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思想品德课明理十法(论文文献综述)
郝秋梅[1](1991)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明理十法》文中研究说明 “明理”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环节。“理”是教材的思想内容,即要向学生宣传的“观点”和“道理”。“明”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对教师讲授的观点和道理,收到“明了、懂得、理解” 的效果。教师运用巧妙的、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事实事例,论证一个个观点、道理,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逐渐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悟”出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点、道德知识。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王震亚[2](2000)在《小学思品课导行十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明理引导法。明理是导行的基础,导行是明理的归宿。要想导行有效,明理至关重要。因此,要先让学生明确道理,知道应该怎样做,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正确行动。如在讲《爱惜粮食》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一滴滴汗水、一份份辛劳换来的,从而明确爱惜粮食的意义。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围绕“怎样做才
鲍明发[3](2002)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与导语设计十法》文中研究说明
罗玉明[4](2003)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尊孔读经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尊孔读经是绵延了中国近二千年的传统,它不仅是学子们追逐科举名利场所奉的圭臬,必修的功课,而且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用来范围人心、重新整合社会力量、以建立起对全国合法化统治的工具,在中国政治、思想、学术、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术界对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的尊孔读经作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发生在三十年代湖南的尊孔读经却尚未论及。本文在充分利用湖南省档案馆和有关县市档案馆馆藏资料以及湖南省图书馆藏资料、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十年代湖南的尊孔读经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1928到1937年湖南尊孔祀孔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尊孔祀孔与读经的关系。湖南的尊孔祀孔活动在1934年以前主要以民间祭祀为主,何键支持并积极参与民间祀孔活动,并力图将其控制在自己手里;1934年以后,由于南京政府公开倡导尊孔,在曲阜和南京分别举行大规模的祀孔典礼和孔子诞辰纪念大会,从而推动了湖南尊孔祀孔活动高潮的出现;湖南尊孔祀孔活动的开展,使湖南笼罩着浓厚的保守气氛,以何键为代表的湖南守旧人士不以尊孔祀孔为已足,进而公开提倡读经,于是,各种读经主张“应运而生”。第二章阐述何键倡导读经的目的、基本主张、推行读经的主要措施,分析了其倡导读经的思想渊源和推行读经的社会基础。认为何键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后,始终处于一种合法性危机之中,他倡导读经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读经,将人们的思想纳入儒家思想的范围,重新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其统治湖南的合法性基础,在分析此问题时,引入了夸克的政治合法性理论和哈贝马斯的合法性危机理论。何键主张读经要从小学开始,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试图将读经推向全省。何键的主张读经,一方面来自于湖湘文化中卫道与保守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另一方面来自蒋介石,蒋介石在三十年代大力鼓吹读经并在庐山公开讲经,为何键在湖南倡导和推行读经提供了依据;同时,何键的读经主张还受到段正元师徒和湖南绅士的影响,湖南绅士不仅为何键读经摇旗呐喊,而且成为何键推行读经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们构成了何键在湖南推行读经的社会基础。第三章阐述了船山学社、湖南国学馆、孔道学校开展读经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其读经失败的主要表现。船山学社、湖南国学馆、孔道学校是何键推行读经的主要阵地,它们办刊物、招习经生、举行春秋季课征文、以经义命题考试,开展了一系列读经活动。但是到1935年下半年,由于生员枯竭、刊物因稿件“奇窘”纷纷停刊、学生抗日救亡热情高涨而对读经失去兴趣,“三家”的读经活动先后失败。何键乃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提出读经提案,但此提案一经提出就遭到胡适等人的批判;同时,由于抗战爆发,何键调离湖南,湖南的读经宣告结束。<WP=5>第四章主要阐述何键的读经与湖南教育现实的矛盾。首先分析了湖湘文化中的经世和变易思想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变革对尊孔读经影响。