动包装生产线来替代双层包装袋人工包装形式,本文着重研究该生产线的双层包装袋内层袋第二次扎口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人工包装形式的流程及前期危化品双层包装袋内袋第一次扎口装置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制定出了内层袋第二次扎口的工序流程,然后对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进行了整体分析。(2)基于危化品双层包装袋内袋扎口的约束条件和小颗粒状危化品的理化性质,研究了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功能;得出了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的结构模型。(3)根据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的结构模型,提出了双层袋袋口分离方式、内层袋口旋转方式和扎口方式的初步设计方案;利用AHP和VIKOR算法对其中双层袋袋口分离和内层袋口旋转的4种可行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和排序,从而找出了满足约束条件及功能要求的最优解,最终得出了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的设计方案。(4)根据设计方案,建立了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的总体三维模型,对模型中各组件分别进行了结构设计,并且绘制了该装置的工程图,按设计尺寸加工的零件进行了安装和调试,通过现场试验证明本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满足各项技术指标,具有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李华[8](2018)在《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螺杆泵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化炸药属于一种新型工业炸药,应用非常广泛,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时常会导致设备出现故障,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螺杆泵是该生产线上至关重要且故障多发的设备之一,因此研究设计合理、准确的螺杆泵故障诊断系统意义非凡。本文首次将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在乳化炸药生产线中螺杆泵的故障诊断中,设计出了螺杆泵故障诊断系统。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研究:(1)在研究了乳化炸药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从螺杆泵的结构入手,重点研究了机械故障和管口堵塞故障,并对两类故障的特征机理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螺杆泵故障诊断系统的整体实施方案。(2)重点研究了信息融合技术,结合螺杆泵的实际情况,确定选用特征层-决策层的信息融合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故障诊断模型。(3)采用BP神经网络来弥补D-S证据理论的缺点,确定选用BP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相结合来实现螺杆泵的故障诊断。选取建模变量,建立螺杆泵故障诊断系统模型。通过传感器采集螺杆泵的状态信息,送入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将输出结果归一化处理后送入到决策层D-S证据理论进行证据概率融合,获得融合后的故障支持度。实验结果表明,多故障特征融合后能更准确地识别故障,得出更可靠的诊断结论。(4)按照乳化炸药生产的要求,选择合理的硬件设备,构建出了诊断系统的硬件平台;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软件设计结构,并最终实现了诊断系统的软件设计,登录到诊断系统后,能够在线监测螺杆泵的运行状态和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对螺杆泵的故障进行可靠的分析。最后对诊断系统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证明该诊断系统能够有效的完成故障诊断,有较强的故障诊断能力,能够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可以有效的保证螺杆泵的安全运行,降低事故发生率。
陈如水[9](2014)在《EL20-2型乳化炸药自动装药机的改进及故障分析与对策》文中指出文章介绍了EL20-2型乳化炸药自动装药机结构及工作原理,对自动装药机的改进,并对因改进产生药条破损、废药多等突出问题,导致产能降低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解决,有效地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并使产能稳定在每小时1.6t以上,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有效的改进。
