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数、小数复习建议及过关练习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兰小芳[1](2021)在《促进编程学习者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Python编程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刘嫣[2](2021)在《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数学课程新要求引导着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改进。练习课作为数学课程中的一种,《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同样也适用于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之中。但是在传统的练习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局限性,过于关注学生在练习课上的解题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情感体验。在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练习课教学中,第二学段学生独特的认知特点和更加复杂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更加重视练习课的教学,如何在新课改进程中加快传统练习课的转变,怎样使学生在“数与代数”练习课上既能获得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又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是广大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教师练习课教学进行进一步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当前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处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对练习课功能的理解停留在对“双基”的强化上;对练习课类型的选择局限于巩固新知的练习课;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运算思维和情感的关注;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数的范围内并缺乏题目的创新;练习课的教学方式缺乏对运算练习的统一讲授;练习课的教学评价缺乏对学生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低效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应试氛围下对数学教学功利化的追求、班额过大影响练习课的实施效果以及第二学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弱。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和自己的思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要在专业学习中全面理解“数与代数”练习课的价值;对“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注意巩固和迁移的结合;教学目标要强化学生数感并体会理性美;教学内容要注意整合和题目的原创性;教学方式要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教学评价要重视解题过程和练习反馈。这些改进策略希望能给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自己和广大的一线教师一些启示。
周犇犇[3](2021)在《基于初中数学运算学困调查的教学设计 ——以七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运算能力”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须要掌握的基础性能力,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运算能力的习得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数学运算知识点本应成为学生掌握运算能力的垫脚石,然而部分知识点却成为学生掌握运算能力的绊脚石。有些教师会将运算学习困难简单归因为“粗心”,这将导致采用的策略无法针对运算学习困难起到显着效果。在初中数学运算学习困难研究中,学者大多从教学现状、教学存在问题和教学策略的角度切入,对初中学生数学运算学习困难提供了改善的路径。但是路径描绘的线条仍然较粗,对于具体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处理数学运算学习困难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本研究以七年级为例来探索数学运算学习困难的教学改良路径。研究问题如下:(1)造成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学习困难点有哪些?(2)如何将这些运算学习困难点进行分类?(3)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4)如何结合教学策略对典型数学运算学习困难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研究步骤分为四个阶段:(1)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学者对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2)通过作品分析法梳理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学习困难点,并根据文献综述将困难点以两级类目进行划分,编制相应编码表并进行分析。(3)对五位一线教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制作访谈结果内容总结表,并将访谈结果结合文献研究,整理提出针对初中数学运算学习困难的策略。(4)结合前期研究,选择典型学习困难点开展教学设计。研究主要结果:(1)造成七年学生数学运算学习困难点有68个。(2)根据文献,将初中数学运算学习困难的类型分为“概念理解”、“理解算理”、“简单运算”和“综合运算”四类。通过数据分析,其中综合运算类学习困难发生情况显着高于概念理解、简单运算和理解算理类;部分高错误量运算学习困难点之间的相关性显着,呈正强相关性;(3)根据一线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归纳得到初中数学运算学习困难的教学策略,其可以分为“课堂导入策略”、“课堂讲授策略”、“课堂激励策略”和“课后管理策略”四类。(4)根据数学运算学习困难点错误量分布情况,选择“乘法公式的复习课”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前期研究所得的错题导入、不跳步骤讲明算理和创设成功等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融合相关教学策略,对解决典型数学运算学习困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包珂珂[4](2021)在《“小数乘法”单元内容重组的思路与课时划分》文中指出一、单元教材分析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并为今后学习分数乘法、小数除法打下基础。本单元一共安排了9个例题:
