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改革中专物理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凌波[1](2019)在《中学教学名师成长机制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教育已经成为关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大的民生,人民对于优质教育的要求从办学条件转向教师素质,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已受到广泛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名师脱颖而出,名师代表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极高的科研能力,研究名师成长机制对教育提升和促进普通教师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鉴于对名师概念界定的条件过于宽泛,难免偏向于主观,因此本研究将其具体化,正高级职称教师在教学经验、科研能力等各方面都符合名师内涵,所以本研究所指的名师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通过查阅山西省第一、二批正高级职称教师名单,根据学科分布选取4位在山西从教的中学教学名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聚焦以下研究问题:1.4位教师名师在教学生涯中具备怎样的特质?2.中学教学名师成长具有什么阶段性特点?3.影响中学教学名师成长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首先是对中学教学名师成长规律的文本进行分析,并确立访谈提纲对中学教学名师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中学名师的成长经历,通过内容分析和访谈,进一步总结中学教学名师成长机制。在教学名师不同特质背后,笔者发现中学教学名师成长过程为三个阶段:教坛新秀、教学熟手、教学专家。从成长经历来看,他们先是充实自我,教学从关注知识点、考点,再到关注学生内心、培养能力、塑造灵魂,最后成为一个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教师。从角色来看,他们初入校园先是一个学习者,需要熟悉教学,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然后成为一个致力于知识与素养共同发展的改革家,最后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而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个人因素有从业缘起和个人品质,从业缘起包括理想、家庭影响等,个人品质包括爱心、责任心、学习力和创新能力。外部因素有受教育经历、家庭支持、教学过程、机遇和科研成果五个方面,受教育经历包括知识积累和教师品质影响;家庭支持包括家人理解、家务承担等;教学过程包括专家引领、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等;机遇包括课题引领发展、获得专家赏识等,科研成果包括论文、着作、所获荣誉、课题等多个方面。从中学教学名师成长机制来看,教学名师成长影响因素伴随在教学名师的整个成长阶段中,不断促进教学名师的发展,使其完成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教学名师成长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作用的,是不分主次的多个因素同时作用于教学名师的成长过程中。
饶福安[2](1994)在《试论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改革中专物理教学》文中提出试论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改革中专物理教学饶福安(湖南机电学校津市415400)当代教育的主题,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如何运用创造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为目标,造就出富有想象、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创造型...
程明喜[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吴波[4](2003)在《基础物理中的物理概念教学研究》文中提出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物理学是由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定理所构成的能自圆其说的严密逻辑体系。要学好、教好物理学,首先必须认真学好、教好物理概念。掌握牢固的、正确的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学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本文主要研究基础物理中的物理概念的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文所指基础物理主要是指中学物理,也泛指小学自然课中的物理知识和中专物理以及大学普通物理。物理概念是基础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薄弱环节之一。在基础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往往得不到重视,题海战术、押题、猜题等急功近利的短期教学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在目前高考制度没有重大变革的大背景下,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另一方面,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也值得探讨和研究。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基础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调研法、实践——理论——实践循环法对基础物理中的物理概念教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面上对物理概念的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阐明了物理概念教学的认知过程,提出了一些较有成效的具体做法。对物理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结论有:物理概念的引入要注意科学性;物理概念的形成要注意启发性;物理概念的剖析要注意严密性;物理概念的巩固要做到经常性。
胡静[5](2019)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因为一些原因,农村中学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失对自己未来的思考。作为物理学科教学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光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想办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更加有利于物理学科的教学。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里的主要板块之一——职业探索与中学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相结合,并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和学科研究的实际,将职业探索渗透到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在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现状以及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意义等。第二部分里主要分析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情况的现状和国外中学物理教材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对我所在农村高完中初二到高三年级的学生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我校初三年级和高一年级物理学科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并分别从教科版9年级上册、物理必修1中找出可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渗透的章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出了在农村中学物理学科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设计案例,尝试得到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初三、高一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材内容可操作菜单,总结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定位与教学目的思考。通过教学实践尝试,发现在农村初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可行而且有价值的:既可以有效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又可以引起学生对未来的思考。
