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塘甲洼组及其磁地层研究

四川理塘甲洼组及其磁地层研究

一、四川理塘甲洼组及其磁性地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钱方,徐树金,殷伟德[1](1987)在《四川理塘甲洼组及其磁性地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洼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川西高原夷平面上,理塘县城南。雅砻江支流理塘河经盆地通过。盆底海拔3620—3680m 左右,四周环绕4200—4600m 的高原面,高原面上分布着丘岗,散布着冰碛漂砾,远处为终年积雪的峰峦。甲洼盆地中堆积了一套厚度大干315m 的松散状河湖相沉积物,称为甲洼组。该组构成盆地中的一些小丘岗,丘岗相对高差一般50余米,最高可达150m 左右。同时也为理塘河

钱方,徐树金,殷伟德[2](1983)在《四川理塘甲洼组及其磁性地层的研究》文中提出甲洼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川西高原夷平面上,理塘县城南。雅砻江支流理塘河经盆地通过。盆底海拔3620—3680m 左右,四周环绕4200—4600m 的高原面,高原面上分布着丘岗,散布着冰碛漂砾,远处为终年积雪的峰峦。甲洼盆地中堆积了一套厚度大干315m 的松散状河湖相沉积物,称为甲洼组。该组构成盆地中的一些小丘岗,丘岗相对高差一般50余米,最高可达150m 左右。同时也为理塘河

王书兵,蒋复初,田国强,傅建利,赵志中,许清海[3](2004)在《四川理塘甲洼组地层时代与环境演化》文中提出川西理塘甲洼盆地中的甲洼组是一套厚度在300m左右的松散状河湖相沉积物。磁性地层结果表明,B/M界线位于剖面中部157 0m处,剖面底部记录了奥尔都维正极性亚时。对比Cande和Kent的极性年表,理塘甲洼组的始沉积年代约为2 10MaBP,结束于0 10MaBP。孢粉记录显示该地经历亚高山针叶林植被→高山草甸植被的演变过程,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湖相→冲积相的转变过程。

钱方[4](1999)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较详细的论述了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晚期的20多个地层剖面或钻孔的磁性地层极性期,得出了一批地层年代数据。如昆仑山口羌塘组为3.1MaBP~0.65MaBP,在该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化石为2.08MaBP;定日县贡巴组为2.3MaBP~1.9MaBP;札达盆地札达组和香孜组为6.15MaBP~3.4MaBP,3.4MaBP~1.25MaBP;理塘甲洼组为1.24MaBP~0.43MaBP,还得出吉隆三趾马化石年代约为5.0MaBP及第四纪早冰期年代,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幅度和古环境的变化提供年代学的尺度。

蒋复初,吴锡浩[5](1998)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运动》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雏形出现于距今2.5Ma左右,定型于1.2Ma前的构造运动中,之后又在构造运动进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并最终形成今日之构造地貌格局。青藏高原从海变陆,并上升至平均海拔4500m以上,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高原,这是发生在晚新生代且主要是在第四纪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马登峰[6](2016)在《川西理塘盆地更新世地层与沉积相分析》文中指出理塘县在四川省西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川滇菱形块体”北部的盆地,处于是受甘孜—玉树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和金沙江断裂带等一系列NW和近SN向活动断裂所围限的最新构造变动单元,理塘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本论文依托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活动断裂厘定与活动构造体系综合研究》项目,对川滇块体(川西次级块体)内部的理塘盆地进行研究,其重点主要集中在理塘盆地第四纪湖相地层的研究。在前人对理塘盆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野外调查,以地层与沉积相分析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沉积学、地貌学、地层学等方法,结合多个剖面测量分析,并采取电子自旋共振(ESR)样品进行测年,进而开展对理塘盆地湖相沉积的研究。本文分别在理塘县西偏北方向的的村戈乡和理塘县南偏东方向的奔戈乡进行剖面测量,通过这两个地方的地层划分和对比,进行分析沉积相特征,本文主要取以下进展和认识:(1)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测年数据和研究区各段剖面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可以得出:奔戈乡和村戈乡地层主要是中更新统,奔戈乡和村戈乡的湖相沉积物主要由粘土、砂、砂砾和砾石组成,根据其岩性特征,可以把研究区地层的沉积相划分为滨湖相、浅湖相和深湖相。而且沉积相具有滨湖相、浅湖相和深湖相相交替演化的规律。(2)村戈乡的沉积序列多为滨湖相,特别是处于村戈乡最西向的CG3剖面,砾石层较多而且层厚最大处有6.5m,粘土层相对很薄,说明村戈乡在中更新世晚期更加靠近山前地带,处于古湖泊沉积的边缘,通过地层对比,得出自西向东湖相沉积越来越厚。而奔戈乡的沉积序列多为深湖相和浅湖相,粘土层相对更厚,因此更加靠近盆地中心。(3)BG3剖面沉积序列可分为5个大沉积旋回,表明从早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古湖泊经历了5次的消亡或萎缩时期。

