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的忠诚战士——胡毅(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瑾[1](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指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孙晶岩[2](2015)在《北平抗战纪实》文中研究说明这是北京人应该知道的北京事儿。在已知的抗战史上,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等尽人皆知,但对北京的抗战却所知甚少。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刊特推出作家孙晶岩精心创作的这部报告文学,为读者打捞一串鲜为人知的北平抗战史。引子在中华民族辉煌的抗战史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淞沪会战""长沙会战"都被浓墨重彩地描绘过,而我们的古都北平呢?当日寇的炮火轰开我们国门的时候,当日军在北平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北平怎样了?北平人民怎样了?
鲍星时,张桂新[3](1992)在《党的忠诚战士——胡毅》文中研究说明 胡毅原名胡葆淼,又名胡潍泱、胡葆珊,曾一度使用胡维毅、胡伊等名。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荣城县城厢一破落地主家庭。1931年读完小学,次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文登乡村师范学校。自乡师成立,中共党组织即在此校开展活动。所以胡毅一入乡师,便受到该校进步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阅读马列着作和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活
李文彩[4](2019)在《歌剧《方志敏》中“方志敏”的角色塑造及唱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歌剧历史上,红色英雄主义题材的歌剧以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特征始终屹立于中国大地之上,成为世界歌剧历史长河中独具中国特色的一支。2015年,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方志敏》的新鲜问世,以震荡人心的乐章翻开岁月沉淀的历史,歌颂革命英雄的崇高信念,感怀引领新风尚的时代精神,塑造了一个具有理想信念、文人情怀、诗人气质和人格魅力的革命者光辉形象。该歌剧以不同于以往歌剧的演剧方式和创新理念,创造性地将“闪回”跳跃的舞台设计、主人公方志敏的文学作品融汇在歌剧创作中,使之成为独具文学美、戏剧美、音乐美的歌剧作品。诚然,歌剧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在舞台呈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歌剧《方志敏》中,全剧围绕“方志敏”被捕入狱后的经历展开,方志敏的人物形象在戏剧与音乐的推进中逐渐塑造起来。因此,本文以歌剧《方志敏》中男主角方志敏为研究对象,对方志敏的角色塑造以及唱段进行分析,力求全面、细致地展示方志敏的艺术形象。文章从六个部分对其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简述歌剧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将国内外针对歌剧理论、歌剧人物形象塑造、歌剧《方志敏》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为文章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介绍歌剧《方志敏》总体情况,主要从歌剧的发展脉络、歌剧脚本的创作背景、剧情梗概和主要人物分析、艺术成就进行概述,挖掘主创团队的创作动机与背景,清晰展示歌剧《方志敏》的人物剧情和艺术成就。探究歌剧《方志敏》在音乐创作表现上的三个特点,即:戏剧张力凸显、民族戏曲艺术的借鉴、多组音乐主题的穿插,通过谱例分析出“中西合璧”创作手法,以及体现民族意蕴与情感的表现方式对民族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从构成歌剧的要素“戏剧”和“音乐”两个角度出发,首先细致分析该歌剧中方志敏的戏剧形象,总结其戏剧形象的艺术价值。其次介绍方志敏立体的音乐形象,并对象征方志敏音乐形象的主题语言以及演唱形式上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阐述了“方志敏”艺术形象的美学价值。第四部分:选取剧中方志敏的经典唱段《这是一间囚室》、《中国,我美丽的母亲》、《你在哪里》、《假如我还能生存》,通过对这些咏叹调情感处理以及演唱技巧上的解读,剖析方志敏铮铮铁骨的革命志士形象。第五部分:论述了歌剧《方志敏》对中国歌剧发展的贡献和启示。该歌剧不仅赋予了红色英雄主义题材具有一种现代性品格,同时还在演剧模式、歌剧合唱的“戏剧性”上进行了创新尝试,正是这些改变反映出歌剧在音乐创作中要注重音乐审美;角色塑造上要摆脱对英雄与敌对人物的极端刻画,注重对其他角色形象意义的塑造,并讲究情感抒发与戏剧剧情的并行;舞台美术上要注重打造多媒体与实景布局相结合,“写实”与“写意”构建寓情于景的现代化舞台;声乐演唱上要注重培养高水平的舞台表演技能,在演唱中体现特定的人物性格,使声音形象化,用“演”和“唱”抒情达意,做到“声情并茂”。本文就歌剧《方志敏》中男主人公“方志敏”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全面介绍歌剧本体、角色塑造以及唱段分析,希冀能够为更多声乐演唱者提供参考价值,以全面了解歌剧《方志敏》中方志敏歌剧形象。
李宏宇[5](2016)在《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研究》文中认为以描写和表现军人为核心的军旅题材因其与主流话语的密切相关性及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历来在文艺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剧越发广泛而频繁的进入了大众生活之中,而军人形象所承载的崇高美和刚性美也始终是荧屏上的一抹亮色,时时为略显自由散漫的电视剧接受活动带来精神振奋。本文选取新时期为起始,在探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经历了层层深入的文化反思之后,在荧屏军人形象塑造上呈现出的嬗变,总结其嬗变轨迹、特征,探究嬗变原因,关注其自新时期变迁至新世纪迎来繁荣局面时所形成的“新英雄”类型及其传播价值,并注意到历经近40年的嬗变使我国电视剧在军人形象塑造上取得了许多令人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些许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略显稚嫩的建议。第一章中国军人形象塑造的早期特征结合建国“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史料和具体影视作品为依据,总结新时期以前,中国影视作品在军人形象塑造上呈现出的早期特征,用以对比出新时期中国电视剧在军人形象塑造上发生的新变。第二章新时期文化反思的影视呈现对“新时期文化反思的影视呈现”这一问题的思考如同研究新时期荧屏军人形象嬗变问题的源头和依据。这便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新时期的反思思潮经历了层层递进的三个阶段,其影响深深渗入到文艺创作领域。具体到军人形象塑造上,则表现为英雄文化观念的转变、对时代变迁中军人处境的关切以及关注视角下移等方面。第三章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的嬗变轨迹基于前两章的研究并结合新时期以来的具体电视剧作品及其塑造的军人形象,本章分别从人情化、世俗化、知识化和客观化这四个方面阐述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的轨迹。