认为十九世纪末,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经世思想和倡导今文经学中的变易思想在湖南兴起,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变革,到民国时期,无论是在教育思想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抑或是在师资结构上,都已向现代教育发生嬗变,这就为何键重提学校读经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次,以湖南大学和湖南第一师范为例,说明了湖南高校并没有响应何键的读经号召而开展读经活动,相反,何键等人的读经主张遭到了第一师范大部分老师的猛烈批判。再次,分析了读经未能在中小学开展起来的原因,一是由于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和语文教师不赞同读经,学生对读经也不感兴趣;二是受制于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和知识结构,在分析此问题时,采用计量史学方法,根据大量档案史料,对教育发达的长沙和较为落后的沅陵师资情况作了对比分析;三是现代教育思想深入人心,贯彻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从而有效地抵制了读经在中小学的推行。最后,分析了湖南改造私塾对读经的制约作用。到三十年代私塾仍然存在读经现象,为促使其向现代教育转化,湖南教育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私塾改造,将读经逐出了私塾的讲坛,从而使何键的读经失去了一块重要阵地。第五章论述在读经问题上,何键与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教育界、湖南地方军队和湖南各界人民的矛盾冲突。何键为争夺党权和教育大权,与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党政不和,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不能协调一致。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不仅不支持何键的读经主张,反而放任下级党部予以攻击,抑制了读经在各县的推行。何键要求学校读经,并强迫省教育厅执行,这不仅与以朱经农为首省教育厅工作人员的教育思想和知识结构发生矛盾,而且与贯彻国民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发生矛盾冲突。省教育厅一方面对何键的读经阳奉阴违,另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民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对全省学校大力整顿,严厉取缔学校的读经现象,从而扼制了读经在全省中小学的开展。军队是何键统治湖南的支柱,但是何键的读经一方面受制于湖南地方军队官兵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在军事剿共与读经御共问题上发生矛盾,同时,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如刘建绪等对何键鼓吹的读经说教又不相信,从而导致读经在军队中未能开展起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鞍山市课题组,吴雅芳,崔素云[5](1994)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国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模式的转型,必然带来新旧道德观念的交替,在这种道德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了道德堕落的现象。腐败风气,见利忘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惨痛的现实,就出现在有着悠久伦理国度的中国,不能不令人发聩。同时,社会上潜流着一股以反传统美德为时髦的历史民族虚无主义
王建峰[6](2010)在《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文中研究指明文本解读是语文文本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文本解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和学理阐释等方法,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发现了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是:梳理1949年以来语文文本解读的基本状况,归纳出建国后语文文本解读的三种形态,分析出三种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出现的偏差,总结出三种形态共同的教育影响是学生自我的扭曲。通过对古今中外语文文本解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发现凸显学生自我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从而为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提供历史和比较的佐证。然后通过对内部机理的分析,确证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最后从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学生的自我教育。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从研究缘起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问题与基本假设、概念约定、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等方面来介绍论文的基本情况。第二章,疏离自我:1949年后语文文本解读的实然状况。本章主要对语文文本解读进行历史研究。通过对建国以来实然语文文本解读的状况进行历史的梳理,将其归纳为建国初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新时期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和新世纪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三种形态,并对每种形态的解读从目的、内容、方法和解读影响这几个维度展开分析阐述。