刘星[5](2021)在《游戏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现已成为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如何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中职学校重点研究课题。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和游戏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换个视角思考游戏的积极意义,为学生们创造更为良性的游戏教育模式,也会成为突破中职教育教学水平瓶颈的“法宝”。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游戏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的实际应用及其教学效果,期待能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本文将进行游戏化教学课程的具体设计,详细阐述如何将游戏化教学环节渗透到课程知识点中,以便达到以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水平提高的目的,并为今后继续进行游戏化教学案例设计提供指导。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会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来进行备课,在游戏资源的辅助之下,借助一定的游戏化教学策略,将教学活动合理转化为游戏活动的方式,做到因材施教。课后与学生进行密切交流,对整个游戏化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明确研究结果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和建议。
郭婷[6](2020)在《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的体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近年来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这些研究大多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等为理论依据,本研究试图以教育现象学为理论基础,以体验研究为方法,关注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的真实体验,并对这些体验进行解读,旨在揭示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体验的本质意义,并以此为依据,尝试提出几点改善学困生答问体验的建议。本研究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通过体验写作法和访谈法收集了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的体验故事,对故事进行现象式的追问和反思,并提炼出相关的主题;在第二章里,尝试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入手,探寻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体验的本质意义,并尝试解读他们的真实处境。学生层面的主要问题是关系紧张,心理安全感缺失;基础薄弱,形成恶性循环;学习动机不强,产生消极行为;教师层面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方面,缺乏与时俱进;课堂氛围方面,师生不在乎学困生的窘境;教学公平方面,学困生的答问机会较少;教学方法方面,未为学困生指明改善的方法;教育关爱方面,理解与关心的力度不够。本文的第三章着重回答了怎样促使学困生在应对教师提问时产生积极体验的问题,笔者尝试从如下三个方面提出建议:1.学困生要明确学习的意义,不断提升自我;2.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困生的体验;3.教师要调整教学行为,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
张晓燕[7](2020)在《小学数学试卷编制调查研究 ——基于四子王旗五年级试卷的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的方法来考察学生的数学成绩和评估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试卷编制是考试的核心,科学的试卷编制能够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部分加以完善。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我。科学的试卷编制能够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部分加以完善。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在新课标的考试试卷编制方面依然存在按旧模式进行教学检测等现象,使部分学生检测积极性不高,部分家长对考试检测的合理性存在质疑声,既影响了学校共育的积极性,又影响了考试在学生与家长心目中的重视程度。为了贯彻与落实我国新课标改革,使改革能够更加深化,笔者在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试卷情况研究。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编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四子王旗小学数学试卷编制存在一下几个问题:1.试卷编制思想观念比较陈旧;2.试卷编制比较缺乏情景趣味性;3.试卷编制区分度与难度存在问题;4.试卷编制不够认真存在垃圾试题。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四子王旗小学数学试卷编制问题的原因有:1.试卷编制模式单一,命题观念受限;2.试卷编制方法较少,生活趣味不足;3.教师编制能力不同,水平存在差距;4.试卷编制态度重视程度不够。基于以上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编制的几点建议:1.开放思想,重视试卷编制新尝试;2.增加趣味,注重数学试卷情景化;3.提升教师试卷编制能力;4.重视对待试卷编制的态度。希望通过对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编制方面的调查和探索,能为四子王旗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一个可靠的助力,同时也为笔者今后的教学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张瑞利[8](2020)在《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发展阶段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符号语言是数学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语言。