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女大学生的防范心理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明贝[1](2021)在《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H市三所高校的调研》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消费市场也更加繁荣,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思想前卫,在引领消费时尚和改善消费结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大学生消费行为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学生消费问题不仅关乎大学生群体的发展,还关乎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H市的三所高校,发放600份问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结合数据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进行描述分析,揭示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盲目消费行为明显、消费缺乏计划、绿色消费行为不足、学习消费投入较低等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剖析了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成因,并从社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加强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学校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消费心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家庭方面,家长树立科学的消费榜样,培养子女的自力更生能力,合理提供生活费;大学生个人方面,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加大学习消费投入等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
丁小青[2](2020)在《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利益格局调整和思想观念转变,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且其发生的几率、频率和范围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构建并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有助于打好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持久战,有助于维持高校的正常运作与健康发展,有助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已成为高校保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公共治理理论、公共管理的危机管理理论、心理教育理论等,以江苏省H高校为例,结合地方高校应急管理的实际,通过典型案例和调查数据全面分析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根本原因,对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发展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度思考,最大限度挖掘、整合、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构建并完善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希望对及时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维持校园秩序、稳定人心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能为地方高校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供经验借鉴和决策参考。本文从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及经验启示三条途径探究优化地方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策略。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夯实事前预防机制、完善事中处理机制、健全事后恢复机制、巩固事后提升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和路径选择。
刘馨桐[3](2020)在《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女大学生形象与重塑》文中指出目前,大多电视法制节目对女大学生形象偏向负面化呈现,倾向于对女大学生进行刻板性的界定。自古至今,性别刻板印象始终存在,加之长久以来的男权社会文化,大众传媒已经习惯了用男性视角来审视女性,将女大学生这一女性群体固定为受骗、柔弱、意识薄弱的负面形象,社会上关于女性的负面评价也随之扑面而来,但却仅有小部分女性面对莫须有的评价在有力的回击着。这种现象的背后体现了当下教育环境对社会性别意识关注的缺乏,同时媒介从业规范、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等问题也是如今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女大学生形象倾向负面化的原因,加之近几年的新媒体浪潮冲击,家庭与社会环境问题,进而导致社会与公众在判断及认识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真实形象上产生偏颇。改变当下电视法制节目中女大学生的负面形象,须加强政府引导,监督各媒介做好“把关人”角色,减少标签化新闻,加大规范力度;作为电视法制节目须重视法律普及,拓展传播影响力,增加女大学生的正面案例,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仍能恪守传播规范,通过创新形式及开发传播途径等方式来赢得市场;提高媒体人专业技能,增强媒体人性别意识;打造新时代属于女性的新媒体,鼓励女性主动发声,于潜移默化中改变社会公众对于女大学生群体的刻板印象。学界关于女大学生形象呈现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全方位针对于电视法制节目中女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观照等问题,尚未有过系统研究,也没有相对具体全面的论述。本文主要以电视法制节目中所呈现的女大学生案例形象为例,针对当前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多类女大学生负面形象,发现其背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学术界关于法制节目的分析以及其它媒体、节目等消费女大学生群体的一些研究,在揭示女大学生群体于电视法制节目中形象呈现与叙事上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深入挖掘分析其产生问题的根源;在致力于改变社会公众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所形成的固有刻板印象的同时,为今后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提供建议与对策。本文第一章为绪论,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电视法制节目与女大学生概念界定、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创新点及相关理论这七部分组成;第二章主要是对电视法制节目案例目前所呈现的女大学生形象进行概述;第三章将对其女大学生倾向负面化形象背后的原因展开研究分析;第四章是针对改善电视法制节目所呈现的女大学生形象现状,所提出的一系列相应重塑措施;第五章为文章结论与展望。
