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要有国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妮莉[1](2021)在《充分运用地图+导图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文中指出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对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了解我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学习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目标,只有了解我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才能认识我国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差异。第二章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自然资源的丰富多彩,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本章知识清单如下:
郑丽玲,李斯和[2](2021)在《构建绿色税收、保护蓝色星球——以再生聚酯行业及百川科技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税收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应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税收。本文以具体的行业、具体的公司作为切入点,从产业链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再生聚酯纤维行业流转税的绿色化问题进行梳理,感觉我国绿色税收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绿色化水平低下、税负过重、政策不配套、政策变动频繁、发票管理不善、附加税费征收混乱等。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对聚酯行业的税收优惠进行差别化管理,实施精准税收优惠措施,附加税费按主税作为基数计征、实现"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的方式转变。
陈雪娇[3](2021)在《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新时代对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科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作为高中阶段各学科的培养目标应运而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中虽尚未明确提出,但其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不谋而合。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工作者们并没有像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一样对课堂作业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的挖掘和理解,尝试设计能够促进初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地理课堂作业,希望能够将初中与高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衔接起来,为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本文从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与分析兴安盟部分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相关数据信息。从当前初中地理课堂作业在设计、实施、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对核心素养的了解情况着手,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通过对课标、教材与学生进行分析,尝试设计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以期为推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丰富作业资源数据库提供帮助。本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首先对作业、地理作业、地理课堂作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教材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整理了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对问卷的调查目的、对象、方法和内容进行了介绍,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并总结结论,归纳出问题。第四部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整体、教材内容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性、教材作业系统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地理课堂作业进行了一个基本的分类。第五部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科书中活动模块进行逐节分析,从案例说明到案例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启示。第六部分是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过程。先是实施了一节设计好的案例,基于此案例设计后续的作业。依据设计原则,总结设计方法,呈现案例设计。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以及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望。
呼斯乐[4](2021)在《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地理学科属性提出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应在理论上成为地理课程共同的学科核心素养。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类型多样,目标鲜明,合理地优化“活动”系统能够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源于蒙古民族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身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教学案例能让蒙授学生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真正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本文以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载体,在相关理论和研究背景下,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蒙授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典型案例分析,实施教学设计,提出实施策略,促进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初步形成并拓展学生学习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思路和提高学习能力。本文首先通过遴选适合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11个“活动”系统,结合蒙授学生学情选择贴近蒙古族生活环境和蒙古族文化习俗的案例进行人地协调观教育。第二,进行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蒙授初中生和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了解和教育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认识现状存在的问题: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基本内涵的了解不够深刻、对蒙古族文化中蕴含的人地协调思想了解不够全面、缺乏具体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实践活动;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缺少学习兴趣、学习途径较为单一、学习方式传统;蒙授初中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人地协调观的了解不够系统、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不合理、人地协调观评价方式单一。第三,通过分析16个培养人地协调观为主的典型教学案例,得出教学目标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具体化、教学过程突出人地协调观内涵、教学评价可测量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组成要完整、研读教材和课标是基础、分析学情是出发点和落脚点,6个案例分析启示,和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包括:依据课标和蒙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制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蒙授初中生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相关的案例,教学评价设计要注重将内隐的人地协调观素养通过外显的行为动作或言语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完善,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3个教学策略:观察民俗,举一反三激发思维火花策略、深学细悟,提升人地协调观认知策略、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强化实践操作策略。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四级认知水平,需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在教学案例中突出蒙古族文化习俗或居住环境,教学过程中模拟蒙古族文化习俗或居住环境,运用情境教学;突出人地问题,提供充分的人地协调信息,让学生主动去摸索和探究人地问题;设计开放式结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碰撞和思考的空间,避免结论单一、缺乏创新性,而且开放式的作业中,提升地理学习的兴趣,促进蒙授初中生达到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目标。
