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革命文物收藏的看法

我对革命文物收藏的看法

一、革命文物征集工作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谭思晓[2](2020)在《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当今社会经济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活动也广泛兴起,北到延安、南到井冈山,革命遗产遍布中华大地。而这些红色遗产也带来了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使得人们在领略祖国山水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并且在观看革命旧址展览的同时还能够学习爱国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是目前全国有大量革命旧址的展示利用工作还不到位,对于革命旧址展示设计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还不够完善。该文正是基于现存的革命旧址展示利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革命旧址的阐释与展示利用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并根据展陈设计的需要提出革命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布展要求,以及如何重新构思和提升旧址的展示陈列效果。因此本文着重对革命旧址如何进行博物馆展陈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论文绪论章节是主要对论文题目的背景、研究现状等进行分析梳理,并对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说明。论文第二章作为文章的基础概念章节,主要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作用和保护利用原则,最后对我国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历史建设情况及历史发展情况作出总结。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了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工作系统性流程。主要对革命旧址的展示利用作出探讨,第一明确革命旧址的背景分析原理、第二对展陈现状作出系统性地分析、第三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做全过程论述、第四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设计作理论性研究、第五对革命旧址展示陈列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论文第四章是主要分析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条件的理论性研究章节。主要包括:整体情况、历史沿革、价值分析等。整体论述了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的展示利用条件,并着重分析了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的主题阐释、展示策略和展陈特点。论文第五章是展陈设计实践章节,在该章节主要探究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的具体设计问题,包括其展示利用结构、展陈设计方案等。最后还对新民学会旧址和平江起义旧址这两个相关实践案例做对比性分析。

桂星星[3](2019)在《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略感》文中研究表明文物征集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促进文博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各博物馆必须不断加强文物征集工作,总结与完善文物征集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探索、创新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途径,提高和丰富馆藏文物的质量和数量,努力走出一条适应本馆发展的文物征集之路。

杨建秋,姜萌[4](2018)在《2017年中国公共史学发展编年》文中认为1月9日"抗战记忆与口述历史工作坊"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工作坊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项目组委会主办,南京口述历史协会承办。南京大学教授张宪文、张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齐春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周新国等专家学者参

肖露露[5](2018)在《红色文化视野下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历久弥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引导意义。革命纪念馆是中国博物馆的一个特殊分支,是红色文化的物化载体和宣传的阵地,是人们缅怀革命先辈光辉业绩的重要场所,也是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课堂,更是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机构。新时期如何发挥好革命纪念馆在红色文化宣传中的作用,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首先分别阐述了红色文化和革命纪念馆的概念和特征,在对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关系梳理的同时,回顾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发展的历程。通过对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进行的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当前革命纪念馆在实现自身发展及宣传红色文化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合理的建议。

王志力[6](2017)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遵义会议纪念馆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注重研究工作,注重宣教工作,注重文物收集工作,注重免费开放后的优质服务工作,提高展陈水平,创新展陈方式;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建立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把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的宣传走出去,探索讲解员星级讲解制度,建立官方网站,注重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张成君[7](2016)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红色旅游发展探析》文中认为自2004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十余年以来,红色旅游工作取得辉煌业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党中央对党的自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2015年国家旅游业开始实施“515”发展战略。如此大背景下,红色旅游发展步入第三个五年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如何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使红色旅游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有效的贡献,是红色旅游景区发展实践中应当思考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为例,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探析,对景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项目进行思考,提出推进发展实践的谋划和方案,以期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研究案例,为推进红色旅游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新探索。本文按照以下思路展开,一是对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以问题为导向,查找了景区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景区管理体制不尽科学,场馆建设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环境发展不够精细,学术研究、文物保护不够深入,社会教育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在全国范围内研究问题的共性,探索发展的新举措。二是对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红色旅游发展提出了总体谋划,力图对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以至于同类红色旅游景区提升发展质量,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和思路方法。三是针对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红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和现状基础,提出了4个重点发展项目的提升策划方案。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红色旅游发展要注重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从中共党史、政治、公共管理、旅游管理、陈展艺术等诸多因素思考,夯实推进发展的坚实基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红色旅游发展中在场馆建设、环境建设、服务质量、红色文化内涵研究、文物保护利用方面依然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红色旅游发展应将发挥淮海战役纪念馆陈展和社会教育功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淮海战役纪念建筑物群和纪念馆馆藏文物,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完善美化景区环境和旅游服务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建设水平三个方面定位为发展的重点,从整体推进场馆、基础设施和环境美化等硬件建设,学术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社会教育、游客服务等软件建设全面提档升级两大方面构建总体发展思路。根据景区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基础和现实需要,重点对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景区建设、社会教育拓展创新、内部管理建设4个项目的提升作出了策划方案。同时建议上级宣传、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加大对红色旅游工作的管理、指导、交流、投入力度。