董雪[4](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各种网络借贷平台悄然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中,校园网贷作为网贷平台的一个典型代表风靡大学校园,并且有泛滥的趋势。校园网贷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借贷,它具有针对性强、品种多、准入门槛低、手续少、借贷快等特点,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消费需求。但是由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大学生涉世不深、辨识风险能力较低等原因,导致大学校园出现了网贷虚假宣传、暴力催收、变相高利贷、信息外泄等违法违规的现象,这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从职业院校大学生角度分析,主要是职业院校的学业负担、个人自制能力、学校管理、就业压力等方面与普通高校不同,这导致他们在消费观念和行为上也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他们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消费观念上往往比较超前,消费内容上多样化,消费结构上缺乏合理性。他们注重物质、休闲娱乐等享受型消费,轻视学习、发展及精神文化型消费。消费观念和行为上的超前性导致一部分职业院校大学生常常陷入资金渴望之中,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由此引发的大学生经济纠纷及安全问题不断产生,影响学校的安全管理。因此,开展职业院校大学生网络借贷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对寻找有效的解决之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现象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作者在对相关的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分析框架。紧接着,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网络借贷的普遍现象进行研究,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之后,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大学生网络借贷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深入探讨和研究职业院校大学生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本论文把风险防范理论、协同治理理论进行融合应用到职业院校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问题中,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政府应着力完善校园网络借贷的法律法规,加强网贷平台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推动网贷市场良性运营。职业院校大学生本身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合理使用校园网络借贷。家长和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度,及时为其普及金融知识,对校园网络借贷的受害学生及时提供心理和法律救助。
李佳慧[5](2019)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形成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导向、育人、创新和保护的功能,对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行为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迫切要求。本文从安全文化建设的历史出发,回顾总结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历程,分析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安全建设理论为指导,提出了“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规范、风气和实力”的建设目标,人本性、系统性、全员性、可行性、方向性的建设原则,以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为建设内容,通过“理论、法律、制度”分层推动、“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推动、“学生、朋辈、教师”共同推动、“部处、院系、班级”整体推动的建设路径,运用组织层级网格法、内容系统建构法、集中教育常态法、线上线下互补法、定量考核评价法的建设方法,构建了“目标、原则、内容、路径、方法”五位一体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安全检查表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实施科学的评价,这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一种创新尝试,为创造平安有序的校园环境,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可操作路径。
魏姝[6](2019)在《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广大妇女发自内心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发自内心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激荡着女性的光荣与梦想,见证着女性的情怀与担当,闪耀着女性的智慧与创造。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她们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婚恋观教育,对于女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一名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外表优雅内心丰盈的新时代女性、把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联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女大学生婚恋观,深入探索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点,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从女大学生婚恋观概念入手,厘清对新时代的特征和人生价值观、恋爱择偶观的基本内涵,深入探索新时代女大学生在新时代婚恋观的恋爱动机理想化与功利化并存、性爱抉择保守化与随意化并存、婚恋择偶自主化与他介化并存以及婚姻角色平等化与依附性并存这四个特征。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之上,肯定新时代女大学生在婚恋观总体处于积极的方面,总结出女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弱、将要面临事业家庭两难选择、过分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这四个问题。从社会、高校、家庭、个人的角度深入分析原因,归因于女大学生自律意识不强自我转化能力弱、高校对于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缺位、父母与女儿人生观婚恋观存在错位、社会不良风气与西方思潮的影响、儒家传统思想对女大学生的长期影响。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指导原则之下,用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引领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主体意识提高自身的素养与认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弘扬优良传统开设专题教育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脚踏实地为理想和目标奋斗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尤晓庆[7](2018)在《高校女大学生失联现象分析与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发生了多起女大学生失联被害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入手,完善立法,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惩罚力度,同时建立一种新的安全教育合力新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防止对大学生的伤害。
