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体视学学会秘书处[1](2021)在《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11月12日,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视频形式成功召开。理事长陈志强、名誉理事长康克军、副理事长张跃、彭瑞云、张艳宁、田捷、姜志国、秦高梧、王忠、宋晓艳,监事长李亮及216名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宋晓艳主持。
王锂,唐勇,康克军,陈志强,彭瑞云,杨正伟,刘国权[2](2018)在《中国体视学简史》文中指出本文回顾了在国际体视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体视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初,体视学专着和文集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开始了解、学习和传播体视学知识。其间,随着图像分析系统的引进和广泛应用,加速了体视学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体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对中国体视学学科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统计,在过去30年里,中文体视学论文数量不断增长,影响逐渐扩大。经过深入研讨,我国学者采用了比国际上更为宽泛的体视学定义。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我国在体视学方法和相关技术应用方面拥有更大潜力。
陈明辉[3](2017)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近代社会体育事业(1924-1949)》文中研究指明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社会的救国思潮相结合,形成了影响广泛的体育救国思潮,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然而,重要的国内外赛事和全国性体育组织几乎都掌握在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代表的外国人手中。随着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发展,收回体育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热心体育事业的社会名流及一批受过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于1924年正式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停滞、复会、恢复重建,直至改组的曲折历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先后采用董事制和理监事制,不断完善组织的内部结构,同时制定了较为规范的议事制度和内控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组织的有序运行。以张伯苓、王正廷、沈嗣良、董守义等为核心的领导群体成员热心会务,并通过邀请社会各界名流担任职务等方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网络,对中华体协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通过编译、发行体育书刊,举办体育讲习会、体育讨论会和体育培训班,组织体育表演团,派遣体育指导员,联络社会各界名流、放映体育电影及举办体育展览等方式积极传播体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观,而且还通过组建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使得体育空间不断拓展,逐渐由学校推及社会,由东部地区扩散至西部地区,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社会化和普及化进程,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和扩散。在此过程中,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通过与政府开展广泛的合作,使得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得以扩展、国家渗透能力和政治控制能力得以增强,推动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随着各种体育赛事的发展,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逐渐建立起一个包括统一的赛事规范、多层次的赛事格局、多元化的赛事目标、中西合璧的赛事内容及现代化的体育设施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体育赛事制度,推动了民国时期体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此外,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还以体育为载体开展体育慈善活动,扩展了社会体育事业的范畴和体育文化的内涵,而且还在一定程度起到了补助政府行政之作用。作为民国时期社会体育事实上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不仅积极发展国内社会体育事业,而且代表中国开展国际体育交往。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不仅致力于加入国际体育组织,主办、参与国际体育赛事以及开展国际体育间的交流与考察,而且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体育,极大地推动了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推动中国体育国际化进程的同时,还借助国际体育舞台,开展体育公共外交,在展示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敦睦邦交及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和中国的国际化进程。
刘国权[4](2016)在《体视学、图像分析、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二十周年主编感言》文中研究说明体视学是研究三维结构的新型交叉学科和方法科学,图像分析则是从图像尤其是从数字化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的科学技术。二者的有机组合,可以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地质学、矿物学、工业、农业、遥感图像、救灾、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等不同应用领域中二维和三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和表征研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体视学学会会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于1996年,是体视学、图像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学术交流、信息发布的平台和历史记录载体。基于服务于该刊20年来的亲身经历,本文作者从交叉学科期刊定位与发展、论文关注度、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推动体视学方法与应用的标准化、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会工作等多个角度,扼要回顾了《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的创建与发展历程和面临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与见解,并借此纪念《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20周年。