第四章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的嬗变原因这一部分旨在对推动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的原因进行探究。本文认为主要来自主流话语的变迁与指引,不同时代语境下的电视剧文化生态、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以及创作者自身的艺术自觉这四个方面的交叉作用和共同影响。第五章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荧屏军人形象的破茧迎来了收视的繁荣经历了近40年的变迁,荧屏军人在新世纪迎来了收视的繁荣局面并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稳定的军人“新英雄”类型,这是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军人形象嬗变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在本章中,笔者将新世纪繁荣荧屏的军人“新英雄”大体归为四个类型来展开论述,并探讨其现代传播价值。第六章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后的问题与思考“嬗变”往往具有两面性,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的嬗变也不例外。经过近40年的新变,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在军人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许许多多可喜的成就,特别是在新世纪迎来了繁荣的收视局面,但其中也难免夹带着一些问题和隐患值得引起各方的重视。本章旨在对此做出思考。
黄海彬[6](2016)在《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研究》文中认为武警看守勤务中队担负着对国家规定的看守所实施外围武装警戒的任务,是看守所安全稳定的最后一道屏障,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力量。论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的现状,主要表现是:官兵忠诚可靠,但个别官兵政治敏锐性不强;官兵爱岗敬业,但个别官兵执勤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支部作用明显,但“一个班子、三支队伍”建设仍待加强;警地协同顺畅,但个别中队“三共”活动还浮于表面;高度重视“三个经常性工作”,但工作现状喜中有忧。针对调查得出的现状,运用军队政治工作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功能弱化的原因是:个别中队“忠诚卫士”教育成效低,导致官兵对职责使命认识不清;少数中队党支部组织功能弱化,导致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部分干部骨干事业心责任感较弱,导致政治工作服务保证作用不强;实战化训练政治工作薄弱,导致官兵战斗精神不够顽强;有些中队“知兵爱兵”活动流于形式,导致内外关系还不够密切;“三个经常性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导致政治工作及时性有效性欠缺。这些原因涉及看守勤务工作的方方面面,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剖析的原因,论文提供了改进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的对策措施:一是立足培育“忠诚卫士”,增强政治教育时代性感召力;二是着眼强化“组织功能”,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落实“以训强勤”政治工作,激发官兵战斗精神血性胆气;四是深化“知兵爱兵”活动,不断融洽关系凝聚意志;五是严格“三个经常”要求,做好一岗一哨一人一事工作;六是提升“三共活动”水平,夯实完成任务的群众基础。
陈庭奉(Tran Dinh Phung)[7](2015)在《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都与越南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国家与民族的前途、越南当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有直接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民族独立、实现越南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实现民主、公平、文明被确定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人民的重托。但是,当代越南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独立、自由、有足够条件使得充分地发展自己才能的国家,他们没有经历艰苦的战争,在创改革时代出生和成长,因此不能真正理解他们前辈以抛头颅洒热血才得到的现在生活所有的价值。同时,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敏感而人缺少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在政治方面上容易产生模糊。另外,世界与地区政治局势的动荡、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敌军的攻击和背叛等都对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建立过程产生消极影响。上述多种原因已经让不少大学生觉得悲观和无助、有起伏不定的行为、不在乎政治活动、忽略革命传统、逃避兵役、对党和团队的组织减少信任、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创新事业的胜利没有信心。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保持强大精神支柱的基础,是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选择。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的现实,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地研究,发挥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寻找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对策,以加强当代越南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本文着重分析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加强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针对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指出对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因素。根据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以及对中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经验的研究,确定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式。作者提出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容。