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院校体育招生考试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志清[1](2021)在《江西省体育统考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肖成奇[2](2021)在《湖北高等院校体育舞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文涛[3](2021)在《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工作对国家体育人才选拔、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历程、招生考试改革进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结合当前招生考试改革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国家体育类专业招生考试改革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全文共六部分:第一部分,前言,论文研究缘起及对研究意义的详细阐述。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是对目前学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及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研究评述;同时,对本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又对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历程及其体育专业招考试改革进程进行概述。第三部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相关方法,明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四部分,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梳理,从报考资格及考试项目、考试内容与分数结构、考试组织与管理现状和录取工作等方面,对招考改革的成果和当下招考现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通过电话及走访等形式,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行政管理人员、学校招生工作人员等进行深度访谈,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在推进体育招考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全面落实“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促进体育招考改革不断深化取得成效方面进行深入调研;针对招生院校、计划规模和招生项目之间存在协调发展问题,招生考试制度保障体系、报名考试“一体化”和考试“标准化”建设与完善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六部分,针对改革进程中尚不完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招生规模的提质增容;在大数据快速发展时代,加快推进“智慧化”报考平台建设;推动高校考点加强组织管理和考场、考务等方面“标准化”建设;探索考试育人新机制,全面推进招生考试体系综合治理水平。
郑小凤[4](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杨宇峰[5](2021)在《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体育单招篮球专项考试分析 ——以华东考区三所体育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体育单招考试作为我国选拔优秀体育人才,挖掘具有潜力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体育工作者的有别于普通高考的招生途径。自创办以来,为国家、社会筛选出诸多的优秀体育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出于招生考试的公平、合理、科学化建设目的,此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改进与完善。自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联合决定开始实施专项分区联考模式,社会各界对于此政策褒贬不一,本文立足于此,并通过发放学生及教练员问卷调查(n=240,60)、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体育单招篮球专项考试的测试项目、考核标准以及专项分区联考模式实施的利弊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招生录取人数方面,各位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华东考区3所体育院校240名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学生中,小前锋位置录取人数居于第一名,共78人,占总人数的32.5%;其次为得分后卫,录取人数为49人,占总人数的20.4%;而录取人数最少的位置为中锋,仅有28人,占总人数的11.7%。2.在专项测试项目中,各位置之间成绩存在较大差异。(1)助跑摸高测试部分,司职中锋的考生更具有优势。男子篮球运动员方面,后卫组(3.16米)<前锋组(3.25米)<中锋组(3.34米),各位置之间存在成绩差异,前锋组与中锋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1<0.05),而后卫组分别与前锋组、中锋组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女子篮球运动员方面,后卫组分别与前锋组、中锋组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5)。(2)多种变向上篮测试部分,司职控球后卫的考生占据一定优势。男子篮球运动员方面,后卫组与前锋组之间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13<0.05),中锋组与后卫组、前锋组都存在着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P=0.002<0.01);女子篮球运动员方面,后卫组与中锋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36<0.05)。(3)1分钟投篮测试部分,男子篮球运动员中,司职中锋位置的球员因测试成绩居于末尾,分别与控球后卫、大前锋具有显着性差异(P=0.3,0.035<0.05);女子篮球运动员中,成绩均值方面,后卫组(11)>前锋组(10)>中锋组(9);而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得出结果,后卫组与中锋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33<0.05),这说明男、女篮球运动员中,司职中锋位置的考生在投篮测试中仍处于不利地位。(4)实战比赛部分,在时间设定方面,34%的考生与40%的普通高中、业余体校教练员认为实战比赛的时长设定并不太充足;组队形式方面,50.4%的学生认为随机组队的形式可能会出现场上5个球员技术风格相似,表现为队员之间进攻无法流畅衔接,甚至出现位置冲突的情况;评分标准界定过于模糊,无细化指标进行界定评价。3.在专项分区联考模式实施的过程中,规范了考试过程,增加了考试的透明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了一些漏洞。在此模式的操作过程中,教练员与考生之间缺乏相互了解,“供需断层”的矛盾尤为突出,不利于自身高校篮球队的建设与可持续性发展;单个专项安排地点相对固定,理论上仍存在操作不规范的可能性。针对以上结论,主要提出以下建议:考生信息报名细节化,将身高、体重等先天条件以及场上位置等方面信息进行列举,帮助报考院校的教练员与考评官更加全面了解考生特点;丰富运动训练专业体育单招篮球专项考试的测试项目内容,将统一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可考虑根据场上各位置球员的技术特点与运动习惯进行专项技术评测;教练员作为一支球队的领导者,应参与到专项考试过程当中,不参与评价打分,旨在建立报考院校教练员与考生之间的信息桥梁,促进高校篮球运动队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单个专项考试地点应3年至5年内在该考区其他院校进行轮换,降低长时间固定地点的专项安排可能带来“人为操作”的可能性。
