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下不走的工作队(论文文献综述)
宋青红[1](2012)在《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文中研究指明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简称新运妇指会)作为战时妇女运动的总机构,组织和领导了战时的妇女工作。宋美龄以蒋夫人的身份,团结各派各派各界妇女参与战时妇女新运工作,各妇女工作组织者更是积极推行其妇运理念和主张。在新运妇指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妇女慰劳、儿童保育、战地服务、乡村服务、妇女文化事业、妇女生产事业和妇女生活指导等各项事业得以展开。新运妇指会各分会的设置则与国民政府行政机构密切相关,各机关新生活妇女工作队依国民政府中央各机关而设立,各省新运妇委会依托各省机构而设立。新运妇指会领导下的妇女动员具有明显的性别色彩。新运妇指会组织者群体或者由于其丈夫的党派属性或行政职务直接参与新运妇指会的组织工作,或者由于其对某一妇女工作的热情,响应战时妇女工作的需要参与战时妇女工作;或者由于服务某一政党的组织需要,被安插新运妇指会中。新运妇女干部训练班学员,约有三分之二由国民党中央党部或各省党部保送,自由考取仅占三分之一左右。新运妇指会的经费来源,既有政府专款补助和其它补助,也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捐款,政府拨款占据很大比例,当拨款余额不足时,由中央银行代为发放职员薪津。新运妇指会的成员,有国民党妇女干部、共产党员、左派进步人士和督教人士等人,也妇女名流,专家学者俞庆棠等人,还有宋美龄的私人秘书钱用和等人,各方各面的妇女参与新运妇指会。其中又以国民党政要夫人和女国民党员占相对多数,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更占据新运妇指会的主导地位。与其它妇女组织相比,在抗战前期,新运妇指会起着统一领导全国各界妇女,并指导其开展妇女工作的任务。到抗战后期,随着国民政府其它妇女行政机构和官方妇女组织的设立,新运妇指会的“妇女团体的总机构”的地位受到一定的挑战。抗战胜利后,新运妇指会由战时陪都重庆迁往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动员妇女从事战时妇女工作的妇女组织,转变成战后单纯从事妇女生产、儿童福利的妇女组织,组织机构和工作规模大为缩减。新运妇指会动员了大量的妇女从事战时生产、慰劳、保育、乡村服务、战地服务等事业,为战时妇女工作乃至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运妇指会努力动员妇女为国家民族事业服务,但对于妇女自身的利益所做的贡献极为有限。新运妇指会组织和动员妇女的同时,实际上鼓舞了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各项活动,有利于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提高其经济地位,从而松动传统的性别关系,其组织形式对以后的妇女团体和妇女运动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卫孺牛,周辛平[2](2003)在《一次贯彻“三个代表”的成功实践——甘肃省农村口下基层帮助工作总结报告》文中认为 全省农村口下基层帮助工作,省、地、县、乡四级共抽调2.7万人,超计划7000多人,占全省四大口抽调干部总人数的80%以上,分布在全省的1538乡镇、16052个村,分别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00%,总村数的90.1%。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是多年来少有的。
余雯雯[3](2016)在《宜昌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精准扶贫作为我国当前重大的政治任务、改善民生的重头戏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正在依靠基层党组织全力推进。据统计,截止2015年年底,宜昌市共有贫困人口44.3万,农村贫困现状依然非常突出,成为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短板,因此宜昌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纳入全市总体战略部署,列为“六大民生工程”之首,提出了在2018年率先实现脱贫的目标。湖北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会议提出,农村基层党建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心任务来定目标、抓结合、找抓手。探索出农村基层党建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促进宜昌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落脚点,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也正是需要党的基层组织来实施和落地。本文以贫困地区党组织为研究对象,借助理论与实践结合法、宏观与微观结合法、共性与特性结合法、调查研究法等分析方法,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责任明确、体系完善、功能健全是助推精准扶贫的“三大法宝”。本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其他农村地区的党组织建设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探索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海花[4](2019)在《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文中认为北京医疗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个专有名词。