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脉甘解汤加味治疗咽部感觉异常的初步观察

宣脉甘解汤加味治疗咽部感觉异常的初步观察

一、加味玄麦甘桔汤治疗咽部感觉异常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陆家熹[1](1977)在《加味玄麦甘桔汤治疗咽部感觉异常初步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咽部感觉异常在耳鼻喉科门诊是一常见病,近年来就诊者逐年增加,检查时常无明显病变,而在治疗上也无特效药物,患者对诊治上的心情又很迫切,为此,我院在近二年来用加味玄麦甘桔汤治疗此病,疗效尚较满意,将作初步小结。

张美珍[2](2019)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及PRO量表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目的:对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从病-证-症-方-药等多角度总结甲减中医诊疗规律。方法:收集患者就诊的一般信息和处方记录。将数据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4.0软件分析甲减患者高频症状、用药、方剂及分析药性特点。结果:在120例甲减患者中,女性99例,男性21例。患者年龄最小者为13岁,最大68岁,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1岁。其中30-49岁共79例,40-49岁共46例。对纳入的120例患者的首诊症状、常用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畏寒出现的频率为87.5%,乏力82.5%,脱发69.17%,记忆力减退65.83%,浮肿65%,纳差54.17%,体重增加54.17%。对近8000诊次的常用中药进行频次统计,仙茅频数最高达330次、仙灵脾313次、茯苓286次、泽泻246次、猪苓226次、炒白术114次、冬瓜皮105次,方剂使用温阳健脾方166次、藿朴夏苓汤40次、玄麦甘桔汤28次。对17味高频药物的药性进行统计,平、温共占57.6%;甘、辛共占82.58%;肾、脾、肝经共占66.72%。结论:甲减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在治疗甲减的高频药物中,四气以平、温为主;五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肾、脾、肝经为主。甲减首诊患者以乏力、怕冷、脱发、记忆力减退、浮肿、纳差、体重增加、眠差、情绪低落等症状为主,治以温阳健脾方,其次为藿朴夏苓汤、玄麦甘桔汤、四逆散。对药物频次进行分析,发现单味药以仙茅、仙灵脾为主,仙茅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利水渗湿中药,如茯苓、泽泻、猪等、冬瓜皮、冬瓜子;第三是活血化瘀药,如醋香附、泽兰、川牛膝等。甲减的发生主要以阳虚、气虚为主,气滞、痰饮、血瘀为标。故在补阳益气的组方配伍中,加入适量祛瘀之品,以防止温燥耗伤气血,同时考虑病理性质常为本虚标实,配合理气、化痰之品,已收其效,通过分析用药规律,临床常用甘平辛温之类,入肾、脾,温肾健脾活血利水为主,为临床提供借鉴与经验。第二部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PRO量表研制目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普适性中医特色患者报告结局,进一步了解甲减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治疗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以更好地评价甲减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推动疾病疗效评价,丰富量表种类。方法:在国际量表和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文献分析法、患者访谈法、头脑风暴法建立初始条目池,经过专家咨询或删除或合并条目,并通过小范围测试调整语言的白话性建立量表。使用统计学方法,经过科学性检验后形成终量表。结果:在经过科学性的条目初筛方法和完善之后,形成的最终量表共有24个条目,其中生理领域18条,心理领域3条,社会领域2条,治疗领域1条。量表共发放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可行性良好;信度考评主要使用克朗巴赫系数,将“怕冷”删除后,系数上升至0.899,将“心跳缓慢”删除后,系数上升至0.901,分半信度将条目31去除后,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上升;效度考评的方法包含因子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其中因子分析中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41%,去除条目4、9、16、22、23、31相关性增加。结论:在国际量表研制的前提下,参考我国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以及中医“辨证论治”、“情志学说”、“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和“因人制宜”等相关理论指导,构建甲减PRO量表。中医理论和四大领域(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和治疗领域)相对应。其中生理领域与中医五脏和气血失调导致的病理变化所对应;心理领域与积极和消极的情绪相对应;社会领域和社会关系、独立性相对应;治疗领域主要和治疗满意度和信任度相对应。在初始条目池的构建下,进行初筛,使用的方法有文献咨询法、患者访谈法、头脑风暴法,形成初始量表共64条。经过专家咨询和小范围的测试,或删除或合并条目,并调整量表语言以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达关键信息。初量表形成后,选取了 180位甲减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将所得分数使用SPSS24.0软件分析,主要目的是说明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良好。在本次研究中,量表共发放180份调查问卷,回收180份,回收率为100%,故可行性良好;量表各领域的离散趋势均大于0.7,说明敏感性良好;量表领域的总克朗巴赫系数是0.898,分半信度是0.823,故信度良好;使用因子分析法,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1.41%,旋转在24次迭代后已收敛,使用相关系数法,各条目与总条目的相关性均大于0.5,说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综上说明,此量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韩荣光,万兴富[3](2019)在《加味六味汤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加味六味汤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70例喉源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六味汤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12 d。