卢志坚[10](2011)在《新建年产16000吨乳化炸药生产线项目初步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设计方案为某公司的新建年产16000吨乳化炸药生产线项目,淘汰公司原有的不符合要求的旧炸药生产线,新建一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乳化药生产线。本论文对乳化炸药生产线的关键工艺技术与安全性进行了设计、比较,对生产能力进行了设计与计算和对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并实际指导生产,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涉及内容包括新建项目的必要性、工艺方案的比较与设计、设备选用、能力核算、运输、建筑结构、热机、给排水、电气、消防、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民用爆炸物品行业技术进步的指导意见》,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要求。本设计方案采用了成熟的中低温敏化技术自动化连续化生产工艺,具有产能大、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同期先进平,减少了在线操作工人数,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与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线的安全性,工作环境也有较大改善,并留有发展余地,增加了炸药产量,能满足当前的销售市场的发展需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生产乳化炸药产品符合行业发展方向及国家标准,生产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项目实施后,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看都是可行的。
二、LRZ-2型乳化炸药自动生产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RZ-2型乳化炸药自动生产线(论文提纲范文)
(1)岩石型化学敏化水胶炸药配方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化学敏化水胶炸药基础配方设计 |
2.1 水胶炸药的组成及其作用 |
2.1.1 水 |
2.1.2 氧化剂 |
2.1.3 可燃剂 |
2.1.4 胶凝剂 |
2.1.5 发泡剂 |
2.1.6 交联剂 |
2.1.7 其他的添加剂 |
2.2 水胶炸药配方设计要求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材料与器材 |
2.3.2 正交实验的设计 |
2.3.3 析晶点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小结 |
3 化学敏化水胶炸药稳定性研究 |
3.1 胶凝剂种类和含量对水胶炸药稳定性的影响 |
3.1.1 实验部分 |
3.1.2 结果与讨论 |
3.2 PH值对水胶炸药稳定性的影响 |
3.2.1 实验部分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气泡稳定剂F对水胶炸药气泡稳定性的影响 |
3.3.1 实验部分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发泡剂浓度对水胶炸药气泡稳定性的影响 |
3.4.1 实验部分 |
3.4.2 结果与讨论 |
3.5 小结 |
4 发泡剂含量对水胶炸药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水胶炸药的制备 |
4.1.2 密度的测定 |
4.1.3 撞击感度的测定 |
4.1.4 摩擦感度的测定 |
4.1.5 爆速的测定 |
4.1.6 猛度的测定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密度对水胶炸药撞击感度的影响 |
4.2.2 密度对水胶炸药摩擦感度的影响 |
4.2.3 密度对水胶炸药爆速的影响 |
4.2.4 密度对水胶炸药猛度的影响 |
4.3 小结 |
5 工业化生产性能研究 |
5.1 炸药试生产配方及工艺流程 |
5.2 成本的估算 |
5.3 性能的测定 |
5.3.1 实验部分 |
5.3.2 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技术关键及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乳化炸药破乳后的乳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乳化炸药生产工艺概述 |
2.实验过程 |
3.实验结果 |
(1)重乳化温度对乳化炸药稳定性的影响 |
(2)乳化机转速、乳化时间对乳化炸药储存期的影响 |
(3)破乳后乳化炸药爆炸性能实验 |
4.结束语 |
(3)兰州“三线”建设研究(1964-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兰州三线建设的背景与开端(1964-1966) |
第一节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
第二节 兰州实施三线建设的条件 |
第三节 兰州三线建设开始实施 |
一、三线建设在兰州地区的实施过程 |
二、兰州三线建设开端阶段的成果 |
第四节 兰州三线建设开端阶段的评价 |
第二章 “文革”中的兰州三线建设(1966-1976) |
第一节 “文革”对兰州三线建设的影响 |
第二节 “文革”中的兰州三线企业建设个案分析 |
一、兰州真空设备厂 |
二、连城铝厂 |
三、兰州万里机电厂 |
四、国营504厂 |
第三节 “文革”中的兰州三线建设评价 |
第三章 兰州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1976-1990) |
第一节 兰州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背景 |
第二节 兰州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成效 |
一、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
二、兰州万里机电厂 |
三、甘肃久联和平民爆有限责任公司 |
四、兰州瑞德实业集团 |
第三节 兰州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评价 |
第四章 兰州三线建设的历史评价 |
第一节 兰州三线建设的成果 |