毛泽东主席于1965年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后,率先在上海做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北京各大医院派出医疗队到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安徽、山东、河南、云南、青海、西藏、新疆、宁夏、甘肃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为当地人民群众看病治病,不仅保障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甘肃自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便是东西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和繁华阶段,但自宋之后丝绸之路日益衰落,加之地处内陆,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相对艰难困苦。甘肃解放后,各项事业开始逐步发展,但是医疗卫生事业相对滞后,于是周恩来总理自1967年亲派第一批医疗队入驻甘肃河西地区,此后源源不断先后共分十批,4000多人次的医疗队员来甘肃为广大贫下中农(牧)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的大问题。一直以来较好的医疗资源都放在中心城市以及发达的城市地区,而广大农村长期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医疗保障,自毛泽东主席提出“六二六”指示后,党中央做出积极的响应,为甘肃人民带来了先进的医疗人员和技术。带领他们自采自制中草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改变了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同时巡回医疗期间不仅要求队员把“卫生革命”和思想理论相结合,而且要抛弃“旧”的医疗观念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且在医疗期间认真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北京医疗队的巡回医疗对甘肃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卫孺牛,周辛平[5](2002)在《一次贯彻“三个代表”的成功实践——甘肃省农村口下基层帮助工作总结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本报记者 李凤虎 本报通讯员 闫增臣 王永涛 赵欢[6](2008)在《利为民所谋的科学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宽阔的水泥路纵贯南北,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还有明亮的路灯,整洁的绿化带……走进郑州市中原区二砂村,宛如置身于都市中的文明小区。 这些变化源于郑州市中原区科技局驻村工作队来到这里,使二砂村发生了连村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巨变。
张茜[7](2016)在《“天地之间”:农村统与分经营体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 ——以河南省刘庄村与浙江省曹埭村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先后经历了以合作化为表现形式的统一经营阶段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制度设计的分散经营阶段。本文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上述两种制度安排最初产生与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究竟在于何处。为此,笔者分别选取了河南省的“人民公社第一村”与浙江省的“包产到户第一村”为展开研究的案例,从挖掘两个村庄的“村庄底色”即社会基础开始,探寻两种制度设计得以形成的社会土壤和原初动力。由于本文分别对两个个案村进行研究,因此如果从时间先后顺序上来看,本文的第一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一章与第四章,两章分别就两个个案村庄的社会基础进行研究分析,时间聚焦在1949年以前,这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二章与第五章,这两个章节主要关注的是统一经营制度与分散经营制度分别在两个个案村发芽生根的过程,时间聚焦在1950年至1958年前后,统一经营制度最终得以确立与曹埭的分散经营尝试均发生在这一时间段;第三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三章与第六章,这两个章节的任务是集合前两个部分的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分别对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在两个个案村产生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剖析,是全文的高潮与核心理论分析部分;第四部分为第七章,其内容是对全文分析逻辑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回答文章开始提出的:我国农村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究竟“潜藏”何处。本文所遵循的理论逻辑与基本结论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着,在传统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截然迥异的自然地理环境下,每一个特定的村庄都很可能专注于不同的生产经营内容,遵循着特定的劳动生产习惯,形成了差异巨大的精神文化氛围与信仰指向,遵守着特定的生产生活的秩序和规则等等。