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气道阻力及心理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28%,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4. 29%(P <0. 05);观察组治疗后咽部干痒、咽部疼痛、声音嘶哑、咳嗽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 05),2组治疗后上述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呼吸道总阻抗、呼吸道总黏性阻力、中心气道黏性阻力及近咽部黏性阻力均明显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烦躁、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加味六味汤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喉源性咳嗽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气道阻力,同时还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况,临床疗效显着。

刘锋[4](2018)在《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临床病例分组对比评价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按随机、对照的统计原则把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受试患儿82例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因有脱落病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最终分别收集33例、35例。试验组给予乳蛾效灵方颗粒剂,对照组给予清咽利膈汤颗粒剂,疗程为5天。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及白细胞的复常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1)两组治愈率对比,经秩和检验分析,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有效率均为100%,两组均取得较好的疗效(P<0.01);两组治疗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症状积分比较:(1)与治疗前组内相比,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组方药对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通过治疗后,对比主要症状方面的改善,行组间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口渴、舌象等次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发热、烦躁不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1),但试验组在患儿发热时间、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退时间方面明显较对照组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有效率均为100%,但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安全性观察,依据安全性指标,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儿烂乳蛾的中医药治疗疗效显着。乳蛾效灵方的综合疗效优于清咽利膈汤,尤其在改善局部咽痛,扁桃体充血肿大等主要症状及咳嗽、口渴、大便,舌象等次要症状方面疗效显着。

苏当妮[5](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挖掘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文献及导师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和经验,从而总结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及特色。方法:1.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选择主题词检索“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排序方式为“时间”,经严密筛选,最终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方剂总量为104首。将104首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数据分析,获得高频单味药、常用药对、核心组合等结果,分析临床医家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规律。2.门诊收集并筛选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选择软件的“数据分析”部分,归纳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遣方规律,探讨其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特色。结果:1.文献方剂研究:(1)中药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104首方剂中,共有140味药物,用药频次排在前十位的药物为:辛夷、甘草、桔梗、苍耳子、杏仁、白芷、黄芩、麻黄、薄荷、蝉蜕,以解表药为主,化痰止咳平喘药次之。(2)3~5味的核心药物组合共有16个,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新配伍8个。2.导师经验研究:(1)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UACS方剂160首,共包含132味中药,药物总频次是2953次。其中前十位的常用药物是:浙贝母、桔梗、旋复花、蝉蜕、白芷、辛夷、僵蚕、苍耳子、黄芩、木蝴蝶。药性排在前三位的药物是:寒、温、平。用药五味排在前三位的是:苦、辛、甘。(2)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有:浙贝母-桔梗、旋复花-忍冬藤、僵蚕-蝉蜕、牛蒡子-桔梗、白芷-辛夷-苍耳子等。(3)3~5味的核心组合有:桔梗-黄芩-牛蒡子、竹茹-黄芩-玄参-牛蒡子、竹茹-茯苓-旋复花-陈皮、茯苓-旋复花-陈皮-炙甘草等。(4)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出的新配伍有4个。结论:1.小儿UACS的病因多责之于风、痰、热,证型以风痰郁肺多见,位在肺,应分鼻、咽,治疗需定性与定位相结合。在理肺治脾的同时,也要兼顾从肝调治,内外风同治。2.中医治疗UACS以止咳化痰平喘药、解表药为主,解表药物取其疏风、利咽、通窍之效;用寒非远寒,西北秋冬之际,亦常见热证,需酌情加用苦寒药。3.旋覆代赭汤、苍耳子散等验方可化裁用于此病的施治。