钱茜[8](2016)在《试论区县级博物馆生存现状与发展方向 ——以南京地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区县级博物馆与基层群众关系密切,可以直接向基层群众普及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区县级博物馆与省市级博物馆不同,主要反映本区域的地理人文,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藏品主要与地方文化有关系,藏品征集的主要途径有:考古发掘、田野采集、社会调查征集、接受捐赠、调拨等。陈列展览以本地区历史文化为中心,反映区域发展脉络。区县级博物馆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建国初期“县县建博物馆”,到现在区县级博物馆注重藏品质量和展览质量。区县级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展览陈列、藏品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改进。笔者调查走访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高淳区博物馆、溧水区博物馆、六合区博物馆。江宁区博物馆地理位置较好,人流量多,展览质量高,但是科研能力欠佳。高淳区博物馆地理位置较差,人流量中等,缺乏临时展览,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较缓慢。溧水区博物馆运营状况欠佳,但能坚持做好博物馆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社教活动。六合区博物馆新馆正在兴建中。通过对南京四个区县级博物馆的调查,笔者得出区县级博物馆生存现状,与当地经济及财政状况、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区域领导的重视程度、博物馆馆长的素质能力、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的结论。为了促进区县级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馆长需要争取区域领导的支持,让领导关注文化事业发展,并投入财政建设博物馆。而有了区域财政的支持,区县级博物馆博物馆在选址、建筑设计、运营的各个方面会便利许多,能投入更大的精力开展博物馆内部陈列展览设计、藏品保护、社教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区县级博物馆建设时需要突出博物馆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作用,联系学校和社区等机构,积极开展社会教育与服务工作;区县级博物馆在藏品研究、陈列展览设计等方面欠缺专业人才,因此博物馆需要与高校老师联系,从高校引进优秀人才。