作者认为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让大学生对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的革命、科学观点有正确的认识,创造科学和现实的基础以保护越南共产党思想基础的稳定;另外,要主动地帮助大学生有效地确定和反驳敌对势力不实的指控,从而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这是一个重要、复杂与困难的任务,事关越共的政治使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国家的长久发展。因此,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跟科学知识体系教育进行密切联系,全面培养关于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培养并形成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对当代越南社会主义的道路的理想信念。但如何将该内容在每一个大学生的思维和意识中形成和深入并转变为理想信念,同时要促进他们采取行动以及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做出贡献,这样是一个长久性和战略性的问题。理想信念教育获得实效,除了遵守一般的教育原则,还要坚持特殊教育原则,如导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可以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教化,引导、感召、渗透、体验、自我修炼的过程,单向的理论灌输和说教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大力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说服力,重视践活动,拓宽大众媒体的领域,增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培训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面向未来构建有稳定理想信念的年轻人的模型,让一代又一代又“红”又“专”大学生传承,并努力实现越南全民族重要且伟大的目标——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事业以及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王盈琪[8](2020)在《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学术界对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同时将其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从狭义文化的角度对东北解放区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从文化结构角度分析,本文在文化的具体分类上采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标准。具体而言,包括东北解放区的现代科学技术、军事工业、卫生医疗、政治制度文化、军事制度文化以及艺术、音乐、戏剧、文学、新闻出版以及教育等文化现象。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基础,继而总结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背景,为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重点阐述了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在史实梳理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最后论述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经验,得出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对于新时代文化的重要启示,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真正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东北解放区文化进行深入阐释:第一部分,绪论,包括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综述及创新点等方面的阐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的概念界定、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对东北解放区文化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第二部分,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对文化提出了基本的观点。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始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文化,提出了比较完善的文化观点。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对于本文的文化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主要对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论述,分别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现实基础三个方面展开。东北解放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日本殖民者对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以及光复前后东北人民的正统思想是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重要的历史背景。另外,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以及东北解放区同时进行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是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分类标准,对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东北解放区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军事工业以及卫生医疗的发展。东北解放区的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文化和军事制度文化。东北解放区的精神文化包括创作出的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新闻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等方面。第五部分,总结了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启示。爱国性是东北解放区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体现了地域性、多样性以及时效性。随着东北解放区的文化的发展,彰显了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得以塑造,同时促进了东北解放区军事实力、经济建设、红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社会进步。