张颖[6](2014)在《基于近二十年文献回顾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近二十年有关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咽炎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对其中的证候分型、治法方药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进一步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咽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13年12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慢性咽炎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其中医证型、治法、方药进行归纳,并用EXCEL软件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选186篇文献,共16257例病例。1.常见中医证型:①肺肾阴虚型占总数的31.83%;②阴虚火旺型15.71%;③气滞痰阻型13.92%;④其他证型38.54%。2.常用治法:①滋补肺肾、养阴利咽,占31.83%;②滋阴降火、清热利咽,占15.71%;③行气化痰、解郁利咽,占13.92%;④其他治法占38.54%。3.各证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味中药有:①肺肾阴虚型:玄参7.96%,麦冬7.96%,甘草6.86%,桔梗6.24%,生地黄5.46%,牡丹皮3.74%,北沙参3.43%,浙贝母3.28%,山药3.28%,石斛3.12%;②阴虚火旺型:玄参7.94%,桔梗7.35%,甘草7.35%,麦冬6.76%,生地黄4.71%,射干2.65%,知母2.65%,牡丹皮2.65%,北沙参2.65%,赤芍2.65%;③气滞痰阻型:半夏7.29%,甘草7.29%,茯苓6.71%,桔梗6.41%,厚朴5.25%,紫苏3.50%,玄参3.21%,浙贝母2.92%,橘皮2.92%,郁金2.62%。4.高频用药归经:肺经21.62%,肝经18.78%,胃经17.90%,脾经13.10%,其他归经28.60%。结论:1.慢性咽炎的主要中医证型为:①肺肾阴虚型②阴虚火旺型③气滞痰阻型。2.慢性咽炎的主要治法为:①滋补肺肾、养阴利咽;②滋阴降火、清热利咽;③行气化痰、解郁利咽。3.主要证型常用药物:①肺肾阴虚型:玄参、麦冬、甘草、桔梗、生地黄、牡丹皮、北沙参、浙贝母、山药、石斛;②阴虚火旺型:玄参、桔梗、甘草、麦冬、生地黄、射干、知母、牡丹皮、北沙参、赤芍;③气滞痰阻型:半夏、甘草、茯苓、桔梗、厚朴、紫苏、玄参、浙贝母、橘皮、郁金。

李金桐[7](2020)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呼吸科门诊常见疾病,临床以咳嗽及鼻、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但疗效持续时间较短,病情易于反复。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为独到的优势。晏军主任医师擅长应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颇佳。目的:通过统计晏军主任医师应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有效病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导师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传承导师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开拓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晏军主任医师门诊就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案,将病案基本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的新方分析等数据挖掘功能,得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证候分布规律,挖掘导师常用的对药、角药及核心药物组合,并结合专家访谈,总结导师应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74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101诊次医案。统计结果显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床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其常见症状有咳嗽、咽痒、口干、咽干、痰黏、痰少、痰白、口苦、流清涕、咽部异物感等,证型则以风痰恋肺、风痰郁热最为多见。导师临床常使用温性药和寒性药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其中苦味药、辛味药和甘味药出现次数最多。药物归经方面,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药物主要归肺经,其次为胃、脾、肝、心、大肠经。本病病位在肺、鼻、咽,与多个脏腑相关,常以正虚为本,由外邪诱发,其病机关键在于气机升降失调,当以理气通窍利咽为基本治疗原则。在具体用药方面,最常用的药物为前胡、炙百部、杏仁、清半夏、牛蒡子、蝉蜕、炙麻黄、茯苓、桔梗、白前、辛夷、紫苏叶、荆芥、炙甘草、薄荷。常用药对有白前-前胡、炙麻黄-杏仁、桔梗-甘草、桔梗-枳壳、牛蒡子-蝉蜕、蝉蜕-僵蚕、香附-紫苏等。其余常用的药物组合包括炙百部-炙紫菀-炙款冬花和荆芥-薄荷-钩藤等。结论:晏军主任医师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可总结如下:①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位在肺、鼻、咽,核心病机在于气机升降失调,故确立理气通窍利咽为基本治疗原则;②晏军主任医师在辨证时注重对主症、兼症的把握,四诊合参的同时尤其注重喉咽部望诊;③风邪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时可从风论治、内外同调;④随着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正虚的程度逐渐加重,治疗过程中需注重顾护阴液和补益脾胃;⑤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时需秉承整体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做到专药专用;⑥治未病、重调摄的理念需贯穿于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全过程中。