建国初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在解读目的上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旨归,在解读内容上以挖掘主题思想为中心,在解读方法上以社会学、文章学文本解读法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这种解读将学生塑造为一种丧失了自我个性的“社会人”;新时期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在解读目的上以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为指向,在解读内容上以解析文本形式为中心,在解读方法上以文章学、语义学文本解读法和师导生练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种解读将学生训练为一种自我异化的“工具人”;新世纪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虽然在解读目的上指向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但由于在解读内容上主要以让学生过度阐发文本人文内涵为中心,在解读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文本解读法和学生讨论发言为主的教学法,实际上却让学生成为一种自我平庸化的“浮躁人”。总之,建国以来的语文文本解读都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学生自我的健全发展。尽管这三种形态的解读特征各异,给学生的自我发展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但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将学生自我与文本的深层意蕴疏离开来,这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学生自我扭曲的共同原因。第三章,凸显自我:古今中外语文文本解读的必然镜鉴。本章主要对古今中外的语文文本解读理论与实践展开比较研究。尽管我国古代的语文文本解读在某些方面有着尊经、信师、本义等特点,但大量丰富的着述资料表明它同时也有着重视学生自我的主体性能动参与的优良传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非常强调学生在解读过程中的“自得”与“内悟”。主要体现在以下读书理论和方法中:庄子、王弼的“得意忘言”解读法;孟子的“深造自得”与“以意逆志”解读法;朱熹的“唤醒体验—浃洽兴起”解读法。另外,以“悟”为核心的禅宗拈花指月式的解读方式,宋代的读书“心解”传统和我国古代读书和教学最常用的诵读法等也都是很好的体现。我国近代的语文文本解读主要在“五四”时期凸显了学生自我,胡适、叶圣陶、孟宪承、朱经农、王森然等人的相关着述,以及当时的几个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了让学生自己自由解读、重视学生自我在解读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而三、四十年代叶圣陶、许寿裳、傅彬然等人则指出了如何让学生自我参与到文本解读之中。无独有偶,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母语文本解读也都凸显了学生自我。其中,美国的母语文本解读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自我发展;日本的母语文本解读则特别重视学生自我在其中的自主与独立;而英、法、德等国家的母语文本解读则大都强调了学生自我的能动参与和自我思考。古今中外大量的语文文本解读理论和实践表明,凸显学生自我是语文文本解读实现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第四章,教育自我:哲学解释学视角下语文文本解读的本然机理。本章主要立足于哲学解释学对语文文本解读展开原理研究。语文文本解读之所以凸显学生自我,是因为它要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必须遵循文本解读的内在规律依靠学生自我的自主能动的参与。哲学解释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现象的比较成熟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学理的依据和支撑。从这一理论视角去审视语文文本解读活动,我们发现本然的语文文本解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让学生在其中教育自我的过程:体验与反思让学生在语文文本解读中反观自我、认识自我;视域融合与解释循环让学生在语文文本解读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理解的应用让学生在语文文本解读中造就自我、实现自我。可以说,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语文文本解读具有一种自我教育的性格。第五章,自我教育:语文文本解读的应然追求。本章主要对语文文本解读展开应用研究。虽然哲学解释学意义上的语文文本解读具有一种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性格,但由于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兴趣等“前理解”的限制,这种自我教育在实然语文文本解读中并不会自然发生,它需要教师在遵循上述规律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合理恰当的引导。为此,本论文提出语文文本解读教学应该采取如下做法:在解读目的上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指向;在解读内容上以学生自主建构文本意义为中心;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在解读教学方法上以对话为基本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对话中,教师可作出如下努力:精心设问“激疑”,引发学生在解读中的体验与反思;激活学生“前见”,促进学生与文本间深度视域融合的发生;引导学生在解读中不断地返回自身,实现理解的应用。