贾丽芳[6](2013)在《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研究 ——基于教育科研》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期待教师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要求教师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待,通过研究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许多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也对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出了硬性要求,“中学教师教育科研”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新课程已经进行了十来年,教育科研也有相当一段时间,目前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现状如何、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如何、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研究相比,基于教育科研视角,对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实证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校本教研、行动研究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很少有人从实践层面对该问题作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文站在物理学科的视角,以全国各省市的中学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实证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质现状、教育科研现状、及教育科研素质与专业素质之间的关系,据此,本研究从如何增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等角度提出几项建议,可供中学教师和相关教育科研单位、人员参考。本论文由五个研究内容组成:(1)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构建了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专业素质及中学专家型物理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准。(2)根据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专业素质及中学专家型物理教师专业素质标准,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整理出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化成长水平的评价指标。(3)通过两次咨询专家对初步构建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水平评价指标的意见建立具有专家效度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水平评价指标。(4)在第三次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探讨建立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体系。(5)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1520位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现状进行了调查。本研究的调查结论是:(1)我国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整体水平还不错,处于“良”等级,但教育科研素质水平就相对较差。就专业知识来讲,平均分最高的是本体性知识,其次是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就专业能力而言,按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言,得分最高的是人格特征,其次是专业理想即师德,最后才是教育科研意识。(2)对中学物理教师科研素质与专业素质关系的研究表明:相同科研素质发展阶段的教师,其专业素质不同领域的水平略有差异;不同科研素质发展阶段的教师,其专业素质相同领域的水平截然不同。总之,随着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质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以上结论验证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设:教育科研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左博芮[7](2020)在《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及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在问题定向、研究方案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而名师工作坊作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模式之一,以学科为分支,以名师为主要领导者,集教研训为一体,发挥名师的辐射效应,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因而,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及实物分析法,对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借鉴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对以名师工作坊为途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进行理论分析。名师工作坊实行以名师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模式,以任务为导向的群体研修方式,充分发挥名师的教研引领作用及群体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其次,本研究以云南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坊为例,通过对参与云南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坊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并采用SPSS-AU在线分析软件及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呈现结果,以了解名师工作坊研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在发现问题方面,确定选题能力欠佳;在分析问题方面,方案设计能力不足;在解决问题方面,论文写作能力薄弱。深入分析发现,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理论基础薄弱、工学矛盾严重、教师职业倦怠、教研氛围不足,系统培训缺乏。再次,本研究考察了以名师工作坊为途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的实施过程。名师工作坊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组建教研团队,树立教师教研共同目标;二是组织理论学习,巩固教师教研能力基础;三是进行观课议课,促进教师教学教研反思;四是开展问题研究,提升教师方案设计能力;五是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论文写作能力。从次,本研究通过后测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教研实物分析,以了解名师工作坊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的效果。以名师工作坊为途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认知及理论水平、发现问题及确定选题能力、论文撰写及课题操作能力、教研总结及反思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同时,名师工作坊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脱节、未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及工作坊内外保障不足等问题。最后,本研究在对以名师工作坊为途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的深入反思基础上,从树立发展的共同愿景、开展主题式研修活动、实施个性化教研指导、进行阶段性教研总结及构建互动的运行机制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类似的研修模式提供借鉴。