它们是使一个村庄区别于其他村庄的“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深刻解读一个村庄底蕴所必须加以了解的社会基础,更是影响一个村庄发展走向的、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当某种特定的国家制度安排加诸于某个村庄之上时,或许与该村原有的村庄底色相契合,从而起到推动村庄发展的作用:当与该村原有的村庄底色不相契合时,则可能引起制约村庄发展的后果。如刘庄之所以对统一经营“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原生的村庄共同体与次生的建构型共同体相契合,而曹埭之所以选择分散经营,则是因为村庄社会基础中的种种因素均指向于分散。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充分尊重特定区域的特定社会基础与发展习惯,力求国家——社会间的良性互动,避免出现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现象。
苏连根[8](2012)在《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全面推进干部下乡住村》文中研究说明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是省委从加强干部作风能力建设、服务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右玉精神是60年历届右玉当政者带领右玉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共同铸造的伟大精神,蕴含了深厚的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
苏连根[9](2012)在《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 全面推进干部下乡住村》文中提出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是省委从加强干部作风能力建设、服务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右玉精神是60年历届右玉当政者带领右玉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共同铸造的伟大精神,蕴含了深厚的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认真做好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包村增收工作,是传承弘扬右玉精神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全省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开展以来,右玉县立足传承弘扬
苏连根[10](2011)在《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 全面推进干部下乡住村》文中研究指明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是省委从加强干部作风能力建设、服务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右玉精神是60年历届右玉当政者带领右玉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共同铸造的伟大精神,蕴含了深厚的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
二、留下不走的工作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留下不走的工作队(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资料综述 |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运妇指会的组织沿革及经费概况 |
第一节 战前及战时新运妇指会概况 |
一、战前新运妇指会概况 |
二、妇女界庐山谈话会与新运妇指会的扩大改组 |
第二节 战时新运妇指会经费概况 |
一、新运妇指会总会经费收支情况 |
二、新运妇指会总会职员薪津 |
第三节 战后新运妇指会的组织变迁 |
一、战后新运妇指会的总会组织 |
二、战后新运妇指会的各分会组织 |
三、1949年接管前后的新运妇指会 |
四、小结 |
第二章 新运妇指会的人事关系网络 |
第一节 宋美龄与新运妇指会 |
一、号召宣传——动员妇女抗战 |
二、亲历亲为——指导妇女新运工作 |
三、各界称赞——妇女新运工作成绩显着 |
四、选贤举能——领导妇女工作的特点 |
五、领导妇女工作的身份 |
第二节 战时新运妇指会的组织者群体 |
一、新运妇指会委员 |
二、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各组组长 |
三、各省新运妇委会主任委员 |
四、新生活妇女工作队队长 |
第三节 女性群体与新运妇指会高层职员 |
一、国民党政要夫人与新运妇指会 |
二、国民党妇女干部 |
三、中共党员及左派进步女性 |
四、基督教人士 |
第四节 新运妇指会中下层职员群体 |
一、关于战时新运妇指会职员的规定 |
二、新运妇女干部训练班教、职、学员群体 |
三、各服务队指导员与指导员会议 |
四、其它女性职员 |
第三章 总会各部门组织运作及工作概况 |
第一节 妇女干部培训及妇女服务事业 |
一、新运妇女干部培训 |
二、从乡村服务队到乡村服务组 |
三、从战时服务队到荣誉军人服务队 |
第二节 妇女生产事业及生活指导 |
一、妇女生产事业 |
二、妇女生活指导工作 |
第三节 文化事业及《妇女新运》杂志 |
一、新运妇指会文化事业 |
二、《妇女新运》的刊行 |
第四节 慰劳与儿童保育事业 |
一、妇女慰劳事业 |
二、战时儿童保育事业 |
三、新运妇指会与妇慰会、战时儿童保育会 |
第四章 新运妇指会各分会组织及工作概况 |
第一节 新生活妇女工作队的概况 |
一、工作计划 |
二、组织成立——以各机关为依托 |
三、妇女工作概况 |
第二节 军政部新生活妇女工作队 |
一、组织成立——依托军政部而设立 |
二、队费承担者——女性队员背后的男职性员 |
三、各组长、各支队长联席会议 |
四、工作概况及成效 |
五、遇到的问题 |
第三节 重庆市政府新生活妇女工作队 |
一、组织概况——依托重庆市政府而设立 |