冯书丹[6](2021)在《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是高考的重要部分,高考的不断改革助推了体育专业考试在选拔专业体育人才的方式方法上稳健发展,继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建国初至今,体育考试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内容和切实性均是国际国内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国家以云南为体育试点改革,更是标志着体育考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推进体育向更契合国家教育的紧密、健康、多元发展已是蓄势待发、刻不容缓。基于此,从研究回顾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发展历程,以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为切入点,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的考试概况、考试安排情况、考试项目评分标准、考试规则构成、考试方式和组织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得出:贵州省体育特长生选拔考试趋于多元,涵括术科测试内容在内的考试方式适合当下部分领域体育专业人才的选拔,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还一直沿用传统的招生模式和评分方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考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但只对四项素质进行测试,对全面考察考生的专业能力存局限性;考试组织管理工作方面较完善与规范,但多种间接因素仍对考生成绩有明显差异性影响;体育术科招生最低投档分数门槛不高,有效促进了升学率的提升,但对社会体育人才长足发展埋下隐患等。针对以上问题,为促进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长足健康发展提出相应建议:一是从考试内容改革入手,增设四项素质测试项目及抽考法;二是从长远发展角度入手,以“一般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水平”考核模式结合;三是从考试场地入手,压缩整体考试时长、引入室内考点;四是从考试规范入手,增加考试监督设备(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封闭检录区);五是从考试装备入手,划定合理考试装备使用;六是从录取方式改革入手,针对性提升术科录取分数及比重;七是从考前辅导入手,强化教练训练技能;八是从优化视角入手,多方合力并举优化引导考生;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考试,为达至更切合贵州体育专业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建言。
程雅坤[7](2020)在《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从总体上扩大了各地区各阶层生源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入学公平问题成为学术界、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本研究获取了南京某省属重点高校2014-2018年五年间本科招生26169个完整生源的数据,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生源情况着手,先进行高校本科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梳理了一般招生政策及高考加分、补偿政策的演变及政策诉求,对照分析南京某高校2014-2018年五年间生源整体情况,并重点关注国防生、高水平运动员、中外合作办学、综合评价录取、保送生、贫困与特殊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等特殊招生类型的生源情况,分析这些加分、补偿政策的实际效果及问题,进而从生源地地域、城乡、性别、高中校际和家庭因素等方面反应和探究高校生源差异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数据分析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国家不断改革各种加分、补偿政策试图达到教育公平,也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但这些加分、补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对生源造成了一些不公,比如地域省际差异、城市乡村区隔、专业性别隔离、超级中学问题、家庭资本参与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最后针对高校本科生源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需求和弱势生源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补偿的诉求,为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进而达到教育公平提出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求推进社会公平。
杨薇[8](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陈宇[9](2020)在《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间的学生流动已然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质量衡量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化的大潮中日新月异,其中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历经七十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成为中国敞开国门,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及其演进进行系统考察,并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为研究背景,从各个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内容入手,以来华留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结合广泛的统计和调研,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及特点,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期达到以史鉴今、以外鉴内的目的。论文首先按照历史分期,概述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伴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深刻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初步创立、开放探索、调整规范和提升完善等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并突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和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的政策演进的研究。