中国体视学学会秘书处[5](2013)在《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太原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9月24日,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召开。17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和嘉宾出席了大会。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宋军、陕西省科协副主席郝建新、国际体视学学会副主席唐勇到会祝贺。宋军代表中国科协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充分肯定我学会近几年所作的工作,同时希望学会在新一届理事会领导下,把学会工作、学术创新工作继续做好,
全胜[6](2013)在《基于学术交流理论的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研究》文中提出当代体育科技社团在体育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本论文提出学术交流理论,此理论区别于科技社团其他理论,是一种反映科技社团的学术性质的理论。学术交流理论试图以一种根植于社会深层机制的理论对科技社团历史发展、结构与功能的演变规律和其运行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学术交流理论可以从一特定的角度深化关于科学和科学建制的理解和解决其发展问题。基于社会学、科学学、组织学和STS理论,借助多种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比较、融合与发展,构建了研究科技社团发展的学术交流理论,企图把科技社团理论建立在深层的社会机制和简单与稳定的内在社会本质联系上。然后把体育科技社团置于社会体育学术交流构成的复杂与境之下来进行考察与分析,力争可以提供体育科技社团历史发展、结构与功能演变和运行模式演进的系统、全面、动态的景象。科技社团既有一般组织运行的特征,也具有科学组织的特殊气质。科技社团的本质是学术交流。研究科技社团必须把握其学术交流的本质,才能系统、全面、动态地把握科技社团的历史发展、结构与功能演变和运行模式演进规律。在科技社团学术交流理论的前提下,阐释科技社团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体育科技社团历史发展、结构与功能和运行模式进行考察并进行个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学术交流理论是反映科技社团科学本质的理论,科技社团和社会学术交流的需要相伴而发展。学术交流的理论体系:①社会学术交流基本原理;②社会学术交流的需要和交流实体之间的关系;③科技社团学术交流的内在运行模式。在学术交流理论看来,科技社团形成原因包涵认识论和价值论两个维度的因素。(2)体育科技社团的发展阶段分为4个阶段。前体育科技社团时期(19世纪末)、体育科技社团奠基期(20世纪上半叶)、体育科技社团发展期(20世纪中叶至1990年)、体育科技社团当代发展期4个部分。只有在社会学术交流的需求下,体育科技社团才能得以形成、发展和转型。(3)体育科技社团的结构可以分为的科类层次、科类形式和科类布局结构三种;功能可以分为原始功能(狭义的体育学术交流)和创新功能(体育科技咨询、体育科技决策、体育科技鉴定等)。(4)构建包含:体育科技社团的目标、体育科技社团的行动者、学术交流方式、经费来源、运行规范和评价标准六个因素的体育科技社团的分析框架。体育科技社团表现出三种类型:“体育学术交流任务驱动型”为了学术而交流、“功能均衡型”在体育学术交流和服务社会之间取得平衡、“创新整合型”需要在体育学术交流、服务社会之间以及活动新的社会角色功能整合和互动。体育科技社团学术交流方式出现网络化、科技社团组织出现虚拟化趋势。体育科技社团作为一个社会行动者对社会的教育、文化和维护体育权利与尊严做出了新的贡献。(5)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属于功能均衡型社团;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和舞蹈联盟是创新整合型社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和舞蹈联盟在社团运动模式的六个因素均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表现出明显的均衡性,后者表现出显着的创新性。(6)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向创新整合型的趋势发展,提出如下建议:①中国体育学会的服务重心下降,面向大众和特殊人群体育的需要。建立适应性体育学会,以增强对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研究和体育科学交流,倡议公众体育权利。②利用学会综合型的性质,组织各学科专家开展提高青少年体质的实证性研究,切实的为提高国民体质做出贡献,增强国内影响力;注重体育科技的应用研究,促使体育科技和社会应用的转化,增强其满足社会多层次学术交流(广义)的需要的技术和能力。③学会宗旨由聚焦在体育科学进展、竞技体育服务方面转向体育对人类价值的践行、大众的体育权利的倡导和人类尊严的维护方面。使学会成为国内积极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倡导者。④通过增加应用型人才的会员,以扩展其服务国家、和周边国家的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促使其从功能均衡型的结构类型向创新整合型结构类型发展。在国际范围内增强社会资本,扩大其在世界体育科技界的影响力。