张陶[5](2021)在《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与掠夺(1906-1945)》文中指出黄金因其货币属性及可应用于诸多工业领域而受到重点关注。黑龙江地区历来盛产黄金,是重要的黄金产地,近代日本觊觎黑龙江黄金资源已久,自日本势力进驻中国以来便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展开了详细的大规模调查和采取多种手段疯狂掠夺。近代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掠夺是其侵占黑龙江、侵略中国的重要证据,以此为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日本对黑龙江地区的殖民统治和日本侵略野心。本文将主要采用多重证据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尤其是海外珍藏的珍稀档案资料,就近代日本调查掠夺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矿区位置、黄金储量、调查方法、开采方式、产金量、经营方式、黄金流向等问题展开论述。以九一八事变为时间节点,将近代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和掠夺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以不遗巨细的调查为主,后一阶段则以肆无忌惮的掠夺为主,运用大量史实揭露日本派遣大量专家学者进行细致调查、利用伪满洲国政权和“满洲”采金株式会社等强制占有金矿权,并采用残暴手段不加节制的疯狂开采、通过“满洲”中央银行垄断黄金买卖等问题,驳斥日本右翼分子美化言论。近代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和掠夺有利于其恢复“金本位制”、完善工业体系、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造成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大量流失、阻碍了黑龙江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迫害了中国劳工,同时也破坏了黑龙江地区的生态环境,致使黑龙江地区发展滞后。
王秀芳[6](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宋玉兰[7](2020)在《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文本,从关系理性的视角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审视是建立在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前提性反思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探究生态危机的人类理性根源。关系理性视域,既突破了“客观理性”视域下自然对人的压制,又突破了“主观理性”视域下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破坏。它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存在根据和整体意义上来理解生态问题的人类理性形式。本文通过对关系理性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研读,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关系理性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置于关系理性视域下展开研究。虽然,关系理性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是比较晚的,但其渊源日久,不论西方当代哲学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典哲学,都可窥视到关系理性的影子。目前,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将其置于关系理性视域之下展开研究,则少有涉猎。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研究,注重从其与关系理性的契合点出发来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不仅拓宽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视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为解决现实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可操作性路径。本文除了绪论之外,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关系理性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概述。通过关系理性在西方当代哲学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和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表征,指出关系理性是把“关系”作为衡量人类行为和价值标准的前提,具有属人性、类特性、“个人主体性中的他者融入”和“互存互依性关系”等特征,对于确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属人生态”维度、构筑限度性生存整体原则和实现“类人格”的自觉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主要从生态统一论、生态认识论、生态关系论、生态危机论和生态和谐论五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内涵,并且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具有辩证统一性、系统整体性和历史互联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对关系理性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内在逻辑分析,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关系理性自觉以及通过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和人类发展方式的变革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关系理性诉求。第二部分,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重维度。从关系理性视角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发展的历史维度、现实维度、理论维度及实践维度进行研究,明确关系理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的理论自觉和历史发展必然。其中,从人类存在状态的发展历史来探究关系理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从现实生态危机的人类理性根源来呼唤关系理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现实映照;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共同体”、“一种‘类特性的间接伦理’”来阐述关系理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维度;从“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人的和解”、“人与社会的和解”来阐述关系理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实践维度。第三部分,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从在西方的传承与发展看,本文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马尔库塞提出通过“自然的解放”来实现人的解放;威廉·莱斯通过对“控制自然”的崭新诠释,指出现代科学对自然的控制不但没有削弱对人的控制,反而加强了对人的控制,为人类解决生态问题敲响了警钟;佩珀、福斯特和奥康纳等新一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试图通过道德的革命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看,本文主要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确立“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及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西方和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问题,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第四部分,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从理论价值看,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拓宽了理论视域,即新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拓宽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自然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拓宽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发展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思想拓宽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生产力观;为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即丰富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哲学内涵、奠定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即主要从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前提、理论依据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实践价值看,有助于建设美丽中国,有助于促进绿色发展,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费婷[8](2020)在《中国的自然资源》文中研究说明一、学法指导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本章内容看似独立存在,但却是第四章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自然资源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地理要素,为认识和理解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打下基础,所以在学习本章内容时,不要掉以轻心,认为简单,往往容易在学习中出现概念不清,辨析不明;基础不牢,不能全面掌握后面所学工农业分布和交通疏密分布。