在总结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全球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等因素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演进历程中的特征进行提炼,系统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制定和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招生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留学资费由援助向收费转变,招生模式由计划向开放转变;管理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管理手段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为使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适应国际化实际发展要求论述得更加充分,论文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地缘、语言、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等各项因素,选择并集中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及政策特点,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和影响因素,以及演进特点的分析,总结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助力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总体政策高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社会服务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完善社会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政策和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等。最后,论文就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启示和对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期待。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高等院校体育招生考试改革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院校体育招生考试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2 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对体育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招生考试改革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评述 |
2.2 概念界定及相关概述 |
2.2.1 概念界定 |
2.2.2 相关概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对比研究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历史研究法 |
3.3 研究思路 |
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基本现状分析 |
4.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院校及项目现状分析 |
4.1.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院校现状分析 |
4.1.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项目现状分析 |
4.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报名现状分析 |
4.2.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报名条件现状分析 |
4.2.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报名系统现状分析 |
4.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组考工作现状分析 |
4.3.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务工作现状分析 |
4.3.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试内容与评分标准现状分析 |
4.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投档录取现状分析 |
4.4.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投档志愿现状分析 |
4.4.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录取现状分析 |
5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 |
5.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的成效 |
5.1.1 全面推进体育招考现代化进程 |
5.1.2 全面落实招生考试“三公”原则 |
5.1.3 全面持续深化招生考试改革 |
5.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面临的问题 |
5.2.1 招生院校、计划规模、招生项目协调发展问题 |
5.2.2 生源素质不均衡与生源结构社会化现象问题 |
5.2.3 报名考试“一体化”建设与完善问题 |
5.2.4 考试“标准化”建设与完善问题 |
6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的建议 |
6.1 实现生源与院校规模的提质增容 |
6.2 加快完善报考平台建设 |
6.3 大力推动考试“标准化”建设 |
6.4 建立健全考试保障机制 |
6.5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对录取原则的思考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处相关负责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2:各省招生考试机构相关部门负责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3:组考院校相关负责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4:部分招生院校相关负责人员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体育单招篮球专项考试分析 ——以华东考区三所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
2.2 运动训练专业 |
2.3 体育单招考试制度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国内研究现状 |
3.1.1 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综述 |
3.1.2 我国运训单招考试制度的发展演变 |
3.1.3 我国运训单招考试制度的招生政策法规 |
3.1.4 我国运训单招考试篮球专项测试的考试形式 |
3.1.5 我国运训单招考试篮球专项测试的项目设置 |
3.1.6 我国运训单招考试篮球专项测试的评分标准 |
3.1.7 小结 |
3.2 国外研究现状 |
3.2.1 国外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选拔制度 |
3.2.2 国外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选拔标准 |
3.2.3 小结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专家访谈法 |
4.2.3 问卷调查法 |
4.2.4 数理统计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2018-2020 年华东考区三所体育院校本科运训专业篮球专项学生录取情况 |
5.1.1 录取人数统计 |
5.1.2 运动等级及从训年限统计 |
5.1.3 场上位置统计 |
5.2 运训单招篮球专项考试的项目设置及各位置球员成绩分析 |