朱建梅[8](2018)在《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是和谐社会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必然是不可被忽视的。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新鲜血液,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高等教育逐步普及致使女大学生的数量持续性增加,近些年来,关于女大学生的安全事故频发,新闻报道层出不穷,这说明女大学生身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虽然许多学者对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的,但由于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安全问题的纷繁复杂、女大学生在专业、年级等方面差异性所导致安全问题的偏差性,女大学生在安全问题上更值得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个案分析法对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的安全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归因,并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探索出解决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教育策略。笔者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女大学生安全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目标和研究设计方案,并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安全问题和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社会性别,生命教育等理论,以此作为论文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从研究总设计层面入手,阐述了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得出的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现状。然后,基于深入的实证研究结果,具体归纳当下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最后,通过前两部分的实证调查和原因分析,在了解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应对策略。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虽与男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相异之处更多。此外,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在年级、专业、生源地、独生非独生上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调查表明,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财物安全方面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弱、消费计划十分混乱且受到消费主义的冲击;人身安全中传统社会性别存在刻板印象,高校安全管理针对性偏弱且社会总体治安环境不良;心理安全方面恋爱心理倦怠消极,就业心理焦虑不堪,交往心理脆弱敏感。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其一,财物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提升女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加强对女大学生的财商教育,净化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人身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构建融入性别视角的公共安全空间,重塑女大学生人身安全知识教育体系,整合力量扼制对女大学生的不法侵害;心理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强化情感与情绪教育,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建立女大学生心理咨询制度。
张瑛[9](2018)在《女大学生勤工助学中的安全问题研究与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我国女大学生的数量亦迅猛增长。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勤工助学来增加工作经验或减轻家庭负担。但是,最近几年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事故频发,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心理健康安全等都遭受到极大地侵害或威胁。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媒体常以标题吸引读者,对勤工助学女大学生的新闻夸张描写,大肆渲染,网民盲目跟风现象严重,谣言四起,最终难免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本文在研究勤工助学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成因,并通过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帮助勤工助学的女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最终根据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为勤工助学的女大学生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建议。
李芳佳,杨军,黄笃倬[10](2018)在《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思考》文中认为文章从强化生命价值教育,增强女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深化道德与法制观教育,培育道德法制理念;落实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女大学生安全观念;创新防范技能教育,提高其防范能力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
二、加强女大学生的防范心理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女大学生的防范心理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H市三所高校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六、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访谈设计 |
四、调查实施 |
五、样本基本信息 |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分析 |
一、经济来源 |
二、消费水平 |
三、消费方式 |
四、消费结构 |
五、消费观念 |
六、消费影响因素 |
七、消费教育 |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
一、盲目消费行为明显 |
二、消费缺乏计划 |
三、绿色消费行为不足 |
四、学习消费投入较低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原因 |
一、西方消费主义的侵蚀 |
二、大众媒体的传播 |
三、消费网络化的影响 |
第二节 学校原因 |
一、校园负面消费环境的影响 |
二、高校消费教育的缺失 |
第三节 家庭原因 |
一、家庭不良消费环境的影响 |
二、家庭消费教育的缺失 |
三、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
第四节 大学生个人原因 |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 |
二、大学生价值观存在误区 |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策略 |
第一节 社会方面 |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 |