李响[8](2020)在《STEAM教育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新时代教育课程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教育的理念也必须要符合新时代的教育培养的要求。在我国仅仅单一的学科和技能的教育,不足以的培养出新的时代所发展急需的各种综合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而STEAM教育的理念恰是一种十分注重于实践、超越跨学科分科素质教育的是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目前我国的八年级基础物理和跨学科教育在现阶段仍然普遍存在着过分重视跨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完全忽略跨学科与综合知识联系的突出问题。对于刚刚正式开始接触基础物理的八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充分培养和正确思维表达方式的建立及其形成对于提高八年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又尤为重要。STEAM综合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与团队的合作与沟通和交流思维表达能力,符合新世纪物理时代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高素质型物理人才的教学发展要求,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多学科的综合教育理念相互融合,使得学生在各个方面均衡地发展,因此将八年级传统的基础物理教学的过程与现代STEAM综合教育的理念有机地融合起来具有十分迫切的适应现实综合教育的意义。本论文利用STEAM教育理念将八年级物理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并实践到八年级的两个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论文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实施:第一个部分是对STEAM教育的相关理念研究,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国内外理论和研究现状,从而寻找对本论文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支撑。第二个部分是实践研究,基于STEAM教育理念设计编写合适的教学设计,提出《光的传播》和《制作太阳灶》教学案例并实施。第三个部分是基于实践研究的成果,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找到STEAM教育理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并进行实践教学成果等对比,在笔者所教的几个班级中,基础不好的两个班级通过一个学期的STEAM教学,物理单科成绩均超过原基础较好的班级,基础较差的班级各科成绩均稳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均有极大提高,最终得到STEAM教育理念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实行的结论。这种新型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本论文认为的STEAM教育理念的实施主要问题有:STEAM教育教师专业化不足、学生课堂表现不同、课堂空间安排不合理等,笔者同时给出个人的建议,以个人角度为切实提高STEAM教育理念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地位贡献一份力量。
高忠明[9](2009)在《中学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文中提出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事关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初任教师若在入职的三、五年内不能获得规范指导和训练,要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历来就特别重视初任教师的培训和指导。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初任教师的职后培训和指导并未受到广泛重视,导致初任教师贻误了专业发展良机。物理学科的功能和特色要求物理教师除了应具备其它学科教师应具备的一般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外,还应具有与物理学科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这势必造成初任物理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更多困难。在当今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任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变得愈加突出。本研究着眼于中学初任物理教师在专业成长现状,直面初任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剖析困难成因,检视初任物理教师专业素养之不足,旨在探讨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研究分为三个问题:其一,中学合格物理教师究竟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其二,初任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如何;其三,如何构建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化路径。研究表明,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主要涉及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其中教师的专业情意决定教师“愿不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知识决定教师“知不知”做教育教学工作,而教师的专业技能决定教师“会不会”做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专业情意的形成既受职前教育影响,也受职后教育教学实践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获得主要靠职前的理论学习,而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赖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物理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任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而合格物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是初任物理教师的应然追求。可见,初任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既需要重视职前教育,还需要加强职后培养。调查发现,初任物理教师所接受的职前教育不尽合理,尤其是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未能获得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入职后,初任教师的生存环境和专业发展环境不利于其专业成长,主要在不断“试误”中适应教育实践。初任物理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在教学方面,如何实现从书本知识到实际操作、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如何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怎样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有效开发物理课程资源、举出形象直观生动的实例等;在班级管理方面,如何有效经营班级、评价学生等;在人际交往方面,如何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疏通好关系、如何与学校相关人员处好关系、如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等。初任物理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在专业情意方面,教师承诺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归因失当;在专业知识方面,不能透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未能系统掌握物理学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比较贫乏;在专业技能方面,表达能力、物理实验技能、指导评价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普遍不强。