李盾[8](2021)在《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皮部浅刺法的取效机制,为治疗咽异感症提供临床参考及独特的治疗思路。方法:招募60例患有咽异感症的门诊及大学校园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皮部浅刺法进行治疗,皮部浅刺法选取部位为咽喉部、腹部及下肢部。咽喉部取上至廉泉穴水平,下至天突穴水平的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腹部取以神阙为中心,上至下脘穴水平,下至气海穴水平,左右至前正中线各旁开2寸的任脉、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下肢部取上界至三阴交穴水平、下界至太冲穴水平的足厥阴肝经与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针对上述皮部区域采用单手进针法,快速旋转进针刺入真皮层,施以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120-160次/min)捻转针刺手法,行针10-20秒后,留针候气30min,各针间距掌握在5-15mm。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取穴参考2016年《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针刺选取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嘱患者做吞咽动作,至异物感减轻或消失时出针,再取合谷、内关、天突穴,垂直进针,平补平泻,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单次疗程,共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为格拉斯哥爱丁堡咽喉症状评价量表(Glasgow-Edinburgh Throat Scale,GETS)、中医症状临床记录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和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组内差异。结果:1.脱落情况:治疗组入组30例,无脱落,完成30例;对照组入组30例,脱落1例,完成29例。2.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GET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各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同组内GET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GET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未出现异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晕针、断针以及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仅部分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因针刺导致的皮下出血现象,在做到及时的对应处理后能够继续治疗,无后遗反应发生;本次研究过程中无因不良事件退出治疗的病例。结论:1.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够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针对咽异感症的治疗效果相当,具有临床可行性。2.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中医整体证候,皮部浅刺法在此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3.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皮部浅刺法在此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田明敏[9](2018)在《《伤寒论》黄芩汤方证研究》文中指出以中华医典、中国知网、南京中医药大学电子及纸质图书资源为搜索平台,以黄芩或黄芩汤为关键词,对与黄芩汤相关的古今文献资料进行了搜索整理。按照文献类型及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对黄芩汤在中医发展史上存在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对古代医家对黄芩汤临床症状的补充做了总结。对现代医家黄芩汤相关医案中主要临床症状进行了提取分析,结合对原文解读,明确了黄芩汤的经典使用指征,同时,勾勒出了黄芩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状态。通过对黄芩汤原方、加减方、类方、单味方等文献资料的整理,明确了黄芩汤古今应用疾病谱的发展演变。首先黄芩汤典型的临床应用指征包括出血、腹痛腹泻、肌肉关节痛、烦热、腹皮热、脉数。出血可见便血、尿血、咳血、衄血、牙龈出血。女性患者月经量一般偏大或见月经淋漓不净、经间期出血、崩漏等。腹痛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多,偏稀溏,臭秽,或夹有粘液、脓血,伴腹痛。便后肛门灼热疼痛,有肛门下坠感,或有痔疮等。女性经期腹痛严重。肌肉关节痛表现为患者可有晨僵,或四肢、腰胯部、颈肩部酸胀痛,下肢抽筋。烦热方面,患者有胸闷不安、躁动、焦虑、睡眠障碍乃至精神障碍,同时具有身体的热感,或汗出、或心悸、或胸闷呼吸不畅感、或小便灼热感、或口干苦、或舌红脉滑数等。患者脐温高,扪之灼手。脉象以滑数脉为主。其次,黄芩汤主治疾病谱主要包括以腹痛腹泻为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化疗后腹泻、克罗恩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急慢性肠胃炎、阿米巴痢疾、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胆囊炎、黄疸、结肠癌、肝癌等。以腹痛、经水不调为表现的经带胎产类疾病,如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淋漓不净、经间期出血、崩漏、胎漏、不孕、子宫内膜癌术后等。以淋证等为表现的泌尿系统疾病,如乳糜尿、急性肾炎、多囊肾。以咳血、衄血等为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热出血、慢性鼻窦炎等。以关节肌肉酸痛为表现的其他疾病,如骨癌术后腰痛、类风关、强直性脊柱炎等。