黄家周[9](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黄家周[10](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二、革命文物征集工作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革命文物征集工作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政策研究情况
        1.3.2 相关专着研究情况
        1.3.3 相关论文研究情况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革命文物概念界定
        2.1.2 革命旧址概念界定
        2.1.3 革命旧址博物馆定义
        2.1.4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特征
    2.2 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原则
        2.2.1 革命旧址的保护原则
        2.2.2 革命旧址的利用原则
        2.2.3 革命旧址的阐释原则
    2.3 革命类博物馆的功能类型
        2.3.1 展览纪念功能
        2.3.2 保护研究功能
        2.3.3 宣传教育功能
    2.4 革命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情况
        2.4.1 革命类博物馆建设类型
        2.4.2 革命类博物馆发展历程
第三章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分析
    3.1 革命旧址的背景分析
        3.1.1 整体情况分析
        3.1.2 价值研究分析
        3.1.3 相关文件分析
    3.2 革命旧址的展陈现状分析
        3.2.1 原址保护现状分析
        3.2.2 展陈利用情况分析
        3.2.3 文物保护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评估
    3.3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分析
        3.3.1 博物馆的展示陈列过程
        3.3.2 展陈文本策划思路研究
        3.3.3 旧址群的展示总体策划
    3.4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设计
        3.4.1 形式设计者对展陈背景资料的解读工作
        3.4.2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形式设计相关要求
        3.4.3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施工与展陈布置
    3.5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陈列方式
        3.5.1 原状陈列
        3.5.2 辅助陈列
        3.5.3 场景复原
        3.5.4 环境展示
第四章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策略研究
    4.1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背景分析
        4.1.1 旧址群整体情况20
        4.1.2 旧址群历史沿革
        4.1.3 旧址群历史意义
        4.1.4 旧址群价值分析
    4.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现状分析
        4.2.1 旧址现状情况
        4.2.2 展陈现状情况
        4.2.3 整体环境评估
    4.3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策略分析
        4.3.1 琼海革命文物展示的必要性
        4.3.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阐释主题
        4.3.3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理念及策略
    4.4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特点分析
        4.4.1 该革命旧址空间的展陈设计特征
        4.4.2 该革命旧址空间的展品陈列方法
第五章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设计实践
    5.1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结构
        5.1.1 展示功能分区
        5.1.2 展示路线结构
        5.1.3 展陈大纲简述
    5.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设计方案
        5.2.1 王文明故居旧址展陈设计
        5.2.2 中共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展陈设计
        5.2.3 中共琼崖地委宝墩紧急会议旧址展陈设计
        5.2.4 红色娘子军练操场旧址展陈设计
    5.3 其它相关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案例
        5.3.1 新民学会旧址展陈方案
        5.3.2 平江起义旧址展陈方案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略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接受社会捐赠和有偿征集并重的方式开展征集
    (一)社会捐赠
    (二)有偿征集
二、建立一套较为科学严格的文物征集工作流程
    (一)接受社会捐赠的流程
    (二)有偿征集的流程
三、关于今后文物征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全链条征集思维,让文物“活”起来
    (二)内外结合规避廉政风险,为有偿征集保驾护航
    (三)举办专题展览,及时展出征集文物,鼓励社会各界向博物馆捐赠藏品

(5)红色文化视野下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
    第一节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 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 红色文化的价值
    第二节 革命纪念馆的概念与特征
        一 革命纪念馆的概念
        二 革命纪念馆的特征
第二章 红色文化视野下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发展
    第一节 确山竹沟红色文化的形成
        一 确山县概况
        二 竹沟红色文化及其形成背景
    第二节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概况
    第三节 红色文化视野下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发展历程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1965年(1949—1965年)
        二 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
第三章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调查
    第一节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展览
        一 原状陈列展览
        二 基本陈列
        三 专题陈列
        四 临时展览
    第二节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社教活动的现状
        一 观众数量
        二 观众结构
        三 “五个结合”加深观众体验
    第三节 革命纪念馆在红色文化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经费不足
        二 环境风貌遭受破坏
        三 新媒体利用滞后,与观众互动性不强
        四 服务和接待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四章 革命纪念馆发展与红色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文物保护和征集
    第二节 严守红色底线,创立红色文化品牌
        一 严守红色底线,保持历史底色
        二 创立红色文化品牌,发展红色旅游
    第三节 丰富陈展形式,举办临时展览
    第四节 创新讲解形式,因人施讲
        一 提高讲解员素质,丰富讲解形式
        二 因人施讲
    第五节 发挥新媒体优势,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
    第六节 成立博物馆之友,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6)遵义会议纪念馆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效的实践
     (一) 注重研究工作, 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厚重的题材
     (二) 注重宣教工作, 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三) 注重文物征集, 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文物史料
     (四) 搞好免费开放工作, 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优质服务
     (五) 提升展陈水平, 创新展陈方式, 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二、有益的探索
     (一) 建立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
     (二) 积极探索讲解员的星级讲解制度
     (三) 建立了遵义会议纪念馆官方网站
     (四) 按旅游标准化的要求, 严格向标准化看齐