本研究也从教师教育专业招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育实习、见习等教育实践课的职前教育各个环节,到入职引导培训和校本指导、网络指导和专业自主发展等职后提高方面做出了全程规划,建构了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化路径。以便物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较快地适应中学物理教育教学实践,同时能为其后续专业发展、超越自我奠定坚实基础。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既需要社会各界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和专业成长环境,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和支持,也需要学校赋予教师专业自主的足够权利和空间,更需要初任教师个体自身的不懈追求,提升其发展自觉,升华其创造自觉。可以说,知识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养分,实践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生境支持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反思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专业自主发展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同伴协作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借鉴他人经验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益补充。
吴茜[10](2012)在《生命教育取向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但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却强加给教育太多的负担,使它离自己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为了升学率,教师们希望能以最高的效率将考试的知识塞入学生的脑袋,他们忘记了学生不是机器,忘记了学生是充满灵动的可爱生命,忘记了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而不仅仅在于认知。教育本身就是对于生命的教育,但由于现实教育漠视生命,生命教育便应运而生。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中更容易出现“见物不见人”、忽视学生多方面生命需要的问题,所以本篇论文以生命教育为基点,以中学物理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生命教育取向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策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理清生命教育与物理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使物理教学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物理教学策略。论文主要包括绪论、理论基础、理论研究、调查与启示、生命教育取向下的教学策略五个部分。首先,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生命教育、物理教学策略等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二,运用文献法分析梳理了与本文有关的生命哲学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以及生命教育理论。第三,在四个理论的基础上理清了生命教育与中学物理教学之间的关系。第四,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物理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情况、物理教学尊重学生生命特性的情况、生命教育与物理教学相结合的影响因素与展望四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物理教师存在生命教育知识匮乏,不尊重学生生命特性等问题。最后,根据理论分析的理论框架与现状调查的结果,研究从物理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环境的创建、物理教学方式的选择、物理教材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评价体系的建构等五个方面提出生命教育取向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策略。
二、试论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改革中专物理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改革中专物理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教学名师成长机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2.3 概念界定 |
2.3.1 名师 |
2.3.2 成长机制 |
3 理论基础 |
3.1 需要层次理论 |
3.2 归因理论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对象的确定 |
4.3 研究方法 |
4.4 资料分析与处理 |
5 教学名师个人特质 |
5.1 “勇于超越”的教师1 |
5.2 “以文学为教”的教师2 |
5.3 “以书为径”的教师3 |
5.4 “默默奉献”的教师4 |
6 中学教学名师成长阶段分析 |
6.1 教坛新秀:初生牛犊不怕虎 |
6.2 教学熟手:宝剑锋从磨砺出 |
6.3 教学专家:精益求精 |
7 中学教学名师成长因素分析 |
7.1 个人因素分析 |
7.1.1 从业缘起 |
7.1.2 个人品质 |
7.2 外部因素分析 |
7.2.1 受教育经历 |
7.2.2 家庭支持 |
7.2.3 教学生活 |
7.2.4 机遇 |
7.2.5 科研成果 |
8 结论及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建议 |
8.2.1 教师层面 |
8.2.2 学校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
二、课程设计 |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
二、教师培训课程 |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一、社会学的视角 |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基础物理中的物理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物理概念与物理教学 |
1.1 物理概念的定义和分类 |
1.2 物理概念的特点 |
1.3 物理概念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4 物理概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1.5 物理概念教学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物理概念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
2.1 建构主义与物理概念教学 |
2.2 物理概念教学的认知心理学基础 |
2.3 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物理概念教学 |
2.4 物理概念教学的思维分析 |
2.5 前物理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的关系 |
第三章 物理概念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
3.1 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目标 |
3.2 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过程 |
3.3 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原则 |
3.4 物理概念教学与物理教学中其它部分的关系 |
3.5 物理概念教学的技术和艺术 |
3.6 物理概念教学的测量与评价 |
第四章 物理概念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
4.1 物理概念的引入 |
4.2 物理概念的形成 |
4.3 物理概念的剖析 |
4.4 物理概念的巩固 |
第五章 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5.1 物理概念教学实例一(初中) |
5.2 物理概念教学实例二(成人中专) |
5.3 物理概念教学实例三(大学) |
5.4 物理概念教学实践总结 |