施云云[7](2020)在《大渡河泸定段海子坪昔格达组的宇生核素等时线埋藏测年及地貌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昔格达组为我国西南地区着名晚新生代地层,主要由灰绿色、灰黄色河湖相粘土、粉砂、粉砂质粘土组成,以互层结构为显着特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大江大河的干支流河谷中,大致呈南北向带状断续分布。该套地层最初由常隆庆先生在西昌一带地质考察时发现,并将其命名为“混旦层”。后因该地层在昔格达盆地更为典型,故将其名称改为昔格达组。昔格达组的研究是解决青藏高原东南缘水系格局发育的关键,对于该区域的隆升过程亦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因此,其形成年代及成因机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缺少古生物化石、地层出露欠系统以及定年手段的制约,不同地点昔格达组地层获得的沉积年代差异颇大,从4.2 Ma到0.2 Ma不等;即使对同一地点的昔格达组,采用不同的测年方法所得的年代数据也常相去甚远。另外,昔格达组的成因机制亦存在不同观点,主要有冰湖成因、断陷盆地成因及堰塞湖成因。昔格达组沉积年代及成因机制的不确定致使其内涵指示越来越不明确,不同学者对其地质地貌意义的解释众说纷纭。本论文以大渡河泸定段海子坪昔格达组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宇生核素等时线埋藏测年对海子坪昔格达组顶部砾石层及底部砂砾层定年,从而约束海子坪昔格达组沉积的起止年代;其次,通过海子坪昔格达组剖面沉积特征、物源及大型滑坡堰塞事件背景分析判别其成因机制;最后,基于年代数据及成因机制的研究,分析泸定海子坪昔格达组的地貌意义。获如下主要结论:(1)海子坪昔格达组底部小海子砂砾层的埋藏年代为1.04±0.15 Ma,顶部干海子砾石层的埋藏年代为0.53±0.07 Ma,据此可将海子坪昔格达组的沉积年代限定在1.04-0.53 Ma的范围内。基于本论文埋藏测年数据,对前人海子坪昔格达组古地磁的实测极性柱进行重新解释,实测极性柱的下部与松山时顶部的加拉米洛正极性亚时对应,实测极性柱的顶部与布容时下部对应。(2)昔格达组底部小海子砂砾层为大型河流堆积,据此可认为此昔格达组沉积之前古大渡河已存在;昔格达组底部湾湾头角砾层磨圆度、分选性差,岩石组分单一,物源为附近基岩,应为附近的滑坡堆积;海子坪昔格达组剖面的沉积特征不符合断陷盆地的沉积特点,而是与堰塞湖的沉积特征更为相近。结合研究区断裂分布以及历史时期的地震、滑坡堰塞事件,本文认为海子坪昔格达组为堰塞湖沉积。(3)基于样品宇生核素埋藏测年数据及拔河高程,计算得到大渡河泸定段1 Ma以来的长期下切速率约为480 m/Ma,将0.53 Ma以来的下切速率约束在小于940 m/Ma范围内。将其与青藏高原东南缘河流比较,显示该区域百万年来河流下切速率基本保持一致,高原东南缘构造抬升具整体性特征。并利用本论文所得1 Ma以来的下切速率推算大渡河泸定段主夷平面的形成时间不晚于6.7 Ma,剥蚀面的形成时间不晚于4.6 Ma。(4)基于海子坪昔格达组及七级阶地的研究,重新构建大渡河泸定段的沉积及地貌演化过程,可大致将其分为下切、滑坡堰塞、昔格达组沉积、以昔格达组为基座的阶地发育和以基岩为基座的阶地发育五个阶段。大渡河泸定海子坪巨厚昔格达组的形成指示下游有较高的堰塞坝体长期存在,这种堰塞体阻碍了河流的溯源侵蚀,成为上游湖泊的局部侵蚀基准面,减缓了河流上游的下切侵蚀。

蒋复初,吴锡浩[8](1993)在《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文中指出本文通过中国大陆山顶面高程等值线图和大河河床高程等值线图来研究和讨论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大致沿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龙门山—玉龙山—喜马拉雅山存在两条明显的山顶面高程等值线和大河河床高程等值线梯度带。它们是重要的构造地貌界线,将我国大陆分成三级由西向东逐级降低的地貌阶块。中国大陆阶梯地貌于晚期喜马拉雅运动中初具雏形。在新构造运动中,特别是发生于1.4—1.2MaB.P.的构造运动以来,使其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现今中国的地貌格局,主要是近100万年期间新构造运动造成的。

吴锡浩,李永昭[9](1990)在《青藏高原的冰碛层与环境》文中指出最近3.4 Ma青藏高原尤其是南部可见七套冰碛层(自新至老M0—M6),M1—M6上对应发育古土壤MS0—MS5,除M0和MS0外,形成于六次冰期和五次间冰期。通过与黄土高原对比,除M6外,可用黄土-古土壤序列确定它们的年代。分别以M0—M5上的古土壤为标志,算出高原于1.56—1.23 Ma B.P.、平均高程约2500m开始整体隆升、经历时约0.4 Ma的三个阶段,在0.075 MaB.P.已升到4300m,上升速率从2.0、2.5、2.8增至8.7 mm/a,导致冰期雪线升高,冰进范围缩小。冰期和季风气候变化及阶段性隆升共同决定了高原的环境变迁。