以及具有典型指征的其他疾病如面部痤疮、口腔溃疡、带状疱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再次,黄芩汤的适用人群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其人多体型中等或偏瘦,肌肉坚紧。肤色白,唇舌红,眼睑红,咽红,皮肤粘膜常处于充血状态,属于热性体质。平素可见牙龈出血、口腔溃疡、肛周灼热等。大便次数多,稀溏,粘臭。腹诊脐温高者多见,有时可见腹部压痛。其人性情偏急躁,睡眠不佳。女性子宫处于郁热状态,常见月经过多,色暗红,夹有血块,或见月经淋漓不净、崩漏、经间期出血、痛经。其人脉象滑数,苔薄黄。通过对古今医家临床经验的挖掘,我们发现黄芩汤除了具有杀菌抗炎作用外,还可能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同时,根据黄煌教授临床经验,黄芩汤在肝病、妇科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黄芩汤还具有广谱抗癌的作用,在胃癌、肝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的治疗上也有很大的潜力。

郝宏文[10](2010)在《扶土抑木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的数据挖掘暨复方中药对TS模型鼠脑内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此次研究所收集病历的一般情况;探索导师扶土抑木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思维路径;总结导师的处方、用药规律;探索多发性抽动症的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的规律及特点。2探索运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专家临床经验总结整理的可行性。3观察六君子汤合泻青丸加减对TS模型鼠纹状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索中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传统研究手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人机结合,以专家为主”的原则,对导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临证经验进行整理、结构化处理,再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与导师沟通进行确认,分析导师治疗TS的症-证-法-方-药规律,总结导师治疗TS的学术思想。2对多发性抽动症进行证候要素研究,总结证候要素的规律,为多发性抽动症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做初步探索。3建立IDPN多发性抽动症小鼠模型,分别给予六君子汤合泻青丸与泰必利进行灌胃治疗,观察纹状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1多发性抽动症的一般情况分析1.1发病年龄、性别比例、遗传性:102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男女比例5.38:1,与文献报道一般为3:1~5:1基本相符。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1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7.05岁,2~6-岁36例(35.29%),6~9-岁40例(39.22%),9~12-岁18例(17.64%),12~15岁8(7.84%)例。对患儿家族史的调查发现,家族里有类似病史的患儿约占11.76%,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1.2就诊时不自主抽动程度(根据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就诊时抽动程度为轻度的75例(73.53%),中度有27例(26.47%),重度有0例。其中男性轻度60例,中度26例,女性轻度15例,中度1例;发病年龄在2~6-岁者轻度26例、中度10例;发病年龄在6~9-岁者轻度31例、中度10例;发病年龄在9~12-岁者轻度14例、中度3例;发病年龄在12~15-岁者轻度4例、中度4例。1.3伴有行为障碍情况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66例(64.70%),伴有强迫障碍5例(4.90%),伴发攻击行为1例,伴发睡眠障碍4例,伴有自伤行为2例,伴有轻度行为问题(性情方面)的共90例(88.26%),其中性情急躁者44例(43.14%),胆怯者19例(18.63%),性情急躁并胆怯者27例(26.47%)。1.4微量元素情况共有80例进行了末梢血微量元素检查,正常者51例,异常者29例(36.25%)。1.5不自主抽动加重因素20例有比较明确的抽动加重因素,其中12例有感染史(10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疱疹性口炎、1例肠炎),占11.76%。1.6首发症状:眼部抽动作为首发症状的73例,占71.57%,吭吭作为首发症状的17例,占16.67%。2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2.1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共757次诊次中,脾虚肝亢334例次,占44.12%,肝郁化火205例次,占27.08%,脾虚痰聚121例次,占15.98%,阴虚风动52例次,占6.87%,其他类型45例,占5.94%。2.2证候要素规律出现频次在5%以上的证候要素为:风550(24.12%),火543(23.82%),痰517(22.68%),阴虚275(12.06%),气虚188(12.06%),共计2073次(90.92%)。证候要素组合形式从单证到5证共有103种组合形式,其中5证形式出现的共42例;4种出现的254例,3种出现的305例,2种出现的74例,单种出现的3例。虚证出现141例,占20.79%。出现频次最多的前5种组合为:痰+火+风(139次)、痰+火+风+阴虚(88次)、痰+火+风+气虚(32次)、火+风(28次)、气虚+火+风(20次)。含痰+火+风组合的共327次,占48.23%。靶位组合规律:5脏均有的4次,与4脏相关的16次,与3脏相关的193次,与2脏相关的376次,与1脏相关的90次,本病与2脏相关的最多,其中尤以肝脾为多,共271次,占39.91%。2.3治法规律涉及的治法共62种,包括了息风469次,化痰427次,健脾346次,平肝311次,清肝264次,清热201次,滋阴152次,疏肝96次,利咽91次,活血59次,养血19次,逐痰15次等。2.4选方规律在常用的复方中,前三位的是:二陈汤/泻青丸用于43例患者中,共用78频次,四君子汤/泻青丸用于30例患者,频次为48次,六君子汤/泻青丸用于9例患儿,共用12频次.2.5用药规律防风550次,占7.5%,木瓜438次,占6.8%,伸筋草435,占6.8%,葛根432次,占6.7%,地龙409次,占6.4%,菊花385次,占6.1%,谷精草359次,乌梢蛇345次,陈皮344次,半夏338次,胆南星336次,柴胡303次,钩藤301次,郁金295次,荆芥286次,白芍269次,知母255次,夏枯草245次等。