对数学符号的研究自古以来都是数学研究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数学符号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上发挥重要作用。数学符号语言的学习作为数学学习的桥梁,在理解、阅读、转换、解题、表达方面存在普遍问题。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符号语言方面是否存在阶段特征,以及在学习数学符号语言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什么障碍;如何把握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发展水平,正确掌握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发展状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既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内容。基于文献研究及教学实践调查,并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符号学、学科理论四个维度对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研究解释,根据具体教学实际中数学符号语言学习与教学的调查,通过教师和学生访谈、课堂记录方式总结归纳数学符号语言阶段特征及教学策略。本研究前期通过文献研究建立理论基础,中期实践调查初步构建数学符号语言理论体系,并结合教学实际调查综合教材、课标、学生三个角度力图从数学课程本身涵盖的“数与代数”部分知识脉络,以学生和教师教学实践中数学符号语言现状及学习结果出发,划分出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的发展阶段,明确数学符号语言的阶段内涵和特征,并提出阶段性教学建议。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对数学符号语言相关文献进行质性和量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研究价值和意义。其次,分析总结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论基础,初步构建数学符号语言理论基础。再次,通过后期数学符号语言的实际调研,结合教材、课标、学情对一到六年级数学符号语言进行阶段划分,主要采用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对数学符号语言的调查结果归纳整理,具体分析每一阶段发展特征,明确各个阶段要素侧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直观感知阶段(一、二年级),阶段二:具体运算阶段(三、四年级),阶段三:形式运算阶段(五、六年级);并结合各个阶段数学符号语言特征提出阶段性的教学建议;最后一章总结数学符号语言阶段间关系、以及数学符号语言与其它核心素养的关系,并提出本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Cho Hyoungmi[9](2020)在《小学分数除法教学的中韩案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的知识是数学教育的一个热点。除了SMK、PCK等教师的教学知识理论以外,舍瓦拉德倡导的ADT理论和教学知识转变理论,带来了数学知识的新的观点。他提出学校的知识的来源不是学校自发,而是外部形成的知识转变到学校。教学知识的转变是从学校外部的学科知识转变到可教的知识开始,下一步可教的知识转变到教学知识。他说,观察课堂一般关注教师-学生之间的二元关系,但是其实在课堂中数学知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他提出了教学三元因素——教师、学生、数学知识。因此,观察课堂不只是看师生的课堂活动,还需要研究课堂中知识的操作方法。跟据ADT理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社会制度内部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形成的,具有实践和理论的两个层面。“教学行为的实践和思维(Proxeology;PL)”是ADT理论的核心词。一般指的是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在理论中还包括行为的意图、思考等,具有比较广泛的意思.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分数除法”为例,观察并比较中韩小学数学课堂,分析小学课堂中“分数除法”的教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社会数学文化规范,由此讨论数学课堂中形成的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意义。研究问题是:1.在中韩“分数除法”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知识转变(Didactic Transposition)”的特征是什么?(1)中韩教材中呈现的“期望教学知识(Knowledge to be taught;KBT)”是什么?(2)中韩课堂中,“实际教学知识(taught knowledge;TK)”是什么?(3)中韩课堂中,“期望教学知识(KBT)”如何转变到“实际教学知识(TK)”?整个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中韩教材的结构和分数除法单元内容,教师提前访谈,拍摄与录音课堂,教师课后访谈。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教材和课堂,分析框架是Chevallard&Sensevy(2014,40)的PL两个大模块:实践(praxis)和理性思维(lo gos)。首先,为了分析KBT,列出中韩教材的体系、内容(文字题、模型、算式),提出实践的两个要素——任务(tasks)、技法(technique)和理性思维的两个要素——技术(technology)、理论(theory)。再次,课堂中师生使用的任务、模型、数式和语言表征中,列出PL的四个模块,然后分析TK和KBT转变为TK的过程。研究结果包括中韩教材的分数除法的演变和特征。演变过程中发现中韩教材编排的分数除法算法的方式不同。中国教材是用“分数乘法的逆运算”概念提出用倒数的算法。教材演变中倒数的编排位置也有变化,完成现在的“先提出倒数,后探索算理”的编排方式。韩国教材显示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涉及通分异分母分数的算式解决过程中一步一步探索除数转变倒数。不过现行韩国新教材重点在于分数除法的不同表征,引进单位比率量和双数轴。既然教材中的KBT不同,课堂中的TK也有差异。在数学课堂中,中韩两位老师都是跟着教材走的,但是分析课堂的PL中发现,教材中的KBT不同,课堂中的TK技法和技术(数学用语、模型、算式运用方式)也都不同。另外,在中国课堂发现教材中的隐形技术,老师布置了课堂活动,当成课堂活动的核心技法的现象。在韩国课堂,现实生活情境的引入方式,产生找出生活中的数学的谈话。分析中韩教材和课堂的PL和教学知识转变,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1)教材中的倒数编排;(2)分数除法的算法内容的多样化;(3)教学中线段图的使用方式;(4)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用语(分率、和倍问题等)的存在理由(raison d`être)。