二、加强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 |
二、对大学生进行消费心理教育 |
三、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引导 |
第三节 家庭方面 |
一、树立科学的消费榜样 |
二、培养子女的自力更生能力 |
三、合理提供生活费 |
第四节 个人方面 |
一、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
三、加大学习消费投入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特征及分类 |
2.1.2 地方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界定 |
2.2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 |
2.2.1 预防预警机制 |
2.2.2 组织机制 |
2.2.3 决策机制 |
2.2.4 处置机制 |
2.2.5 沟通机制 |
2.2.6 善后处理机制 |
2.3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基础理论 |
2.3.1 公共治理理论 |
2.3.2 应用危机理论 |
2.3.3 4R危机管理理论 |
2.3.4 心理教育理论 |
2.4 构建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原则 |
2.4.1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原则 |
2.4.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
2.4.3 快速反应、协同配合原则 |
2.4.4 平和冷静、合理合法原则 |
2.4.5 信息公开、及时反馈原则 |
第3章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H高校为例 |
3.1 江苏省H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
3.1.1 预防预警机制建设在探索中不断更新升级 |
3.1.2 应急组织机制建设在曲折中力求完善 |
3.1.3 信息监测与报告机制建设在创新中实现信息畅通 |
3.1.4 应急处理机制建设在合作中创建多元格局 |
3.2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3.2.1 应急预案编制不健全 |
3.2.2 预防预警机制运行不畅 |
3.2.3 法律机制不健全 |
3.2.4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滞后 |
3.2.5 组织机制不合理 |
3.3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危机管理的理念滞后 |
3.3.2 系统思维方法不够 |
3.3.3 缺少有效的制度保证 |
第4章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经验 |
4.1.1 美国高校应急管理机制 |
4.1.2 日本高校应急管理机制 |
4.1.3 德国高校应急管理机制 |
4.2 国外先进经验对中国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启示 |
4.2.1 事前广泛开展应急教育 |
4.2.2 事中做好应急宣传工作 |
4.2.3 事后反思从“危”找“机” |
第5章 完善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策略 |
5.1 夯实事前预防机制 |
5.1.1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
5.1.2 提高师生应对危机能力 |
5.1.3 编制应急管理预案 |
5.1.4 建立信息监测系统 |
5.1.5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
5.2 完善事中处理机制 |
5.2.1 建立常规的应对机制 |
5.2.2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
5.2.3 建立健全应急宣传机制 |
5.2.4 健全法律规章制度 |
5.3 健全事后恢复机制 |
5.3.1 客观评估结果,做好善后安抚 |
5.3.2 梳理总结经验,促进整改落实 |
5.3.3 及时消除影响,恢复正常秩序 |
5.4 巩固事后提升机制 |
5.4.1 加强防范意识,增强危机应对教育的强度 |
5.4.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水平 |
5.4.3 加强学习能力,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女大学生形象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电视法制节目定义 |
1.3.2 女大学生定义 |
1.4 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相关理论 |
第2章 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女大学生形象概述 |
2.1 坚强勇敢、做事果敢的形象 |
2.2 生理和心理上的脆弱受害者形象 |
2.3 过度追求外在的爱慕虚荣者形象 |
2.4 缺乏法律意识的违法者形象 |
第3章 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女大学生形象成因 |
3.1 社会环境因素 |
3.1.1 女性刻板印象 |
3.1.2 男性中心文化 |
3.1.3 新媒体浪潮冲击 |
3.2 法制节目特殊性 |
3.2.1 负面内容为主 |
3.2.2 警醒作用 |
3.2.3 节目导向 |
3.3 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
3.3.1 家庭环境影响 |
3.3.2 性别意识教育缺乏 |
第4章 电视法制节目中女大学生形象的重塑措施 |
4.1 政府加强引导,减少标签化新闻 |
4.2 增加正面案例,改变刻板印象 |
4.3 重视法律普及,拓展传播影响力 |
4.4 改变媒体人观念,提高专业技能 |
4.5 打造女性新媒体,促进自我表达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协同治理视角下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主要概念 |
一、网络借贷 |
二、不良校园网络借贷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二、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节 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发展历史 |
一、传统电商提供的消费信贷模式中的不良网络借贷 |
二、大学生分期消费模式中的不良网络借贷 |
三、P2P网络借贷模式中的不良网络借贷 |
第四节 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特点 |
一、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多种多样 |
二、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认证的门槛过低、不规范 |
三、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不规范、暗藏高利率 |
四、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 |
第二章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的现状 |
第一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情况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参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三、调查实施情况 |
第二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的现状 |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获取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渠道多种多样 |
二、职业院校学生生活消费主要来自家庭且借贷金额小 |
三、职业院校大学生还款能力不足 |
四、职业院校大学生校园网贷常态化 |
第三章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存在问题、原因及风险分析 |
第一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 |
一、大学生个人的问题 |
二、学校的问题 |
三、网络借贷平台的问题 |
四、政府的问题 |
五、社会的问题 |