3复方中药对TS模型鼠纹状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以IDPN诱导的抽动症动物模型为基础,前期实验及同期的行为学检测证明抽动模型造模成功,且复方中药对其治疗有效,测定纹状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DA.NA有明显增高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PAC、5-HT、5-HIAA亦无统计学差异。与空白组相比,泰必利组NA明显增高(P<0.05),复方组NA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泰必利组、复方组5-HIAA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1多发性抽动症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发病率最高,男孩的发病率较女孩高;抽动程度在不同性别、各发病年龄、及不同病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首发症状的研究显示眼部抽动是运动性抽动中最常见的,吭吭是发声性抽动中最常见的。可伴发多种行为问题其中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最多,情绪障碍的轻度异常广泛存在,应及早积极干预,以防加重并影响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微量元素异常者以血铅增高最多,在预防和治疗中都应引起关注。2从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等多方面总结出导师对多发性抽动症从“风、痰”立论,病在肝脾的临证思路,从治法、方药的规律体现了导师运用扶土抑木法治疗本病的经验。3证候要素及其组合规律显示本病病机复杂,证候要素主要为风、火、痰、气虚、阴虚,证候要素组合以风+火+痰(+X)最多见,证候要素靶位主要在肝、脾,结合证候要素及其靶位进行应证组合,可以得出:本病的病机主要为脾虚痰聚,肝亢风动,使我们从复杂的证候系统中,能够用较少的证候要素来概括疾病的大部分信息,使大家对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更明确,从而达到执简驭繁的辨证效果,同时也从证候要素方面映证了导师的学术思想。4验证了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采用“人机结合,以专家为主”的方法进行中医专家临床经验挖掘总结是可行的。5中药复方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下列机制实现的:(1)抑制了多巴胺神经的过度支配或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从而减轻抽动;(2)通过5-HIAA水平增高,推测提高了5-HT水平,起到抑制抽动作用;(3)可能影响了多巴胺羟化酶(DβH)的水平或活性,使多巴胺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保持多巴胺水平无明显变化。

二、加味玄麦甘桔汤治疗咽部感觉异常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玄麦甘桔汤治疗咽部感觉异常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及PRO量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研究进展
        1. 西医研究进展
        2. 中医研究进展
    综述二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中医PRO量表
        1. PRO的定义与内涵
        2. PRO在国外研究进展
        3. PRO在国内研究进展
        4. 甲减与中医PRO量表
第二部分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及PRO量表研制
    第一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小结
        6. 讨论
        7.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PRO量表研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小结
        6. 讨论
        7.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附录2

(3)加味六味汤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脱落/剔除标准
    1.5一般资料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疗效判定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主要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气道阻力比较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症状积分比较
3 讨论

(4)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及分析
4.讨论与分析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组方研究
    1 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标准
        1.3 数据筛选
        1.4 中药药物名称的规范
    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药物频次及频率统计
        3.2 药物分类分析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分析
        3.4 新配伍分析
    4 讨论
        4.1 用药频次分析
        4.2 药性结果分析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4.4 核心组合
        4.5 新配伍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规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药药物名称的规范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药物频次及频率统计
        3.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分析
        3.4 新配伍分析
    4 讨论
        4.1 用药频次分析