朱达敏[10](2020)在《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研究 ——以四年级为例》文中提出几何直观于2011年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被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提出,引起教育界的一致重视。在查阅文献后发现,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各个领域教学中均有渗透,但在数与代数领域明显不足。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故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中有效地借助几何直观。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几何直观”和“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的相关文献,对几何直观和数与代数的概念做出界定;借助几何直观的五种表现形式,来分析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数与代数中所蕴含的几何直观;调查发现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针对问题提出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具体途径和各环节设计。几何直观表现形式有:实物直观、替代物直观、简约符号直观、图形直观和数学模型直观。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教师将几何直观等同于图形,教学形式较单一;由于时间原因,学生对几何直观的体验不足;教师教学时根据经验使用几何直观,未将两者深度融合;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联系现实,精选“直观”的原则;师生协同,“直观”探知的原则;力求发展,“直观”拓知的原则;教学设计的具体途径有:熟悉教材内容和几何直观,获取几何直观之源;掌握画图技巧和信息技术,丰富几何直观之用;创设师生操作体验活动,实现几何直观之效;积极引领学生自我小结,渗透几何直观之魂;教学各环节设计分别为:教材分析应挖掘可以渗透几何直观的内容;学情分析应关注学生对几何直观的需求;教学目标应凸显对几何直观的要求;教学方法应加强学生对几何直观的体验;教学过程应丰富几何直观的表现形式;教学反思应深化教师对几何直观的认识。根据以上原则,途径和各环节设计,针对数的概念、数的运算和问题解决三类课型,依次选取了《小数的意义》、《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和《鸡兔同笼》进行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本研究能够为一线教师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借助几何直观提供一定的参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拘泥于框架,根据具体情况恰当的实施教学,让几何直观在其他领域也得以有效发挥作用。
二、整数、小数复习建议及过关练习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整数、小数复习建议及过关练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数学新课标提出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新要求 |
(二) 练习课教学在“数与代数”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
(三) 第二学段数学练习课教学的特殊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小学“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 小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相关研究 |
(四)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相关研究 |
(五) 评价和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理性思考 |
一、概念界定 |
(一)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 |
(二) “数与代数” |
(三) 小学数学练习课 |
二、小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类型 |
(一) 促进新知巩固的练习课 |
(二) 促进知识融合的练习课 |
(三) 促进弱点强化的练习课 |
三、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意义 |
(一) 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新授课上学习的新知 |
(二) 有助于学生在练习中加强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
(三) 有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和逻辑思维 |
(四) 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
四、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 波利亚解题理论 |
第二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调查——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作用的理解情况 |
(二)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情况 |
(三)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情况 |
(四)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情况 |
(五)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情况 |
(六)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情况 |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教师对练习课功能的理解停留在对“双基”的强化上 |
(二)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局限于巩固新知的练习课 |
(三) 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运算思维和情感的关注 |
(四) 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数的知识范围内并缺乏题目的创新 |
(五) 练习课的教学方式偏重对运算练习的统一讲授 |
(六) 练习课的教学评价缺乏对学生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 |
二、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应试氛围下对数学功利化的追求 |
(二) 班额过大影响练习课教学的实施效果 |
(三) 第二学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弱 |
第四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要在专业学习中全面理解“数与代数”练习课的价值 |