第六章 物理概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
6.1 物理概念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
6.2 现代教育技术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影响 |
6.3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与大学物理概念教学 |
6.4 基础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6.5 几点理论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发表过的与物理教学相关的论文和论着 |
附录 |
致谢 |
(5)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现状 |
1.1.2 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经济大背景 |
1.1.3 本人的教学经历 |
1.2 学科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 |
1.2.1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
1.2.2 学科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作用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 |
2 国内外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
2.1 国外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
2.2 国内农村初高中物理学科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
3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的对象 |
3.2 调查的方法 |
3.3 调查问卷研究分析 |
3.3.1 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 |
3.3.2 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
4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 |
4.1 我校初三物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设计 |
4.1.1 初三物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的目标 |
4.1.2 初三年级物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设计 |
4.2 我校高一物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设计 |
4.2.1 高中物理学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的目标 |
4.2.2 在《超重与失重》一节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设计 |
4.3 初三、高一物理学科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设计的启示 |
4.3.1 初三、高一阶段物理学科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定位 |
4.3.2 初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
5 研究的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我的研究成果与心得 |
5.3 研究的展望 |
5.4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中学校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问卷》 |
2.学生初三上期物理课堂学习感悟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6)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研究 ——基于教育科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教师专业成长 |
1.2.2 教育科研 |
1.2.3 教育科研素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教育科研做为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的理论研究 |
1.3.2 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研究 |
1.3.3 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的研究 |
1.3.4 已有研究的得失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中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
2.1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视角 |
2.2 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
2.2.1 开展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
2.2.2 开展教育科研是促进新课程实施的客观需要 |
2.3 教育科研的意义与价值 |
2.3.1 改变教师教育观念,坚定教师教育信念 |
2.3.2 增长教师实践性知识,更新教师知识结构 |
2.3.3 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
3 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专业素质 |
3.1 教育科研素质 |
3.1.1 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 |
3.1.2 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基础 |
3.1.3 教育科研管理素质 |
3.2 教师专业素质 |
3.2.1 教师专业素质的维度 |
3.2.2 专业知识及其构成因素 |
3.2.3 专业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
3.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其构成因素 |
4 中学专家型物理教师专业素质标准初探 |
4.1 专家型教师的界定的基本共识 |
4.2 专家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维度 |
4.3 专家型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因素 |
4.4 中学专家型物理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准 |
4.4.1 中学专家型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 |
4.4.2 中学专家型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 |
4.4.3 中学专家型物理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5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水平的评价指标 |
5.1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想 |
5.2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层次评价标准构想 |
5.2.1 专业知识 |
5.2.2 专业能力 |
5.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6 实证研究: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水平评价指标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方法 |
6.2.1 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
6.2.2 专家咨询实施之研究对象 |
6.3 第一次专家咨询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1 评价指标及衡量标准的体系结构与指标意见分析 |
6.3.2 各指标、评分标准的统计结果与意见分析 |
6.3.3 专家意见统计分析讨论 |
6.4 第二次专家咨询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与指标意见分析 |
6.4.2 各指标、评分标准的统计结果与意见分析 |
6.4.3 专家意见统计分析讨论 |
6.5 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讨论 |
6.5.1 指标体系建构历程回顾及整体修改情况说明 |