二、各分队组织概况 |
三、队务会议及各分队代表会议 |
四、各项工作及成绩 |
第四节 各省及海外华侨分会的组织及工作概况 |
一、各省新运妇指会概况 |
二、组织与行政——以江西省妇女指导处为个案 |
三、海外华侨新运妇委会 |
第五章 新运妇指会的总体评价 |
一、成就及地位 |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
三、结语:总体评价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未刊档案文献 |
二、报刊杂志 |
三、新运妇指会出版品 |
四、已刊史料集(按时间先后) |
五、文史资料、自传、回忆录、访谈录等 |
六、中文论着 |
七、外文文献 |
本人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宜昌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选题的研究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可行性 |
1.4 创新性 |
2 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
2.1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相关概念 |
2.2 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
2.3 两者关系论证 |
3 宜昌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的现状 |
3.1 落实精准扶贫基本保障 |
3.2 强化规范整治 |
3.3 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优化人员素质 |
3.4 构建四级参与机制 |
4 宜昌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
4.1 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弱化扶贫工作动力 |
4.2 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人力资源整合不足 |
4.3 村级工作不堪重负,碎片化事物降低工作效率 |
4.4 制度落实不到位,体制机制僵化 |
4.5 各级扶贫责任上肩上手不够,责任制度建设滞后 |
5 宜昌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
5.1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责任推动 |
5.2 人力资源分类推动 |
5.3 功能分类精细化 |
结束语 |
注释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一) |
附录2 调查问卷(二) |
(4)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 |
四、选题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北京医疗队赴甘概述 |
第一节 “六二六”指示发出的背景 |
第二节 北京医疗队来甘缘由 |
第二章 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工作实践 |
第一节 直接从事疾病防治和卫生事业建设 |
第二节 协助政府完善地方医疗体系 |
第三章 北京医疗队在甘肃巡回医疗的特点 |
第一节 改善高寒偏远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 |
第二节 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
第三节 热情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
第四章 北京医疗队对甘肃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
第一节 促进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
第二节 促进甘肃省人民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一次贯彻“三个代表”的成功实践——甘肃省农村口下基层帮助工作总结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特点及成效 |
(一) 深入调查研究, 摸清农村状况 |
(二) 围绕农民增收, 帮助理清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 |
(三) 帮助搞好村级两委会换届, 巩固“学教”成果 |
(四) 帮助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
(五) 广泛开展科技培训, 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 |
(六) 送温暖、献爱心, 深入开展帮贫济困活动 |
(七) 发挥业务特长, 主动为民造福 |
(八) 帮助搞好项目建设, 争取、落实资金 |
(九) 帮助开展农村税费改革, 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
(十) 帮助开展多种文体活动,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
二、领导重视, 措施得力, 确保了帮助工作顺利进行 |
(一) 省委正确决策, 周密安排部署 |
(二) 地、县党委、领导高度重视 |
(三) 各级派出干部的单位重视 |
(四) 把加强学习贯穿始终, 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指导 |
(五) 严格队员管理, 坚持多项工作制度 |
(六) 帮助重点明确, 指导工作具体 |
(七) 加强宣传报道, 总结先进典型 |
(八) 工作队长以身作则, 对工作严格要求 |
(九) 骨干队员身体力行, 心系百姓情深意重 |
(十) 加强检查督促, 保持帮助工作扎实有效 |
三、存在问题和几点建议 |
(一) 存在问题 |
1. 部分工作队员对这次抽调干部下基层帮助工作的重 |