(一) 教师要通过专业学习形成正确的练习课教学理念 |
(二) 把加强学生算理理解和态度养成作为练习课的价值追求 |
(三) 教师要提升“数与代数”领域练习课的教学艺术 |
二、“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注意巩固和迁移的结合 |
(一)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厘清与新授课间的逻辑关系 |
(二)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重视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
三、“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要强化学生数感和体会理性美 |
(一)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强化学生的数感和计算基本功 |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数学理性美 |
四、“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整合和题目的原创性 |
(一) 教学内容要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认知的层次性 |
(二) 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并利用资源创新开发练习题 |
五、“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要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
(一) 对练习题的讲练结合要注重精讲多练 |
(二) 适当进行小组探究以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
(三) 采用变式、题组、错例教学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
(四) 利用多媒体资源灵活开展趣味练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 |
六、“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评价要重视解题过程和练习反馈 |
(一) 要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数学能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 |
(二) 在对解题效果的及时反馈中加强反思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初中数学运算学困调查的教学设计 ——以七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运算概念的内涵演变 |
2.2 数学运算水平划分 |
2.3 数学学习困难概念界定 |
2.4 国内数学运算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
2.4.1 初中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研究 |
2.4.2 初中数学运算学习困难的归因研究 |
2.4.3 初中数学运算的培养策略研究 |
2.4.4 其他因素对于初中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影响研究 |
2.4.5 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3.2 作品分析样本的构成 |
3.3 访谈对象的选取 |
3.4 编码表的建立 |
3.5 访谈提纲的建立 |
3.6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第4章 研究分析结果 |
4.1 学习困难点类目各参数描述性分析 |
4.1.1 二级类目学习困难点数量分布情况 |
4.1.2 一级类目学习困难点平均值分布情况 |
4.2 类目间的差异性分析 |
4.2.1 一级类目平均错题量差异性分析 |
4.2.2 二级类目平均错题量差异性分析 |
4.3 高错误类目相关性分析 |
4.4 访谈结果分析 |
第5章 改善初中数学运算学困的教学策略 |
5.1 课堂导入策略 |
5.2 课堂讲授策略 |
5.3 课堂激励策略 |
5.4 课后管理策略 |
第6章 教学设计 |
6.1 选题依据 |
6.2 设计思路 |
6.2.1 课堂导入策略 |
6.2.2 课堂讲授策略 |
6.2.3 课堂激励策略 |
6.2.4 课后管理策略 |
6.3 《乘法公式复习课》教案 |
6.4 专家访谈评估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3 研究的局限之处 |
7.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小数乘法”单元内容重组的思路与课时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一、单元教材分析 |
二、整合后的课时划分 |
三、关键课例设计 |
(一)总体框架 |
(二)具体教学过程 |
环节一:呈现前测,交流反馈 |
环节二:适当变式,沟通算理 |
环节三:前测纠错,专项练习 |
(5)游戏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访谈法 |
六、研究重点、难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介绍 |
(一) 游戏 |
(二) 游戏化 |
(三) 游戏化教学 |
(四) 游戏化教学设计 |
二、理论支撑 |
(一) 行为主义理论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三) 沉浸理论 |
第三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需求分析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一)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情况进行调查 |
(二) 对学生玩游戏情况进行调查 |
(三) 对玩游戏的社会支持层面进行调查 |
(四) 对游戏化教学方面进行调查 |
(五) 对教师层面进行调查 |
二、调查结论 |
三、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分析 |
(二) 中职学生特点分析 |
(三) 游戏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分析 |
(五) 融入游戏要素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游戏化教学课堂设计 |
一、教学特点 |
(一) 实施游戏化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
(二)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加入游戏化教学因素 |
二、游戏化教学设计 |
(一) 基于“模拟演练”的游戏化教学设计 |
(二) 基于“团队竞技”的游戏化教学设计 |
三、教学评价 |
第五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游戏化教学课堂案例研究 |
一、案例一: 《揭开计算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秘密》模拟演练实施过程 |
(一) 教学分析 |
(二) 教学过程 |
(三) 交流评价 |