5.2.1 各位置篮球运动员在助跑摸高测试部分的成绩分析 |
5.2.2 各位置球员在多种变向上篮测试部分的成绩分析 |
5.2.3 各位置球员在1 分钟投篮测试部分的成绩分析 |
5.2.4 实战比赛项目设置分析 |
5.2.5 综合成绩分析 |
5.2.6 针对性专项测试的需求度调查分析 |
5.3 分区联考模式实行的利与弊 |
5.3.1 实行分区联考模式的优势 |
5.3.2 改革后仍存在的缺陷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各位置招生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
6.1.2 各位置之间测试成绩存在差异 |
6.1.3 分区联考模式利弊明显 |
6.2 建议 |
6.2.1 考生报名信息更为细节 |
6.2.2 考试项目更为多元具体 |
6.2.3 分区联考形式更为联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招生考试评分方法的研究 |
2.2 体育招生考试模式的研究 |
2.3 体育招生考试项目的研究 |
2.4 体育招生录取方法的研究 |
2.5 其它省份体育专业考试办法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分析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现状分析 |
4.1.1 考试概况 |
4.1.2 2016 年至2020 年考试安排情况统计分析 |
4.1.3 考试项目评分标准情况 |
4.1.4 考试规则构成分析 |
4.1.5 考试项目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分析 |
4.1.6 考试中组织管理与录取分数线分析 |
4.2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存在问题的思考 |
4.2.1 考试项目设置方面 |
4.2.2 考试组织管理方面 |
4.2.3 考试优化视角反思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优化现有考试项目 |
5.2.2 增设考试内容 |
5.2.3 制定针对性录取原则 |
5.2.4 优化场地布局及监考设施 |
5.2.5 优化考试装备 |
5.2.6 强化教练训练技能 |
5.2.7 从多方优化学生考试视角 |
6 创新与研究不足 |
6.1 创新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考生调查问卷 |
附录 2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考生带队教练调查问卷 |
附录 3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4 |
致谢 |
(7)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相关理论阐述及研究设计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教育公平 |
2.1.2 本科招生 |
2.1.3 高校生源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2.2.1 胡森和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
2.2.2 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 |
2.2.3 社会分层理论 |
2.3 研究设计 |
2.3.1 数据分析 |
2.3.2 访谈调查 |
第三章 本科招生政策及南京某高校生源整体现状分析 |
3.1 高校本科招生政策 |
3.1.1 2014-2019年高校本科招生政策演变 |
3.1.2 普通类生源招生政策 |
3.1.3 特殊类型生源招生政策 |
3.1.4 艺术类 |
3.2 高考加分政策演变 |
3.3 南京某高校本科生源整体情况分析 |
3.2.1 文理科录取情况 |
3.2.2 生源性别比例情况 |
3.2.3 生源录取批次 |
3.2.4 生源录取学院、专业概况 |
3.2.5 从贝尔英才学院看本科精英教育改革 |
第四章 南京某高校特殊类型本科招生生源状况 |
4.1 国防生 |
4.1.1 国防生政策及生源状况 |
4.1.2 国防生分数变化 |
4.1.3 选择报考国防生的因素 |
4.2 高水平运动员 |
4.2.1 高水平运动员政策及生源状况 |
4.2.2 江苏省高水平运动员生源成绩情况 |
4.2.3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变化及影响 |
4.3 中外合作办学 |
4.3.1 中外合作办学及生源情况 |
4.3.2 中外合作办学分数线及正常批次分数线对比情况 |
4.4 综合评价录取与保送生 |
4.4.1 综合评价录取与保送生政策及生源状况 |
4.4.2 综合评价录取政策变化 |
4.4.3 保送生政策变化 |
4.5 贫困与特殊地区本科招生生源状况 |
4.5.1 贫困专项计划 |
4.5.2 定向 |
4.5.3 预科 |
4.5.4 内地班 |
第五章 南京某高校本科招生生源差异状况分析 |
5.1 生源地地域差异 |
5.1.1 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省际差异 |
5.1.2 南京某高校招生省份差异问题 |
5.1.3 西部协作补偿计划应运而生 |
5.2 城乡差异 |
5.2.1 全国及江苏城乡人口情况 |
5.2.2 南京某高校城乡比例失衡 |
5.3 性别差异 |
5.3.1 全国高校、社会女性人数情况 |
5.3.3 南京某高校性别差异状况 |
5.3.4 性别差异的问题 |
5.4 生源高中校际差异 |
5.4.1 保送生毕业中学及学费情况 |
5.4.2 自主招生生源南京毕业高中情况 |
5.4.3 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及校长实名推荐名额 |
5.4.4 保送生制度与超级中学公平问题 |
5.5 家庭因素差异 |
5.5.1 中外合作办学学费等级差异情况 |
5.5.2 保送生家庭房价情况 |
5.5.3 家庭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公平 |
5.6 生源其他问题 |
5.6.1 整体科类问题 |
5.6.2 整体专业问题 |
5.6.3 整体志愿率问题 |
第六章 缩小生源差异、促进入学机会均等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方面 |
6.1.1 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 |
6.1.2 借力“双一流”推进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
6.1.3 对贫困和农村地区学生精准扶“弱” |
6.1.4 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
6.2 学校方面 |
6.2.1 高校合理调整、编制省际招生计划 |
6.2.2 高校建立招生计划听证制度 |
6.2.3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特色办学 |
6.3 社会方面 |
6.3.1 全社会参与宣传教育补偿观念 |
6.3.2 缩小阶层差距、保障教育均衡发展 |
6.3.3 优化家庭文化资本的投入,树立教育性别平等观念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
四、文献综述 |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一)世界体系理论 |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9)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国际学生流动日益频繁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
二、研究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的研究 |
(四)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关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留学和留学生 |
(二)来华留学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五、研究的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初创阶段(1950-1977年) |
(一)初启交换留学生计划 |