6.5.2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评价指标之整体概览 |
7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方法 |
7.2.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7.2.2 研究对象 |
7.2.3 评价指标相对权重:专家咨询调查 |
7.2.4 调查实施 |
7.2.5 资料处理 |
7.3 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与讨论 |
7.3.1 指标权重分配数值与讨论 |
7.3.2 指标权重体系 |
8 实证研究: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研究 |
8.1 研究工具与实施 |
8.1.1 问卷的制定 |
8.1.2 问卷的回收 |
8.1.3 被试基本信息统计 |
8.1.4 数理统计方法 |
8.2 调查数据的调查与分析 |
8.2.1 专业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8.2.2 教育科研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8.2.3 不同科研素质等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 |
9 结论与启示 |
9.1 主要研究发现 |
9.1.1 教育科研素质整体欠佳 |
9.1.2 专业素质中的性别差异大 |
9.2 结论 |
9.2.1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质情况 |
9.2.2 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情况 |
9.2.3 中学物理教师科研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 |
9.2.4 总的结论 |
9.3 启示 |
9.3.1 落实新课程理念,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 |
9.3.2 组织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教育科研 |
9.3.3 解放思想,追求自我的专业理想 |
10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0.1 本研究的创新 |
10.2 本研究的不足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第一次和第二次专家咨询名单 |
附录二 第三次专家咨询名单 |
附录三 评价指标及衡量标准构建:第一次专家咨询 |
附录四 评价指标及衡量标准构建:第一次专家咨询统计结果 |
附录五 评价指标及衡量标准构建:第二次专家咨询 |
附录六 评价指标及衡量标准构建:第二次专家咨询统计结果 |
附录七 成长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专家意见咨询 |
附录八 评估指标相对权重研究:专家咨询结果统计 |
附录九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水平的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十 教师访谈提纲 |
读研期间的科研情况 |
后记 |
(7)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教师教研能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
2.教研实践反思:教师教研能力亟待提升 |
3.名师工作坊:教师教研能力有效提升的途径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1.教师教研能力的相关研究 |
2.名师工作坊的相关研究 |
3.相关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名师工作坊 |
2.教研能力 |
3.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和问题 |
2.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理论分析 |
(一)理论基础 |
1.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
2.群体动力学理论 |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二)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理论阐释 |
1.以名师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模式 |
2.以任务为导向的群体研修方式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的现状调查 |
1.调查设计 |
2.调查结果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存在的问题归结 |
1.在发现问题方面,确定选题能力欠佳 |
2.在分析问题方面,方案设计能力不足 |
3.在解决问题方面,论文写作能力薄弱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1.理论基础薄弱 |
2.工学矛盾严重 |
3.教师职业倦怠 |
4.教研氛围不足 |
5.系统培训缺乏 |
三、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实施过程 |
(一)组建教研团队,树立教师教研共同目标 |
(二)组织理论学习,巩固教师教研能力基础 |
(三)进行观课议课,促进教师教学教研反思 |
(四)开展问题研究,增强教师方案设计能力 |
(五)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论文写作能力 |
四、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效果 |
(一)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调查 |
1.名师工作坊研修后问卷调查 |
2.名师工作坊研修后教研成果调查 |
(二)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成效 |
1.巩固了教师教研认知与理论水平 |
2.优化了发现问题及确定选题能力 |
3.提升了论文撰写与课题操作能力 |
4.增强了教学研究总结与反思能力 |
(三)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反思 |
五、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建议 |
(一)细化教研目标,树立发展的共同愿景 |
(二)理论结合实践,开展主题式研修活动 |
(三)线上线下融合,实施个性化教研指导 |
(四)提炼研究成果,形成系列化教研资源 |
(五)获取内外支持,构建互动的运行机制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STEAM教育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STEM教育理念的概念及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案 |
第2章 STEAM教育理念的横向比较分析 |
2.1 STEAM教育的概念界定 |
2.2 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将“A”加入STEM的必要性 |
2.3 STEAM教育与创客教育、STS教育的区别 |
第3章 中国STEAM课堂教学案例探究 |
3.1 现有的STEAM课堂教学模式 |
3.2 STEAM教育理念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
第4章 基于STEAM教育物理教学案例 |
4.1 中学生物理教材分析及STEAM教育理念对教材的融入 |
4.2 STEAM教育理念下物理课程教学设计规范 |
4.3 STEAM教育理念下物理课程教学设计范例 |
4.4 STEAM教育理念在初中科技课堂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4.6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物理教学案例的教学反思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STEAM教育理念与中学物理教学融合的实践总结 |
5.2 STEAM教育理念应用在物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
5.3 对未来STEAM教育与中学学科融合的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学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选题缘由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2.1 研究目的 |
0.2.2 研究意义 |
0.3 概念界定 |
0.3.1 初任教师和初任物理教师 |
0.3.2 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 |
0.4 研究框架 |
0.5 研究空间和局限 |
0.5.1 研究空间 |
0.5.2 研究局限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关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研究 |