纵观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能够得到基本的启示,文化发展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经济和政治建设服务,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必须要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综上所述,东北解放区的文化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主,一切为人民服务,代表了无产阶级文化发展的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文化与旧社会文化工作的本质区别。东北解放区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必将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莹[9](2017)在《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理论的研究源于实践的需要。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高校面临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困境和学生群体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赋予了全新的责任,破解思想政治工作困境变得尤为迫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前行。哈军工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军事技术院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以及独特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应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加以挖掘和借鉴。该研究对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发挥其在现代大学建设中的作用具有历史基础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为新视角,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为出发点,以全面提升人才思想政治素质为落脚点,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剖析了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其实践的全面总结,凝炼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色,进而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角度,探寻其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供借鉴的现实启示。研究发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持科学理念、必须明确目标重点、必须坚持突出实效。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而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又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属性人才的本质诉求;“抢占意识形态高地”,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地位及不折不扣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将立德施教作为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由之路,将德育为先视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旨归,共同促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也是实现成人成才目标的核心诉求,同时也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重要遵循;落实全面发展理念时,应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的促进作用,融合美育的补充作用,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升华。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形成高度共识并引起高度重视,既是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的需要,又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定位的需要,更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需要;“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是促进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和谐统一的有效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第四,主渠道主阵地建设、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重点在于能否落实到位。主渠道主阵地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依托和强基固本的重要保障,作为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阵地应加强建设并发挥其重要作用;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客观要求,通过全员参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合力,促进知行统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典型选择要多元化,要引入反面典型,增强其示范效果,教师则需要以师德的示范性促进跟随效应的产生。
肖梦龙[10](2001)在《民主革命家赵声的壮丽一生》文中研究表明 青年投笔从戎 志在民主革命赵声,字伯先,镇江市丹徒县大港镇人,生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早期阶段主要领导人之一。
二、党的忠诚战士——胡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的忠诚战士——胡毅(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北平抗战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北平的名字取自北方安宁平定之意 |
北平八年抗战分两个阶段 |
日寇在北平的暴行罄竹难书 |
我军战争年代独一无二的知识分子团 |
用战争的重锤锻打的合金钢 |
小白龙是老10团的领头羊 |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王亢一咬牙 |
吴涛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
王波的绰号叫“小高尔基” |
曾威是周恩来的警卫副官 |
刘勇侯的智谋堪比007 |
命运像一个神秘的魔方 |
10团的一串人才链 |
八路军护送美国飞行员 |
美国人得吃美国饭 |
来自美利坚的和平玫瑰 |
尾声 |
(4)歌剧《方志敏》中“方志敏”的角色塑造及唱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歌剧理论的研究 |
1.2.2 关于歌剧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 |