(7)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红色旅游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国际化研究综述
第2章 红色旅游景区发展基础分析
    一、红色旅游的内涵
    二、红色旅游景区的概念
    三、红色旅游发展的关联要素分析
        (一) 中共党史方面
        (二) 时事政治方面
        (三) 公共管理方面
        (四) 旅游管理方面
        (五) 陈展艺术方面
第3章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概况及发展历程
    一、景区概况
    二、景区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一) 建国后至文革
        (二) 文革后至二十世纪末
        (三)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第4章 景区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设计
    一、提高场馆建设水平
    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
    四、深入开展学术研究
    五、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
    六、创新陈列展示内容和形式
    七、拓展社会教育途径和范围
第5章 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策划
    一、新建文物库房
        (一) 建设目的
        (二) 建设设计
    二、新建临时展厅
        (一) 建设目的
        (二) 建设设计
    三、改建游客服务中心
        (一) 改建目的
        (二) 改建设计
    四、改建道路
        (一) 改建目的
        (二) 改建设计
    五、改造绿化
        (一) 改造目的
        (二) 改造设计
    六、改建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
        (一) 改建目的
        (二)改建设计
第6章 红色旅游智慧景区建设项目策划
    一、智慧景区项目的整体建构
    二、智慧景区项目的子系统分析
        (一) 运行控制系统
        (二) 内部管理控制系统
        (三) 游览服务系统
        (四) 信息共享系统
第7章 红色旅游社会教育拓展项目策划
    一、打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的教育模式
        (一) 建设现场教学点
        (二) 设立精品课程
        (三) 组织体验式教学
        (四) 组织情感教学
        (五) 组织激情教学
        (六) 拓展主题红色旅游线路
    二、打造青少年主题宣教的教育模式
        (一) 制定教育规划
        (二) 制定符合青少年需求的社会教育课程
        (三) 设置参与性体验活动教育环节
        (四) 规范礼仪教育活动
        (五) 将红色旅游社会教育资源送进校园
    三、打造红色旅游的宣传教育模式
第8章 景区内部管理水平提升项目策划
    一、提升作风建设水平和能力素质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
    三、给上级宣传、文化和红色旅游管理部门的建议
第9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 红色旅游发展国际化实践开启了新征程
        (二) 红色旅游景区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的关联要素
        (三)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红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四)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设计
        (五)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4个提升项目策划
        (六) 红色旅游发展亟需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一)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红色旅游发展中场馆建设和科研工作
        (二)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红色旅游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三)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的精确旅游数据分析和大数据资料建设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试论区县级博物馆生存现状与发展方向 ——以南京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所涉部分概念的定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区县级博物馆的功能、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区县级博物馆的功能
    第二节 区县级博物馆的历史
    第三节 区县级博物馆的现状
第二章 南京地区区县级博物馆现状调查
    第一节 江宁区博物馆现状调查
    第二节 高淳区博物馆现状调查
    第三节 溧水区博物馆现状调查
    第四节 六合区博物馆与白下区博物馆简述
第三章 区县级博物馆生存现状及发展方向的分析
    第一节 南京地区区县级博物馆生存现状的分析
    第二节 影响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区县级博物馆发展方向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10)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四、革命文物征集工作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2]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D]. 谭思晓.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略感[J]. 桂星星. 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9(02)
  • [4]2017年中国公共史学发展编年[J]. 杨建秋,姜萌.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 2018(00)
  • [5]红色文化视野下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调查[D]. 肖露露. 郑州大学, 2018(01)
  • [6]遵义会议纪念馆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 王志力. 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7(01)
  • [7]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红色旅游发展探析[D]. 张成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8]试论区县级博物馆生存现状与发展方向 ——以南京地区为例[D]. 钱茜.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9]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10]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我对革命文物收藏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