董国权[7](2015)在《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文中指出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标实施下,时代又赋予了特殊的意义。重点从新时期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学习习惯培养和渗透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来谈论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单侠[8](2012)在《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 ——以革新派僧伽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表明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实体,具有庞大的僧团、众多的寺院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进入近代以后,佛教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其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为了挽救佛教于危亡,佛教界一批颇有远见的僧伽针对佛教自身积弊提出了一些革新措施并由此形成了一股以教理、教制、教产革新为中心,涉及佛教方方面面的革新思潮。民国时期的佛教革新作为近代佛教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发挥过应有的作用,它所做的一切,包括思想上的创新,对我们建设当代佛教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目前还没有人对该课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致使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完善。鉴于此,本文从僧伽对自身积弊的反思入手,对民国时期(1919—1949)的佛教革新进行系统研究,欲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阐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创新点,交代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章,主要阐述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的背景。首先分析佛教自身存在的积弊,指出了僧伽素质的低下及子孙寺庙大量存在所导致的丛林没落、戒律废弛的状况等,是佛教革新的根本原因。其次,分析佛教所受到的外界的冲击如: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知识界对佛教的发难,社会一般民众对佛教无情的批判甚至破坏,庙产兴学运动对传统佛教的致命冲击,指出社会各界对佛教的冲击是佛教革新的催化剂。再次,分析僧众自身的觉醒,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不再一味的逃避,而是开始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以振兴佛教为己任,对佛教界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进行无情的批判,并提出种种革新方案,这是佛教革新的重要条件。第二章,主要研究教制革新。教制革新是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弊端所做的调整。具体地说,教制革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僧伽改造;革新僧教育;加强佛教组织建设;建立和合僧团。其中,僧伽改造和革新僧教育及加强佛教组织建设主要是有感于传统佛教丛林制度存在的弊病而做出的调整,而建立和合僧团则是革新要实现的目标。佛教要实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目标,首先必须实现自身的转型,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制革新在整个革新实践中,具有基础和首要的地位。第三章,主要研究教产革新。首先分析社会各界对教产的征用、强占及佛教界自身肆无忌惮的挥霍。进而指出内外夹击的教产风波加重了僧伽的危机意识,他们开始从治标(强调庙产为佛教界所公有,外界不应也无权觊觎;驳斥各种传言;呼吁政府对庙产实质性的保护)和治本(统制庙产;将庙产积极用于项佛教事业;兴办慈善事业;兴办教育提高僧伽整体素质以更好的管理庙产)两个层面来整理教产。其标本兼治的举措既可保证庙产的合理利用,又可为佛教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是解决庙产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以后庙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四章,主要研究教理革新。首先分析教理研究废弛的状况,阐述了太虚大师对教理的新阐发及其人间佛教理论的提出,并逐渐被佛教各界及社会人士接受而成为一股新思潮;接着阐述了佛教界为了消解社会各界对佛教的误解而把教理向社会宣扬,如:佛教期刊的创办、演讲的举办及电台的运用,实现了讲经内容的现代化;不仅如此,佛教界也非常注重切身参加社会活动,甚至派僧团出国留学以加强国际交流等。第五章,主要研究僧伽要求参政的情况。尽管佛教界进行了教制、教产、教理革新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佛教界认为佛教的发扬光大及佛教自身积弊的消解必须有政治力量的介入,因而呼吁僧伽参政。但具体应以何种形式参政在佛教界内部存在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一派反对僧伽组党,要求“议政而不干治”;另一派则坚决主张僧伽组党。僧伽“议政而不干治”的主张,后被共和国所接受,并以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第六章,主要是对民国时期(1919—1949)佛教革新进行评述。认为佛教革新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主要是由于僧伽1内部的不团结,以及没有坚持以全体僧伽为主体而导致的。而革新给我们的启示是,佛教革新不但应坚持以全体寺僧为主体,而且还要契理契机,即不但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而且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佛教诸多优秀的历史传统。