1.2.3 歌剧《方志敏》文献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歌剧《方志敏》概述 |
2.1 歌剧的发展脉络 |
2.2 歌剧《方志敏》脚本的创作概况 |
2.2.1 歌剧《方志敏》的创作背景 |
2.2.2 创作团队简介 |
2.3 歌剧《方志敏》的角色原型与剧情梗概 |
2.3.1 方志敏角色原型 |
2.3.2 剧情梗概 |
2.4 歌剧《方志敏》的音乐表现特点 |
2.4.1 戏剧张力凸显 |
2.4.2 民间戏曲素材的借鉴 |
2.4.3 多组音乐主题的穿插 |
3.歌剧《方志敏》中方志敏的角色形象塑造 |
3.1 “方志敏”的戏剧形象塑造 |
3.1.1 “方志敏”与剧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分析 |
3.1.2 “方志敏”戏剧形象的艺术价值 |
3.2 “方志敏”的音乐形象塑造 |
3.2.1 从主题语言上阐释“方志敏”的音乐形象塑造 |
3.2.2 从演唱形式上分析“方志敏”的音乐形象塑造 |
3.3 “方志敏”艺术形象的美学阐释 |
3.3.1 性格的鲜明之美 |
3.3.2 人性的纯真之美 |
3.3.3 命运的悲剧之美 |
4.歌剧《方志敏》中“方志敏”的经典唱段分析 |
4.1 愤懑抑郁——以《这是一间囚室》为例 |
4.2 赤胆忠心——以《中国,我美丽的母亲》为例 |
4.3 铁血柔情——以《你在哪里》为例 |
4.4 虽死犹生——以《假如我还能生存》为例 |
5.歌剧《方志敏》对中国歌剧发展的贡献与启示 |
5.1 歌剧《方志敏》的贡献 |
5.1.1 赋予红色题材歌剧现代的艺术品格 |
5.1.2 呈现剧本演剧模式的创新 |
5.1.3 给予歌剧合唱“戏剧性”的生命 |
5.2 歌剧《方志敏》的启示 |
5.2.1 对歌剧演唱的启示 |
5.2.2 对歌剧角色塑造的启示 |
5.2.3 对歌剧音乐创作的启示 |
5.2.4 对歌剧舞台美术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对基本概念的厘清 |
二、对该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作“线”式梳理 |
三、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
四、专门探讨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建构问题 |
五、对繁荣背后潜藏的问题的反思 |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
一、新时期 |
二、军旅题材电视剧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军人形象塑造的早期特征 |
第一节 献身革命斗争的神化偶像 |
第二节 红色语境下的政治符号 |
第三节 革命英雄主义的完美体现 |
第二章 新时期文化反思的影视呈现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影视创作的精神突围 |
一、人文反思与人性复归 |
二、社会反思与民族思想解放 |
三、文化反思与文化哲学意识的觉醒 |
第二节 反思促使新时期军人形象塑造意识的转向 |
一、英雄文化观念的转变 |
二、对时代变迁中军人处境的关切 |
三、关注视角的下移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的嬗变轨迹 |
第一节 人情化:从“人情缺失”到“人情回归” |
第二节 世俗化:从“神化偶像”到“凡夫俗子” |
第三节 知识化:从“政治符号”到“知识精英” |
第四节 客观化:从“反面角色”到“民族英雄”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的嬗变原因 |
第一节 主流话语的变迁与指引 |
第二节 时代语境与电视剧文化生态 |
第三节 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
第四节 创作者的艺术自觉 |
第五章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荧屏军人形象的破茧迎来了收视的繁荣 |
第一节 繁荣荧屏的军人“新英雄” |
一、硝烟中的传奇 |
二、夜幕下的“听风者” |
三、现代军营中的精英 |
四、国民党阵营里的豪杰 |
第二节“新英雄”繁荣荧屏的传播价值 |
一、关照根深蒂固的民族“英雄情结” |
二、弘扬文化“软实力”,促进民族复兴大业 |
三、对经济浪潮袭卷下的人们进行精神缝合 |
四、维系两岸关系,助力和平统一 |
五、收视成功带来丰厚的传媒经济价值 |
六、创作热情的鼓励与创新灵感的激发 |
第六章 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军人形象嬗变后的问题与思考 |
第一节 世事无完美——嬗变夹带的忧患 |
一、泛人性化:对军人的“英雄”崇高性的消解 |
二、泛娱乐化:对军人承载的历史和苦难的失敬 |
三、自我“克隆”:雷同现象严重 |
第二节 各方协同,任重道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编年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理论基础 |
2.1 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 |
2.1.1 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落实到武警看守勤务中队的工作 |
2.1.2 为完成看守所外围武装警戒任务所进行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 |
2.1.3 为看守执勤提供政治保证、人才支持和精神动力的工作 |
2.2 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
2.2.1 搞好以“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 |
2.2.2 严格官兵政治考核 |
2.2.3 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发挥“一个班子、三支队伍”作用 |
2.2.4 做好执勤中的经常性思想工作 |
2.2.5 开展立功创模和创先争优活动 |
2.2.6 搞好心理服务 |
2.2.7 积极稳妥地开展看守勤务军事民主 |
2.2.8 做好警地共建、共管、共保安全工作 |
2.3 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的鲜明特点 |
2.3.1 政治政策性强 |
2.3.2 紧贴看守任务 |
2.3.3 直达一岗一哨 |
2.3.4 各方齐抓共管 |
2.4 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
2.4.1 确保忠诚纯洁可靠 |
2.4.2 确保中心任务居中 |
2.4.3 确保忠实履职尽责 |
2.4.4 确保执勤能力提高 |
2.4.5 确保官兵成长成才 |
2.4.6 确保内外关系和谐 |
第三章 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
3.1 官兵忠诚可靠,但个别官兵政治敏锐性不强 |
3.1.1 忠诚卫士职责认同度高,但有认识不到位的表现 |
3.1.2 磨砺了忠诚特质,但存在“站和平哨、木头哨”的想法 |
3.1.3 思想政治教育“四落实”较好,但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 |
3.2 官兵爱岗敬业,但个别官兵执勤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
3.2.1 哨兵熟悉基本职责,但执勤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
3.2.2“两官”组勤作用明显,但指挥能力与勤务需求不相适应 |
3.2.3 中队任务完成平稳,但整体能力与任务需求不相适应 |
3.3 支部作用明显,但“一个班子三支队伍”建设仍待加强 |
3.3.1 抓党支部建设意识明显增强,但能力素质高低不整齐 |
3.3.2 干部骨干工作热情显着提升,但事业心责任感不突出 |
3.3.3 三支队伍建设力度有所加大,但作用发挥情况时好时坏 |