唐建兵[9](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向度》文中提出为探索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制度层面的梳理和分析,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在为构建"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其制度向度呈现日趋清晰、明确的发展历程,以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主要手段;制度发挥的作用效果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以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成果;新时代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在探索与改革中逐步完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从制度层面提供支撑和保障,共建共享美丽中国。
张筱[10](2020)在《马克思生态思想及其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文中提出自从发生了机器代替人力的大规模工业革命,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得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伴随着日益增长的经济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自然界遭遇了空前的生态危机。在这样的境遇中,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开始主张研读马克思的经典着作,希望能够在马克思的启发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这样的生态危机,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意味着中国的环保事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983年中国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这些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对环境的关注、对环保的重视。本文是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主线,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和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生态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相关研究。首先,对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做了一个总结,其次,综合马克思成长的生活背景,考察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轨迹,再次,梳理并归纳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另外,分析了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容、特征和意义,并阐述了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挑战,最后,总结出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分别从坚持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马克思物质变化思想、加强法制建设;坚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推进生态民生建设四个方面做阐述。马克思生态思想之所以仍然能够在新时代中焕发出光彩,是因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美丽中国建设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指导下,不仅能够解决环境恶化的问题,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巩固世界和平。
二、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要有国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要有国策(论文提纲范文)
(2)构建绿色税收、保护蓝色星球——以再生聚酯行业及百川科技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绿色税收的意义及路径 |
二、再生聚酯纤维行业发展历程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演变 |
三、行业与企业税收优惠存在的问题 |
(一)税费居高不下,发展举步维艰 |
(二)按主税实际税负计征附加税费 |
(三)收购发票问题 |
四、若干建议 |
(一)分类管理、精准施策 |
(二)附加税费优惠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
(三)实现“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转变 |
结束语 |
(3)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 |
3.初中地理课堂作业存在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1.地理作业研究 |
2.核心素养研究 |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作业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1.初中地理课堂作业实施现状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内容与类型 |
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课堂作业案例分析 |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案例设计 |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图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作业 |
2.地理作业 |
3.地理课堂作业 |
4.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5.教材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从做中学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法 |
4.调查内容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 |
2.地理课堂作业实施的问题分析 |
3.地理课堂作业评价的问题分析 |
4.教师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了解 |
5.存在的问题 |
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内容及类型分析 |
(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整体分析 |
1.时代背景 |
2.地位与作用 |
3.知识体系结构 |
(二)教材内容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性分析 |
1.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
2.核心素养要素分类分析 |
(三)教材作业系统分析 |
1.教材作业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
2.教材作业系统的结构与题量分析 |
3.教材作业系统的特点分析 |
(四)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分类 |
1.分类依据 |
2.作业类型 |
五、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课堂作业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1.案例来源与筛选 |
2.案例分析目的 |
(二)案例分析呈现与汇总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1.作业的难度设计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
2.作业的立意要依据作业目标 |
3.作业的情境和设问形式要丰富 |
4.地图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媒介 |
5.以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 |
6.课堂上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要讲究可操作性 |
7.人地协调观素养在初中阶段体现在更多方面 |
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 |
(一)案例设计 |
1.设计原则 |
2.设计方法 |
3.案例设计呈示 |
(二)案例实施 |
1.实施过程 |
2.实施结果 |
3.案例实施反思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相关问题调查(学生版) |
附录2 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相关问题调查(教师版) |
附录3 |
致谢 |
(4)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 |
1.国内外“活动”系统研究背景 |