总之,作为研究近代中国国家、宗教与社会关系的切入点,民国佛教革新的复杂面相并非单一典范所能准确概括,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法律、教育、宗教等各方面,牵涉到社会各界,本论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缺憾,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栾传大[9](2000)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于海鹰[10](2008)在《查慎行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查慎行与施闰章、宋琬、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并称清初六大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代表了当时宋诗派的最高成就,成为宋诗派的典范,对清代诗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有关查慎行诗歌的研究却较为薄弱,目前学术界对查慎行诗歌的研究大多限于某一方面,从整体上全面分析研究查慎行诗歌的学术成果较少,这与查慎行本身应具有的诗坛地位很不相称。本文以查慎行诗歌为研究对象,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从查慎行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清诗史中的地位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查慎行的生平。他的生平介绍是以他的诗歌为基础展开的。查慎行把他一生的主要经历都系之于诗,再现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他诗歌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我们考察查慎行的生平除了以他的诗歌为基础外,还参之以史传、年谱、诗话等其他材料,对他一生遭遇的重大事件的起因背景等进行了探讨,这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查慎行。根据查慎行诗歌所反映的他的主要经历,我们把他三十岁以后的人生分为六个大的阶段,这六个阶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万里远赴杨雍建幕、因《长生殿》事件被革太学生籍、功名坎坷奔走衣食、十年仕宦生涯、归田家居、因查嗣庭案赴诏狱。查慎行三十岁以前未曾离开乡关,康熙十七年他的父亲去世,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在康熙十八年远赴贵州巡抚杨雍建幕,当时西南三藩之乱尚未完全平定,三年戎旅生涯,查慎行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康熙二十一年秋查慎行回到家乡,因为经济困难,于康熙二十二年又赴江西查培继幕,得到查培继资助后于康熙二十三年到京师入国子监,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六年乡试均下第,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他参加了观演《长生殿传奇》的聚会,此时距孝懿佟皇后去世不足百日,因此被人告发,这就是着名的《长生殿》事件,查慎行受牵连被革太学生籍,只好离开京师。从康熙二十九年直至康熙四十一年,查慎行追求功名之路并不顺畅,其间他三次参加会试均落榜,为了维持生计,四处入幕,心情消沉。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否极泰来,他被召入南书房,查慎行受到康熙帝恩宠,异数之事有三:一是康熙四十二年中进士,入选庶吉士,免除教习;二是康熙四十三年即授编修,而由庶吉士授编修通常情况下需三年;三是康熙四十五年秋未满六年就获准回乡葬亲。查慎行十年官宦生涯中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得宠期,受皇帝赏识,入直南书房。后期是失宠期,受到皇帝冷落,入武英书局编纂《佩文韵府》。受到冷落排挤的查慎行渐渐看清了官场的真面目,也更加感到了自己的不适应,于是决定急流勇退,离开官场。康熙五十二年查慎行回到了家乡,开始了家居生活,享受田园之乐。在这期间他因经济状况不佳,三次游幕,分别为康熙五十四年入福建巡抚满保幕、康熙五十六年入广东巡抚法海幕、康熙五十八年入江西巡抚白潢幕。总体而言,他的归田生活还是比较平静的,但雍正四年查嗣庭案发,打破了这种平静,查慎行以家长失教罪,带领全家人同赴诏狱,查嗣庭案的起因实际上可远溯到康熙后期的继嗣之争,登上皇位的皇四子胤禛不仅对自己的手足兄弟进行了残酷的清算,对曾经依附于自己政敌的大臣们也毫不手软,查家因为在政治斗争中不属于雍正一派而罹此大祸,查嗣庭被开棺戮尸,查慎行虽被放还,但家庭遭此巨大变故,老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不久即郁郁而终。第二章我们主要考察了查慎行诗歌的诗史性特点。查慎行诗歌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从政治军事的记录、社会经济的呈现、文人生活的展示、风土人情的描绘等四方面探讨了查慎行诗歌的诗史性内容。查慎行诗歌记录的政治事件包括当时最高统治者康熙帝和雍正帝的活动,本文以康熙帝的活动为例来说明,查慎行诗歌记录了康熙帝的六次南巡、避暑山庄狩猎、千叟宴等等。除了最高统治者的活动外,查慎行诗歌还对当时的官吏任用、政治环境、郡县设置等方面有所涉及,也揭露和鞭挞了吏治腐败。军事方面查慎行诗歌记录了平定三藩之乱、噶尔丹叛乱等重大军事斗争,同时也对诸如设立金州水师营等军事方面的事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除了政治军事的记录之外,查慎行很多诗篇给我们呈现了广阔的经济社会画面,经过连年战争后各地的凋瑟局面、清政府的苛捐杂税、河道治理情况,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们商品意识的觉醒、海外贸易的发展、难忘故国的民众、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等很多方面在查慎行诗歌中都有所体现。查慎行的诗歌全方位地展示了当时的文人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文化政策、文人的交往方式、当时的书画艺术以及学派传承等文化信息。各地迥异的地理风貌、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在查慎行笔下摇曳生姿,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画卷。