钱方[10](2005)在《元谋人的时代》文中研究说明近40年来,笔者运用了如下方法对元谋人的时代做了进一步研究:①对元谋人年代的测定,采用了古地磁地层法、裂变径迹法、ESR法和氨基酸法;②从元谋动物群来确定元谋人时代;③从元谋地区地貌角度来讨论元谋人时代;④从新构造运动来讨论元谋人时代;⑤从元谋盆地第四纪地层来确定元谋人时代;⑥从元谋人牙齿,胫骨来讨论元谋人时代。最后得出元谋人时代为早更新世,距今170万年。

二、四川理塘甲洼组及其磁性地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理塘甲洼组及其磁性地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四川理塘甲洼组地层时代与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剖面
2 地层时代
3 环境演化
4 讨论

(6)川西理塘盆地更新世地层与沉积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理塘盆地自然地理与区域概况
    2.1 理塘盆地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层概况
    2.3 区域地质概况
第3章 理塘盆地更新世地层划分
    3.1 剖面地理位置
    3.2 剖面旋回性特征
    3.3 剖面旋回性特征
    3.4 更新世地层划分
        3.4.1 更新世测年数据
        3.4.2 奔戈乡更新世地层年代划分
第4章 理塘盆地更新世沉积相分析
    4.1 沉积相分析
    4.2 理塘盆地更新世古湖泊特征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大渡河泸定段海子坪昔格达组的宇生核素等时线埋藏测年及地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昔格达组年代学研究现状
        1.2.2 昔格达组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1.2.3 昔格达组地貌意义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气候、水系特征
    2.2 地貌特征
    2.3 地层特征
    2.4 地质构造特征
        2.4.1 地质构造单元
        2.4.2 断裂带
第三章 大渡河泸定段地貌与海子坪昔格达组沉积地层
    3.1 海子坪河谷地貌发育
    3.2 泸定海子坪昔格达组剖面沉积地层
    3.3 采样点
        3.3.1 干海子采样点
        3.3.2 小海子采样点
第四章 原地宇生核素等时线埋藏测年
    4.1 10Be和26Al的生成及测年矿物的选择
        4.1.1 10Be和26Al的生成
        4.1.2 测年矿物的选择
        4.1.3 石英中核素生成速率
    4.2 测年基本原理
        4.2.1 简单埋藏测年
        4.2.2 宇生核素等时线埋藏测年法的优势与应用
        4.2.3 等时线埋藏测年基本原理
    4.3 实验流程
    4.4 测年结果
    4.5 年代结果讨论
        4.5.1 测年误差分析
        4.5.2 等时线拟合质量评价
        4.5.3 实测极性柱的重新解释
第五章 泸定海子坪昔格达组成因机制探析
    5.1 物源分析
    5.2 沉积特征分析
    5.3 大型滑坡堰塞事件的背景分析
        5.3.1 水系发育背景
        5.3.2 地震及构造活动背景
        5.3.3 邻区堵江事件统计
第六章 泸定海子坪昔格达组地貌意义
    6.1 下切速率
    6.2 层状地貌形成年代的估算
    6.3 大渡河泸定段堰塞湖对河流地貌演化的影响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7.1 讨论
        7.1.1 昔格达组年代讨论
        7.1.2 昔格达组成因机制讨论
    7.2 结论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元谋人的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元谋人年代的研究
    1.1 磁性地层研究
    1.2 裂变径迹测年 (FTD)
    1.3 电子自旋共振 (ESR) 测年
    1.4 氨基酸测年
2 从元谋动物群确定元谋人年代
3 从元谋地区地貌角度来讨论元谋人时代
4 从新构造运动来讨论元谋人的年代
5 从元谋盆地第四纪地层及元谋组沉积特征来确定元谋人时代
6 从元谋人牙齿和胫骨的研究来讨论元谋人时代

四、四川理塘甲洼组及其磁性地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理塘甲洼组及其磁性地层的研究[J]. 钱方,徐树金,殷伟德.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7(00)
  • [2]四川理塘甲洼组及其磁性地层的研究[A]. 钱方,徐树金,殷伟德.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8)——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三), 1983
  • [3]四川理塘甲洼组地层时代与环境演化[J]. 王书兵,蒋复初,田国强,傅建利,赵志中,许清海. 地质力学学报, 2004(01)
  • [4]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J]. 钱方. 地质力学学报, 1999(04)
  • [5]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运动[J]. 蒋复初,吴锡浩.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02)
  • [6]川西理塘盆地更新世地层与沉积相分析[D]. 马登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7]大渡河泸定段海子坪昔格达组的宇生核素等时线埋藏测年及地貌意义[D]. 施云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J]. 蒋复初,吴锡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3(03)
  • [9]青藏高原的冰碛层与环境[J]. 吴锡浩,李永昭. 第四纪研究, 1990(02)
  • [10]元谋人的时代[J]. 钱方. 地质力学学报, 2005(04)

标签:;  ;  ;  ;  

四川理塘甲洼组及其磁地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