        4.2 药性结果分析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4.4 新配伍
    5 小结
第三部分 文献方剂研究与导师经验的研究结果对比
    1 药物性味
    2 药物归经
    3 药物功效
    4 导师特色用药
        4.1 忍冬藤
        4.2 甘松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近二十年文献回顾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咽炎的研究近况
    1 西医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1.1 慢性咽炎的诊断标准
        1.2 慢性咽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慢性咽炎的病理表现
        1.4 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
        1.5 慢性咽炎的治疗
    2 中医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对慢性咽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方法、结果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3 搜索方法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实验步骤
        2.7 药物分类标准
    3 研究结果
        3.1 中医分型
        3.2 中医治法
        3.3 基础方剂
        3.4 治疗药物种类
        3.5 高频用药分析
        3.6 常见证型的高频用药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常见证型高频用药相关研究
        1.1 肺肾阴虚型
        1.2 阴虚火旺型
        1.3 气滞痰阻型
    2 高频用药归经分析
    3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3.1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3.2 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入选文献
致谢

(7)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认识
        1 概念、流行病学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诊断
        4 治疗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中医研究概况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经验研究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1.4 受试者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疗程与观察时点
    3 疗效观察指标
        3.1 主症评分
        3.2 中医症状积分
        3.3 焦虑状态积分
        3.4 抑郁状态积分
    4 疗效评价
        4.1 主症评分疗效评定
        4.2 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定
        4.3 焦虑状态积分、抑郁状态积分
    5 统计方法
    6 临床观察结果
        6.1 基线情况比较
        6.2 治疗效果
        6.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皮部浅刺法的理论探讨
        1.1 皮部浅刺法的操作
        1.2 皮部理论概述
        1.3 皮部浅刺法的取效机制探讨
        1.4 针刺治疗咽异感症机制探讨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GETS评分
        2.2 中医症状积分
        2.3 HAMA积分、HAMD积分
    3 皮部浅刺法的优势
        3.1 针刺安全性较高
        3.2 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3.3 易于推广使用
    4 本课题不同以往研究之处
    5 课题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咽异感症(梅核气)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伤寒论》黄芩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文献收集
        2.1.1 古代文献收集
        2.1.2 现代文献收集
        2.2 文献确认
        2.3 文献分析
        2.3.1 方论类文献
        2.3.2 方剂类文献
        2.3.3 医案类文献
        2.3.4 临床类文献
        2.3.5 黄煌教授经验
        2.3.6 药理学实验研究类文献
        2.4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古代文献研究
    1. 黄芩汤原方研究
        1.1 黄芩汤相关问题探讨
        1.1.1 合病之论
        1.1.2 黄芩汤证历代补充
        1.1.3 黄芩汤与《伤寒论》其他条文之间的关系
        1.1.4 黄芩汤与除中
        1.2 黄芩汤扩展应用
        1.3 黄芩汤药物组成及剂量
        1.4 黄芩汤加味方举隅
        1.5 黄芩汤去大枣方
        1.6 黄芩汤与温病
        1.7 黄芩汤古代医案
    2. 黄芩汤类方研究
        2.1 黄芩汤类方在发热性疾病中的应用
        2.2 黄芩汤类方在下利、便秘证中的应用
        2.3 黄芩汤类方在诸出血证中的应用
        2.4 黄芩汤类方在诸痛证中的应用
        2.5 黄芩汤类方在黄疸证等中的应用
        2.6 黄芩汤类方在痘疹疮痈证中的应用
        2.7 黄芩汤类方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2.8 黄芩汤类方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
        2.9 黄芩汤类方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2.10 小结