2. 有些队员本来就缺乏农村工作的经验, 特别是做群 |
3. 有的地方只以跑项目、要资金的多少作为衡量工作 |
4. 个别派出单位一派了之, 对下派干部关心和支持不 |
(二) 几点建议 |
(7)“天地之间”:农村统与分经营体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 ——以河南省刘庄村与浙江省曹埭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已是山花烂漫时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本文思路与创新之处 |
1. 选题缘起 |
2. 本文思路与创新之处 |
二、研究现状 |
1. 对农业合作化与“包产到户”的研究 |
2. 关于共同体理论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若干概念及案例村庄的简要说明 |
1. 研究方法 |
2. 若干概念说明 |
第一章 统一经营的村庄底色——“地·刘庄” |
一、经济底色 |
1. 自然资源禀赋稀缺 |
2. 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
3. 阶层分化结构趋平 |
二、社会底色 |
1. 宗族势力未曾萌生 |
2. 自发互助历久弥新 |
3. 动荡催生权威人物 |
三、文化底色 |
1. 家俗规约尊孝重悌 |
2. 农耕文明安贫乐道 |
3. 游牧遗风骁勇尚武 |
小结 |
第二章 国家导向下的统一经营的形成——“天·统一 |
一、互助组到初级社——统一经营优势初现 |
二、初级社到高级社——坚持以“大队”为生产经营单位 |
三、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依旧坚守“大队”,维护统一经营 |
小结 |
第三章 统一经营产生与确立的内在机理——“天地相合” |
一、较为显着的外部条件 |
1. 特殊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构想 |
2. 特定地域范围内特有的政治环境 |
3. 特殊的集体权威与特有的人格魅力 |
二、村庄社会基础中的隐性动因 |
1. 经济底色是促成统一经营的外部动因 |
2. 社会底色是形成统一经营的内在基础 |
3. 文化底色是维护统一经营的隐性规约 |
4. 强村庄共同体的村落形态有利于统一经营的存续 |
小结 |
第四章 分散经营的村庄底色——“地·曹埭” |
一、经济底色 |
1. 自然资源禀赋丰裕 |
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3. 阶层分化结构立体 |
二、社会底色 |
1. 宗族根脉发育迟缓 |
2. 民风崇尚个性独立 |
3. 分散经营精耕细作 |
三、文化底色 |
1. 民风素好攀比奢靡 |
2. 山海文化唯实唯先 |
3. 事功传统经世致用 |
小结 |
第五章 自下而上的分散经营的出现——“天·分散” |
一、互助组到初级社——高征购激起生产力暴动与合作化引发消极怠工 |
二、初级社到高级社——被“饿肚子”逼出来的“生产责任制” |
三、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包产到户“且纠且蔓延” |
小结 |
第六章 分散经营产生与形成的内在机理——“天高听地” |
一、较为显着的外部条件 |
1 原有的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经验积累 |
2. 地方执政者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
3. 特定地域内特有的政治场域 |
二、村庄底色中的隐性动因 |
1. 经济底色是呼唤分散经营的外部动因 |
2. 社会底色是孕育分散经营的内源基础 |
3. 文化底色是指向分散经营的隐性规约 |
4. 弱村庄共同体的原生村落形态趋向于分散经营 |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无所不能” |
二、“天地”之间可能相合也可能相悖 |
三、统与分究竟“宜”在何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 全面推进干部下乡住村(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三分”, 立足实际抓实施 |
二、突出“三增”, 明确任务抓落实 |
三、注重“三促”, 扩大成果抓深化 |
四、留下不走的工作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D]. 宋青红. 复旦大学, 2012(03)
- [2]一次贯彻“三个代表”的成功实践——甘肃省农村口下基层帮助工作总结报告[J]. 卫孺牛,周辛平. 甘肃农业, 2003(S1)
- [3]宜昌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D]. 余雯雯. 华中科技大学, 2016(11)
- [4]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D]. 刘海花.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5]一次贯彻“三个代表”的成功实践——甘肃省农村口下基层帮助工作总结报告[J]. 卫孺牛,周辛平. 甘肃农业, 2002(07)
- [6]利为民所谋的科学实践[N]. 本报记者 李凤虎 本报通讯员 闫增臣 王永涛 赵欢. 河南日报, 2008
- [7]“天地之间”:农村统与分经营体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 ——以河南省刘庄村与浙江省曹埭村为个案[D]. 张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3)
- [8]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全面推进干部下乡住村[N]. 苏连根. 山西经济日报, 2012
- [9]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 全面推进干部下乡住村[J]. 苏连根. 品牌(下半月), 2012(05)
- [10]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 全面推进干部下乡住村[N]. 苏连根. 山西经济日报, 2011