(二)初探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政策体系 |
(三)初建来华留学生教学和实习管理政策 |
(四)初次召开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
(五)中断和积极恢复 |
二、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2年) |
(一)两次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实现继往开来 |
(二)加强经费管理,增加教育投入 |
(三)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生源层次 |
(四)注重语言培训,实现汉语言推广 |
(五)打造综合管理,开启自费留学 |
三、调整规范阶段(1993-2009年)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走上依法办学道路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步入信息化建设 |
(三)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 |
四、提升完善阶段(2010—2019年) |
(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
(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招生方式政策的演进 |
(一)以协定方式接受来华留学生政策 |
(二)开放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政策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资费政策转变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高度集中的招生管理政策 |
(二)招生管理政策向宏观管理过渡 |
三、来华留学生招生类别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类别的明确 |
(二)来华留学生类别的细化 |
(三)招生专业政策的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启动出台 |
(二)教学管理政策的规范完善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初步建立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调整补充 |
(三)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科学前瞻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日常管理政策的初步探索 |
(二)日常管理政策的稳步调整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顺势规范 |
(四)日常管理政策的应势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
(二)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方向 |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前提 |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
三、文化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
(一)文化交流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阐释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中的基本特点 |
(一)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 |
(二)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 |
(三)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
(二)留学资费——“从援助到收费”的转变 |
(三)招生模式——“由计划到开放”的转变 |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 |
(二)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 |
(三)管理手段——管理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借鉴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英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概况 |
(二)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四、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日本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评析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取得的显着成就 |
(一)助力国家外交战略 |
(二)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 |
(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 |
(四)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总体高度有待提升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有待完善 |
(三)教育结构政策有待调整 |
(四)质量保障政策有待统一 |
(五)社会服务政策有待补充 |
(六)就业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建议 |
(一)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 |
(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
(三)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 |
(四)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五)完善社会服务政策 |
(六)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高等院校体育招生考试改革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体育统考制度变迁研究[D]. 朱志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湖北高等院校体育舞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研究[D]. 肖成奇.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3]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研究[D]. 杨文涛. 吉林体育学院, 2021
- [4]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体育单招篮球专项考试分析 ——以华东考区三所体育院校为例[D]. 杨宇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6]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调查研究[D]. 冯书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7]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D]. 程雅坤.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9]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 陈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