正因为查慎行的诗歌具有诗史性,所以它能够补史之阙,也能够订史之误。第三章主要考察了查慎行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二章我们着眼于查慎行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认识意义,本章我们则着眼于诗歌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从讲创新、工白描、善议论、重考证及诗歌常用词语等方面来分析阐述查慎行诗歌的艺术特色,查慎行提出的创新除了专注前人未曾吟咏过的、古人吟咏较少的领域外,最主要的还是要熟处求生、求新,我们以查慎行诗歌中有关赵北口的诗篇和有关西阡看梅的多首诗歌为例来说明他是如何实现熟处求生的。查慎行主张写诗少用典故,多用白描,他推崇的白描手法要求摈弃绮辞丽句,去藻饰,追求平淡自然的风格。体现查慎行白描艺术特色的诗歌主要集中在山水、亲友等题材的作品中,这些诗歌虽然未用典故,但借助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段及蕴藏其间的真情至性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查慎行的说理诗既有对自然物理的阐发,又有人情世故等义理的揭示,并且做到了融合物理与义理并进而产生理趣。查慎行诗歌以议论为诗,还表现在他的那些咏史怀古诗上。这些诗议论之高首先在于识力超迈,能道他人所未曾道,所不敢道者,体现了才、胆、识、力四者的完美结合。查慎行咏史怀古诗中的议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得一唱三叹之旨,绵里藏针,含而不露。查慎行的这些诗歌触物成理、即景成趣,显微阐幽,独出己意而读来又给人以行云流水之美感。查慎行的考证诗大多诗题较长,有时兼有序和小注,属于典型的学人诗。本文从“我爱”的使用、“梦”字的使用及重字的使用三方面分析了查慎行诗歌的常用词语。从诗歌的整体风格而言,查慎行的诗歌属于宋诗派,其艺术成就可归之为得宋诗之长而不染其弊。第四章我们考察了查慎行在清诗史的地位。从其诗坛盟主地位的形成、对清中叶和晚清诗坛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研究。查慎行初登诗坛不落小家,在追随王士祯、朱彝尊的过程中,又能做到迥异于朱王,形成自己鲜明的宋诗派特色,并在通籍后主盟诗坛二十多年。查慎行诗歌对清中叶乾嘉时期的格调派、性灵派和肌理派都产生了影响。查慎行对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的影响主要是在思想品德上,同时沈德潜重诗法等诗歌主张也受到查慎行的启发。查慎行工白描、重性情等诗歌创作实践和主张对袁枚的性灵派以直接的影响,查慎行不信神佛、不尚行家言、尊重妇女等思想也影响了袁枚的思想。与袁枚同时并称江右三大家的赵翼和蒋士铨也都受到了查慎行很大的影响。赵翼对查慎行推崇备至,他在《瓯北诗话》中把查慎行列为古今十大诗人之一,在清朝只有吴伟业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蒋士铨主张诗歌取法不分唐宋,直接承查慎行的提法而来,他诗歌刻峭的风格总体上属于宋诗风格,受查慎行的说理诗、咏史怀古诗等影响很深。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重视学问,强调以考据来体现义理,查慎行的考证诗对翁方纲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也用翔实的材料论证了查慎行对晚清诗坛龚自珍、道咸年间发起宋诗运动的何绍基等诗人、同光年间以陈衍等为代表的“同光体”诗人的影响。有清一代的诗坛整体风格是以宋诗精神为主的,查慎行作为康熙、雍正年间宋诗派创作的最高典范,他的诗歌创作是从乾隆时期直至晚清宋诗诗人之滥觞,对整个清诗发展起到了一大转关的作用。查慎行诗歌中涉及的人名繁多,很多人名是以官职、字号等来表示的,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本文最后附录了《敬业堂诗集人名考录》,以期对阅读查慎行诗歌有所帮助。本文有理有据地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术空白。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明理十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思想品德课明理十法(论文提纲范文)
(3)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与导语设计十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谈话导入法 |
二、问题导入法 |
三、讨论导入法 |
四、活动导入法 |
五、情景导入法 |
六、对比导入法 |
七、故事导入法 |
八、鼓励导入法 |
九、悬念导入法 |
十、激情导入法 |
(4)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尊孔读经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从废祀到尊孔——尊孔祀孔活动在湖南的开展 |
一、 南京政府废祀,民间尊孔祀孔活动在湖南的兴起 |
二、 全国大规模尊孔祀孔活动的开展,湖南尊孔祀孔活动的高潮 |
三、 尊孔祀孔与读经 |
第二章 何键读经主张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基础 |
一、 何键倡导读经的主要目的及其基本主张 |
二、 何键推动读经开展的主要措施 |
三、 近代湖湘文化的卫道与保守意识对何键倡导读经的影响 |
四、 蒋介石的庐山讲经与何键的读经 |
五、 湖南绅士——何键推行读经的社会基础 |
第三章 读经在湖南的兴起与式微 |
一、 以保存国粹为已任的船山学社的读经活动 |
二、 “应运而生”的湖南国学馆的读经活动 |
三、 现代教育的畸形儿——湖南孔道学校的读经 |
四、 何键读经提案及其破产 |
第四章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激烈冲撞 |
一、 湖湘文化中经世和变易思想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变革 |
二、 湖南高校对读经的态度 |
三、 现代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制约:读经在中小学的流产 |
四、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递嬗:湖南对私塾的改造 |
第五章 读经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 |