二、案例二: 《计算机数制转换和逻辑运算》团队竞技实施过程 |
(一) 教学分析 |
(二) 教学过程 |
(三) 交流评价 |
第六章 效果分析评测 |
一、学生参与游戏化教学的情感分析 |
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变化分析 |
三、学生认识方面变化分析 |
结论 |
一、本文总结 |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
三、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课前调查问卷 |
后记(含致谢) |
(6)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的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C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工作期间的观察与思考 |
二、查阅文献引发的思考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学困生的研究 |
二、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 |
三、关于体验的研究 |
四、关于学困生的体验研究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概念界定 |
一、数学学困生 |
二、体验研究 |
第一章 直面现象: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的体验 |
第一节 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的体验描述 |
一、忐忑与失望:“又被盯上了”“老师从不点我” |
二、担忧与躲避:“只能冒险了”“千万别叫我” |
三、迫不得已与请求支援:“硬着头皮上”“还好我有同桌” |
四、受挫与受罚:“想逃离现场”“下课来喝茶” |
五、刻板效应与无所畏惧:“没人相信我”“破罐子破摔” |
第二节 提炼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的体验主题 |
第二章 探寻本质: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的意蕴 |
第一节 学生层面的意蕴 |
一、关系紧张,心理安全感缺失 |
二、基础薄弱,形成恶性循环 |
三、学习动机不强,产生消极行为 |
第二节 教师层面的意蕴 |
一、教学理念方面,缺乏与时俱进 |
二、课堂氛围方面,师生不在乎学困生的窘境 |
三、教学公平方面,学困生的答问机会较少 |
四、教学方法方面,未为学困生指明改善的方法 |
五、教育关爱方面,理解与关心的力度不够 |
第三章 提出建议: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积极体验 |
第一节 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不断提升自我 |
一、明确数学学习的意义 |
二、坚定学习数学的信心 |
三、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
第二节 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困生的体验 |
一、尊重个体差异,肯定学困生的潜能 |
二、少一点苛责,多一点期望 |
三、全方位关注,消除刻板印象 |
四、营造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 |
第三节 教师:调整教学行为,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 |
一、教学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
二、教学过程中给予学困生充足的发展空间 |
三、以肯定、鼓励为主,进行赞赏式评价 |
四、注重教学反思,形成教育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小学数学试卷编制调查研究 ——基于四子王旗五年级试卷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背景概述 |
2.1 小学数学试卷的理论概述 |
2.1.1 小学数学试卷的界定 |
2.1.2 小学数学试卷的功能和定位 |
2.2 小学数学试卷的命题标准和编制原则 |
2.2.1 小学数学试卷的命题标准 |
2.2.2 小学数学试卷的编制原则 |
2.4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材知识点分析 |
2.4.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知识点分析 |
2.4.2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知识点分析 |
第3章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编制的现状分析 |
3.1 四子王旗小学概况 |
3.2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考试管理制度 |
3.3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统一考试试卷统计描述分析 |
3.3.1 2011 -2018 年五年级数学统一考试试卷题型类型分析 |
3.3.2 2011 -2018 年五年级数学统一考试试卷题量比例分析 |
3.3.3 2011 -2018 年五年级数学统一考试试卷测评情况分析 |
3.3.4 2011 -2018 年五年级数学统一考试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
3.4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自主命题试卷访谈情况分析 |
3.4.1 访谈目的 |
3.4.2 访谈对象 |
3.4.3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自主命题试卷访谈资料分析 |
3.5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3.5.1 调查目的 |
3.5.2 调查内容 |
3.5.3 调查价值与意义 |
3.5.4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5.5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调查情况分析 |
3.5.6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的可取之处 |
第4章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四子王旗小学数学试卷编制存在的问题 |
4.2 四子王旗小学数学试卷编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试卷编制模式单一,命题观念受限 |
4.2.2 试卷编制方法较少,生活趣味不足 |
4.2.3 教师编制能力不同,水平存在差距 |
4.2.4 试卷编制态度重视程度不够 |
第5章 四子王旗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编制的建议 |
5.1 开拓视野,重视试卷编制新尝试 |
5.2 增加趣味,注重数学试卷情景化 |
5.3 提升教师试卷编制能力 |
5.4 建立互审评价制度,重视对待试卷编制的态度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发展阶段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时代发展的趋势 |