李翔[7](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从这次全会开始,全国上下思想解放,进入了波澜壮阔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中,中国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成就的缩影,是由“边缘化”到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典型代表。中国体育取得的成就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是密切关联的,一定意义上,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成就决定了中国体育的成就。目前,关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研究甚少,特别是运用史学研究方法,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进行史料性研究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意义深远的鸿篇巨着的基本时代背景、结合30多年来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对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情况进行描述,运用文献资料法、史学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关系、中国与区域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中国与各个国家的双边体育关系为基本架构,以重大事件、主要人物为基本素材和索引,系统梳理,形成特定历史阶段的专题性文献。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基本史料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是密切关联的,而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本身而言,改革开放是原始动力,世界变化是历史机遇,中国体育的自身努力是根本原因。在今天,中国体育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扎实基础、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体育领域获得的制高点与话语权,应该也能够在体育本质的回归、人类共同社会理想追求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诠释,从而影响其他,满足国家与世界的和谐发展需求,引领人类文化的大同。
王锂[8](2010)在《我国科技社团职能演变及其对社团管理的影响 ——以中国科协所属科技社团的研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国内外科技社团的形成和发展看,科技社团具有两个基本职能——学术交流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我国早期科技社团的产生不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是外来文化移植的产物,是社会变革的需要。相对于社会服务职能来讲,我国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职能相对比较薄弱。我国科技社团职能的形成既有组建时配置职能,也有外部赋予的职能,还有自身发展完善所形成的职能。科技社团的两个基本职能——学术交流的内部职能和服务社会的外部职能并不会因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改变。真正发生改变或变化的是其基本职能的实现深度、广度及精度。目前,影响我国科技社团职能实现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发展、政府机构改革和法律法规等。同样,科技社团职能的实现也会对我国科技社团的监管以及科技社团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和组织运行产生影响。本文认为,目前摆在我国科技社团面前的关键问题是自身职能的回归和转变,把科技社团的主要职能回归到学术交流上,回归到孕育创新、激发灵感、驳斥谬误、质疑争鸣、平等探讨的真正学术交流上。我国现阶段科技社团的改革、创新、发展必须以回归真正意义的学术交流为核心和重点。同时也应该看到,科技社团主要职能的回归和变化是一个复杂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过程。我国科技社团的改革和发展要以强化学术交流职能为根本,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拓展学会职能,避免盲目拓展职能。
中国体视学学会[9](2007)在《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珍山[10](2005)在《中国体视学学会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体视学学会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工作于2000年8月16—20日在大连第四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期间顺利完成。委员会聘请张一等8位教授为新一届专业委员会顾问;通过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55人。在随后召开的三届一次会议上,王德文研究员当选为主任委员;涂开成、申洪、杨正伟、章锁江4位教授为副主任委员;曹珍山高师任组织秘书、彭瑞云研究员为学术秘书(附件1),均行使秘书长职权;新一届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又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从专业委员会成立至今己满5年。5年来,专业委员会(2002年更名为生物医学分会)在总会以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的领导下,遵照学会章程及中国科协的有关文件精神,全体委员精诚团结,开展了下列工作。
二、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体视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体视学学科的孕育与兴起 |
1.1 编译体视学文献 |
1.2 开展体视学知识交流 |
1.3 广泛应用图像分析系统 |
2 中国体视学学科的形成 |
2.1 体视学人才培养 |
2.2 国际学术交流 |
2.3 建立学术共同体 |
2.4 体视学期刊与网站 |
3 中国体视学学科的发展 |
3.1 中国体视学进展举隅 |
3.1.1 体视学定义与三维CT图像 |
3.1.2 体视学专着、论文数量与影响 |
3.1.3 体视学文献分类 |
3.1.4 体视学应用领域的国家科技奖励和荣誉 |
3.1.5 体视学领域标准研制 |
3.2 体视学领域的研究团队 |
3.3 体视学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 |
3.4 设立中国体视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和青年奖 |
4 中国体视学学科发展特点与趋势 |
4.1 中国体视学发展快、应用广 |
4.2 应用研究成效显着 |
4.3 中国体视学发展趋势 |
致谢 |
(3)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近代社会体育事业(1924-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 近代体育社团研究概况 |
(二) 中华体协研究概况 |
(三) 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四、概念说明 |
第一章 中华体协的成立及其演变 |
一、中华体协成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一) 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二) 民族危机笼罩下体育救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
(三) 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与体育主权意识的觉醒 |
(四) 中国体育人才的成长和推动 |
二、中华体协的发展演变 |
(一) 萌芽期(1910-1924) |