一、 矛盾重重的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与省党部 |
二、 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矛盾于一身的湖南教育厅 |
三、 制约国民党湖南地方军队官兵读经的主要因素 |
四、 湖南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与读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基本假设 |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文本与语文文本 |
二、解读与语文文本解读 |
三、自我与自我教育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二章 疏离自我:1949年后语文文本解读的实然状况 |
第一节 建国初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 |
一、解读目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旨归 |
二、解读内容:以挖掘主题思想为中心 |
三、解读方法:社会学、文章学与讲授法联姻 |
四、解读影响:"社会人"的塑造——学生自我的丧失 |
第二节 新时期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 |
一、解读目的:以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为指向 |
二、解读内容:以解析文本形式为中心 |
三、解读方法:文章学、语义学与师导生练结合 |
四、解读影响:"工具人"的训练——学生自我的异化 |
第三节 新世纪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 |
一、解读目的: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展个性为鹄的 |
二、解读内容:以阐发文本人文内涵为中心 |
三、解读方法:接受美学、解构主义与学生讨论发言结合 |
四、解读影响:"浮躁人"的形成——学生自我的平庸化 |
第三章 凸显自我:古今中外语文文本解读的必然镜鉴 |
第一节 传统之鉴:中国古代和近代语文文本解读对学生自读内悟的强调 |
一、古代:自得与心悟 |
二、近代:自由与主动 |
第二节 他山之石:国外母语文本解读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
一、美国:个体差异与自我发展 |
二、日本:自主与独立 |
三、英、法、德等国:能动参与和自我思考 |
第四章 教育自我:哲学解释学视角下语文文本解读的本然机理 |
第一节 体验、反思中反观自我、认识自我 |
一、学生认识自我的本能需求及其迂回性 |
二、语文文本是学生反观自我的中介 |
三、体验、反思是学生认识自我的内在机制 |
第二节 视域融合、解释循环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
一、学生提升自我的内在要求及其凭借性 |
二、语文文本是学生提升自我的凭借 |
三、视域融合、解释循环是学生超越自我的内在机制 |
第三节 理解的应用中造就自我、实现自我 |
一、学生实现自我的潜在欲求及其实践性 |
二、语文文本是学生造就、实现自我的脚手架 |
三、理解的应用是学生实现自我的内在机制 |
第五章 自我教育:语文文本解读的应然追求 |
第一节 解读目的:以学生自我发展为鹄的 |
第二节 解读内容:以学生自主建构文本意义为中心 |
第三节 解读方法:哲学解释学解读法与师生对话结合 |
一、精心设问"激疑",开启体验反思 |
二、激活学生"前见",促进视域融合 |
三、引生返回自身,实现理解的应用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小学数学课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大意义 |
1.学生终身学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2.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重大 |
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
二、小学数学课中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和渗透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学 |
2.充分参与,培养学生听、说、思、做的习惯———学会 |
3.经历探索过程,获取自主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 |
三、主要途径与方法 |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润物无声 |
2.教材为例,学习为本,有机渗透 |
3.利用奖励,榜样示范,导引强化 |
4.以趣激情,以境生情,内化发展 |
(8)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 ——以革新派僧伽为主要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和方法及创新点 |
三、革新的前提 |
四、各阶段特点 |
五、几个重要的问题 |
第1章 人间佛教:佛教革新的目标 |
1.1 自身的积弊 |
1.1.1 僧伽文化素质低下 |
1.1.2 子孙寺庙大量存在,丛林没落 |
1.1.3 戒律废弛 |
1.2 外界的冲击 |
1.2.1 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 |
1.2.2 庙产兴学运动的致命冲击 |
1.3 僧伽自身的觉醒 |
1.3.1 僧伽素质的提高是其觉醒的前提条件 |
1.3.2 在家居士和诸山大德无意振兴佛教 |
1.3.3 僧伽是佛教革新的主体 |
1.4 革新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
1.4.1 革新思想的提出 |
1.4.2 革新思想的发展 |
第2章 教制革新 |
2.1 改造僧伽 |
2.1.1 净化僧团 |
2.1.2 提高僧伽素质 |
2.2 革新僧教育 |
2.2.1 僧教育状况 |
2.2.2 僧教育存在的问题 |
2.2.3 佛教界对僧教育革新的思考 |
2.3 加强佛教组织建设 |
2.3.1 佛教组织状况 |
2.3.2 存在的问题 |
2.3.3 革新措施 |
2.4 建立和合僧团 |
2.4.1 僧团的弊端 |
2.4.2 革新僧团的措施 |
第3章 教产革新 |
3.1 教产革新的背景 |