第二节 兰州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困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在地下中深孔爆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乳化炸药现场混装技术 |
1.1 乳胶基质制备 |
1.2 BCJ-2型装药车工作原理 |
1.3 乳胶基质要求 |
2 现场应用 |
2.1 工程概括 |
2.2 现场混装技术应用情况 |
2.2.1 复杂环境装药 |
2.2.2 装药结构 |
2.2.3 爆破网络优化 |
3 综合效益分析 |
3.1 安全环保效益 |
3.2 经济效益 |
4 结语 |
(5)以黏土颗粒为惰性剂的新型乳化炸药爆炸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爆速炸药 |
1.2.2 销毁未爆炸药的方法 |
1.2.3 爆炸焊接技术及专用炸药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乳化炸药的组分、非理想爆轰及失效理论 |
2.1 引言 |
2.2 乳化炸药的组分及制备 |
2.2.1 油相材料及其作用 |
2.2.2 氧化剂水溶液及其作用 |
2.2.3 乳化剂、密度调节剂及其作用 |
2.2.4 其他微量添加剂及其作用 |
2.2.5 制备工艺 |
2.3 乳化炸药非理想爆轰理论 |
2.3.1 热点起爆理论 |
2.3.2 冲击起爆过程的一维拉氏分析与反应速率方程 |
2.4 乳化炸药失效理论 |
2.4.1 乳化炸药稳定性的破坏过程 |
2.4.2 界面膜的破坏理论 |
2.4.3 异相界面稳定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新型乳化炸药制备及组分对爆炸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黏土颗粒的制备及物化性质测定 |
3.2.1 黏土颗粒的制备、微观形貌及组分鉴定 |
3.2.2 黏土颗粒的比表面积及pH值测定 |
3.2.3 黏土颗粒的热导率与热失重分析 |
3.3 爆速及猛度实验 |
3.3.1 乳化炸药爆速测量方法 |
3.3.2 乳化炸药猛度测量方法 |
3.4 水下爆炸实验及参数计算 |
3.4.1 水下爆炸实验系统 |
3.4.2 水下爆炸基本理论 |
3.4.3 冲击波峰值压力 |
3.4.4 冲击波冲量及比冲击波能的计算 |
3.4.5 气泡脉动及比气泡能的计算 |
3.4.6 水下爆炸总能量计算 |
3.5 配方对新型乳化炸药爆炸特性的影响 |
3.5.1 配方对新型乳化炸药爆速、猛度的影响 |
3.5.2 配方对新型乳化炸药水下爆炸参数的影响 |
3.5.3 配方对新型乳化炸药爆炸性能影响的机理解释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存储时间及黏土粒径对乳化炸药爆炸特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储存时间对新型乳化炸药爆炸特性的影响 |
4.2.1 存储时间对新型乳化炸药爆速、猛度的影响 |
4.2.2 存储时间对新型乳化炸药水下爆炸参数的影响 |
4.2.3 存储时间对新型乳化炸药爆炸性能影响的机理解释 |
4.3 黏土粒径对新型乳化炸药爆炸特性的影响 |
4.3.1 黏土粒径对新型乳化炸药爆速、猛度的影响 |
4.3.2 极细的黏土颗粒用于胶体乳化炸药销毁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新型乳化炸药在铜/铝爆炸焊接板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铜/铝爆炸焊接窗口理论及计算 |
5.2.1 流动限 |
5.2.2 声速限 |
5.2.3 最小碰撞角 |
5.2.4 最大碰撞角 |
5.3 焊接材料及实验设计 |
5.3.1 待焊金属板的物化参数 |
5.3.2 T2紫铜-1060铝爆炸焊接实验设计 |
5.4 T2紫铜-1060工业纯铝爆炸焊接质量的研究 |
5.4.1 复合板结合界面显微观察 |
5.4.2 金属间化合物的鉴定 |
5.5 热处理对铜-铝爆炸焊接板的影响 |
5.5.1 正火处理对复合板结合界面处扩散层厚度的影响 |
5.5.2 正火处理对复合板结合界面处显微硬度的影响 |
5.5.3 正火处理对复合板拉伸性能的影响 |
5.5.4 正火处理对复合板弯曲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6)PID液位控制系统在乳化炸药生产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提高乳化炸药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意义 |
2 预乳化问题分析 |
3 预乳化问题解决方案 |
4 PID自动液位调节 |
5 PID自动控制 |
5.1 自动放料控制 |
5.2 水、油相流量配比调节 |
5.3 系统软件设计 |
5.4 PID液位控制系统的调节 |
6 结语 |
(7)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包装机械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包装机械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包装机械发展现状 |
1.2.3 包装机械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工序的研究 |
2.1 传统的危化品包装工序 |
2.2 小颗粒状危化品全自动包装工序 |
2.3 柔性内袋第二次扎口工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方案设计 |
3.1 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约束条件 |
3.2 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功能结构 |
3.2.1 内层袋的修正 |
3.2.2 内层袋的限位 |
3.2.3 外层袋的下拉方式 |
3.2.4 内层袋口的旋转方式 |