二、国家课标的要求 |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文献的量化分析 |
二、文献的质性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数学符号语言概述 |
一、数学符号语言的内涵 |
二、数学符号语言的特征 |
三、数学符号语言的要素 |
四、数学符号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数学符号语言阶段划分 |
一、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 |
二、阶段划分的现实依据 |
三、阶段划分的结果 |
第三章 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发展第一阶段:直观感知 |
第一节 直观感知阶段的课标要求 |
第二节 直观感知阶段的教材呈现 |
第三节 直观感知阶段的特征 |
第四节 直观感知阶段的教学建议 |
一、新知与旧知,注重数学符号经验 |
二、算法与算理,强调符号理解过程 |
三、精选教材,灵活运用图片符号 |
四、互动合作,动手操作数学符号 |
第四章 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发展第二阶段:具体运算 |
第一节 具体运算阶段的课标要求 |
第二节 具体运算阶段的教材呈现 |
第三节 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 |
第四节 具体运算阶段的教学建议 |
一、立足需求,培养符号计算兴趣 |
二、彰显问题,培养符号问题意识 |
三、把握关系,培养符号结构观念 |
第五章 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发展第三阶段:形式运算 |
第一节 形式运算阶段的课标要求 |
第二节 形式运算阶段的教材呈现 |
第三节 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 |
第四节 形式运算阶段的教学策略 |
一、专题呈现,归类分析 |
二、思维显化,符号表示 |
三、成因分析,抓关键 |
四、结构展示,整体感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各要素的关键点 |
二、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阶段发展及特征描述 |
三、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阶段划分框架 |
第二节 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发展阶段间的关系 |
第三节 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与其它素养发展的关系 |
一、数学符号意识与数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关系 |
二、数学符号意识与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关系 |
第四节 本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小学生数学符号学习困难访谈提纲 |
附录 C 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 |
附录 D 专家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小学分数除法教学的中韩案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和限制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ADT理论(Anthropological Theory of the Didactic) |
2.1.1 布鲁索(Brousseau)的教学情境(Didactic Situation)理论 |
2.1.2 教学(Didactic)的意义 |
2.1.3 数学知识转变(Didactic Transposition) |
2.1.4 中韩教学知识变换研究 |
2.2 分数与分数除法的教学 |
2.2.1 分数的意义 |
2.2.2 分数除法问题情境与概念 |
2.2.3 分数和分数运算模型(model)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研究阶段 |
3.2 研究对象 |
3.2.1 教材和教师用书 |
3.2.2 教师和学校 |
3.3 研究设计 |
3.3.1 案例研究 |
3.3.2 提前访谈和课后访谈 |
3.3.3 教材分析 |
3.3.4 课堂观察与录像 |
3.4 收集数据 |
3.4.1 提前访谈与课后访谈 |
3.4.2 课堂观察数据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3.5.1 知识分析框架 |
3.5.2 教学知识变换分析框架 |
第四章 中韩教材的分数除法期望教学知识变换 |
4.1 中国教材的分数除法期望教学知识变换 |
4.1.1 中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数除法内容的演变 |
4.1.2 中国现行教材的分数除法教授知识转变 |
4.1.3 C老师的单元教学设计 |
4.2 韩国教材的分数除法期望教学知识变换 |
4.2.1 韩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数除法内容的演变 |
4.2.2 韩国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和分数除法教学流程 |
4.2.3 K老师的分数除法单元教学设计 |
第五章 中国小学数学课堂分析 |
5.1 第五节-分数的混合运算 |
5.1.1 中国第五节的教材PL(CT-TP) |
5.1.2 中国第五节的课堂PL(C5-CP) |
5.2 第六节-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几个数 |
5.2.1 中国第六节的教材PL(C6-TP) |
5.2.2 中国第六节的课堂PL(C6-CP) |
5.3 第七节-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几个数 |
5.3.1 中国第七节的教材PL |
5.3.2 中国第七节的课堂PL |
5.4 第八节-已知两个量的和(差),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求这两个量 |
5.4.1 中国第八节的教材PL |
5.4.2 中国第八节的课堂PL |
第六章 韩国小学数学课堂分析 |
6.1 第一节-(分数)÷(分数)的认识(1)、(2) |
6.1.1 韩国第一节的教材PL |
6.1.2 韩国第一节的课堂PL |
6.2 第二节-(分数)÷(分数)的认识(2) |
6.2.1 韩国第二节的教材PL |
6.2.2 韩国第二节的课堂PL |
6.3 第三节-(自然数)÷(分数)的认识 |
6.3.1 韩国第三节的教材PL |
6.3.2 韩国第三节的课堂PL |
6.4 第四节-以(分数)÷(分数)表示(分数)×(分数) |
6.4.1 韩国第四节的教材PL |
6.4.2 韩国第四节的课堂PL |
6.5 第五节-(分数)÷(分数)的运算和【挑战数学】 |
6.5.1 韩国第五节的教材PL |
6.5.2 韩国第五节的课堂PL |
6.6 第六节-【数学探究】画图表示1÷1/2 |
6.6.1 韩国第六节的教材PL |
6.6.2 韩国第六节的课堂PL |
第七章 研究结果与建议 |
7.1 中韩教材的期望教学知识转变比较 |
7.2 中韩课堂的教学知识转换比较 |