1.2 教师资格证制度和教师职业标准 |
1.2.1 教师资格证制度 |
1.2.2 教师职业标准 |
1.3 教师素养研究 |
1.3.1 教师的专业素养 |
1.3.2 教师专业知识 |
1.4 关于教师教育研究 |
1.4.1 职前教育 |
1.4.2 教师职后教育研究 |
1.5 关于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比较研究 |
1.6 现有研究的缺憾 |
1.6.1 译介成果多,针对性研究少 |
1.6.2 分阶段研究多,系统研究少 |
1.6.3 静态研究多,动态研究少 |
1.6.4 一般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多,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少 |
1.6.5 文献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2.1 研究问题 |
2.1.1 合格物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
2.1.2 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现状考察 |
2.1.3 个案分析 |
2.1.4 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被试及其特点 |
2.2.3 资料收集 |
2.3 研究工具编制及内容简介 |
2.3.1 问卷 |
2.3.2 课堂观察要点 |
2.3.3 访谈提纲 |
第3章 合格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初任物理教师的应然追求 |
3.1 有效教学与有效教师 |
3.1.1 有效教学 |
3.1.2 有效教师 |
3.2 初任物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
3.2.1 教师的专业素养 |
3.2.2 中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3.2.3 合格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
3.2.4 物理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 |
3.3 影响教师专业素养形成的因素分析 |
3.3.1 接受大学教育前的影响因素 |
3.3.2 师范教育阶段的影响因素 |
3.3.3 职后阶段的影响因素 |
第4章 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考察 |
4.1 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历程 |
4.1.1 职前教育 |
4.1.2 入职引导 |
4.1.3 初任教师校本培训 |
4.1.4 自主提高 |
4.2 初任物理教师遇到的主要困难 |
4.2.1 班级管理方面遇到的困难 |
4.2.2 物理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
4.2.3 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 |
4.2.4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
4.3 初任物理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表现 |
4.3.1 专业情意方面 |
4.3.2 专业知识方面 |
4.3.3 专业技能方面 |
第5章 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个案分析 |
5.1 个案分析(一) |
5.1.1 A老师背景介绍 |
5.1.2 A老师专业成长历程 |
5.1.3 分析 |
5.1.4 启示 |
5.2 个案分析(二) |
5.2.1 C老师背景介绍 |
5.2.2 C老师专业成长历程 |
5.2.3 分析 |
5.2.4 启示 |
5.3 个案分析(三) |
5.3.1 L老师背景介绍 |
5.3.2 L老师专业成长历程 |
5.3.3 分析 |
5.3.4 启示 |
第6章 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
6.1 物理教师职前教育 |
6.1.1 教师教育专业招生建议 |
6.1.2 物理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
6.2 初任物理教师入职引导 |
6.2.1 规划职业生涯 |
6.2.2 入职引导培训 |
6.3 职后校本指导(培训) |
6.3.1 “师徒制”指导 |
6.3.2 协作团队指导 |
6.3.3 案例教学指导 |
6.3.4 教师学术沙龙 |
6.4 网络指导 |
6.4.1 网络指导优势 |
6.4.2 网络指导的主要方式 |
6.5 专业自主发展 |
6.5.1 经验积累 |
6.5.2 读书 |
6.5.3 交流积累 |
6.5.4 教学研究与反思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任物理教师教学状况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
附录二 初任物理教师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稿) |
附录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 |
附录五 初任教师校本培养方案摘选 |
后记 |
(10)生命教育取向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 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二、 理论基础 |
(一) 生命哲学理论 |
(二)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 |
(四) 生命教育理论 |
三、 理论研究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生命教育的内容 |
(三) 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
(四) 物理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
(五) 生命教育取向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特征 |
(六) 物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则 |
四、 调查与分析 |
(一) 工具设计 |
(二) 对象选择 |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 调查总结 |
五、 生命教育取向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策略 |
(一) 开展生命教育培训,加强物理教师生命教育理念 |
(二) 营造人性化物理课堂氛围,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境 |
(三) 充分挖掘物理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
(四)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命发展 |
(五) 为发展而评价,构建合理的物理教学评价体系 |
六、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试论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改革中专物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教学名师成长机制的个案研究[D]. 王凌波.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2]试论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改革中专物理教学[J]. 饶福安. 中专物理教学, 1994(S1)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基础物理中的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 吴波. 江西师范大学, 2003(02)
- [5]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D]. 胡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研究 ——基于教育科研[D]. 贾丽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7]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研究[D]. 左博芮. 西南大学, 2020(01)
- [8]STEAM教育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研究[D]. 李响. 西南大学, 2020(01)
- [9]中学初任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 高忠明. 西南大学, 2009(01)
- [10]生命教育取向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策略研究[D]. 吴茜.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