2.国内外人地协调观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外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研究现状 |
2.国内外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研究现状 |
3.国内外中学民族课程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活动 |
2.地理活动 |
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4.人地协调观 |
(二)理论基础 |
1.地理科学论 |
2.活动课程理论 |
3.建构主义理论 |
4.多元智能理论 |
二、初中地理教材“活动”中适宜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析 |
(一)教材“活动”系统中蕴含人地协调观的内容统计 |
(二)教材“活动”系统中蕴含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析 |
(三)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分析 |
三、蒙授初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调查 |
(一)基本情况 |
1.调查对象的选择 |
2.调查的主要内容 |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1.初中地理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认识 |
2.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人地协调观培养情况调查 |
3.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了解程度现状调查 |
4.蒙授初中生已有人地协调观水平分析 |
(三)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
1.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认识现状存在的问题 |
2.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
3.蒙授初中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
四、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1.案例来源 |
2.案例分析目的 |
3.案例分析视角 |
4.案例分析方法 |
(二)案例分析呈示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1.教学目标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具体化 |
2.教学过程突出人地协调观内涵 |
3.教学评价需可测量人地协调观 |
4.教学设计组成要完整 |
5.研读教材和课标是基础 |
6.分析学情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五、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一)利用活动系统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 |
1.教学案例选择 |
2.依据4F教学模式 |
3.教学案例设计 |
(二)《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实施 |
1.实施准备 |
2.实施过程 |
3.实施启示 |
(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实施 |
1.实施准备 |
2.实施过程 |
3.实施启示 |
(四)利用“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实施策略 |
1.观察民俗,举一反三激发思维火花 |
2.深学细悟,提升人地协调观认知 |
3.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强化实践操作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1.遴选适合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活动”系统 |
2.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案例设计的一般程序 |
3.提出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汇总表 |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报告 |
附录三:案例分析目录 |
附录四:其他教学案例分析 |
附录五:教学设计 |
致谢 |
(5)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与掠夺(1906-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二、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选题意义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方法 |
三、本文核心论述范围的界定 |
第二章 黑龙江地区金矿资源及早期开采情况 |
一、黑龙江地区金矿资源及其分布 |
二、沙俄早期盗采情况 |
三、官办及官督商办金矿 |
(一)漠河金矿 |
(二)都鲁河金矿 |
(三)呼玛金矿局 |
(四)三姓金矿局 |
(五)库玛金矿 |
四、商办金矿 |
第三章 日本觊觎及调查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 |
一、日本觊觎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 |
(一)近代日本金矿状况及其对黄金的觊觎 |
(二)日本势力染指黑龙江地区金矿 |
二、调查机构的设置 |
(一) “满洲”采金事业调查部 |
(二) “满洲”矿业开发株式会社 |
(三)其他株式会社和采金公司 |
三、调查工作的开展——以七里班调查报告为中心 |
四、金矿调查情况——以“满铁”为中心 |
第四章 日伪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掠夺 |
一、日伪全面垄断黄金产业 |
(一)黄金“国有” |
(二) “满洲”中央银行控制黄金买卖 |
(三) “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加速掠夺黄金 |
二、垄断性质的特殊会社——“满洲”采金株式会社 |
(一) “满洲”采金株式会社概要 |
(二) “满洲”采金株式会社经营情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
1.4.1 论文创新 |
1.4.2 论文不足 |
第2章 关系理性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概述 |
2.1 关系理性概述 |
2.1.1 关系理性在不同哲学中的表征 |
2.1.2 关系理性的涵义、特征与作用 |
2.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概述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内涵 |
2.2.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特征 |
2.3 关系理性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内在逻辑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关系理性自觉 |
2.3.2 基于关系理性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
第3章 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重维度 |
3.1 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历史维度 |
3.1.1 “人的依赖关系”形态 |
3.1.2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 |
3.1.3 “自由人联合体”形态 |
3.2 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现实维度 |
3.2.1 生态危机的表现及后果 |
3.2.2 生态失衡的人类理性根源 |
3.2.3 走出生态失衡的人类理性重建 |
3.3 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维度 |
3.3.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前提 |
3.3.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 |
3.3.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指向 |
3.4 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实践维度 |
3.4.1 人与自然的和解 |
3.4.2 人与人的和解 |
3.4.3 人与社会的和解 |
第4章 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
4.1 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西方的传承与发展 |
4.1.1 “自然的解放” |
4.1.2 “自然的控制” |
4.1.3 “生态社会主义”构想 |
4.2 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
4.2.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
4.2.2 确立“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4.2.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4.2.4 践行“科学发展观” |
4.2.5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第5章 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
5.1 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
5.1.1 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拓宽了理论视域 |
5.1.2 为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
5.1.3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
5.2 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实践价值 |
5.2.1 有助于建设美丽中国 |
5.2.2 有助于促进绿色发展 |