3.1.1 全国教产状况 |
3.1.2 大和尚对教产的挥霍 |
3.1.3 教产对一般僧众的影响 |
3.2 教产风波 |
3.2.1 政府对教产的征用 |
3.2.2 教育界对教产的侵占 |
3.2.3 各地对教产的掠夺 |
3.3 革新教产的举措 |
3.3.1 治标之举 |
3.3.2 治本之措 |
第4章 教理革新 |
4.1 教理研究的废弛 |
4.2 阐发教理 |
4.2.1 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对教理的新阐释 |
4.2.2 佛教界其他人士对教理的阐发 |
4.2.3 居士的提倡 |
4.3 宣扬教理 |
4.3.1 文化宣传 |
4.3.2 演讲的举办 |
4.3.3 切身参与社会,宣扬佛教 |
第5章 僧伽参政 |
5.1 要求参政 |
5.1.1 佛教与政治紧密相关 |
5.1.2 革除佛教内部积弊,需政治力量的介入 |
5.1.3 僧伽参政符合当时的国策 |
5.2 以何种形式参政 |
5.2.1 问政而不干治 |
5.2.2 组织强有力的政党 |
5.3 对僧伽参政的评价 |
第6章 民国时期(1919—1949)佛教革新综论 |
6.1 取得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
6.2 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寺僧内部问题 |
6.2.1 新旧问题 |
6.2.2 革新派内部存在问题 |
6.3 启示 |
6.3.1 坚持以全体寺僧为主体 |
6.3.2 佛教革新应契理契机 |
参考文献 |
一、佛教期刊类 |
二、资料汇编 |
三、专着类 |
四、论文类 |
五、外文资料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体系 |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
三、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
1.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
3.社会传统美德教育 |
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 |
1.系统讲授模式 |
2.学科渗透模式 |
3.主题活动模式 |
4.内容结合模式 |
5.工程系列模式 |
6.环节合取模式 |
7.环境陶冶模式 |
8.综合运行模式 |
五、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
1.目标导向机制 |
2.内容架构机制 |
3.组织网络机制 |
4.制约完善机制 |
5.主题活动机制 |
6.队伍建设机制 |
7.社会参与机制 |
(10)查慎行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平生经历系之于诗 |
第一节 也曾投笔学从戎 不是无家转讳穷——万里远赴杨雍建幕 |
第二节 逐伴听歌曲 无聊托酒卮——因《长生殿》事件被革太学生籍 |
第三节 我本村野姿 浪游因落魄——功名坎坷奔走衣食 |
第四节 七年供奉入乾清 三载编摩在武英——十年官宦生涯 |
第五节 幸有田园收影迹 垂老宜为寂寞游——归田后三次入幕 |
第六节 平生履薄怕临渊 此祸相连亦有因——因查嗣庭案全家赴诏狱 |
第二章 以诗为目 存史之实 |
第一节 或隐或显的政治军事记录 |
第二节 广阔的经济社会画面呈现 |
第三节 全方位的文人生活展示 |
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画卷 |
第五节 补史之阙与订史之误 |
第三章 查慎行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雷同不满识者笑 每从熟处欲求生——诗歌求创新 |
第二节 甘让西昆号作家 要与诗家除彩绘——工白描 去藻饰 |
第三节 物理与天机 静观皆性情——以议论为诗,有理趣 |
第四节 年往事易讹 作诗纠谬误——诗歌重考证 |
第五节 查慎行诗歌的用字之癖 |
一、"我爱"的使用 |
二、"梦"字的使用: |
三、重字的使用: |
第六节 得宋诗之长而不染其弊 |
第四章 查慎行在清诗史中的地位 |
第一节 查慎行诗坛盟主地位的形成 |
一、初登诗坛不落小家 |
二、追随朱王迥异朱王 |
三、通籍后主盟诗坛 |
第二节 对清中叶诗坛的影响 |
一、对格调派的影响 |
二、对性灵派的影响 |
三、对肌理派的影响 |
第三节 对晚清诗坛的影响 |
第四节 清代诗坛一大转关 |
附录:《敬业堂诗集》人名考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小学思想品德课明理十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思想品德课明理十法[J]. 郝秋梅. 课程.教材.教法, 1991(01)
- [2]小学思品课导行十法[J]. 王震亚. 陕西教育, 2000(08)
- [3]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与导语设计十法[J]. 鲍明发. 教学与管理, 2002(27)
- [4]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尊孔读经之研究[D]. 罗玉明. 复旦大学, 2003(02)
-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报告[A].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鞍山市课题组,吴雅芳,崔素云.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 1994
- [6]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 王建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7]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 董国权. 新课程(小学), 2015(05)
- [8]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 ——以革新派僧伽为主要研究对象[D]. 单侠.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1)
- [9]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J]. 栾传大. 教育研究, 2000(09)
- [10]查慎行诗歌研究[D]. 于海鹰. 山东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