3.4 警地协同顺畅,但个别中队“三共”活动还浮于表面 |
3.4.1 作用发挥明显,但对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到位 |
3.4.2 官兵普遍了解,但对具体内容掌握不够清楚 |
3.4.3 务实举措完善,但在工作实际落实不够有力 |
3.5 高度重视“三个经常性工作”,但工作现状喜中有忧 |
3.5.1 主动意识明显增强,但知兵不深不透的问题仍然存在 |
3.5.2 能力素质逐步提高,但落实“三个经常性工作”招法不多 |
3.5.3 内部关系日益融洽,但工作制度落实不好的问题不容忽视 |
第四章 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功能弱化原因分析 |
4.1 个别中队“忠诚卫士”教育成效低,导致官兵对职责使命认识不清 |
4.1.1 没有把忠诚教育突出出来 |
4.1.2 教育者本身受教育还不够 |
4.1.3 缺乏入脑入心的鲜活载体 |
4.2 少数中队党支部组织功能弱化,导致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 |
4.2.1 思想认识有偏差 |
4.2.2 能力素质仍欠缺 |
4.2.3 机关指导不到位 |
4.3 部分干部骨干事业心责任感较弱,导致政治工作服务保证作用不强 |
4.3.1 对看守勤务工作价值的认同度不高 |
4.3.2 个人成长进步向上拓展较难影响了工作动力 |
4.3.3 单位选人用人的不良风气挫伤了热情 |
4.3.4 经济和家庭的压力分散了精力 |
4.4 实战化训练政治工作薄弱,导致官兵战斗精神不够顽强 |
4.4.1 长期和平的外部环境消磨了官兵的战斗精神 |
4.4.2 多元多样的价值取向涣散了官兵的战斗精神 |
4.4.3 警营内外的歪风邪气挫伤了官兵的战斗精神 |
4.5 有些中队“知兵爱兵”活动流于形式,导致内外关系还不够密切 |
4.5.1 不愿深入知兵 |
4.5.2 不会真情爱兵 |
4.5.3 不想踏实帮兵 |
4.6“三个经常性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导致政治工作及时性有效性欠缺 |
4.6.1 骨干作用发挥不充分 |
4.6.2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
4.6.3 发动群众参与不广泛 |
4.6.4 外部环境负面影响大 |
第五章 加强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对策措施 |
5.1 立足培育“忠诚卫士”,增强政治教育时代性感召力 |
5.1.1 坚持用真理说服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头脑 |
5.1.2 坚持用真情感染人,激发看守勤务官兵情感共鸣 |
5.1.3 坚持用真实打动人,增强看守勤务官兵学习兴趣 |
5.2 着眼强化“组织功能”,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
5.2.1 强化集体领导功能 |
5.2.2 强化凝神聚气功能 |
5.2.3 强化党管干部功能 |
5.3 落实“以训强勤”政治工作,激发官兵战斗精神血性胆气 |
5.3.1 在铸牢信念军魂中锤炼战斗精神 |
5.3.2 在实装实战训练中激发血性胆气 |
5.3.3 在警营战斗文化中砥砺意志作风 |
5.4 深化“知兵爱兵”活动,不断融洽关系凝聚意志 |
5.4.1 真情爱兵 |
5.4.2 深入知兵 |
5.4.3 耐心教兵 |
5.4.4 依法管兵 |
5.4.5 全面育兵 |
5.5 严格“三个经常”要求,做好一岗一哨一人一事工作 |
5.5.1 加大奖惩力度 |
5.5.2 强化心理服务 |
5.5.3 丰富文化生活 |
5.5.4 狠抓制度落实 |
5.6 提升“三共活动”水平,夯实完成任务的群众基础 |
5.6.1 增强思想共识,深化联建理念 |
5.6.2 坚持齐抓共管,完善联控手段 |
5.6.3 推动队伍共育,提高联动能力 |
5.6.4 搞好设施共建,凝聚联防效能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一 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现状调查座谈交流提纲 |
(7)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任务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及意义 |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理想信念教育 |
一、理想信念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与特质 |
第二节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胡志明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 |
二、越南共产党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观念 |
三、理想信念教育在越南革命中的作用 |
第三节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
一、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 |
二、应对时代挑战的现实需要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
第二章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一、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 |
二、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影响因素 |
一、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 |
二、信息网络带来负面的影响 |
三、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影响 |
四、社会主义阵营变化及西方的和平演变渗透带来负面的影响 |
五、学校教育滞后性所产生的影响 |
六、当代大学生自我心理特点的制约 |
第三章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及胡志明思想的教育 |
一、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的核心 |
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
三、时代变更以及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正确认识 |
四、胡志明思想的基本内容教育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教育 |
一、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型 |
二、社会主义国家系统的出现与其成就 |
三、苏联社会主义的危机、崩溃及其原因 |
四、有关越南走上社会主义路线的正确认识 |
第三节 爱国主义教育 |
一、越南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 |
二、建国护国是越南民族的存在与发展的在内要求 |
三、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是促进时期的越南爱国主义的内容 |
四、坚定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连的目标 |
第四章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导向性原则 |
一、凸显政治核心意识 |
二、强化主流媒介政治意识 |
第二节 渗透性原则 |
一、寓教于乐及教育生活化 |
二、潜移默化 |
第三节 人本性原则 |
一、坚持以人为本 |
二、全面塑造人 |
三、规范化 |
第五章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