3.2.5 扎口方式 |
3.3 基于AHP和 VIKOR算法的方案评估 |
3.3.1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
3.3.2 层次分析法(AHP)基本步骤 |
3.3.3 多属性决策法(VIKOR)简介 |
3.3.4 多属性决策法(VIKOR)算法原理 |
3.3.5 多属性决策法(VIKOR)算法步骤 |
3.4 基于AHP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方案指标权重计算 |
3.4.1 下拉外袋与内层袋旋转备选方案 |
3.4.2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系数 |
3.5 基于VIKOR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方案评价排序 |
3.5.1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3.5.2 VIKOR中的的理想解与方案排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关键组件设计 |
4.1 内层袋收袋口装置 |
4.1.1 内层袋修正组件 |
4.1.2 内层袋限位组件 |
4.1.3 下拉外袋组件 |
4.1.4 内层袋收口组件 |
4.1.5 旋转内袋组件 |
4.2 内层袋扎袋口装置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系统整体实现 |
5.1 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整体模型 |
5.2 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的安装与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螺杆泵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应用背景 |
1.2 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故障诊断的意义及概况 |
1.2.2 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故障诊断的发展趋势 |
1.3 信息融合技术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螺杆泵故障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乳化炸药连续化生产工艺简介 |
2.1.1 乳化工艺 |
2.1.2 乳胶基质泵送和敏化工艺 |
2.2 G型单螺杆泵 |
2.3 单螺杆泵的故障类型及特性 |
2.3.1 单螺杆泵的主要故障汇总 |
2.3.2 转子机械故障 |
2.3.3 管口堵塞故障 |
2.3.4 次要故障 |
2.4 螺杆泵故障诊断过程中的诊断信息分析 |
2.4.1 传感器类信息分析 |
2.4.2 知识类信息分析 |
2.5 螺杆泵故障诊断系统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螺杆泵故障诊断模型 |
3.1 信息融合技术的概述 |
3.1.1 信息融合的来源与定义 |
3.1.2 信息融合的结构及特点 |
3.2 信息融合算法的介绍及选择 |
3.2.1 信息融合算法简介 |
3.2.2 信息融合算法的选择 |
3.3 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故障诊断模型 |
3.3.1 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 |
3.3.2 信息融合故障诊断的一般框架 |
3.3.3 分层信息融合诊断功能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P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的螺杆泵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及仿真实例 |
4.1 D-S证据理论的概念及其实现流程 |
4.1.1 D-S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
4.1.2 D-S证据理论的实现流程 |
4.2 人工神经网络 |
4.2.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4.2.2 神经元模型 |
4.2.3 神经网络的种类 |
4.2.4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 |
4.3 BP神经网络的模型及原理 |
4.3.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
4.3.2 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 |
4.4 螺杆泵故障诊断中BP神经网络的设计过程 |
4.5 BP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实现螺杆泵故障诊断的基本流程 |
4.6 螺杆泵故障诊断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
4.6.1 建模变量的选取 |
4.6.2 数据预处理 |
4.6.3 螺杆泵故障诊断模型的建立和仿真 |
4.6.4 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及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螺杆泵故障诊断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硬件设计 |
5.1.1 系统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
5.1.2 系统硬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