(二) 发展期(1924-1937) |
(三) 停滞期(1937-1941) |
(四) 复会期(1941-1945) |
(五) 恢复重建期(1946-1949) |
第二章 中华体协的治理结构 |
一、中华体协的组织结构 |
(一) 会员制度 |
(二) 组织形态的演变:从董事制到理监事制 |
(三) 领导群体分析 |
二、中华体协的运行机制 |
(一) 议事制度 |
(二) 内控机制 |
第三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的国内传播 |
一、中华体协与体育的大众传播 |
(一) 编辑、出版体育刊物 |
(二) 编译、撰写体育着作 |
(三) 放映体育电影 |
二、中华体协与体育的群体传播 |
(一) 开展体育巡回表演 |
(二) 举办体育讨论会和体育演讲 |
(三) 举办体育讲习会和培训班 |
三、中华体协与体育的人际传播 |
(一) 联络社会各界名流 |
(二) 派遣体育指导员 |
四、中华体协的体育观 |
(一) 对体育内涵的理解 |
(二) 对体育精神的阐扬 |
(三) 对体育功能的解读 |
第四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空间的拓展 |
一、体育空间扩散:由学校推及社会 |
(一) 成立各种体育联合会 |
(二) 组建各地分支会 |
二、体育空间迁移:由东部走向西部 |
(一) 西部地区分支会陆续建立 |
(二) 西部地区体育赛事兴起 |
第五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赛事制度的确立与规范 |
一、制定统一的赛事规范 |
(一) 制定运动竞赛规则 |
(二) 制定业余运动原则 |
(三) 审订各项运动记录 |
二、推动体育设施建设 |
(一) 建设体育场地 |
(二) 推动国产体育器材的创制和发展 |
三、构建多样化的赛事类型 |
(一) 多层次的赛事格局 |
(二) 多元化的赛事目的 |
(三) 中西合璧的赛事内容 |
第六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慈善活动的开展 |
一、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 |
(一) 社会救济 |
(二) 同业救济 |
(三) 抗战募捐 |
(四) 赞助卫生、教育事业 |
(五) 赞助体育事业 |
二、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方式 |
(一) 举办体育慈善比赛 |
(二) 举办体育慈善拍卖 |
(三) 设立体育基金 |
三、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特征与影响 |
(一) 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特征 |
(二) 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影响 |
第七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的国际交往 |
一、加入国际体育组织 |
(一) 参加远东业余体育协会 |
(二) 融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
(三) 加入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
二、主办及参与国际体育赛事 |
(一) 主办及参与综合性国际运动会 |
(二) 主办及参与国际单项锦标赛 |
三、开展国际体育间的交流与考察 |
(一) 走出去:派遣体育专家、运动队出国考察与交流 |
(二) 引进来:邀请外国优秀运动员、体育专家指导体育 |
四、中华体协国际交往之透视 |
(一) 推动体育进步,融入国际体坛 |
(二) 展示和重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地位,寻求国际化 |
(三) 开展体育公共外交,敦睦邦交,促进世界和平 |
(四) 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4)体视学、图像分析、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二十周年主编感言(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一个独特的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 |
1. 1 体视学的学科交叉特性与学会会刊 |
1. 2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刊出论文的被关注度浅析 |
1. 3 2D和3D结构表征新技术及其应用专辑———以EBSD技术与3D取向成像等为例 |
1. 4 体视学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
1. 5 国外来稿 |
2 中国体视学学会的信息共享平台,系列宝贵史实的存留见证 |
2. 1 学会的创建及早期编辑出版工作 |
2. 2 学会分会与期刊的多学科交叉特性 |
2. 3 学术动态与信息类文献 |
3 存在的问题、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 |
3. 1 问题一: 期刊分类的尴尬 |
3. 2 问题二: 作者群、读者群相对分散 |
3. 3 问题三: 原创成果少与国外来稿 |
3. 4 期刊功能定位 |
4 结束语 |
(6)基于学术交流理论的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引言:论题的提出与本论文的研究任务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内容框架与技术路线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体育科技社团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基本概念梳理 |
一、科学的内涵 |
二、科技社团 |
第二节 学术交流形成的原因 |
一、基于人类有限理性合作的认识论维度 |
二、基于知识效益的价值论维度 |
第三节 学术交流理论 |
一、科学技术革命与科技社团结构与功能的变革 |
二、体育科技社团演变和发展的机制:一种理论的需要 |
三、科技社团活动的本质是社会学术交流 |
四、学术交流论 |
第四节 学术交流视域下科技社团发展演变原理分析 |
一、学术交流视野下科技社团发展演变的矛盾分析 |
二、学术交流视野下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原理分析 |
三、学术交流视野下科技社团结构与功能演变原理分析 |
四、学术交流视野下科技社团运行模式的演变和发展原理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考察与分析 |
第一节 体育科技社团演变阶段的划分 |
第二节 体育科技社团初创时期(1885年前) |
一、体育实践的发展 |
二、体育相关科学的发展 |
三、非营利组织发展概况(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 |
第三节 体育科技社团发展的奠基期(1886-1945年) |
一、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分析 |
二、体育实践的发展 |
三、体育科学学术交流的发展 |
第四节 体育科技社团大发展(1945—1990) |
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分析 |
二、体育实践-职业体育发展的持点 |
三、体育科学的发展 |
四、体育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学术活动的开展 |