    3. 黄芩单味方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现代文献研究
    1. 现当代医家解读黄芩汤
    2. 临床类文献研究
        2.1 临床观察类文献
        2.1.1 消化系统疾病
        2.1.2 其他疾病
        2.2 医案类文献
    3. 现代药理学实验研究
        3.1 黄芩汤成分
        3.2 黄芩汤的药理学作用
        3.2.1 免疫调节、抗炎
        3.2.2 抑菌
        3.2.3 抗癌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煌教授应用黄芩汤的经验
    1. 黄芩汤原方有效医案研究
    2. 黄芩汤加味方有效医案研究
    3. 黄芩汤合方有效医案研究
    4. 黄芩汤药物剂量
    5. 疗效评价
    6.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1. 经典原文的回溯
        1.1 “太阳与少阳合病”的再解读
        1.2 黄芩汤方证的再诠释
        1.2.1 原文解读之方证提取
        1.2.2 以药测证之方证补充
    2. 黄芩汤疾病谱的历史演变
    3. 黄芩汤的体质状态
    4. 黄芩汤的病机
    5. 方证鉴别
        5.1 与葛根芩连汤的鉴别
        5.2 与白头翁汤的鉴别
        5.3 与半夏泻心汤的鉴别
        5.4 与泻心汤的鉴别
        5.5 与三物黄芩汤的鉴别
        5.6 与黄连阿胶汤的鉴别
    6. 临床经验探讨及应用展望
        6.1 黄芩汤与小柴胡汤合方
        6.2 黄芩汤在肝病治疗中的运用
        6.3 黄芩汤清宫热——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例
    7. 黄芩汤的抗病毒作用
    8. 黄芩汤与粘膜免疫系统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1. 黄芩汤方证
    2. 黄芩汤及其加减方现代应用疾病谱
    3. 体质状态
    4. 常用剂量及服用方法
    5. 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6. 其他
    参考文献
附录 黄煌教授医案及解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扶土抑木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的数据挖掘暨复方中药对TS模型鼠脑内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TS研究现状概述
        1.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概述
        2.多发性抽动症流行病学研究
        3.TS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4 TS的治疗
        5 预后
        6.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对TS研究现状概述
        1 中医学对Ts的认识
        2 中医中药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
        3 中医药对Ts患者外周血神经递质影响的临床研究
        4 中医药治疗sT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证候要素及信息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 证候要素研究概述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与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 临床表现
        3 证型及证候特点
        4 治法
        5 常用方剂
        6 用药规律
    讨论
        1 一般情况
        2 导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3 证候要素研究
        4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方法在总结专家经验中的应用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复方中药对TS模型鼠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实验流程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加味玄麦甘桔汤治疗咽部感觉异常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玄麦甘桔汤治疗咽部感觉异常初步观察[J]. 陆家熹. 重庆医药, 1977(S1)
  •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及PRO量表研制[D]. 张美珍.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3]加味六味汤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J]. 韩荣光,万兴富.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24)
  • [4]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锋.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D]. 苏当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近二十年文献回顾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D]. 张颖. 甘肃中医学院, 2014(11)
  • [7]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D]. 李金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伤寒论》黄芩汤方证研究[D]. 田明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10]扶土抑木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的数据挖掘暨复方中药对TS模型鼠脑内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D]. 郝宏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宣脉甘解汤加味治疗咽部感觉异常的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