5.1.3 系统硬件选型 |
5.1.4 硬件系统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5.2.1 软件整体设计 |
5.2.2 组态王软件的设置 |
5.2.3 组态王与Access数据库的连接 |
5.2.4 VB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实现 |
5.3 诊断系统仿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EL20-2型乳化炸药自动装药机的改进及故障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EL20-2型装药机结构原理 |
1.1 EL20-2型装药机的结构组成 |
1.2 装药机的工作原理 |
2 装药机的改进 |
3 装药机故障及解决办法 |
3.1 装药机第20根装药管装药少药, 第20根 (最旁边) 装药管的药量始终比其他药管的药量少约30g |
3.2 药条破损严重、废药多 |
4 操作设备时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
4.1 严格遵守设备的操作注意事项 |
4.2 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 |
5 结论 |
(10)新建年产16000吨乳化炸药生产线项目初步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综述 |
1.1.1 工业炸药概述 |
1.1.2 乳化炸药概述 |
1.1.3 炸药生产线建设背景 |
1.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1.2 论文涉及项目的概况及主要数据 |
1.2.1 项目概况 |
1.2.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原则要求 |
1.2.3 产品设计方案 |
1.2.4 能源供应 |
2 工艺技术方案设计 |
2.1 生产线工艺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
2.1.1 中低温敏化技术生产乳化炸药 |
2.1.2 中高温敏化技术生产乳化炸药 |
2.1.3 工艺技术方案的比较和选择理由 |
2.1.4 新建乳化炸药生产线与老乳化炸药生产线比较 |
2.1.5 新建乳化炸药生产线产品性能 |
2.1.6 新建乳化炸药工艺配比 |
2.2 工艺流程 |
2.3 生产线安全定员及其要求 |
2.4 生产工艺过程设计 |
2.4.1 原料准备及硝酸铵与硝酸钠破碎 |
2.4.2 油相、水相、发泡剂配制 |
2.4.3 乳化 |
2.4.4 冷却 |
2.4.5 敏化及混拌 |
2.4.6 装药 |
2.4.7 包装 |
2.4.8 入库 |
2.5 生产线工艺安全设计 |
2.5.1 生产线安全影响因素 |
2.5.2 乳化炸药生产线的工艺安全控制 |
2.5.3 乳化炸药的安全性能试验 |
2.5.4 生产线药量的控制 |
2.6 生产线设备设计 |
2.6.1 生产线能力计算数据 |
2.6.2 主要设备能力核算 |
2.7 小结 |
3 生产线布置 |
3.1 工房布置及要求 |
3.1.1 工房布置要求 |
3.1.2 工房布置 |
3.2 供水排水 |
3.3 供热供汽 |
3.4 供电供气 |
4 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和节能 |
4.1 环境保护 |
4.1.1 污染源与处理方案 |
4.1.2 环保投入 |
4.2 劳动安全卫生 |
4.2.1 劳动安全 |
4.2.2 劳动卫生 |
4.3 节能 |
4.4 消防 |
5 项目建设实施计划 |
6 投资与经济分析 |
6.1 投资估算 |
6.1.1 产品成本 |
6.1.2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6.2 经济分析 |
6.2.1 销售价格和主要经济指标 |
6.2.2 盈利能力分析 |
6.3 投资与经济分析结论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LRZ-2型乳化炸药自动生产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岩石型化学敏化水胶炸药配方与性能研究[D]. 黄孟文.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乳化炸药破乳后的乳化性能研究[J]. 张伟. 当代化工研究, 2020(10)
- [3]兰州“三线”建设研究(1964-1990)[D]. 朱睿超.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4]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在地下中深孔爆破中的应用[J]. 滕晏强,曹小双,孙磊,郭万召,席韬. 煤矿爆破, 2019(06)
- [5]以黏土颗粒为惰性剂的新型乳化炸药爆炸特性及应用研究[D]. 周国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6]PID液位控制系统在乳化炸药生产线的应用[J]. 杜玉科,屈兵兵.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8(16)
- [7]柔性双层袋内袋第二次扎口装置的设计[D]. 郭宇.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8]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螺杆泵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D]. 李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9]EL20-2型乳化炸药自动装药机的改进及故障分析与对策[J]. 陈如水. 安全与健康, 2014(03)
- [10]新建年产16000吨乳化炸药生产线项目初步方案设计[D]. 卢志坚.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