第二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产生原因 |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入世不深,消费观念不正确 |
二、不良网络借贷平台不规范,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力度不强 |
四、职业院校缺乏对学生进行风险教育的知识普及 |
第三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中的风险分析 |
一、政府的网络借贷管理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
二、社会秩序受到网贷乱象的滋扰 |
三、学校学生管理带来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威胁 |
四、学生家庭面临突发的高财务风险 |
五、学生权益遭受多方面侵害 |
第四章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
第一节 从政府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
一、建设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
二、构建校园网络借贷的信息共享平台 |
三、提高职业院校网络借贷平台的准入门槛 |
四、规范职业院校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管理 |
五、政府应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总结机制 |
六、制订专门的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法律法规 |
第二节 从社会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
一、健全举报维权政策,全社会共同打击不良校园网贷违法行为 |
二、加大对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全面性宣传 |
三、实行针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网络借贷政策 |
四、金融机构应树立保护大学生的制度及机制 |
五、家庭应培养孩子的正确消费观 |
第三节 从职业院校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
一、提高援助力度,建立不良校园网贷危机管理机构 |
二、加强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不良网络借贷安全知识教育 |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观 |
四、严禁各种不良校园网贷平台进入校园 |
五、加强辅导员对大学生不良网贷的监管力度 |
第四节 从职业院校大学生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二、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意识 |
三、加强职业院校大学生本人承担责任的意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高校安全文化的概述 |
2.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
2.1.1 高校安全文化的定义 |
2.1.2 高校安全文化的构成 |
2.1.3 高校安全文化的特征 |
2.1.4 高校安全文化的功能 |
2.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 |
2.2.1 安全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 |
2.2.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
2.2.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
2.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1 人本安全原理 |
2.3.2 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 |
2.3.3 系统论 |
2.3.4 球体斜坡力学原理 |
2.3.5 文化力场原理 |
第三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
3.1 安全理念文化建设方面 |
3.1.1 领导体制逐步健全,责任落实有待加强 |
3.1.2 工作理念逐步形成,安全承诺有待深化 |
3.1.3 愿景目标逐步确立,工作方略有待细化 |
3.1.4 安全知识逐步普及,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
3.2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
3.2.1 学习制度坚持不懈,隐患治理有待抓实 |
3.2.2 食宿管理逐步规范,实验安全隐患最忧 |
3.2.3 应急预案渐趋完善,考核评估还需加强 |
3.3 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
3.3.1 校内教育成效显着,家校互动有待强化 |
3.3.2 技能培训有序开展,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
3.3.3 心理教育有声有色,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
3.3.4 遵纪守法成为共识,可防案件仍然高发 |
3.4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
3.4.1 硬件设施得到改善,运行管理还需加强 |
3.4.2 信息技术得到应用,系统集成亟待加强 |
第四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 |
4.1 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
4.1.1 安全成为习惯 |
4.1.2 安全成为规范 |
4.1.3 安全成为风气 |
4.1.4 安全成为实力 |
4.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
4.2.1 人本性的原则 |
4.2.2 系统性的原则 |
4.2.3 全员性的原则 |
4.2.4 可行性的原则 |
4.2.5 方向性的原则 |
4.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
4.3.1 安全理念文化体系 |
4.3.2 安全制度文化体系 |
4.3.3 安全行为文化体系 |
4.3.4 安全物质文化体系 |
4.4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 |
4.4.1 “理论、法律、制度”分层推动 |
4.4.2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推动 |
4.4.3 “学生、朋辈、教师”共同推动 |
4.4.4 “部(处)、院(部)、班级”整体推动 |
4.5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 |
4.5.1 组织层级网格法 |
4.5.2 内容系统构建法 |
4.5.3 集中教育常态法 |
4.5.4 线上线下互补法 |
4.5.5 定量考核评价法 |
第五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 |
5.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的基本概念 |
5.1.1 评价的定义 |
5.1.2 评价的目的 |
5.1.3 评价的主体 |
5.1.4 评价的客体 |
5.1.5 评价的类型 |
5.1.6 评价的标准 |
5.1.7 评价的内容 |
5.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
5.2.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5.2.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
5.2.4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量化与融合 |
5.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构造判断矩阵 |
5.3.2 层次单排序的特征根法 |
5.3.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5.4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5.4.1 三级指标模糊综合判断 |
5.4.2 二级指标模糊综合判断 |
5.4.3 一级指标模糊综合判断 |