5.2.3 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国的自然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法指导 |
二、知识点梳理 |
三、典型题例分析 |
(一)考查点: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
1. 读“中国耕地资源与水资源数据统计表”,完成(1)~(2)题。 |
(二)考查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
(三)考查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1.“阶梯水价”是对使用自来水实行分类计量收费和超过定额量部分加价收费。我国北京、广州等城市采用这种计费方法。读北京、广州“阶梯水价”表,完成下面小题。 |
(四)考查点: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
四、巩固与提高 |
(9)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以制度创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 |
(一)就生态环境问题从体制机制上追根溯源 |
(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探索 |
1.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制度的初步探索 |
2.尝试建立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制度 |
3.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改革的尝试和努力 |
二、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进路 |
(一)深刻剖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 |
(二)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卓有成效地推动生态保护建设 |
1.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的先河 |
2.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制度层面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三、新时代:用严格的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 |
(一)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
(二)构建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 |
1.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新时代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 |
2.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填补生态文明建设可能遭遇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
3.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强化刚性约束和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 |
四、结语 |
(10)马克思生态思想及其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 |
1.4.1 研究的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 |
2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形成轨迹 |
2.1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1 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继承发展 |
2.1.2 对培根自然思想的继承发展 |
2.1.3 对黑格尔自然思想的批判继承 |
2.1.4 对费尔巴哈自然思想的批判继承 |
2.1.5 对近代自然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 |
2.2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轨迹 |
2.2.1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萌芽阶段 |
2.2.2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阶段 |
2.2.3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成熟阶段 |
2.2.4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阶段 |
3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人与自然的关系 |
3.1.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
3.1.2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
3.1.3 劳动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 |
3.2 对生态危机产生根源的探究 |
3.2.1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
3.2.2 资本主义制度使生态危机矛盾加深 |
3.2.3 科学技术的资本应用加速了生态危机 |
3.3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 |
3.3.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环境污染 |
3.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物质断裂 |
3.3.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工人们的病痛 |
3.3.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挥霍奢靡的消费观 |
3.4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
3.4.1 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是基础 |
3.4.2 通过实践是根本途径 |
3.4.3 利用科学技术是手段 |
3.4.4 实现共产主义是目的 |
4 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源起和挑战 |
4.1 新时代美丽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源起 |
4.1.1 美丽中国的提出 |
4.1.2 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内涵 |
4.1.3 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基本内容 |
4.1.4 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特征 |
4.1.5 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 |
4.2 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挑战 |
4.2.1 公众环保意识不高 |
4.2.2 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
4.2.3 法律制度不完善 |
4.2.4 社会环保措施不到位 |
5 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 |
5.1 坚持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5.1.1 倡导理性消费宣传节约资源 |
5.1.2 健全学校素质教育 |
5.1.3 培养环保新风尚 |
5.2 坚持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5.2.1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
5.2.2 进行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
5.3 坚持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加强法制建设 |
5.3.1 加强政府的科学执政 |
5.3.2 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
5.3.3 打造生态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5.4 坚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推进生态民生建设 |
5.4.1 实行城乡融合 |
5.4.2 成立环保民间组织 |
5.4.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要有国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充分运用地图+导图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J]. 黄妮莉. 初中生辅导, 2021(32)
- [2]构建绿色税收、保护蓝色星球——以再生聚酯行业及百川科技公司为例[J]. 郑丽玲,李斯和. 资源再生, 2021(10)
- [3]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D]. 陈雪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D]. 呼斯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与掠夺(1906-1945)[D]. 张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7]关系理性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D]. 宋玉兰. 吉林大学, 2020(03)
- [8]中国的自然资源[J]. 费婷. 初中生辅导, 2020(32)
- [9]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向度[J]. 唐建兵.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0]马克思生态思想及其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D]. 张筱.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