第一节 注重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
一、强化当代越南高校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
二、强化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的指导地位 |
三、强化越共的革命路线以及越南政府的全部政策、法律 |
第二节 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
一、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格和感化力塑造 |
二、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教与言教 |
第三节 注重营造富有人文气息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
一、营造富有人情味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
二、积极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
第四节 注重大众转播媒介的价值引导 |
一、强化网络正面教育 |
二、重视大众媒介的正面宣传 |
第五节 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
一、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政治意识 |
二、在学习生活中磨练并增强自我理想信念 |
三、未来人生航程中牢牢把握自我理想信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调查问卷 |
博士攻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8)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1.2.1 文献综述 |
1.2.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化理论 |
2.1.1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文化观点 |
2.1.2 列宁主要文化观点 |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文化理论 |
2.2.1 毛泽东主要文化观点 |
2.2.2 中共其他领导人主要文化观点 |
第3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产生的背景 |
3.1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自然条件 |
3.1.1 东北地区气候特点 |
3.1.2 东北地区地理环境 |
3.1.3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 |
3.2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
3.2.1 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 |
3.2.2 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 |
3.2.3 光复前后东北人民的正统思想 |
3.3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
3.3.1 国共两党争夺东北 |
3.3.2 东北解放区建设 |
第4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 |
4.1 东北解放区物质文化 |
4.1.1 科学技术 |
4.1.2 军事工业 |
4.1.3 卫生医疗 |
4.2 东北解放区制度文化 |
4.2.1 政治制度文化 |
4.2.2 军事制度文化 |
4.3 东北解放区精神文化 |
4.3.1 创作文艺作品 |
4.3.2 新闻与出版 |
4.3.3 发展教育 |
4.3.4 建设文化场馆 |
第5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启示 |
5.1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 |
5.1.1 表达文化的爱国性 |
5.1.2 体现文化的阶级性 |
5.1.3 突出文化的地域性 |
5.1.4 反映文化的多样性 |
5.1.5 强调文化的时效性 |
5.2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作用 |
5.2.1 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
5.2.2 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形象 |
5.2.3 提供了推进东北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动力 |
5.2.4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
5.2.5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社会进步 |
5.2.6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红色文化的发展 |
5.3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启示 |
5.3.1 文化事业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 |
5.3.2 文化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 |
5.3.3 文化必须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 |
5.3.4 文化发展要坚持文化自信 |
5.3.5 文化发展要有时代性与针对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博士学习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背景 |
2.1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
2.1.2 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
2.1.3 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方针政策 |
2.2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历史背景 |
2.2.1 国内经济形势 |
2.2.2 国内政治形势 |
2.2.3 国际政治形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历程 |
3.1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初步发展 |
3.1.1 陈赓的教育思想是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保证 |
3.1.2 知识分子教育经验是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基础 |
3.2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快速发展 |
3.2.1 陈赓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是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关键 |
3.2.2 专门思想政治工作机构是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保障 |
3.3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曲折发展 |