5.4.4 模糊评判结果处理 |
5.5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的实施 |
5.5.1 建立评估组织 |
5.5.2 制定评估方案 |
5.5.3 实施现场评估 |
5.5.4 完成评估报告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个别访谈题统计结果(教职工卷) |
附录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学生卷) |
附录3 安全理念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4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5 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6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7 安全特色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基本概述 |
2.1.1 婚恋观 |
2.1.2 大学生婚恋观 |
2.1.3 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涵义 |
2.1.4 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特点 |
2.2 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主要内容 |
2.2.1 恋爱观 |
2.2.2 择偶观 |
2.2.3 婚姻家庭观 |
2.3 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理论 |
2.3.2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理论 |
2.3.3 习近平关于妇女和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论述 |
2.3.4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和过程理论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分析 |
3.1 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实践调研基本情况 |
3.1.1 调研总体概述 |
3.1.2 调研情况分析 |
3.2 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问题 |
3.2.1 部分女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
3.2.2 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弱 |
3.2.3 女大学生将面临事业家庭两难选择 |
3.2.4 女大学生过分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 |
3.3 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自律意识不强自我转化能力弱 |
3.3.2 高校对于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缺失 |
3.3.3 父母对女儿人生观婚恋观教育的忽略 |
3.3.4 社会不良风气与西方思潮影响 |
3.3.5 儒家传统思想对女大学生的长期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时代女大学生正确婚恋观培养具体途径 |
4.1 新时代女大学生正确婚恋观培养指导原则 |
4.1.1 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作为指导原则 |
4.1.2 自身提升与外部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
4.1.3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4.1.4 典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4.1.5 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4.2 用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引领女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
4.2.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女大学生人生观 |
4.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女大学生价值观 |
4.2.3 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女大学生道德观 |
4.3 增强主体意识提高自身的素养与认知树立正确恋爱观 |
4.3.1 引导女大学生修身立正做到正确认知自己 |
4.3.2 加强廉洁观贞洁观教育做到自尊自爱 |
4.3.3 加强恋爱心理教育提高情商和抗挫能力 |
4.3.4 树立“四自”理念摒弃错误观念 |
4.4 弘扬优良传统开设专题教育树立正确婚姻观 |
4.4.1 开展婚姻家庭教育增强女大学生家庭责任感 |
4.4.2 正确对待二胎政策树立家庭事业两不误思想 |
4.4.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家风家教家庭教育 |
4.4.4 营造良好氛围促进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
4.5 脚踏实地为理想和目标奋斗树立正确成才事业观 |
4.5.1 刻苦学习增强服务国家社会真本领 |
4.5.2 开展双创教育提高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
4.5.3 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就业观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高校女大学生失联现象分析与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女大学生失联现象的刑法学含义 |
二、造成失联现象多发的原因分析 |
(一) 女大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缺乏认识 |
(二) 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的薄弱 |
(三) 家庭、学校安全教育的不到位 |
三、预防失联现象频发的对策 |
(一) 完善立法, 加大对失联犯罪的打击力度 |
(二) 提高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 增强法治观念 |
(三) 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合力新机制 |
(四) 加强对社会及校园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与净化 |
四、结语 |
(8)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女大学生安全危机四起 |
1.1.2 当前女性安全教育困境 |
1.1.3 政策与社会迫切新要求 |
1.1.4 个人兴趣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析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安全 |
1.4.2 心理学领域的安全教育 |
1.4.3 教育学领域的安全教育 |
1.4.4 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探寻 |
2.1 社会性别理论 |
2.2 生命教育理论 |
2.3 精神分析理论 |
2.4 人身消费理论 |
第三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现状调查 |
3.1 研究内容设计 |
3.1.1 研究目标与对象 |
3.1.2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分析 |
3.2 正式问卷施测 |
3.2.1 频率分析 |
3.2.2 描述分析 |
3.3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总体现状 |
3.3.1 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性别差异 |
3.3.2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年级差异 |
3.3.3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专业差异 |