第五节 当代体育科技社团发展(1990至今) |
第六节 国际运动医学学会的个案分析 |
一、FIMS成立之前运动医学发展和国际会议概览 |
二、国际运动医学学会在二战前后的发展 |
三、复兴后的FIMS(1946年至1966年)的粗放型发展 |
四、FIMS(1966年至2002年)扩张和创建世界范围内的“FIMS FAMILY” |
五、FIMS(2002年至今),推广卓越、健康和平运动医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体育科技社团结构与功能演变 |
第一节 当代体育科技社团结构体系考察 |
一、当代体育学术交流概况及其实体组织 |
二、当代体育科技社团微观结构及其演变 |
三、当代体育科技社团宏观结构及其演变 |
第二节 体育科技社团功能考察 |
一、体育科技社团功能概况 |
二、原生功能-体育科技社团科学交流功能 |
三、当代体育体育科技社团派生功能—科技服务功能(以ICSSPE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体育科技社团的运行模式的考察与分析 |
第一节 体育科技社团的运行机制 |
一、体育科技社团的目标及其超越 |
二、体育科技社团的行为主体及其互动 |
三、体育科技社团学术交流方式及其转变 |
四、体育科技社团的经费来源及其多元化 |
五、体育科技社团的运行规范 |
六、体育科技社团的评价标准 |
第二节 当代体育科技社团运行环境的考察 |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分析 |
二、体育实践的特征 |
三、体育科技的发展特征 |
四、国际组织的运动特征 |
第三节 运行模式的变革与体育科技社团转变与趋势 |
一、开放和服务社会化的体育科技社团 |
二、基于学术交流的体育科技社团运行的新趋势 |
第四节 当代体育科技社团的三种基本运行的模式 |
一、体育学术交流任务驱动型 |
二、功能均衡型 |
三、创新整合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SSS和AAHPERD发展历史、结构与功能和运行模式演变与发展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近代中国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分析 |
一、中国体育科技社团发展概况 |
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和舞蹈联盟历史演变分析 |
一、美国健康、体育、娱乐和舞蹈联盟(AAHPERD)发展概况 |
二、对体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
三、联盟促进美国体育与健康的发展 |
第三节 CSSS和AAHPERD历史、结构与功能和运行模式演变和发展的对比分析 |
一、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对比分析 |
二、CSSS与AAHPERD结构与功能演变的对比分析 |
三、体育科技社团运行模式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课题 |
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四、 相关概念与内容安排 |
(一) 相关概念 |
(二) 内容安排 |
上篇 1977-1992 年中国体育对外关系的变革与发展 |
第一章 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
一、 “奥运模式” |
(一) 国际奥委会的努力 |
(二) 中国的努力 |
(三) “奥运模式”的意义 |
(四) 新中国的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
二、 1977-1992 年,中国与奥运会 |
(一) 1980 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 |
(二) 抵制 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 |
(三) 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 |
(四) 萨拉热窝、卡尔加里、阿尔贝维尔 |
三、 受邀来访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
第二章 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 |
一、 积极争取重新加入相关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
(一) 足球、羽毛球、田径 |
(二) 其他项目 |
二、 广泛邀请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负责人访华 |
(一) 1977-1984 年 |
(二) 1985-1992 年 |
三、 全面参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事务 |
(一) 亮相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
(二) 参加国际体育组织竞选 |
四、 参加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各项重要赛事 |
(一) 1977-1984 年 |
(二) 1985-1992 年 |
五、 承办单项国际体育赛事和承接国际体育组织会议与培训 |
(一) 承办单项国际体育赛事 |
(二) 承接国际体育组织会议与培训 |
第三章 中国与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 |
一、 亚洲运动会 |
(一) 1978 年曼谷亚运会 |
(二) 1982 年新德里亚运会 |
(三) 1986 年汉城亚运动会 |
二、 成功举办第 11 届亚洲运动会 |
(一) 中国申办第 11 届亚洲运动会 |
(二) 第11 届亚洲运动会的筹办过程 |
(三) 第11 届亚洲运动会的胜利召开 |
三、 努力在各种亚洲体育组织中发挥作用 |
(一) 承担亚洲体育组织委托的任务 |
(二) 争取在亚洲体育组织的话语权 |
第四章 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西欧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东欧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美洲大洋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美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大洋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亚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东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西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四) 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四、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北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东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西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四) 中国与中部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上篇小结 |