3.3.1 各种政治运动使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步履维艰 |
3.3.2 学院分建改建使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砥砺前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实践 |
4.1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对象 |
4.1.1 普通学员和干部子弟组成的学员群体 |
4.1.2 老教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师群体 |
4.1.3 干部和教辅人员组成的其他群体 |
4.2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
4.2.1 政治素养强调信仰坚定、无限忠诚 |
4.2.2 思想素养强调志存高远、三观统一 |
4.2.3 道德素养强调甘于奉献、服务人民 |
4.2.4 军事素养强调服从命令、军人意志 |
4.3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
4.3.1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基本理论教育 |
4.3.2 以毛泽东主席《训词》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
4.3.3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品质教育 |
4.3.4 以忠诚奉献为核心的军人使命教育 |
4.4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
4.4.1 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统一 |
4.4.2 层次性教育与阶段性教育统一 |
4.4.3 典型对比教育与舆论宣传教育统一 |
4.5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
4.5.1 学校教育与典型家庭教育结合 |
4.5.2 野营教育与部队教育结合 |
4.5.3 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特色 |
5.1 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突出政治领先、以红带专 |
5.1.1 突出政治第一、以德为本 |
5.1.2 突出红专结合、以红带专 |
5.2 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注重德智体军、全面融合 |
5.2.1 注重德育与智育的融合 |
5.2.2 注重德育与体育的融合 |
5.2.3 注重德育与军事教育的融合 |
5.3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强调有的放矢、严格养成 |
5.3.1 强调政治运动的灵活性 |
5.3.2 强调分层次、分阶段教育 |
5.3.3 强调典型选取的多元化 |
5.3.4 强调军人养成教育贯穿始终 |
5.4 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强调四位一体、协同育人 |
5.4.1 系统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基固本 |
5.4.2 丰富的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补充强化 |
5.4.3 典型的家庭思想政治工作催化升华 |
5.4.4 严格的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定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启示 |
6.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
6.1.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
6.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6.1.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抢占意识形态高地 |
6.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理念 |
6.2.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彻立德树人理念 |
6.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
6.2.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全面发展理念 |
6.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明确目标重点 |
6.3.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形成高度共识并引起高度重视 |
6.3.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又红又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6.3.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和坚持问题导向 |
6.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突出实效 |
6.4.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 |
6.4.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调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
6.4.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四、党的忠诚战士——胡毅(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2]北平抗战纪实[J]. 孙晶岩.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5(08)
- [3]党的忠诚战士——胡毅[J]. 鲍星时,张桂新. 北京党史, 1992(01)
- [4]歌剧《方志敏》中“方志敏”的角色塑造及唱段分析[D]. 李文彩.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5]新时期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研究[D]. 李宏宇.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6]武警中队看守勤务政治工作研究[D]. 黄海彬.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7]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陈庭奉(Tran Dinh Phung).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8]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D]. 王盈琪. 吉林大学, 2020(01)
- [9]哈军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王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10]民主革命家赵声的壮丽一生[J]. 肖梦龙. 钟山风雨, 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