7.3 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教师用)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研究 ——以四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1.1.2 几何直观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 |
1.1.3 数中“潜伏”着形 |
1.1.4 数与代数教学中借助几何直观存在诸多不足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4.3 调査研究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几何直观的相关研究 |
2.1.1 直观 |
2.1.2 几何直观的内涵研究 |
2.1.3 几何直观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
2.1.4 几何直观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形式的研究 |
2.2 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1 数与代数教学目标的相关研究 |
2.2.2 数与代数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 |
2.2.3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2.3 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3 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
3.1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理论 |
3.2 认知发展理论 |
3.3 教学设计模型 |
4 小学数与代数教材中蕴含的几何直观分析 |
4.1 概念界定 |
4.1.1 几何直观 |
4.1.2 数与代数 |
4.2 几何直观的主要表现形式 |
4.2.1 实物直观 |
4.2.2 替代物直观 |
4.2.3 简约符号直观 |
4.2.4 图形直观 |
4.2.5 数学模型直观 |
4.3 四年级教材数与代数中几何直观的表现形式分析 |
4.3.1 概念教学中蕴含的几何直观 |
4.3.2 计算教学中蕴含的几何直观 |
4.3.3 问题解决教学中蕴含的几何直观 |
5 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5.1 调查设计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调查方法 |
5.2 调查工具的编制与实施 |
5.2.1 访谈问题的编制与实施 |
5.2.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5.3 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
5.3.1 教师访谈的结果及成因分析 |
5.3.2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及成因分析 |
5.4 小结 |
6 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分析 |
6.1 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原则 |
6.1.1 联系现实,精选“直观”的原则 |
6.1.2 师生协同,“直观”探知的原则 |
6.1.3 力求发展,“直观”拓知的原则 |
6.2 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途径 |
6.2.1 熟悉教材内容和几何直观,获取几何直观之源 |
6.2.2 掌握画图技巧和信息技术,丰富几何直观之用 |
6.2.3 创设师生操作体验活动,实现几何直观之效 |
6.2.4 积极引领学生自我小结,渗透几何直观之魂 |
6.3 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各环节设计 |
6.3.1 教材分析应挖掘可以渗透几何直观的内容 |
6.3.2 学情分析应关注学生对几何直观的需求 |
6.3.3 教学目标应凸显对几何直观的要求 |
6.3.4 教学方法应加强学生对几何直观的体验 |
6.3.5 教学过程应丰富几何直观的表现形式 |
6.3.6 教学反思应深化教师对几何直观的认识 |
7 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案例 |
7.1 概念教学案例设计-《小数的意义》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
7.1.1 《小数的意义》的教学设计 |
7.1.2 《小数的意义》的教学设计分析 |
7.2 计算教学案例设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
7.2.1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设计 |
7.2.2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设计分析 |
7.3 问题解决教学案例设计-《鸡兔同笼》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
7.3.1 《鸡兔同笼》的教学设计 |
7.3.2 《鸡兔同笼》的教学设计分析 |
8 研究结论与反思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访谈提纲(师) |
附录B:问卷调查(生) |
致谢 |
四、整数、小数复习建议及过关练习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编程学习者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Python编程课为例[D]. 兰小芳. 江南大学, 2021
- [2]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D]. 刘嫣. 扬州大学, 2021(09)
- [3]基于初中数学运算学困调查的教学设计 ——以七年级为例[D]. 周犇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小数乘法”单元内容重组的思路与课时划分[J]. 包珂珂. 小学数学教育, 2021(07)
- [5]游戏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 刘星.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6]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的体验研究[D]. 郭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小学数学试卷编制调查研究 ——基于四子王旗五年级试卷的现状调查[D]. 张晓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发展阶段及教学策略研究[D]. 张瑞利.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小学分数除法教学的中韩案例比较研究[D]. Cho Hyoungmi.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基于几何直观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研究 ——以四年级为例[D]. 朱达敏.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