下篇 1993-2008 年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 |
第一章 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
一、 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 |
二、 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 |
(一) 不申办 2004 年奥运会 |
(二) 酝酿申办 2008 年奥运会 |
(三) 确定北京再次申奥 |
(四) 北京获胜 |
三、 1993-2004 年,中国与奥运会 |
(一) 亚特兰大、悉尼、雅典 |
(二) 利勒哈默尔、长野、盐湖城、都灵 |
四、 北京成功举办第 29 届夏季奥运会 |
第二章 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关系 |
一、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中国的往来 |
(一)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负责人频繁来华 |
(二)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中的中国声音 |
二、 中国参加的国际单项体育比赛 |
(一) 世界锦标赛 |
(二) 世界杯赛 |
(三)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
三、 中国承办的国际体育比赛和重要会议 |
(一) 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 |
(二)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其他重要国际比赛 |
(三) 国际重要体育会议和体育培训 |
第三章 中国与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 |
一、 中国在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
二、 中国与亚洲运动会和东亚运动会 |
(一) 中国与亚洲运动会 |
(二) 中国与东亚运动会 |
(三) 中国承办的亚洲锦标赛和亚洲杯赛 |
第四章 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欧洲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亚洲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欧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非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四) 中国与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亚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大洋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下篇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科技社团职能演变及其对社团管理的影响 ——以中国科协所属科技社团的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非政府组织含义 |
2.1.2 非政府组织特征与分类 |
2.1.3 科技社团特征与分类 |
2.2 有关科技社团职能的文献综述 |
2.2.1 科技社团职能的内涵 |
2.2.2 科技社团的基本职能 |
2.2.3 科技社团职能的基本特点 |
3 科技社团的发展和职能演变历史 |
3.1 科技社团的发展历史 |
3.1.1 国外科技社团的兴起与发展 |
3.1.2 我国科技社团的兴起与发展 |
3.2 科技社团的职能演变 |
3.2.1 国外科技社团职能演变 |
3.2.2 我国近代科技社团职能演变 |
4 科技社团职能变化的现状分析——以中国科协所属科技社团职能变化的研究为例 |
4.1 中国科协所属科技社团概况 |
4.2 科技社的团职能变化 |
4.2.1 组建时的配置职能 |
4.2.2 外部授权的赋予职能 |
4.2.3 自我发展完善的职能 |
4.3 影响科技社团职能变化的因素分析 |
4.3.1 社会发展因素 |
4.3.2 政府机构改革因素 |
4.3.3 法律法规因素 |
5 科技社团职能变化对社团管理的影响 |
5.1 实行业务管理双管齐下的社团监管模式 |
5.2 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体制和运作机制 |
5.3 探索和实施学会办事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策略 |
5.4 强化学会的服务职能,提高社团组织运行效率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新见解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J]. 中国体视学学会秘书处.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21(04)
- [2]中国体视学简史[J]. 王锂,唐勇,康克军,陈志强,彭瑞云,杨正伟,刘国权.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18(02)
- [3]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近代社会体育事业(1924-1949)[D]. 陈明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4]体视学、图像分析、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二十周年主编感言[J]. 刘国权.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16(01)
- [5]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太原召开[J]. 中国体视学学会秘书处.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13(04)
- [6]基于学术交流理论的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研究[D]. 全胜.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D]. 李翔. 苏州大学, 2013(10)
- [8]我国科技社团职能演变及其对社团管理的影响 ——以中国科协所属科技社团的研究为例[D]. 王锂.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01)
- [9]中国体视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纪要[J]. 中国体视学学会.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7(04)
- [10]中国体视学学会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总结[A]. 曹珍山. 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