3.3.4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生源地差异 |
3.3.5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独生非独生差异 |
3.3.6 小结 |
3.4 财物安全维度之数据分析 |
3.4.1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4.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4.3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4.4 不同生源地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4.5 独生非独生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4.6 小结 |
3.5 人身安全维度之数据分析 |
3.5.1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5.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5.3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5.4 不同生源地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5.5 独生非独生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5.6 小结 |
3.6 心理安全维度之数据分析 |
3.6.1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6.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6.3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6.4 不同生源地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6.5 独生非独生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6.6 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归因 |
4.1 财物安全维度 |
4.1.1 自我认同感弱 |
4.1.2 消费计划混乱 |
4.1.3 消费主义冲击 |
4.2 人身安全维度 |
4.2.1 传统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 |
4.2.2 高校安全管理针对性偏弱 |
4.2.3 社会总体治安环境不良 |
4.3 心理安全维度 |
4.3.1 恋爱心理倦怠消极 |
4.3.2 就业心理焦虑不堪 |
4.3.3 交往心理脆弱敏感 |
第五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教育对策 |
5.1 财物安全维度 |
5.1.1 提升女大学生的审美品位 |
5.1.2 加强对女大学生财商教育 |
5.1.3 净化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 |
5.2 人身安全维度 |
5.2.1 构建融入性别视角的安全空间 |
5.2.2 重塑女大学生人身安全知识教育体系 |
5.2.4 整合力量遏制对女大学生的不法侵害 |
5.3 心理安全维度 |
5.3.1 强化情感与情绪教育 |
5.3.2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
5.3.3 建立女大学生心理咨询制度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女大学生勤工助学中的安全问题研究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2.1 优势视角理论 |
1.2.2 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视角 |
1.2.3 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络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简要评论 |
第二章 研究问题的现状调查 |
2.1 调查设计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1 调查分析 |
2.2.2 调查结果 |
2.3 调查的总结与反思 |
第三章 女大学生勤工助学中的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
3.1 主观原因 |
3.1.1 自我保护能力弱 |
3.1.2 安全意识差 |
3.1.3 生理原因 |
3.1.4 心理原因 |
3.2 客观原因 |
3.2.1 学校教育无针对性,管理不足 |
3.2.2 政府缺少立法,监管不力 |
3.2.3 媒体职业道德缺失,影响舆论 |
3.2.4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缺乏引导 |
3.2.5 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感低 |
3.2.6 社会角色的影响 |
第四章 小组活动的开展 |
4.1 小组早期阶段 |
4.2 小组发展阶段 |
4.3 小组结束阶段 |
4.4 小组活动的反思与结论 |
4.4.1 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 |
4.4.2 社会工作者要提高工作能力 |
第五章 社会支持网络的探讨 |
5.1 政府要加强立法、执法与监管 |
5.2 社会各界要提高道德感和责任心 |
5.3 高校要加强专项教育和管理 |
5.4 家庭要改善教育方式,正确引导 |
5.5 朋辈群体要给予关心和帮助 |
第六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化生命价值教育, 增强女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
(一) 重视生命责任意识教育, 培养女大学生强烈的生命责任感 |
(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女大学生形成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
二、深化道德与法制观教育, 培育道德法制理念 |
(一) 培育女大学生端正纯洁、健康积极的婚恋道德 |
(二) 增强女大学生遵守纪律、依法办事的法制意识 |
三、落实安全意识教育, 强化女大学生安全观念 |
(一) 家庭层面:重视安全意识教育, 培育强烈的安全观念 |
(二) 学校层面:落实安全知识理论教育, 切实提高其安全意识 |
(三) 社会层面:适当进行舆论宣传与曝光, 正视女大学生安全隐患 |
四、创新防范技能教育, 提高其防范能力 |
(一) 父母长辈身体力行和以身示范, 助力女大学生掌握基本安全常识 |
(二) 将防范知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牢固女大学生基本防范技能 |
(三) 适当适时地组织安全实践教育活动, 切实提高女大学生的防范能力 |
四、加强女大学生的防范心理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H市三所高校的调研[D]. 明贝.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 丁小青. 湘潭大学, 2020(02)
- [3]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女大学生形象与重塑[D]. 刘馨桐. 南昌大学, 2020(01)
- [4]协同治理视角下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研究[D]. 董雪.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D]. 李佳慧.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6]新时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研究[D]. 魏姝.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8)
- [7]高校女大学生失联现象分析与风险防范研究[J]. 尤晓庆. 法制博览, 2018(24)
- [8]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 朱建梅. 江南大学, 2018(01)
- [9]女大学生勤工助学中的安全问题研究与应对[D]. 张瑛. 西北大学, 2018(01)
- [10]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思考[J]. 李芳佳,杨军,黄笃倬. 西部素质教育,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